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影视剪辑的基础理论
影视编辑基础知识

第二节
蒙太奇的表现形式
蒙太奇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同时又不断创新。法国电影理论家马尔 丹在《电影语言》一书中,把蒙太奇组接技巧分为两大类:叙事蒙太奇和 表现蒙太奇。 一、叙事蒙太奇 叙事蒙太奇,是蒙太奇最简单、最直接的表现,是将许多分镜头按照 逻辑或时间顺序分段排列在一起,这些镜头中的每一个镜头自身都有一种 事态性内容,其作用是从戏剧角度和心理角度去推动剧情的发展。叙事蒙 太奇的技巧注重的是纪录、揭示功能。例如以下几个组接镜头:
⒊ 镜头之间的组接创造新的含义 在画面语言的表意中,两个以上镜头连接后所形成的意义要超过它们 各自基本含义之和,总而言之,1+1>2.
比如伊文思用丰盛的麦田,翻滚的麦浪的画面与挨饿的儿童的画面组 接,造成强烈对比,使画面产生强大的控诉力量。 ⒋镜头之间的组接可以自由地创造影视时空(以后详述) 镜头之间的组接可以自由地创造影视时空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⒉ 镜头组接排列的顺序对画面语言的意义表达会产生重要影响 如同我们平时说话,一个句子中词的顺序的不同排列,就会产生不同 的意义,有的甚至完全相反。如“我喜欢她”,“她喜欢我”,画面语言 也是一样。
第一个组合——微笑的脸;手枪对着他;惊惧的脸。 第二个组合——惊惧的脸;手枪对着他;微笑的脸。
第一个组合给观众的印象是,这个人很怯懦,而第二个组合给人以勇 敢的印象。三个画面也就是三个视觉因素,视觉单位,只是调换了下位置, 便产生截然相反的含义。 在画面语言中,可以为了不同的意图,表达不同的思想,通过蒙太奇 的特殊表意功能对镜头进行处理安排,则会产生不同的逻辑关系。
⒉ 后退式句式 后退式句式是由近视距景别过渡到远视距景别的组接方法,即从特写近景-中景-全景,把观众的视线由局部细节引向整体环境,如学生下课回家:
剪辑理论(精)

英国的“布赖顿学派”发现摄像机并不一定要固定在一个位置上,可以把摄像机摆 到被拍对象跟前,表现它的细节,也可以原理被摄对象,展现广阔的空间。在此 基础上,照相师出身的阿尔帕特.史密斯发现摄影机和主体之间距离的改变可以获 得不同视觉效果的不同景别,于是发展成一套从“特写”到“全景”的镜头景别 系列并灵活地运用到创作实践之中。
体产生了一个没有局部的幻觉,甚至是没有形式的幻觉。我们透过银幕看到
一个完全现实的世界,他没有给我们留下选择的余地,而唯有接受它为的高明之处不在与制造幻觉,而让观众相信这些幻觉是真实存在的。
A.静与动的幻觉
• 无论是24格/秒的电影还是25帧/秒的电视,它们都是以间歇运动来 造成运动幻觉的。银幕上并不存在真正运动。因为每格画面都是静态 的,但事实上每个人都看到了运动。
四、“数字合成”时期:对传统剪辑全面颠覆与重构
上个世纪70年代数字技术进入电影制作以来,意味着 传统电影剪辑技术已经受到了颠覆性的变革。剪辑不 再是镜头与镜头、画格与画格之间的连接,而是一种 对影像的处理技术。许多镜头与镜头的接缝被取消, 图层叠加与无缝剪辑技巧使现实中不可能出现的自然 形态以幻觉般的自然形式出现在观众面前,这种幻觉 般的自然形式完全服从心理的法则而不遵从自然本身 的要求,从而创造了一种时空凝聚合一的奇异景观。 (魔界、手机)
一、 “原生态’时期”:不存在剪辑的电影电视
• 1895年12月28日,法国人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的“大咖啡馆” 第一次用自己发明的放映摄影兼用机放映了《火车到站》影片, 标志电影的正式诞生。 由一个镜头组成,只能放映1分钟左右。发明的机器是 摄影、放 映、洗印三位一体的。仅仅是对现实的一种复制,还够不成艺术。
影视剪辑学

解说
画面
库克船长凝眸远方的 雕塑近景 蛛网、窜入草丛的鸭 嘴兽、警觉直立的袋 鼠、惊悚飞离的白头 翁、左顾右盼的鸸鹋 (er miao)以及似辑 与 制 作
来自大不列颠帝国的 冒险家库克船长发现 了这块神奇的大陆, 当他从悉尼附近的海 湾登陆后,便宣布这 片物华天宝的土地属 于英国。
插入编辑不能像组合编辑那样在空白磁带上进 行,必须在录有控制磁迹的磁带上才能进行,如果 要使用全新磁带,事先要把控制信号录好。
电 视 编 辑 与 制 作
二、非线性编辑系统
这主要是在PC机上进行数字化的影像编辑方式。 “线性”与“非线性”是英语中“Linear”和 “Nonlinear”的直接意译,线性的意思是指连续性, 线性编辑指的是一种需要按时间顺序从头到尾进行编 辑的节目制作方式。它所依托的是以一维时间轴为基 础的线性记录载体,如磁带编辑系统。
作为工种而言,编辑是创作的主要参与者和领导者 (电视剧、文艺节目称之为导演,其他类型节 目称为编导,新闻节目叫编辑)。他负责整个节
目的构思、采访、后期剪辑、合成等一系列的工作, 在节目创作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电视创作中,编辑是必须承担后期结构节目、取舍 镜头的剪辑任务。在采编合一情况下,他还需要参加现 场拍摄,既是记者又是编辑。如新闻、专题片、纪录片 等。
第二节 电视编辑(制作)方法
电 视 编 辑 与 制 作
一、电子编辑系统(线性编辑或磁带编辑)
1、一对一编辑系统 这是最普遍最常用的一种简单的编辑系统,由 一台编辑放像机、一台编辑录像机、两台监视器和 一个编辑控制器组成。
电 视 编 辑 与 制 作
2、二对一编辑 由两台放机和一台录机组成的电子编辑系统称为二 对一系统。它可以一次与两台放机联合编辑。也可 以是不同的带型。
第1章 影视剪辑基础知识

线性剪辑是一种基于磁带的剪辑方式。它利用电子手段,根据节目内容的要 求将素材连接成新的连续画面。通常使用组合编辑将素材顺序编辑成新的连续画 面, 然后再以插入编辑的方式对某一段进行同样长度的替换。但要想删除、缩短 、加长中间的某一段就非常麻烦了,除非将那一段以后的画面抹去,重新录制。 线性编辑方式有如下优点。 (1)能发挥磁带能随意录、随意抹去的特点。 (2)能保持同步与控制信号的连续性,组接平稳,不会出现信号不连续、图像跳 闪的感觉。 (3)声音与图像可以做到完全吻合,还可各自分别进行修改。
第1章 影视剪辑基础知识
1.1.1 1.1.2 1.1.3 1.1.4 1.1.5
剪辑的定义 影视剪辑的方式 影视剪辑工作基本流程 影视编辑色彩与常用图像基础 影视编辑的常用术语
1.1 影视剪辑
影视剪辑是对声像素材进行分解重组的整个工作,随着 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剪辑 已经不再局限于电影制作了 ,很多广告动画制作行业也已经应用了剪辑技术。
第1章 影视剪辑基础知识
(时间:2学时)
第1章 影视剪辑基础知识
剪辑是电影制作的工序之一,影片拍摄完成后,工作人 员依据故事发展和结构的要求,将画面和声带进行整理和修 剪。本章主要讲解Premiere Pro CS6软件的一些基础知识, 其中主要包含介绍影视剪辑的方式、影视剪辑的基本流程、 常用色彩与常用术语。
1.1.2 影视剪辑的方式
(6)成本较高。线性编辑系统要求硬件设备多,价格昂贵,各个硬件设备之间很难 做到无缝兼容,极大地影响了硬件的性能发挥,同时也给维护带来了诸多不便.由 于半导体技术发展迅速,设备更新频繁,成本较高。 因此,对于影视剪辑来说,线性编辑是一种急需变革的技术。
2.非线性编辑
第一章 影视剪辑概述分析[文字可编辑]
![第一章 影视剪辑概述分析[文字可编辑]](https://img.taocdn.com/s3/m/9b94d170941ea76e58fa04f0.png)
Company Logo
1.1 认识视频
1.1.5 视频色彩系统的应用
在视频编辑的过程中,应根据节目内容保持视频画面色彩 的和谐与统一。这是对视频画面色彩处理的基本要求。此外, 定,还应当考虑行业形象色的决定,如海军的形象是蓝色,那 么在表现与此相关的内容时,将蓝色确定为色彩的基调便会取 得较好的效果。
5
1.1 认识视频
1.1.2 数字视频的概念 2.数字信号
与模拟信号不同,数字信号的波形幅值被限制在有限个数 值之内,其抗干扰能力强,如下图所示。此外,数字信号还具 有便于存储、处理和交换,安全性高、易实现集成化、微型化 等优点。
6
1.1 认识视频
1.1.2 数字视频的概念 3.数字视频的本质
简单地说,使用数字信号来记录、传输、编辑和修改的视 频数据,即称为数字视频。
23
Company Logo
1.2 数字视频基础
1.2.2 高清概念全解析
1.高清的概念 高清是人们针对视频画质提出的一个名词,英文为High Definition,意为“高分辨率”,可提供相对于传统模拟电视技术更 高清晰度图象质量。 将视频从画面清晰度来界定的话,大致可分为“普通清晰度”、 “标准清晰度”和“高清晰度”这三个层次。 见教材表1-1 视频画面清晰度分级参数详解。(教材P9) 2.高清电视 高清电视又叫HDTV(High Definition Television),是由美国 电影电视工程师协会确定的高清晰度电视标准格式。目前,常见的电 视播放格式主要有以下几种。(见教材P9) D1、D2、D3、D4、D5及其他(576i,PAL电视显示模式、625垂直 扫描线,576可见垂直扫描线,帧宽高比4:3或16:9,隔行/50Hz) 能达到D3/4/5播放标准的电视机都可纳入“高清电视”范畴。只 支持D3或D4标准的产品只能算作“标清”设备,只有达到D5播出标准 的产品才能成为“全高清”设备。
影视剪辑学ppt课件

(二)、“形”或者格式塔的分类 1 、简单规则的格式塔
2 、复杂而不统一的格式塔
(四)、美国摄影师鲍特在剪辑上的创举。 其利用已经拍摄出来的素材,制作完成了一部故事
片----《一个美国消防队员的生活》。
• ①、消防员做梦,梦见妻子和女儿。 • ②、火警铃惊醒了他。 • ③、消防员紧急集合。 • ④、奔上消防车。 • ⑤、消防车在大街上奔驰 • ⑥、着火的房子。 • ⑦、消防车抵达现场。 • ⑧、室内 • ⑨、室外 • ⑩、消防员救出自己的妻子
首先、极为注重“剪辑点”对被摄体动作过 程的逻辑性、连贯性与完整性的保持。
其次、在“动作形态”的剪辑法则中, 为了保持应有的逻辑、连贯和流畅,要求被摄体 的动作和运动的方向保持相应的一致性。
再次、在镜头语汇构成上,“动作形态” 剪辑非常强调对生活中人正常的、逻辑的注意力 ----心理趋向的顺应。
四、“数字合成”时期:对传统剪辑的颠覆与重构
《出埃及记》长镜头1 《纯真年代》正反打镜头
第一节 轴线概述及其分类
轴线原则的强调,实际上是要求影视剪辑中 上下镜头的组接应当注意方向性问题。
所谓轴线又称之为关系线、运动线、180° 线,是拍摄中为保证空间统一感而形成的一条假 象线,其直接影响到镜头的调度。
所谓轴线规律,是指在用分切镜头拍摄统一 场面的相同主体的时候,摄影机镜头的总方向必 须限制在轴线同一侧180度角范围内,以保持空 间统一感。任何越过轴线所拍摄的镜头都叫做 “跳轴”、“越轴”或“离轴”现象。
1第一章影视剪辑概述

第一讲(4学时)第一章影视剪辑概述第一节影视剪辑的诞生与发展剪辑作为一种不再年轻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艺术形态有着自身独特的生长发展历程,经历了4个时期:1“原生态”时期、2“蒙太奇语言”时期、3“动作剪辑”时期4“数字合成”时期发展过程特征:技术形态走向----艺术形态----技术与艺术结合形态----独立艺术形态一、“原生态”时期:不存在剪辑的电影电视将“剪辑”作为一种艺术创作手法始于电影,而早期的电影并不未经过任何剪辑。
摄影机对准它,一直拍摄到胶片用完。
像他在1895年公映的电影《工厂大门》、《火车到站》、《出港的船》等,实际上都是由一个镜头构成。
受当时技术条件制约,这些影片每部都只能放映1分钟左右。
当时的电影仅仅是对现实的一种复制,是一种杂耍,还构不成一门艺术。
此外,对录像技术出现即剪辑技术成型之前的最初的电视而言,同电影一样,也并没有具备真正的剪辑的意义。
都是以“现场的实况直播”方式完成电视节目的制作与播出的。
【片例1-1】播放----卢米埃尔兄弟的《工厂大门》【片例1-2】播放----《火车进站》二、“蒙太奇语言”时期:奠定了剪辑艺术的基础蒙太奇的诞生经历了如下的历程:1、一次偶然的影片放映的错误, 1897年,路易·卢米埃尔拍摄了四部反映消防队员生活的单一镜头的短片: 《水龙出动》、《水龙救火》、《扑灭火灾》和《拯救遭难者》。
这四部影片每部约1分钟。
最初并没有这样的放映顺序,而是在一次滚动放映中,磕睡难忍的放映员错将其次序排列成了这样,原先内容并无内在逻辑联系的独立的四部短片,连贯成了一个近乎完整的故事,引起现场观众的强烈反响。
分本的影片段落的偶然的衔接放映,促使了具有传统剪辑意义的因素的形成。
因此,我们把法国人路易·卢米埃尔敬为2、当时与卢米埃尔兄弟齐名的是魔术师出身的梅里爱,他对剪辑的贡献是突破了用单个镜头来叙述一个故事的限制。
比单一镜头的影片更有可能叙述好一个故事。
剪辑的基本知识

剪辑的基本知识一、认识镜头做剪辑第一个要学的基本理论就是认识镜头,相当于你要写文章必须要认识字一样。
景别是指由于摄影机与被摄体的距离不同,而造成被摄体在摄影机寻像器中所呈现出的范围大小的区别。
景别的划分,一般可分为五种,远全中近特镜头里面信息量的大小(也就是镜头罩住范围的大小)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1.远景:场面宏大的外景,除了被摄主体以外,你可以看到被摄物体和大量的环境信息。
作用:1.交代人物位置;2.庞大的空间感;3.突出人物与环境的关系例如:张艺谋《英雄》,镜头距离拍摄物体很远。
2.全景:全景用来表现场景的全貌与人物的全身动作,在电视剧中用于表现人物之间、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作用:1.反应人物主体全身性的动作;2.交代人物所处的位置例如:张艺谋《英雄》,上下各留一些留白,表现自然。
3.中景:画面中在膝盖左右部位或场景局部的画面称为中景画面。
作用:中景景别可以最有利最兼顾地表现人物之间、人物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
例如:《夏洛特烦恼》中人物打电话。
4.近景:镜头拍到人物胸部以上或物体的局部称为近景。
作用:近景着重表现人物的面部表情,传达人物的内心世界。
是刻画人物性格最有力的景别。
例如:汤唯《黄金时代》。
5.特写:画面的下边框在成人肩部以上,或其他被摄对象的局部称为特写镜头。
作用:利用特写镜头提示信息,营造悬念,能细微地表现人物面部表情,刻画人物,表现复杂的人物关系,它具有生活中不常见的特殊的视觉感受。
例如:保罗沃克《速度与激情》的特写。
景别基本规则:首先,架构一个景别应是先远后近,用前进式的方式把人物带入景别中。
其次,人物在干什么,适合在什么场景里做,在合适情况下表达出来合适的信息。
景别组接小技巧:1.剪辑师的作用:理解影片的剧情,理解人物的表演用哪个景别更加合适。
2.根据景别要与人物情绪相匹配,越近的景越能引起人们注意,理解人物的情绪曲线,取景要与人物曲线相吻合。
3.一般取景是先大后小,先小后大取景可能会给观众一个误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隔行扫描与逐行扫描
扫描方式是指电视机在播放视频画面时采用的播放方式。电视机 的显像原理是通过电子枪发射高速电子来扫描显像管,并最终使显像 管上的荧光粉发光成像。在这一过程中,电子枪扫描图像的方法有隔 行扫描和逐行扫描两种。 (1)隔行扫描 隔行扫描是指电子枪首先扫描图像的奇数行(或偶数行),当图 像内所有奇数行(或偶数行)全部扫描完成后,再使用相同方法逐次 扫描偶数行(或奇数行)。 (2)逐行扫描 逐行扫描是在显示图像的过程中,采用每行图像依次扫描的方法 来播放视频画面。早期由于技术的原因,逐行扫描整幅画面的时间要 大于荧光粉从发光到衰减所消耗的时间,因此会造成人眼的视觉闪烁 感。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只要采用一种折衷的方法,即隔行扫描。在 视觉滞留现象的帮助下,人眼并不会注意到图像每次只显示一半,因 此很好地解决了视频画面的闪烁问题。然而随着显示技术的不断增强, 逐行扫描会引起视觉不适的问题已经解决。此外由于逐行扫描的显示 质量要优先于隔行扫描,因此隔行扫描技术已被逐渐淘汰。
3. 场
在采用隔行扫描方式进行播放的显示设备中,每一帧画面都会被 折分开进行显示,而拆分后得到的残缺画面即称为“场”。也就是说, 视频画面播放为30fps 的显示设备,实质上每秒需要播放60 场画面; 而对于25fps 的显示设备来说,其每秒需要播放50 场画面。 这一过程中,一副画面内被首先显示的场被称为“上场”,而紧 随其后进行显示的、组成该画面的另一个场被称为“下场”。
1.1.2 数字视频
数字视频的形成过程是:先用摄像机之类的视频捕捉设备,将外界影 像的颜色和亮度信息转变为电信号,然后将其记录到储存介质(如录像 带)中。在播放时,视频信号被转变为帧信息,并以约30 帧/ 秒的速度投 影到显示器上,使人类的眼睛误认为它是连续不间断地运动着的。电影 播放的帧率大约是24 帧/ 秒。如果用示波器(一种测试工具)来观看,未 投影的模拟电信号的山峰和山谷必须通过数字/ 模拟(D/A)转换器来转 变为数字的“0”或“1”,这个转变过程就称为视频捕捉(或采集过 程)。要在电视机上观看数字视频,需要一个从数字信号到模拟信号的 转换器,将二进制信息解码成模拟信号。
2. 数字信号
随着数码摄像机价格的不断下调,其使用也越来越普及。使用数 码摄像机可以把录制方式保存为数字格式,然后将数字信息载入到计 算机中进行制作。使用最广泛的数码摄像机采用的是DV 格式。将DV 传送到计算机上要比模拟视频更加简单,因为视频保存方式已经被数 字化了。所以,只需要一个连接计算机和数据的通路即可。最常见的 连接方式就是使用IEEE 1394 卡,使用DV 设备的用户普遍使用这种格 式。当然,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接收,不过这个方法是最普通、最常 用的。
1.1.2 数字视频
数字视频的形成过程是:先用摄像机之类的视频捕捉设备,将外界影 像的颜色和亮度信息转变为电信号,然后将其记录到储存介质(如录像 带)中。在播放时,视频信号被转变为帧信息,并以约30 帧/ 秒的速度投 影到显示器上,使人类的眼睛误认为它是连续不间断地运动着的。电影 播放的帧率大约是24 帧/ 秒。如果用示波器(一种测试工具)来观看,未 投影的模拟电信号的山峰和山谷必须通过数字/ 模拟(D/A)转换器来转 变为数字的“0”或“1”,这个转变过程就称为视频捕捉(或采集过 程)。要在电视机上观看数字视频,需要一个从数字信号到模拟信号的 转换器,将二进制信息解码成模拟信号。
2. 帧宽高比与像素宽高比
帧宽高比即视频画面的长宽比例,目前电视画面的宽高比通常为 4 :3,电影则为16 :9。至于像素宽高比,则是指视频画面内每个像 素的长宽比,具体比例由视频错采用的视频标准所决定。 不过,由于不同设备在播放视频画面时的像素宽高比也有所差别, 因此当某一显示设备在播放与其像素宽高比不同的视频时,就必须对 图像进行矫正操作。否则,视频画面的播放效果便会较元效果产生一 定的变形。
1.1.6 电视制式
在电视中播放的电视节目都是经过视频编辑处理得到的。由于世界上 各个国家对电视影像制定的标准不同,其制式也有一定的区别。电视制式 的出现,保证了电视机、视频及视频播放设备之间所用标准的统一或兼容, 为电视行业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目前世界上的电视制式分为NTSC 制式、PAL 制式和SECAM 制式3 种。在Premiere Pro CS4 中新建视频项目 时,也需要对视频制式进行具体设置。
1. 模拟信号
传统的模拟摄像机是把实际生活中看到、听到的内容录制成 模拟格式。如果是用模拟摄像机或者其他模拟设备(使用录像带) 进行制作,还需要能将模拟视频数字化的捕获设备,一般计算机 中安装的视频捕获卡就是起这种作用的。模拟视频捕捉卡有很多 种,它们之间的差异表现在可以数字化的视频信号的类型、被数 字化视频的品质等方面。Premiere 或者其他软件都可以进行数字 化制作。一旦视频被数字化之后,就可以使用Premiere、After Effects或者其他软件在计算机中进行编辑了。编辑结束以后,为 了方便,也可以再次通过视频进行输出。在输出时,可以使用 Web 数字格式,或者VHS、Beta-SP 等模拟格式。
1.2 镜头组接的基础知识
在视频编辑的过程中,根据编辑对象的特点及最终完成作品的内 容属性,需要经常用到一些基本的概念,下面就来进行具体讲解。
1.2.1 镜头组接规律
为了清楚地向观众传达某种思想或信息,组接镜头时必须遵循一定的 规律,归纳后可分为以下几点。
1. 符合观众的思维方式与影片表现规律
1.1.3 帧、场与扫描方式
帧、场合扫描方式这些词汇都是视频编辑中常出现的专业术语,它们 之间的共同特点是都与视频播放息息相关。下面就来它们进行具体讲解。
1. 帧
视频是由一幅幅静态画面所组成的图像序列,而组成视频的每一 幅静态图像便被称之为“帧”。也就是说,帧是视频(包含动画)内 的单幅影像画面,相当于电影胶片上的每一格影像,以往人们常常说 到的“逐帧播放”指的便是逐幅画面地查看视频。 在播放视频的过程中,播放效果的流畅程度取决于静态图像在单 位时间内的播放数量,及“帧速率”,其单位是fps(帧/ 秒)。目前, 电影画面的帧速率是24fps,而电视画面的帧 速率则为25fps 或30fps。
2. PAL制式
PAL 制式是在NTSC 制式基础上一种改进方案,其目的主要是为 了克服NTSC 制式对相位失真的敏感性。PAL 制式的原理是将电视信 号内的两个色差信号分别采用逐行倒相和正交调制的方法进行传送。 这样一来,当信号在传输过程中出现相位失真时,便会由于相邻两行 信号的相位相反而起到互相补偿的作用,从而有效地克服了因相位失 真而引起的色彩变化。此外,PAL 制式在传输时受多径接收而出现彩 色重影的影响也较小。不过,PAL 制式的编/ 解码器较NTSC 制式的相 应设备要复杂许多,信号处理也较麻烦,接收设备的造价也较高。
1. NTSC制式
NTSC 制式是由美国国家电视标准委员会(National Television System Committee)制定的,主要应用于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 菲律宾,以及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该制式采用了正交平衡调幅的 技术方式,因此NTSC 制式也称为正交平衡调幅制电视信号标准。该 制式的优点是视频播出端的接收电路较为简单。不过,由于NTSC 制 式存在相位容易失真、色彩不太稳定(易偏色)等缺点,因而此类电 视都会提供一个手动控制的色调电路供用户选择使用。 符合NTSC 制式的视频播放设备至少拥有525 行扫描线,分辨率 为720×480 电视线,工作时采用隔行扫描方式进行播放,帧速率为 29.97fps(帧/ 秒),因此每秒播放60 场画面。
第1章 影视剪辑基础知识
本章重点: 随着数字技术的兴起,影片剪辑早已由直接剪接胶片演变为借助计算 机进行数字化编辑的阶段。然而,无论是通过怎样的方法来编辑视频,其 实质都是组接视频片段的过程。不过,要怎样组接这些片段才能符合人们 的逻辑思维,并使其具有艺术性和欣赏性,便需要视频编辑人员掌握相应 的理论和视频编辑知识。通过本章学习,读者应掌握以下内容: ■ 掌握视频编辑的基本概念 ■ 掌握镜头组接的基本知识 ■ 掌握常用数字视频和音频格式 ■ 掌握线性编辑和非线性编辑的相关知识
1.1.5 数字压缩
数据压缩也称编码技术,准确地说应该称为数字编码、解码技术,是 将图像或者声音的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并可将数字信号重新转换为 声音声音或图像的解码器综合体。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原始信息往往很大,不利于存储、处理和传输。 而使用压缩技术可以有效的节省存储空间,缩短处理时间,节约传送通道。 一般数据压缩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无损压缩,是将相同或相似的数据根据 特征归类,用较少的数据量描述原始数据,达到较少数据量的目的;另一 种是有损压缩,是有针对性的简化不重要的数据,减少总的数据量。 目前常用的影像压缩格式有MOV、MPG、QuickTime 等。
镜头的组接必须要符合生活与思维的逻辑关系。如果影片没有按 照上述原则进行编排,必然会由于逻辑关系的颠倒而使观众难以理解。
2. 景别的变化要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
通常来说,一个场景内“景”的发展不宜过分剧烈,否则便不易 与其他镜头进行组接。相反,如果“景”的变化不大,同时拍摄角度 的变换亦不大,也不利于同其他镜头的组接。 例如,在编排同机位、同景别,恰巧又是同一主体的两个镜头时, 由于画面内景物的变化较小,因此将两镜头简单组接后会给人一种镜 头不停重复的感觉。在这种情况下,除了重新进行拍摄外,还可采用 过渡镜头,使表演者的位置、动作发生变化后再进行组接。
3. SECAM制式
SECAM 制式意为“顺序传送彩色信号与存储恢复彩色信号制”, 是由法国在1966 年制定的一种彩色电视制式。与PAL 制式相同的是, 该制式也克服了NTSC 制式相位易失真的缺点,但在色度信号的传输 与调制方式上却与前两者有着较大差别。总体来说,SECAM 制式的 特点是彩色效果好、抗干扰能力强,但兼容性相对较差。在使用中, SECAM 制式同样采用了隔行扫描的方式进行播放,共有625 行扫描线。 分辨率720×576 电视线,帧速率由与PAL 制式相同。目前,该制式主 要应用于俄罗斯、法国、埃及、罗马尼亚等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