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肉牵拉后即刻收缩与延时收缩对肌张力的影响

合集下载

肌肉与肌肉在运动中产生摩擦的变化反应

肌肉与肌肉在运动中产生摩擦的变化反应

肌肉与肌肉在运动中产生摩擦的变化反应肌肉收缩的三种形式肌肉对单个刺激发生的机械反应称为单收缩。

根据肌肉收缩时肌长度和肌张力的变化,可将肌肉收缩分为三种形式。

1、缩短收缩(向心收缩)特点:张力大于外加阻力,肌长度缩短。

作用:是肌肉运动的主要形式,是实现动力性运动的基础(如挥臂、高抬腿等)。

(1)等张收缩外加阻力恒定,当张力发展到足以克服外加阻力后,张力不再发生变化。

但在不同的关节角度时,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则有所不同。

在关节运动的整个范围内,肌肉用力最大的一点称为“顶点”。

在此关节角度下,骨杠杆效率最差。

如:推举杠铃,关节角度在120°时肱二头肌收缩张力最大,关节角度在30°时肱二头肌收缩张力最小。

最大等长收缩时,只有在“顶点”即骨杠杆效率最差的关节角度下,肌肉才有可能达到最大收缩。

而在其他关节角度下,肌肉收缩均小于自身最大力量。

在整个关节活动的范围内,肌肉做等张收缩时所产生的张力往往不是肌肉的最大张力。

(2)等动收缩在整个关节活动范围内,肌肉以恒定速度进行的最大用力收缩。

但器械阻力不恒定。

等动练习器:在离心制动器上连一条尼龙绳,由于离心制动作用,扯动绳子越快,器械产生的阻力就越大。

特点:器械产生的阻力与肌肉用力的大小相适应。

等动收缩的优点:外加阻力能随关节活动的变化而精确地进行调整,使肌肉在整个关节活动范围内都能产生最大的肌张力。

2、拉长收缩(离心收缩)特点:张力小于外加阻力,肌长度拉长。

作用:缓冲、制动、减速、克服重力。

如:蹲起运动、下坡跑、下楼梯、从高处跳落等动作,相关肌群做离心收缩可避免运动损伤。

3、等长收缩特点:张力等于外加阻力,肌长度不变。

作用:支持、固定、维持某种身体姿势。

其固定功能还可为其他关节的运动创造适宜条件。

如:站立、悬垂、支撑等动作。

4、三种收缩形式的比较(1)力量:收缩速度相同情况下,离心收缩产生的张力最大。

(比向心收缩大50%,比等长收缩大25%)(2)代谢:输出功率时,离心收缩能量消耗低,耗氧量少。

肌肉收缩的力学分析

肌肉收缩的力学分析

精品医学ppt
16
(三)不同类型肌纤维的分布特征 不同类型肌纤维在肌肉中所占的百分比称
为肌纤维类型的百分构成。 1、动物骨骼肌纤维分布特征 不同种类动物骨骼肌纤维的分布特征不同 骨骼肌中不同类型肌纤维的分布是混杂的
精品医学ppt
17
2、一般人骨骼肌纤维分布特征
人类骨骼肌纤维类型的分布是混杂的,不 同肌肉中快慢肌比例有较大的差异。
精品医学ppt
12
3、根据代谢特征划分
慢氧化型(SO)、快氧化型(FOG)、快 酵解型(FT)。
4、根据基因蛋白划分
根据肌肉收缩蛋白中肌球蛋白重链(MHC) 的基因表达,
可将肌纤维的MHC分为Ⅰa、Ⅰc、Ⅱa、 Ⅱac、Ⅱc、Ⅱab和Ⅱb 7种类型。
精品医学ppt
13
(二)骨骼肌纤维类型的形态、机能特点和 运动特征
第二节 肌肉收缩的力学分析
精品医学ppt
1
一、肌肉的收缩
能影响肌肉收缩时作功能力或其力学表现 的因素至少有三个,即前负荷、后负荷和 肌肉本身的功能状态(即肌肉收缩能力)。
前负荷——在肌肉收缩前就加在肌肉上的 负荷。
前负荷使肌肉具有一定的初长度。 后负荷——是在肌肉开始收缩时才能遇到
的负荷,它不增加肌肉的初长度,但能阻 碍收缩时肌肉的缩短。
克),损伤程度小, B、肌纤维类型的无损伤检测 a、肌肉力量 与快肌百分比呈正相关,研究
发现:一般人最大随意伸膝肌肉力量与快 肌%呈中高度相关,相关系数为0.55-0.90。
精品医学ppt
9
三、肌肉的外部表现
1.单收缩 整块骨骼肌或单个肌细胞受到一次短促的
刺激时,先是产生一次动作电位,紧接着 出现一次机械收缩,后者称为单收缩。 根据收缩时肌肉所处的负荷条件不同,单 收缩可以是等长的,也可以是等张的。 在正常体内,当骨骼肌在运动神经的支配 下进行自然收缩时,几乎是无例外地接受 来自神经的连续刺激。

肌肉牵拉活动对肌体爆发力的影响的实证研究

肌肉牵拉活动对肌体爆发力的影响的实证研究
了实验 的项 目和实 验 的要求 ,为实验 的顺 O 1 . ,所 以身 高 与体 重无 明显 的差 异 。因 O 利进 行打 下 了 良好 的基 础 。首先 是 热身活 此 实验 中 的实验 对 象的身 高和 体重 对 实验 动 ,由于 上午 的实 验是 在不 做牵 拉活 动 的 结 果不产 生 实质 的影 响 学生 的学 号进 行 。然后 5.±3 ;2 秒 牵 拉 前 纵 跳 功 率 平 均 值 51 . 0 6
计 身 高 、体 重 ) 先在 测 力 台 上 进行 数 次 组 ,安排 第一 组 留在实 验室 先做 热身 ,热 2 0秒牵 拉后 的纵 跳 高度 平 均 值 及 方 差 为 试 跳 ,双手 叉腰 以消 除摆 臂 的影响 。成 功
掌 握 后 坐位 休 息 1 分 钟 ,然 后 随 即 上 测 到 皮 垫上进 行 2 秒 的伸膝 屈 髋肌 群牵 拉 , 0 0 力 台进 行测试 ,共 进 行 5次跳 的数据 ,取 结 束后 休 息 1 秒 ,再 继 续进 行 2 0 O秒 的屈 其 最大值 。
行)2 8人 分 2组 ( 4人 /组 ) 分 别 进 1 ,
为 3.±41 0 牵 拉 后 纵 跳 功 率 平 均 3 7 .;2 秒 值 为 3 .±42 0 牵 拉 前 的纵 跳 高度 3 9 .;4 秒
膝 伸髋 肌群 牵拉 ,牵 拉结 束后 即 上跳 台进 平 均 值 及 方 差 为 5 .±3 ;4 秒 牵 拉 后 1 3 . 0 3
2 1 牵拉 活 动后 的测 试 (当天 下 午 进 行 跳跃 实验 。依 次进 行 ,直到 第 一组 同学 的 纵 跳 高 度 平 均 值 及 方 差 为 5.±3 : ,. 2 2 8 . 3
3 结 果 及讨 论
3 1 经过 T检验 发现 ,身 高 P值 : . , . 05 8

运动生理学肌肉收缩形式与力学特征

运动生理学肌肉收缩形式与力学特征
• 肌肉在收缩产生张力的同时被拉长的收缩称为 离心收缩 ,又称拉长收缩。
• 离心收缩的作用:
– 缓冲作用:
• 如:下蹲时,股四头肌在收缩的同时被拉长,以控制重力 对人体的作用,使身体缓慢下蹲。
– 防止运动损伤
• 如从高处跳下时,脚先着地,通过反射活动使股四头肌和 臀大肌产生离心收缩缓冲加速度,不致于使身体造成损伤。
• Dynamic (isotonic) exercise = muscle contraction with a change in the length of the muscle(动力性收缩)
– Concentric contraction = muscle applies force as it shortens (向心收缩) – Eccentric contraction = muscle applies force as it lengthens (离心收缩)
§If muscle tension
overcomes a load, it pulls the insertion toward the origin.
Contractile component (sarcomeres)
Series-elastic component (connective tissue/tendon)
运动生理学肌肉收缩形式与力学特 征
(2)在外力负荷相同情况下,离心收缩的积分肌电 最低;
(3)在输出功率相同的情况下,离心收缩所消耗能 量最低;
(4)肌肉拉伤一般发生在离心收缩状态下。
运动生理学肌肉收缩形式与力学特 征
(5)在做力竭性运动后,离心收缩引起的肌肉酸痛 最明显:
原因 ①离心收缩所克服的张力>向心收缩,高牵张力量会加重

肌张力

肌张力

腱反射、屈 肌回撤反射
0-4级评分:0:无反射, 1:反射减退,2:正常, 3:活跃,4:阵挛
5、被动运动
(1)上肢被动运动
肩关节外展
前臂旋前旋后、腕关节屈伸
(2)下肢被动运动
髋关节屈伸、展收
踝关节屈伸
5、摆动运动
(1)上肢摆动
手的摆动、前臂、上臂 摆动
(2)下肢摆动
小腿的摆动
6、肌肉僵硬的检查
物理治疗
包括: (1)冷疗法如冰敷,冰水浸泡将屈曲痉挛的手放在冰水中漫 泡5~10秒后取出,反复多次后手指即可比较容易的被动松 开。 (2)电刺激疗法痉挛肌及其对抗肌的交替电刺激疗法 (Huschmdt电疗法)利用交互抑制收缩和高尔基腱器兴奋引 起抑制以对抗痉挛。另外还有脊髓通电疗法,痉挛肌电刺 激疗法,直肠电极植入电刺激法; (3)温热疗法:各种传导热(砂、泥、盐)辐射热(红外线)内生 热(微波、超短波); (4)温水浴:患者在具有一定水温的游泳池或槽中治疗,利用 温度的作用和进行被动关节活动,也能缓解痉挛。
在较重慢性的痉挛患者 F波持续的时间和幅度 加大
(三)电生理评定方法
2、H反射:
是运动阈下的强度刺激混 合神经干,产生的冲动经 传入神经至后根,进入脊 髓前角,引起前角细胞的 兴奋,又将冲动经运动神 经元向下传至靶肌肉而引 起的动作电位
痉挛时反射的幅度加大 H反射消失是格林-巴利 综合症的早期特征
2、肌张力低下的评定量表
级别 轻度 中度到 重度 评定标准 肌张力降低,肌力低下,肢体放在下垂的位置上只有短暂的 抗重力能力,能完成一定的功能性动作 肌张力明显下降或消失,MMT检查为0级或1级,将肢体放在 抗重力的位置上,肢体迅速下落,不能完成功能性运动
(三)电生理评定方法

运动生理学课后思考题答案

运动生理学课后思考题答案

运动生理学第一章肌肉活动的能量供应1.能量与生命的关系如何,是怎样实现的?人体生命活动是一个消耗能量的过程,而肌肉活动又是消耗能量最多的一种活动形式。

运动时,人体不能直接利用太阳能、电能等各种物理形式的能量,只能直接利用储存在高能化合物三磷酸腺苷分子中蕴藏的化学能,与此同时糖、脂肪、蛋白质则可通过各自的分解代谢,将储存在分子内部的化学能逐渐释放出来,并使部分能量转移和储存到A TP分子之中,以保证A TP供能的持续性。

2.不同运动中,ATP供能与间接能源的动用关系?1.ATP是人体内一切生命活动能量的直接来源,而能量的间接来源是指糖、脂肪和蛋白质。

2.糖是机体最主要,来源最经济,供能又快速的能源物质,一克糖在体内彻底氧化可产生4.1千卡的热量,机体正常情况下有60%的热量由糖来提供。

3.在进行剧烈运动时,糖进行无氧分解供能,1分子的糖原或葡萄糖可产生3-2分子的A TP,可利用的热量不到糖分子结构中重热量的5%,能量利用率很低,但产能速率很高。

4.在进行强度不是太大的运动时,糖进行有氧分解供能,此时1分子的糖原或葡萄糖可生成39-38分子的ATP,糖分子结构中的热量几乎全部可以被利用,但产能速率较低。

5.脂肪是一种含热量最多的营养物质,1克脂肪在体内彻底氧化可产生9.3千卡的热量,他是长时间肌肉运动的重要能源。

6.体内脂肪首先通过脂肪动员,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

甘油经系列反应步骤,可循糖代谢途径氧化,由于肌肉内缺乏磷酸甘油激酶,故甘油直接为肌肉供能的意义不大。

脂肪酸进入细胞后,在线粒体外膜活化,经肉碱转运至内膜,再经ß氧化逐步生成乙酰辅酶,之后经三羧酸循环逐步释放出大量能量供ADP再合成ATP,此过程是脂肪氧化分解供能的主要途径。

蛋白质分解供能是由氨基酸代谢实现的,但蛋白质分解供能很不经济,故一般情况不作为主要供能物质。

3.三种能源系统为什么能满足不同强度的运动需要?这是由他们各自的供能特点所决定的。

肌肉收缩的形式及力学分析

肌肉收缩的形式及力学分析
且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力量始终与阻力相等的缩区别 等动收缩时在整个运动范围内都能产生最大 的肌张力,等张收缩则不能。 等动收缩的速度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节。
等动收缩时在整个运动范围内肌肉都产生最大张力
(二)拉长收缩(离心收缩):肌肉在收缩
产生张力的同时被拉长的收缩。
1.力量
同一块肌肉,在收缩速度相同的情况下,离心收缩可 产生最大的张力。
离心收缩产生的力量比向心收缩大50%左右,比等长 收缩大25%左右。
2.肌电
在负荷相同的情况下,离心收缩的IEMG较向心收缩低。
3.代谢
在输出功率相同的情况下,肌肉离心收缩时 所消耗的能量低于向心收缩,其耗氧量也低于 向心收缩。
2、功率:
单位时间所作的功—功率。 公式表示:
P(功率)=W(功)/t(时间) W=F·S,公式可写成:
P(功率)=F(力)·V(速度) 力和速度的乘积称为爆发力。 功率又被称为肌肉收缩的爆发能力。
长期运动可提高肌腱的抗张力量和抗断裂力量
☆运动训练可提高肌腱的抗张应力,特别是肌 腱与骨结合区的结合能力和力量,使肌腱能承 受更大的拉力。
☆肌腱工作能力的提高可能与运动导致肌腱增 粗和胶元含量增加有关。
(2)长期运动可使肌中结缔组织肥大。
肌肉超负荷训练后,在引起肌肉肥大的同 时,肌中结缔组织也相应增加。
①不完全强直收缩:当新刺激落在前一次收缩的 舒张期,所出现的强而持久的收缩过程称之。 ② 完全强直收缩: 当新刺激落在前一次收缩的 缩短期,所出现的强而持久的收缩过程称之。
(五)肌肉的弹性成分:
1、肌肉的弹性成分是结缔组织。 弹性成分和肌肉的收缩成分呈串联或并联关系。
弹性成分包括:
肌肉的结缔组织(包括肌肉两端的肌腱和肌肉 内部的肌内膜、肌束膜、肌外膜),肌节中的Z 线和M线等。

《运动生理学》人体版冲刺卷(一)-答案

《运动生理学》人体版冲刺卷(一)-答案

《运动生理学》人体版冲刺卷(一)-答案2019年《运动生理学》人体版冲刺卷(一)(150分)注意:考生须将试题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一、名词解释(共5题,每题4分,共20分)1.反应时【参考答案】从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并沿反射弧传递开始,到引起效应器发生反应所需要的时间称为反应时。

2.最大摄氧量(最大吸氧量)【参考答案】最大摄氧量是指人体在进行有大量肌肉群参加的长时间剧烈运动中,当心肺功能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达到人体极限水平时,单位时间内(通常以每分钟为计算单位)所能摄取的氧量,也称最大耗氧量。

3.极点【参考答案】在进行持续时间较长的剧烈运动中,由于运动开始阶段内脏器官的功能不能满足运器官的需要,运动者常常产生一些非常难受的生理反应,如呼吸困难、胸闷、头晕肌肉酸软无力、动作迟缓不协调、精神低落,甚至产生停止运动的念头等,这种现象称为“极点”。

4.运动单位【参考答案】一个a一运动神经元和受其支配的肌纤维所组成的最基本的肌肉收缩单位。

5.突触【参考答案】神经元之间在结构上并没有原生质相通,前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分枝与后一个神经元的胞体或突起相互接触的部位,称为突触。

二、简答题(共3题,每题10分,共30分)1.简述力量素质的生理学基础?【参考答案】影响肌肉力量的生物学因素很多,除年龄和性别外,主要受“肌源性”因素和“神经源性”因素的影响。

“肌源性”因素包括肌肉的生理横断面积、肌纤维类型、肌肉收缩时的初长度等,“神经源性”因素包括中枢激活水平、中枢神经对肌肉的协调和控制能力、神经系统的兴奋状态等方面。

(1)肌肉生理横断面积(2)肌纤维类型(3)肌肉收缩时的初长度(4)中枢激活(5)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状态(6)中枢神经对肌肉活动的协调和控制能力(7)年龄与性别(8)体重(9)其他2.试述神经——肌肉接点处兴奋的传递过程?【参考答案】当动作电位沿神经纤维传到轴突末梢时,引起轴突末梢处的接头前膜上的Ca2(钙离子)通道开放,Ca2从细胞外液进入轴突末梢,促使轴浆中含有乙酰胆碱的突触小泡向接头前膜移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0卷成都体育学院学报Vol.302004年第3期Journal of Chengdu Physical Education Institute No.3.2004 第一作者简介:聂东(1968-),男,四川绵阳人,讲师,研究方向:运动生理学。

收稿日期:2003—12—21肌肉牵拉后即刻收缩与延时收缩对肌张力的影响聂 东,徐 明(绵阳师范学院体育科学系理论教研室,四川绵阳 621000) 摘要:肌肉初长度与肌张力关系密切,而肌肉受牵拉后延时收缩产生的肌张力明显小于即刻收缩产生的肌张力。

目前对此多从肌肉力学的粘弹性角度进行解释,而对在体肌的研究,特别是神经中枢在这一生理现象中的调控作用尚不甚明确,因此就下蹲即刻纵跳和延时5秒纵跳进行对比实验,对净跳高度和表面肌电信号进行同步观测和比较,对肌肉牵拉后延时收缩表现出肌张力下降这一现象是否存在中枢机制的参与做初步性的探讨。

关键词:SEM G;肌张力;肌肉牵拉后延时收缩;肌肉牵拉后即刻收缩 中图分类号:G 80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9154(2004)03—0072—03Affect On The Muscle T ension By Muscle Instant Contract And Delay Contract After PullingN I Dong ,et al(Theory Teaching &Research Section ,the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Mianyang Normal University ,Mianyang 621000) Abstract :There exists a close relation between the first lengths of muscles and the muscle tension ,and after pulling ,the muscle tension caused by the muscle delay contract is clearly smaller than that of caused by the muscle instant contract.So far ,much research has been carried out from the angle of muscular dynamic flexibility.However ,we have not done enough research on the body muscles ,especially on the conditioning role of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This article has briefly probed into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muscle pulling time and the changes in muscle tension by analyzing the electromyography of the instant squatting jumping and the delay squatting jumping in 5seconds.The primary purpose is to find out that whether there exists a participation of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in the lower muscle tension caused by the muscle delay contract after pulling. K ey w ords :SEM G;muscle tension ;muscle delay contract after pulling ;muscle instant contract after pulling C LC number :G 80412 Document code :A Article ID :1001—9154(2004)03—0072—031 前言骨骼肌的初长度在一定范围内,牵拉长度与肌张力大小成正相关,并且牵拉后的延时收缩与牵拉后即刻收缩相比较,其表现出肌肉收缩的张力减小,这一现象已为广大运动生理学家所熟知。

关于其发生的机制目前普遍认为与肌肉松弛的特性[1,2]和肌纤蛋白微丝接触的横桥数目多少有关[3]。

然而,这一现象的发生,其肌电活动情况如何,是否也存在中枢机制的参与呢?从目前所了解到的资料来看,很少有这方面的报道。

因此笔者对12名大学生做下蹲后即刻纵跳和下蹲后延时纵跳的实验,同步观察了两者的纵跳高度和肌电活动,对神经系统的参与情况进行探讨。

2 实验方法2.1 实验对象以12名体育系二年级大学生为测试对象,性别:男性,年龄:21.3±1.2岁,身高:176.7±5.9cm ,体重:79±4.6kg ,健康状况良好,无肌肉疲劳症状。

均选取右腿股四头肌为肌电图测试对象。

2.2 实验步骤1)每人在纵跳测高仪上,先做三次下蹲后延时起・27・ 跳(简称A组),测定每次纵跳高度和肌电指标;然后再在纵跳测高仪上做三次下蹲后即刻起跳(简称B 组),测定每次的纵跳高度和肌电指标。

2)A组———下蹲后延时纵跳方法:受试者双手交叉相握于背后,双脚分开10cm站立于纵跳测高仪上,髋、膝、踝屈曲时身体下蹲至半蹲位,停留5秒钟,然后用力向上纵跳。

3)B组———下蹲后即刻纵跳方法:受试者双手交叉相握于背后,双脚分开10cm站立于纵跳测高仪上,髋、膝、踝屈曲时身体下蹲至半蹲位,不停留,用力向上纵跳。

2.3 实验数据采集与处理使用丹麦产的丹迪keypoint肌电图仪,采用表面肌电法采集受试者右侧股四头肌在向上纵跳瞬间的肌电指标,两个电极贴在股直肌肌腹上(大腿前面中部),相距2cm,地线放置于膝关节处。

收集的肌电指标是:均方根振幅(RMS),平均频率(Mean Fre),中值频率(Median)。

使用型号为TB-1的人体纵跳测试仪测定纵跳高度,其机理是依靠测定的人体纵跳后的滞空时间,根据自由落体公式,由纵跳测高仪自动计算出纵跳高度H。

考虑到人体脚底面与人体重心存在一个高度差,因此要求受试者跳起后,一律双腿直立落在纵跳仪上,以减小误差。

3 实验结果对数据作两组间显著性T检验,显著性水准为P <0.05。

各项数据的统计学处理结果见表1。

表1 实验组数据对比表(X±SD,n=12)指标A组B组T检验RMS(μv)169.4±10.78194.6±31.743MPF(Hz)63.8±9.5071.0±12.313MF(Hz)43.0±10.4143.4±7.96H(cm)35.50±6.4542.03±7.233 RMS:均方根振幅; MPF:平均功率频率; MF:频谱中值频率; H:纵跳高度;3:P<0.05 有关研究证实[4~11],各种肌肉负荷形式下运动单位募集情况、肌肉收缩力或输出功率的变化、放电的同步化与sEM G信号的振幅间存在着良好的线性关系,而与sEM G频域分析指标如MPF、MF之间的关系尚未彻底明确。

在本实验中发现,下蹲即刻纵跳较之延时纵跳,纵跳高度明显增加,与以往的实验结果报道一致[12],同时,两组动作的肌电活动也随之发生了改变,表明存在中枢机制的干预。

下蹲后即刻纵跳组较之下蹲后延时纵跳组,RMS增加具有显著性差异,提示中枢募集的运动单位增多,肌纤维放电同步化增强。

本实验发现下蹲即刻纵跳组MPF(71.0±12.31Hz)较之下蹲延时纵跳组的MPF(63.8±9.50Hz)略有增加,是否是由于放电同步化增强的原因还需进一步研究。

而即刻纵跳组的MF数值(43.4±7.96Hz)与延迟纵跳组比较(43.0±10.41Hz)不具有显著性差异。

4 讨论4.1 收缩时有效横桥数目的多少不能解释牵拉肌肉后即刻收缩与延时收缩所导致的张力变化现象关于肌肉初长度在一定范围内增长引起肌肉收缩时表现的肌张力水平增高这一现象,普遍认为是参与的横桥数目增多的结果。

有资料显示[13],在对离体蛙肌纤维做长度———张力关系研究的实验中发现,最大张力在肌小节长度为2.20μm时产生,此时的细肌丝与粗肌丝横桥的重叠最大;在肌小节长度为2.05μm 时,细肌丝在A带中部相遇,两端细丝相撞,肌张力随肌小节长度的进一步减小而降低,在这一长度,一半的肌小节的肌纤蛋白微丝开始干扰另一半肌纤蛋白微丝,从而出现“双重重叠”现象;当肌小节长度为1. 65μm时,粗丝与Z线相撞,肌张力随肌小节长度减小下降更为明显;当肌小节缩短至1.05μm时,粗丝几乎被完全压缩,此时的肌小节张力降至为0。

更有意义的是,在这里所表现的单个肌纤维的“张力———长度曲线关系”与整块肌肉的相应曲线变化非常相似。

然而,这种对“肌肉初长度———肌张力变化关系”与粗丝和细丝重叠程度有关的观点,很难就牵拉肌肉的时间性变化对肌肉张力大小的影响作出解释。

4.2 中枢机制的参与可能是肌肉力学因素之外的另一种原因本实验发现,在对受试者进行下蹲纵跳的实验时,虽然其下蹲幅度是一致的,换言之,股四头肌被动牵拉的初长度是一致的,但是,下蹲后是否延时,即股四头肌被动牵拉的时间长短的不同,在反映肌张力大小的纵跳高度上表现出了显著性差异:下蹲后没有停顿的即刻纵跳高度较下蹲后延时5秒后纵跳的高度明显增加,与以往的实验结果一致[14]。

说明肌肉被牵拉的时间越长,肌肉张力水平越低,而在被牵拉后的瞬间,肌肉张力水平最高。

对此的解释目前多是:肌肉中与收缩成分并联的弹性元成分属于粘弹性体,会随牵拉时间的延长发生松弛(又称肌肉松弛[15,16]),因此肌肉被拉长后的弹性回缩能力也相应的降低;从而导致肌肉・37・第3期聂 东,等:肌肉牵拉后即刻收缩与延时收缩对肌张力的影响2004年张力的下降。

但是实验中结合肌电图检测,发现下蹲后即刻纵跳组较下蹲后延时5秒后的纵跳组,不仅在纵跳高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而且,在股四头肌表面肌电活动中也存在显著性差异,提示两组动作的中枢调节机制可能不同。

特别是反映运动单位募集情况和肌纤维同步放电水平的指标RMS 上升明显,提示股四头肌受牵拉后瞬间出现的主动收缩较之延时5秒后出现的主动收缩,肌纤维放电同步化增强,募集的运动单位增多。

因此,从实验结果来看,下蹲后即刻纵跳比延时5秒后纵跳高度增加的原因,除了广大运动生物力学专家公认的“肌肉松弛”学说以外,很可能与在体肌主动收缩时,机体的某种中枢机制的参与有关,即某种中枢机制导致了即刻纵跳较延时纵跳募集了更多的股四头肌中的运动单位来参与运动,同时也加强了这些运动单位的同步放电,从而表现出肌张力的提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