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屏风鉴赏
《口技》文言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口技》文言文译文注释及赏析《口技》是由林嗣环所创作的,《口技》是一篇清朝初年散文。
表现了一位口技艺人的高超技艺,本文以时间先后为序,记叙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口技》的译文及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口技》清朝:林嗣环京中有善口技者。
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众宾团坐。
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
既而儿醒,大啼。
夫亦醒。
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
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
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
两儿齐哭。
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
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口技》古诗简介《口技》是一篇清朝初年的散文,写的是一场精彩逼真的口技表演,表现了三个场面:一家四口人由梦而醒,由醒而梦,火起后众人的慌乱惶恐。
文章赞扬了口技艺术的魅力和表演者高超的技艺。
本文选自《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这本书是清朝的张潮编选的一部书。
作者林嗣环。
这本书被选入初一下册人教版语文课本。
在选入的同时,有关部门进行了删改。
《口技》翻译/译文译文京城里有个擅长表演口技的人。
一天正赶上有一家人宴请宾客,在客厅的东北角,安放了一座八尺高的屏风,表演口技的艺人坐在屏风里面,里面只放了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
唐诗《屏风绝句》原文翻译鉴赏

唐诗《屏风绝句》原文|翻译|鉴赏《屏风绝句》这首诗是为画有周昉一幅仕女图的屏风的题咏之作,写屏风上所画的仕女即便颜色褪掉,也能引起少女的嫉妒。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屏风绝句的相关资料介绍,希望大家喜欢。
《屏风绝句》原文唐代:杜牧屏风周昉画纤腰,岁久丹青色半销。
斜倚玉窗鸾发女,拂尘犹自妒娇娆。
《屏风绝句》译文及注释译文屏风上周昉画的美人丰满而细腰,时间长久画上的颜色大半已褪消。
斜倚玉窗梳着鸾凤形发髻的少女,拂去画上灰尘还在嫉妒美人娇娆。
注释⑴屏风:室内陈设。
用以挡风或遮蔽的器具,上面常有字画。
⑵周昉:字景玄,唐代画家,长安人。
工仕女,兼工肖像。
⑶丹青:指画像;图画。
唐杜甫《过郭代公故宅》诗:“迥出名臣上,丹青照台阁。
” 杨伦笺注:“丹青,谓画像也。
”《屏风绝句》赏析周昉是约早于杜牧一个世纪,活跃在盛唐、中唐之际的画家,善画仕女,精描细绘,层层敷色。
头发的钩染、面部的晕色、衣著的装饰,都极尽工巧之能事。
相传《簪花仕女图》是他的手笔。
杜牧此诗所咏的“屏风”上当有周昉所作的一幅仕女图。
“屏风周昉画纤腰”,“纤腰”二字是有特定含义的诗歌语汇,能给人特殊的诗意感受。
它既是美人的同义语,又能给人以字面意义外的形象感,使得一个亭亭玉立、丰满而轻盈的美人宛然若在。
实际上,唐代绘画雕塑中的女子,大都体型丰腴,并有周昉画美人多肥的说法。
倘把“纤腰”理解为楚宫式的细腰,固然呆相;若硬要按事实改“纤腰”作“肥腰”,那就更只能使人瞠目了。
说到“画纤腰”,尚未具体描写,出人意外,下句却成“岁久丹青色半销”,—由于时间的侵蚀,屏风人物画已非旧观了。
这似乎是令人遗憾的一笔,但作者却因此巧妙地避开了对画中人作正面的描绘。
“荷马显然有意要避免对物体美作细节的描绘,从他的诗里几乎没有一次偶然听说到海伦的胳膀白,头发美—但是荷马却知道怎样让人体会到海伦的美。
”(莱辛《拉奥孔》)杜牧这里写画中人,也有类似的手段。
他从画外引入一个“鸾发女”。
浅析屏风艺术与精神文化

,r j , 。 。 ; 摘要 :本 文通 过追 溯屏 风的发 展历程 , 分析屏风 的功能 、设计形式 、制作材料与装饰 工 艺.探讨 了屏风 艺术 中所 包含的精神文化 。 屏 风 艺 术 的 精 神 文 化 包含 了体 现 出 “ 气 致 和 祥 ” 的 中 国礼 教 文化 ,体 现 出人 与 大 自然 和 谐 共 生的 中国风水 文化 ,体现 出创造精神及 艺者 的精 湛工艺的中国创新 文化 ,体现 出每个 时代 不同审美价值观 的中国审美文化 关 键 词 :屏 风 艺术 ;精 神 文化 ;传 承 发 三 富 多样 、千姿 百态 , 充分 体现 出 中 国传 统文 化 中 的创新 智 慧 。创新 是人 类特 有 的认 识 能力 和实 践 能 力 ,是人 类 主观 能动 性 的高 级表 现 形式 ,是 推动 民族 进 步和 社会 发展 的不竭 动 力 。 在 中国屏 风 的发 展变 化 过程 中 ,各 个 时代 的手工 艺者不 断通 謦 过新 材料 、新技 术 的使 用 ,使屏 风 的功 能与 形 式完 美结 合 ,使屏 风 的设计 与装饰 千变 万 化 。 在 设 计 形 式上 不 断推 陈 出新 ,有 春 秋 战 国 时 期 制 作 精 巧 的 。 _ 展 座屏 ,汉 代 的独 立 板屏 、双 层镂 雕 、 曲屏 、两 面 围或 二面 围和塌 屏 。 五代 时期 的 带屏 大床 。宋 代 的直 立板 屏 、多 扇 曲屏 、砚屏 和 i 屏 风 在 词 典 中 的 解释 为 : “ 者 , 障 枕 屏 明代 的挂屏 、二挂 屏和 四挂屏 。在 制 作材 料上 不 断丰 富变 屏 l 薯0 。 也 。 ”即 指 放在 室 内用 来 挡 风 或 隔 断视 线 化 ,有木 屏风 、玉石 屏风 、翡 翠屏风 、琉 璃屏 风 、 云母屏 风 、绢 的 用 具 。广 义 的 屏风 是 指 在 中 国传 统建 筑 素 屏 风 、水 晶屏 风 、象牙 屏风 、珐琅 屏 风 、金银 屏风 、玻 璃 屏风 的 室 内外用 来挡 风 或 遮 挡 视 线 、 引 导人 流 和 铁 艺屏 风等 。在 装 饰工 艺上 不 断发 展丰 富 ,有 雕刻 、夹撷 、剔 . 的 隔 断 或墙 壁 。屏 风 除 了传 统 的 挡 风和 屏 红、装 裱 、镶嵌 、绘 画 、书法 、锻 打 、着色 等 。 通 过 各个 时代 有 代表 性 的屏 风作 品 ,足 可 以得 见 中国传统 文 障 功 能 , 还 有着 分隔 功 能 空 间 ,装 饰美 化 化 中 的创新 精神 及艺 者 的精湛 工艺 。 § 居 室的 作用 。 屏 风 做 为 中 国的 传 统 家 具 之 一 , 是 中 四、 审美文 化 国传 统 建筑 空 间 内 的重 要 组 成 部 分 , 是 中 屏 风 的设 计 发展 历程 是每 个 时代 不 同 的审美 价值 观 的体现 , 国文 化 艺 术 的 结 晶 。屏 风 艺 术 的 发 展史 是 更 是历 史文 化发 展长 河 中的物 质写 照 。 对 中华 民族 精 神 文化 和 物 质 文 化 的 最好 演 西周 时期 屏 风的 造型 和外 观 设计 体现 出热 爱 自然 ,喜欢 生动 ≤ . 绎 。 屏 风 的 种类 繁 多 ,不 同 时 期 的屏 风 艺 表 现 的审 美特 色 。春 秋战 国 时期 的屏 风使 用 更加 广泛 ,设计 风格 l -术作 品 ,都 凝 聚 了不 同 时 期人 们 的文 化 理 更加 写 实逼 真 ,动 物成 为装 饰 纹样 的 主流 。秦 时 期的屏 风 追求 自 念 、设计 构思 和审 美诉求 。 然 的设 计风 格 ,在 造 型和装 饰 手法 上 反对 过于 形 式化 的装饰 。汉 参口 - 精 神文 化 具 体 表 现 在 人 的伦 理 道 德 、 代屏 风 的 品种 更加 丰 富多样 ,更重 视 实用 和审 美 的统 一 。屏风 中 %黪 蠢 对 美 的事 物 的感 受 、 对 于 艺术 的 品位 和 精 的绘 画 作 品表现 了文人 雅 士对 自然 之 美的 追求 , 反映 出 当时的 美 神 世 界 的追 求 。 中国 屏 风 艺术 的精 神 文 化 学 思想 。魏 晋 时期 的屏 风追 求 简约 、超 凡 、脱 俗之 美 ,在 装饰 手 L a 。 i 是 随着 中 国历 史 文 化 的 发 展过 程 逐 渐 形 成 段和 制 作工 艺上 更加 赋 予激 情 。唐 代屏 风 的装 饰纹 样 更加 自然 , 的 ,包 括 思 想 道 德 、 礼教 风俗 、文 学 艺 术 生活 情趣 浓 厚 ,装饰 手 段 多样 ,追 求 华丽 的装饰 效 果 ,审 美文 化 等 内容 。屏 风 艺术 与 中国 礼教 文化 结 合紧 密 ,是传 播 礼教 文化 的 更趋 多样 化 。宋 元 时期 的屏 风 设计 到 了一 个新 的 高度 ,质 朴的 造 物质 载 体 。屏风 艺 术体现 出人类 和 大 自然和 谐 统一 的 高深 智慧 。 型 、简 洁 明快 的装饰 ,多种 材 料 的结 合使用 ,增强 了 审美效 果 , 屏 风艺 术异 彩纷 呈 的工 艺手 法 、丰 富 多样 的材 料表 现 和精 美绝 伦 带来 了新 的意境 。明朝 屏风 工 艺 的发展 到 了高潮 时期 ,这 个时 期 的装 饰纹 样 ,蕴 含着 太 多 中华 民族 的 文化情 趣 、 审美 品位 和创 新 的特 点 是用 材讲 究 、工 艺精 良、装 饰相 宜 ,屏 风 的装饰 方法 或雕 意识 。 刻 、或 镶 嵌 、或绘 画 、或 书法 , 体现 出巧 妙传 神 的审 美特色 。清 礼教文 化 代 屏风 的造 型更加 厚重庄严 、装 饰手法 雍容华贵 ,多种材料 和多种 屏 风在 中国古 代被 赋 予 了礼 教文 化 的涵 义 。周朝 时屏 风 就 是 工 艺的结合 体现 了清 式家 具精致典 雅的艺术 风格 。近 代屏风 的工艺 天 子专 用 的器 具 ,屏风 象 征着 天 子的 皇权 。随着 社会 的发 展 ,屏 受 到 欧洲 巴洛 克风 格 、哥特 式 风 格 、罗可 可 式风 格 、拜 占廷式 风 风 的 实用 价 值与 艺 术价值 不 断显 现 ,广 为达 官权 贵所 使用 。阶层 格 的影 响 ,为传 统 的屏 风形 式 带来 了 新的 气 息 ,对 传 统屏 风 的造 等 级 的礼 教文 化在 屏 风的 品种 、样 式 、材 料 、纹 样等 方面 都 有体 型 、装 饰和 功 能进 行 了创 新 。现代 屏 风 的形 式更 加丰 富 多彩 。既 现 。随着时 间的推移 ,屏风也 走入 了寻常 百姓之家 。宾主和 长幼等 有传 统 文化 的传 承 , 又有 个性 化 的创 新发 展 。在 材料 、工 艺 以及 礼仪文化也 都借助屏 风来表现 。屏风 在古代 是体现礼 教文化 和道德 形式 上 ,都 更加 强调 个性 ,强调 自我 的 审美感 受和 美感 表达 。 思 想的 重要 工具 。在 屏 风营 造 的环 境氛 围 中 ,阶层 等 级下 的 人们 中国审 美 文化 的产 生和 发 展 ,在 屏风 这个 家 具上 得到 了充 分 按规 章 和礼 仪和谐 生活 ,体 现 出 “ 气致祥 ”的 中国精 神文 化 和 的展 现 。每 个 时代 的工 匠 艺人 都赋 予屏 风 最完 美 的工 艺 ,每个 时 屏 风 在 中 国 古 代 是 传 统 礼 教文 化 的物 质 载 体 。 以屏 风 为 媒 代 的文人 都赋 予屏 风最 质朴 的文 化 内涵 和 精神 思想 。 介 ,在 屏风 上绘 写 圣人 良言 、忠 臣奏 章 、诗人 词话 、 烈女 事迹 的 结论 形 式十 分常 见 。通过 屏 风 上 的图 画和文 章 ,达 到激 励 贤 良、警 示 屏风 是 中 国传统 家 具 中的 艺术 精 品。屏 风 艺术 的 发展 历程 漫 后 人 、歌颂传 扬 的 目的 。 长久 远 、精 彩纷 呈 ,屏 风 的功 能 、设计 形 式 、制作 材 料与装 饰 工 二 、风 水文 化 艺不 断创新 ,是 各个 时代精 神 文化 的物 化表现 。 屏 风在 中国古 代被 赋 予 了风 水文 化 的涵义 。风水 学 是通 过古 通 过对 屏风 艺 术 与精神 文 化 的探 讨 ,可 以看 出屏 风做 为 一款 代人类 繁衍 生息 ,治 国 安民 等社 会活 动所 形 成 的生存 知 识 ,是研 兼 具 实用性 和 装饰 性 的家 具 ,处 处显 现 出中 华 民族 的哲 学思想 和 究大 自然对 人 类作 用 的精 深 学 问,是 中 国传 统的 优秀 文 化 风水 美 学观 念 ,是中 华 民族 宝贵 的 精神和 物质 文化 产物 。 的核心 思想 是 人与 大 自然 的和 谐 ,强 调人 与 自然 的和 谐统 一 ,关 注 居住 与 自然 及环 境 的整 体 关系 ,丰 富居 住环 境 的生 态 、文 化和 参 考 文 献 心 理 内涵 。 【 聂菲. 1 ] 中国古代家具鉴赏【 . M】 成都: l  ̄J 大学 出版社 , 0 0 l 20. 6 晋 人 郭 璞 在 《 经 》 里解 释 风 水 : “ 乘风 则 散 ,界 水 则 【 李宗山. 葬 气 2 1 中国家具史图说 【 . 湖北 美术 出版社 , 0I 6 M1 武汉: 2(_ 1 止 , 古人聚 之 使不 散 ,行之 使 有止 , 故谓 之风 水 ” 古人 认 为藏 【】 3 陆元 鼎 ,陆琦. 中国民居装饰装修 艺术【 . M】 上海: 海科 学技 术 出版 上 风 得水 才 能纳 吉旺 盛 。风水 中屏风 正 是作 为化 解外 煞 的工 具来 使 社 . 1 9 92 用 的 ,屏风 可 以改 变风 的流 向,在 居 室空 间 中增加 曲折 之 美 ,还 【】 4袁维忠等. 现代屏 风艺术【 . M】 南京: 江苏美术出版社,2 0 .0 0 2 1
胡令能《咏绣障》诗歌鉴赏

胡令能《咏绣障》诗歌鉴赏
胡令能《咏绣障》诗歌鉴赏
《观郑州崔郎中诸妓绣样》是唐代诗人胡令能的诗作。
此诗借吟咏绣障,歌颂绣工们绣制屏风的高超技艺。
前两句写晚间小女子争先恐后描绘刺绣图样的情态,后两句夸张刺绣之美达到乱真的地步。
下面是小编收集的胡令能《咏绣障》诗歌鉴赏,欢迎阅读与借鉴!
这是一首赞美刺绣巧夺天工的诗。
第一句日暮、堂前点明时间、地点。
花蕊娇,花朵含苞欲放,娇艳无比,这是描写待绣屏风(绣障)上取样的对象。
咏绣障
胡令能
日暮堂前花蕊娇,
争拈小笔上床描。
绣成安向春园里,
引得黄莺下柳条。
鉴赏
首句以静态写物,次句则以动态出人:一群绣女正竞相拈取小巧的画笔,在绣床上开始写生,描取花样。
争之用得妙,不仅写出了刺绣女争先恐后的模样,眉飞色舞的神态,而且烘染出绣房热烈欢快的气氛。
拈,是用三两个指头夹取的意思,见出动作的轻灵,姿态的优美。
这一句虽然意在写人,但也同时带出堂上的布置:一边摆着笔架,正对堂前的写生对象(花蕊),早已布置好绣床。
三、四句写绣成之以后绣工的精美绝伦:把完工后的绣屏风安放到春光烂漫的'花园里去,竟然惹得树上的黄莺误以为是花枝,翩然从柳枝上飞向绣屏风,寻枝而栖。
末句从对面写出,让乱真的事实说话,不说女红的工巧,而工巧自见。
从二句的上床描到三句的绣成,省去了整个取样与刺绣的过程,象花随玉指添春色,鸟逐金针长羽毛(罗隐《绣》)那样正面描写绣女飞针走线的诗句,虽然在这首诗中不曾出现,但绣成安向春园里,
引得黄莺下柳条的侧面烘托,也足以让人想象得到绣女的纤手弄线的神情姿态。
八尺屏风,可超而越的意思

八尺屏风,可超而越的意思“八尺屏风,可超而越”出自先秦诗人无名氏的作品《琴女歌·罗縠单衣》,其古诗全文如下:罗縠单衣,可掣而绝。
八尺屏风,可超而越。
鹿卢之剑,可负而拔。
【翻译】丝绸单衣轻飘飘,一拉就可以断裂;八尺屏风不算高,一跳就可以超越;鹿卢宝剑长虽长,转到背后可拔出。
【鉴赏】《琴女歌》是荆轲刺秦过程中的一支插曲。
《燕丹子》说:“荆轲刺秦王,右手执匕首,左手把其袖,秦王曰:‘乞听琴声而死。
’琴女奏曲……王从其计。
轲不解,故及于难。
”这段记载说明,秦王在千钧一发之际,向荆轲提出“听琴而死”的请求,原来包含着祸心,是一个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阴谋;荆轲过于心慈手软,轻信敌人,以致功败垂成,付出血的代价;在这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的,则是与秦王配合默契的琴女,一曲由她自编、自演、自唱的琴歌,不仅扭转了秦王与荆轲对峙的形势,而且还彻底地改变了秦王与荆轲的命运,改写了秦朝的历史。
琴歌的歌词分三段,用整齐的排比句构成,每段八个字,末一字押韵;音乐上是采用同一曲调进行的三次复沓。
三段歌词,依次提出了改变处境的三条计策。
第一段歌词,说的是脱离接触。
当时荆轲正右手举着匕首对准秦王,左手抓住秦王的衣袖,所以琴女提出秦王可以使一把劲,把袖子扯断——挣脱对方的直接控制,这是摆脱死亡威胁的最为紧迫的一步,故于第一遍唱词中首先提出。
第二段歌词,说的是紧急逃离。
如果在挣脱直接控制之后,呆立在原处,那就仍然没有摆脱死亡的威胁。
所以,琴女又接着告诉秦王,大殿之上用于隔离、装饰的屏风并不高,不过三尺而已,可以纵身跳过去逃开。
第三段歌词,说的是拔剑自卫。
在与对手拉开距离之后,也就赢得了转败为胜的宝贵时间,当对方追来时,抽出佩剑抵御进攻就成了关键的问题。
古代随身佩带的宝剑,剑刃较长,不容易将剑拔出剑鞘;秦王在荆轲的突然袭击面前,一时惊惶失措,无法将紧插在剑鞘中的长剑拔出。
所以,琴女最后又点拨秦王,让他把宝剑转到身后,这样,上方空间较大,就容易拔剑了。
何处一屏风,分明怀素踪的意思

何处一屏风,分明怀素踪的意思“何处一屏风,分明怀素踪”出自唐朝诗人韩偓的作品《草书屏风》,其古诗全文如下:何处一屏风,分明怀素踪。
虽多尘色染,犹见墨痕浓。
怪石奔秋涧,寒藤挂古松。
若教临水畔,字字恐成龙。
【翻译】你从哪里得到这一个屏风?上面分明有怀素的书法的踪迹。
虽然字幅上侵蚀了尘色,有些斑驳,但还能够见到墨痕的浓重。
写字的点就像怪石奔向秋天的山涧,字的竖和勾的笔画就像寒枯的古藤倒挂在古松下。
如果把屏风放到水边,每个字恐怕都要化成蛟龙,游到水里去了。
【鉴赏】“何处一屏风,分明怀素踪。
”一开始就以问句突起,好像十分激动地在问主人:“您从哪里得到的这个屏风啊?”惊喜万分之态,溢于言外。
而且紧接着就立刻判断,这个分明是怀素的笔迹(“踪”是踪迹,这里指笔迹)。
这充分说明他平日对书法极为留心,尤其是对怀素的草书风格十分熟悉,如故人相逢,一眼便认了出来。
接下来,作者在惊喜中对屏风上的整幅墨迹作了审视。
“虽多尘色染,犹见墨痕浓。
”前一句从“尘色染”中,看出墨迹流传已久,古色古香,弥足珍贵;但由于长期辗转流传,字幅上侵蚀了尘色,有些斑驳,诗人在极端爱惜中也流露出一丝惋惜之意。
后一句说虽然蒙上了很多尘色,但还是可以看见那浓黑的墨迹,从“墨痕浓”三字中,仍满含着诗人的惊喜爱惜之情。
这里一个“浓”字,生动地描述出怀素草书中那种笔酣墨饱、痛快淋漓的特点,已经把整幅字中体现的风格和意境初步传达给读者,十分形象准确。
前四句一句一转,“何处”、“分明”、虽多”、“犹见”,在转折中步步顿宕,峰回路转,引人入胜,作者的惊悦之情在诗行中不停地跃跃。
但一气贯通,流转自如,其欢欣的情绪,犹如一条活泼的小溪,在曲折中畅流而下。
这四句显得极为自然,完全是一片真情的流露,读来仿佛如见当时情形。
到后四句,作者采用比喻的手法,对字幅中的点画作了具体描述,把这一高度抽象的艺术,十分具体、形象地再现读者面前,而且具有怀素书法的特点,使人欣赏赞叹不已。
中国古代家具鉴赏

中国古代家具鉴赏
中国古代家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透露着中国古代人们的生活文化和审美趣味。
中国古代家具种类繁多,风格各异,其中最受人喜爱的是明清家具。
明清家具是中国家具的高峰,它注重实用性和美学价值。
明清家具选材讲究,制作精湛,形体端庄大气,线条流畅,花纹精美,色彩柔和,巧妙地运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符号和意象,富有浓郁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
明清家具的品种和形式非常丰富,常见的有桌椅、柜架、床位、屏风、屏风柜、炕台等。
其中,家具的头部、腰部和脚部的雕刻非常精细,常常刻画各种图案和人物故事,寓意深刻,富有文化内涵。
此外,明清家具的造型也非常注重对称与对比,如对称的桌腿和对称的纹样等,更具大气磅礴的美感。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家具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非常高的美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明清家具作为中国古代家具的代表,不仅在中国,也享有着国际上的广泛声誉和收藏价值。
通过鉴赏和欣赏明清家具,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人们的艺术审美趣味。
艺术屏风文化语言探析

艺术屏风文化语言探析屏风是室内装饰中的一种道具,通常情况下是由复数木板组合,中间用合页相连接而成的。
屏风在《新华词典》中的定义解释为“屏者,障也。
”即在房屋建筑空间之中代替墙壁充当一种可自由站立的隔断,在装饰空间的同时也起到防风作用。
传统屏风正反表面上,可以绘制精美图画,在一定程度上将绘画这种二维艺术语言通过屏风的形式转化为三维立体的艺术语言。
不同时代的屏风文化融合了不同时期的绘画风格和装饰表现手法,具有很高的艺术收藏和鉴赏价值,因此长期以来又被人们当做艺术品和奢侈品。
屏风与屏风绘画最早起源于中国的春秋时期,距今已有二千七百多年,《春秋•后雨》中曾记载:“孟尝君屏风后,常有待使记客语。
”[1]由此可见,这一时期屏风的功能之一是分隔出记录者与宾客的活动范围,屏风文化中融汇了中国古代的礼仪制度。
它从另一个侧面又体现出不同时期绘画装饰的时尚观念,在我国的历史文化遗迹和各大博物馆中,人们经常会在不经意之间与屏风文化相遇,例如北京的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明清家具中,就有清道光湘绣芙蓉鹭鹭屏风、颐和园中收藏有乾隆插牌式座屏等。
这种不期而遇还会出现在中国传统的文学艺术领域,如唐代诗人杜牧曾经写过《屏风绝句》:“屏风周昉画纤腰,岁久丹青色半销。
斜倚玉窗鸾发女,拂尘犹自妒娇娇。
”[2]这首诗的含义是:画家周昉画的屏风美女图虽然年代久远了,画上的颜色褪了,但美女的神态还是依然动人。
屏风文化伴随着时代的发展,走过了两千多年的历史岁月,作为中华民族艺术大家庭中璀璨的一颗珍珠,弘扬这一文化的独特艺术语言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
对于任何一个国家的文化而言,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当今时代有理想有抱负的艺术工作者很多,大家都在力图把握住本民族文化正在被遗忘、被异化的底线。
在通常情况下,屏风被看作是一件道具,但是其内涵却有着艺术的无限可塑造空间,我们从美学的角度审视雕琢它,它就会把历史中的兴衰,把新时代的变迁传达出来,成为中华民族的奇葩。
研究屏风文化,用艺术语言进行解析,让它用更新更美的形式传承下去,使世界上的人们通过屏风了解中国的历史,了解当今中国的艺术时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屏风发展的历史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屏风的起源 《物原》说:“禹作屏。”此说虽早,但无据可证。《三礼图》说, “屏风之名出于汉世,故班固之书多言其物。”此说虽有根据,但还有 比其更早的记载。《史记· 孟尝君列传》中有“孟尝君待客坐语,而屏风 后常有侍史,主记君所与客语”的记载,可知屏风之名在战国时期就已 有之。而屏风的使用早在西周初期就已开始,不过当时没有屏风这个名 称,而被称为“邸”(dǐ)或“扆”(yǐ),只有贵族家庭才有资格使 用,是权势、地位的象征。
紫檀雕云龙纹嵌玉石座屏风
这件大型座屏风,由5扇组成,横长4米,高3米,通体用紫檀木制作, 在工艺上集雕刻、镶嵌和彩绘于一体。屏风每扇用横木分割成4块。正中一 扇其上下作高浮雕正面龙,龙头起昂,冲发舞爪,显示了其强悍威猛之貌。 两旁屏扇上下均作相向侧面龙,昂首鼓腹,风车形爪,刚劲有力。龙身周 围密布云纹,作高浮雕突出了龙体在云雾缭绕中的升腾之势。该屏正面中 段为黑漆地嵌玉石杂件,使用了玛瑙、珊瑚、绿松石、金星石、祥南石、 色玉和鸡翅木等名贵材料,以其不同的颜色组成玉米、梅花、菊花、湖石、
4、宋、辽、金、元时期的屏风 这一时期屏风的方案资料甚少,然而形象资料却很多。如宋代绘画 《梧荫清暇图》中的屏风,四边较宽,边框内镶里框,以矮佬和横枨隔成 数格,格内镶板,浮雕绦线,屏心描绘山水风景。屏下镶裙板,镂雕曲边 竖棂,下有墩子木。
屏风的使用情况在宋代墓葬中也有所表现。河南禹县宋墓壁画《对坐 图》描绘墓主人夫妇俩生前对坐饮茶的情景。两人分坐在靠背椅上,身后 有屏风遮蔽,这样的陈设形式,主要是为显示主人的地位和身份。屏风形 体不大,独扇,从画面人物的比例看,高度与站立的人大体相同。估计也 是随用随设的轻便之物。
第三:起到更衣室的作用。在屏风上可以挂一些衣帽,在居室门口放一 架屏风,既可作挂雨帽衣衫之用,又可遮挡外界的视线,避免一览无遗 的尴尬。
第四:起到美化居室的作用。在屏风侧前再配上一盆绿叶观赏植物,能 令人感到居室的静谧、温馨。如为装饰和美化而用,则可选用透明或半 透明屏风,它会给人以文雅、恬静的感觉。
有以硬木做框的,也有木框包锦的,包锦木框木质都较轻,屏心也和
带座屏风不同,通常用帛地或纸地刺绣或彩画各种山水、花卉、人物、 鸟兽等。一般说来,带座屏风较重,曲屏风较轻。
在陈设上,曲屏风与座屏不同。在宫廷中,这种屏风多设在各宫 正殿明间,屏前设宝座、条案、香筒、宫扇等物。这样借后面的屏风 挡住人们的视线,更突出了屏风前的陈设,造成一种庄严、肃穆的气 氛。
紫檀边座嵌珐琅宝座屏风 [清乾隆]
康熙御制临米芾《天马赋》围屏 [清康熙]
3、挂屏 挂屏为明末才开始出现的一种挂在墙上作装饰用的屏牌,大多成 双成对,四扇为四条屏等,到清朝后此种挂屏十分流行,至今仍为人 们喜爱。清初出现挂屏,多代替画轴在墙壁上悬挂,成为纯装饰性的 品类。它一般成对或成套使用,如四扇一组称四扇屏,八扇一组称八
彩绘上山水、人物、花卉、鱼虫、楼阁等图案,颇具江南地方风采;福建、
安徽屏风,则以装饰富丽、镶嵌丰满、用料考究、坚实耐用而见长;北京、 山东、广东、四川、山西、湖南、陕西等地的屏风,其制作工艺均具相当 成就,曾出口到日本、韩国、朝鲜、泰国、印尼及欧美等国家和地区,享 有颇高声誉。
现藏于北京故宫中的“紫檀雕云龙纹嵌玉石座屏风”,堪称清代屏风的典 型代表。
宋代屏风在造型、装饰上,尤其是屏框内分割小格的作法,到明代还 在普遍使用。
5、明清时期的屏风
黄花梨屏风· 明朝
高705mm,为案头阵 设品,但不论结构上 还是雕饰上都摹仿大 型屏风的样式,与故 宫内大如照壁的明代 白石座屏风基本一样。 这种形式的屏风在明 代已相当流行,屏心 为大理石或纸、绢上 绘画。
2、汉代的屏风 汉代,屏风的使用更为普遍,有钱有地位的人家都设有屏风。 汉代时,屏风多以木板上漆,加以彩绘。纸张发明之后,则多用 纸糊,上面画各种仙人异兽等图像。汉代屏风在种类和形式上较前代 有所增改,除独扇屏外,还有多扇拼合的曲屏,也称连屏,或叠扇屏。 这种屏一般多扇组成,每扇之间用钮连接,可以折叠,比较轻便,用
至唐朝,屏风的使用已十分普遍,其中应用镶嵌、书画工艺的屏风为宫廷
所用,素屏风流行于民间。在隋唐五代时期,屏风就发展成为较流行的家具品 种,制作工艺也日趋成熟、精致。木屏、竹屏、绸缎屏、金属屏、石屏等取材
多样,各具特色。浮雕、透雕、彩绘、镶嵌等手法,能把山水花鸟、飞禽走兽、
民俗风情、神话传说、金石墨宝、男女人物等图案鬼斧神工般移植在屏风上。
1、座屏 座屏,即带有底座而不能折叠的屏风。是把单独屏风插在一个特 制的底座上。座屏有独扇、三扇、五扇等奇数规格,独扇座屏与底座 可连可卸,可卸的称为“插屏式座屏风”。多陈设在居室的正中的主 要位置,而且相对固定。
2、围屏 围屏是指可以折叠的屏风,一般由四、六、八、十二片单扇配置 连成,又别称“折屏”。只要把每扇屏风稍稍弯曲,即可起立,根据 需要,可长可短,可曲可直,运用自如,装卸方便。围屏屏心装饰一 般有素纸装、绢绫装和实心装,又有书法、绘画、雕填、镶嵌等艺术 形式。
四、明清两代屏风
屏风在宋代以前基本以实用为主,装饰次之。到了明代,屏风不仅为 实用家具,更是室内不可缺少的装饰品。
与前朝相比,明清时期,屏风制作工艺已达到十分完美的阶段,并形
成了极具个性的时代特色和中国民族风格。就其功能而言,除了挡风、障
蔽视线和分割空间之外,还象征着威严和权势。
尤其是清代皇宫使用的大型座屏风,被看作王权的象征物而受到统治 阶级的高度重视。清代屏风的种类更为齐全,制作手法愈加多样。通过外 官进献、内务府采办或招募各地优秀工匠进宫制作等方式,屏风源源不断 地汇集于皇宫大内。清代的屏风大体可分为宝座屏风、围屏、插屏三种。 宝座屏风多置于各宫殿正殿明间,象征皇权。围屏因其较为灵便,易于移 动,多于皇宫中重大节日时用于临时性陈设。插屏用于居室陈设,以增添 室内的豪华氛围。乾隆时期,各类工艺品的制作技艺日益发展,北京的珐 琅、广州的牙雕、苏州的刺绣、扬州的剔红等都是当时有名的工艺品种,
扇屏,也有中间挂一中堂,两边各挂一扇对联的。这种陈设形式,雍、
乾两朝更是风行一时,在宫廷中皇帝和后妃们的寝宫内,几乎处处可 见。明代以前,屏风多趋于实用,主要用于遮蔽和作临时隔断,大多
是接地而设。好奇者出于欣赏目的,做炕屏(设在寝室后墙,充当炕围
子)、桌屏(陈设在条案和书桌上的小型插屏 )等,形制虽小,却不失屏 风的形式。挂屏和小插屏所不同的是,它已脱离实用家具的范畴,成 为纯粹的装饰品和陈设品。
榆木雕龙格栅(八扇)
清
二、屏风的发展历史
做为中国居室内重要的家具、装饰品,屏风形制、图案及文字均包含
有大量的文化信息,既能表现文人雅士的高雅情趣,也包含了人们祈福迎
祥的深刻内涵。各式各样的屏风,还凝聚着手工艺人富于创意的智慧和巧 夺天工的技术。我国古代的屏风,最早屏风始于西周,盛于明清,工艺精 湛,不同时代,风格各异,在世界家具工艺史上位置显赫。
则设,不用则收起来。即曲屏。四扇称四曲,六扇称六曲。还有多扇
拼合的通景屏风。此时,屏风常与床榻结合使用,还有在屏风上安兵 器架的。
屏风还有镂雕透孔的,河南信阳楚墓出土过一件木制镂雕彩漆 座屏。这类屏风多用木制,中间镂雕出立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感很强的图案,是一种 纯装饰性的屏风。汉代,这种屏风还很盛行。
还有一种较小的屏风,名曰“隔坐”,多为独扇素面。《后汉 书》就有对这种屏风的描述:“郑弘为太尉时,举弟五伦为司空。 班次在下,每正朔朝见,弘曲躬自卑,上问知其故,遂听置云母屏
屏风的诞生,开始是专门设计于皇帝宝座后面的,称为 “斧”。它以
木为框,上裱绛帛,画了斧钺,成了帝王权力的象征。《史记》中也记载: “天子当屏而立”。经过一段漫长时间的发展,屏风开始普及到民间,走进 了寻常百姓家,成了古人室内家具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屏风的普遍使用,屏风除了挡风作用外,以后又逐渐变为建筑内部 可以移动的精巧隔断;在历史上某段时期,屏风甚至与风水联系在一起,有 人将屏风按照乾坤坎兑等八卦方位,依形造势,摆放在室内某处位置上,据 说是为了冲煞避邪,聚气生财。后汉李尤的《屏风铭》有这样一段话:“舒 则潜避,用则设张。立必端直,处必方廉,雍阏风邪,雾露是抗。奉上蔽下, 不失其常。”虽说是在以物咏志,通过屏风来阐述儒家的伦理道德,但是也 道出了屏风挡风遮蔽之用途。随着工艺的不断进步,屏风逐渐由原来的实用 品演进为实用性和装饰性相结合的工艺品,成为古人居室里具有观赏性的陈 设家具。
风分隔其间。”《三国志;吴书》载:“景帝时,纪亮为尚书令,子
骘为中书令,每朝会,诏以屏风隔其座。”这两段记载,可以帮助 我们进一步了解当时屏风的使用情况。
漆屏风· 汉 此屏风为长方形, 下有足座,双面均 有装饰。图为其中 的一面装饰,黑漆 底,用红、绿、灰 三色彩绘出云龙纹。
3、魏晋至隋唐五代时期的屏风 魏晋至隋唐五代时期,屏风的使用较前代更加普遍。不但居室陈设屏风, 就连日常使用的茵席、床榻等边侧都附设小型屏风。这类屏风通常为三扇,屏 框间用钮连接,人坐席上,将屏风打开,左、右和后面各立一扇。这时的屏风, 除起陈设作用外,更主要的还是起遮蔽挡风作用。南北朝时,这类屏风开始向 高大方面发展,数量也在不断增加。折叠屏风的特点主要在于轻巧灵便,独扇 屏风却不然,它形体宽大且重,还必须有较重的竖向木座支撑,否则不能直立。 由于稳重,它在室内陈设中的位置相对比较固定。
金漆彩绘戗金祥瑞图挂屏
清
4、插屏 插屏属于座屏的一种,插屏的屏心分为正面和背面,正面多以木雕 镶嵌、牙雕镶嵌、髹漆描金等装饰手法刻画山水、人物、风景等内容,
极为美观,背面一般镶嵌诗句,有的则为素板。插屏一般都是独扇,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