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语文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点 。如一 分 为二 的 观点 、 展 的观点 、 主流 的观 想象 能 力且 有创新精 神 的同学 们不妨 ~试 。 此类 发 看 但
点 等。此 外还 要符 合 社会 的道 德 准则 . 合乎 情 理
作文不 仅对 考生驾 驭故 事能 力的要求 很高 . 而且 对
作 为应 考 作文 , 系重 大 。对 于 大 多数学 生 来讲 . 考生驾 驭文 章 中心 的能 力要求很 高 ( 为故事不仅 关 因 不宜提 倡 用逆 向思 维 方式 立意 以求 新 .还 是顺 向 要 有好 的 内核 , 而且要 与材料 中心 相吻合 )对考生 ,
立意为 妥 。否 则 , 能会 由 于学生 认 识 的局 限 . 可 因 驾驭文 章详略 的能力 要求更 高 .因为一 不小心 . 考
而 立意偏 颇 . 点过 激 况 且有 的材料 也 不宜反 向 生 会漫无边 际地叙 述下去 . 观 从而 导致偏题 、 离题 。因 立意 。 此并 不是大 多数 考生都 能写好 这类 文章 . 这样做 的
麓
善
≤一
语文教 学生 的
■ 河 北 省 秦 皇
传 统 的教学 模 式 . 教 师只 注重 知 识 的传 授 . 使 奥地 利 教育 家 贝尔纳 曾强调 : 没有 情 感 的教 “
而 忽 视 学 生 的 主 体 地 化 . 不 注 重 学 生 问 题 意 识 的 育不 会 成为 成功 的课 堂 。 ” 此 . 等 、 谐 、 任 因 平 和 信 培 养 . 尊 重 学 生 问题 意 识 . 致 学 生 问 题 意 识 薄 的师 生关 系 , 不 导 自由 、 松 、 洽 的课 堂气 氛 , 唤 起 宽 融 是 弱 。 主 要 表 现 为 : 生 课 堂 思 维 只 能 跟 着 老 师 转 . 学 生学 习兴 趣并 促其 主动 学 习的基 础 学
谈语文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谈语文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摘要:问题意识是学生生命发展的阶梯,是学生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创设良好的环境氛围,引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他们养成善于发现、乐于思考、勇于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
关键词:问题意识;语文教学;环境氛围;培养问题意识是课堂教学之魂,是思维的动力,是创新精神的基石。
问题意识是学生生命发展的阶梯,是学生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巧妙设疑,引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他们养成善于发现、乐于思考、勇于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语文教学的关键。
因此,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未成曲调先有情——创设良好的环境氛围创设良好的环境氛围,鼓励学生大胆提问、质疑,鼓励学生求新求异。
正确对待学生的问题,不嘲笑,不讥讽。
对于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无论大小、难易、对错,都要注意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挖掘其可贵之处。
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能够敢想、敢说、敢做表达,能够畅所欲言。
只有为课堂创设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氛围,才能使问题意识的这颗种子萌芽。
如上《荷塘月色》通感手法的运用时,有个同学突然提出“‘秀色可餐’是不是运用了通感手法?”我抓住这个契机加以引导,并鼓励学生就这一问题进行探讨,通过不同的观点相互碰撞交流,在思考与探讨中感受通感的内涵。
最后达成共识,认为“秀色可餐”是通感,“那个女孩的声音像牛奶糖一样甜”是通感,“那荷叶的香气是淡绿色的”也运用了通感手法。
在探索解决问题中体验快乐是何等幸福的事!二、山色佳处须细看——激发学生提出问题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曾提出:“一个平庸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优秀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可通过问题情境的设置,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思维的火花。
问题的呈现方式可以多样,既可以在语文教师的指导启发下获得,也可以由学生自主探究获得。
王勃的《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中有一句“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语文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

语文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之我见古人云:“学贵有疑。
”“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现代心理学理论中一个极其重要的观点是:科学上很多重大发明与创新,与其说是问题的解决者促成的,毋宁说是问题的寻求者促成的。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我们应视之为正常现象。
下面谈谈多年来我在农村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几点做法。
一、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想问好奇心是问题的源泉,是问题意识的典型表现。
强烈的好奇心会增强学生对外界信息的敏感性,对未曾见过的事物、情况和新发生的变化做出及时的反应,并发现问题,它能驱使学生积极思考,追根寻源,引起探究的欲望。
如在教学《装满昆虫的衣袋》一课,抓住“衣袋”来激发学生的思考,故意问了“衣袋”里不装糖却装满了“昆虫”,这个孩子是怎么了?(并突出“装满”一词)一开课就以此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读课题进行猜想发问“这口袋里有哪些昆虫?”“这是谁的衣袋?”“课文为什么用‘装满昆虫的衣袋’作为题目?”这一问题马上激起学生研究问题的浓厚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引出探索的欲望。
接着通过学习课文,学生明白了用“装满昆虫的衣袋”最能显示出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以及人们对法布尔的敬佩。
学生怀着强烈的问题意识进行探究,从而获得积极愉悦的情感体验,有助于增强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二、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敢问传统的师道尊严的师生关系下,常存在学生有问题不敢问的现象,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充分营造积极宽松的课堂气氛,建立一种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宽松的教学氛围是学生放飞心灵的天空,教师只有把学生作为“具有世界上最大资本和主动性的生命”,与学生平等相待,学生才能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畅所欲言,各种奇思妙想才会层出不穷。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平等地对待学生,给每个学生的提问投以微笑、关注和点头,允许他们在教师讲授的过程中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师要引导学生敢于对教师、书本上的观点提出质疑,要积极提倡学生标新立异、勇于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让学生自由地思考问题,允许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辩论,让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中质疑促思。
语文教学中应重视学生问题意识培养

语文教学中应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笔者认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核心应是创新思维。
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寻找问题是探索学习的途径,是创新精神基石,培养探索学习,创新精神,应始于问题意识。
而“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孔子),因此可以说,问题意识的培养将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勇于探究的科学态度,从而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但问题意识需要培养和激发。
传统的教学使学生问题意识比较薄弱,,表现在不敢或不愿提出问题,还有的不善于提出问题,为此。
我的做法是:一、鼓励学生大胆提问激发学生问题意识的关键是创设良好的环境和氛围,增进教学民主,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消除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学生能提出问题,是学生参与学习的表现,是他们积极思维的结果。
首先要给他们提问提的机会,并鼓励他们敢于提问,养成不懂就问的习惯。
当学生提出问题时,老师要用信任的目光鼓励他,以示教师对提出的问题的重视,如果学生提出不够明确的问题,教师要先给予积极的肯定,赞扬他敢提问题的勇气。
讲解《故乡》一课时,一学生提出,文章何多次描写故乡的景,问题虽然重复多次,而且好多学生也回答了但我最后说:“同学们说得对,但我也要说说……”学生们自己提出问题,通过学生自己质疑,互相启发与争辩,最后成功释疑,这样既使学生对问题有了清晰的认识,又保护了学生的积极性。
增强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教师还是肯定了他能积极思维的一面,这种和谐、平等的情境,给学生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学生就会积极思索,敢于提出自己的疑问。
二、引导学生掌握提问精心设置问题情境,加强师生交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使学生的问题意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开始时我们常遇到这样、那样的困惑。
学生提出的问题会与课堂相关吗?如果与本课无关的问题,如何处置,心里总不踏实,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认为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再让学生学会找问题的方法。
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问题 .并 以这 些 问 题 作 为 统 领 一 节课 的 主要 教学 目标 和
主要 教 学 内容 . 显 然 是 “ 师 的 问 题 ” 不 是 “ 生 自己 这 老 而 学 的 问题 ” 老 师 的 问题 既 出 . 生 还 会 有 兴 趣 去 思 考 其 他 学
考 ” 假 提 问 ” 假 问题 ” 现 象 还 是屡 见 不 鲜 的 为 了提 问 “ “ 等 而 提 问 。 了课 堂 热 闹 而提 问 . 了表 现 自己 而 提 问 …… 为 为
课 堂教 学 中 . 课 程 强 调 要 摆 正 教 师 主 导 、 生 主 体 新 学 的 位 置 关 系 . 调 学 生 “ 习 主 人 ” 用 的 充 分发 挥 。 一 强 学 作 这
这 些 现象 值 得 我们 老 师 反 思 .因 为 如 果 这 些 现 象 不 能 得 到 切 实 的扭 转 . 仅 学 生 的 “ 题 意 识 ” 能 得 到有 效 的 不 问 不 训 练 和培 养 . 同时 学 生还 很 容 易 养 成一 种 学 习 虚 夸浮 躁 的
不 良习惯 。我 们 的 老师 大 多 都会 有 这 样 的 教学 体 会 : 只有
在 学 生 潜 心 学 习 、 心 思考 的 时候 才 能够 提 出 “ 问题 ” 静 真 , 才 能 够提 出“ 有价 值 的 问题 ” 也 只有 在 学 生用 心 体 会 、 。 真 正思 考 的时 候 才 能 够 对 他 人 或 自 己提 出的 问题 作 出有 意 义 的探 索 和有 价 值 的 回答 因 此 . 们 的语 文 课 堂 教学 中 我 要 尽 量 地 避免 和 消 除 “ 思 考 ”假 提 问 ”假 问题 ” 现 象 . 假 “ “ 等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就是让学生自己来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创造必须思考,“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学生无论发现问题,还是提出问题,前提是必须思考,即为有疑而问。
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只要学生产生了问题意识,就会产生解决问题的需要和强烈的内驱力,就会在试图精确地提出问题,以及在提出问题解决的各种思想时,积极调动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及动手操作能力;就会养成好问、多问、深问的思维品质。
那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意识的培养,并非多问几个“为什么”就能达到目的。
教师必须认识到这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
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应注意问题情境的精心创设,多方面、多角度地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1.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给学生予鲜明生动的视听刺激现代教学手段的优势之一在于能够化动为静,化抽象为直观。
从这一点来看,是符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的,也是当今教改的一个努力方向。
语文课上的课件演示也正是看中这一功能而方兴未艾。
以《十里长街送总理》为例,在介绍完周总理的生平后可先放课文的配乐朗诵,伴随着低沉的乐声,师生沉浸在悲痛的气氛中,带着强烈的感情进入了文中,接着用幻灯片分别显示人们等待灵车到来的动作、神态,学生观看之后提出了许多问题,教师抓住重点不放,围绕“作者为什么只写老奶奶青年夫妇红领巾这几个人物?他们的动作、表情、心情怎样?”再让学生自己解答,学生自己“看”得见、“听”得到,远比教师单纯讲解的效果好得多。
2.注意问题设置的难度和密度问题的设置应有一定的难度,要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积极的思维活动,要使他们通过努力能够达到“最近发展区”,可以“跳一跳,摘果子”;同时应疏密有间,有一定的停顿时间,以适应学生的思维规律和心理特点,特别注意不要一直问个不停,否则学生应付都来不及,哪来的时间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二、教给质疑方法,使学生会问常言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只要学生产生了问题意识,就会产生解决问题的需要和强烈的内驱力,就会在试图精确地提出问题以及在提出问题解决的各种思想时,积极调动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及动手操作能力,就会养成好问、多问、深问的思维品质。
那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一、预设文本情境,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学习的过程,只有在掌握正确有效的学习方法后,预期的学习效果才会达到。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自我尝试、发现、探究、创造,意义重大。
此时,需要教师以问引问,激活学生已有的认知,产生探究欲望,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问号转化为新的问号,提出新的问题。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学会不断地预设文本情境,让学生在具体形象的情境中提出心中的疑问。
这样,使我们的语文教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
例如,教学苏教版第十册《绝句》一诗时,我先用形象的语言带领学生一起走进诗人的生活:“春光明媚,勾起了诗人的游兴,他乘着小船来到野外,将小篷船系在岸边的一棵古树下,拄着拐杖过了桥向东走去。
杏花开得那样烂漫,花瓣像雨一样飘落,却不会打湿衣服,春风拂着杨柳吹在脸上,一点也不觉得寒冷……”这充满春天般气息的语言,使学生的思维不由自主地跟随教师一起踏上寻春的道路。
接着,我又配上一曲欢快的音乐,启发学生:“这画面、这音乐,让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明快的音乐声中,学生的精神自由、愉悦,提出了很有新意的问题。
有的问:第一句写“两个黄鹂”,为什么不用“两只”呢?有的问:这首诗是赞美春天的,那还写小船有什么用呢?还有的问:春天到了,冰雪都融化了,为什么还要写山上的雪呢?……这些问题是在学生的大胆想象中产生的,既丰富了诗的情境,又增强了学生对诗境的感受、理解,也为学生进一步理解诗意作好了铺垫。
二、善用评价策略,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师学会多元评价学生,一定能唤醒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让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浅谈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我 没 有 讲 过 的 那 方 面 的 问 题 来 自主 探 究 ,可 以 是 一 点 感 悟 体 验 , 或者 一 点 遐
想 .不 在 于 字 数 的 多少 , 而 在 于 学 以 致
位 学 生 . 教 学 中营 造 宽 松 、 在 自由 的 教
重 要 性 , 真 领 会 起 精 神 实 质 , 先 进 的 认 用 教 育 理 念 指 导 自己 的教 学 实 践 。
浅谈语文教 学中如何培养 学生的I题意识 闭
时 庆 芳
( 河子 弟 学校 ) 洪
在 当前 的 语 文 教 学 过 程 中 ,大 多数 教 师采 取 教 师 设 置 问题 、 生 思 考 、 学 回答 的方 式 。这 种 方 式 使 学 生 有 一 个 明确 的 思 考 目标 .有 利 于 教 师 有 序 的完 成 教 学
在 语 文 教 学 中 培 养 学 生 的 问 题 意 识 , 师是 一 个 关 键 性 的 因 素 。 教 有些 教师 由 于 对 培 养 学 生 的 问 题 意 识 认 识 不 到 位 . 不 能 在 教 学 中 积极 、 是 主动 培 养 学 生
有疑 即 问 , 自由提 问 , 师 对 大 胆 发 问 的 教 学 生 予 以高 度 鼓 励 , 极 评 价 , 生 在 课 积 学 堂上能够 “ 自由 呼 吸 ” 充 分 发 表 自己 的 , 见 解 ,问 题 意 识 这 颗 种 子 便 会 发 芽 、 开 花 、 果。 结 因此 教 师 要转 变 教 育 观 念 ,尊 重 每
一
生 提 问题 的 方 法 , 学 生 会 问 。 使
八 、 做 到 课 后 发 问延 伸 要
问题 意 识 的 一 个 重 要原 因 。 因此 , 师在 教 工 作 之 余 ,应 努 力 学 习最 新 的教 育 科 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语文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摘要】语文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没有问题就没有学习的动力,学生就失去了创造力的源泉,一切创新都始于问题的发现,而发现问题又源于强烈的问题意识。
所以没有问题意识,创新精神及创新活动将成为无本之木。
【关键词】语文教学问题意识培养语文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没有问题就没有学习的动力,学生就失去了创造力的源泉,一切创新都始于问题的发现,而发现问题又源于强烈的问题意识。
所以没有问题意识,创新精神及创新活动将成为无本之木。
高度肯定和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为中外学者所共识。
早在二千多年前,孔子就要求自己和学生“每事问”,他高度评价问题的价值及意义,认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
宋代著名学者陆九渊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这是对问题意识作用的充分肯定。
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得更生动形象,他在一首诗里写道:“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
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
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
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
”国外也有很多学者极力推崇问题及问题意识。
苏格拉底认为,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诞生。
爱因斯坦也强调:“发现问题和系统阐述问题可能要比得到解答更为重要。
”
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一)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前提。
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必须有适当的基础知识,才有可能对新知识产
生好奇、渴望。
掌握一定量的知识是产生问题意识的前提,古人说“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博采众长,涵摄百家,这是问题意识产生的前提。
郭沫若推翻陈见,横空出世,为曹操和武则天翻案,首先得益于他博大精深的历史知识。
因此,我们要教育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尊重前辈和他人的研究成果,努力学习,汲取营养。
只有学好课内知识,又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不断地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丰富自己的文化涵养,才能厚积而薄发,形成敏捷的思维,产生各种真知灼见,从而质疑问难。
如果不学无术,却指望“天上掉下一个林妹妹”,一下子具备了强烈的问题意识,那是不切实际的幻想。
(二)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基础。
青少年思想活跃、求知欲旺盛,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这就是问题意识的种子。
然而,这颗种子能否萌芽,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气氛。
在大力提倡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发扬教学民主的今天,“师道尊严”仍蛰伏于许多人的思想深处,学生对老师既敬又畏,教师永远是正确的,对书本质疑、向老师发问,便是对老师不敬,便是没有好好听讲,便是捣乱、钻牛角尖,换来的是教师的不屑、不耐烦甚至讽刺的挖苦,于是课堂上便只剩下教师的声音了,久而久之,学生也就没有问题可问了。
导致大部分学生能学不能问,会学不会问,只学不问。
相反,如果教师能民主、平等地对待学生,鼓动学生大胆质疑、提问,鼓动学生求新求异,正确对待学生的提问,不讥讽、不嘲弄,挖掘其可贵之处,保护学生的积极
性,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这就为问题意识这颗种子的生长提供了充足的阳光、水分、适宜的土壤,使其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三)开发训练批判性思维,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关键。
批判性思维就是不相信权威,敢于在既定理论、观点方面进行质疑,突破常规定型模式,超越传统理论框架,把思路指向新的角度、新的领域。
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需要在教学中锻炼学生的各种思维,关键在于排除学生思维定势的干扰,引导学生变换角度去思考问题。
如,阅读教学中,除正面分析字词句段篇的运用外,还可启发学生思考,如果不这样写将会怎样;甚至根据文章内容,让学生设计出与范文不同的思路来进行比较;也可利用教材进行补充情节的训练或改变主题的训练。
作文教学中,审题时提供有思考价值的材料,让学生多角度的去思考,要求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立意,如对“守株待兔”、“班门弄斧”等寓言的多种理解;也可以有意设计一些正向与逆向思维的作文题让学生去思辨,如“知足者常乐”与“不知足者常乐”等等。
开发学生的批判思维应鼓励学生挑战“权威”。
受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学生往往把教师和教材看作是知识的权威,一味迷信。
“老师说的”、“书上写的”成了他们的口头禅。
我们老师应引导学生挑战“权威”,让他们反思作品中的人物、结构、语言、思想、情感,从而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形成自己具有个性的解读。
(四)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关键。
1.创设问题情境,点燃思维火花。
问题情境是指个人所面临的刺激模式与个人的知识结构所形成
的差异,也就是呈现在人们眼前的事物所具备的条件超过人们已有知识经验的范围而构成的问题条件。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利用教材中某些现象和事例的矛盾关系,设疑发问。
唤起学生注意并产生积极探求问题答案的心理,控制和调整学生的思维方式,由浅入深,揭示事物间的必然联系。
2.营造合作氛围,实现思维交锋。
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多边合作的活动过程。
营造课堂合作氛围,既是课堂教学本身的客观要求,又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有效策略。
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教师应尽量尊重学生意见,了解他们知识结构的现状和学习心理的需求;在教学过程中,要经常进行心理互换;在教学活动中,留给学生一块相当充裕的自由活动的天地,根据教学任务的不同,把问题提给学生。
新课程改革最重要的是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培养创新精神应始于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是创新精神的基石,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切入点。
我们教师只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我们就能欣喜地听到学生创新之花慢慢绽开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