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临床应用柴胡类经方
经方:柴胡桂枝干姜汤(痨证第一方)

经⽅:柴胡桂枝⼲姜汤(痨证第⼀⽅)柴胡桂枝⼲姜汤【原⽂】柴胡半⽄ 桂枝三两(去⽪) ⼲姜⼆两 栝蒌根四两 黄芩三两 牡蛎⼆两(熬)⽢草⼆两(炙)右七味,以⽔⼀⽃⼆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升,⽇三服。
初服微烦,复服,汗出便愈。
【作者】张仲景【出⾃】《伤寒》【伤寒】1、伤寒五六⽇,已发汗⽽复下之,胸胁满,微结,⼩便不利,渴⽽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姜汤主之。
【剂量】1、有外证所以重⽤柴胡,柴胡⽤五钱六钱,桂枝⽤三钱,⼲姜⽤⼆钱,栝蒌根⽤四钱,黄芩⽤三钱,牡蛎⽤⼆钱,炙⽢草⽤⼆钱。
【组成】⽢草柴胡桂枝牡蛎姜栝蒌根黄芩【时机】1、治疗痨证第⼀⽅:怎么吃也吃不胖,很倦怠,开什么处⽅也没有⽤。
原因就是湿在⾎脉,造成⾎管很粗⼤,所以风湿的药(治关节的)没⽤;脏结的药没⽤。
2、临床上,只要是“很⼝渴,全⾝肌⾁⽆⼒,⼩便不利,胃不舒服,没有胃⼝也没有呕吐”就是柴胡桂枝⼲姜汤,不管内部是什么。
3、喝完后流的汗是⾎脉⾥的湿。
【⽅解】1、湿在关节、肌⾁、脾脏上⾯可以⽤⽩术,但湿在⾎管⾥⾯则不能⽤⽩朮,因为⽩朮收敛的⼒量很强,⽩朮可以⽌利,如⽤于此,反⽽不利发散⾎中之湿。
2、⼲姜温中。
3、栝蒌根补⾎⾥的⽔,就是补肺⾥的⽔。
4、黄芩去胃的虚热。
5、牡蛎收敛浮阳(但头汗出);如果⼼阳、肾阳也往外⾛,⽤龙⾻。
6、柴胡治少阳的病,往来寒热。
7、炙⽢草暖胃。
【应⽤】1、在临床上有⽆名的低热,⽤此⽅很好,没有其他的表证,但现些柴胡证,胡希恕⽤此⽅治低热,治的很多,找不出来什么原因,如肝炎低热的⽤此⽅可解除。
2、【类聚⽅⼴义】本条⽅⽈:痨瘵、肺蒌、肺痈、痈疽、痔漏、结毒、霉毒等,经久不愈,渐就衰惫,胸满、⼲呕,寒热交作,动悸,烦闷,盗汗,⾃汗,痰咳,⼲咳,咽⼲,⼝燥,⼤便溏泄,⼤便不利,⾯⽆⾎⾊,精神乏困,不耐厚药者,宜此⽅。
3、各种热性病、肺炎、肺结核、胸膜炎、腹膜炎、神经衰弱、经⾎病、失眠症、神经性⼼悸亢进症、脚⽓。
经方配伍与临床(柴胡、葛根)

柴胡桂枝汤 1.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须疼,微呕,心 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146)
2.治心腹卒中痛者。(《金匮·腹满寒疝宿食病篇·附方二》)。
第二十五页,编辑于星期日:十六点 三十七分。
[现代应用]
1.外感发热性疾病,如普通感冒、流感、肺炎、胸膜炎、疟疾、肝 炎、产后(包括人流)感染发热等见于虚弱体质而又病久不愈或缠绵复 发者。
• 王淑华治何某,男,32岁。持续性低热4月余,屡服解热抗炎之中西
药均未效。确诊为功能性低热。证见形瘦神疲,少气懒言,心烦 喜呕,四肢不温,溺赤便秘,自汗时作,舌微红,脉沉迟。
检查:体温37.9℃,其他常规检查及胸透均无异常。诊为“内伤 发热”,拟东垣甘温除热之法予治,3剂,药后诸证有增无减,体 温波动在37.9~38.1℃之间。
(《本草正义》)
第六页,编辑于星期日:十六点 三十七分。
配伍:
1、柴胡配黄芩:解肌除热的基本配对。 (1)解表清里,解肌泻热:
风寒:荆芥、防风
风热:葛根、板蓝根
(2)疏肝清胆,燥湿泄热(P82)。
小柴胡汤、大柴胡汤、柴胡桂枝汤、柴胡桂枝干 姜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柴胡去半夏加瓜蒌汤等
第七页,编辑于星期日:十六点 三十七分。
第二十二页,编辑于星期日:十六点 三十七分。
• 胡希恕治康某,男性,36岁,三年前因食青辣椒而发哮喘, 久治不效。冬夏皆作,始终离不开氨茶碱。半年来多服补 肺益肾之剂,证反有增无减。近日哮喘发作,昼轻夜重, 倚息不得卧,伴胸闷腹满,口干便秘,心悸眠差,苔薄白, 脉沉缓。
第二十三页,编辑于星期日:十六点 三十七分。
第十一页,编辑于星期日:十六点 三十七分。
柴胡剂及其临床应用

男 28 大便燥结,五六日一行。每次大 便困难异常,汗出如雨。口唇发干,以舌 津舐之则起厚皮如痂,撕则唇破血出。舌 苔黄,脉沉滑。 辨为脾弱证(胃强脾弱) 处方:麻子仁丸一料
大黄牡丹皮汤 大黄四两 牡丹一两 桃仁五十个 瓜子半升 芒硝三合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一升,去渣,内芒硝,再煎 沸,顿服之,有脓当下;如无脓,当下血。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 渣,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柴胡、黄芩清解少阳邪热, 半夏、生姜和胃降逆止呕, 人参、炙草、大枣益气和中、扶正祛邪。
柴胡:性苦辛,微寒,无毒。 《滇南本草》“伤寒发汗解表更著,退六经邪热 往来······”。 《本经》“主心腹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 邪气,推陈致新。”
理中汤 “大病差后,喜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当以丸药温 之,宜理中丸。”(396) “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 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386)
人参
干姜 甘草(炙)白术各三两
上四味,捣筛,蜜和为丸如鸡子黄许大。以沸汤数合 和一丸,研碎,温服之,日三四,夜二服。腹中未热,益 至三四丸,然不及汤。汤法:------
小柴胡汤治发热
外感发热 风寒:加麻黄、桂枝 风热:加葛根、牛子
肝胆经热 肝经郁热:加香附、川楝子 胆经郁热:加金钱草、郁金、大黄 肝胆湿热:加龙胆草、土茯苓
低热
伤寒差以后,更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 脉浮者,以汗解之;脉沉实者,以下解之。 (394) 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金匮要 略》
小柴胡汤治黄疸 《伤寒论》231条:“阳明中风· · · · · · 腹都 满,胁下及心痛· · · · · · 嗜卧,一身面目悉黄, 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 · · · · · 与小柴胡汤。” 98条“得病六七日· · · · · · 不能食而协下满 痛,面目及身黄,颈项强,小便难者,与 柴胡汤· · · · · · 。” 《金匮要略》“诸黄,腹痛而呕者,宜柴 胡汤。”
台湾“经方奇人”张步桃:柴胡桂枝汤的临床应用

台湾“经方奇人”张步桃:柴胡桂枝汤的临床应用经方学苑推荐搜索张步桃柴胡桂枝汤经方张步桃,台湾著名中医教育家,经方大家。
现任台湾中医师联合会顾问;荣星中医诊所院长;广州中医药大学客座教授。
首先祝贺首届国际经方班顺利开班,并贺广州中医药大学55周岁的生日!愿你们能够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中医人才。
现在我想要把《伤寒论》中的两个条文扩充一下,以便进一步发挥它们的临床作用。
这是有关柴胡桂枝汤的两个条文。
柴胡桂枝汤第一次是出现在阳明篇的205条里,在此的条文序码是依《医宗金鉴·伤寒论》编排的。
205条开宗明义说:“发汗多,亡阳谵语者,不可下,与柴胡桂枝汤和其荣卫,以通津液后自愈。
”患者发汗多,造成身体水分不足,容易引起虚脱。
条文就说是亡阳,“阳”字是指心肺,亡阳就是休克。
谵语是语无伦次胡言乱语的意思,因为水分脱失掉了,致电解质不平衡而成。
因为是发汗过度所导致的亡阳谵语,所以就不能够用正规的阳明病篇中的承气汤来攻下,一定要用柴胡桂枝汤。
大家都知道柴胡桂枝汤是小柴胡汤与桂枝汤的合方,桂枝汤可以调和营卫,小柴胡汤有疏通三焦的效果。
所以用桂枝汤和其营卫,用柴胡汤来疏通三焦以通津液身体机能就会复原了。
所谓的津液就是人体的营养物质,透过疏通的管道输送到每个组织、每个部位的营养物质。
这个文字很简单,但是所蕴含的意义却是非常深远的。
而据其他文献的记载,如果有发热的症状,一般原则是:里有热就要考虑白虎加人参汤;如果是表不解,就用柴胡桂枝汤来调和营卫,疏通津液。
这是《医宗金鉴》作者的看法。
柴胡桂枝汤第二次出现在少阳篇的225条。
少阳经,包括手少阳三焦经与足少阳胆经。
三焦按人体体位的划分的:乳头以上至头部为上焦,乳头以下至肚脐为中焦,肚脐以下为下焦。
《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难经》所提到的三焦是以功能来划分:上焦主纳,“纳”是接受饮食的意思;中焦主腐熟水谷,意味着消化功能,包括食物的消化、营养的吸收与输送;下焦主出,不管是水分或食物的糟粕,水分走前阴,也就是泌尿系统,食物的糟粕是食物在营养吸收以后剩下的残渣,也就是指粪便,走后阴,亦即肠道而出。
刘渡舟经方医案(小柴胡汤证)

刘渡⾈经⽅医案(⼩柴胡汤证)图:中药北柴胡59、⼩柴胡汤证低热案刘渡⾈医案:张x x,男,36岁。
患低热(37.5℃左右)多年不愈,伴见盗汗,⼼烦等证,西医怀疑为肺结核,但经检查后没有发现结核病灶,转请中医治疗。
胁院痞满不舒,纳少⽽⼝苦,⾆质红,苔⽩润,脉弦细。
柴胡12克黄芩6克⽣姜10克半夏10克党参6克⼤枣7枚炙⽢草6克.连服五剂后,胁脘痞满渐消,⼝不苦,饮⾷增进,体温降⾄37 .2℃。
转服丹桅逍遥散五剂⽽愈。
【解说】⼤凡肝胆⽓郁⽇久不解者,多能化⽕伤阴,所以古⼈说:“⽓有余便是⽕”。
⽓郁之初每见胸胁苦满,脘腹不舒,时时太息为快;化⽕伤阴则可出现盗汗,⼼烦少寐,以⾄于低热缠绵不退。
治疗时应宗“⽕郁发之”, “⽊郁达之”的原则,采⽤开郁疏肝散的⽅法。
如果按壮⽔之主以制阳光论治,妄投滋⽔补阴之品,反使⽓机受阻,郁结不开,必然徒劳⽽⽆功。
往来寒热案刘渡⾈医案:沈x x,⼥,42岁。
始因恚怒伤肝⽽⼼胸发满,不欲饮⾷。
继⽽⼜外感风寒邪⽓,往来寒热,休作有时,伴胸胁苦满,头痛⾝疼。
脉弦,⾆苔⽩滑。
此少阳受邪,⽓郁不舒,枢机不利之证。
柴胡12克黄芩9克半夏9克⽣姜9克党参6克⼤枣7枚炙⽢草6克服药⼀剂,则寒热俱减,⼜服⼀剂后诸证皆消。
【解说】寒热往来,是⼩柴胡汤的主证之⼀,也是少阳病枢机不利,正邪交争的典型临床表现。
先有恶寒,后见发热,恶寒时不发热,发热时不恶寒,⼆者交替发作,所以称之为“休作有时”。
临床凡见到往来寒热,就应该⾸先考虑⽤⼩柴胡汤治疗。
头痛案刘渡⾈医案:李x x,⼥,34岁。
患⾎管神经性头痛,经多⽅求治,疗效甚微。
头痛每星期发作3次,剧烈难忍,欲以头冲撞墙壁,每次发作时多伴喷射性呕吐,周⾝燥热,时有胁下作痛,素常⽉经量少。
脉沉,⾆苔腻。
证属肝胆郁热上扰头位,治⽤⼩紫胡汤法。
柴胡12克黄芩10克半夏12克党参6克⽣姜12克⼤枣3枚炙⽢草6克⽩芍30克丹⽪12克夏枯草10克龙胆草9克⼀个⽉后复诊,告知上⽅服⽤⼗⼆剂,效果明显,头痛由每周发作三次降⾄⼀⽉内仅发作⼀次,痛势明显减轻。
经方类方功用及主治

方名:苓桂术甘汤:桂枝,茯苓,甘草,白术。功用:温阳利水,化饮健脾。主治: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条文:67
方名:苓桂甘草大枣汤:桂枝,茯苓,甘草,大枣。功用:温阳利水,降逆平冲。主治:脐下悸,欲作奔豚。条文:65
方名:茯苓甘草汤:桂枝,茯苓,甘草,生姜。功用:温胃通阳,化气行水。主治:汗出,不渴,厥而心下悸。条文:73,356
方名:栀子厚朴汤:栀子,厚朴,枳实。功用:清热除烦,宽中散满。主治:心烦腹满,卧起不安。条文:79
方名:栀子柏皮汤:栀子,黄柏,甘草。功用:清热利湿退黄。主治:身黄,发热。条文:261
方名:枳实栀子豉汤:枳实,栀子,香豉。功用:清热除烦,行气消痞。主治:大病差后劳复。条文:393
(6)陷胸汤类
(7)泻心汤类
方名:大黄黄连泻心汤:大黄,黄连,黄芩。功用:清热消痞。主治:心下痞,按之濡。条文:154
方名:附子泻心汤:附子,大黄,黄连,黄芩。功用:清热消痞,扶阳固表。主治:心下痞,恶寒汗出。条文:155
方名:半夏泻心汤:半夏,黄连,黄芩,干姜,甘草,人参,大枣。功用:和胃降逆,除痰消痞。主治:心下但满不痛,呕而发热,腹中雷鸣,下利。条文:149
(10)五苓散类
方名:五苓散:桂枝,白术,猪苓,茯苓,泽泻。功用:健脾利湿,温阳化气。主治:蓄水证:脉浮,小便不利,微热烦渴。蓄水重证:发热,渴欲饮水,水入则吐。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饮水。条文:71,72,73,74,386
方名:猪苓汤:猪苓,茯苓,泽泻,滑石,阿胶。功用:育阴清热,淡渗利水。主治: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条文:223,319
方名:桂枝二越婢一汤: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甘草,麻黄,石膏。功用:外感风寒,兼清郁热。发热恶寒,主治:热多寒少。条文:27
经方今用的临床研究——柴胡桂枝干姜汤的临床应用体会

经方今用的临床研究——柴胡桂枝干姜汤的临床应用体会摘要】柴胡桂枝干姜汤源自《伤寒论》147条“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运用当以寒热往来,寒多热少,胸胁满微结,胸腹动悸,心烦口渴,腹胀便溏或便秘,(即为大便异常),脉两关不调为用方特征。
本文基于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各种病不同但症候相似的疾病,也体现了中医的异病同治的辨证思想。
【关键词】柴胡桂枝干姜汤;临床研究;异病同治;辨证论治;综述【中图分类号】R28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09-0153-02柴胡桂枝干姜汤是《伤寒论》中的经典方剂,笔者在规培轮转期间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发现柴胡桂枝干姜汤可以治疗多种疾病,病机大致总属为刘渡舟刘老的观点:“胆热脾寒”。
中医学诊治疾病的着眼点是对症候的辨析与因症候而治,证同则治同,如中医的整体观念所示“异病同治”指几种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变化过程中出现了大致相同的病机与证侯,故可用大致相同的治法和方药来治疗[1],这也是辨证论治的精神实质。
1.治疗消化系统疾病1.1 溃疡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属于炎症性肠病一类,多发年龄段为20~40岁,儿童与老年亦发,主要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性的腹泻,腹痛以及黏液脓血便。
伤寒大家刘渡舟[2]刘老论述柴胡桂枝干姜汤可以清少阳之热,并可温太阴之寒,刘老在谈其临床运用本方时说:“柴胡桂枝干姜汤,虽然在临床上治疗有各种各样的情况,但是我们抓住主证—下利,就可左右逢源且万变不离其宗”[3]。
章浩军[4]老师在应用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少阳太阴寒热利型的溃疡性结肠炎时,他认为少阳太阴寒热利型溃疡性结肠炎为少阳邪热以及太阴寒湿,寒热湿滞于肠中导致本病,下利为主证,柴胡桂枝干姜汤可温寒通阳,疏利肝胆,散结化饮,临床应用如鱼得水。
临床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患者(柴胡桂枝干姜汤组)总有效率96.67%,总有效率相比较西医组(柳氮磺吡啶组)高且只有较少不良反应,由此可知柴胡桂枝干姜汤对少阳太阴寒热利型溃疡性结肠炎有显著的临床疗效,且临床少有不良反应。
经方大柴胡汤临床疗效分析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的症状变化情况,包括往来寒热、 胸胁苦满、心下痞硬、呕吐不止等症状的改善情况; 观察患者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 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 、碱性磷酸酶(ALP)等生化指标的变化情况;观察患者 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04
临床疗效分析
总体疗效分析
实验组
大柴胡汤治疗组,共50例患者,治愈30例,显效15例,有效 4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8%。
对照组
西医常规治疗组,共50例患者,治愈25例,显效10例,有效 7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86%。
症状疗效分析
• 实验组:对患者的发热、恶心呕吐、腹痛等症状的缓解率分别为90%、92%、8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 70%、75%、70%。
02
大柴胡汤是经方中的一种,具有和解少阳、内泻热结的作用,是治疗胆胰疾病 的重要方剂之一。
03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环境的变化,胆胰疾病发病率逐年上升, 因此对大柴胡汤的临床疗效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研究目的与任务
研究目的
通过对大柴胡汤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探讨其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范围,为临床合理应用大柴胡汤提 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2023
《经方大柴胡汤临床疗效 分析》
contents
目录
• 引言 • 大柴胡汤基础研究 • 临床试验设计 • 临床疗效分析 • 结果与讨论 • 结论与展望
01
引言
研究背景与意义
01
目前中医药在临床治疗中越来越受到重视,经方作为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疗效确切、副作用小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临床。
大柴胡汤可以改善高血 压患者的血压水平,调 节血脂和血糖代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小柴胡汤
小柴胡汤为和解剂的主方
柯韵伯:“少阳枢机之剂,和解表里之总方”
一、小柴胡汤
柴胡为君,既能疏散外邪,又可调达情志,用之 有“火郁发之”、“木郁达之”之意
辅之黄芩清郁热,并制柴胡之辛散 配半夏降逆燥湿化痰,含“辛开苦降”之法 又“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故佐以
党参、甘草,并以生姜、大枣为使,益气健脾养 胃,并能鼓舞胃气以助散邪。 方中一寒一热,一表一里,一升一降,相互依存, 相互制约,可达和解少阳,疏畅气机,调节升降, 宣通内外之效。
人体的气化运动主要是处于升与降、出与入的矛盾统一体 中。升降出入是生理功能与生命活动的概括,升降出入失 调则必然会导致脏腑气血功能的紊乱而产生疾病。小柴胡 汤方中柴胡轻清升散,善于疏肝,解少阳气郁,同时柴胡 能“主心腹肠胃结气”,黄芩苦寒清降,与柴胡配伍,一 升一降,使胆气得以条达疏畅。半夏宣畅中焦,升降气机, 以和合于胆,使胆气藉中气以行,与柴胡相合以宣散升发, 与黄芩相合以降泄止逆。生姜助柴胡以宣郁散邪,与半夏 相合以降逆和胃。人参、甘草、大枣甘补调中,益气健脾, 脾土健旺,枢机通利,则有助于肝气条达,气机疏畅,诸 药相合,升中寓降,降中寓升,使气机升降协调。
16、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378) 17、伤寒差以后,更发热,小柴胡汤主之。脉浮者,以汗
解之;脉沉实者,以下解之。(393)
一、小柴胡汤
(二)【组成与用法】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半夏半升(洗) 甘草(炙)生姜各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渣,再煎取三升, 温服一升,日三服。若胸中烦而不呕者,去半夏人参,加 栝蒌实一枚。若渴,去半夏,加人参合前成四两半,栝蒌 根四两。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三两。若胁下痞硬, 去大枣,加牡蛎四两。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 加茯苓四两。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三两, 温覆微汗愈。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半 升、干姜二两。 (与98条条文)
7、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 具。(103)
8、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哺所发潮 热,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证,下之以不得利,今反 利者,知医以丸药下之,此非其治也。潮热者,实 也。先宜服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硝汤主 之。(107)
一、小柴胡汤
9、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心下温温欲吐,而胸中 痛,大便反溏,腹微满,郁郁微烦,先此时自极 吐下者,与调胃承气汤。若不尔者,不可与。但 欲呕,胸中痛,微溏者,此非柴胡汤证,以呕, 故知极吐下也。(127)
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 麻黄汤。(37) 2、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 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 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 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98)
一、小柴胡汤
3、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 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 嘿不欲饮食,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 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服柴胡汤已,渴者属 阳明,以法治之。(99)
12、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 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 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 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 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154)
一、小柴胡汤
13、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 与小柴胡汤。(232)
14、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胎者,可与 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 而解。(233)
15、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都满,胁下及心痛, 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汗,嗜卧,一身及目悉黄,小 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耳前后肿。刺之小差,外不解。 病过十日,脉续浮者,与小柴胡汤。(234)
一、小柴胡汤
调整寒热
小柴胡汤是针对寒热错杂而设,法当寒热并用。 方中柴胡性苦、微寒,在方中具有疏邪透热之功, 使热自外散。黄芩苦寒,善清少阳之胆热,使胆 热从内而消;与柴胡配伍合以消散肝胆之热。半夏、 生姜辛温祛脾之寒,人参、甘草、大枣甘温以补 气和中。诸药相合,寒热并用,使寒热协调。
10、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 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 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149)
一、小柴胡汤
11、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 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 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 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沉紧, 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 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153)
柴胡类经方的临床应用 与现代研究
中医药学院中医内科教研室 南方医院中医内科 谢炜
柴胡类经方:主要指以柴胡为主药、功能 主治有相似之处的经方
小柴胡汤 大柴胡汤 柴胡桂枝汤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柴胡桂枝干姜汤 四逆散等
一、小柴胡汤
(一)【原文】 1、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
一、小柴胡汤
解半表半里之邪热 既能调和脾胃,又能疏利肝胆 调节人体气机的升降出入 既可增强透邪外出之力,又能预防邪陷太阴之变
一、小柴胡汤
小柴胡汤组方机制
小柴胡汤的组方机制具有升降气机、调整寒热、 扶正祛邪等功能特征
一、小柴胡汤
升降气机
4、得病六七日,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医 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胁下满痛,面目及身黄, 颈项强,小便难者与柴胡汤,后必下重;本渴饮 水而呕者,柴胡不中与也,食谷者哕。(100)
一、小柴胡汤
5、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 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101)
6、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 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