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探究型教案

合集下载

让孩子自由探索艺术之美:大班美术教案《倒影》

让孩子自由探索艺术之美:大班美术教案《倒影》

“倒影”——在大班美术教育中探索自由创作的艺术之美艺术教育一直以来被认为是孩子智力和创造力成长的重要环节,而与之对应的是如何让孩子在学习中更具自主性和创造性,成为了美术教育工作者所需解决的问题。

而在这里,我将和大家分享一份适合大班儿童自由探索的美术教案,这就是——“倒影”。

我们来看看本教案所授予的内容。

本次学习中,我们将围绕“倒影”这一话题进行探索,教师们会对这一话题进行详细的讲解,然后鼓励孩子们自由发挥,为这一话题诠释出个人对倒影的理解。

我们认为,艺术教育的最终目标,并不是为了赋予孩子画画的技术,而是要通过启发孩子的思维和创造力,造就出可独立思考和创作的综合素质,让他们能够在未来更好地应对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

下面,针对这一教案的实施,我们来谈一下如何帮助孩子自由探索艺术之美。

一、体能游戏通过体能游戏,教师可以促使孩子们放松心情,缓解初期的紧张和焦虑,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

这里,我建议教师们开展一些孩子们感兴趣的游戏,比如“口号游戏”、“接力游戏”等,这些游戏可以帮助孩子们适应游戏环节,同时锻炼其个人和集体协作意识。

二、带着孩子探寻接着,我们要带着孩子们一起去探索倒影的奥妙。

在这个环节中,我们可以选择一些特殊的场地,比如水幕墙、立体影院等,带领孩子们观察倒影的产生、发展、消失等过程,并且在过程中帮助孩子们思考与倒影相关的事物,以及它们在生活中的使用。

在探寻结束后,教师可以提醒孩子们将所见所得用笔、用色、用线线条等方式表现出来,以达到最好的艺术效果。

三、引导孩子进行探索对于孩子们自由创作的能力培养,教师必须有随机应变的敏感性,以便在涉及孩子的创造力时处理好学生的主观要素。

在这里,我们可以根据孩子们的兴趣来调整教学内容,引导孩子们在自由创作的过程中发挥才艺,还可以组织广泛的讨论,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每个人对倒影的理解,从而培养出孩子们的好奇心、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四、培养孩子的艺术素养艺术对孩子的心理和成长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艺术鉴赏课美术教案二:探究名家作品,领略经典教师形象

艺术鉴赏课美术教案二:探究名家作品,领略经典教师形象

艺术鉴赏课美术教案二:探究名家作品,领略经典教师形象尊敬的老师和亲爱的同学们:我们在上一次的美术课上,我们已经进行了一次美术鉴赏课程,这节课我们将继续探究名家作品,领略经典教师形象。

当我们提到名家时,什么样的名家会浮现在我们的脑海中呢?是否有印象深刻的艺术家、诗人、作家或音乐家?他们以其无与伦比的天分和才华在自己的领域中创造了诞生于永恒的杰作。

那么作为一名学习美术的学生,我们需要通过学习名家的作品,领略到经典艺术作品的魅力,这也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艺术鉴赏能力。

第一篇文章:探究名家和他们的作品我们将首先探讨一些时代上的名家,以及他们的作品,这将有助于我们对于艺术史上的一些著名人物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

列奥纳多·达芬奇列奥纳多·达芬奇是一位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杰出人物,他以其多才多艺的才华而闻名于世。

达芬奇的绘画作品充满了想象力和创造力,并在制图、解剖和科学领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他的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是“最后的晚餐”,巧妙地通过细节和人物的表情来表现出耶稣和他的门徒之间的紧张关系。

这幅作品至今仍是意大利米兰圣玛丽亚德格拉齐斯教堂最受欢迎的艺术品之一。

文森特·威廉·范高文森特·威廉·范高是一位荷兰的杰出艺术家,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画家的身份崭露头角。

范高大胆地使用了自己的个性和独特的绘画风格,将他的感情和思考直接表现在他的画作中。

他的作品主要关注人物,充满了浓烈的情感和内在性格的探索。

他的代表作《向日葵》将简洁的线条和丰富的颜色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张震撼人心的画作。

艾迪斯·玛丽·卡萨特艾迪斯·玛丽·卡萨特是一位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画家,它的画作主要是肖像和风景。

卡萨特的作品透过了她那清晰而直接的视角,展现了人物的特征和性格。

她的画作表现了家庭和普通女性的日常生活情景,让人感到她对于生活的热爱和对于细节的关注。

小学美术《自主探究型》教案

小学美术《自主探究型》教案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线条、形状和色彩的探究表现得非常积极。他们在讨论和实践活动中,展现出了很高的热情和创造力。这一点让我感到很欣慰,说明学生们对美术有着浓厚的兴趣。
在讲授线条、形状和色彩的基本概念时,我尽量用简单易懂的语言解释,并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分析,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通过这种方式,我发现学生们对这些抽象概念的掌握程度有所提高。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线条的情感表达和色彩的协调性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线条、形状和色彩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色彩搭配实验。这个操作将演示色彩协调性的基本原理。
3.激发学生的创意实践能力,鼓励其从生活中汲取灵感,独立思考并解决问题,培养创新意识和审美情趣。
4.增强学生的文化理解,通过学习美术知识,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表现,提高文化素养和审美鉴赏力。
5.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学会关注社会、环境与生活中的美,以美术作品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小学美术《自主探究型》教案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小学美术教材《自主探究型》章节,内容包括:
1.线条与形状的探究:学习线条的种类和特点,掌握运用线条组成不同形状的方法。
2.色彩与搭配的探究:了解色彩的基本原理,学会运用色彩进行搭配,创作出和谐美观的作品。
3.主题创意实践:引导学生自主选择主题,运用所学线条、形状和色彩知识进行创作,培养创新意识和审美能力。
-色彩的协调性:学生可能会在色彩搭配上遇到困难,如何选择和搭配色彩以达到和谐的效果,需要教师提供具体的指导和方法。
-创意主题的发掘:难点在于如何引导学生将个人情感和想法融入到作品中,形成有深度的创意主题。

美术教案(精选5篇)

美术教案(精选5篇)

美术教案(精选5篇)美术教案1教学内容与目标:1、显性内容与目标应知:通过本课教学,体会中国民问泥塑玩具的天真质朴之美,了解泥玩具的塑造型特点、探究手工捏塑成型的制作技巧,尝试制作不同造型的泥塑玩具。

应会:学会手捏成型技法,制作造型可爱的泥玩具。

2、隐性内容与目标通过捏绘泥塑玩具,了解祖国民间艺术的独特魅力。

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引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学习手捏成型的制作技法,了解中国民间艺术的缤纷特色与文化内涵、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尝试仿照民问艺人的风格进行创作。

教学难点:泥塑玩具的造型设计及捏塑技巧,着色时民间装饰味的体现。

教学过程:一、激情引趣小时候,你玩过哪些玩具?二、资料交流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我们的祖辈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你们想了解我们的祖先童年最喜爱的泥玩具吗?四、分析探究。

1、引导学生以组为单位,分工合作,分析探究。

2、分析比较:我国民问泥玩具主要表现哪些题材?各地的泥玩具有什么不同特色?它们的造型都夸张了哪里?又概括了哪里?它们的`色彩有哪些特技法学习?3、教师展示一组作品,引导学生分析:在这一组作品中,你能找到哪些我们以前学过的技法?4、仔细观察细节的表现,如羊角、小驴的尾巴、帽翅等小装饰,运用了哪些技巧。

五、造型训练提出作业要求:模仿民间玩具的造型和色彩,创造一个可爱的泥玩具。

六、教师巡视辅导,注意加强个性辅导,以点带面。

七、展示评价展示学生作品,组织学生评价。

美术教案2教学目标:1、用点、线大胆组合成一张完整的画面。

2、运用不同的点线,自由表达自己想象中的画面。

3、引导学生把生活中常见的建筑、人物以及各种自然物体、用点、线、面概括成完整的画面。

教学重、难点:能否用点、线、面组合成一张完整的画面。

教学过程:一、导入1、教师出示多种工具描绘出的各种点、线、面。

A、你觉得这些点、线、面有趣吗?B、你在什么地方见过他们呢?2、揭示课题:彩线连彩点师:你觉得彩线和彩点连在一起会是怎样的呢?二、欣赏作品1、教师展示大师康定斯基的作品:师:你从画中看到了那些东西?他们是怎样组合排列在一起的?2、展示儿童有关于“彩线连彩点”的绘画作品和手工作品。

亲近大自然:探究田野色彩的美术教案

亲近大自然:探究田野色彩的美术教案

亲近大自然一直是美术教育中的一个重要主题,因为大自然提供给我们最多彩的色彩和丰富的元素,尤其是田野,更是充满生机和变化。

如何探究田野色彩的美感,是本次美术课习题。

一、活动目的
通过参观田野,了解大自然中的色彩元素和变化,体验大自然所包含的多彩和丰富的元素,感受大自然所带给我们的美妙。

二、活动准备
1、教师先在课堂上向学生们介绍田野的色彩和形态。

2、教师带领学生们走到田野中进行画画活动。

3、准备画笔,调色板和绘画纸等。

三、活动过程
1、教师带领学生们进入田野,让学生们感受大自然所带给我们的美好,并观察田野中的色彩和形态。

2、教师带领学生们进行田野绘画,可以是随性涂鸦,也可以是认真考察再绘制。

3、教师鼓励学生们用不同颜色和笔触来表现田野,让学生们更好地探究田野色彩的美学。

4、教师可以从中选出好的作品或学生分享画画体验和感受。

四、活动总结
1、教师与学生们分享彼此的绘画体验和感受。

2、带领学生们回顾这次活动中探究田野色彩的过程,并总结出了什么有用的技巧和方法。

3、提醒学生们,美术教育不仅在于技能和技巧,更在于通过绘画来展现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通过以上的活动,学生们学会了观察和感悟大自然,同时也有了独特的创意和表现。

这不仅在美术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还促进了学生们的心理健康和创造力。

亲近大自然是美术教育中的一个重要主题,通过这样的活动,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大自然并体验到自然的美妙之处。

美术教案5篇

美术教案5篇

美术教案优秀5篇美术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有关塔的文化、历史,感受塔的优美造型特点。

2.通过对塔的仔细观察,能比较准确地画出或制作塔基、塔身、塔顶等塔的结构,提高学生的用线、粘土或其它材料等进行造型的感受力和表现力;同时,更可以通过塔的造型练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通过学习,让学生懂得塔是文化的象征,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更是建筑史上的伟大成就。

教学重点:通过对塔的仔细观察,能比较准确地画出或制作塔基、塔身、塔顶等塔的结构,提高学生的用线、粘土或其它材料等进行造型的感受力和表现力;教学难点:能比较准确地画出或制作塔基、塔身、塔顶等塔的结构。

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课前准备师生共同收集有关塔的文字资料、图片,有兴趣的学生寻访家乡的塔,了解塔的历史,并对塔进行摄影、写生等。

教学过程(一)探究主题,明确分工。

1.欣赏名塔。

展示世界各地的名塔图片。

2.引出主题。

师生共同讨论出一些问题:(1)塔的历史是如何发展演变的?(2)著名古塔的主要材料是什么?(3)塔的外形有什么特征?根据外观有哪些分类?(4)世界各地有哪些著名的塔?(5)我们的家乡有塔吗?谁去写生、摄影过?(6)收集有关塔的图片和画作并欣赏。

(7)我们能不能设计有奇特功能的塔或制作立体的塔(各种材料)。

3.小组分工。

每小组根据自己课外资料,自由选择以上主题之一,进行探究。

(最后一项第二课时执行。

)途径:(1)已资料。

(2)课堂上上、收集有关塔的图书、邮票等资料。

(3)对图片进行徒手画等。

(二)自主学习,了解内涵。

各小组根据主题,有重点自主学习,老师巡回指导。

(三)各组反馈,展示成果。

学生交流自己图片,讨论、介绍古塔。

师生讨论交流:1.大家想了解考古吗?祖国各地有许许多多的宝塔,谁能说说古代的塔是做什么的呢?(登高望远、为了纪念某个人或某件事、为了保藏经书……)教师:的古塔是随佛教传入我国的,有时为了登高望远,镇潮汛。

如六和塔。

有时为了纪念某人或某事……2.这么雄伟的塔,古人用什么材料建造起来的呢?(最早的时候,可能是用土堆积起来。

《小鸡》小班美术教案:探究小鸡在人类生活中的文化意义

《小鸡》小班美术教案:探究小鸡在人类生活中的文化意义

小鸡是农村的一种常见家禽,也是国画中的重要形象之一。

在人类生活中,小鸡在文化上有着深刻的意义。

在小班美术教学中,通过探究小鸡在人类生活中的文化意义,可以帮助幼儿加深对生活中常见形象的认识,了解小鸡在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激发幼儿的创造力和欣赏力。

一、小鸡在农耕文化中的地位小鸡是农村生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家禽,无论是在粮食种植还是畜牧业中,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农历二月二的龙抬头节和端午节等传统节日中,人们都会烹制鸡肉食用。

因此,小鸡在农耕文化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美术教学中,通过绘制小鸡的形象,可以让幼儿了解和感受农村文化的内涵,帮助幼儿更好地认识生活中的家禽,并加深幼儿对乡土文化的认知。

二、小鸡在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小鸡不仅在农耕文化中有着重要地位,在传统文化中也有着象征意义。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小鸡象征着吉祥、美好、幸福、团圆等意义。

特别是在春节期间,小鸡的形象成为了各种祝福语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鸡年吉祥”、“金鸡报喜”等。

通过美术教学中的小鸡形象创作,可以帮助幼儿了解小鸡在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让幼儿更为深刻地认识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内涵。

三、小鸡在艺术中的表现形式在国画中,小鸡是常见的题材之一,而在艺术作品中的小鸡形象也体现出了不同的艺术风格和表现形式。

有的小鸡形象表现得柔和、可爱,有的则更为凌厉、有力。

例如,清代人物画家钱维城的《鸡》、明代人物画家徐渭的《鸡吊簷》等作品,都刻画了小鸡不同的外形和神态,体现出了不同的艺术表现风格。

通过美术教学中的小鸡形象创作,可以帮助幼儿了解不同的艺术表现风格和形式,让幼儿通过绘画表现自己的感受和认知,进一步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和欣赏力。

小鸡在人类生活中的文化意义非常丰富,通过小班美术教学中的小鸡形象创作,可以让幼儿更好地了解小鸡在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象征意义,并加深幼儿对乡土文化和传统文化的认知,培养幼儿的审美和表现能力,同时也让幼儿更好地欣赏艺术,感受美的力量。

探究大公鸡的形态特征美术教案

探究大公鸡的形态特征美术教案

【导言】作为一种精神文化符号,大公鸡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它的形态特征,是我们从这种符号中发现它的美学价值的入口。

在美术教案的设计中,大公鸡的形态特征可以被用来丰富艺术教学的内容,使学生更好地认识中华文化传统,并在艺术创作中发挥它的魅力。

【正文】一、形态特征分析大公鸡的形态特征有以下几个方面:1.体形庞大:大公鸡的体形相比其他鸟类要大很多,由于肚子部分往往较为松软,大公鸡一般呈圆鼓鼓的形状,整体看起来特别饱满。

2.羽毛颜色艳丽:大公鸡的羽毛特别鲜艳,多为黄、红、蓝、绿等颜色,它们的混合搭配在阳光下尤为绚丽,给人一种非常强烈的视觉冲击。

3.神态威武:大公鸡往往会抬起头,直立着身子,鼻孔张开,呈现一种特有的挺拔姿态。

尤其是它们的红色冠和颈环,给人一种非常威武的感觉。

4.眉宇间流露出自信:大公鸡的眼神总是显得自信而干练,透出高傲和锐利,具有强烈的视觉感召力。

综合上述四个方面,大公鸡形态的特征就是:肚鼓鼓,羽色艳丽,威武自信。

二、艺术创作1.素描在绘画课上,可以让学生先从素描入手,通过线条和明暗的渲染来表现大公鸡的形态特征。

在素描的基础上,可以再学习绘画的色彩运用、色彩搭配等技巧。

2.水粉画可以跟进课程进入到水粉画的创作中,让学生在大公鸡的形态特征中尝试发掘出其潜在的美感。

在水粉画的创作中可以让学生注重色彩的渐变、水粉线条的表达等。

3.设计可以让学生尝试设计一组有关大公鸡的视觉形态,比如制作一组包含型、色、构造、纹样、图案、排版的大公鸡形态插图,从视觉角度向我们展示大公鸡的形态特征。

【结语】大公鸡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重要经典符号,它的形态特征也能让我们在美术教学中引入更多的元素,豁然开朗的让学生更好地认知中国文化的内涵和美学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术探究型教案
主题:民间采风的设计与展施
学科:美术设计:白庆华
情境:1、课堂上老师向学生介绍一些民间美术,启发学生对民间文化艺术产生兴趣。

2、分组合作:可以分为民间故事收集整理小组、谚语警句格言归纳小组、民间剪纸艺术欣赏小组、风土乡情摄制小组等,并要求各小组根据采风的内容的不同,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计划,准备相应的设备,对可能遇到的困难作好充分的准备。

3、各小组分头利用课余时间走街串巷到民间采风,并做好相关记录。

4、民间故事收集小组将收集整理出来的优秀民间故事制作成手抄报,谚语警句格言归纳小组将采集的谚语警句归类编辑制作成电子演示文稿,民间剪纸艺术欣赏小组制作成果展示版,风土乡情小组拍摄制作风俗民情录相片。

任务:1.通过民间采风活动,了解农村民间文化,拓宽文化视野,提高人文素养。

2.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探究意识,同时提高合作意识和社会交往能力。

3.在美术学习活动中,运用音乐、劳技、计算机等多学科知识收集整理民间图画文化,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过程:主持人导入:近期,我们走街串巷,穿行于古老而优秀的民间文化之
中,开展了“民间采风”综合性美术学习活动。

今天,各个小队来进行成果展示和活动汇报。

1.妙手加工,独放异彩
由民间故事收集小组介绍收集整理“民间故事”的情况。

小主编(学生a):介绍小队组建过程、收集整理及制作手抄报的整个过程。

小美编(学生b):介绍手抄报整体设计及艺术加工。

小主编(学生c):介绍收集民间故事的经验和感受。

每篇习作都各有特色,各有魅力,由此可以看出同学们不同的审美观和创造性。

古老的传说,经过我们的妙手加工,焕发了时代的色彩。

2、剪刀生花,美化生活
民间剪纸艺术欣赏组出示成果展示版,并当场演示简单的剪纸工艺。

剪纸在民间的流行,往往伴随着生辰、婚嫁、喜庆节日和日常生活。

屋里院内都要进行装饰,窗户上贴得花蓬蓬、门画楹联红彤彤,色鲜花艳,迎风飘拂的五彩门笺更增加了节日的气氛。

3、民俗风情,乐而忘返
民俗风情小组介绍“民俗风情”录相片的制作情况。

小制片人(学生A):介绍小队组建过程及外景拍摄活动情况。

小摄影师(学生B):播放中解说自拍的民俗风情录相。

资源:1、民间故事手抄小报;
2、民间剪纸作品图片;
3、“谚语警句”电子演示文稿;
4、“民俗风情”图片、照片。

评估:评价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