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三多管理学精华重点

周三多管理学精华重点
周三多管理学精华重点

管理学原理与方法(周三多之管3大纲)

第一章管理的概论

一、管理与组织定义

1.组织:是一群人为了某种共同的目标而结合起来协同行动的集体

组织要素包括组织成员,组织目标,组织活动,组织资源

2.管理是管理者为了有效实现组织目标、个人发展和社会责任,运用管理只能进行协调的过程

1)管理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2)管理应当是有效的

3)管理的本质是协调

4)协调是运用各种管理职能的过程

3.管理层次:高层管理者(决策层)中层管理者(执行层)低层管理者(作业层)

4.管理的研究对象:主体,客体和环境的特征

1)管理的主体—管理者

2)管理者:指履行管理职能,对实现组织目标负有贡献责任的人

②管理者的技能: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技能

3)管理的客体—管理对象及环境的特征

4)管理对象:指管理者为实现管理目标,通过管理行为作用其上的客体.(在一个组织中,管理对象主要是指人,

财,务,信息,技术,时间,社会信用等一切资源,其中最重要的是对人的管理)

5)管理环境:指存在于一个社会组织内部与外部的,影响实施和管理效果的各种力量,条件和因素的总和.

分类:

①内部环境:社会组织旅行基本职能所需的各种内部的资源与条件,还包括人员社会因素,组织文化因素

②外部环境:又可分为宏观环境(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技术因素)和任务环境(包括对日常交易产

生影响的具体因素,如市场竞争格局,产品市场,顾客,竞争者,供应商,机融机构与融资机构,相关法律法

规,政府主管部门等)

③一般外部环境的具体因子:经济环境技术环境政治与法律环境社会与心理环境等

关系:

①对产关系:环境因素在组织中都可以找到对应物,组织是微缩了的小社会

②交换关系:组织与环境之间存在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

③影响关系:组织的管理受外部环境的决定与制约,并反作用于外部环境

补充知识点:环境不确定矩阵

根据环境的变化程度和复杂程度,可以把组织的外部环境分为四类:简单稳定的外部环境,简单复杂的外部环境,复杂稳定的外部环境和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

二、管理学的特点和原理

1.管理学的特点:一般性发展性实践性

2.管理学的特征:两重性,既是科学又是艺术

①自然属性:管理与生产力、社会化生产相联系的性质

②社会属性:管理与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相联系的性质

③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科学性:反映管理实践活动的客观规律,管理理论来源于时间,又指导实践,有一套解决问题的方法论

艺术性:即实践性,创造性,指在实践中创造性的运用管理理论知识的技巧,并将管理理论与具体实践活动结合3.基本理论:包括系统原理,人本原理,责任原理,效益原理,伦理原理

1)系统原理—在管理原理的有机体系中骑着统帅作用

特征:集合性层次性相关性

原理要点:①整体性原理(局部服从整体)②动态性原理(稳定状态是相对的,运动状态是绝对的)

③开放性原理④环境适应性原理⑤综合性原理(它包括系统目标的多样性,综合性和系统实施方案选择

多样性与综合性)

2)人本原理(尊重人,依靠人,发展人,为了人是人本原理的基本内容和特点)⊙以人为主体的管理思想

要点:①职工是企业的主体.认识过程分为3个阶段:要素研究阶段,行为研究阶段,主体研究阶段

②职工参与是有效管理的关键

高度集权,从严治厂(职工被动管理,企业有威慑力)

适度分权,民主治厂(职工主动管理,宽松治理)

③是人性得到最完美的反战是现代管理的核心

④管理是为人服务的(即服务与人事管理的目的)

3)责任原理

要点:①明确每个人的职责

②职位设计和权限的委受要合理(人对所管理工作能否负责,取决于3个因素:权限利益能力)

③奖惩要分明,公正而及时

4)效益原理

要点:效益的概念:有效产出与投入之间的一种比例关系

效益的追求: ①通过经济效益表现②影响效益的效益的因素很多,其中主体思想是否正确占重要地位③追求局部效益必须与追求全局效益一致④管理应追求长期稳定的高效益⑤确定管理活动的效益观

5)伦理原理--要点:

①伦理的重要性

②论理的特征,包括非强制性,非官方性,普适性,扬善性

③论理与法律的关系:论理与法律在内容上相互渗透,论理是不成文的法律,法律是最低程度的伦理,

伦理与法律在作用上相互补充,伦理可以引导人们遵守法律,而法律可以作为维护伦理的威慑力量

④伦理与效益的关系:a 企业的伦理经营意味着企业注重维护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从而需要采取行动并付

出一定的成. b 伦理与长期效益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有正的相关关系 c 伦理与效益具有兼得的可

能性d效率与道德可以而且应当结合在一起

三、管理的基本职能

1. 管理的基本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

1)计划:指管理者为实现组织目标对工作所进行的筹划活动

2)组织:管理者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建立与协调组织结构的工作过程

包括:①设计与建立组织结构②合理分配职权与职责③选拔与配置人员④推进组织的协调与变革等3)领导:指管理者指挥激励下级,以有效实现组织目标的行为

包括:①选择正确的领导方式②运用权威,实施指挥③激励下级,调动其积极性④进行有效沟通等

4)控制:指管理者为保证实际工作与目标一致性而进行的活动

5)创新:核心职能

2. 组织职能分析

组织职能是管理者实现组织目标而建立与协调组织结构的工作过程。组织职能一般包括设计与建立组织结构,合理分配职权和职责。选拔与配置人员,推进组织的协调与变革等。合理,高效的组织结构是事实管理,实现目标的组织保证。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管理者总是或多或少的承担不同性质的组织职能

1)管理系统的结构

管理系统:指由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和子系统,按照管理的整体功能和目标结合而成的有机整体

结构:管理目标,管理主体,管理对象,管理媒介,管理环境

运行机制:指组织基本职能的活动方式,系统功能和运行原理

在组织中最基本的管理机制,是管理机制的主体

3.管理方法

①按作用原理分为:管理的法律方法、管理的行政方法、管理的经济方法、管理的教育方法和管理的技术方法

②按管理对象的范围:宏观管理方法、中观管理方法和微观管理方法

③按管理方法的适用普遍程度:一般管理方法和具体管理方法

④按照管理对象的性质:人事管理方法、物资管理方法、资金管理方法、信息管理方法

⑤按运用方法的量化程度: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

第二章管理思想的发展

西方管理理论的演变,3个阶段: A. 科学管理时代:泰勒,法约尔,韦伯B行为科学时代:人群关系论

C. 管理科学时代:管理科学,决策理论,系统管理,经验主义,权变管理

一、古典管理理论(科学管理时代,产生于发展时期为19世纪—20世纪初)

产生的背景:1 ) 随着生产力发展,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企业不断扩大,管理日趋复杂

2 ) 所有者与经营者分离,企业有特殊雇佣人员—经理、厂长、领班进行管理

3 ) 职业管理者将过去积累的经验系统化、标准化和科学化

这一时期主要有2大派:①以泰罗为代表的科学管理理论,以现场管理为重点,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中心

②以法约尔为代表的一般管理理论,以企业的整个活动为研究重心,以组织管理为中心

1.泰罗科学管理的要点和贡献

1911年,泰罗发表了《科学管理原理》一书,奠定了科学管理理论基础,标志着管理思想的正式形成和企业管理的诞生,被誉为“科学管理之父”

1 ) 主要思想观点和贡献:

①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科学管理的根本目的是谋求最高工作效率

②达到最高工作效率手段是用科学的管理方法代替旧的经验管理

③对工人提出科学的操作方法,以便合理利用工时,提高工效

④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

⑤对工人进行科学的选择、培训和提高

⑥制定科学的工艺规程,并用文件形式固定下来以便推广

⑦管理职能与作业职能分离,主张设立专业的管理部门

⑧实施科学管理的核心问题是要求管理者和工人彻底变革思想

⑨实行“例外原则“

2 ) 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的评价:(贡献+局限)

①将科学引进管理领域,并且设立了一套具体的科学管理方法,以替代凭个人经验进行作业和管理的方法

②由于采用了科学管理方法和操作程序,使生产效率大大提高,推动了生产的发展,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在这个

时期发展的需要

③由于管理职能和执行职能的分离,企业中开始有一部分人专门从事管理工作,这就是管理理论的创立和发展有

了实践基础

④泰罗把人看作是纯粹的“经纪人”,认为人的活动仅仅出于个人的经济动机,忽视了企业成员之间的交往及工人

的感情,态度等社会因素对生产效率的影响。

2.法约尔管理过程理论及其论点

1916年发表管理理论(法国工业协会的刊物上),1925年出版《一般管理与工业管理》是他的代表作

1)主要思想: ①企业的六种基本职能(活动):技术,经营,财务,安全,会计和管理职能

②最早提出管理的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③企业管理的14项原则(解决问题应遵循的):分工;权力与责任;纪律,统一命令;统一领导;

员工个人要服从整体;人员的报酬要公平;集权;等级链,秩序;平等;人员保持稳定;主动性;集体精神

2)法约尔的贡献:在管理的范畴,管理的组织理论,管理的原则方面提出了崭新的观点,为以后管理理论的发展

奠定了基础

3.韦伯的行政组织理论→提出了思想的行政组织体制

主要思想:1) 权利与权威是一切组织形成的基础(权利与权威分3种:法定的权利,传统的权利,超凡的权利)

2) 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的特点,韦伯的思想行政组织模式所主张的是一种高结构,正式的,非人格化的组织体系特点:

①机构是根据明文规定的制度组成的,并有确定的目标

②为实现目标,组织的成员必须有明确的任务分工,明确规定权利义务

③组织内各职位按照等级制度进行法定安排,形成自上而下的指挥链

④组织中人员的任用,根据职务的要求,通过正式的教育培训,考核合格后任命,严格掌握标准

⑤ 管理与资本经营分离,管理者应成为职业工作者,而不是所有者、

⑥ 组织内人员之间的关系是工作与职位,是非人格化的

★ 理想的行政组织必须通过职位和职务来管理,而不能通过传统的世袭地位来管理

二、行为科学理论

1. 霍桑—梅奥—人群关系论→早期的行为科学理论

4个实验:照明实验,福利实验,访谈实验,观察实验

结论:生产效率不仅受到物理的、生理的因素制约,而且受到社会环境,社会心理的影响

2. 梅奥的人际关系学说

1) 企业的职工是“社会人”,具有社会心理方面的需要

2) 满足工人的社会欲望,提高工人的士气,是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

3)

企业中世纪存在这一种“非正式组织”

4) 企业应采用新型的领导方法,要组织好集体工作,提高士气

3. 其他主要理论

1)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

① 2个基本论点:a 人的需要取决于他已经得到什么,尚缺少什么,只有尚未满足的需要能够影响行为

b 人需要都有轻重层次,某一层需要得到满足后,另一层需要才会出现

② 分为5级: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感情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2) 双因素理论—赫茨伯格

① 保健因素:对员工行为的影响类似卫生保健对人的身体的影响,它包括企业政策与行政管理等10项内容

② 激励因素:对员工行为有明显的激励作用,它包括工作上的成就感,受到重视,提升,工作本身的性质,个人

发展的可能性,责任

→ 激励因素是以工作为中心的,即以对工作是否满意、工作中个人是否有成就,是否得到重要和提升为中心的,而保健因素才是与工作的外部环境有关,属保证完成工作的基本条件

3) X 理论和Y 理论—麦格雷戈

X 理论主要观点:人的本性是坏的,一般人都是好逸恶劳的,极可能逃避工作的,由于人有厌恶工作的特性,因此对多数人来说,仅用奖励的办法是不够的,必须进行强制,监督指挥,对惩罚进行威胁,才能使他们努力地完成工作目标。一般人都胸无大志,通常满足平平稳稳完成工作

Y 理论主要观点:人都是积极向上的,他们对工作的喜欢取决于他们把工作看成一种满足还是一种惩罚,人们在通常情况愿意承担责任,人们都热衷于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制造性

4) 超Y 理论 → 观点:管理方式要有工作性质、成员组织来决定,不同的人对管理方式的要求不同

5) Z 理论—威廉大内

Z 理论认为企业管理当局与职工的利益是一致的,两者的积极性可融为一体

企业对职工的雇佣应是长期而不是短期的

上下结合制定决策,鼓励职工参与企业管理工作

实行个人负责制

上下级之间关系要融洽

对职工要进行知识全面的培训,使职工有多方面工作的经验

相互对缓慢的评价与稳步的提拔

控制机制要较为含蓄而不正规,但检测手段要正规

三、管理理论论丛林

社会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经验主义学派,系统管理学派,权变理论学派,管理科学学派

1. 社会系统学派—切斯特·巴纳德:把组织看成一个社会系统

① 组织是一个协作的系统

② 组织存在需要共同效的目标,协作意愿和信息沟通三个基本要素

③ 组织效力与组织效率是组织发展的两项重要原则

④ 管理者的权威来自下级的认可

⑤ 经理人职能,其职能是确定目标。提供诱因,建立和维护一个信息网通网

2. 决策理论学派—赫伯特·西蒙

观点:① 管理就是决策 ② 决策分为程序性决策和非程序性决策

3.经验主义学派—戴尔、德鲁克→特点:

①最关注的是管理者的实际管理经验,认为管理学就是研究管理经验的,成功的组织管理者的经验是最值得借鉴的

②主张通过对实际经验的研究来概括管理理论,抽象出一般性结论和原理,建立一套完整的理论和技术体系

4.★系统管理学派—卡斯特、罗森茨威克

①组织本身是一个系统,还是个开放的系统

②每个组织都包含着一些必要的子系统,它由目标的价值、结构、技术、社会心理、管理等五个子系统组成

③企业作为一个系统,包括了物的生产和未来进行物的生产所需要的技术手段:包括经营管理部门,服务部门,

情报部门等所采用的各种管理方法

④作为管理者首先要懂得其各种子系统是如何发挥作用的,以及每个系统对整个系统的贡献

5.权变理论学派—卢桑斯、伍德沃德(领导环境→职位权力,任务结构,上下级关系)

①核心内容:环境变量与管理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即:如果环境条件一定,就必须采取与之相适应的管理

原理,方法和技术,以有效实现企业目标

②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寻求实物的基本关系,主张因人、因事、因目标、因国庆等不同而采取不通的管理方法

6.管理科学学派—孔茨、奥康奈

→它是泰罗“科学管理”的基础上有新的发展,将最新的科学技术成果用到管理的各个方面,寻求决策的科学化

①生产和经营管理各个领域的各项活动都以经济效果好坏作为评价标准

②衡量各项活动效果的标准要定量化

③依靠计算机进行各项管理

④强调使用新进的科学理论和管理方法

这一学派主要是使用新进的数理方法及管理方法,是生产力得到合理组织,获得最佳经济效益,较少考虑人的因素

四、管理科学发展的新趋势

1. 西方管理思想中对人的认识的发展变化

经纪人→社会人→复杂人

2. 管理科学研究内容的发展变化

科学管理→行为科学→现代科学就(管理科学)

第三章计划职能

一、计划工作★

1.计划的含义:指为了实现决策所确定的目标,预先进行的行动安排

①计划包括确定目标和指定全局战略任务,以及完成任务和目标的行动方案。计划分为广义和狭义

狭义:它是组织在未来一定时期内的行动目标和方式在时间和空间的进一步展开,又是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等管理活动的基础

广义:计划包括从分析未来的情况和条件,确定目标,决定行为方针与行动方案,并依据计划去配置各种资源,进而执行方案,最终实现目标的整个管理过程★

②计划与决策(是两个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概念)

决策:是关于组织活动方向、内容以及方式的选择

计划:是对组织内部不同部门和不同成员在一定时期内活动任务的具体安排

①决策是计划的前提,计划是决策的逻辑延续

②在实际工作中,计划和决策相互渗透,相互交织

3)计划的性质

①计划工作是为了实现组织目标服务

②计划工作是管理活动的基础

③计划工作具有普遍性和秩序性

④计划工作要追求效率

4)计划职能的地位

①计划职能在时间顺序上是处于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四大管理职能的第一职能位置上的

②计划职能对整个管理活动过程及结果所施加的影响有重要的意义

★计划是管理的首要职能,组织实施的纲要,为控制提供标准,领导在计划实施中确保计划取得成功

5)计划职能的重要性

①计划是实施管理活动的依据

②计划可有效规避风险,减少损失

③计划有利于在明确目标下统一员工的思想行动

④计划有利于合理配置资源,提高效率,取得最佳经济效益

2.

3.计划的形式→从抽象到具体把计划分为一种层次体系(孔茨、韦里克):

①目的或使命②目标③战略④政策⑤程序⑥规则⑦方案⑧预算

4.计划编制过程→8步骤:

①确定目标②认清现在③研究过去④预测并有效地确定重要前提条件⑤拟定和选择可行性行动计划

⑤指定主要计划⑦制定派生计划⑧制定预算,用计算使计划数字化

5.计划工作的基本要求:

①计划行动指向统一目标

②计划工作应领先于其他各项管理工作

③计划工作必须讲究效率

④计划工作应当是一项常规工作

6.计划工作的原则→①系统性原则②重点原则③创新原则

④弹性原则⑤考核原则

指向性,可操性,协调性,领先性,效率性,常规性,周密性,科学性

7.计划工作的方法和技术(具体见管1)

网络性计划技术,滚动计划法和投入产出法

二、战略性计划

战略性计划:指应用于整体组织的,为组织未来较长时期(通常5年以上)设立总体目标和寻求组织在环境中的地位的计划

1.管理目标的性质

特征:①层次性②网络性③可考核性④挑战性⑤多样性⑥伴随信息的反馈性

行业进入管理: ①规模经济②差别化③转移成本④资本需求⑤在位优势⑥政府政策

战略性原则:扬长避短、趋利避短、满足顾客

2.远景与使命的含义

含义:远景与使命的陈述,“我们想成为什么和我们的使命是什么?”

a 核心价值观,是组织持久和本质的原则

b 核心目标是企业存在的理由和目的

a .10年—30年的宏伟大胆毛线的目标(BHAG目标),是促进进步的一种特别有效的手段

b.生动逼真的描述

远景和使命描述了组织未来期望达到的图景和组织为之奋斗的任务

3.战略性环境分析的要点

战略性分析是为了完成企业使命服务的,并为战略选择服务的。它包括:外部一般环境,行业环境,企业自身,顾客(目标市场)。

1)外部一般环境:

①政治环境包括一个国家的社会制度、执政党的性质、政策的方针、政策等

②社会文化环境包括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居民教育程度和文化水平、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

③经济环境包括宏观和微观2个方面的内容

④技术环境

⑤自然环境主要指企业经营所处的地理位置及其气候条件等自然因素

2)行业环境,主要包括:①行业竞争结构分析,分为行业内现有竞争对手研究,入侵者研究,替代品生产商研究,

替代品生产商研究,卖方的讨价还价能力研究,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研究

3)竞争对手

第一步是识别竞争对手

竞争对手分析的目的是,认识在行业竞争可能成功战略的性质,竞争对手对各不同战略变化可能做出的反映以及对手对行业变迁及其广泛的环境变化可能做出的反映

4)企业自身

企业自身应与竞争对手相对地进行研究,其目的是与对手相比认清企业自身的实力与不足

5)顾客(目标市场)

企业的产品和服务是为顾客服务的。研究的主要内容是总体市场分析,市场细分,目标市场确定和产品定位→SWOT 分析

SWOT 分析是企业经营环境分析的基本结构

①分析内部环境主要找出企业的优势S和隐忧W ②分析外部环境主要找出经营的机会O和威胁T

4.战略选择基本概念

战略选择的实质是企业选择恰当的战略,从而扬长避短,趋利避害和满足顾客

战略类型:①基本战略姿态(成本领先,特色优势,目标集聚战略)—揭示如何为顾客创造价值②核心能力在企业内外成长和扩张的战略③防御性战略(收缩,剥离,清算战略)

5.目标管理的基本思想—1954年,彼得·德鲁克提出

1)目标管理的基本思想

①企业的任务必须转化为目标,企业管理人员必须通过这些目标对下级进行领导并以此来保证企业总目标的实现

②目标管理是一种程序,使一个组织中的上下各级管理人员会同起来制定共同的目标,确定彼此的成功责任,并

以此项责任来作为指导业务和衡量各自的贡献和准则

③每个企业管理人员或工人的分目标就是企业总目标对他的要求,同时也是这个企业管理人员或工人对企业总目

标的贡献

④管理人员工人是靠目标来管理,由所要达到的目标为依据,进行自我指挥、自我控制,而不是由他的上级来指

挥和控制

⑤企业管理人员对下级进行考核和惩罚也是依据这些分目标

2)目标管理的过程

制定目标→明确组织的作用→执行目标→成果评价→实行奖惩→制定新的目标并开始新目标管理循环\

6.目标管理的基本方法★

1)网络计划法(关键是路径法,计划评审技术,组合网络法)

原理:把一项工作或项目分成各种作业,然后根据作业顺序进行排序,通过网络图对整个工作货项目进行统筹规划和控制,以便用最少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用最高的速度完成工作

该技术能把整个工程的各个项目的时间顺序和相互关系清晰地表明,并指出了完成任务的关键环节和路线

②可对工程的时间进度与资源利用实施优化

③可事先评价达到目标的可能性

④便于组织与控制⑤易于操作,并具有广泛的应用范围

2)滚动计划法(是一种定期修订未来计划的方法)→近细远粗

基本思想:滚动计划法根据计划的执行情况和环境变化情况定期修订未来的计划,并逐期向前推移,是短期计划、中期计划有机地结合起来

①计划更加切合实际,并且使战略性计划的实施也更加切合实际

②滚动计划方法使长期计划、中期计划与短期计划相互斜接,短期计划内部各阶段相互衔接

③滚动计划方法大大加强了计划的弹性,这对环境剧烈变化的时代尤为重要,他可以提高组织的应对能力

3)企业资源计划

EPR 发展的4个主要的阶段: 1960年开环的物料需求计划(MRP )→ 1970年代闭环的物料需求计划(MPR) → 1980年带的制造资源计划(MPR Ⅱ)→ 1990年代的企业资源计划(EPR )

三 决策理论(P203)

1. 决策的概念:指管理者识别并解决问题以及利用机会的过程

2.

3. ⑤满意性 ⑥过程性

4. 决策的原则:遵循的是满意原则,而不是最优原则

原因:①决策者难以收集到所有有关组织内外存在情况的信息 ②对以收集到的有限信息,决策者的利用能力也是有限的 ③决策时所预测的未来状况可能与实际的未来有出入

对决策者来说,要使决策达到最优,必须:

1) 获得与决策有关的全部信息

2) 了解全部信息的价值所在,并据此制定所有可能的方案

3) 准确预测每个方案在未来的执行结果

5. 决策的理论:①古典决策理论 ②行为决策理论 ③当代决策理论

6. 决策过程与影响影响因素

1) 决策的过程:

① 诊断问题,识别机会 ②识别目标 ③拟定备选方案 ④评估备选方案 ⑤做出决定 ⑥选择实施战略 ⑦监督和评估

2) 影响因素:

① 环境因素,包括环境的稳定性,市场结构买卖方的市场地位等

② 组织自身的因素,包括组织文化,组织信息化程度,组织对环境应变模式等

③ 决策问题的性质,包括问题的紧迫性,问题的重要性等

④ 决策主体的因素,包括个人对待风险的态度,个人的能力,个人价值观,决策群体关系的融洽程度

7. 定性和定量决策方法

1) 定性决策方法:头脑风暴法、 名义小组技术、 德尔菲技术

2) 定量决策法:

① 确定型决策方法

线性规划:微分极值法,盈亏平衡分析法

盈亏平衡点产量法,公式:Q=C/P-V ,当许雅获取一定目标利润,公式:Q=(C+B) / (P-V)

(Q 是盈亏平衡点产量C 为总固定成本P 为产品价格V 单位变动成本B 预期的目标利润)

盈亏平衡点销售额法,公式:R=C /(1-V/P ),当要获得一定利润时,公式:R=(C+B )/(1-V/P )

(R 盈亏平衡销售额C 总固定成本P 产品价格V 单位变动成本B 预期的目标利润)

② 风险性决策法

乐观法(大中取大法),悲观法(小中取大法),平均法(等概率法),后悔值法(选择最大后悔值最小的方法)

四 预测理论

1. 预测的概念:指利用科学的方法,根据环境调查收集的资料,分析环境变化的规律,据此预测事物在未来的变化

2.经济预测的种类:经济环境的预测、市场的预测、技术的预测、财务的预测、人力资源的预测

3.一般的预测的方法:定性定量方法

第四章组织职能

一组织及组织工作

1.组织,组织工作的概念

组织:是一群人未来某个共同的目标而结合起来协同行动的集体

组织工作:是将实现组织目标的各项活动加以分类和归并,设计合理的组织结构,确定并维护组织内部关系的过程

2.组织工作的基本原则

①目标任务原则②专业分工与协调原则③指挥统一原则④有效管理幅度原则⑤集权与分权相结合原则⑥

权责利相结合原则⑦稳定性和适应性相结合原则⑧精简高效原则⑨决策执行和监督结构分社的原则

3.组织结构类型(四、常见的组织结构形式)

组织结构:组织的框架体系,是人们在组织内进行劳动分工和协调方式的总和

①直线制—最早,最简单的组织形式(适用于小规模企业)

优点:结构简单,沟通迅速,权力集中,指挥统一,垂直联系,责任明确

缺点:没有职能结构,管理者负担过重,而且难以满足多种能力要求

②职能制—各级负责人除了要服从商机直接领导指挥处,还要受到上级各职能机构或人员的领导

优点:管理分工较细,利于工作深入,便于充分发挥职能机构的专业管理职能

缺点:出现多头领导,政出多门,破坏统一指挥原则,无法在实现中真正实行

③直线—职能制(适用大多数企业)

以直线指挥系统为主体,同时发挥职能部门的参谋左右

优点:保证了组织的统一指挥,又有利于强化专业性管理,分工细密,职责明确,有利于强化企业管理,易于维护组织纪律,确保组织秩序

缺点:①下级缺乏必要的自主权②各职能部门之间联系不紧③易于脱节或难以协调,直线与参谋人员关系难以协调

④事业部制(适用于规模大,有不同市场面的多产品的现代化大企业)

事业部制:指一种分权制的组织形式,本公司总部下设一层独立经营的“事业部”,实行公司统一政策,事业部独立的一种体制,必须具备3个基本要素,即独立市场,独立利益,独立自主权,执行“集中决策,分散经营”

的管理原则

优点:①对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实行统一管理、自主经营、独立核算,有利于发挥各部门的积极性,主动性,并能更好的适应市场②有利于最高管理者摆脱日常事物,集中精力考虑宏观战略③有利于锻炼和培养综合管理人员

缺点:①事业部制存在着分权带来的一些不足,如本位主义、指挥不灵、企业整体差等,职能机构重复设置以及管理人员增多等②事业部制要求管理者必须具备很高的管理素质,否则会造成事业部管理困难

⑤矩阵制(适用于变动性大的组织或临时性工作项目)

含义:矩阵制结构又叫规划—目标结构,它由纵横两套管理系统叠加在一起组成一个矩阵,其中纵向系统是按照职能划分的指挥系统,横向系统一般是按产品、工程项目或服务组织的任务系统

矩阵制组织是一种由纵横两套交叉形成的集合机构组织,纵向是职能系统,横向是为完成某项专门任务而组成的项目系统,它必须同时利用2个或以上部门化方式,是综合利用各种标准的一个范例、优点:①是企业组织结构形成一种纵横结构结合的联系,既爱情哪个了各职能部门之间的配合,有利于发挥专业人员的综合优势②具有较强的组织灵活性,既可以根据需要快速组建,完成任务后又可以撤销

缺点:①由于组织成员必须接受双重领导,破坏了统一指挥原则,下属会感到无所侍从

②工作出现差错时,不易分清领导责任

二组织结构的设计

1.影响组织结构的因素(P292)

①经营环境对企业组织设计的影响(包括对组织实现目标的能力有直接影响的任务环境和无直接影响的一般环境)

②经营战略对企业组织设计的影响(保守型战略,风险性战略,分析型战略)

③技术以及变化对企业组织设计的影响(包括生产技术,信息技术)

④企业发展阶段对企业组织设计的影响(包括初始,高级,老化或生命周期衰退阶段)

组织发展5阶段理论:创业阶段;职能发展阶段;分权阶段;参谋激增阶段;再集权阶段

⑤规模对企业组织设计的影响(规范化;分权化;复杂化;专职管理人员的数量)

2.组织结构设计的目标任务

组织设计的任务是:提供组织结构系统图和编制职务说明书

组织设计者要完成3个工作步骤:职务设计与分析(最基础工作);部门划分;结构形成

3.组织结构设计的原则

①因事设职于因人设职相结合②权责对等的原则③命令统一原则

三管理幅度和管理层次

1.管理幅度

1)管理幅度:指一名管理者直接管理的下级人员的数量

管理层次:指社会组织内部从最高一级管理组织到最低一级管理组织的各个组织等级

管理层次受到组织规模和管理幅度的影响,它与组织规模成正比,与管理幅度成反比

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的反比关系决定了2个基本的管理组织结构形式:

①扁平结构形态,管理幅度小,管理层次较多

优点:信息传递快,传递过程中是真的可能性较小,有利于下属主动性和首创精神的发挥

缺点:主管不能有效地指导和监督下属,信息太多,容易淹没了重要信息,影响及时性

②锥形结构形态,管理幅度较小,管理层次较多

优点:主管可以仔细研究每个下属处得到的信息并指导

缺点:影响传递速度,各层主管自感地位地位渺小,影响积极性,使计划控制复杂性,管理费用加大

2)影响管理幅度的因素

①工作能力

②工作内容和性质(主管所处的管理层次,下属工作的相似性,计划的完善程度,非管理事务的多少)

③工作条件(助手的配备情况,信息手段的配备情况,工作地点的相近性)

④工作环境

2.部门与职权划分的类型及相互关系

这种组织的结构形式既有管理职能设置的纵向系统,又有按产品项目,任务计划的横向组织系统,横向系统项目所需的人员从各职能部门抽调,他们既接受部门的领导,又接受项目组的领导,一旦某一项完成,该项目即行撤销,人员回原部门工作

职权是结构组织结构的核心要素

1)集权:指决策权在组织系统中较高管理层次的一定程度的集中

集权产生的原因:组织的历史;领导的个性;政策的统一与行政效率

过分集权的弊端:降低决策的质量,降低组织的适应能力,降低组织成员工作热情

2)分权:是决策权在组织系统中较低管理层次的一定程度上的分散

要研究和指导组织分权,首先要判别组织是否实行了分权以及分权程度的标志

分权标志:决策的频度;决策的幅度;决策的重要性;对决策的控制程度

分权的影响因素:①促进因素:组织规模,活动的分散性;培训管理人员的需要②不利于因素:政策的统一性,缺乏受过良好训练的管理人员

分权的途径:组织设计的权力分配,主管人员在工作中的授权

→集权与分权是一个相对概念,绝对的集权和分权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如何把握这个要考虑几点:

①织规模的大小(规模扩大要及时分权)

②政策统一性(环境复杂多变,政策必须随之改变,分权要多点,政策统一时,集权最容易达到管理目的)

③员工的数量和素质(素质高于更多分权)

④组织的可控性(可控性强需要相对集权,如财务;可控性弱需要相对分权,如研发部门)

⑤组织所处的成长阶段(初始阶段采用集权)

3)授权

授权的优越性:①授权有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②授权有利于领导者从日常事务中超脱出来,集中处理重要问题

③权有利于激励下属④授权有利于培养、锻炼下级

授权的原则:①依目标需要授权原则②适度授权原则③职责权利相当原则④职责绝对性原则⑤有效监控原则四常见的组织形式,见上粗体字部分

五人员配备(P319)→是为了每个岗位配备适当的人

1. 人员配备的含义:指组织通过对工作要求和人员素质的分析,为每个岗位配备适当的人员以完成实现组织目标

所需开展的各项工作的过程

2. 人员配备的原则:因事择人配备的原则;因材器使的原则;认识动态平衡的原则

3. 人员配备的基本要求和内容:①确定人员需要量 ②选配人员 ③制定和实施人员培训计划

4. 管理人员的来源—外部招聘和内部提升(P324)

被聘干部具有“外来优势”

有利于平息和缓和内部竞争者之间的紧张关系

都为组织带来新鲜空气

外聘干部不熟悉组织的内部情况,同时缺乏一定的认识基础

② 组织对应聘者的情况不能深入了解 ③ 外聘干部的最大局限性莫过于对内部员工的打击

① 利于鼓舞士气,提高工作热情,调动组织成员的积极性

② 有利于保证选聘工作的正确性 ③ 有利于使被聘者迅速展开工作

① 引起同事不满 ② 可能造成“近亲繁殖”的现象

3) 管理人员选聘的标准(P327)

对不同管理人员的具体要求:①管理的欲望 ②正直诚信的品质 ③冒险的精神 ④决策的能力 ⑤沟通的技能

4) 管理人员的选聘程序与方法(P330)

① 公开招聘 ②粗选 ③对粗选合格者进行知识与能力的考核 ④民意测试 ⑤选定管理人员

5. 对管理人员工作的评价原则

1) 管理人员考评的目的和作用:①为确定管理人员工作报酬提供依据 ②为人事调整提供依据 ③为管理人员培训

提供依据 ④有利于促进组织内部的沟通

2) 考评的工作程序与方法(P338)

程序:①确定考评内容 ②选择考评这 ③分析考评结果,辨别误差 ④传达考评结果 ⑤根据考评结论,建立企业人才档案

6. 管理人员的培训方法(P341)

1) 培训目标:传递信息,改变态度,更新知识,发展能力

2) 培训方法:工作轮换,设置助理职务,临时职务与彼得原理

7. 管理人员考评的内容:贡献考评;能力考评

贡献考评注意的2个问题:① 尽可能把管理人员的个人努力和部门的成就区别开来 ② 贡献考评就是对下属的考评,也是对上级的考评

8. 管理人员的发展方法:

① 尊重管理人员地位,政治权利,充分发挥其议政和管理的积极作用

② 鼓励首创精神,支持在工作中的改革与创新,满足成就成就事业,自我实现的需要

③ 建立终身学习体系,促进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

④ 尊重个性,鼓励健康的个性发展与人格的自我完善

⑤ 满足各种社会心理,需要创造和谐的人际环境,在组织中建立健康、向上、团结、融洽的团体氛围

⑥ 完成任务的同时,关心促进员工的身体健康

⑦ 利用本组织的各种有利条件,使本组织成员有高质量愉悦的社会生活,使他们不但是“工作的人”,而且成为“幸

福的人”

⑧ 树立组织成员的社会意识,成为维护社会公德,承担社会义务的高素质的社会成员

六 组织力量的整合(P346)

1. 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的概念

正式组织:指为实现组织目标,按照组织规程正式建立起来的组织内部的群体

非正式组织:指为满足组织成员的个人需要,在共同生活交往中自发到一起的一群人

非正式组织的影响:

① 可以满足职工的需要

② 人们在非正式组中频繁接触会使相互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融洽、易于产生和加强和合作的精神

③ 非正式组织虽然重点是发展一种非工作的关系,但它对其成员在正式组织中的工作情况也往往是非常

重视

④ 非正式组织也是在某种社会环境中存在的,为了群体的利益和在正式组织中树立良好的形象,往往会

自觉或自发地帮助维护正常的活动秩序

① 非正式组织的目标如果与正式组织冲突,则可能对正式组织的工作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

② 非正式组织要求成员一致性的压力,往往会束缚成员的个人发展 ③ 非正式组织会影响正式组织的变革,发展组织的惰性

2. 直线与参谋者的角色及关系 直线关系是一种指挥和命令的关系,授予直线人员的是决策和行动的权力 参谋关系是一种服务和协调的关系,授予参谋人员的是思考,筹划和建议的权力

直线和参谋的关系:

① 参谋是为了方便直线主管工作,虽然会被直线主管授予部分职能权力,但主要任务还是助手,提供专门服

务,进行专项研究,提供建议

② 直线与参谋的矛盾往往是组织缺乏效率的原因之一,虽然保持了命令的统一性,但参谋作用不能充分发挥,

参谋作用发挥适当,破坏统一指挥的原则

? 直线关系:指管理幅度的限制而产生的管理层次之间的关系

? 参谋关系:伴随着直线关系而产生,组织的规模越大,活动越复杂,参谋人员的作用就越重要,参谋的数

量就越多,从而参谋与直线的关系就越复杂

3. 委员会(P358)

委员会:是指执行某方面管理职能并实现集体决策,集体领导的管理者群体

临时的,为某一特定目的而组织,完成任务后即行解散,常设的,行驶某种经常性职能 ② 按职能性质,一种是行驶决策职能的直线式的,二是行驶咨询职能的参谋式的

局限性:时间上的延误;决策的折中性;权利和责任分离

提高委员会工作效率:①审慎使用委员会工作的形式 ②选择合适的委员会成员 ③确定适当的为会员规模

④发挥委员会主席的作用 ⑤考核委员会的工作

◆ 组织变革的动因:

1) 外部环境因素:①整个宏观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 ②科技进步的影响 ③资源变化的影响 ④竞争观念的改变

2) 内部环境因素:①组织机构适时调整的要求 ②保障信息畅通的要求 ③克服组织低效率的要求 ④快速决策

的要求 ⑤提高组织整体管理水平的要求

◆ 组织变革的类型和目标:

1) 组织变革的类型:①战略性变革 ②结构性变革 ③流程主导性变革 ④以个人中心的变革(人的因素最重要)

2) 组织变革的目标:①使组织更具环境适应性 ②是管理者更具环境适应性 ③使员工更具环境适应性

3) 组织变革的内容:组织变革具有互动性和系统性,组织中任何的一个因素改变,都会带来其他因素的变化

① 对人员的变革 ②对技术与任务的变革 ③对结构的变革

4) 组织变革的过程:①解冻阶段 ②变革阶段 ③再冻结阶段

5) 组织变革的程序:①通过组织诊断,发现变革征兆 ②分析变革因素,制定改革方案 ③选择正确方案,实

施变革计划 ④评价变革效果,及时进行反馈

◆ 组织文化(P382)

1) 概念: 组织文化是组织在长期的时间活动中所形成的并且为组织成员普遍认可和遵循的具有本组织特色的价值观念、团体意识、工作作风、行为规范和思维方式的总和

2) 组织的主要特征:①超个性的独特性 ②相对稳定性 ③融合继承性 ④发展性

3) 组织的基本特征:①组织文化的核心是组织价值观 ②组织文化的中心是以人为本的人本中心 ③组织文化的管理方式以柔性管理为主 ④组织文化的重要任务是增强群体凝聚力

4) 组织文化的内容:①组织的价值观 ②组织精神 ③论理规范(包括服务,环境,成员,组织领导者,社会形象)

5) 组织文化的功能:①整合功能 ②适应功能 ③导向功能 ④发展功能 ⑤持续功能

6)塑造组织文化的途径(P387):①选择合适的组织价值观标准②强化员工的认同感③提炼人格(精心分析;

全面归纳,精炼定格)④巩固落实⑤在发展中不断丰富和完善

7)结构(P383):①潜层次的精神层②表层的制度系统(制度层)③显现层的组织文化载体(物质层)

第五章领导职能

一领导职能

1.领导的概念(P400):指指挥、带领、引导和鼓励部下为实现目标而努力的过程

2.领导三要素:①领导者必须有部下或追随者②领导者拥有影响追诉者的能力或力量③领导的目的是通过影响

部下来达到企业的目标

3.领导的作用(P401):

①指挥作用→员工对如何履行职责、执行职权、实现组织的目标和计划、对于信问题应如何处理,需要管理者

的引导和指导的

②协调作用→管理者认为必要时,可向下属命令、指挥他的行为,这是为了统一意志,统一行动赋予管理者的

职权之一

③激励作用→员工既需要完成组织的目标,又有自己的目标和需要,这要求管理者做好教育和激励工作,把他

们的精力引向组织目标,尽可能满足他们的合理需求,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自觉地为目标做贡献

4.领导者和管理者的区别:从本质上说,管理是建立在合法的、有报酬的和强制性权利的基础上对下属命令的行

为。在此过程中,下属必须可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完成任务,也可能只尽一部分努力地完成工作。但是,领导更多的是建立在个人影响权和专长权以及模范作用的基础上。因此一个人可能既是管理者,也是领导者,但是,管理者和领导者领着分离的情况也是有的。一个人可能是领导者但并不是管理者。非正式组织最具影响力的人就是典型的例子。

5.领导工作的实质(单P136):

①领导实质上是一种对他人的影响力,即是管理者对下属及组的织行为与心理的影响

②领导工作有效性的核心内容是领导者影响力的强度与有效性。

③管理者实施有效地领导,最关键就是增强其对下属及组织的强度与有效力

6.领导权力的来源

1)组织授权②领导者的素质和行为③被管理者的服从与追随

8.几种典型的领导理论

领导方式的基本类型(P410):①专权型领导②民主型领导③放任型领导

领导理论:

1)领导方式的连续性统一体理论(认为从专权型到放任型,存在这多种过度类型)

提出7种典型的领导方式—美·坦南鲍姆和施米特:Array

①经理作出并宣布决策

②经理“销售”决策

③经理提出计划并允许提出问题

④经理提出可以修改的暂定计划

⑤经理提出问题,征求建议,做出决策

⑥经理决定界限,让团体做出决策

⑦经理允许下属在规定的界限内行使职

2)管理方格理论(布莱克和穆顿)如图所示

①9.1型方式(任务型)只注重任务的完成,不重视人的因素

②1.9型方式(乡村俱乐部型)与9.1型相反,即特别关心职工

③5.5型方式(中庸之道)既不过于重视人,也不重视任务因素,努力保持和协和妥协,以免顾此失彼

④1.1型方式(贫乏型)对职工的关心和生产任务的关心都很差

⑤9.9型方式(团队型)对生产和人的关心都达到了最高

结论:作为一个领导者,既要发扬民主,又要善于集中,既要关心企业任务的完成,又要关心职工的正当利益。

3)权变理论(P414)

权变理论认为不存在一种“普适”的领导方式,领导工作强烈地受到领导者所处的客观环境的影响。即,

领导和领导者是某种既定环境的产物,S = f (L,F,E)S 领导方式L 领导者特征F 追随者特征 E 环境

领导者特征:主要指领导者的个人品质、价值观和工作经历

追随者特征:主要指追随者的个人品质、工作能力、价值观等

环境:主要指工作特性、组织特性、社会状况、文化影响、心理因素等等

代表:菲德勒的领导权变理论,认为各种领导方式都可能在一定环境内有效,即领导环境决定了领导方式。

这种环境是多种外部和内部因素的综合作用体。

领导方式具体化分为: 职位权利、任务结构和上下级关系

★领导的修养和素质(P403)

1)领导者的素质:

①思想素质领导者应具有强烈的事业信、责任感和创业精神;有良好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能一心

为公,不谋私利,谦虚谨慎,艰苦朴素,较高的情伤,具有影响他人的魅力

②业务素质领导者应掌握的业务知识包括:

1. 应懂得市场经济的基本原理,与时俱进地掌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思想

2. 应懂得管理的基本原理、方法和各项专业管理的基本知识

3. 应懂得生产技术和有关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的基本知识

4. 应懂得政治思想工作、心理学、人才学、行为科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知识

5. 应能熟练应用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和网络,及时了解和处理有关信息

还要有较高的业务技能: 1.较强的分析、判断和概括能力 2.决策能力3.组织、指挥和控制的能力4.沟通、

协调企业内外各种关系的能力5.不断探索和创新的能力6.知人善任的能力

③身体素质

2)经济全球化对企业领导提出的要求P405:

10大特征→建立愿景、信息决策、配置资源、有效沟通、激励他人、人才培养、承担责任、诚实守信、

事业导向、快速学习

3)领导集体的构成:

①年龄结构,领导班子年轻化是现代化社会的客观要求,是组织现代文化大生产的需要

②知识结构,领导班子成员都应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

③能力结构,包括决策、判断、分析、指挥、组织和协调能力

④专业结构,在领导班子中各位成员的配备应由各种专门的人才组成

7.主要的一些领导方法和技术P416

领导艺术就是富有创造性的领导方法,主管人员要具有灵活运用各种领导方法和原则的能力与技巧,才能率领和引导人们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而实现组织的目标。领导艺术包括:

①决策艺术,领导者要及时察觉组织发展的各种有利、不利的条件,集中群众正确意见作出科学的决策

②用人艺术,知人善任,取长避短

③授权、指挥、激励的艺术。适当放权,恰当指挥,利用各种方法激励下属

④集中精力抓主要环节的艺术和领导变革艺术以及履行职能的艺术。要善于抓主要矛盾加以解决,因势利导,

高处理变革中的新问题,要对自己的领导职能有正确的认识,注意自己的自然影响力的领导艺术:1. 做领导的本职工作2. 善于同下属交谈,倾听下属的意见3. 争取众人的信任和合作(平易近人;

信任对方;关心他人;一视同仁)4. 做自己时间的主人(记录自己的时间消耗;学会合理地使用时间;提高开会的效率)

二激励理论P424

1.激励的含义:指管理者运用各种手段,刺激被管理者的需要,激发其动机,使其朝向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心理过程

2.激励作用—核心作用是调动人的

3.激励的作用过程

即在外界刺激变量(各种管理手段与环境因素)的作用下,是内在变量(需要、动机)产生持续不断的兴奋,从而引起主体(被管理者)积极的行为反应(为动机所驱使的实现目标努力)

4.最主要的激励理论P427

1)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理论

2个基本论点:①人的需要取决于他已经得到什么,尚缺少什么,只有尚未满足的需要能够影响行为

②人需要都有轻重层次,某一层需要的到满足后,另一层需要才会出现

需要分为5级:①生理的需要②安全的需要③社交的需要④尊重的需要⑤自我实现的需要

对管理实践的启示:①正确认识被管理者需要的层次性 ②努力将本组织的管理手段、管理条件和被管理者联系起来,最大限制满足被管理者的需要 ③找出受时代、环境及个人条件差异影响的优势需要,有针对性进行激励

2) 双因素理论—赫茨伯格

他提出双因素理论,将影响人的积极性的因素分为激励因素和宝鉴因素2大类

① 保健因素对员工行为的影响类似卫生保健对人的审议的影响,它包括企业政策与行政管理等10项内容 ② 激励因素对员工行为有明显的激励作用,它包括工作上的成就感6项内容

? 激励因素是以工作为中心的,即以对工作是否满意、工作中个人是否有成就,是否得到重用和提升中心的,而保健因素则是与工作的外部环境有关,属保证完成工作的基本条件

对管理实践的启示:

① 善于区分管理实践中存在的两类因素,对于保健因素要给予基本的满足,消除下级的不满

② 要抓住激励因素,进行有针对性的激励

③ 正确识别与挑选激励因素

3) 期望理论—费鲁姆

观点:只要员工以自己的直觉确认自己经过努力工作就能达到所要求的绩效,达到绩效后就能得到具有吸引力的奖赏,他就会努力工作。根据这一理论,人们对工作的态度可以有下述的三种联系来判断:努力—绩效的关系;绩效—奖赏的关系;奖赏—个人目标的关系。有效的激励取决于个体对完成工作的能力以及工作任务的能力以及受到预期奖励的期望,公式:激励=效价×期望值

? 个人的工作动机不仅受到其所得到报酬绝对值的影响,而且受到相对报酬多少的影响

? 期望理论的基础是自我利益,他认为每个员工都在寻求获得最大的自我满足

? 期望理论的核心是双向期望,管理者期望员工的行为,员工期望管理者的奖赏

4) 公平理论—亚当斯

讨论报酬的公平性对人的工作积极性的影响。人们通过2个方面比较来判断其所获报酬的公平性,即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

? 横向比较:指将“自己”与“别人”相比较来判断自己所获报酬的公平性,并据此作出反应

? 纵向比较:指将自己的目前与过去比较

5) 强化理论—斯金纳

认为人的行为是其所获刺激的函数,如果刺激对他有利,则这种行为会重复出现,若对他不利,这种行为会减弱至消失,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

? 对管理启示:①在管理中高度重视相对报酬问题 ②尽可能实现相对报酬的公平性,当出现不公平现象是要

做好工作,积极引导,防止负面作用发生,并通过改革和管理的科学化,消除不公平,或将不公平产生的不安心里得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二 沟通

1. 沟通的含义与作用P445

1) 沟通:指可理解的信息或思想在两人或两人以上的人群中传递或交换的过程

协调是协调各个体、各要素,使企业成为一个整体的凝聚剂

沟通是领导者激励下属,实现领导职能的基本途径 沟通也是企业与外部环境建立联系的桥梁

2) 沟通具有目的性、信息传递性、双向交流性

2. 沟通的类型P448

按功能分:工具式沟通和感情式沟通

按方法分:口头沟通,书面沟通,非言语沟通,体态语言沟通,语调沟通及电子媒介沟通

按方向分:下行沟通,上行沟通,平行沟通和网状沟通

按是否进行反馈:单项沟通和双向沟通

3. 常用的沟通方式:信息沟通;情感沟通;行为沟通

4. 沟通障碍及实现有效沟通的途径P452

① 个人因素,包括选择性接受和沟通技巧的差异

人际因素,包括沟通双方的相互信任、信息来源的可靠程度(由诚实;能力;热情;客观决定)和发

送者与接受者之间的相似程度

③ 结构因素,包括地位差别、信息传递链、团体规模和空间约束

④ 技术因素,包括语言、非语言暗示、媒介的有效性和信息过量

实现有效沟通的途径(如何克服沟通中的障碍P458)

① 明了沟通的重要性,正确对待沟通

② 要学会“听”

③ 创造一个相互信任,有利于沟通的小环境

④ 缩短信息传递链,拓展沟通渠道,保证信息的畅通无阻和完整性

⑤ 发挥职工代表的作用

⑥ 发挥非工作组的作用

⑦ 加强平行沟通,促进横向交流

⑧ 利用互联网进行沟通

第六章 控制职能 一 控制的一般理论

1. 控制职能的含义及作用 (单P212)

1) 含义:指管理者为保证实际工作与计划一致,有效实现目标而采取的一切行动

① 控制能保证计划目标的实现,这是控制最根本的作用

② 控制可以是复杂的组织活动协调一致、有序地运作,以增强组织活动的有效性 ③ 控制可以补充与完善初制定的计划与目标,以有效减轻环境的不确定性对组织活动的影响

④ 控制可以进行实时纠纷,避免和减少管理失误造成的损失

2. 控制系统的构成基本要素(单 P212)

① 人,每一项工作都与人有关

② 财,组织运作可以说是资金运转的过程

③ 物,指企业所需各种原料,辅助材料及各种设施的泛称

④ 时间,时间与具体对象联系时,时间才有价值。资金时间占用越短越好,设备可利用时间越长越好

⑤ 信息,有效地信息才有价值,外部信息有利于决策,有利于销售,内部信息有助于发现存在问题,改善服务

3. 组织运转的基本要素 ★

① 制定控制目标,建立控制标准

② 衡量实际工作,获取偏差信息

③ 分析偏差原因,采取矫正措施

4. 三种基本控制类型P493

1) 预先控制(前馈控制)指为增加将来的实际结果达到的计划结果的可能,而事先所进行的管理活动。

预先控制的中心问题是防止组织所使用的资源在质和量上产生偏差。其主要是搞好资源配置,包括人员挑选和配置,物质技术设置,商品等保证业务需要及资金的控制等

2) 过程控制(现场控制)指:企业经营过程开始以后,对活动的人和事进行指导和监督

现场控制的中心问题是防止与纠正执行计划行动与计划标准的偏差。其主要是通过对下属人员及其活动进行指导、监督、调节等方式来实现

3) 成果控制(反馈控制)指:在一个时期的生产经营活动已经结束以后,对本期的资源利用状况及其结果进行总结

成果控制主要包括:财务分析、成本分析、质量分析以及职工成绩评定等内容

反馈控制的中心问题是分析评价计划执行的最终结果与计划目标的偏差.目的是改进下一过程中资源的配置及运作过程

5. 控制的原则和要求P495

1) 控制的要求: ①适时控制 ②适度控制(防止控制过多或控制不足;处理好全面控制与重点控制的关系;使花费一定费用的

控制得到足够的控制收益)③客观控制 ④弹性控制

2) 控制的必要性(理由):环境的变化;管理权力的分散;工作能力的差异P487

二 控制的过程、内容和方法

1. 控制标准的含义:

1) 含义:指反映或衡量系统预期稳定状况的水平和尺度(决定这种标准最主要的依据是计划) P 单216

2) 制定标准的方法:统计性标准;根据评估标准;工程标准

P504

3)控制过程:

①确定标准(确定控制对象;选择控制的重点,选择标准制定的方法)

②衡量工作成效(通过衡量成绩;检查标准的客观性和有效性;确定适宜的衡量频度;建立信息反馈系统)

③纠正偏差(找出偏差产生的主要原因;确定纠偏措施的实施对象,选择恰当的纠偏措施)

2.定性标准和定量标准

定量标准有:实物量标准;货币标准;时间标准;综合标准

定性标准:有一定弹性,如企业的信誉,品牌,某人的工作能力态度等

3.管理控制的内容(人力控制、经营控制、财务控制)

1)人力资源控制的常用方法

人力控制首先要够用,其次是精干、高效①人力资源总数的控制方法②间接劳动比率控制方法③成果控制法2)经营控制的内容和方法

经营控制是对组织资源转化过程的控制,是保证整个过程中的成本最低,保证转换过程的连续性和节奏性经营控制的主要内容:①原料、物质控制②生产控制、协调员工和各种设备③生产进度安排④产品质量常用方法:①ABC分析②经济批量法③材料需要量计划④准时盘点控制

4.常见的管理控制方法

计划控制(预先):从预期收入和费用两个方面对企业经营全面控制

时间控制(现场):合理安排时间,用较少的时间,取得较大的收益

数量控制(库存):哪些物资要有库存,哪些可多存些,哪些可少存些,何时何货,订多少?

质量控制(反馈):事后检验,统计抽样检查,消除隐患,把损失降到最低

安全控制:预防为主,加强培训,规范操作,消除隐患,把损失降到最低

人员行为控制:通常有绩效评价、奖惩等

综合控制:根据损利益对其管理活动及其成效进行综合控制的方法

5.预算控制和非预算控制的含义P512

1)预算控制(既是计划工具,也是控制工具):指根据预算规定的收入与支出变准来检查和监督各个部门的生产经

营活动,以保证各种活动形式或各个部门在充分达到既定目标、实现利润的过程中对经营资源的利用,从而费用支出受到严格有效的约束

预算的内容P515:①收入预算②支出预算③现金预算④资金支出预算⑤资产负债预算

预算的形式P512:静态预算与弹性预算;增量预算与零基预算

2)非预算控制P519

非预算主要有比率分析、审计控制、损益控制等放

事后控制的不足:

①事后控制无法改善前期工作为后期工作提供借鉴

②许多事并不一定能反映在当期投益表上,在损益表上不能准确判断利润发生偏差的原因

第七章创新职能

一概述

1.创新职能P532

创新首先是一种思想及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的实践,是一种原则以及在这种原则指导下的具体活动,是管理的一种基本职能

管理内容的核心是:维持与创新

创新与维持的关系

维持与创新作为管理的2个基本职能,对系统的生存发展都非常重要,它们相互联系,不可或缺的。创新是维持基础上的发展,而维持是创新基础上的延续。维持是为了实现创新的成果,而创新则是为了较高层次的维持提供依托和框架。任何管理工作都应围绕系统运转的维持和创新而展开的。只有创新没有为维持,系统会呈现出无序的混乱的状态。而只有创新没有维持,系统则缺乏活动,犹如一潭死水。适应不了外界的变化,最终会贝环境淘汰,卓越的管理是实现维持与创新最优组合的管理。

2.创新职能在管理中的作用: ①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②降低交易成本③稳定推动企业发展④拓展市场,有力竞

争⑤有助于企业家形成

3.创新的特点

①继承性,管理创新不是对原有管理的全面否定,而是一个扬弃的过程

② 目的性,管理创新旨在解决组织进一步发展所面临的问题,突破组织发展原有的管理方式、手段和方法 ③ 全面性,管理创新必须把某种理念和解决问题的原则在整个向组织灌输和实施

④ 效益性,管理创新强调组织的发展问题,但更重要的是强调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性和经济性

⑤ 稳定性,管理创新要保证组织管理的相对稳定性

4. 创新的种类P546

按创新的规模以及创新对系统的影响程度分:局部创新和整体创新

按创新与环境的关系分:消极防御型创新和积极攻击型创新

从创新发生的时期分:系统初期的创新和运行中的创新

按创新的组织程度分:自发创新和有组织的创新

有组织的创新包含2层意思:①系统的管理人员根据创新的客观要求和创新活动本身的客观规律,制度化地研究外部环境状况和内部工作,寻求和利用创新机会,计划和组织创新活动 ②在这同时,系统的管理人员要积极地引导和利用各要素的自发创新,使之相互协调并系统有计划的创新活动相配合,使整个系统内的创新活动有计划有组织地展开。

创新水平选择先发制人:

① 可给企业良好的声誉

② 可使企业占据有利市场地位 ③ 可使企业进入最有力的销售渠道 ④ 可使企业获得有利要素来源

⑤ 可使企业获取高额利润

⑥ 高额市场开发费用需求不确定性技术不确定

制度创新方向:不断调整和优化企业所有者,经营者和劳动者之间的关系,使各个方面的权力和利益得到充分

的体现

5. 创新的内容P548

① 目标创新,企业在各个时期的具体目标必须根据企业内部情况或外部环境变化而有所创新

② 技术创新,包括要素创新与要素组合创新,产品创新

③ 制度创新,包括产权制度创新,经营制度创新和管理制度创新

④ 组织机构和结构的创新,组织结构创新主要涉及管理劳动的横向分工,组织结构创新主要设计管理劳动的

纵向分工

⑤ 环境创新,指企业能动地改造环境。市场创新,开发新知识。

二 创新的过程、原理、方法和管理

1. 技术创新和组织创新类型

1) 技术创新包括要素创新,产品创新和要素组合方法的创新

技术创新的来源:①意外的成功或失败 ②企业内外的不协调 ③过程改进的需要 ④产业和市场的改变 ⑤ 人口结构的变化 ⑥人们观念的改变 ⑦新知识的产生

2) 组织创新,包括制度创新(产权制度,经营制度,管理制度),层次结构创新,文化创新

2. 创新的过程P552:①寻找机会 ②提出构想 ③迅速行动 ④坚持不懈

(组织下属的创新)新活动的组织

① 正确理解和扮演管理者的角色

② 创造促进创新的组织氛围

③ 制定有弹性的假话

④ 正确地对待失败

⑤ 建立合理的奖惩制度

3. 创新方法:识别问题方法,头脑风暴法,列举法,联想类比法,移植法

4. 创新的原理:综合性,系统性,多样性

5. 创新管理的含义: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组织机构,结构创新和环境创新

6. 创新对象的选择:产品选择,工艺创新,生产创新,创新水平选择

管理学周三多第五版重点笔记大全最新整理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4) 第一节人类的管理活动 (4) 第二节管理的职能与性质 (5) 第三节管理者的角色与职能 (5) 第四节管理学的对象与方法 (6) 第二章管理思想的发展 (6) 第一节中国传统管理思想 (6) 第二节西方传统管理思想 (7) 第三节西方现代管理思想的发展 (9) 第四节中国现代管理思想的发展 (12) 第三章管理的基本原理 (13) 第一节管理原理的特征 (13) 第二节系统原理 (13) 第三节人本原理 (14) 第四节责任原理 (15) 第五节效益原理 (15) 第四章管理道德与社会责任 (15) 第一节企业管理为什么需要伦理道德 (15) 第二节几种相关的道德观 (16) 第三节道德管理的特征和影响管理道德的因素 (17) 第四节改善企业道德行为的途经 (17) 第五节企业的社会责任 (18) 第五章管理的基本方法 (18) 第一节管理的方法论 (18) 第二节管理的法律方法 (18) 第三节管理的行政方法 (19) 第四节管理的经济方法 (20) 第五节管理的教育方法 (20) 第六节管理的技术方法 (21) 第六节伦理原理 (21) 第六章决策 (22) 第一节决策的定义、原则与依据 (22) 第二节决策的类型和特点 (22) 第三节决策的理论 (23) 第四节决策的过程与影响因素 (24) 第五节决策的方法 (24) 第七章计划与计划工作 (26) 第一节计划的概念及其性质 (26) 第二节计划的类型 (26) 第三节计划的编制过程 (27) 第八章计划的实施 (28) 第一节目标管理 (28) 第二节滚动计划法 (29) 第三节网络计划技术 (29)

管理学原理与方法周三多第五版重点.docx

管理学原理与方法(周三多第五版) 总论 人类活动的特点:目的性,依存性,知识性 管理的概念:管理是管理者为了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目的性有效性协调性过程性) 1:管理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2:管理应当是有效的。 3:管理的本质是协调。4:协调是运用各种管理职能的过程。 管理的职能:决策、组织、领导、控制、创新,是一切管理活动最基本的职能。 1:决策:所有管理者必须制定符合并支持组织的总体战略目标。(制定目标、行动) 2:组织:设计岗位,授权分工,使整个组织协调地运转。(设计、授权) 3:领导:指导人们的行为,通过沟通增强互相理解,统一思想和行动,激励成员自觉地为实现组织目标共同努力。(指导、沟通、激励) 4:控制:使实践活动符合于计划,计划是控制的标准。(衡量、纠偏) 5:创新:与其他职能结合中表现。 管理二重性:1、管理的自然属性--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因社会制度形态的不同而有所改变,这完全是一种客观存在。 2、管理的社会属性--反映社会关系 管理者的角色:明茨伯格这十种角色可归入三类。 人际角色:代表人角色、领导人角色、联络者角色 信息角色:监督者、发言人、传播人 决策角色:企业家、干扰对付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 管理者三种技能:卡次 1:技术技能,运用管理者所监督的专业领域中的过程、惯例、技术和工具的能力。 2:人际技能,成功地与人打交道并与人沟通的能力。 3:概念技能,把观点设想出来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象化的精神能力。 管理学的研究方法:归纳法、试验法、演绎法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要点: 1:宏观管理的治国学--(财政赋税、人口管理、货币管理、等) 2:微观管理的治生学--(农副业、手工业、运输、建筑工程等) 顺道、重人、人和、守信、利器、求实、对策、节俭、法治 西方早期思想产生的三个人物:亚当斯密巴贝奇罗伯特欧文 泰罗创立的科学管理理论 主要观点:1:科学管理的根本目的--谋求最高工作效率 2:达到最高效率的重要手段--用科学的管理方法代替旧的经验方法 3:实施科学管理的核心问题-要求管理人员和工人双方在精神上和思想上来一个彻底的改变 提出的以下管理制度:1:对工人提出科学的操作方法,以便合理利用工时,提高效率 2:在工资制度上实行差别计件制3:对工人进行科学的选择,培训和提高 4:制定科学的工艺规程5:使管理和劳动分离 评价:1:它冲破了传统地落后地经验管理办法,将科学引进了管理领域,创立了一套具体地科学管理方法2:科学地管理方法和科学地操作程序使生产效率提高了二三倍,推动了生产地发展,适应了资本主义地发展。 3:由于管理职能于执行职能地分离,企业中开始有一些人专门从事管理工作 4:泰罗把人看成会说话的机器,只能按照管理人员的决定、指示、命令执行劳动,在体力技能上受很大的压榨 缺陷:适应历史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同时也受到历史条件和个人经历的限制,他的科学管理所涉及的问

周三多《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5版【教材精讲+考研真题解析】讲义(企业组织创新)【圣才出品】

周三多《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5版【教材精讲+考研真题解析】讲义 第二十一章企业组织创新 21.1本章要点详解 本章要点 ■知识经济的特点 ■企业制度创新 ■企业层级结构创新 ■企业文化创新 重难点导学 一、知识经济的特点 (1)知识要素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相对重要性大大提高。 资本市场的发展、融资手段的不断完善以及与此同时企业生产过程的渐趋复杂使得知识

正逐渐取代资本成为企业生产经营的第一要素。 (2)生产者与最重要的生产要素的重新结合 知识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知识作为人脑的产物,其本质是不可能与其拥有者相分离的。 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组织设计不能不考虑知识的这种特点以及由此决定的劳动者与其最重要的生产要素重新结合的现象。 (3)由于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知识创新和传播的速度大大加快 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加速了知识的生成与发展进程,从而引导着企业组织的创新,影响着企业组织的结构化或再结构化。

二、企业制度创新 1.工业社会的企业制度结构特征及其原因 (1)特征 ①企业是通过规范作为类群的参与者在企业活动中权、利关系的制度来引导和整合这些成员的行为的: a.通过企业经营活动组织权力的分配,企业制度规范着参与者类群间的权力关系,从而影响着这些参与者在企业决策制定与执行中的行为表现; b.通过决定经营成果的分配,企业制度规范了参与者类群间的利益关系,从而影响着不同参与者在企业成果形成过程中的行为特点。 ②不同参与者是通过提供企业经营所必需的某种要素来实现他们对企业的贡献的。这些要素的相对重要性决定了要素供应者在企业活动中的相对权利地位。决定了企业活动中的权力与利益分配的格局,从而决定了企业制度结构的特点。 (2)原因 在工业社会,相对于其他要素来说,资本是最为重要也是最为稀缺的。

周三多管理学笔记完整版

第一章 1、什么是管理,管理的概念含义? 答:为了有效地实现组织预期的目标,由专门的管理人员利用专门的知识、技术和方法以人为中心进行的协调活动的过程。这一过程体现在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与创新管理职能的基本活动中。 这一表述包括以下几个内容: 1、管理的目标是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世界上不存在无目标的管理,也不可能实现无管理的目标。 2、管理由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与创新这样一系列相互关联、连续进行的活动所构成的。 3、管理的本质是协调。协调就是使个人努力与组织的预期目标一致。每一项管理职能,每一次决策都要进行协调,都是为了协调。 4、协调的中心是人。任何组织都同时存在人与人、人与物的关系,但人与物的关系最终仍表现为人与人的关系,任何资源的分配也都是以人为中心的。由于人不仅有物质需要而且还有精神需要,因此,社会与人的各种因素都会对协调产生重要的影响。 5、管理存在于组织之中。管理依存于组织的集体活动,离开了组织的集体活动来讨论管理是没有意义的。 6、协调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需要定性的理论和经验,也需要定量的专门技术。 7、管理活动即强调目的又注重过程。强调目的就是选择去“做正确的事”,这关系到管理活动的效果问题;注重过程则重视“正确的做事”,这关系到管理活动的效率问题。在效果与效率之中,效果是本,效率是标,有效地管理就是要标本兼重即“正确地去做适当的事情”。其他: ⑴管理目的:管理是手段,其本身不是目的; ⑵管理主体:管理者;一种职业;

⑶管理客体:组织活动及其参与要素; ⑷管理过程: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以及创新。 (5)有效的管理者=理论掌握+技巧运用 2、管理的职能 答: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这五种职能是一切管理最基本智能。 计划:计划是指“制定目标并确定为达成这些目标所必需的行动”。管理者必须制定符合并支持组织总体战略的目标。另外,他们必须制定一个支配和协调它们所负责的资源的计划,从而能够实现工作小组的目标。 组织:计划的执行需要靠他人的合作。组织工作正是源自人类对合作的需要。应根据工作的要求与人员的特点、设计岗位、通过授权分工,将适当的人员安排在适当的岗位上,用制度规定各个成员的职责和上下左右的关系,形成一个有机的组织结构,使整个组织协调地运转。领导;组织目标的实现需要依靠全体成员的努力,需要有权威的领导者进行领导,指导人们的行为,通过沟通增强人们的相互理解与信任,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激励每个成员自觉地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共同努力。 控制:控制的实质就是使实践活动符合计划,计划就是控制的标准。控制的时效性越强,控制的定量化程度也越高;越是高层的管理者,对控制的时效性的要求就越弱,而控制的综合性越强。控制与信任不完全对立。管理中可能有不信任的控制,但不存在没有控制的信任,没有控制就没有管理。 创新:最近几十年来,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活动的空前活跃,市场需求的瞬息万变,社会关系日益复杂,不创新就无法维持。成功的关键就是创新。 各项管理职能的相互关系:每一项管理工作都是计划开始,经过组织,领导到控制结束。各职能之间同时相互交叉渗透,控制的结果可能又导致新的计划,开始新的一轮管理循环。如此循环不息,把工作不断推向前进。创新在这个管理循环之中处于轴心位置,成为推动管理

《管理学原理与方法》周三多--第六版

第一篇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第一节人类的管理活动一:人类活动的特点(目的性、依存性、知识性)二:管理的必要性 三:管理的概念 第二节管理的职能与性质 一:管理的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二:管理的自然属性 三:管理的社会属性 第三节管理者的角色与职能 一:管理者的角色(人际角色、信息角色、决策角色)二:管理者的职能 (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机能)第四节管罗伯特卡次的研究,管理者必须具备三种技能: 理学的对象与方法 一: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二:管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归纳法(二)试验法(三)演绎法 第二章管理思想的发展第一节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一:中国传统思想形成的社会文化背景 二: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要点 第二节西方传统管理思想 一:西方早期管理思想的产生 1:亚当斯密《国富论》1776(英国) 2:查理巴贝奇(英国) 3:罗伯特。欧文(英国的空想主义家) 二:科学管理理论的产生和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 (一)“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科学管理之父 亨利。甘特:布雷斯及他的妻子:(二)对“泰罗制”的评价 (三)法约尔的“组织管理理论” 第三节西方现代管理思想的发展一:行为科学学派 霍桑试验:1: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 2:双因素理论——赫茨伯格 3:X、Y理论 4:Z理论——威廉。大二:“管理科学”学派 三:“决策理论”学派 四:对现代管理理论的思考五:新经济时代管理思想的变革 (一)管理思想的创新 (二)管理原则的创新 (三)经营目标创新 (四)经营战略创新 (五)生产系统创新 (六)企业组织创新 第三节中国现代管理思想的发展一:中国现代管理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一)中国官僚资本企业和民族资本企业的管理 (二)我国革命根据地公营企业的管理

周三多版管理学必背名词解释考研复习期末复习

周三多《管理学原理》名词解释 1.管理: 管理是管理者为了有效实现组织目标、个人发展和社会责任,运用管理职能进行协调的过程。 管理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管理应当是有效的; 管理的本质是协调; 协调是运用各种管理职能的过程。 2.管理的职能: 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 3.管理的自然属性: 管理的出现是由人类活动的特点决定的;管理是人类社会劳动过程中一种特殊职能;管理也是生产力。 4.管理的社会属性: 管理是为了达到预期目的而进行的具有特殊职能的活动;管理从来就是为了统治阶级、生产资料所有者服务的;管理是一定社会关系的反应; 5.管理者的角色: 人际角色(代表人、领导者、联络人)、信息角色(发言人、监督者、传播者)、决策角色(企业家、风险应对者、资源分配者、谈判人) 6.管理者的技能: 人际技能:成功与别人打交道并与别人沟通的能力。 技术技能:运用管理者所监督的专业领域的过程、惯例、技术和工具的能力。 概念技能:把观点设想出来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象化的精神能力。 7.中国古代管理思想: 宏观的治国学和微观的治生学。顺道、重人、人和、守信、利器、、对策、节俭、法治。 8.泰罗制的三个观点: ①科学管理的根本目的是达到最高工作效率; ②达到最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是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代替旧的经验管理; ③实施科学管理的核心问题是,要对管理人员和工人在思想上和精神上来一个彻底的变 革。 9.泰罗制的五项制度: ①对工人提出科学的操作方法,以便合理的利用工时,提高工效; ②在工资制度上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 ③对工人进行科学的选拔、培训和提高; ④制定科学的工艺规程,并以文件的形式固定下来,以利推广; ⑤将管理和劳动分离,管理工作称为计划职能,工人的劳动称为执行职能。 10.泰罗制的四点评价: ①将科学引入管理领域,并创立了一套具体的科学管理方法,这是管理理论的创新,为 管理实践开辟了新局面; ②提高了生产效率,推动了生产的发展,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 ③由于管理职能和执行职能的分离,使管理理论的创立和发展有了实践基础; ④把人看做纯粹的“经济人”,而忽视了工人之间的交往以及工人的感情、态度等社会 因素的影响。

《管理学原理与方法》———周三多、试题及答案

管理学原理总复习资料与参考答案、判断题: 0 ) 1、管理是任何组织集体劳动所必需的活动,因此任何社会的管理性质都是相同的。 1 ) 2、泰罗是科学管理学派的杰出代表人物。 0 ) 3、我们将管理层次少而管理幅度大的组织结构称作直式结构,它可以密切上下级之间的关系(0) 4、根据菲德勒的权变理论,在情境较好的情况下,采用高LPC领导,效果较好。 1) 5、计划工作之所以是一项普遍的工作,是因为一个组织无论大小,它的管理过程都是完整的0) 6、根据公平理论,当获得相同结果时,员工会感到他们是被公平对待的。 0) 7、当重要细节必须被传递时,非语言沟通是最适宜的方式。 0) 8、衡量绩效是控制活动的最终目的。 1、( 0 )科学管理对人性的假设是“社会人”的假设。 2、( 1 )经验管理学派认为学生和管理者通过研究各种成功与失败的管理案例,就能理 解管理问题,但并不能因此学会有效地进行管理。 3、(1 )目标并不决定未来,但它们是动员企业中各种资源和力量去创造未来的手段。 4、(1 )在计划中体现的灵活性越大,则所制定的计划越实际,越能保证得到切实完成。 5、(0 )决策就是要选择一个最好的方案去实现组织的目标。 6、(1 )当组织处于不稳定的环境之中,较宽的管理幅度能确保更有效的管理。 7、( 1 )赫茨伯格认为企业政策、工资水平、人际关系都属于保健因素。 1.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 . ( 1 ) 2.管理者权力比权威更重要。(0 ) 3.未来企业竞争将主要是企业文化的竞争。( 1 ) 4.霍桑实验证明:人是“经济人”,不是“社会人”。( 0 ) 5.管理效益原理认为现代管理的核心是使人性得到最完美的发展。( 0 ) 6.管理原理和管理原则基本没什么区别,可以等同。(0 ) 7.按决策的重要程度可将决策分为高层决策、中层决策和基层决策。( 0 ) 8.头脑风暴法、德尔菲法和哥顿法属于集体决策方法。( 1 ) 9.运用期望值法进行决策时,期望值大的方案较优。(0 ) 10.经济批量模型中库存费用与订货费用是成反比的。( 1 ) 11.决策是计划的前提,计划是决策的逻辑延续。( 1 ) 12.边际分析法是制订计划时经常采用的一种方法。( 0 ) 13.力求维持最少部门是部门划分的原则之一。( 1 ) 14.领导者不一定是管理者,但管理者一定是领导者。( 0 ) 1.管理的双重性是指不确定性和复杂性。( 0 ) 2.管理者权力比权威更重要。(0 ) 3.企业文化源于美国,发展于日本。( 1 ) 4.科学管理理论的产生源于霍桑实验。( 0 ) 5.管理责任原理认为服务于人是管理的根本目的。(0 ) 6.管理原理是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结论,因此不用因时、因地、因事而变。( 0 ) 7.按决策所处的层次可将决策分为战略决策、战术决策和业务决策。( 0 ) 8.法律方法的缺点是横向沟通困难。(0) 9.运用决策树法进行决策时,期望值大的方案较优。( 0 ) 10.经济批量模型中库存费用与订货费用相等时,总费用最低。(1 )

管理学要点笔记 周三多 第五版

管理学原理与方法(周三多第五版) (加◆◇符号为重点知识) 第一篇总论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第一节人类的管理活动 一:◆◇人类活动的特点◆◇ 1:目的性 2:依存性 3:知识性 二:◆◇管理的必要性◆◇ 1:资源短缺 2 科学技术是阻碍生产力的原因之一 3:高度专业划的社会分工 4:实现社会企业的长期发展,需要靠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 5:近几年来,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信息网络,互联网等在中国各行各业中得到了空前迅速的应用和普及。 三:管理的概念 几种代表性的观点 1:管理是由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及控制等只能为要素组成的活动过程。--法约尔1916年提出 2:管理是指通过计划工作,组织工作,领导工作和控制工作的诸过程来协调所有的资源,以使达到既定的目标。 3: 管理是在某一组织中,为完成目标而从事的对人与物质资源的协调活动。 4:管理就是由一个或更多的人来协调他人活动,以便收到个人单独活动所不能收到的效果而进行的各种活动。 5:管理就是协调人际关系,激发人的积极性,以达到共同目标的一种活动。这种表述突出了人际关系和人的行为。 6:管理也是社会主义教育--毛泽东1964年提出 7:管理就是决策。--1978赫伯特。西蒙 ◆◇管理的概念◆◇ a: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 b:管理的本质就是协调 c:协调必定产生在社会组织当中 d:协调的中心是人

e:协调的方法是多样的,需要定性的理论和经验,业需要定量的专门技术 第二节管理的职能与性质 一:◆◇管理的职能◆◇ 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这五种管理职能是一切管理活动最基本的职能。 二:◆◇管理二重性◆◇ 管理的自然属性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因社会制度形态的不同而有所改变,这完全是一种客观存在。--管理的自然属性。 管理的社会属性 为统治阶级服务 第三节管理者的角色与职能 一:◆◇管理者的角色◆◇ 明茨伯格这十种角色可归入三类。 人际角色:代表人角色、领导人角色、联络者角色 信息角色:监督者、发言人、传播人 决策角色:企业家、干扰对付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 二:管理者的职能 卡次◆◇管理者三种技能◆◇ (一)技术技能 (二)人际技能 (三)概念技能 第三节管理学的对象与方法 一: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各种管理工作中普遍适用的原理与方法 二:◆◇管理学的研究方法◆◇ 归纳法、试验法、演绎法 第二章管理思想的发展 第一节中国传统管理思想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要点◆◇ 中国传统的管理思想分为 1:宏观管理的治国学--(财政赋税、人口管理、货币管理、等) 2:微观管理的治生学--(农副业、手工业、运输、建筑工程等) (一)顺道--顺应宏观的治国理论和客观的经济规律

管理学原理(周三多)复习资料

第一编导论 第一章 1、组织及其要素 组织是指一群人为了实现某个共同目标而结合起来协调行动的集合体 要素:成员、目标、活动、资源、环境 2、管理的必要性(6) 管理即是整合组织的各种要素 3、企业特征 商品性、经济性、联合性 4、企业的任务,为完成这些任务要进行哪些活动 任务:满足社会需要、获取利润 活动:资源的筹措、资源的转换、产品销售 5、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给企业带来了哪些变化 6、企业管理的性质和特征 管理就是为了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由专门的管理人员利用专门的知识、技术和方法对组织活动进行计划、组织、领导与控制的过程。 特征: 管理的任务是有效地实现组织预定的目标 管理的主体是具有专门知识、利用专门技术和手段进行专门活动的管理者 管理的客体是组织活动及其参与要素 管理是一个包括了多阶段、多项工作的综合过程 7、企业管理的内容 (1)横向分析 经营管理 生产管理:生产条件、生产过程、生产成果的管理 技术管理 人事管理 财务管理:资金筹措、资金使用的管理 (2)纵向分析 计划:研究经营条件、制定经营决策、编制行动计划 组织:设计组织、人员配备、开动组织、监视组织运行,分析企业活动及其环境特点,研究并实施组织机构与结构的调整和变革 领导 控制 8、作为管理方法论基础的系统论的基本观点以及这些观点对我们的启示 系统基本元素:物质、信息、能量 系统分类:自然系统、人造系统;封闭系统、开放系统;静态系统、动态系统 系统是要素、结构与功能的统一体 系统的特征:整体性、相关性、有序性、与外部环境的相互适应性 启示:企业管理必须有整体、层次观点;管理工作必须有开发观点 第二章 1、中国古代管理思想 顺道、重人、求和、法治(明法、一法、常法)、守信、预谋 2、工厂制度早期的企业家和经济学家对管理的探索和思考 小詹姆斯·瓦特、马修·巴尔顿 欧文:现代人事管理的创始人 亚当·斯密:劳动分工 查理·巴贝奇:计算机之父 3、泰罗的科学管理为什么会在美国产生和迅速推广(29、30)

(完整版)周三多《管理学》笔记整理

《管理学-原理与方法》 第一篇总论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第一节人类的管理活动 一.人类活动的特点:目的性依存性知识性——管理实践悠久历史原因 二.管理的必要性 1.作为发展中国家,资源短缺将是一种长期的经济现象,特别是资金、能源、原材料往往成为企业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桎梏。 2.作为发展中国家,科学技术落后是阻碍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3.高度专业化的社会分工是现代国家的企业建立的基础。 4.实现社会发展和企业或任何社会组织的发展的预期目标,都要靠全体成员长期的共同努力。 5.近几年来,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信息网络、互联网等在中国各行各业中得到了空前迅速的应用和普及。 三.管理的定义 管理是管理者为了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个人发展和社会责任,运用管理职能进行的协调的过程。 (一)管理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管理不再单纯是为了实现组织目标,同时也要十分关注实现组织中每个人的发展和实现组织的社会责任。 (二)管理应当是有效的 不仅要有较高的效率,同时还要有较好的效果。 (三)管理的本质是协调 协调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组织内部各种有形和无形资源之间的协调;二是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协调。 (四)协调是运用各种管理职能的过程 第二节管理的职能与性质 一.管理的职能 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这五种职能是一切管理活动最基本的职能。 (一)决策 组织中所有层次的管理者,都必须从事计划活动。 (二)组织 计划的执行要靠他人的合作。 组织目标决定着组织结构的具体形式和特点。 组织职能是管理活动的根本职能,是其他一切管理活动的保证和依托。 (三)领导 需要有权威的领导者进行领导,指导人们的行为,通过沟通增强人们的相互理解,统一

(完整版)周三多《管理学》教学与考研考试大纲

《管理学》教学与期末考试考研大纲参考版 2017年2月

前言 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要求 《管理学》课程是工商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旅游管理和会计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管理学》以经济管理工作为逻辑起点,以本科学生为讲授对象,是集理论性与应用性为一体的学科。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全面了解科学管理的基本理念、基本方法以及发展趋势,为深入掌握各门专业课打下坚实的基础,基本掌握从事经济管理工作所需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具备一定的管理技能,能够胜任企事业单位管理岗位的工作。 学习本课程的要求是:学生具有系统的经济理论知识,有一定的自主学习和工作能力,能够有意识地规划个人职业生涯。《管理学》知识来自对不同经济组织长期经济活动有益探索的经验总结和理论升华,它要求学生在学习中能够运用综合分析能力、逻辑判断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理解其内容,领会其实质。《管理学》知识与组织生存的客观环境有着极其密切的互动关系,其知识体系、内容结构充满变化,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中能够站在客观环境的角度进行学习,以掌握《管理学》知识的本质。 先修课程要求:《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 本课程计划54学时,3学分。 选用教材: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高等学校工商管理类核心课程教材:《管理学》(第三版)周三多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教学手段:课堂讲授、案例讨论、自学相结合。 考核方法:闭卷笔试。 注:※符号标注的内容由任课老师自主安排讲授,不在考试范围之例。

第一章管理和管理者的工作 一、学习目的 理解管理的含义与管理者的工作内容及其性质。 二、本章内容 第一节管理的含义 一、管理的条件 共同劳动;组织;组织目标 二、管理的定义(教材第5页) 管理是指组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项职能活动,合理分配、协调相关资源的过程。 第二节管理过程与管理职能 一、管理过程(罗宾斯:《管理学》第7版,2004.4,第9页) 管理过程是一组进行中的决策和工作活动,在这个过程中管理者从事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它的含义在于,当管理者进行管理时,他们的工作通常以连续的方式体现出来。 二、管理职能(格里芬:《管理学》第9版,2008.4,第7页) 1、计划:设定组织目标并决定实现目标的最佳手段。 2、组织:决定资源和活动组合的最佳方式。 3、领导:激励组织成员为组织利益最大化而工作 4、控制:监督和纠正当前活动以保证目标实现。 第三节管理者和管理工作 一、管理者的定义(格里芬:《管理学》第9版,2008.4,第6页) 管理者是以执行管理过程为职责的组织成员,负责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人力资源、财务资源、物质资源和信息资源以实现组织目标。 二、管理者的类型(格里芬:《管理学》第9版,2008.4,第9页) 管理者依不同层次、不同职能分为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和基层管理者以及营销、财务、运营、人力资源和行政等专业管理者。

管理学原理 重点难点整理

管理学原理重点难点整理 第一篇绪论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名词解释 1.管理:是指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控制等职能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使他人同自己一起实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2.管理学:管理学是一门系统的研究管理过程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科学。 3.系统:系统是指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问答 1.管理的基本特征:(1)管理是一种文化现象和社会现象(2)管理的主体是管理者 (3)管理的任务只能与层次(4)管理的核心是处理好人际关系 2.管理的两重性及其意义:管理的两重性包括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管理的两重性反应出 管理的必要性和目的性。 意义:(1)认真总结我国在管理理论与时间上正反两面的经验教训,更好的发挥社会注意制度的优越性。(2)注意学习引进国外对我们有益的管理理论、技术和方法。(3)要结合实际,随机制宜地学习与运用。 3.管理学的特点:(1)一般性(2)多科性(3)历史性(4)实践性 4.系统的特征和观点:系统的特征---(1)整体性(2)目的性(3)开放性(4)交换性 (5)相互依存性(6)控制性 系统的观点---(1)整体观点(2)“开放性”与“封闭性”(3)封闭则消亡的观点

(4)模糊分界的观点(5)保持“体内动态平衡的观点”(6)信息反馈观点 (7)分级观点(8)不断分化和完善的观点(9)等效观点 5.为什么要学习研究院理学? (1)管理的重要性决定了学习研究管理学的必要性 (2)学习研究管理学是培养管理人员的重要手段之一 (3)学习研究管理学是未来的需要 第二章:管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名词解释: 1.霍桑实验:四个阶段--(1)工厂照明试验(2)继电器装配室试验(3)大规模的访问 者和普查(4)电话线圈装配工试验。由于试验是在霍桑工厂进行的,因此称之为霍桑试验。 2.全面质量管理: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 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 3.战略管理:是指组织制定和实施战略的活动过程,其核心问题是确保组织的自身条件与 外部环境相适应,求得组织长期稳定的发展。 问答: 1.(泰罗)科学管理理论要点:(1)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身产率(2)为了提高 劳动生产率,必须为工作配备“第一流的工人”(3)使用标准化的工具、机器和材料,并使工作环境标准化(4)实行有差别的计件工资制(5)工人有雇主双方都必须来一次“心理革命”(6)把计划职能同执行职能分开(7)实行职能工长制(8)在管理控制上实行例外原则

周三多管理学考研复习提纲

周三多《管理学》考研复习提纲 注:以高教版为主,复旦版为辅 第一篇总论 一、名词解释 1、管理 是指组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信息、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等各项职能活动,对包括人员在内的一切可以调用的各种资源进行合理分配、协调的过程。 补复旦版:管理是管理者为了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个人发展和社会责任,运用管理职能进行协调的过程。(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应当有效;本质是协调;运用各种管理职能的过程) 2、欧文 罗伯特·欧文是19世纪初英国著名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人事管理之父”,因其开创了在企业中重视人的地位和作用的先河。他曾在其经营的一家大纺织厂中做过试验,内容包括改善工作条件、缩短工作日、提高工资、改善生活条件、发放抚恤金等,目的是探索对工人和工厂所有者双方都有利的方法和制度。 3、泰罗(泰罗制) 弗雷德里克·泰罗是美国著名的管理学家,科学管理理论奠基人,“科学管理之父”。最根本的贡献是,在管理实践和管理问题研究中采用“观察、记录、调查、试验等手段的近代分析科学方法”。(他对管理理论的贡献主要体现在树立新的管理哲学、采用科学工作方法

并推行相应的管理制度。)代表作是1911年出版的《科学管理原理》。(泰罗及其他同期先行者的理论和实践构成了泰罗制) 4、甘特 亨利·甘特是美国管理学家、机械工程师,他的主要贡献在于计划和管理技术方面。他最重要的贡献是创造了“甘特图”,一种用线条表示的计划图;另一贡献是提出了优于泰罗的“差别计件工资制”的“计件奖励工资制”,即对于超额完成定额的工人,除了支付给他日工资,超额部分还以计件方式发给他奖金;对于完不成定额的工人,工厂支付日工资。 5、法约尔 亨利·法约尔是法国一家大型煤矿公司的管理者,“经营管理之父”,代表作是《工业管理及一般管理》。他被公认为第一位概括和阐述一般管理理论的管理学家,其理论贡献主要体现在他对管理职能的划分和管理原则的归纳上。 6、韦伯 马克斯·韦伯是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组织理论之父”。他对管理理论的主要贡献是提出了“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理论。他认为高度结构化的、正式的、非人格化的理想行政组织体系是强制控制的合理手段,是达到目标、提高效率的最有效形式。 7、官僚制 “官僚制”又称为“科层制”或“理想的行政组织”,由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提出。其实质是在于以科学确定的“法定的”制

周三多笔记 整理

周三多<<管理学原理>>笔记减缩版,打印只要21张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第一节人类的管理活动 一:人类活动的特点1:目的性:人类正是在为实现预期目的的活动中,在不断地劳动,思考,谋划,设计和组织管理的过程中,逐步进化的。2:依存性:人类的目的性来源于对外部环境和人类自身的相互依存关系。3:知识性:人类能从过去的实践中学习,从前人的经验中学习,并能把学到的知识加以记忆,积累,分析和推理,从而形成人类独有的知识体系。二:管理的必要性1:资源短缺将是一种长期的经济现象,如何将有限的资源进行合理的利用,则是管理必须解决的问题。2:科学技术是阻碍生产力的原因之一,实践证明只有通过有效的发展,才能使科学技术真正转化为生产力。3:高度专业划的社会分工是现代化国家和现代企业的的基础,协调各种关系需要管理。4:实现社会企业的长期发展,需要靠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5:近几年来,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信息网络,互联网等在中国各行各业中得到了空前迅速的应用和普及。三:管理的概念几种代表性的观点1:管理是由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及控制等只能为要素组成的活动过程。——法约尔1916年提出2:管理是指通过计划工作,组织工作,领导工作和控制工作的诸过程来协调所有的资源,以使达到既定的目标。3:管理是在某一组织中,为完成目标而从事的对人与物质资源的协调活动。4:管理就是由一个或更多的人来协调他人活动,以便收到个人单独活动所不能收到的效果而进行的各种活动。5:管理就是协调人际关系,激发人的积极性,以达到共同目标的一种活动。这种表述突出了人际关系和人的行为。6:管理也是社会主义教育——毛泽东1964年提出7:管理就是决策。——1978赫伯特。西蒙综合前人的研究,管理的概念可以概括为a: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b:管理的本质就是协调c:协调必定产生在社会组织当中d:协调的中心是人e:协调的方法是多样的,需要定性的理论和经验,业需要定量的专门技术 第二节管理的职能与性质 一:管理的职能。许多新的管理论和管理学实践已一再证明: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这五种管理职能是一切管理活动最基本的职能。(一)计划.计划:制定目标并确实为达成这些目标所必需的行动。组织中所有的管理者都必须从事计划活动。(二)组织.根据工作的要求与人员的特点,设计岗位,通过授权和分工,将适当的人员安排在适当的岗位上,用制度规定各个岗位的职责和上下左右的相互关系,形成一个有机的组织结构,使整个组织协调运转——这就是组织的职能组织目标决定着组织的具体形式和特点(三)领导:指导人们的行为,通过沟通增强人们的相互理解,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激励每个成员自觉地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共同努力。(四)控制:控制地实质就是使实践活动符合与计划,计划就是控制地标准。(五)创新:创新职能与上述各种管理职能不同,他本身并没有某种特有的表现形式,他总是在与其他管理职能的结合中表现自身的存在与价值。二:管理的自然属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因社会制度形态的不同而有所改变,这完全是一种客观存在。——管理的自然属性。三:管理的社会属性1:科学技术的进步,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规模扩大,职能经理人出现,企业经营权和所有权分离2:部分职工持有股票,企业所有权的人数增多。3:西方发达国家的政府对本国经济采取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干预4:企业管理需要考虑消费者利益和社会生态环境的保护 第三节管理者的角色与职能 一:管理者的角色.根据亨利。明茨伯格的一项广为引用的研究,管理者扮演着十种角色,这十种角色可归入三类。人际角色:代表人角色、领导人角色、联络者角色.信息角色:监督者、发言人、传播人.决策角色:企业家、干扰对付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二:管理者的职能 罗伯特。卡次的研究,管理者必须具备三种技能(一)技术技能:运用管理者所监督的专业领域中的过程,惯例、技术和工具的能力。(二)人际技能(三)概念技能:能把观点设想出来,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象化的精神能力,具有概念技能的管理者往往把组织视为一个

管理学第五版_周三多_笔记讲课教案

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五版)周三多 第一篇总论(主要介绍管理学的形成历史、基本原理、管理道德、管理基本方法)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一、管理的职能与性质(管理是干什么的) 决策、组织、领导、控制、创新这是管理学的几大模块,按此顺序分模块复习 二、管理的二重性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要能分辨出这两种属性 三、管理者的角色和技能 人际角色、信息角色、决策角色要记住,案例分析中能分辨出是什么角色,并解释 1、人际:在组织之外是礼仪角色,相当于外交官,代表组织整体的利益和形象;在组织之内是领导者的角色; 在内外之间是联络者的角色,是个桥梁。 2、信息角色:监督工作,向上边汇报情况;向下边传递、发布信息;对外边当发言人,代表组织的整体声音。 3、决策角色:企业家,保证组织的更好发展;处理冲突,内部外部;资源分配 四、管理者的技能 技术、人际、概念概念都要记住 五、21世纪管理者面临的挑战及如何应对标题要记住,内容要会用自己的话来答 信息网络化、经济全球化、知识资源化、管理人本化 一)挑战:1、网络使信息变的透明,好事坏事都是一夜天下闻。所以管理者将不能像过去那样轻松地保守一些秘密。比如对于顾客,产品的好坏,产品出现质量问题,都会迅速地形成舆论,并在瞬间决定企业竞争的成败,如三鹿的例子,对于企业而言,应该考虑如何加快对市场突发事件的处理,如何利用网络打造自己的品牌价值,以及如何与消费者沟通、反馈等等。此外,在企业内部也应通过网络打造沟通的环境,信息的渠道。 2、经济全球化。宽容、博大、高瞻远瞩。把握机遇、应对挑战。双赢。对金融危机的处理。体制改革、学习。 3、对知识的管理。技术、理念、制度、品牌、产权、人才,学习型组织。 4、人本。现代文明的标志。重视人尊重人全面发展人。80年代日本与美国管理的比较。 二)应对:1、管理指导思想的创新。首先也是首要的要从思想上来一次大的变革,以知识的无限性和投资规律的递增规律为指导思想和依据。知识成为更重要的资本,掌握知识的员工很牛逼。他们将得到索取剩余价值的权利,从而颠覆过去的雇佣关系。知识的重要体现于知识产权、品牌价值、技术核心等等。 2、管理原则,就是怎么做,实际工作的时候的做法。对等的知识网络,就是知识、信息共享;集成的过程; 对话式的工作,就是多沟通,了解全局,而不是自己的那一个方面;人类的时间与计时;虚拟组织与动态团队。 3、经营目标创新。以前追求利润最大,现在求可持续发展,包括对员工、社会的责任、影响,业务效率等等。 以前追求市场份额,现在求市场价值。个人理解,市场价值高了,就代表这个公司名声更好,更被社会认可,长远地看,更有发展前途,而市场份额只是中短期战略的结果,不是绝对的。 4、经营战略创新。以前你死我活,现在双赢。 5、生产系统创新。四大系统:(设计与开发、生产自动化、质量控制、管理) 6、企业组织创新。扁平化;学习型;两级化;虚拟公司,即动态联盟。 第二章管理思想的发展 主要介绍西方管理学的发展,由科学管理,到经营管理,到行为管理,到人本管理。 一、科学管理

《管理学原理与方法》

《管理学原理与方法》

《管理学》――原理与方法 周三多(第四板)——复旦大学出版社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第一节人类的管理活动 一:人类活动的特点 1:目的性 人类正是在为实现预期目的的活动中,在不断地劳动,思考,谋划,设计和组织管理的过程中,逐步进化的。 2:依存性: 人类的目的性来源于对外部环境和人类自身的相互依存关系。 3:知识性 人类能从过去的实践中学习,从前人的经验中学习,并能把学到的知识加以记忆,积累,分析和推理,从而形成人类独有的知识体系。 二:管理的必要性 1:资源短缺将是一种长期的经济现象,如何将有限的资源进行合理的利用,则是管理必须解决的问题。2:科学技术是阻碍生产力的原因之一,实践证明只有通过有效的发展,才能使科学技术真正转化为生产力。 3:高度专业划的社会分工是现代化国家和现代企业的的基础,协调各种关系需要管理。 4:实现社会企业的长期发展,需要靠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 5:近几年来,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信息网络,互联网等在中国各行各业中得到了空前迅速的应用和普及。 三:管理的概念 管理是社会组织中,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以人为中心进行的协调活动。这一表述包含了以下五个观点a: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 b:管理的本质就是协调 c:协调必定产生在社会组织当中 d:协调的中心是人 e:协调的方法是多样的,需要定性的理论和经验 ,也需要定量的专门技术 第二节管理的职能与性质 一:管理的职能 许多新的管理论和管理学实践已一再证明: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这五种管理职能是一切管理活动最基本的职能。 (一)计划 计划:制定目标并确实为达成这些目标所必需的行动。组织中所有的管理者都必须从事计划活动。(二)组织 根据工作的要求与人员的特点,设计岗位,通过授权和分工,将适当的人员安排在适当的岗位上,用制度规定各个岗位的职责和上下左右的相互关系,形成一个有机的组织结构,使整个组织协调运转——这就是组织的职能 组织目标决定着组织的具体形式和特点 (三)领导 指导人们的行为,通过沟通增强人们的相互理解,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激励每个成员自觉地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共同努力。 (四)控制

周三多管理学考研案例答案

案例一: 一:科学管理思想:把管理的对象看作是被动的受支配者和经济理性人,是机器的附属物,因此会采取制定标准化的工作流程以提高工作效率,制定严格的制度(如考勤制度、奖惩制度、任务书)来保证产量和销量,对工作表现好的重奖,表现差的重罚。 答:如果专家具有科学管理思想,他会认为该厂的问题是没有较高的工作效率,没有用科学的管理方法。 第二章管理思想的发展 二:行为管理思想:强调对人性的全面关注,重视非正式组织,主张在管理方式上由监督制裁转向人性激发,由专断转向民主。因此会较多地关心工人家庭情况,生活情况,工作条件,给予较多的人文关怀,尽量满足工人的各种需要,注重激发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其在一定程度上参与管理。 如果专家具有行为管理思想,他会认为该厂的问题是没有满足工人的社会欲望,没有提高工人的士气 第二章管理思想的发展 三:权变管理思想:认为管理没有一成不变的方法和技术,而必须根据管理的条件和环境随机变化。因此会注重条件的变化并采取相应措施,外部条件如市场、原料、同类产品及企业、国家政策、产业调整等;内部条件如企业规模、企业在行业中所处的地位、企业生命周期、企业的盈利状况等;个人因素如学历和经历、需求偏好、个人爱好及特长等,采取相应的权变管理措施,如在激励时采取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短期激励与长期激励相结合的办法。 如果专家具有权变管理思想,他会认为该厂的问题是没有科学化,理性化,没有对人和管理过程重视,没有重视实践 四:你会采取的措施:首先要做深入细致的调查调研,找出问题症结所在,销量及产量下降、缺勤增加是由于工作懒散,不遵守纪律引起的严格奖惩,对违反或带头者严肃处理,以儆效尤(科学管理);对工作积极性不高的,了解其家庭生活是否困难并给予照顾,吸收其参加管理决策,给予挑战性富有激情和成就感的工作(行为管理);对市场竞争激烈或产品同质严重引起的销售下降,因原材料成本增加或机器老化引起的产量下降,因工人非正常原因引起的迟到早退要分析原因,加强管理,对症下药,总之要针对企业内外部生产环境的变化及时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 案例二: 内部环境的变化:如组织内部的人员的变化。包括:知识技术的改变。管理人员:经验管理能力的改变。组织结构的调整。 一:天、地、人是对公司内外部环境的概括描述。从案例中可以看出公司过去的成功来自天时、地利、人和,构成了公司的竞争优势。当公司重新确立了“成为全国乃至世界的建筑企业”时,从案例中可以看出在政府、银行关系方面、在地理方面、在人员素质要求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化,所谓的天、地、人已经不再成为优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