食品用复合甜味剂

合集下载

食品甜味剂及使用技巧

食品甜味剂及使用技巧

目前世界上使用的甜味剂近20种,有几种不同的分类方法:按其来源可分为天然甜味剂和人工合成甜味剂;以其营养价值来分可分为营养性和非营养性甜味;按其化学结构和性质分类可分为糖类和非糖类甜味剂等。

1甜味剂的来源及种类1.1人工合成甜味剂人工合成甜味剂分为磺胺类、二肤类、蔗糖衍生物3类。

人工合成甜味剂由于在人体内不进行代谢吸收、不提供热量或因为其用量极低而热量供应少且甜度是蔗糖的几十倍至几千倍,又被称为非营养型甜味剂或高倍(高甜度)甜味剂。

目前,我国经全国食品添加剂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审定,由卫生部批准实施的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GB2760中允许使用的人工合成甜味剂共计7种。

糖精钠(Sodiumsaccharin)糖精钠的化学名称为邻-磺酞苯甲酞亚胺钠,已有近百年的应用历史,其甜度一般为蔗糖的350-400倍,由于糖精没有营养价值,仅在棒冰等中使用。

甜蜜素通常和糖精一起使用,常用配比为10∶1,这样两者甜味相等,能相互掩盖其不良风味,改善混合物味觉特性,还有报道认为甜蜜素与糖精阿斯巴甜有协同增效作用。

阿斯巴甜(Aspartame)天门冬酰苯酸甲酯APM是由两种不同的氨基酸即天门冬氨酸和苯丙氨酸合成,是一种新型甜味剂。

APM的甜度为蔗糖的200倍,可以有效地降低热量。

摄入后的消化、吸收和代谢过程不会造成牙齿龋坏,安全性高。

其最大的缺陷是在高温或酸性条件下性质不稳定,易分解而导致甜味丧失。

目前该甜味剂已在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获准使用。

应用于6000多种饮料、食品及医药产品中,联合国粮农组织及世界卫生组织对其评价为安全可靠,并被联合国食品添加剂联席委员会确定为国家A级甜味剂。

目前全球年销售量为1.6万t左右。

安赛蜜(Acesulfame-K)乙酸磺胺酸钾AK糖为白色结晶状粉末,易溶于水,20℃的溶解度为270g/L,对热和酸性物质稳定。

其甜度约为蔗糖的200倍,甜味爽口,无不良后味,甜度不随温度升高而下降。

AK糖与山梨醇混合物的甜味特性甚佳,是很有前途的新型甜味剂。

试论食品工业中合成甜味剂的应用

试论食品工业中合成甜味剂的应用

试论食品工业中合成甜味剂的应用摘要:甜味剂是-种食品添加剂,人工合成甜味剂有高甜度、低热量、非营养性等特点,容易通过化学合成手段得到,在食品工业中被广泛使用。

本文概述不同甜味物质的区别和联系以及合成甜味剂的常见种类、特点及安全性,并指出合成甜味剂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食品工业;合成甜味剂;甜味剂的应用引言甜味剂是食品添加剂,能增加食物的甜味。

根据其来源,可分为天然甜味剂和合成甜味剂。

其中合成甜味剂也可分为磺胺类、蔗糖类以及二肽类。

人造甜味剂也被称为非营养性甜味剂或高甜味剂,因为它们不被代谢和吸收,不提供热量,或提供较少的热量,因为它们的剂量极低,但是甜度却是数万倍甜比蔗糖。

目前,我国已被国家食品添加剂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批准。

卫生部批准的食品添加剂卫生标准GB2760中允许使用七种合成甜味剂。

其中有糖精钠、三氯蔗糖、斯巴达甜、甜蜜素以及安赛蜜。

这些也是在市场上较为常见的甜味剂。

1食品中常见的人造甜味剂1.1糖精钠(Sodium Soccharin)糖精钠又称邻苯甲酰磺酰亚胺钠是一种白色结晶性粉末,耐热,耐碱性不良,余味苦,不具有良好的风味。

美国科学家研究中发现,它是最古老的甜味剂,并且也是目前使用最多的甜味剂。

甲苯和氯磺酸为其主要原材的糖精钠的甜味是蔗糖的400-700倍。

1.2甜蜜素(Sodium Cyclamate)甜蜜素又称环己基氨基磺酸钠是一种白色针状,片状或粉状晶体,耐热,耐光,具有有良好的大气稳定性,加热后微苦。

以氨基磺酸钠和环己胺为原料,经反应精制而成。

它比蔗糖甜30-80倍。

是可以代替蔗糖或结合其他甜味剂使用的甜味剂。

1.3安赛蜜(Acesulfame)安赛蜜又称乙酰磺胺酸钾是一种含氧硫杂环丙二酮化合物,状态为白色结晶粉末,遇水则无,热酸稳定性好,不吸水,但是随着浓度提高味道变苦。

经常被当作钾盐使用,所以它被称为乙酰磺胺-K(A-K糖)。

它是由二丙酮与氨基磺酸反应,SO3环化,KOH中和结晶而成。

食品中常见甜味剂使用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危害

食品中常见甜味剂使用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危害

近几年,随着科学技术、人文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很大改善。

在追求生活水平的同时,也越来越重视食品的安全问题。

甜味剂作为一种非营养物质,少量添加即可改善食品的甜度。

甜味剂为食品增加甜度同时,其安全问题成为全世界诟病最多的问题之一。

目前,我国发生了多起由甜味剂引起的重大安全问题,我国在甜味剂的使用方面还存在着诸多为题,需要着重解决。

1.甜味剂使用的目前状况甜味剂是一种可以增加食品甜味的物质,是一类重要的食品添加剂,现在已经在欧盟、美国和中国等上百个国家和地区进行广泛使用,有的甜味剂的品种已经超过100年。

全球范围内低糖无糖食品和饮料产品的开发速度都很快,甜味剂的添加代替糖类的摄入已经是全世界的一种趋势。

甜味剂可按多种方式分类,按来源分,可分为人工合成和天然存在的这两大类。

纯天然的甜味剂是指人类从天然的物质(通常是指纯天然植物)中提取出来的,主要包括,糖类、糖类的衍生物和非糖类衍生物。

按照从中获取能量的高低不同,可以分为,营养型甜味添加剂和非营养型甜味添加剂。

纯天然甜味剂的应用对象相对较少,通常人们所说的甜味剂大部分是指由人工合成的非营养甜味添加剂。

这种人工合成的非营养甜味添加剂只能够提供甜度,不能提供任何其他的作用。

我国 GB 2760—20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规范管理使用的甜味剂有甜菊糖苷、糖精钠、环己基氨基磺酸钙(甜蜜素)、天门冬酰苯丙氨酸甲酯(阿斯巴甜)、乙酰磺氨酸钾(安赛蜜)、甘草、木糖醇、麦芽糖醇等十余种。

大部分用于糕点制作、饮料生产、调味品等食用品中。

2.甜味剂使用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众所周知,蔗糖是人类不可缺少的元素。

第一种甜味剂的发明就是糖精,它的甜度是蔗糖的五六百倍。

最开始,这种糖精类甜味剂被大众认为是极其安全的食品添加剂,但是到了20世纪70年代,国外开始利用老鼠进行的糖精投喂实验中出现了多种膀胱癌的案例。

这种案例的出现并没有使过多国家禁止使用甜味剂。

甜味剂食用量标准

甜味剂食用量标准

甜味剂食用量标准
甜味剂的食用量标准因产品类型和生产商而异,但通常会遵循以下原则:
●糖尿病患者、肥胖者可用甜味剂代替糖,但应控制摄入量。

●甜味剂在某些产品中的最大使用量标准如下:水果罐头、果冻、冰淇淋类冷冻饮品、固体复合调味料等食品中的最大使用量为0.65g/kg;果酱、蜜饯凉果、腌渍的蔬菜、熟制豆类最大使用量为1.0g/kg;脱壳熟制坚果与籽类最大使用量为1.2g/kg;面包、糕点最大使用量1.6g/kg;带壳熟制坚果与籽类最大使用量为6.0g/kg;凉果类、话化类、果糕类最大使用量为8.0g/kg.
请注意,这些标准仅作为-般指导,实际使用量可能会因产品类型和生产商而有所不同。

如果您有任何关于特定食品或甜味剂的疑问,建议咨询营养师或相关专家。

食品中常见甜味剂使用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危害

食品中常见甜味剂使用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危害

食品中常见甜味剂使用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危害陈觉非发布时间:2021-11-28T11:37:23.507Z 来源:《时代建筑》2021年7月上作者:陈觉非[导读] 甜味剂是现在食品加工中必不可少的一种重要的食品添加剂,应用于多种食品当中。

陈觉非 440824197806****28摘要:甜味剂是现在食品加工中必不可少的一种重要的食品添加剂,应用于多种食品当中。

尽管现在我国对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标准不断的完善和监管体系不断地加强,但是面临发展迅速的甜味剂产业,一些企业盲目追求利益化,在食品的生产加工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不同程度上的违规使用甜味剂的情况。

食品生产者应合理规范生产和使用甜味剂,以免对消费者身体健康造成危害。

消费者也应理性认识甜味剂,从正规渠道购买食品,合理膳食,均街营养。

关键词:甜味剂;食品安全;滥用;掺假;危害1甜味剂使用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1.1超范围使用甜味剂按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规定每种食品添加剂都有其特定的使用范围,不允许超范围使用,在规定以外的食物中不能使用。

扩大使用范围需要经审批同意,不少食品生产加工者没按要求,随意扩大使用范围或使用于没有批准的食品品种,这均属于超范围使用。

曾经发生的甜味剂超范围使用问题,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就是近几年媒体频频曝光的“问题馒头”,其中涉及馒头中违法添加甜蜜素,替代红糖或白糖,增加馒头的甜味。

甜蜜素是一种常用的甜味剂,使用范围较广泛。

根据我国标准规定,可用于蜜饯凉果、果酱、糕点、饼干和面包等食品中,但甜蜜素不能用于馒头、包子等发酵面制品类中。

这实质是以掺杂掺假、伪造为目的而使用食品添加剂,是一起典型的超范围使用甜味剂的违法事件。

根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白酒和葡萄酒中不允许添加甜蜜素糖精钠和安赛蜜等甜味剂。

白酒专项监督抽检结果中涉及甜味剂的超范围使用问题,其中不合格项目包括甜蜜素、糖精钠、安赛蜜等甜味剂。

如果企业严格按照白酒的正常生产工艺进行操作,白酒中引入的甜味剂的含量是远远低于法定限量的。

复合食品添加剂使用指南

复合食品添加剂使用指南
0.6
0.24
甜蜜素
≤50
3.0
1.2
糖精钠
≤20
1.2
0.48
阿斯巴甜(含苯丙氨酸)
≤1
0.06
0.024
我们可以发现按百胜糖的指导使用限量6.0g/kg添加,在带壳坚果中,糖精钠已经达到其最大允许使用量1.2g/kg,各企业应在带壳坚果生产加工中,应按不大于6.0g/kg的量添加。
在脱壳坚果生产添加中,按6.0g/kg添加,甜蜜素、糖精钠均超过了使用限量,我们应按不大于2.4g/kg的量添加。
最大使用量/(g/kg)
安赛蜜
3.0
3.0
甜蜜素
6.0
1.2
糖精钠
1.2
1.0
阿斯巴甜(含苯丙氨酸)
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
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
百胜糖各成分比例(查看该产品检验报告):
食品添加剂名称
含量/(%)
按6.0g/kg添加
实际添加量/(g/kg)
按2.4g/kg添加
实际添加量/(g/kg)
安赛蜜
≤10
复合食品添加剂使用指南
复合食品添加剂指由两种以上单一品种的食品添加剂经物理混匀的食品添加剂。
复合食品添加剂主要包括复合营养强化剂、复合防腐保鲜剂、复合抗氧化剂、复合香料、复合增稠剂、复合凝胶剂、复合乳化剂、复合甜味剂、复合酸味剂、复合膨松剂、复合凝固剂、复合品质改良剂、复合护色剂及复合消泡剂等。
复合食品添加剂是将几种乃至十几种食品添加剂按照一定比例复合而成的食品添加剂产品,例如食用香精就是复合食品添加剂,而我们常用的复合食品添加剂除了食用香精,就是百胜糖了,下面我就以百胜糖和着色剂(柠檬黄、日落黄)为例子,介绍下复合食品添加剂的使用。

食品添加剂甜味剂资料

食品添加剂甜味剂资料
9
二、种类、分类及特点
糖醇类(7种) -山梨糖醇(sorbitol) -麦芽糖醇(maltitol) -异麦芽酮糖醇(异麦芽糖醇, 帕拉金糖醇, isomaltitol,Palatinitol ) -木糖醇(xylitol) -乳糖醇(lactitol,97增补) -甘露糖醇(mannitol,99增补) -赤藓糖醇(erythritol,00增补)
15
防龋齿食品 糖尿病人食品 高血脂病人食品 肥胖病人食品
表3 糖醇的甜度及其他特性 (设蔗糖甜度和热值均为1,蔗糖热值16.7KJ/g)
糖醇 乳糖醇 麦芽糖醇 甜度 0.3-0.4 0.85-0.95 热值 约0.5 0.05 对血糖 影响 无 低 致龋 性 吸湿 性 ++ 缓泻 性 + ++
山梨糖醇
-浓度、温度、介质、其它甜味剂
* 浓度:一般浓度越高,则甜度越大。
17
三、甜度及其影响因素
* 温度:一般温度越高,甜度越小。
* 介质:对甜度影响较大,不同介质影响不同。
- 酸:醋酸能提高甜味,盐酸无影响;
-盐:浓度高时降低甜度,而浓度 0.5%可提高甜味;
-增稠剂:使甜度稍有提高。
* 甜味剂的协同效应:不同甜味剂混合时可互相提高 甜度,此外还可改善味质、提高稳定性,减少使用 量的作用。 18
乙酰磺胺酸钾 邻苯甲酰磺酰亚胺钠 环己基氨基磺酸钠 环己基氨基磺酸钙 天冬氨酰苯丙氨酸甲酯
N-[N-(3,3-二甲基丁基) -L-天冬氨酰]-L-苯丙氨酸甲酯
200 300 30-50 30-50 150-200 800013000 2000 600
磺氨类 磺氨类 磺氨类 磺氨类 二肽类 二肽类 二肽类

食品用复合甜味剂

食品用复合甜味剂

等时 的重量 , 热值 低 于 蔗 糖 热 值 的 2 其 %者 。包 括 甜 菊糖 甙 、 草甜 素 、 马汀等 天然 物质 和糖精 、 蜜 素 、 甘 沙 甜
阿斯 巴甜 ( M ) 安 赛 蜜 ( AP 、 AK) 三 氯 蔗糖 ( GS 、 T )等
化学合 成物 质[ 。按 来 源可将 甜 味剂分 为天然 甜 味剂 5 ] 和人 工合成 甜 味剂 。天 然 甜 味剂 , 又分 为 糖 醇 类 和非
发 展 , 能量健 康食 品是 大 势所趋 , 低 其市 场前 景非 常广
值相 当于 蔗糖 热值 2 以上 者 , 主要包 括各 种糖 类 ( 如
葡萄糖 、 果糖 、 芽糖 等 ) 糖 醇类 ( 麦 和 山梨糖 醇 、 糖 醇 木 等 ) 营养 型甜 味剂 的相 对 甜 度 , 果 糖 、 ; 除 木糖 醇 等外 ,
酰磺 胺酸 钾 、 门冬 酰苯 丙酸 甲酯 ( 斯 巴甜 ) 纽 甜 、 天 阿 、
收稿 日期 :0 1 0 —0 21 - 2 9 作 者 简介 : 一 (9 2 ) 女 , 北 张 家 口人 , 教 , 士 研 究 生 , 究 方 向为 功 能 性 食 品 添 加 剂 。 陈 18一 , 河 助 硕 研
2 1 第 5期 0 1年 总第 3 6卷
C NA oNDI ENT HI C M
中 国 调 味 品
专 论 综 述
食 品用 复 合 甜 味剂
陈一 单 艺 ,
( . 北 北方学 院 , 北 张 家 口 0 50 ;. 1河 河 700 2 国家乳制 品监 督检测 中心 , 尔滨 啥 10 8) 50 6
2 Na in l iy F o t t u ev so n n p cin c n e , r i 5 0 6 Ch n ) . to a r o d S a eS p r iin a d I s e to e tr Ha b n 1 0 8 , ia Da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注意复合甜味剂 的 外 观,选 择 的 组 分 应 具 有 适 当 的 物 理 性 质 (外 观 、颗 粒 度 )及 化 学 性 质 (要 求 各 组 分 之 间在固相状态下也 不 起 化 学 反 应)。 如 果 复 合 甜 味 剂 存放一段时间变成褐 色 膏 状 物,不 仅 使 用 起 来 因 化 学 反 应 甜 度 会 降 低 ,也 可 能 会 导 致 使 用 不 安 全 ,这 是 复 合 甜味剂开发时经常遇到的问题之一。 2.1.4 工 艺 要 求 — 16 —
Food compound sweeteners
CHEN Yi 1,SHAN Yi 2 (1.Hebei North University,Zhangjiakou 075000,China; 2.National Dairy Food State Supervision and Inspection center,Harbin 150086,China) Abstract:This review focuses on compound sweeteners in food and maximum usable dose of it.The trend is to develop the sweeteners with high sweetness or trophy sweeteners or security sweeteners. Key words:sweeteners;complex;developing trend
单一甜味剂使用 时 都 有 一 定 程 度 的 缺 陷,例 如 糖 精 有 一 定 的 后 苦 味 ;甜 蜜 素 价 格 相 对 较 低 但 口 味 微 苦 , 耐酸性稍差;甜菊糖苷有一定的草腥味;AK 糖 的 甜 味 感觉快,后长不足,高 浓 度 单 独 使 用 有 轻 度 后 苦 味;而
2011年第5期 中 国 调 味 品
收 稿 日 期 :2011-02-09 作 者 简 介 :陈 一 (1982- ),女 ,河 北 张 家 口 人 ,助 教 ,硕 士 研 究 生 ,研 究 方 向 为 功 能 性 食 品 添 加 剂 。
— 15 —
2011年第5期 中 国 调 味 品
总 第 36 卷
热处理时的高温环境、pH 等对甜味剂的热解和水解 稳定性有极 大 影 响,有 时 甚 至 会 使 不 稳 定 的 甜 味 剂 受 损 失而降低了 产 品 的 甜 味,因 此 要 选 择 不 同 的 甜 味 剂 加 以 配合,提高其稳定性。例如阿斯巴甜对酸碱的稳定性差, 故不适合制 作 面 包、饼 干、蛋 糕 等 焙 烤 食 品 和 高 酸 食 品, 常用于乳制品、糖果、巧克力、保健食品、腌渍物及冷饮制 品等[13]。对于保质 期 长 的 食 品,甜 味 剂 的 保 质 稳 定 性 也 显得十分重要。例如阿斯巴甜在酸性饮料中的稳定性较 差,在酸度pH 3.4的碳酸饮料中存放五个月后甜度损失 30%;而 AK 对酸和热都较稳定,能耐225 ℃的高温,在酸 性饮料中,AK 处于极限条件下(40 ℃、pH 3)也未发现甜 味损失现象。故在饮料中同时使用 AK 和阿斯巴甜,则 能保证饮料在保质期内甜味持久不变。也有报道糖精和 阿斯巴甜混合使用于可乐饮料中,不仅能改善口感,还能 提高阿斯巴甜的稳定性[14]。 2.2.4 功 能 性 甜 味 剂 的 开 发
理 想 的 甜 味 剂 要 求 :安 全 无 毒 、甜 味 纯 正 与 蔗 糖 相 似;高 甜 度、低 热 值;稳 定 性 高;不 致 龋;价 格 合 理 。 [2] 完 全 能 达 到 这 几 点 要 求 的 单 体 甜 味 剂 ,目 前 还 不 存 在 , 于 是 出 现 了 混 合 甜 味 剂 [3],也 称 复 合 甜 味 剂 。
甜味剂的复配是利用各种甜味剂之间的协同效应 和 味 觉 的 生 理 特 点 达 到 的 ,具 有 以 下 特 点 。 2.2.1 增加甜度 降低成本
甜味剂的甜度一般都是以蔗糖为参照标准来定义 的。甜味剂间的协同增效作用可使其甜度超过几种甜 味剂实际甜度的加和 甚 至 成 倍 增 加,减 少 了 复 合 甜 味 剂的用量,从 而 降 低 了 生 产 成 本。 例 如:阿 斯 巴 甜 与 AK 糖按1∶1 配 制 时,最 大 增 效 系 数 达 30%;而 AK 与甜菊糖苷也 有 一 定 的 协 同 效 应,当 它 们 1∶1 混 合 时,增效系数为6.7% 。 [11] 纽甜与糖精钠、甜蜜素也有 很好的协同增效作用,在以 糖 精 钠、甜 蜜 素(1∶10)[12] 为主要甜味剂的甘草 类 凉 果 中,部 分 用 新 型 高 倍 甜 味 剂纽甜替代可显著 增 强 甜 味。 同 时,甜 味 剂 与 甜 味 增 强 剂 (如 甘 草 酸 铵 )复 配 具 有 协 同 效 应 。 2.2.2 减少不良口味 增加风味
任何一种产品的生产都是要考虑它的经济效益的, 尤其对于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食品中的添加剂来说, 成本直接影响到了其下游产品的价格。就目前常用单体 甜味剂来说糖精价格最低,最具有价格竞争力,依次为甜 蜜素、阿斯巴甜、安赛蜜等。因此对食品和饮料生产商而 言,在有关产 品 配 方 中 选 用 高 倍 甜 味 剂 或 复 配 甜 味 剂 取 代蔗糖,均可降低生产成本,有价格优势。而评价甜味剂 的应用成本,不仅仅是甜度成本的计算,还要对其进行安 全性、口感和工艺稳定性的考虑。不但要达到甜度要求, 还要满足安全、口感的要求。满足甜度需要成本和代价, 满足安全、口 感 同 样 也 需 要 成 本 和 代 价。 甜 味 剂 的 成 本 和性价比,综合了甜度、口感、安全性、稳定性等多项因素。 2.2 复 配 的 意 义
2011年第5期 中 国 调 味 品
总 第 36 卷
CHINA CONDIMENT
专论综述
食品用复合甜味剂
陈 一1,单 艺2
(1.河北北方学院,河北 张家口 075000;2.国家乳制品监督检测中心,哈尔滨 150086)
摘 要 :文 章 介 绍 了 食 品 用 甜 味 剂 及 其 复 配 的 相 关 知 识 ,指 出 复 合 甜 味 剂 是 市 场 发 展 的 必 然 结 果 ,高 品 质 、 营 养 性 、安 全 性 是 未 来 甜 味 剂 的 发 展 趋 势 。 关 键 词 :甜 味 剂 ;复 配 ;发 展 趋 势 中 图 分 类 号 :TS264.9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000-9973(2011)05-0015-03
长期以来蔗糖一 直 以 其 甜 味 纯 正、食 后 口 腔 无 异 味残留等特点成为人们甜味的标准。各单体甜味剂要 通过协同增效作用达 到 近 似 蔗 糖 的 体 感 和 甜 味,因 此 要清楚了解和研究各种单体甜味剂的理化性质和独具 功能,选择合适的组 分,不 同 的 配 方,进 行 甜 度 和 口 感 两 方 面 的 实 验 测 试 ,筛 选 出 最 佳 组 合 。 2.1.3 安 全 、方 便 使 用 要 求
CHINA CONDIMENT
专论综述
阿 力 甜 等 。 除 此 之 外 蔗 糖 的 衍 生 物 有 :三 氯 蔗 糖 、异 麦 芽酮糖醇 (又 称 帕 拉 金 糖 )、新 糖 (果 糖 低 聚 糖 )[6,7]。 这些甜味剂已广泛应用于食品饮料行业。
2 甜味剂的复配
甜味剂的复配就 是 根 据 单 体 甜 味 剂 的 甜 度、风 味 及其他理化性质,结 合 加 入 目 的 食 品 的 加 工 工 艺 要 求 以及复配出现的协同增效和单体甜味剂的市场价格, 经严格计算、称量、调 配、感 官 评 定 等 操 作 配 制 出 复 合 甜味剂,从 而 消 除 单 体 甜 味 剂 的 苦 味、涩 味 等 不 良 风 味,使味道更接近蔗 糖,而 且 成 本2.1 复 配 的 要 求 [8] 2.1.1 食 用 安 全 要 求
1 单体甜味剂
目 前 世 界 上 允 许 使 用 的 单 体 甜 味 剂 约 有 20 多 种[4]。其中得到多数国家批准允许使用的品种主 要 有 甜蜜素、三 氯 蔗 糖、AK 糖 (安 赛 蜜 )、阿 斯 巴 甜、阿 力
甜、纽甜、糖精、甘草 甜 素、甜 菊 苷、罗 汉 果 甜 苷 和 索 马 甜等。按营 养 类 别 可 将 甜 味 剂 分 为 营 养 型 和 非 营 养 型。营养型甜味剂是 指 与 蔗 糖 甜 度 相 等 的 含 量,其 热 值相当于蔗糖热值2 %以上者,主要包括各种糖类(如 葡萄糖、果糖、麦芽糖等)和 糖 醇 类 (山 梨 糖 醇、木 糖 醇 等);营养型甜味剂 的 相 对 甜 度,除 果 糖、木 糖 醇 等 外, 一般均低于蔗糖。非营养型甜味剂是指与蔗糖甜度相 等时的重量,其 热 值 低 于 蔗 糖 热 值 的 2% 者。 包 括 甜 菊 糖 甙 、甘 草 甜 素 、沙 马 汀 等 天 然 物 质 和 糖 精 、甜 蜜 素 、 阿斯巴甜(APM)、安 赛 蜜 (AK)、三 氯 蔗 糖 (TGS)等 化学合成物质 。 [5] 按来源可将甜味剂分为天然甜 味 剂 和人工合成甜味剂。 天 然 甜 味 剂,又 分 为 糖 醇 类 和 非 糖 类 。 其 中 糖 醇 类 有 :木 糖 醇 、山 梨 糖 醇 、甘 露 糖 醇 、乳 糖醇、麦芽糖醇、异 麦 芽 糖 醇、赤 鲜 糖 醇;非 糖 类 包 括: 甜 菊 糖 甙 、甘 草 、奇 异 果 素 、罗 汉 果 素 、索 马 甜 。 人 工 合 成 甜 味 剂 ,其 中 磺 胺 类 有 :糖 精 、环 己 基 氨 基 磺 酸 钠 、乙 酰磺胺酸钾 、天门冬酰苯丙酸 甲 酯(阿 斯 巴 甜)、纽 甜 、
复合甜味剂要满 足 生 产 工 艺 的 需 要,长 期 贮 存 稳 定 性 、高 温 加 工 稳 定 性 、与 不 同 食 品 配 料 混 合 的 稳 定 性 等都要求甜味剂在复配过程中充分考虑不同生产工艺 的要求。如热处理对甜味剂的热解和水解稳定性有极 大影响。 另外,pH 高低也会影响甜味剂的稳定性,因 此 要 选 择 不 同 的 甜 味 剂 加 以 复 配 ,提 高 其 稳 定 性 。 2.1.5 成 本 要 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