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织三个英文译本的对比分析从描写翻译学角度高巍

合集下载

从文体翻译角度比较《匆匆》的两个英译本

从文体翻译角度比较《匆匆》的两个英译本

从文体翻译角度比较《匆匆》的两个英译本摘要:从文体学角度来对朱自清散文《匆匆》的两个译文进行了比较和探讨,主要从词汇、句法和修辞角度分别比较。

在翻译过程中,从文体角度考虑翻译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原作风格的翻译研究,当然还要进一步结合语义和语用手段评估翻译质量。

关键词:文体分析;分析模式;翻译比较中图分类号:i31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8-0305-02一、引言尤金·奈达指出,所谓翻译,是指译语从语义到文体都能最贴切原文,用最自然的话语再现原语信息。

[1](p12)这让我们充分认识到在检验翻译交际的成败时,不能仅仅局限于语义分析,还要重视文体特征是否传达。

所以,针对不同的文体特征有不同的翻译形式,本文选取了我国翻译家张培基以及朱纯深对朱自清先生的作品《匆匆》的翻译文本,从词汇,句法以及修辞之类文体角度展开分析,判断原作的风格是否在译作中得以体现,以及以何种手段体现,运用这种比较可以较为科学和系统的进行翻译分析和批评,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二、文体分析翻译的尝试本文选取了《匆匆》译文及我国翻译家张培基和朱纯深的译文与原文对比,根据上述文体分析表从三个方面展开分析,尝试从文体角度分析二者的翻译。

(一)词汇层面1、译文的抽象名词比较张译文:days、moment、quota、time、world、trace、thought、transition、revolution、reverie、presence、heart朱译文:days、time、shift、rush、moment、revolution、silence、haste、world、escape、hesitating、nakedness、trip与原文相比较,译文明显在抽象名词上多于原文,分析译文所多出原文的名词,可以看出这些词语有三个来源:其一,部分词汇是作者为了行文需要,在表达相同意思时往往使用不同的词汇,如朱译文中的rush和haste等;另外,由于汉语文章中“无主语”句式的特点,往往在译为英语时,为了明确直观的表达意思,需要译者为之补充主语,如朱译文中的shift,张译文中的transition等。

从翻译生态环境角度分析鲁迅作品英译版本的差异——以杨宪益和蓝诗玲的英译本为例

从翻译生态环境角度分析鲁迅作品英译版本的差异——以杨宪益和蓝诗玲的英译本为例

- 230 -校园英语 /从翻译生态环境角度分析鲁迅作品英译版本的差异——以杨宪益和蓝诗玲的英译本为例武汉工商学院/潘萍【摘要】胡庚申教授以翻译选择适应论为基础,结合达尔文的自热选择,提出了“生态翻译学”。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奠基者之一,他的小说自问世以来已经被多次翻译成英文。

笔者运用翻译生态学的理论,翻译生态环境探讨导致鲁迅小说英译本差异的原因。

进而促进我们对两本鲁迅英译作品有更深刻的了解和认识。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 对比研究 鲁迅小说一、 生态翻译学生态翻译学(Eco-tanslatology)可以理解为一种生态学途径的翻译研究(an ecological approach of translation studies),亦或生态学角的翻译研究(translation studies from an ecological perspective)。

胡庚申教授认为翻译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这里的翻译生态环境指的是原文、源语和译语所呈现的“世界”,即语言、交际、文化、社会以及作者、读者委托者等互联、互动的整体)。

一方面,译者为了生存而适应生态环境;另一方面,译者需要作出选择来完成翻译工作。

在此基础上,翻译过程可被分为两个阶段:1)翻译生态环境选择译者,也可以被认为是译者适应以原文和源语为主要组成成分的翻译生态环境的过程;2)译者,作为翻译生态环境中的重要元素,选择译文的最终形式。

二、从译者生态环境的不同分析鲁迅作品英译本的差异“翻译生态环境”的概念最早是有胡庚申教授在“翻译适应选择初探”一文中提出的,后来更为明确地用来指原文、源语和译语所构成的世界,即语言、交际、文化、社会以及作者、读者、委托者等互联互动的整体。

近几年,“翻译生态环境”定义更为宽泛,是指由所涉及文本、文化语境与“翻译群落”,以及有精神和物质所构成的集合体。

因此,我会从社会背景和目标读者两个个方面的区别来分析杨宪益和蓝诗玲英译鲁迅作品的区别。

从归化和异化的视角下对《红楼梦》三种英译本赏析

从归化和异化的视角下对《红楼梦》三种英译本赏析

74现代交际·2019年10期作者简介:孔丹阳,吉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2018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笔译。

从归化和异化的视角下对《红楼梦》三种英译本赏析孔丹阳(吉林师范大学 吉林 长春 130000)摘要:《红楼梦》由曹雪芹创作,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也是我国古典小说艺术的最高峰。

它先后被译成多种文本。

本文从归化和异化的视角下,着重对该作品的第六回的三个英译本片段进行赏析。

关键词:《红楼梦》 英译本 归化和异化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10-0074-02曹雪芹是清代小说家,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

《红楼梦》主要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线索,塑造了上至贵胄、下至贩夫走卒等各色人物,深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人情的淡泊与冷漠,表现了有叛逆倾向的青年与传统思想的尖锐冲击,揭示了在等级制度森严的封建社会里,对人性的扼杀,统治阶级荒淫腐败,封建社会走向没落的必然趋势。

《红楼梦》先后被译为英、德、法、日、蒙古文等多种语言文本,对传播中华文化起了重要作用。

本文主要分析其中的三个英译本,分别为:杨宪益、戴乃迭翻译的A Dream of Red Mansions ,英国翻译家戴维•霍克思的The Story of the Stone ,美籍华人翻译家王际真的Dream ofthe red Chamber。

一、译者简介杨宪益饱读四书五经,是受到良好中国传统教育的儒家大学,戴乃迭在中国出生,在英国教育下成长。

夫妻二人中西合璧,通力合作,共同翻译了很多中国古今文学名著,如:《红楼梦》《楚辞》等,他们是第一个把《红楼梦》翻译成英语的人。

二人非常注重翻译的准确性,翻译时秉承重视与通顺的风格,运用归化与异化相结合,归化为主、异化为辅的方法。

戴维•霍克思是英语世界第一个《红楼梦》全译本的作者,他汉文功底深厚,能用中文写旧体诗,对中国文学非常热爱。

《促织》三个英文译本的对比分析——从描写翻译学角度

《促织》三个英文译本的对比分析——从描写翻译学角度
的选择 上 有 不 可 忽略 的 影 响 。
关键 词 : 写 翻译 学 : 织 ; 译 动机 ; 描 促 翻 翻译 策 略


引言
时代 的主 流 意识 形 态 的影 响 和制 约 。 另外 , 者 作 为 社会 中的 译 人 , 翻译 过 程 中不 能保 证 绝 对 中 立 和 客观 , 在 因为 每个 人 都 有 自己一 套 有 系统 的社 会 文 化 理念 和价 值 观 。 晓 元指 出“ 识 王 意 形 态 与翻 译 这 一社 会 实 践 活 动 之 间存 在 着 互 动关 系 ,并 从 翻 译 的动 机 和 原文 文 本 的选 择 和 翻译 过 程 中的 取舍 和 删改 两 个
翻 译 中的抉 择 ( e te,9 2 17 。巴斯 奈 特 (ua ase ) G nz r19 :0 ) l S snB s t nt
解, 我对聊斋的翻译可 以作为一个 引导 。 让大家 了解天朝中国
的 习惯 , 习俗 和 社会 。 而且 这 部 翻 译 作 品也 是 十 分有 意 思 的 。 ” 可 见 他 的 目标 读 者 就 是 为 了译 人 语 读 者 。为 了适应 译 人语 文 化 。这 一 点从 他 的翻 译 策 略 中也 有 明显 的体 现 。
文 的 翻译 时 间跨 度 长 达 几 十年 。 随着 社 会 的 发 展 , 者所 遵 循 译 的 原则 也 各 有不 同。 因 此对 于 同一 本 原著 的多 个译 本 进 行 历
意识 形 态 对 翻译 的影 响 ,更 多地 体 现 在译 者 的 翻译 动 机
和 文本 的选 择 上 。 翟 理 斯 ( ebrAGls英 国 ,85 13 ) 1 H ret .i , . e 14 ~ 9 5 是 9世 纪 后

中医典籍英译本的对比研究

中医典籍英译本的对比研究

中医典籍英译本的对比研究1. 引言1.1 中医典籍英译本的对比研究概述Introduction:Furthermore, this study will also delve into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languages, and how these differences influence the interpretation and translation of Chinese medical texts. By analyzing the impact of cultural context on translation accuracy, we can better understand the challenges and complexities involved in translating these ancient texts.2. 正文2.1 历史背景下的中医典籍英译本对比In the historical contex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classics, the English translations of these texts have played a crucial role in promoting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understanding. The comparison of different English translations of TCM classics provides valuable insights into the evolution of translation strategies and the dissemination of TCM knowledge to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2.2 不同版本中医典籍英译本的比较不同版本中医典籍英译本的比较可以通过对照不同翻译版本的文字内容、语言风格、翻译策略等方面进行分析。

《人间天堂》两英译本翻译特征对比研究

《人间天堂》两英译本翻译特征对比研究

《人间天堂》两英译本翻译特征对比研究
概述:《人间天堂》是一部中国作家鲁迅的小说,讲述了在孤儿院长大的小男孩阿普的故事。

这篇论文对比了两个英文翻译版本,探讨了它们在翻译特征上的差异。

方法:本研究选取了两个较为知名的英文翻译版本进行对比分析。

对比原作与翻译版本之间的句子结构和语言风格的差异。

然后,分析翻译版本中的文化转换和文化差异的处理方式。

通过读者调查问卷收集了读者对两个翻译版本的评价和理解程度,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通过对比分析发现,两个翻译版本在句子结构和语言风格上存在一些差异。

其中一个版本更注重保留原作的文化特色,使用较为正式的语言,而另一个版本更注重适应英语读者的口味,使用更加通俗的语言。

在文化转换和文化差异的处理方式上,两个版本也有一些不同。

一个版本更加直接地翻译了原作中的文化特征,而另一个版本进行了更多的解释和调整。

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读者对于两个翻译版本的理解程度有一定的差异,但整体上对原作的主题和故事情节理解较为一致。

讨论:两个翻译版本之间的差异一方面反映了翻译者的个人风格和选择,另一方面也受到目标读者群体和文化背景的影响。

从读者调查结果来看,两个版本对读者的影响并不显著,读者都能够理解原作的主题和故事情节。

在保留原作的文化特色和传达原作意图方面,仍有一定的改进空间。

杜甫诗歌不同英译本的研究---以许渊冲、宇文所安的杜诗英译本为例

杜甫诗歌不同英译本的研究---以许渊冲、宇文所安的杜诗英译本为例

杜甫诗歌不同英译本的研究---以许渊冲、宇文所安的杜诗英译本为例摘要:唐诗的语言凝练,其中意蕴万千,包含了许多中国文化独有的特色。

如果对中国文化没有很深的了解以及深厚的文学功底是很难将唐诗翻译成英文的。

这就导致唐诗英译难度较大,国内外专门从事这方面研究的学者较少。

但由于杜甫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举重若轻的地位,翻译他的诗歌的学者相较于其他诗人还是较多的。

其中国内著名的有许渊冲先生等,国外则是美国著名汉学家宇文所安先生。

本课题希望通过杜甫诗歌不同英译本的对比研究,为杜诗乃至中国古代诗歌的传播和介绍做出贡献,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推动中华文化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

关键词:杜甫诗歌英译、翻译理论、句式、意境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重要见证。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诗歌一直散发着其独特魅力,折射出时代的印章。

诗歌英译对传播中华文化具有重要作用,在经典诗词的传播过程中,翻译是一项极具考验并且意义重大的工作。

因此,本课题选取许渊冲和宇文所安两位翻译家所翻译的杜甫的两篇诗歌作为研究重点,分析其在用词、句法、情感、描绘意境方面的不同之处,从而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文化。

一、功能对等理论、直译在杜甫英译本中的赏析功能对等理论由美国人尤金·奈达提出,奈达理论的核心概念是“功能对等”,所谓功能对等,就是说翻译时不求文字表面的死板对应,而要在两种语言间达成功能上的对等。

在这一理论中,他指出,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的信息。

所谓直译,就是在译文语言条件许可时,在译文中既保持原文的内容,又保持原文的形式,特别指保持原文的比喻、形象等一系列特点。

简单地说,直译指在译文中采用原作的表达方法,句子结构与原句类似,但也不排除在短语层次进行某些调整。

例一: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I will ascend the mo untain’s crest.It dwarfs all peaks under my feet.(许渊冲译)Someday may I climb up to its highest summit, with one sweeping view see how small all other mountains are.(宇文所安译)望岳这首诗是杜甫早期创作的诗歌作品,怀着少年的凌云壮志,呐喊出“总有一天我要登上山顶,那时周围的群山都将变得低矮渺小”的豪言壮志。

《背影》三种英译本比较研究

《背影》三种英译本比较研究

《背影》三种英译本比较研究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1 Psychological Analysis of Mabel and Fergusson in The Horse Dealer’s Daughter2 我对直译和意译的看法3 A Brief Analysis of Political Euphemism4 跨文化交际中的社交语用失误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5 从女性主义角度浅析《诺桑觉寺》6 Analysis on Heathcliff's Personality in Wuthering Heights7 简单的深邃—论佛洛斯特诗歌的隐秘性8 从归化和异化的角度看《功夫熊猫》的字幕翻译9 浅析《雾都孤儿》中象征手法的运用10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

原创Q 805 990 74 911 The Impact of Gender Differences on 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12 农村学生英语学习情感障碍分析13 从心理学角度谈中国学生英语学习中典型语法错误的产生原因及其应对策略14 论宋词词牌名的翻译15 矛盾的女性意识:从《傲慢与偏见》看简?奥斯汀的婚恋观16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Autonomy in Listening in Junior High School17 试析德莱塞对《嘉莉妹妹》女主人公的非道德描写18 试析《最蓝的眼睛》中佩科拉悲剧之源19 女性意识在《红字》中的表现20 相似的母爱,不同的表达——对比研究《黑孩子》和《宠儿》中的母亲形象21 中美两国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地位的比较22 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飘》中斯佳丽人物形象23 探究瓦尔登湖的积极现实意义——倡导和谐生存发展模式24 通过小说《紫色》分析沃克的妇女主义思想25 嘉莉悲剧的原因探析26 珀西?雪莱抒情诗意象研究27 浅析凯特肖邦短篇小说中的女性意识28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29 论交际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30 论《马丁伊登》中一个成功者的幻灭31 对“细密画”的背叛亦或拯救?——从《我的名字叫红》看文明冲突下的阵痛32 浅谈故事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33 《隐形人》(混战)中的象征手法分析34 红字中的象征意义35 美剧《欲望都市》中女性语言的语用分析36 冲破人生的枷锁——试析毛姆《人生的枷锁》中的七个枷锁37 从加菲猫看美国新个人主义价值观38 论《汤姆琼斯》中流浪汉模式的继承与创新39 Discourse Analysis on the Translation of Person of the Year, an Editorial in the Time Magazine40 论英语影视作品的字幕翻译技巧41 从广告分析看中西方价值观的差异42 Analysis on Moon Image in Lawrence’s Novels------Industrialism and Chauvinism43 《虹》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44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45 废墟上成长起来的南方新女性46 Passion & Religion — A Comparison between The Scarlet Letter and The Thorn Birds47 中国文化元素在功夫熊猫中的体现及其翻译48 海明威《太阳照样升起》的存在主义表达49 从十字军东征看中世纪宗教冲突50 “A Rose for Emily”中“Rose”寓意的新解51 由《红楼梦》中人名的英译看中西文化差异52 爱伦?坡的《乌鸦》中的浪漫主义分析53 维多利亚时期英国女性文学作品的三个男性形象分析54 苔丝悲剧形成原因研究55 高级英语课堂中教师角色研究56 论《飘》中斯嘉丽的进步女性主义思想57 中美服饰的文化差异分析58 梭罗的《瓦尔登湖》和道家思想在自然观上的比较59 穷人的大团结,通往希望之乡的必经之路:《愤怒的葡萄》研究60 An Interpretation of Robinson Crusoe’s Character61 悲剧英雄—赫尔曼?梅尔维尔笔下的比利?巴德形象分析62 《飘》的成长主题解读63 英语流行歌曲中隐喻的功能分析——以后街男孩的歌曲为例64 用批评性语篇分析解读人际功能与话语权力的结合65 中美隐私观的跨文化视角分析66 孤独的逃离者——《麦田的守望者》主角霍尔顿的反英雄形象分析67 On the Cultural Signification and Translation of Animal Idioms68 从广告层面比较研究中美文化差异69 从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比较《名利场》两种中译本的翻译70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的成长三部曲71 性格、学习策略和英语学习成绩的关系研究72 透过霍尔顿看《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代际关系73 《老人与海》和《热爱生命》的生态比较74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Jane Eyre’s ChineseRenditions in Different Periods75 法律英语中情态动词的语用功能及翻译技巧76 谈电影片名汉译的不忠77 A Research on the Symbolic Meanings of“Ghost”in Anil’s Ghost78 西丽自我身份的寻求——《紫色》的女性主义解读79 浅析《红字》中女性主义的具体体现80 An Analysis on the Tree Image on Sethe’s Back in Beloved81 化妆品广告的语用预设分析82 中英数字习语的翻译83 译者主体性视角下《桃花源记》的翻译策略研究84 C-E Translation of Public Sign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unctionalism85 应酬语的中英文比较86 解读《呼啸山庄》中三种悲剧性的爱情87 An Analysis of the Initiation Theme in The Child in Time88 挥之不去的父权阴影——解读福克纳的短篇小说《献给艾米莉的一朵玫瑰花》89 Tradition and Beyond—Reading The Diviners as a Bildungsroman90 A Contrastive Analysis of Chinese and English Address Terms91 浅析中英恭维语92 The Destruction and Degeneration of Heroines in William Faulkner’s Works93 重新诠释玛格丽特的人生悲剧根源94 论内莉丁恩在《呼啸山庄》中的作用95 《红字》中的象征主义96 On the Factors Leading to Different Destinies of RhettButler and Ashley Wilkes in Gone with the Wind97 论英汉成语翻译98 中美地下电影之比较研究99 肯德基在中国的成功之道100 论英语称谓语中的性别歧视101 从心理学角度看霍尔顿的内心世界102 从功能对等理论谈汉语成语的英译103 英汉俚语特色对比研究104 中式菜名的英译105 《绝望的主妇》中的中美家庭价值观的比较研究106 中西方酒店文化比较与探讨107 Jane Austen’s Opinion towards Marria ge in Pride and Prejudice108 从《汤姆叔叔的小屋》看基督教对美国黑奴的精神救赎109 论《简爱》中话语的人际意义110 中国时政新词翻译探析111 性格和命运--《小妇人》中四姐妹分析112 中美婚礼文化的差异113 <<罗伯特家的苔丝>>中动植物的作用114 A Study of Children Images in Huck Finn and Tom Sawyer 115 礼貌策略的英汉对比研究—以《傲慢与偏见》及其译本为例116 奥斯卡?王尔德童话的唯美主义研究117 论《等待戈多》中的荒诞与象征118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119 回译在翻译教学中的作用120121 On the Unique Narrating Methods and Writing Skills in Brideshead Revisited122 The Cultivation of English Teachers on the Basis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 Theory123 论中西婚姻观的差异124 《罗密欧与朱丽叶》中奶妈与《西厢记》中红娘的人物形象对比125 论英语委婉语的构成与翻译126 从自然主义视角分析《嘉莉妹妹》127 边缘人群的孤独与无奈——对《夜访吸血鬼》中路易斯的研究128 英语习语的认知分析129 文化图式理论视角下汉英动植物联想意义比较130 论杰里米·边沁的功利主义131 书面语言输入与输出对英语词汇习得的影响132 对美国总统就职演说的修辞分析133 当今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的对比134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Translation Strategies135 性别差异在外语教学中的具体体现136 谈《傲慢与偏见》中伊丽莎白的女性主体意识137 The Comparison of Symbolic Meaning of Animals in Chinese Culture and Western Culture in the Aspect of Literary works138 从《消失的地平线》看儒家中庸之道的积极含义139 英汉“走类”动词短语概念隐喻的对比研究140141 目的论视角下英语外贸函电汉译的研究142 简爱的独立性格剖析143 文化视角下的直译和意译144 现代英语情歌中的隐语研究145 On the Disposal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the Translation 146 中西方礼仪差异147 《爱玛》的婚姻观分析148 化学专业学生英语阅读策略研究149 法律英语的语言特点及其翻译150 Status Quo of C-E Translation of Public Signs in Shanghai and Strategies for Improvement 151 英汉社交称谓语的对比研究152 论科技英语翻译中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和谐统一153 On the Application of Polysystem Theory In the Two Versions of Hamlet154 词汇的语义关系及其在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运用155 A Comparative Study of English and Chinese Taboos in the Context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156 论“老友记”中的幽默翻译157 从女权主义角度对比分析《纯真年代》两位女主人公的爱情悲剧158 美国黑人英语在电影中的应用研究159 汉英翻译中文化传递的可接受度160 论《海浪》中体现的死亡意识和生命意识161 中美商务谈判的风格差异162 《汤姆叔叔的小屋》中的圣经原型人物解析163 《呼啸山庄》爱情悲剧根源分析164 论英语口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65 分析《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美国梦的二元性166 茶对英国文化的影响167 Coincide nces and Images in The Mayor of Casterbridge,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168 初中英语词汇教学169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170 欧?亨利短篇小说的特点171 A Comparative Study on American and Chinese V alues Based on Friends172 从委婉语的研究中看中西文化差异173 A Research of Translation of English Songs into Chineseby Poetic Norms174 从《红字》看霍桑的政治观175 托尼?莫里森小说的家庭关系176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性研究177 A Feminist Reading of A. S. Byatt’s Possession178 目的论指导下《页岩》英译汉中的词类转译现象179 浅析好莱坞英雄主义中的传统英雄和反英雄形象180 《咏水仙》两个翻译版本的文体分析181 A Comparison between Task-based Approach and Communicative Approach182 An Analysis of the Religious Elements in Robinson Crusoe183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English V ocabulary Teaching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at the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Level184 福克纳《我弥留之际》中达尔形象解析185 合作学习在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研究186 论《霍华德庄园》中的象征主义187 从《红字》看霍桑的道德思想观188 英汉颜色词语象征意义的对比189 《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和中国后婚姻观的比较研究190 英语中的汉语借词折射出的中国对外关系史191 On the Conceptual Blending of Business English Word Chunks and Their Translation192 中英文颜色词的文化内涵及翻译193 《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原型分析194 从成长小说角度解读《马丁?伊登》195 跨文化交际视角下沉默行为的解析196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Buddhism and American Christianity197 中西公益广告隐喻对比研究198 浅析托尼.莫瑞森《最蓝的眼睛》中皮克拉悲剧命运的根源199 大学英语课堂话语分析200 会话含义理论在英文广告中的应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Vol.9No.12012年1月第9卷第1期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an.2012一、引言《促织》是《聊斋志异》中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

主题思想和艺术成就均达到很高的水平,可谓是文学精品。

作者借《促织》揭露出“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的社会现实,并以此层层深揭封建社会官吏贪残的根源。

《促织》先后被翟理斯(Herbert.A.Giles )于清朝光绪年间,杨宪益戴乃迭夫妇于上世纪80年代,Denise.C&Victor H .Mair 于上世纪90年代翻译过,三篇译文的翻译时间跨度长达几十年。

随着社会的发展,译者所遵循的原则也各有不同。

因此对于同一本原著的多个译本进行历时分析,文化因素就显的尤为重要。

本文利用描写翻译学代表人物图里的主要观点“三原则”中的“初步准则”为理论依据,从意识形态这一个变量来窥觑它是如何影响译者的翻译动机和翻译策略。

二、在“初步准则”下意识形态与翻译的关系翻译行为并非是一种独立于其它因素之外的纯语篇操作,在翻译行为开始之前,一些已经存在的系统结构,例如意识形态、哲学观念、伦理道德、政治经济等,都将会影响和制约将要实施的翻译行为。

多元系统理论专家认为,译语文化系统的社会准则与文学常规决定译者的美学观点,从而影响译者在翻译中的抉择(Gentzler ,1992:107)。

巴斯奈特(Susan Bassnett )和勒菲弗尔(Andrew Lefevere )是文化操纵学派的代表,他们指出“意识形态对翻译的影响无处不在,它随时都影响或左右着译者的思维或行文,甚至连译者呼吸的空气都可能被某种莫名或无形的(意识形态)力量所操纵(Bassnett&Lefevere ,1990:13)”。

也许上述言论有些夸大意识形态的操控作用,但在某种程度上,强调意识形态也是对研究翻译的一大进步。

图里(Gideon Toury ),描写翻译学派的代表人物,对于翻译的观点不同于往常的忠实对等。

描写翻译学派进行的研究不是为了制定规范,而是通过描写产生译作的过程,分析不同历史时期的译作,从而分析译者的实际抉择。

其中的初步原则(Preliminary Norms )探讨的是控制选材的因素,决定在某一时期选择什么文本类型或文本,通过翻译进入译语文化。

三、意识形态影响下译者的翻译活动翻译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任何翻译都会受到译者所处时代的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和制约。

另外,译者作为社会中的人,在翻译过程中不能保证绝对中立和客观,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一套有系统的社会文化理念和价值观。

王晓元指出“意识形态与翻译这一社会实践活动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并从翻译的动机和原文文本的选择和翻译过程中的取舍和删改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王晓元,2002:576)”。

(一)意识形态对三位译者翻译动机的影响意识形态对翻译的影响,更多地体现在译者的翻译动机和文本的选择上。

翟理斯(Herbert.A.Giles ,英国,1845~1935)是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英国著名汉学家,曾被誉为英国汉学三大泰斗之一。

翟理斯翻译《促织》时正值清末民初,中国正处于一个沧桑巨变的时代,有识之士开始意识到以文兴国,大量的翻译外国的科技文献,主要代表人物有严复,但把中国的作品翻译成外文为数寥寥。

翟理斯作为一个外籍译者一直积极把中国文化介绍到西方,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他在《聊斋志异》的英译本序言中曾写道:“为了增进西方人对中国民间故事的了解,我对聊斋的翻译可以作为一个引导,让大家了解天朝中国的习惯,习俗和社会。

而且这部翻译作品也是十分有意思的。

”可见他的目标读者就是为了译入语读者,为了适应译入语文化。

这一点从他的翻译策略中也有明显的体现。

杨宪益(1915年1月10日~2009年11月23日),戴乃迭夫妇,中国名翻译家杨宪益先生很少谈自己的翻译,只是在澳大利亚一个“作家周”的座谈会上说:“我国人民应该知道外国的文化遗产,外国也应该知道中国有多么丰富的文化遗产”。

他指出:“译者应尽量忠实于原文的形象,要以忠实的翻译‘信’于中国文化的核心,中国文明的精神”。

本译文是杨宪益先生在1982年发起并主持“熊猫丛书”系列时完成的,旨在弥补西方对中国文学了解的空白。

20世纪90代中至70年代末,中国经历了史无前例的文化浩劫。

80年代,中国文化进入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代,但是此时大部分的西方国家对中国的了解却仍很片面,对其文化精华的深邃更是知之甚少。

在翻译事业迎来了一个新高潮之际,杨宪益先生的翻译动机非常明确,希望把中国优秀的文化遗产推广到全世界,让外《促织》三个英文译本的对比分析———从描写翻译学角度高巍1,姚晨2,董琳3(1.天津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天津300222;2.天津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天津300222;3.天津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天津300222)摘要:文章以《聊斋志异》中的《促织》三个英文译本为研究对象,从描写翻译学代表人物图里提出的“初步原则”为视角,探讨意识形态对译者翻译动机和翻译策略的影响。

结果表明不同时期的意识形态对于译者在翻译策略的选择上有不可忽略的影响。

关键词:描写翻译学;促织;翻译动机;翻译策略132··国人更加了解中国,了解中国的文化和特色。

Denise.C&Victor H.Mair是宾夕法尼亚大学亚洲及中东研究室的教授。

二位是研究东方世界的专家,曾多次发表关于中国政治和哲学的文章。

虽然对于他们的翻译观点并没有第一手资料来佐证。

可是从主流意识形态上来看,他们翻译《促织》的时间比杨宪益先生晚了不到十年的时间,正值中国改革开放飞速发展的时代。

作为外国译者他们的遣词造句的风格明显与翟理斯有很大的不同,不仅照顾到了中国特色文化的表达,语言准确程度上更符合目的语习惯,已经不是简单的追求目的语读者的要求和习惯,他们的翻译目的是为了让现代的西方人了解古时中国人的传统和习俗。

(二)三位译者翻译策略的选择意识形态对翻译的操纵还表现在翻译过程中语言和概念层面上的取舍或删改。

按照图里三原则中的初步原则,“假设一个范围的一端是充分表现原文,而另一端是完全被译语文化接受,翻译在两级之间只能居中,翻译不可能充分地反映原文,因为文化规范不同造成迁移而偏离原文结构;翻译也不可能完全被译语文化接受,因为它带有与译语文化系统不同的信息和形式”(Toury,1995:105)。

在语言转换过程中,译文的产生必然以改变原文,失去原文的某些特征为代价,但译者如何把握“度”则因人而异了。

由于译作总是受不同的社会文学背景因素的制约,依从于某一时期主导译者抉择的力量,因此对译作不好做出定论,限定什么是“正确”的翻译。

按照上述图里的描写翻译学理论来分析三个译本是如何从词、句两个层面上选择翻译策略的。

为方便对三个译本做细节分析翟理斯译本简写为G译,杨宪益译本简写为Y译,Denise.C&Victor H.Mair译本简写为D译。

例(1)操童子业,意谓读书欲考秀才。

G译:a student who had often failed for his bachelor’s degree[2]P166Y译:who had failed repeatedly in the district examination[7]P121 D译:a long unsuccessful candidate for the Bachelor of Letters degree[4]P213明清时代,秀才专指府(或直隶州)学、县学的生员,是读四书五经而进学者的专称,Y译就是按照此来翻译为“district examination”。

而两位外籍译者均译为了bachelor’s degree(学士学位)。

从这个中国特色词语可以看出来,三位译者在“充分表现原文”和“被译语文化接受”的选择上各有不同。

杨宪益先生更倾向于保留中国文化的特点,以直译加解释的方法推广了中国文化特色。

而两外位外籍译者则以译入语读者的理解为首要目标,不免会在翻译时产生“不忠”的现象。

例(2)无毫发爽,既没有丝毫差错。

Y译:An answer which is in various correct[7]P122D译:The message were never off by a hair[4]P213G译直接省略了此短语的翻译,而另外两位译者的翻译也差别很大,Y译抓住了此短语的深层意思,与上下文呼应,采用了意译。

而D译则完全依照原文把“头发”也翻译出来,不禁让译入语读者有些疑惑此词在这的用意,虽然译者保留了原文的意思但是在“达意”的效果上难免有些遗憾。

例(3)遂于蒿莱中侧听徐行,似寻针芥。

而心目耳力俱穷,绝无踪响。

G译:He might as well have been looking for a needle or a grain of mustard-seed;and by degrees he became quite exhausted,without finding anything,when suddenly an old frog jumped out.[2]P167Y译:He pricked up his ears and limped slowly through the brambles,but he might just as well have been looking for a needle or a grain of mustard seed.Though he strained every nerve he found nothing.[7]P122D译:He walked slowly through a jungle of weeds,cocking his head to catch the slightest sound and looking for all the world as if he were searching for a needle or a mustard seed.He could no longer maintain the intentness of eyes,ears and mind, but he had not yet seen or heard a cricket.[4]P214三位译者对于同一句话翻译的忠实程度各有不同,层层递进,都有所删减省略,而句子结构也有所不同。

“似寻针芥”这个比喻表达的方式各有不同,其中G译与Y译都直译了原文,而D译则补充了“to catch the slightest sound and looking for all the world”,使这个比喻在上下文连接紧密,意思更加清楚,不仅表达出了作者的愿意,也便于目的语读者的理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