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精神有三重境界
学习李林森先进事迹心得体会:体会三重生命境界

学习李林森先进事迹心得体会:体会三重生命境界学习李林森先进事迹心得体会:体会三重生命境界学习体会学习李林森先进事迹心得体会:体会三重生命境界三重生命境界体会心得体会李林森先进事迹学习42岁,屈指一算,无非15330个日日夜夜!对于人的生命,这是短暂的;对于人的品行,却是永恒的!由此我想,决定人一生的无非三种境界:高度、宽度和长度。
李林森选择了高度和宽度,却被病魔夺走了长度!走进李林森的生命轨迹,我才真正寻找和体会到了他的三重生命境界:生命高度=信念与职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和追求,也就都会有自己的人生境界和不同的生命高度:太平无事,暖衣饱食,这是凡人的高度;美酒盈樽,歌以抒怀,这是诗人的高度;带甲百万,决胜千里,这是将军的高度;天马行空,撼天动地,这是英雄的高度!那么,李林森的生命高度究竟在哪?穷县更要争一流,小县也要大作为!这是李林森初任组织部长时表态的一句话。
万源地域宽广,乡镇村分布稀散,路险林密,李林森却在较短时间内跑遍了全市53个乡镇和395个村(社区),干部姓甚名谁,有何长处缺点,他都清清楚楚。
他曾任三个乡镇的乡镇长或书记,凭着扎实的基层工作经历,在万源成功推行四评村官制度,让沉寂的大山焕发了活力,经验在全省、全国推广。
他用行动践行着诺言,带队到高校进行千名大学生进万源招才工程行动李林森怀揣对党的事业的无限忠诚,走过了他42年的平凡人生。
我不是怕死,我是怕该做的事没有做完。
这绝非一句蓄谋已久的书面语。
在李林森看来,物死留痕,人死留神,他给我们的最大启示是:组工干部不仅要信念坚定、忠于职守,还要公道正派、知人善任,更要善谋划、会工作、有思想。
因此,我以为:党性坚强,使命崇高,正是李林森的生命高度!生命宽度=思想与胸怀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是因为,他们的思想和精神增加了他们的生命宽度。
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说:人是能思想的苇草。
人的生命或许是世界上最脆弱的东西,但由于思想的存在,使生命有了一种超乎物质而永存的意思,这就是生命的宽度。
人生的三重境界的意思

人生的三重境界的意思
人生的三重境界通常指的是初级境界、中级境界和高级境界。
这个概念源自中国古代哲学家孔子的思想,他认为一个人在修养和
修身方面会经历三个不同的境界。
初级境界指的是对自己的认识和修养较低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一个人可能还处在追求物质享受和个人利益的阶段,缺乏对内心世
界的深刻思考和反省。
这时候的人通常会被功利和欲望所驱使,缺
乏深刻的人生体验和智慧。
中级境界是指一个人开始意识到修身养性的重要性,开始追求
内心的平静和心灵的提升。
在这个阶段,一个人可能会更加关注精
神层面的满足,追求道德和价值观的提升,注重修养和修身。
这个
阶段的人可能会更加注重内心的平静和心灵的净化,追求心灵上的
满足和安宁。
高级境界则是指一个人在修身养性方面已经达到了较高的境界,对世界和人生有着更加深刻的理解和体悟。
在这个阶段,一个人可
能已经超越了功利和欲望的驱使,对人生有着更加深刻的领悟,能
够超脱世俗的束缚,追求心灵的自由和超脱。
这个阶段的人可能会
更加注重修心养性,追求内心的宁静和智慧的提升,对人生有着更加宽广和深刻的理解。
总的来说,人生的三重境界是指一个人在修身养性方面的不同阶段,从追求物质享受到追求内心的平静和智慧的提升,最终达到超脱世俗的境界。
这个概念强调了修养和修身的重要性,是中国古代哲学中关于人生境界的重要思想之一。
从《逍遥游》解读庄子关于人生的三重境界

从《逍遥游》解读庄子关于人生的三重境界热20已有928 次阅读2010-06-09 09:25内容提要:人应有怎样的追求,人生至高的理想境界是什么?庄子的《逍遥游》给我们阐释了人生的三重境界。
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之高翔,超越自我,追求卓越——这是人生的第一重境界。
“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这是人生的第二重境界。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是人生的第三重境界,这也是庄子描绘的人生最高境界。
境界,从其基本的意义上来看,就是指事物所达到的程度或表现的情况。
从人生的角度来诠释,就是指人的理智所面对的那个客观世界里,超越现实人生、追求人格自由所达到的层次,或者说人的主观理智超越客观存在的能力。
超越现实人生,追求人格自由,在庄子思想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人应有怎样的追求,人生至高的理想境界是什么?庄子的《逍遥游》给我们阐释了人生的三重境界。
《逍遥游》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人物庄子的代表之作。
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鲁迅先生说:“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汉文学史纲要》)《逍遥游》的文风最能体现庄子的这种风格。
当然,文以载道,《逍遥游》最精华的还在于文章的哲理性。
全文的主旨是论证绝对自由。
庄子认为,一个人应当突破功、名、利、禄、权、势、尊、位的束缚,使精神活动达到优游自在,无牵挂、无阻碍的境地。
全篇以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用寓言和比喻的方法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要使人的精神活动入乎优游自在、无拘无束的境地,必须顺其自然,超脱现实,明“无用之用”,臻于“无己”、“无功”、“无名”之境,将自己与万物混为一体,而切不可为外物所役,为功名利禄、权势尊位所束缚。
庄子在《逍遥游》中是这样来阐述他的逍遥境界的。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克尔凯郭尔论人生道路的三阶段

克尔凯郭尔论人生道路的三阶段克尔凯郭尔认为,人在通向上帝的道路上可能经历三个认识自己的存在的阶段,也是人的存在的三个层次、境界,是人的三种不同生活方式。
对这三个阶段的论述,构成了克尔凯郭尔哲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第一阶段为审美阶段。
其特点是人的生活为感觉、冲动和情感所支配,个人沉溺于感性的享乐生活,甚至是粗野的肉欲,其中充满了各种混乱、腐化堕落、道德败坏、厚颜无耻的行径,但有时也被诗人涂上浪漫王国的色彩。
作为肉欲的人格化的莫扎特歌剧《唐·璜》里的人物唐·璜可说是这种生活方式的典型。
这种生活是偶然的、暂时的,此时此刻的此种享乐就是一切。
它既不追求确定的信念,又不遵循固定的和普遍的原则和规范。
这种生活到头来必然会因不能长久满足或满足后的空虚和厌倦而使人痛苦。
痛苦使人失望,而失望促使人去追求另一种较高的生活方式,即伦理的生活。
于是就由第一阶段而跳跃到了第二阶段,即伦理阶段。
第二阶段为伦理阶段。
其特点是人的生活为理性所支配,能倾听理性的呼声,克制自己暂时的情欲,将个人所欲与社会义务结合起来,遵守具有普遍意义的道德准则和义务,赞美善良、正直和仁爱等美德,趋善避恶、崇尚理想,甚至愿意为了实现某种崇高的理想而作出自我牺牲。
苏格拉底的生活方式就是这种生活方式的典型。
个人在伦理阶段所选择的不是具体的善或恶,而是选择善恶,不超出善恶之外。
伦理阶段的生活仍存在矛盾。
这主要是道德义务与个人对道德义务的履行之间经常脱节。
因为个人总不能摆脱世俗的感性的生活,容易受到第一阶段的生活方式的引诱而忘却道德义务。
道德义务是一般的,个人的行为是特殊的。
用一般的方法往往不能解决个人的问题,当二者发生冲突时,伦理的人会因自己不能满足道德律的要求,而感到自己有罪。
在克尔凯郭尔看来,这种有罪感是个人的存在的最具体的表现。
而有罪感超出了伦理阶段所属的理性范围。
为了解决有罪的问题,不能依靠伦理,而只有依靠忏悔。
于是就由第二种生活方式转向了第三种生活方式,即宗教。
人生三重境界这句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人生三重境界这句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展开全文如果你觉得你对人生哲理有所理解,或喜欢探究,那么请你参加这个人生哲理讨论测试吧,肯定有益看到人生三重境界这句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若有所思,心有所感。
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有道是:“佛理如云,云在上头,登上山头云更远;教文似月,月在水中,拨开水面月更深。
”又有道:“小时候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中年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老年后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佛家讲究入世与出世,于尘世间理会佛理之真谛。
人之一生,从垂髫小儿至垂垂老者,匆匆的人生旅途中,我们也经历着人生的三重境界。
人生第一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涉世之初,还怀着对这个世界的好奇与新鲜,对一切事物都用一种童真的眼光来看待,万事万物在我们的眼里都还原成本原,山就是山,水就是水,对许多事情懵懵懂懂,却固执地相信所见到就是最真实的,相信世界是按设定的规则不断运转,并对这些规则有种信徒般的崇拜,最终在现实里处处碰壁,从而对现实与世界产生了怀疑。
人生第二重境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红尘之中有太多的诱惑,在虚伪的面具后隐藏着太多的潜规则,看到的并不一定是真实的,一切如雾里看花,似真似幻,似真还假,山不是山,水不是水,很容易地我们在现实里迷失了方向,随之而来的是迷惑、彷徨、痛苦与挣扎,有的人就此沉沦在迷失的世界里,我们开始用心地去体会这个世界,对一切都多了一份理性与现实的思考,山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山,水也不是单纯意义的水了。
人生第三重境界: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这是一种洞察世事后的反璞归真,但不是每个人都能达到这一境界。
人生的经历积累到一定程度,不断的反省,对世事、对自己的追求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认识到“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知道自己追求的是什么,要放弃的是什么,这时,看山还是山,水还是水,只是这山这水,看在眼里,已有另一种内涵在内了。
王国维人生三重境界的解读 -回复

王国维人生三重境界的解读-回复《人生三重境界》是中国近代学者王国维的著名作品之一,他在这篇文章中探讨了人生的三个不同阶段,提出了一种关于人生观和境界的思考。
王国维认为,人的一生可以分为初级境界、中级境界和高级境界,每个境界都有其独特的特征和精神追求。
以下将以中括号内的内容为主题,逐步解读这一理论。
[初级境界]是人生的起点,它主要关注的是个人生活的基本需求和满足。
在这一阶段,人们将生活的重心放在对物质生活的追求上,追求物质财富、名利和享乐。
尽管这种追求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定的欢乐和满足感,但它却很容易使人们迷失于物欲的追逐中,丧失了更高层次的人生意义和价值。
然而,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和个人需求的满足,他们开始意识到纯粹物质追求的局限性,寻求更深层次的满足。
这便是[中级境界]的主要特征。
在这一境界中,人们开始重视精神追求,追求个人成长和内在的满足。
他们注重修养自己的心灵,培养和发展自己的人格与气质。
中级境界的人们一般具备较为深厚的学识和理性思考的能力。
他们通过阅读、思考和交流进行自我教育和启迪,力图超越物质层面的追求,寻求更高尚和持久的快乐。
他们在追求精神追求的过程中,往往关注国家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和社会改革。
然而,王国维认为,中级境界仍然是有限的,并不代表人生的顶峰。
在[高级境界]中,人们超越个人利益和物质欲望,追求更高层次的境界和智慧。
在这一境界中,人们更加关注大道和智慧。
他们深入思考人生的意义和存在的价值,追求道德和伦理的修养,追求心灵的净化和境地的提升。
高级境界的人们,常常拥有更宽广的视野和博大的胸怀。
他们追求真理、善良和美好,以人类共同利益和社会发展为己任。
他们能够理解并接纳身边的人和事,具有高度的理解力和宽容心。
在不断追求自我完善的过程中,他们能够超越个人的欲望和动机,更好地服务社会和他人。
然而,王国维并未认为高级境界是人生的唯一指向,而是强调了人们在不同境界之间的转变和迭代。
-人的精神有三重境界

人的精神有三重境界:初级境界就像骆驼,中级境界就像狮子,高级境界就像孩子。
之所以说人之精神的初级境界就像骆驼,是因为有很多重负压在人的精神上,久而久之,人默默地忍受着,不以其为重负,反而对其充满了虔敬之心,就像骆驼驮着重担不停地在沙漠上行走着。
这些重负是什么呢?装得谦卑是为了隐藏骄傲;表现出痴狂而忘记了智慧;庆祝胜利时却失去了初衷;取得进步时受到了各种诱惑;为了真理而追求知识却忽略了去提升高贵的灵魂;与并非真正需要的人为友;吸收知识时稂莠不分;爱那些轻视我们的人而且帮助那些威胁我们的人。
所有的这些就如骆驼背上的负担,而人们为了委曲求全就如骆驼那样始终驮着它们一直走下去。
但是到了忍耐的极限时,人们的精神就由初级境界过渡到了中级境界,即由骆驼变成了狮子。
要拥有自由,要成为自己的主人。
但处在这个境界的人依然自己不能做主,因为他们仍然有一个主人,上帝-----巨龙,为了最后的胜利,人们不得不与巨龙作战。
巨龙是什么呢?它就是价值原则‘你应该’。
而精神的狮子却高呼‘我想要’。
千百年来,‘你应该’作为人们的价值原则而指导着人的行为,不允许人们追求‘我想要’,人们只能被动地接受。
现在,人们要创造新价值了,但这个任务即使是狮子也不能完成。
那狮子精神有何用呢?就是要争取自由,否定所谓神圣的义务,这是创造新价值的必经之途。
为了获取创造新价值的权力,必须抛弃骆驼精神中的忍耐与虔诚。
因为‘你应该’被当做神圣的原则而热爱由来已久,为了战胜‘你应该’的虚幻与专横,需要的就是狮子这种掠夺成性的斗志,消灭那种忍耐与虔敬的精神,才能获得创造新价值的权利,这个过程近似于狮子的捕食工作。
原来,孩子天真、健忘,像一个新的游戏、一个自转之轮,是一个新的开始,是神圣的肯定。
就像孩子创造一个新游戏一样,人们需要对自己的生命进行神圣的肯定,自己的精神就是意志,这个世界是自己的。
”。
人生的三重境界

人生的三重境界人的一生应有三重境界:第一重是趋利,追求物质上的温饱;如果你到现在依旧为了房子、车子、存款、结婚在犯愁,在努力,在奋斗,那么你也就处在人生第一重境界,就是趋利。
就是在追求物质上的温饱,并非真正的肚子上的温饱,很多人都是不满足物质上的温饱,要有房子、车子、存款,才能结婚。
你看我们这个年代,多少人都卡在第一重境界,无法自拔,买不起房子、结不起婚,三四十岁了,依旧单身,无法生育二女,无法传宗接大,这是让很多男人感到很自卑的,看着同龄人结婚,如今儿女成双,多少都会很羡慕。
第二重是趋名,追求精神上的愉悦和寄托;这个阶段,肯定是你已经有了房子、车子、存款了,有些钱了,或是创业成功了,就会想要名声,想出名。
或是会去追求精神上的享受,就好比曾经没有钱的时候,一直来不及去做的梦。
就如马云一样,曾经的教师梦、武侠梦,如今他都实现了,相信马云已经步入第三重境界。
而我们大多数人都卡在了人生第一重境界。
能步入第二境界的人,就很少,第三重更少了。
第三重是安放灵魂,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超脱。
大部分人到了名利阶段就走不动了。
人创业成功了,事业有成了,该圆梦的都圆梦了,无所追求了,就会开始享受生活,就会去追求诗和远方,就喜欢安静,喜欢灵魂得到安静,不被嘈杂的社会所影响,就喜欢居住在便宜的小山村里,享受那种道法自然的超脱。
那么,为什么大多数人到了名利阶段,就走不动了呢?因为只要你克制不住自己的欲望,就会被名利所害。
因为名利看似是个好东西,但给人带来的机会和机遇太多了。
记得叔本华说过,“只要时机成熟,条件允许,人人都想作恶的。
”那么,当一个人名利双收了,是最应该克制自己的时候,克制不住,就会被名利所害就会去沾花惹草,就会去逛高级娱乐场所,就会过度放纵自己,花钱如流水,铺张浪费,甚至会去仗势欺人,结果就会走上不归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的精神有三重境界:初级境界就像骆驼,中级境界就像狮子,高级境界就像孩子。
之所以说人之精神的初级境界就像骆驼,是因为有很多重负压在人的精神上,久而久之,人默默地忍受着,不以其为重负,反而对其充满了虔敬之心,就像骆驼驮着重担不停地在沙漠上行走着。
这些重负是什么呢?
装得谦卑是为了隐藏骄傲;表现出痴狂而忘记了智慧;庆祝胜利时却失去了初衷;取得进步时受到了各种诱惑;为了真理而追求知识却忽略了去提升高贵的灵魂;与并非真正需要的人为友;吸收知识时稂莠不分;爱那些轻视我们的人而且帮助那些威胁我们的人。
所有的这些就如骆驼背上的负担,而人们为了委曲求全就如骆驼那样始终驮着它们一直走下去。
但是到了忍耐的极限时,人们的精神就由初级境界过渡到了中级境界,即由骆驼变成了狮子。
要拥有自由,要成为自己的主人。
但处在这个境界的人依然自己不能做主,因为他们仍然有一个主人,上帝-----巨龙,为了最后的胜利,人们不得不与巨龙作战。
巨龙是什么呢?它就是价值原则‘你应该’。
而精神的狮子却高呼‘我想要’。
千百年来,‘你应该’作为人们的价值原则而指导着人的行为,不允许人们追求‘我想要’,人们只能被动地接受。
现在,人们要创造新价值了,但这个任务即使是狮子也不能完成。
那狮子精神有何用呢?就是要争取自由,否定所谓神圣的义务,这是创
造新价值的必经之途。
为了获取创造新价值的权力,必须抛弃骆驼精神中的忍耐与虔诚。
因为‘你应该’被当做神圣的原则而热爱由来已久,为了战胜‘你应该’的虚幻与专横,需要的就是狮子这种掠夺成性的斗志,消灭那种忍耐与虔敬的精神,才能获得创造新价值的权利,这个过程近似于狮子的捕食工作。
原来,孩子天真、健忘,像一个新的游戏、一个自转之轮,是一个新的开始,是神圣的肯定。
就像孩子创造一个新游戏一样,人们需要对自己的生命进行神圣的肯定,自己的精神就是意志,这个世界是自己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