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生产的优势和劣势

中国工业生产的优势和劣势
中国工业生产的优势和劣势

中国工业生产的优势和劣势

中国工业生产的优势和劣势

浏览次数:1562次悬赏分:5 | 解决时间:2007-4-29 16:34 | 提问者:xzcshaoguang

最佳答案

外部环境:机遇大于威胁部环境:劣势大于优势

市场潜力与经营风险共存市场潜力主要从行业生命周期、市场前景和市场波动性三个方面进行考察。调研表明,绝大多数的企业认为国机械行业目前正处于成长期或成熟期,总体上处于上升态势。相比之下,国外机械工业大多处在成熟期,部分行业已经进入衰退期。

由于中国机械工业具有更大的市场增长潜力,所以国外机械工业优势企业将会抢占我国机械工业不断增长的市场空间。而当市场总量趋于稳定时,企业竞争便会进入白热化的状态。

大多数企业认为,我国机械工业目前正处于市场波动性较大的阶段。分析表明,我国机械工业的市场波动性与国外机械工业的市场波动性特征基本相同,是企业经营风险的主要来源之一。3种竞争格局分割市场

中国机械工业行业的市场竞争主要表现为完全竞争、垄断竞争和寡头垄断三种格局,其中处于完全竞争的占59%,垄断竞争占15%,寡头垄断占26%。

中国机械工业行业虽然在总体上以完全竞争为主,但在具体行业中却存在较大的差异。例如:在农业机械制造和重型矿山机械企业中,分别有57%和50%的企业认为,他们处于一种寡头垄断当中;在机床工具制造业中,认为行业处于完全竞争、垄断竞争和寡头垄断的企业各占三分之一;电工电器制造业则有77%的企业认为他们处于完全竞争格局当中。国际化冲击国企业

行业的国际化趋势能够体现行业的吸引力、成熟度和竞争状态。从国机械制造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方面看,趋势已经比较明显,表明我国机械工业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经济和技术实力,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而随着进入我国的门槛越来越低,国外企业正大举进入我国机械行业,并对国企业形成较大冲击,尤其是在技术含量较高的产品市场上。5种竞争力量强弱不均。

在此次调研中,使用5种竞争力模型对机械工业的5种竞争

压力进行了分析。这五种竞争力分别是:行业中现有竞争者、替代品、潜在进入者、供应商和客户。

分析表明,在机械工业行业中,最大的竞争力量来自于客户,可见我国机械工业买方市场的格局业已形成。

第二大竞争力量来自于行业中的现有竞争者。对企业来说,增强技术实力,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战略定位已经刻不容缓。

第三大竞争力量来自于供应商。供应商对企业的影响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能否根据企业的要求按时、按质、按量地提供所需的生产要素,它影响着企业生产规模的维持及扩大;二是其所要求的价格,这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生产成本的高低,从而影响企业的获利能力。

竞争力较弱的是潜在进入者和替代品,这两种竞争力量对我国机械工业冲击不大。宏观经济政策影响巨大

调查显示,目前对机械工业企业影响最大的宏观经济政策是国家的宏观调控,然后依次是国企改革、入世、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价格不再是竞争焦点

竞争优先权也称为竞争要项,指的是在赢得客户订单的过程中,企业或其产品各类要素(特征)的重要程度。调查中共设定竞争要项11项,它们的重要程度依次是:产品质量、企业的品牌和整体实力、服务、产品设计、按时交货、更快交货、新产品、产品品种、环保产品、订单柔性、售价。

以上调查说明,在我国低劳动力成本的条件下,售价通常都能够符合消费者的预期,已经不再是企业间竞争的焦点。同时,这也表明靠规模经济来进行低成本大量生产的模式已经越来越不符合时代的需要。

另外,对未来3年里企业竞争要项的调查表明,重要程度变化不大,以质量、服务和品牌为主。国外企业优劣势明显

调查共涉及16项竞争优势与劣势,重点分析了我国机械工业优势企业与国外主要竞争对手相比较的竞争优势和竞争

劣势。

在劳动力成本、售价、售后服务、客户关系和供应商关系5个方面,我国企业处于明显优势;在市场营销能力、采购成本和交货期3个方面,我国企业与国外竞争者基本持平;在品牌价值、产品技术含量、产品质量、规模效应、生产效率、技术水平、研发能力和员工素质8个方面,我国企业处于明显劣势。总体上看,我国机械工业企业与国外企业相比处于明显劣势。

战略态势

低成本战略受青睐紧缩型战略遭排斥

为在某一特定竞争领域形成并利用某种竞争优势,企业通常会在3种基本竞争战略中进行选择: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和集中一点战略。

调研样本中,运用成本领先战略的企业占68.5%,未来3年

将升至75.2%;运用差异化战略的企业占69.4%,未来3年将升至72.6%;运用集中一点战略的企业同样占69.4%,未来3年没有变化。3种战略模式相比,未来最受重视的仍为成本领先战略。

国外企业战略差异大战略态势即在目前的战略起点上,决定企业的各战略单位在战略规划期限的资源分配和业务发展

方向。企业及其战略单位可以采用4种战略态势,即稳定型战略、增长型战略、紧缩型战略和混合型战略。在我国机械工业企业中,4种战略态势的采用程度差异很大。采用增长型战略的占71%,稳定型占13%,紧缩型占2%,混合型占14%。

在国外企业中,混合型战略的运用比例相对较高,单纯增长型和稳定型战略运用程度相对较低。在运用混合型战略的企业中,有近40%的企业对其一些业务单位应用了紧缩型战略,远高于我国。这一方面说明国外机械工业企业的市场不甚乐观,另一方面也说明国外企业的战略行为较为理智。

未来3年,我国将会有更多的机械工业企业运用混合型战略,采用稳定型战略的企业将会大量减少。混合型战略比例的提高是对市场波动性较大的必然反应。因为对于大型企业来说,业务单位可能较多,不同的业务单位所面对的市场环境不尽相同,所以必须针对各个业务单位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战略,总体上便表现为混合型战略。一体化与多元化战略

共存。

机械工业优势企业应用一体化战略的占56.5%,应用程度相对较高,而且未来3年应用的比例将进一步提高,达到62.6%。在现阶段,向后一体化、向前一体化和水平一体化等3种基本的一体化战略应用比例大体相当。未来3年3种一体化战略的使用比例都将有所提高,而水平一体化战略增加比例最大。

由此可以看出,在从成长期向成熟期过渡的阶段,机械行业面临着一个重新“洗牌”的过程,大企业要通过兼并同行业小企业的方式,扩大自身规模和市场份额。

目前多元化战略总体应用程度很高,达到88.7%。尽管未来3年多元化战略的应用程度会略有下降,但仍在较高水平。在水平多元化、相关多元化和非相关多元化3种多元化战略中,水平多元化战略应用程度最高,达73.9%,而非相关多元化应用程度最低,仅为14.8%。这是与我国机械工业企业的实力相对应的,因为水平多元化层次较低,是目前我国机械工业优势企业多元化战略的主要选择。

战略误区

战略误区将影响中国机械工业健康发展

战略定位存在偏差调查结果显示,有49%的企业把自己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定位在领导者和挑战者的位置,只有51%的企业把自己定位在跟随者和补缺者的位置。而在发达国家,

只有少数几家企业把自己定位在行业领导者和挑战者的位置,大部分企业都把自己定位在跟随者和补缺者的位置。有这样多的企业认为自己是行业的领导者和挑战者,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企业在战略定位上的一种误区。这对一个企业来说,可能引导其采取不正确的竞争战略和不合理的资源配置。就行业来说,则会导致同业企业竞争加剧,打乱适度竞争的格局。基本竞争战略陷入多项选择区。

包括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和集中一点战略的竞争战略是企业战略中最基本、最核心的战略。基本竞争战略的成功实施需要不同的资源、技能、组织安排、程序控制和创新体制。因此,基本竞争战略的选择具有显著的惟一性。也就是说,三者之中只能选其一。以成本领先战略和差异化战略来说,要么致力于降低成本,同时降低价格,以扩大产品市场占有率;要么提供技术水平最高、质量最好的产品和上佳的服务。

而在此次调查中,只有26.9%的企业采用单一的竞争战略,有33.3%的企业采用两种战略混合,有39.8%的企业采用3种战略混合。未来3年,采用三重战略混合的企业还将超过样本的半数。

之所以会出现多种基本竞争战略组合使用的情况,是因为在一些企业中还存在“基本竞争战略的多样化能更好地提升企业的竞争力”的认识误区。虽然在实践中也有几种战略混合

使用而成功的企业,但那只是个案。实践证明,同时采取多种基本竞争战略的企业,一般都会在市场竞争中失败。

战略选择的趋同性国机械工业的很多企业并没有认真考虑自己的市场地位、行业的竞争格局、竞争要项的要素,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相同的战略。这种战略选择上的趋同性,必将对行业的竞争带来巨大的不利影响。

在调查中,农业机械制造业和石油化工机械制造业的企业,未来3年都准备实施成本领先战略;机床工业制造业89%的企业将在未来3年实施成本领先战略。战略选择的趋同带来的结果将是恶性竞争、行业利润锐减。战略基础与战略模式错位。

战略模式的选择通常要以战略环境、竞争优先权的变化、企业部竞争优势等为基础,然而,我国机械工业企业在制定战略过程中却存在极大的矛盾。

认为企业主营业务未来3年市场稳定或下降的企业中,还有77.1%的企业采用增长型战略。将低成本的重要程度在竞争要项中列为一般及一般以下的企业中,仍有60%的企业采用成本领先的竞争战略。

客户并没有把售价作为选择供应商的主要目标,而企业仍旧以低成本、低价格的方式去参与市场竞争,又如何能够取得好的销售业绩,增强市场竞争力呢?排斥紧缩型战略。

我国机械工业企业往往偏重于“进入”的增长型战略,少有

“退出”的紧缩型战略选择。这固然与我国机械工业的持续高速增长有关,但企业经营者的“惜退”心理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他们认为采取紧缩型战略就意味着经营者的失败,却看不到一味“进取”的长期风险。不少企业对未来的市场前景并不看好,却依然选择采用增长型战略,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排斥紧缩型战略的心理。非相关多元化战略认识存误区。

我国机械工业企业中有14.8%的优势企业采用了非相关多元化,但实施效果却不尽人意,46%的企业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这也许就是为什么在未来3年实施非相关多元化的企业只增加了0.9个百分点。相比之下,水平多元化和相关多元化则收到较好的效果。

实施非相关多元化战略,企业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具有进入新的产业所必需的资金和人才;二是有机会收购一个有良好投资机会的企业。我国实施非相关多元化的企业中,一半以上并没有实施并购战略,并且不具备相应的资金和人才储备。因此,机械工业企业实施非相关多元化失败似乎有其必然性。

建议

建立并完善战略管理体系

机械工业企业的战略管理,除了对外部环境的认识、对战略模式的选择及重视战略实施的各个过程之外,还需要从以下

几个方面来克服:要善于借助“外脑”。

在制定战略过程中,借助“外脑”被证明是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之一。据调查,国外企业在制定发展战略时,有超过90%的企业聘请外部专家和咨询机构,而在我国这一比例还不足20%。

我国机械工业企业战略的制定者基本上都是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和战略管理部门,只有15.7%的企业聘请外部专家,17.4%的企业聘请专业咨询公司、高校或研究所。缺少外部专家和咨询机构参与制定的企业战略,容易形成制定者、实施者、监督者三位一体的格局。同时,企业战略构思也难以突破原有经验的束缚,或不恰当地解读市场与环境的信息。要有合理的规划期限。

国外学者通常都认为,战略规划年限一般应该在4年以上10年以。而在我国机械工业优势企业中,23%的企业战略规划年限少于3年,不符合长远性的要求;9%的企业战略规划年限超过10年。企业战略规划的时间跨度如果太长,就会丧失了实际意义。要有全面的职能战略。

企业的总体战略要得到贯彻实施,必须把它分解为各种更详细、更具体、更具可操作性的职能战略和计划。我国机械工业优势企业在这方面仍有很多欠缺。如果不能准确、全面、科学地将企业总体战略细分成职能战略,总体战略的执行就会遇到很多困难,战略目标很难实现。适度控制战略实施过

程。

战略控制包括事前控制、即时控制和事后控制,被调查企业的应用程度只分别达到64.1%、81.2%和66.7%。未来3年虽然会有所改进,但离目标要求仍有差距。

报告认为,机械工业优势企业战略管理中出现的诸多问题源于企业尚未建立起一套完善的战略管理体系。为此报告建议企业结合自身实际,参照以下3方面的容对企业战略管理体系进行建立和完善。

在组织结构方面,具有明晰的企业战略管理总体组织框架,各个层面的战略职责具体明确。设立专门的战略管理职能机构,负责企业战略制定的组织、监督实施、评价以及战略领域的相关研究工作,为企业高层决策发挥智囊团的参谋作用。

在制度流程方面,对企业总体战略和职能战略的制定、实施及评估与调整均要做出规性要求,明确企业总体战略与经营单位战略、职能战略的关系,使战略管理每个环节的具体责任都能落实到相关的机构和部门。

在机制保障方面,建立与企业战略管理相配套的人、财、物等相关资源合理配置的机制,实施企业部资源围绕战略整体联动,确保战略有效实施并达到预期战略目标。

参考资

料:.jichuangnet./shownews/2006-8-2/shownews_1412.htm 分

享给你的朋友吧:

i贴吧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QQ空间

人人网

豆瓣

MSN对我有帮助

4

回答时间:2007-4-22 17:42 | 我来评论

向TA求助

回答者:5101197

| 四级

擅长领域:医疗健康社会民生游戏

参加的活动:暂时没有参加的活动提问者对于答案的评价:

相关容

2010-9-17 中国红瓷器主要生产地,和产品特点。优势还有劣势。。详细一点 1

2007-4-9 德国鲁尔区和中国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各自优势和劣势分别在哪?7

2011-2-12 请你运用工业革命史和影响结合当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和中国的优势与 (3)

2011-3-25 主食品工业化的定义?主食品生产经营竞争中的优势、劣势有哪些?主食品...

2010-8-15 明代前期以前,代表中国手工业生产技艺最高的水平是什么? 2

更多关于中国竞争优势与劣势研究的问题>>

查看同主题问题:中国工业工业生产优势劣

势.i-exp-suc{background:url("img.baidu./img/iknow/qb/exp_s uc.gif") no-repeat scroll 0 0

transparent;display:inline-block;height:14px;line-height:14px;pa dding-left:20px;vertical-align:middle;}#exp-word{font-size:12p

x;color:#666;font-family:tahoma;margin-left:5px;}.exp-mid{tex t-align:left;width:60px;margin-left:16px;font-size:12px;}等待您来回答

1回答中国生产煤矿

2回答150欧文斯科宁是一个无良的企业,现在在中国生产的产品都是以损害中国居...

0回答中国生产兽用中药最好的厂家

0回答谁知道中国轻质油分、SBS、PE的生产厂商?

2回答中国有地方生产的榴莲吗?

2回答在中国所有公司生产的香烟名字

0回答10中国比较有实力的油泵油嘴

中国制造的利弊分析

中国制造的利弊分析 苟琦 (西安翻译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710105) 摘要:近十年来,我国外贸出口大幅增长,开始在世界经济舞台上显示出国际竞争力。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的产品遍及全球,其中玩具占世界市场的70%、自行车占60%、鞋占50%,微波炉占50%、个人电脑占2/5、电视机和空调占1/3及冰箱占20%。我国正在重演亚洲发达国家和地区曾经走过的发展之路,即凭借低成本优势承接世界制造业的产业转移,如日本、韩国的电子产品、重型装备、汽车、造船等产业都曾在世界上获得了很大的竞争优势。本文从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分析我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优势。 关键词:我国制造业产业升级优势困境 中国制造业的竞争优势分析 迈克尔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是从多层次和多构面的角度,分析一个国家赢得某些产业竞争优势的原因,在层次上,它包括国际、国家、产业和企业;在构面上,历史、文化、经济、科技、信息、管理等等无不涉及,其核心是所谓的“钻石体系”理论。波特认为,一产业在某一国家内产生优势地位的原因来自下列四组关键因素:生产因素;需求状况;相关和支持产业;企业战略组织和竞争。波特同时也认为,一国特定产业的发展及其竞争优势又受“机遇”与“政府”因素影响,“政府”因素所带给产业的影响可正可负,此点对于政府产业政策制定应有重要涵义。 下面就根据“钻石体系”理论来分析我国能在制造产业上获得的国际竞争优势。 生产因素优势

从生产因素方面来看,我国具备低成本制造的要素。首先,人力资源充足,人力成本低。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可以源源不断地为城市提供低成本的低技术产业工人。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工人的平均收入等于美国工人的1%。经过20多年的发展,到2002年和2003年的时候,美国制造业工人的平均时薪为21.11美元,而中国只有64美分。这跟我国长期的贫穷,特别是城乡隔绝造成大量农村劳动力滞留在农业是分不开的。这一项是发达国家制造业难以逾越的。同时,近几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迅速,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的数量连年大幅增长,这对我国制造业的未来发展尤为重要,因为我国制造业不仅有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还要有高附加值的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其次,我国民营经济已经完成了最初的原始积累,也吸引了大量的外资,资本资源也相对充足。最后,我国政府自改革开放以来就重视基础设施建设,高速公路、电信设施、电力建设等在发展中国家是最先进的,这对整个经济的发展,当然也包括制造业的发展起到了最基本的支持作用。 国内需求优势 从国内需求来说,我国作为具有10多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国内需求旺盛,且发展潜力巨大。2004年中国GDP占到全球总量的4%,居世界第六;按平价购买力算,占全球总量13%,居第二位。2001-2003年中国GDP增量占全球增量的1/3,我国已成为世界经济增量大国。我国正在经历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需要建设大量的基础设施。城市人口面临人均收入跨过1000美元关口的消费升级,消费正从温饱型向享受型和发展型过渡,对房地产、汽车、数码电子等的需求旺盛,同时,随着农民收入的提高,农村对家用电器等大件产品的需求也不断增长。我国的内需完全可以支持某些制造业的发展。

制造对世界的影响

制造对世界的影响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关于中国制造的问题,实际上中国制造我们首先要确定一下它的含义,从目前来看,中国制造在世界上受到广泛的欢迎,主要是它有着物美价廉、非常实用的特性。但是,在它整个的制造过程当中,制造的这些主体,也就是贸易方式,有5 0%以上是加工贸易,加工贸易产品都是按照外国订货商的要求和国际标准生产。从出口主体来说,有58%以上的产品是由外资企业出口的。从国内外市场来说,在竞争环境当中,我们有国有企业、民营企业,还有外资企业,可以说这些企业共同打造了中国制造。 中国对世界的影响正逐渐成为一种现实,而不再象以往那样,仅仅停留于概念层次:中国对钢铁等原材料的需求,促使全球废金属价格达到历史新高,以致世界各地的盗贼纷纷去偷窃铁制窨井盖。各国政要纷纷将目光投向北京,诸多媒体先后进行有关中国的封面或专题报道,出版界也推出了大批以“中国世纪”、“中国公司”为名的着作;一些学者甚至根据东南亚、非洲、南美洲等地出现的“中国热”,提出中国的成功已经为世界提供了一条有别于“华盛顿模式”的发展道路,现其所缺的只是一套圆满的“主义”而已。这无疑是自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但却真正融入全球化进程长达一个半多的世纪以来,中国与世界之关系取得的一个里程碑式的突破。 对此,一个看似普通,实际上却最具说服力的例子,是所谓的“中国制造”,在世界各地,包括美欧发达国家,深入千

家万户,并逐渐牢牢占据了各个生活场所,诸如厨房、客厅、卫生间、卧室,无所不至;以致于许多人会问:现在没了中国制造,我们的生活将会如何美国资深记者莎拉-邦乔妮的《没有“中国制造”的一年》一书就是尝试对这一问题做出回答。她的结论是:“经过一年没有‘中国‘的日子后,我可以告诉你:没有中国商品你也可以照样(在美国)生活下去,但是你的生活会越来越麻烦,而且家庭开支也会大大增加。以后十年我可能都没有勇气再尝试这种日子。” 长期担任商业新闻记者的邦乔妮一直撰写有关国际贸易的新闻稿件。“我曾看过美国商业部的(美中)贸易统计,数以十亿计的美元,我认为它与我无关,”但这一年的经历“让我重新思考中国和我之间的距离,在把中国推出我的生活之外后,我得到一个‘中国已经深深介入我们生活’的结论。” 需要指出的是,邦乔妮的一年痛苦体验虽然说明了“没有中国商品你也可以照样生活下去,但是你的生活会越来越麻烦”这个道理,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商品具有不可替代性。实际上,中国产品的优势是建立在廉价劳动力之上的,一旦失去这一优势,中国商品的竞争力将越来越不明显,最终有可能被印度制造或越南制造取代。事实是,目前的中国部分地区已经出现了老龄化和劳力不足的迹象。更为危险的则是,“中国制造”当前在全球范围正面临着一系列的信誉危机,有毒宠物食品、有毒牙膏、不安全玩具、不合格轮胎、有问题的水产

中国制造的国际竞争力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成就的最突出表现之一,是形成了规模巨大的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生产能力。“中国制造”成为最重要的世界经济现象之一,它不仅彻底改变了中国的国内经济状况和国际经济地位,而且广泛而深刻地影响了全球经济以至世界各国消费者的生活。中国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的巨大发展和世界性影响,基于其国际竞争力的不断提升。同时,中国工业特别是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正在和将会遇到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其中有些问题是对中国工业发展以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挑战。本章作者从1995年起,组织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的一个研究组对中国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行了持续的研究。本章是最近完成的若干研究项目所获得的一些分析结论和讨论意见。 一、中国制造业的国际地位 自改革开放以来,以出口额和出口增长率所反映的中国工业的国际地位持续提高,特别是中国制造业在国际贸易中表现突出,出口额从1990年的443亿美元增长到2005年的7129亿美元,年均增长20%。2006年中国商品出口更是高达9690、8亿美元数值引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局长谢伏瞻的《2006年我国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一文。,其中制造业出口值估计为9067亿美元(见图14-1)。数据是作者根据历史数据推测而来的。

从产出结构的国际比较看,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明显偏高。1995~2005年,中国制造业占GDP比例为34%左右,而日本和韩国均低于25%。美国的这一比例自1995年以来也呈递减趋势,从1995年的18、92%降为2001年的15、16%。与其他下中等收入国家相比,中国第二产业比重明显偏高。根据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资料,2004年,第一产业比重,中国高于下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1、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中国高于下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9、3个百分点,同时远高于巴西、哈萨克斯坦和埃及三国,在所有列举的国家中是最高的,这与中国正处于重化工业加速发展的历史阶段有关。第三产业比重,中国低于下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10、4个百分点,明显偏低(见表14-1)。而且,近两年,中国第三产业的比重还呈下降趋势,2005年为40%,2006年为39、5%。 中国制造业的持续高速增长引起了全世界的普遍关注。加之新闻媒体的传播和一些国家出于政治目的或集团利益的夸大性宣传,在全世界已形成了中国“工业大国”或“制造业大国”的形象。其实,客观地分析,从中国拥有13亿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21%,以及中国在历史上曾经占有世界1/4~1/3的产出规模的角度看,中国目前仍然是一个发展水平很低和收入水平很低的发展中国家。制造业的发达程度也不高。一方面,中国的人均制造业增加值仍然很低;另一方

跨国公司进入及其对中国制造业的影响(doc 6页)

跨国公司进入及其对中国制造业的影响(doc 6页)

跨国公司进入及其对中国制造业的影响 2002年,中国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突破500亿美元,这是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首次超过美国,成为全球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第一大国”。据统计,2002年全国新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34171家,同比增长30.72%;合同利用外资金额827.68亿美元,同比增长19.62%;实际使用外资金额527.43亿美元,同比增长12.51%。它结束了近几年来中国在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上负增长和低增长的局面,预示了今后几年中国在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方面新一轮高增长的开端。截至2002年12月底,全国累计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424196个,合同利用外资金额8280.60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金额4479.66亿美元。根据调查,世界500强中已有400多家来华投资。目前,大型跨国公司来华投资开始成为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主流。 一、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制造业的若干重要特点 最近一个时期以来,随着跨国公司对中国产业转移步伐的加快,中国成为世界“生产制造中心”的呼声越来越高。其实,观察现代跨国公司和传统跨国公司的区别,跨国公司在中国制造业发展中的地位,已由“一个中心”成为“多个中心”。

1.生产制造中心 自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中国生产成本低廉,许多外国厂商相继将生产据点移往中国。例如,2001年7月,松下电器公司停止在美国肯塔基州生产微波炉,将其生产基地集中到了上海。8月,东芝公司宣布停止在日本国内生产电视显像管,把包含数字电视在内的电视机生产线全部转移到中国,至此,日本主要彩电制造商松下电器、东芝、三洋电机、三菱电视4个公司都已将彩电生产的主要基地移至中国。此外,日本的其他家电产品如录像机、复印机、空调、CD、单放机、DVD等也主要由日本在中国的工厂生产。据统计,中国在世界出口额中的比例,1990年不足2%,2000年上升为4%,2002年进一步提高至6.5%。就轻工纺织产业看,以家电为例,2001年全国微波炉共计出口1252万台,占当年全国生产量的69%;2001年全国电饭锅共计出口822万台,占当年全国生产量的57%。目前,中国已经成为多数家电产品世界最大制造基地。再以鞋业为例,目前,全球鞋类年产量约100亿双,在中国,2001年广东省鞋类年产量近30亿双,约占世界产量的3/10;温州市鞋类年产量10多亿双,占世界产量的1/10。就中国而言,堪称世界最大的成品鞋生产基地。

中国制造的劣势

读了《离开中国制造的一年》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商品正在占领世界的市场,美国主妇萨拉?邦焦尔尼试图在自己的一年当抵制中国商品。从一个土生土长的美国人的角度讲述了中国商品给美国带去的巨大影响。热爱消费的美国人如今消费的已经不在是美国的商品,他们惊呼——中国的商品简直就跟不要钱似的,中国的商品充斥着美国的市场,美国大多数的中产阶级和低产阶级都没有办法离开廉价的中国商品去购买昂贵的美国商品了。 更加可笑的是,整个美国都找不出便宜有全是百分之百美国造的儿童球鞋,台灯,芭比娃娃等。也许你会认为中国只能生产廉价劣质的商品,但是事实不是这样。萨拉?邦焦尔尼去了美国的名牌女士服装店,发现那些法国意大利的名牌其实也大多是在中国生产的,她试图找出一些针脚上的瑕疵,但是那些衣服堪称完美。一件名牌的衣服卖175美元,萨拉?邦焦尔尼想的是:中国远在万里之外造就这完美衣服的人,也许她一个月的工资还不到175美元。 萨拉?邦焦尔尼是美国人,这么想一下也就过去了。但是我们是中国人,是我们制造那些便宜得简直就像是白送的商品,那个在流水线上辛苦工作,造就的了无数件175美元衣服,自己每个月的工资还不到一件衣服的价格的服装工人也许就是我们的亲人。美国人惊呼,中国的工人夺取了美国人欧洲人甚至是非洲人的工作,无数手脚麻利而且薪资低廉的

中国工人是那些美国工人的敌人。 可是中国人也是饱受苦难的,中国工人越勤劳能干,越是给他们的外国老板赚钱。因为他们买的这些产品不过是把生产线搬移到了中国,生产技术是美国的,生产线是美国的,生产管理是美国的,生产资金是美国,美国的大企业家显然懂得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尽可能的节约自己的成本。中国工人和美国工人都成了他们经济利益下的牺牲品。 提起中国制造,最常涌现出来的概念是:在最低成本下包括最恶劣生产环境下生产出的"物美价廉"产品。其优势当然是便宜,其劣势是缺少人文内涵。这种缺少使那些有"人道主义"的国家在消费中国制造时,不免有心理不适的感觉。其次,中国制造还有以下特点,即过度的价格国际竞争力,以及国内不良商业文化的连带出口。(引自《中国制造的问题与出路》) 中国制造出色的价格竞争力是建立在不人道不合理的基础上的,中国的工人可能一年才能回到一次家人的身边,为了给美国人生产廉价的物品,中国出现了无数的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这是重视家庭和亲情和人道主义国家所不能容忍的。中国自古以来也是重视亲情的国家,中国还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国家。可是我们的工人承受着非人的劳动,忍受着发达国家的压榨。这一切不是制度的错,而是我们没有实力让我们的工人获得自主权。主要就是体现在我们没有自己的生

工业4.0对中国制造业的影响及如何应对

工业4.0对中国制造业的影响 摘要:工业化是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德国工业4.0战略给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借鉴和启示。本文介绍了工业4.0的概念及主要内容,说明了工业4.0将对制造业带来的巨大变革和对中国制造业的影响。最后对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工业4.0;智能制造;变革;转型升级 1工业4.0概述 1.1工业4.0定义 工业1.0的定义为对机械制造设备简单应用,工业2.0为20世纪初的电气化,工业3.0就是现在正在进行的信息革命,工业生产自动化程度提高。相比前几次工业革命,工业4.0是在当前成功应用信息和通信技术、嵌入式技术及强大的互联网技术的基础上而提出的。工业 4.0就是综合运用信息物理系统(CYS,Cyber-Physical Systems)将资源、信息、物品和人进行互联,从而创造物联网和服务,进而将这种服务模式用于工业领域,促进制造业智能化、网络化发展。德国“工业4.0”战略旨在通过充分利用信息通讯技术和信息物理系统相结合的手段,推动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 1.2工业4.0项目主要内容 “工业4. 0”项目的概念描述了由集中式控制向分散式增强型控制的基本模式转变,目标是建立一个高度灵活的个性化和数字化的产品与服务的生产模式。在这种模式中,传统的行业界限将消失,并会产生各种新的活动领域和合作形式。创造新价值的过程正在发生改变,产业链分工将被重组。 “工业4. 0”项目将从两个方向展开,一是“智能工厂”,重点研究智能化生产系统及过程,以及网络化分布式生产设施的实现;二是“智能生产”,主要涉及整个企业的生产物流管理、人机互动以及3D技术在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应用等。该计划将特别注重吸引中小企业参与,力图使中小企业成为新一代智能化生产技求的使用者和受益者,同时也成为先进工业生产技术的创造者和供应者。 2工业4.0对制造业带来的变革 输出:个性化、本地生产和大规模定制。工业4.0将会给产品的生产过程带来更多的自由和灵活性,所以它能够以较低的边际成本,为一个独立的客户进行个性化定制。如果产品相关数据能够被上载,那么就可以进行本地化生产,3D

跨国公司进入及其对中国制造业的影响(一).

跨国公司进入及其对中国制造业的影响(一) 2002年,中国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突破500亿美元,这是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首次超过美国,成为全球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第一大国”。据统计,2002年全国新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34171家,同比增长30.72%;合同利用外资金额827.68亿美元,同比增长19.62%;实际使用外资金额527.43亿美元,同比增长12.51%。它结束了近几年来中国在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上负增长和低增长的局面,预示了今后几年中国在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方面新一轮高增长的开端。截至2002年12月底,全国累计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424196个,合同利用外资金额8280.60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金额4479.66亿美元。根据调查,世界500强中已有400多家来华投资。目前,大型跨国公司来华投资开始成为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主流。 一、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制造业的若干重要特点 最近一个时期以来,随着跨国公司对中国产业转移步伐的加快,中国成为世界“生产制造中心”的呼声越来越高。其实,观察现代跨国公司和传统跨国公司的区别,跨国公司在中国制造业发展中的地位,已由“一个中心”成为“多个中心”。 1.生产制造中心 自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中国生产成本低廉,许多外国厂商相继将生产据点移往中国。例如,2001年7月,松下电器公司停止在美国肯塔基州生产微波炉,将其生产基地集中到了上海。8月,东芝公司宣布停止在日本国内生产电视显像管,把包含数字电视在内的电视机生产线全部转移到中国,至此,日本主要彩电制造商松下电器、东芝、三洋电机、三菱电视4个公司都已将彩电生产的主要基地移至中国。此外,日本的其他家电产品如录像机、复印机、空调、CD、单放机、DVD等也主要由日本在中国的工厂生产。据统计,中国在世界出口额中的比例,1990年不足2%,2000年上升为4%,2002年进一步提高至6.5%。就轻工纺织产业看,以家电为例,2001年全国微波炉共计出口1252万台,占当年全国生产量的69%;2001年全国电饭锅共计出口822万台,占当年全国生产量的57%。目前,中国已经成为多数家电产品世界最大制造基地。再以鞋业为例,目前,全球鞋类年产量约100亿双,在中国,2001年广东省鞋类年产量近30亿双,约占世界产量的3/10;温州市鞋类年产量10多亿双,占世界产量的1/10。就中国而言,堪称世界最大的成品鞋生产基地。 一般而言,制造业有消费品制造业和资本品制造业、轻型制造业和重型制造业、一般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之分。如果说前一时期跨国公司向中国的国际产业转移主要集中于消费品制造业、轻型制造业或一般制造业的话,那么,自2002年起,资本品制造业、重型制造业或装备制造业将成为跨国公司新一轮向中国的国际产业转移的重点。受“广本汽车”示范引导,2002年,本田、丰田、尼桑都陆续将不少生产厂搬到广州,由此广州可能很快形成一个上千亿元产值的汽车产业。同时,一些跨国公司已开始把集成电路、计算机和通信等高科技产品的生产基地逐步转移中国。例如,菲利浦已投资15亿美元建立了芯片生产厂;由几家大公司联合投资62亿美元设立的芯片生产基地——中芯国际,首批芯片已于2002年底前后下线。此外,新惠普、东芝、夏普、三星等国外主

中国工业生产的优势和劣势

中国工业生产的优势和劣势 中国工业生产的优势和劣势 浏览次数:1562次悬赏分:5 | 解决时间:2007-4-29 16:34 | 提问者:xzcshaoguang 最佳答案 外部环境:机遇大于威胁部环境:劣势大于优势 市场潜力与经营风险共存市场潜力主要从行业生命周期、市场前景和市场波动性三个方面进行考察。调研表明,绝大多数的企业认为国机械行业目前正处于成长期或成熟期,总体上处于上升态势。相比之下,国外机械工业大多处在成熟期,部分行业已经进入衰退期。 由于中国机械工业具有更大的市场增长潜力,所以国外机械工业优势企业将会抢占我国机械工业不断增长的市场空间。而当市场总量趋于稳定时,企业竞争便会进入白热化的状态。

大多数企业认为,我国机械工业目前正处于市场波动性较大的阶段。分析表明,我国机械工业的市场波动性与国外机械工业的市场波动性特征基本相同,是企业经营风险的主要来源之一。3种竞争格局分割市场 中国机械工业行业的市场竞争主要表现为完全竞争、垄断竞争和寡头垄断三种格局,其中处于完全竞争的占59%,垄断竞争占15%,寡头垄断占26%。 中国机械工业行业虽然在总体上以完全竞争为主,但在具体行业中却存在较大的差异。例如:在农业机械制造和重型矿山机械企业中,分别有57%和50%的企业认为,他们处于一种寡头垄断当中;在机床工具制造业中,认为行业处于完全竞争、垄断竞争和寡头垄断的企业各占三分之一;电工电器制造业则有77%的企业认为他们处于完全竞争格局当中。国际化冲击国企业 行业的国际化趋势能够体现行业的吸引力、成熟度和竞争状态。从国机械制造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方面看,趋势已经比较明显,表明我国机械工业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经济和技术实力,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而随着进入我国的门槛越来越低,国外企业正大举进入我国机械行业,并对国企业形成较大冲击,尤其是在技术含量较高的产品市场上。5种竞争力量强弱不均。 在此次调研中,使用5种竞争力模型对机械工业的5种竞争

中美贸易战对中国制造业的影响有多大

中美贸易战对中国制造业的影响有多大? 为平衡美方232措施(即对进口钢铁和铝产品加征关税)对中方造成的利益损失,昨日(4月2日)经国务院批准,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决定对原产于美国的部分进口商品 中止关税减让义务,自2018年4月2日起实施。这意味着中国吹响贸易反制措施的号角,中美贸易战摩擦升级。美中贸易摩擦大有升级之势,受此消息影响,美股三大指数在4月第一个交易日齐齐大跌。那么,贸易战一旦持续下去,对中国产生哪些影响? 从美国此次对中国商品征收关税的产品领域看,有医疗器械、高铁设备、生物医药、新材料、农机装备、工业机器人、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以及航空设备,基本来自“中国制造2025”产业范围。有分析称白宫的目标是破坏“中国制造2025”计划。那么此次中美贸易战到底会对“中国制造2025”战略、对中国制造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中美贸易战背后的惊人真相:狙杀“中国制造2025”!+ 有观点认为,贸易战其实早已酝酿,而且这只是美国阻遏中国崛起冲刺阶段的“组合拳”之一。去年底,特朗普任内首份《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将中国明确定位为“战略竞争对手”,大国竞争正是此轮贸易战的大背景。 大致而言,大国竞争包括制度的持续革新能力、持续的坚强

领导能力、整体战略的科学制定与贯彻能力、持续的产业升级能力、持续的高科技突进能力、强大而可用敢用的军事实力等。日常而言,科技与产业属于竞争的核心问题。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美国经济遭遇重创,加上长期依赖金融,制造业外流严重,元气大伤。看下面的统计图,清晰地呈现美国如何从一个制造业大国变成一个服务型国家的。1990年美国是制造业大国(蓝色部分): 2015年美国的制造业(蓝色部分)已经很少:相比之下,那个长期位于产业链下游,以加工配套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充当“世界工厂”的中国,却在不声不响间异军突起。以高铁、核电为代表的中国高端制造,正在抢滩。最近流传一个段子: 遥想一百多年前,皖籍的李鸿章中堂访英,是去欧洲购买船只、大炮和向列强借款。而据传2015 年10 月中国国家领导人访英的成果汇报由卡梅伦“中堂”完成:“启禀老佛爷(英国女王),洋人要给我们修铁路……”中国GDP总量在2008年超越欧洲经济最发达的德国,2010年又超过日本,位居世界第二。自2013年以来,中国连续三年成为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2016年以204亿美元之差被美国反超,但2017年中国进出口总额增长14.2%,增幅创6年新高,再次成为世界第一贸易大国。更让美国苦恼的是,2017年中美贸易总值为3.95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5.2%,

当前中国制造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

当前中国制造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 作者:李士梅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经济学院,长春,130021 刊名: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CENTRAL UNIVERSITY OF FINANCE & ECONOMICS 年,卷(期):2004(12) 被引用次数:15次 参考文献(4条) 1.王晓晔;陶正华WTO竞争政策及其对中国的影响[期刊论文]-中国社会科学 2003(05) 2.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影响"中国制造"的八个问题 2003 3.张培刚农业与工业化 1969 4.中国工程院《新世纪如何提高和发展我国制造业》课题组新世纪的中国制造业 2003 引证文献(15条) 1.林玉伦中国制造业现状与国际比较研究[期刊论文]-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3) 2.庞文英浅谈我国制造业与物流业的联动发展[期刊论文]-物流工程与管理 2009(11) 3.解晶.何桢在对外贸易中"中国制造"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期刊论文]-中国农机化 2009(3) 4.余晓娟中国制造业现状分析及对策[期刊论文]-现代商业 2009(17) 5.董达善.俞浩中国制造业现状及发展研究[期刊论文]-上海经济研究 2008(9) 6.何哲.孙林岩.李刚中国制造业发展战略的研究评述和展望[期刊论文]-科学学研究 2008(z1) 7.赵忠华新兴装备制造业科技投入机制研究[期刊论文]-科技管理研究 2008(4) 8.宫俊涛.孙林岩.杨洪焦.李刚区域制造业发展策略的选择研究——以关中制造带为例[期刊论文]-中国机械工程2007(23) 9.陈勇.倪卫红基于物流系统优化的制造企业流重组研究[期刊论文]-商场现代化 2006(34) 10.蒋勇.冷德穆我国成为世界制造强国对策研究[期刊论文]-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5) 11.李燕发展第三方物流促进武汉制造业[期刊论文]-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2) 12.张彩玲走出"中国制造"的困惑[期刊论文]-经济与管理 2005(7) 13.唐莹莹中国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与市场结构实证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5 14.曾驭然企业家社会关系对制造业企业创新和绩效的影响——以珠江三角洲为例[学位论文]博士 2005 15.吴祥友制造业全球化发展的模式与机制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5 本文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1c15945075.html,/Periodical_zycjdxxb200412013.aspx

“中国制造”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中国制造”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金融危机严重影响了“中国制造”的发展,我国大量的中、小企业被迫停产、甚至破产。针对这种情况,本文对“中国制造”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总结,并 提出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升级、转向自主创新等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产业结构产业升级“中国制造” 引言 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为我国出口贸易立下了汗马功劳。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曾经让我们引以为荣 的“中国制造”也暴露了很多缺点,尤其在当前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中国制造”正经受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和考验:大量的国内企业破产,出口量大幅缩水……这让我们不得不对“中国制造”重新进行审视、思考。 1 “中国制造”及其历史回顾 1.1 “中国制造”的定义“中国制造”顾名思义,即指中国制造的产品。现在对“中国制造”的定义已经发生了变化,它代指全球最廉价的产品,现有国内国际公 认是一般由外国设计而由中国制造的产品,意指中国人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环境、运输等成本,却只能拿最少的收益。 1.2 “中国制造”的历史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对外贸易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1978年进出口总额只有206.4亿美元,居世界第32位;2004年已增加到11584亿美元,居世界第三位;1978年我国出口额是97亿5000万,到了2004 年已达到了5933亿2600万[1]。单从这点来看,我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贸易 大国。而出口额的巨大增加,无疑让“中国制造”有了更多的机会面向世界。 2 “中国制造”的现状及所面临的问题 经过20多年的发展,今天的中国享有“世界工厂”的美誉。“中国制造”凭借物 美价廉的优势行销全球。然而,仔细分析“中国制造”我们会发现中国企业制造的 大都是一些低附加值的产品,“中国制造”面临的问题仍然很多。 2.1 “中国制造”商品结构不均衡“中国制造”基本都是生产、生活用品,这些产 品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资源消耗大、破环环境力度大、利润低;而有技术含量、利润高的产品只占了很小部分。 2.2 “中国制造”被定位在价值最底端根据郎咸平的“6+1”理论,任何行业的产 业链,除了加工制造,还有六大环节:产品设计、原料采购、物流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终端零售。在国际产业链中,中国企业实际制造的那部分产值如 果是1美元,那么,其余部分的产值就是9美元。这六大环节创造了9美元的价值,是整条产业链里最有价值、最能赚钱的部分。在全球竞争格局下,这些环节 中最关键、最赚钱的环节几乎都不是我们中国企业所控制的。 在国际分工之下,中国的大多企业被分到附加值最低、最消耗资源、最破坏 环境、不得不剥削劳动者的制造环节。而其他有价值的环节基本被欧美企业所掌握。欧美企业凭借其主导的产业链,依靠其在订单上的优势,支付给中国工厂的 价钱远远低于本国制造。 2.3 “中国制造”加剧国内环境恶化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制造”以对资源过 度的索取为代价求发展,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恶化,甚至导致了部分贸易资源的枯竭。受出口利益的驱动,国内某些自然资源富区急功近利,无节制地开发、出售 初级产品,对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其次,国外的很多企业向我国转移污 染严重的产业或者生产环节,加剧国内环境恶化。另外,由于大部分交通工具以

中国制造企业的比较优势与竞争劣势

中国制造企业的比较优势与竞争劣势 欧阳学文 摘要:在分析中国企业尤其是制造企业的竞争优势时,通常认为我们具有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本文认为,这种优势只是比较优势,并不必然转化成竞争优势,而且这一优势随着大量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的竞争战略已逐渐销蚀。中国企业要赢得竞争优势,必须重视人力资本的价值,培养自己在研发与创新、营销、品牌、组织管理等方面的差异化能力。 在一个开放的、全球化竞争的环境下,企业的竞争优势有可能向所有存在禀赋资源比较优势的市场或产业领域渗透。中国企业在全球的竞争优势往往体现在制造业尤其是传统制造业领域,因为中国制造业是最能利用和体现我国具有比较优势要素的产业,也是最具创新潜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然而,随着中国加入WTO之后,中国市场的国际化程度已向纵深发展。当大量的拥有研发、营销技术

和品牌优势的著名跨国公司将制造业生产基地向中国转移以利用中国市场的比较优势要素的时候,中国的制造业似乎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我国制造业如何守住最后一块拥有比较优势的阵地,这不仅关系到能否培育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和企业,更重要的在于能否首先立足于国内市场,因为制造业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最大推动力。 一、我国劳动力成本低的比较优势 在分析中国企业尤其是制造业的竞争优势时,通常认为中国企业和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低成本的优势,而这一优势又主要体现在劳动力低成本。 根据瑞士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MD)公布的—中国国际竞争力综合排名,中国综合竞争力排名第31位。从评价的八大要素指标中的“企业管理”和“科学技术”这二项具体指标来看,我国劳动力成本从2000年的第12位上升到的第10位,比其它指标高出20多位,凸显中国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而且不仅低于发达国家,还低于东南亚国家。

互联网 对中国制造业企业发展的影响

“互联网+”对中国制造业企业发展的影响 【摘要】 “互联网+”概念的出现正驱动着各个产业的产业升级、创新发展,传统的制造业在“互联网+”的时代下也必然需要寻求新的发展。本文通过对“互联网+制造业”的分析,发现互联网与制造业的特性,探索“互联网+”对制造业的深远影响,以使得制造业在新时代下寻求更好的发展途径。 【关键词】互联网+;制造业;技术创新;协同效应 1.“互联网+”概述 “互联网+”是创新2.0下的互联网发展的新业态,一般来说指的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即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例如“互联网+交通”衍生出了滴滴打车、快滴打车等打车软件;“互联网+购物”衍生出了淘宝、京东等各种电商平台;“互联网+金融”衍生出了各种P2P金融投资平台;“互联网+医疗”衍生出网上挂号等服务。 如今的互联网已经占据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与我们的工作息息相关,如果中国的制造业仍然墨守成规,那么必然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而逐渐走向衰败。“互联网+制造业”是未来中国制造业想要发展必须要走的途径,利用互联网的大数

据分析平台可将我国传统的制造业同消费者之间的距离逐步拉近,逐步实现按需生产,智能生产,多样化、定制化生产。 2.“互联网+”对制造业的影响 2.1 打造“互联网+制造业”新模式 传统的制造业大多还在遵循着刚性生产,以供给为导向,单一品种,大批量的生产,以求获得规模优势,通过剥削员工劳动力和降低原材料质量压缩成本,降低价格,采用成本领先战略获取利润。而随着21世纪互联网的普及,消费者越来越倾向于购买个性化的产品,刚性生产只会导致产能过剩,造成人力成本和资源成本的浪费,刚刚过去的2015年里制造业企业纷纷倒闭正是由于产能过剩丧失利润的原因。在当今“互联网+”的时代我们更需要的是柔性化的生产,以需求为导向,采用小批量、多品种、零库存的生产方式,可以更好地迎合消费者的心理,同时节约资源、节省成本。最先推行精益生产、敏捷制造的丰田汽车公司向我们展示了柔性化生产的优势,之后无论是汽车行业里的上海通用、一汽大众,服装业里的ZARA、红领,还有家电行业里的海尔、美的等都在践行着柔性化生产,从中都获取了巨大的利润。要想实现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就需要依靠互联网的大数据进行分析、追踪消费者的偏好,以及通过互联网进行下单和跟踪订单,互联网可以将企业和消费者的距离拉得更

中国制造业比较优势和竞争劣势

学年论文 题目中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和竞争劣势二O一七年五月二十六日

目录 1.比较优势 (1) 1.1中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的变化情况 (1) 1.2我国劳动力低的比较优势 (2) 1.3我国原材料价格低廉的比较优势 (4) 2.竞争劣势 (4) 2.1中国制造业的比较劣势的变化情况 (4) 2.2我国劳动力的比较劣势 (5) 2.3我国制造业中技术含量的比较劣势 (5) 2.4中国企业竞争力低的原因 (5) 3.结论 (6) 参考文献 (7) 致谢词 (8)

中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和竞争劣势 摘要:在一个开放的、全球化竞争的环境下,企业的竞争优势有可能向所有存在禀赋资源比较优势的市场或产业领域渗透。中国企业在全球的竞争优势往往体现在制造业尤其是传统制造业领域,因为中国制造业是最能利用和体现我国具有比较优势要素的产业,也是最具创新潜力和国际竞争力的环节,但在资本主义的冲击下,中国制造业必须要培养自己在研发与创新,组织管理,营销,品牌等方面的差异化能力。 关键字:制造业,比较优势,竞争劣势,创新能力,人力成本

Comparative advantages and competitive disadvantages of China'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bstract:in an open and global competitive environment,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enterprises may permeate all the markets or industries that have endowments, resources, comparative advantages. China enterprise in the global competitive advantage is often reflected in th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especially the traditional manufacturing industry, because China manufacturing is the most can use and reflect our comparative advantage elements of the industry, is also the most potential for innovation and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f the link, but in capitalism under the impact of China manufacturing industry must develop their own in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management, marketing, ability to differentiate brand etc. Key words:manufacturing industry, comparative advantage, competitive disadvantage, innovation ability, labor cost

跨国公司进入及其对中国制造业的影响

跨国公司进入及其对中国制造业的影响2002年,中国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突破500亿美元,这是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首次超过美国,成为全球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第一大国”。据统计,2002年全国新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34171家,同比增长30.72%;合同利用外资金额827.68亿美元,同比增长19.62%;实际使用外资金额527.43亿美元,同比增长12.51%。它结束了近几年来中国在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上负增长和低增长的局面,预示了今后几年中国在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方面新一轮高增长的开端。截至2002年12月底,全国累计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424196个,合同利用外资金额8280.60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金额4479.66亿美元。根据调查,世界500强中已有400多家来华投资。目前,大型跨国公司来华投资开始成为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主流。一、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制造业的若干重要特点最近一个时期以来,随着跨国公司对中国产业转移步伐的加快,中国成为世界“生产制造中心”的呼声越来越高。其实,观察现代跨国公司和传统跨国公司的区别,跨国公司在中国制造业发展中的地位,已由“一个中心”成为“多个中心”。 1.生产制造中心自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中国生产成本低廉,许多外国厂商相继将生产据点移往中国。例如,2001年7月,松下电器公司停止在美国肯塔基州生产微波炉,将其生产基地集中到了上海。8月,东芝公司宣布停止在日本国内生产电视显像管,把包含数字电视在内的电视机生产线全部转移到中国,至此,日本主要彩电制造商松下电器、东芝、三洋电机、三菱电视4个公司都已将彩电生产的主要基地移至中国。此外,日本的其他家电产品如录像机、复印机、空调、CD、单放机、DVD等也主要由日本在中国的工厂生产。据统计,中国在世界出口额中的比例,1990年不足2%,2000年上升为4%,2002年进一步提高至6.5%。就轻工纺织产业看,以家电为例,2001年全国微波炉共计出口1252万台,占当年全国生产量的69%;2001年全国电饭锅共计出口822万台,占当年全国生产量的57%。目前,中国已经成为多数家电产品世界最大制造基地。再以鞋业为例,目前,全球鞋类年产量约100亿双,在中国,2001年广东省鞋类年产量近30亿双,约占世界产量的3/10;温州市鞋类年产量10多亿双,占世界产量的1/10。就中国而言,堪称世界最大的成品鞋生产基地。一般而言,制造业有消费品制造业和资本品制造业、轻型制造业和重型制造业、一般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之分。如果说前一时期跨国公司向中国的国际产业转移主要集中于消费品制造业、轻型制造业或一般制造业的话,那么,自2002年起,资本品制造业、重型制造业或装备制造业将成为跨国公司新一轮向中国的国际产业转移的重点。受“广本汽车”示范引导,2002年,本田、丰田、尼桑都陆续将不少生产厂搬到广州,由此广州可能很快形成一个上千亿元产值的汽车产业。同时,一些跨国公司已开始把集成电路、计算机和通信等高科技产品的生产基地逐步转移中国。例如,菲利浦已投资15亿美元建立了芯片生产厂;由几家大公司联合投资62亿美元设立的芯片生产基地——中芯国际,首批芯片已于2002年底前后下线。此外,新惠普、东芝、夏普、三星等国外主要计算机生产商也先后在中国建立了大规模的整机生产基地。目前,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已形成了一批在全球举足轻重的产业带。从昆山到南京形成200公里IT产业带,产值超过1500亿元;从太仓到南京形成200公里的重化工和新材料产业带,产值超过1600亿元。在上海浦东张江,单是中芯国际一家企业周围,就聚集了国内外82家配套企业。在江苏省吴江开发区,目前生产最终产品的外商IT企业,其选用的装配材料中有80%以上不用出区就能配齐。如果再与周边的一些IT企业相衔接,配套水平可达98%以上。[!--empirenews.page--] 2.跨国采购中心在全球制造中心向中国转移的同时,流通领域包括沃尔玛、家乐福、麦德龙、塔斯科、伊藤洋华堂、欧尚等众多跨国零售巨头瞄准中国市场采购。2001年底沃尔玛的全球采购中心从香港地区搬到深圳,一两年内,沃尔玛将停止采购外包,而将年销售额1900亿美元的商品全部交给在深圳设立的全球采购中心及其所属的采购网络完成;家乐福不仅在上海设立全球采购中心,而且2002年内建立10个区域性全球采购中心,中国已成为家乐福在亚洲最大的采购基地;麦德龙把上海和天津作

中国制造业的利与弊

中国制造业的利与弊 2008-03-31 13:31:05来源: 格瑞贝斯环球财经进入中国制造业贴吧共0 条黑马推荐绿色经济是中国持续发展的关键 环境问题目前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必须面对的问题,而加强环境保护也已成为中国政府目前的重点工作。中国政府在环境问题的解决方面非常迫切,以往相关部门在处理环境污染问题时采取的政策缺乏有力的中国政府支持,地方环保局的管理权限无法有效地提升中国的环境保护。随着环境问题不断恶化,中国政府积极倡导的GDP绿色增长的关键在于在环保问题上采取新策略,而中国政府的有力支持是关键因素。 目前温室气体排放是困扰中国环境问题的关键,中国温室气体的排放量高居世界第二位,预计2025年将超过排在第一位的美国,而巨大的煤炭消费量以及水泥产量提高大幅增加中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世界野生动物保护基金会的报告表示长江三角洲已经成为太平洋最大的海洋污染源,同时根据中国国家环保局和海洋局对20个沿海城市的考察,在接近一半的城市中,有50%的城市污水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海洋。 面对日益恶化的环境问题,中国政府明确要求加强环境保护,中国总理温家宝曾表示中国需要在温室气体减排方面担负自己的责任,必须抓紧应对气候变化问题,同时温家宝表示目前面临的局势非常严峻,应有强烈的危机感和使命感。中国政府表示将通过淘汰落后产能、调整出口政策等方式,有效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过快增长,而节能减排正在成为中国经济宏观调控的重点。在已经闭幕的全国人大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温家宝表示政府工作的主基调就是遏制污染、增加社会服务支出、确保通过经济增长拉动就业和收入增长,同时温家宝还表示将提高科研及开发经费,帮助中国减少对高污染、高耗能行业的依赖。 中国政府在制定的单位GDP能耗目标为2006至2010年GDP能耗总体降低20%,要求从严控制钢铁、电解铝、铜冶炼、铁合金、电石、焦炭、水泥、煤炭和电力等产能过剩行业的新建高能耗项目,同时在全国范围内展开清理高污染高耗能行业的专项检查。目前中国在节能减排方面已经取得一些积极进展,包括2007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水耗分别比上年下降3.3%和9.5%。中国2007年的经济增长率高达11.4%,因此资源的总消耗量也在继续增长,但这种改善可以使中国降低对进口石油和原材料的依赖,同时中国一半的火电厂都采用污染控制设备,从而使2007年二氧化硫的排放量下降4.7%。 目前中国面临高通胀危机以及全球经济增速放缓的挑战,在此形势下,温家宝要求推动中国经济以更加高效、公平和环保的方式发展,政府必须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努力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 中国制造业现状分析 近几年中国制造业始终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外贸和外资推动制造业保持高速增长,制造业全方位开放的格局已经形成,其中加工工业的产能扩张成为焦点,制造业的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纺织服装、化工、非金属矿物制品、钢铁、有色金属、交通运输设备、电气机械及器材、石油加工等,投资增长率高达50%以上,同时加工工业的发展极大地刺激原材料价格的暴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