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第23课《登上地球之巅》预习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登上地球之巅教学案(无答案)

23 登上地球之巅教学目标1、理解、积累“砭骨、履践、养精蓄锐”等词语。
2、理解文章通过典型事件表现人物精神风貌的方法。
3、体会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叙事详细有致,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精神风貌的写法。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除尽力渲染恶劣的自然环境外,还不时描写五珠峰景色的目的。
知识连接1、走近作者:郭超人(1934—2000)湖北武穴人,著名新闻工作者。
新闻作品有《安康调查》、《向顶峰冲刺》、《西藏十年间》等。
2、相关背景:1960年5月,英勇的中国登山健儿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从珠穆朗玛峰北坡成功登顶,书写了世界登山史上的新纪录。
郭超人作为随登山队采访的一名记者,在登山成功后,以最快的速度写成长篇通讯报道《红旗插上珠穆玛峰》并发表。
这篇课文选自这篇通讯。
教学内容通过快速阅读,整体感知文意,理情思路,体味文中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课堂教学(一)预习检测1、给下列加点词注音峰巅砭骨崔巍滞留窒息匍匐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砭骨履践养精蓄锐齐心协力(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1、在突击顶峰过程中,登山队员们先后遇到了哪些困难?2、课文详写了哪些典型事例表现队员们坚强的意志和大无畏的精神的?3、本文在叙述事件经过时很注意详略处理,试结合事例说说其作用。
4、课文有不少景物描写的句子,它们在文中起什么作用?(三)成果展示1、各小组按照老师的提示,展示学习成果。
2、各小组之间互相检查,评价打分。
3、各检查小组的代表指出检查小组成果展示中出现的问题。
4、抄写自己认为最有价值的信息。
(四)质疑问难,点拨提高学生提出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师生共同解答。
三、课堂测试1、在下列括号中填入适当的修饰词()的岩壁()的体格()的精力()的大风雪()的山路()的夜色()的轮廓()的估计2、选词填空(1)迈进前进他们的速度也是非常慢的。
朝着云雾茫茫的珠穆朗玛峰巅勇敢。
(2)蒙胧朦胧蠓胧太阳像遮上一层纱,可见其轮廓。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23课《登上地球之巅》导学案2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

导学目标
1.提高概括课文的能力,有详有略的复述课文。
2.学习抓住景物特点生动的描写景物。
3.学习探险队员表现出的强烈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崇高的奉献精神。
教学重点
有详有略的复述课文,学习探险队员表现出的强烈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崇高的奉献精神。
教学难点
有详有略的复述课文,学习探险队员表现出的强烈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崇高的奉献精神。
1、边默读边圈画重点词语。自己感受深刻的句子。
2、组员互相说说对这些词句的理解。
3、组内探究飞渡成功因素。
4、根据理解补充下面的句子。
我们看到了一群的登山队员。
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重点词句感受形象。感受形象的过程中理解课文主旨。
精习
1.为什么选文中几处提到珠穆朗玛山顶峰、群峰在夜色中的黑影?
2.段⑶中写到“他们站在岩坡上沉默了片刻”,你能根据课文内容推测出他们的心理活动吗?请你为课文补上一段心理描写。
3.课文中有不少自然景物描写,它们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4.X连满最终没有登上主峰,可文中反倒写他的文字最多,你认为他值得写吗?
引导学生把握主要情节,从细节描写入手分析人物形象特点。
指导学生认识细节描写并通过指导朗读体会其作用。
形象分析:富于智慧,有决断力,遇事镇定,临难从容。
点拨:现在,他们每前进一步,就不得不停下来休息很长的时间。由于高山严重缺氧,他们感到眼花、气喘、无力。他们的四肢更加沉重了,他们的行动更加迟缓了。甚至攀过一米高的岩石,也需要半个多小时。他们忍受着肉体上的巨大痛苦,互相帮助,互相鼓励地朝顶峰走去。攀上世界最高峰的创举。
“斩钉截铁”和“异口同声”有怎样的表达作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4.对于这三位登山运动员来说,阻碍他们登上顶峰的最艰难的三个障碍是什么?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23《登上地球之巅》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23 登上地球之巅精彩开篇词“无限风光在险峰”,正是因为有了英雄们的挑战地球之巅的壮举,珠峰,一个令万千人顶礼膜拜的圣地,一个令旅游者心驰神往的盛境,才向世人展示了她的神秘与伟岸。
重温往事,我们更有理由相信人类征服自然的脚步走得更稳健、更远。
学习目标1.学习简洁概括课文信息,提高阅读能力。
2.理解文章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精神风貌的方法,体会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3.学习登山队员不怕艰险、勇往直前的气概和协作精神,培养敢于探险的勇气。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同学们,你可知道地球上的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险要吗?你可知道它的北坡被许多登山家认为“连飞鸟也无法越过”,是一条“充满死亡的路线”吗?就是这样,就是这座险峰,却被中国登山运动员坚强不屈的精神、团结合作的力量所征服。
登山运动员,为了祖国和民族的荣誉,克服重重困难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从北坡攀上世界最高峰的壮举,这必将鼓舞我们树立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缭.(liáo)绕砭.(biān)骨履.(lǚ)践崔巍.(wēi)滞.(zhì)留窒.(zhì)息匍匐..(pú fú) 巉.(chán)岩2.根据词语写意思或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砭骨:刺骨。
覆践:踩踏。
崔巍:形容山高大雄伟。
养精蓄锐:养足精神,积蓄力量。
齐心协力:众人一心,共同努力。
头昏眼花:头脑眩昏,视力模糊。
勇往直前:毫无畏惧地一直向前。
缭绕:回环旋转。
窒息:因外界氧气不足或呼吸系统发生障碍而呼吸困难甚至停止呼吸。
轮廓:构成图形或物体的外缘的线条。
斩钉截铁:形容说话办事坚决果断,毫不犹豫。
阴霾:本文指一种压抑、沉闷的气氛。
3.作者链接郭超人(1934~2000),湖北武穴人,中共党员,高级记者,195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
先后任新华社西藏分社、陕西分社、四川分社记者、副社长,新华社秘书长、副社长。
2016春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23登上地球之巅学案(2)(新版)新人教版

23 登上地球之巅学习目标:1、速度课文,复述故事,提高概括能力。
2、学习叙事详略得当,选材典型 以及抓住景物特点来描写的写作方法。
3、体会探险队员表现出来的团队合作精神与崇高奉献精神。
激发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培养开拓创新精神。
一、检查预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整个词语。
1、砭.骨( )2、履.践( ) 3、崔.嵬( ) 4、窒.息( ) 5、养精蓄锐.( ) 6、齐心协.力( )2、以下句子属于描写的表达方式的是( )A 、他们事先以为天黑以前就能登上顶峰,现在看来,这种估计显然错误。
B 、现在,他们每移动一步,肉体要承受多么巨大的痛苦啊!C 、夜更深沉,山上山下到处是一片漆黑,只有点点星光在空中闪耀。
D 、他们终于登上了珠穆朗玛峰的顶峰,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从北路攀上世界最高峰的创举。
二、理解探究1、 在登顶过程 中,登山队员要克服的困难有哪些?他们是靠什么来克服这些困难的?2、 课文中有不少自然景物描写,它们在文章中起到什么作用?3、 刘连满最终没有登上主峰,可文中反倒写他的文字最多,你认为他值得写吗?三、合作质疑仔细体味下列语句,写出其表达效果。
1、在身体虚弱和严重缺氧的情况下,还要摸黑进行高山行军,这不仅极其困难,而且相当危险。
现在,他们每移动一步,肉体要承受多么巨大的痛苦啊!2、(刘连满)开始进入一种半昏迷的状态。
他的心里非常明白,他正在被人们称为“死亡地带”的高度上,窒息的危险随时都可能发生。
他拉过身边的氧气筒,……但是,他的眼前出现了正在向顶峰冲击的战友们的背影。
……他毅然把氧气放回原来的地方,自己昏昏睡去……3、夜更深沉,山上山下到处是一片漆黑,只有点点星光在空中闪耀。
珠穆朗玛峰的黑影在他们面前开始变得非常低四、课内精读(一)阅读下面语段,完成1-6题。
⑴夜色浓重,珠穆朗玛峰山岭间朦胧一片。
只有珠穆朗玛顶峰还露出隐约的()。
王富洲、屈银华和贡布三人匍匐在地上,依靠着星光和反照的雪光,辨认路途,每前进一步都变得更加吃力了。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第23课《登上地球之巅》预习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

23 《登上地球之巅》预习学案一、本课词语较多,请下功夫在预习中解决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砭.骨()崔巍..()()阴霾.()余暇.()滞.留()峰巅..()()窒.息()匍匐.()2.“地球之巅”即 ________ _,它的海拔高度是__________ 米。
3.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⑴勇敢地一直往前进。
()⑵急迫得不能再等待。
()⑶睡梦中都想着寻找,形容迫切地希望着。
()⑷形容非常勤勉,不知疲倦。
()3.成语填空养精蓄()斩钉()铁异口同()齐心()力勇往直()步()艰难头()眼花腰()背痛4. 朗读课文,感知文章。
(1)在题目上加一些信息来概括课文内容。
(2)复述印象最为深刻、最令你感动的细节。
5. 通过预习,你还有哪些疑惑?二、知识链接郭超人,湖北武穴人,高级记者,北京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奔赴西藏,1960年随中国登山队完成攀登珠穆朗玛峰和夏邦马峰的报道。
作者真实地写出了中国人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从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的壮举。
三、知识小百科通讯,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
它是记叙文的一种,是报纸、广播电台常用文体。
特点是:(1)严格的真实性。
(2)报道的客观性。
(3)较弱的时间性。
(相对新闻消息而言)(4)描写的形象性。
(5)议论色彩较浓。
百度文库是百度发布的供网友在线分享文档的平台。
百度文库的文档由百度用户上传,需要经过百度的审核才能发布,百度自身不编辑或修改用户上传的文档内容。
网友可以在线阅读和下载这些文档。
百度文库的文档包括教学资料、考试题库、专业资料、公文写作、法律文件等多个领域的资料。
百度用户上传文档可以得到一定的积分,下载有标价的文档则需要消耗积分。
当前平台支持主流的doc(.docx)、.ppt(.pptx)、.xls(.xlsx)、.pot、.pps、.vsd、.rtf、.wps、.et、.dps、.pdf、.txt 文件格式。
七年级语文下册 23《登上地球之巅》精品教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

《登上地球之巅》一、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1)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左右。
(2)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分析文章内容,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2、教材分析本课是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文章,本单元的几篇课文都是以“探险”为主题的文章,《登上地球之巅》翔实而生动地记述了我国登山队员首次从北路攀上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过程,充分体现了登山英雄坚强的意志,团结协作和大无畏精神。
3、中招考点现代文阅读是中招的必考内容,常见的形式有: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赏析词句等。
4、学情分析初一的学生感性思维活跃,学习的积极性很高,具有一定的概括能力,想象力也非常的丰富。
但对于篇幅过长的文章,马上抓住文章主要内容还是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应予以方法的指导。
二、学习目标学习目标1.通过速度课文,能用简洁的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说出中国登山队员登上珠穆朗玛峰的过程。
学习目标2:通过跳读课文,能找出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并分析其在文段中的作用。
学习目标3.通过精读课文,能找出课文中表现队员坚强的意志和大无畏精神的事例,并分析他们最后能够登顶成功的原因。
三、评价任务1.针对目标1,设计一个活动:采用多种朗读方式进行朗读,梳理文章的结构。
2.针对目标2,设计一个活动:找出景物描写的语句,赏析语言,体会作者的感情。
3.针对目标3,设计一个活动:通过相关语句体会登山队员坚强的意志和大无畏精神。
四、教学过程珠穆朗玛峰,是位于我国某某自治区同尼泊尔、印度等国边境上的喜马拉雅山脉的最高峰,它高达,也是世界最高峰。
珠峰峰顶的最低气温常年在零下三四十摄氏度,空气稀薄,经常刮七八级大风,十二级大风也不少见。
风吹积雪,四溅飞舞,弥漫天际。
由于珠峰的地理环境独特,具有重大的科学研究价值。
背景资料:1960年5月,英勇的中国登山健儿从珠穆朗玛峰北坡成功登顶,书写了世界登山史上的新纪录。
七年级语文下册 5.23《登上地球之巅》导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

登上地球之巅
学案导学
1、速读课文,复述故事,提高学生概括课文的能力。
2、学习抓住特点进行生动的景物描写。
3、学习探险队员表现出的强烈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崇高的奉献精神。
先学后教
1.给下列字词注音
冰镐()体力不济()砭骨()
崔巍()滞留()迸散()
窒息()匍匐()
3.解释下列词语
凄厉:砭骨:崔巍:
齐心协力:步履艰难:
斩钉截铁:异口同声:
小组合作
1. 速读课文,简要复述四名登山队员突击主峰的经过。
2. 本文叙事,详略得当,说说文章重点写了什么?为什么要详写?
3.思考中国登山队员靠什么克服路途中的困难的?
4.课文中有不少描写自然环境的句子,请找出来,想想它们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5. 从这些感人的情节中,你看到了年轻的中国登山队员那些优秀的品质?。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23课《登上地球之巅》学案 新人教版

23.《登上地球之巅》课型:自读课学习目标:提高概括课文的能力。
学习抓住景物特点生动的描写景物。
学习探险队员表现出的强烈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崇高的奉献精神本课重点:有详有略的复述课文,学习探险队员的崇高精神背景资料:1960年5月英勇的中国登山健儿发扬不怕苦,不怕死的革命精神,从珠穆朗玛峰北坡成功登顶,书写了世界登山史上的新记录。
1960年3月9日,中国登山队在海拔5120米的珠峰下一块宽阔的谷地上停下来。
这里是登山队的大本营。
参加登山活动的共有214名队员和工作人员,他们来自祖国各地,来自各行各业,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目标:登上珠峰,为国争光。
在大本营里,他们战天斗地,与风雪搏斗,表现出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为了尽早的征服珠峰,他们争分夺秒,作了大量周密的准备工作。
基础知识:P182读一读写一写中的有关词语;课下注解中的有关词语的解释。
课文内容把握:1、从全文看,三位队员最后的胜利,是团结协作,共同奋斗的结果,是集体主义精神的胜利2、登顶过程中,要注意作者着意描写的三大困难:寒冷、黑夜和缺氧。
构成对生命的巨大威胁。
作者在行文中处处表现这些困难对队员的考验。
正是这样的考验面前,才充分体现了登山队员的的坚强意志和大无畏的精神。
总结登山英雄是靠什么克服上述困难的?(靠意志、毅力、团结合作和牺牲精神)3、择最典型的事件来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
重点写了征服“第二台阶”。
还重点描写了刘连满同志宁可自己牺牲也要把氧气留给同志的事迹。
由这一个人的行为,可以窥见全体登山队员的优秀品质,也可以推断这样的队伍是不可战胜的。
问题探讨:课文中不少描写自然环境的句子,它们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参考答案:)课文中,作者除了尽力渲染恶劣的自然环境外,还不时的用闲笔来描写珠穆朗玛峰的景色。
这些描写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阅读的紧张之余可以求得放松,来欣赏一下美丽的珠峰景色。
在阅读效果上可谓一张一弛,给人美的享受。
课后作业:P181二、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3 《登上地球之巅》预习学案
一、本课词语较多,请下功夫在预习中处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澈骨()崔巍()()阴霾()空闲()
停留()峰巅()()窒息()爬行()2.“地球之巅”即 ________ _,它的海拔高度是__________ 米。
3.依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⑴勇敢地一直往行进。
()⑵急切得不能再等候。
()
⑶睡梦中都想着寻觅,描述火急地希望着。
()
⑷描述十分勤勉,不知疲倦。
()
3.成语填空
养精蓄()斩钉()铁异口同()同心()力
勇往直()步()困难头()目炫腰()背痛4. 朗读课文,感知文章。
(1)在标题上加一些信息来归纳课文内容。
(2)复述形象最为深入、最令你感动的细节。
5. 经过预习,你还有哪些疑问?
二、常识链接
郭超人,湖北武穴人,高档记者,北京大学新闻系结业
后奔赴西藏,1960年随我国登山队完结攀爬珠穆朗玛峰和夏
邦马峰的报导。
作者真实地写出了我国人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从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的豪举。
三、常识小百科
通讯,运用叙说、描绘、抒发、谈论等多种方法,详细、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情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导方式。
它是记叙文的一种,是报纸、广播电台常用文体。
特点是:(1)严厉的真实性。
(2)报导的客观性。
(3)较弱的时间性。
(相对新闻音讯而言)(4)描绘的形象性。
(5)谈论颜色较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