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复习之劝学师说重点句子翻译精编版
(完整版)师说原文、翻译及知识点归纳

(完整版)师说原⽂、翻译及知识点归纳《师说》注解及原⽂和翻译古之学者①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②。
⼈⾮⽣⽽知之③者,孰能⽆惑?惑⽽不从师,其为惑也④,终不解矣。
【字词注释】①学者:求学的⼈。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
者,语⽓助词,⽤在句中表⽰停顿。
所以,⽤来……的、……的凭借,跟现代汉语中表因果关系的“所以”不同。
受,同“授”。
③⽣⽽知之:⽣下来就懂得道理。
之,指知识和道理。
④其为惑也: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
【诗⽂翻译】古代求学的⼈必定有⽼师。
⽼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啊。
⼈不是⼀⽣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的问题)?(有了)疑惑,如果不跟⽼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始终不能解答了。
⽣乎吾前⑤,其闻⑥道也固先乎吾,吾从⽽师之⑦;⽣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师之。
吾师道也⑧,夫庸知其年之先后⽣于吾乎⑨?是故⑩⽆(1 1)贵⽆贱,⽆长⽆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12)。
【字词注释】⑤⽣乎吾前:后⾯略去“者”(……的⼈)。
乎,相当于“于”。
下⽂“先乎吾”的“乎”同。
⑥闻:知道,懂得的意思。
⑦从⽽师之:跟从(他),拜他为⽼师。
师之,就是“以之为师”。
⑧吾师道也:我(是向他)学习道理。
师,动词。
⑨庸知其年之先后⽣于吾乎:哪管他的年龄⽐我⼤(先⽣于吾)还是⽐我⼩(后⽣于吾)呢?庸,岂、哪。
知,识别。
年,这⾥指年龄。
之,结构助词,⽆实在意义。
⑩是故:因此,所以。
(11)⽆:⽆论,不分。
(1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道存在的(地⽅),就是⽼师在的(地⽅)。
意思是谁懂得道理,谁就是⾃⼰的⽼师。
【诗⽂翻译】出⽣在我前头(的⼈),他懂得道理本来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做⽼师;出⽣在我后⾯(的⼈),(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做⽼师。
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年⽐我早还是⽐我晚呢?因此,⽆论(地位)⾼低贵贱,⽆论(年纪)⼤⼩,道理存在的(地⽅),就是⽼师所在的(地⽅)。
劝学文言文重点语句翻译

古人有云:“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夫学,非一日之功,非一事之能。
盖学问之道,深且广,非一朝一夕之故也。
是以古人有云:“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是以君子不废于学,不息于行。
翻译:古人常说:“学习就像逆水行舟,不前进就会后退。
”学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能力。
学问之道,深邃而广阔,不是短时间内就能成就的。
因此,古人又云:“学业之所以精深,是因为勤奋;品行之所以成就,是因为深思熟虑;而之所以荒废,是因为嬉戏;之所以毁坏,是因为随波逐流。
”因此,君子不会放弃学习,不会停止实践。
《劝学》重点语句翻译:1.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学习就像逆水行舟,如果不前进就会后退。
2. 学问之道,深且广,非一朝一夕之故也。
学问的道路,深邃而广阔,不是短时间内就能达到的。
3.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学业之所以精深,是因为勤奋;品行之所以成就,是因为深思熟虑;而之所以荒废,是因为嬉戏;之所以毁坏,是因为随波逐流。
4. 君子不废于学,不息于行。
君子不会放弃学习,不会停止实践。
5.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了之后又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6.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温习旧知识而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就可以成为老师了。
7.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知道学习的人不如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
8. 砥砺前行,不遗余力。
勇往直前,不遗余力。
9.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茫,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陷入困境。
10.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读书读到万卷,写文章时就会如有神助。
这些重点语句不仅道出了学习的真谛,也揭示了人生的哲理,提醒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勤奋、专注,同时也要善于思考,不断进取。
《师说》《劝学》参考译文

《劝学》(节选)参考译文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停止。
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但是颜色比蓝草更深;冰是水凝成的,但是比水更冷。
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线,用火烤使它弯曲做成车轮,它的弧度就能符合圆规(画出的线)。
即使又被风吹日晒干枯了,不再挺直,这是用火烤使它弯曲的办法让它变成这样的。
所以木材经墨线画过(再用斧锯加工)就直了,金属刀剑拿到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对自己检验反省,就能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了。
我曾经整天地思考,不如片刻学习的收获大;我曾提起脚后跟远望,不如登上高处看见的范围广。
登上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但是远处的人能看得见;顺着风呼喊,声音并没有加大,但是听的人听得特别清楚。
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走得快,但是能使人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船只的人,并非善于游泳,但是能横渡江河。
君子的天赋不是和一般人不同,是他们善于借助客观条件啊。
积土成为山,风雨就从这里兴起;积水成为深潭,蛟龙就在那里生长;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道德,精神和智慧就得到提升,圣人的心境由此具备。
所以不积累小步,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外;不汇聚细流,就没有办法成为江海。
千里马跳跃一次,不能跳出十步;劣马拉车走十天,它的成功在于走个不停。
雕刻一下就放下不刻,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雕刻而不停止,金属和石头也能雕刻。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是因为)用心专一。
螃蟹有六只脚和两只钳夹,除了蛇洞和鳝洞就没有可以藏身的地方,(是因为)用心浮躁。
《师说》参考译文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
老师是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的人。
人不可能生下来就懂得道理,谁能没有疑惑?有疑惑而不去向老师学习,这些疑惑的问题便始终不能解决。
出生比我早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比我早,我跟从他拜他为师;出生比我迟的人,他懂得道理也可能比我早,我也跟从他学习,拜他为师。
我学习的是道理,哪里计较他生年比我早还是晚呢?因此,不论地位高贵还是地位低贱,不论年长还是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也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师说文言文常考翻译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吾乃今而后知古人之所以贵师也。
圣人之所以为圣,以其知之固博也;贤者之所以为贤,以其知之固多也。
是以圣益圣,贤益贤。
今之众人,其下贤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吾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解之者,解其所惑;授之者,授其所业;传之者,传其所道。
此三者,师之职也。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吾生而有道,非师之能传也;师生而传道,非吾之能授也。
吾与师,相得而益彰;师与吾,相得而益明。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道不远人,人自远之。
道在师,师在道。
道之与师,犹之水之与舟也。
水之载舟,亦能覆舟。
道之与师,犹之火之与薪也。
薪之燃火,亦能灭火。
道之与师,犹之土之与苗也。
苗之生于土,亦能毁土。
道之与师,犹之木之与根也。
根之生于木,亦能损木。
道之与师,犹之金之与石也。
石之砺金,亦能损金。
道之与师,犹之丝之与缕也。
缕之系丝,亦能断丝。
道之与师,犹之竹之与节也。
节之生于竹,亦能损竹。
道之与师,犹之玉之与璞也。
璞之含玉,亦能损玉。
道之与师,犹之剑之与刃也。
刃之利剑,亦能损剑。
故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此之谓师也。
以下是对《师说》中常考翻译的整理:1.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翻译: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
2.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翻译: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呢?3.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部编版高中必修上全册古文重点句子翻译

高中部编版必修上全册古文文言现象、翻译、默写习题班级:姓名:古文目录:一、劝学/荀子二、师说/韩愈三、赤壁赋/苏轼四、登泰山记/姚鼐一、《劝学》【习题】重点句子翻译: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翻译: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停止。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翻译: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就能智慧明达并且行为没有过失了。
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翻译:借助舟船的人,并不是会游泳,却可以横渡江河。
4.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翻译:君子的天赋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5.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翻译: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6.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翻译: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键的筋骨,却向上能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啊。
二、《师说》【习题】重点句子翻译: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翻译: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的。
2.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翻译:出生比我早的人,他得知真理[或懂得道理]本来比我早,我跟从他以他为师;3.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翻译:所以,无论高低贵贱,不论年长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也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4.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翻译:圣人成为圣人的原因,愚人成为愚人的原因,大概都是出于这个(原因)吧?5.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翻译:不通晓句读,不解决疑惑,有的从师,有的不从师,小的方面学了,大的方面却丢了,我没有看出他高明的地方[或我没有看出他是明智的呢]。
6.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翻译:巫医、乐师及各种工匠这类人,君子们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智慧竟然反而赶不上他们,这不是很奇怪么!7.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劝学、师说重点翻译句子

所以不积累小步,就没有办法到达千里之外; 不汇聚细流,就没有办法成为江海。
(1)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
顺着风呼喊,声音并没有加大,但是
听的人听得特别清楚。
(2)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用心躁也。
螃蟹有六只脚和两只钳夹,除了蛇洞 和鳝洞就没有可以藏身的地方,(是因为) 用心浮躁。
译文:断句停顿不理解,向老师学习,疑惑不能解 决,却不向老师求教,小的方面学习,而大的方面 丢弃,我看不出他们是明白事理的。
4、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 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译文: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学 生高明,懂得道理有先有后,技能学业各有专门研究, 如此罢了。
•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 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 定比学生高明,懂得道理有先有后,技能学 业各有专门研究,如此罢了。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人不可能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 疑惑?
1、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译文:我学习的是道理,哪里要了解他的年龄比我 大还是小呢?
2、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
译文:因此,不论地位高贵还是地位低贱, 不论年长还是年少,道存在的地方,也是老 师存在的地方。
Hale Waihona Puke •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 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 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1、所以 木材经墨线画过(再用斧锯加工)就直了, 金属刀剑拿到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君 子广博 地学习并且每天对自己进行检验反省,就能智慧明 达,行为没有过错了。
《劝学》《师说》《《赤壁赋》《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短歌行》文言文默写与翻译

一、名句默写1、《荀子•劝学》中举例论证借助外物的重要性时说,终日殚精竭虑思考,却“”,踮起脚极目远望,却“”。
2、孔子曰:“学而时习之”,又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
”荀子在《劝学》中提出“”的观点,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对学习的认识。
3、荀子在《劝学》中指出:“;”与韩愈的“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思想一致。
4、“,”,通过“木”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5、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是后天不断广泛学习改造获得的。
“金”要锋利,需“就砺”;人要改造成为“”的君子,就要“”,可见,学习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6、荀子《劝学》中“,”,强调了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的道理。
7、“”是说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最终却超过一般人,是因为“。
”说明了利用学习可以弥补自己不足的道理。
8、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借助描写“风雨”来抒发情感的的名句。
而《荀子.劝学》中则用“,”来形象论述积累的重要性。
答案1、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2、学不可以已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4、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5、知明而行无过博学而日参醒乎己6、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7、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8、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二、句子翻译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4、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5、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答案1、即使又晒干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用火萃取使它成为这样的。
2、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就会智慧明达并且行为没有过失了。
3、我曾经一天到晚地冥思苦想,(却)比不上片刻学到的知识(收获大)。
4、君子的天性资质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师说重点句子翻译第丁勇

•师说重点句子翻译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
2.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人不可能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难问题呢?有了疑难问题而不去向老师学习,这些疑难问题便始终不能解决。
3.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我学习的是道理,哪里要了解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因此,不论地位高贵还是地位低贱,不论年长还是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也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5.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
所以圣人更加圣明,愚昧的人更加愚昧。
圣人之所以圣明,愚人之所以愚昧,大概都是由于这个缘故吧。
6.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不理解断句停顿,向老师学习,不能解决疑难问题,却不向老师求教,小的方面学习了,大的方面却丢弃了,我看不出他们是明智的。
7.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学生贤明,懂得道理有先有后,学问和技艺上各有各的专门研究,如此罢了。
8.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在我之前出生的的人,他得知真理本来比我早,我跟从他、拜他为师。
9.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古代的圣人,他们远远地超出一般人,还要跟从老师向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远远低于一般人,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10.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六经的经文和传记都普遍地学习过,不被耻学于师的时代风气束缚,向我求学。
11.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我赞扬他能履行古人拜师求学的传统,写了这篇《师说》来赠给他。
12.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那些儿童的老师是教他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的人,并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释疑难问题的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劝学》重点句子翻译练习
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停止。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就能智慧明达并且行为没有过失了。
3.假.舟楫者,非能水
..也,而绝.江河。
借助舟船的人,并不是会游泳,却可以横渡江河。
4.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君子的天赋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5.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
6.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键的筋骨,却向上能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啊。
《师说》重点句子翻译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的。
2.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出生比我早的人,他得知真理[或懂得道理]本来比我早,我跟从他以他为师;3.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所以,无论高低贵贱,不论年长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也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4.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圣人成为圣人的原因,愚人成为愚人的原因,大概都是出于这个(原因)吧?
5.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不通晓句读,不解决疑惑,有的从师,有的不从师,小的方面学了,大的方面却丢了,我没有看出他高明的地方[或我没有看出他是明智的呢]。
6.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巫医、乐师及各种工匠这类人,君子们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智慧竟然反而赶不上他们,这不是很奇怪么!
7.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所以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学生强,知道道理有先有后,技能学业各有专门研究,如此而已。
8.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
..之。
不被时俗拘束,向我学习。
我赞许他能履行古人从师之道,写这篇《师说》来赠给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