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色原理及染色
染色的原理与应用

染色的原理与应用一、染色的原理染色是将染料与物质结合,使物质表面或内部发生颜色变化的过程。
染料的选择取决于要染色的物质的性质以及目标颜色。
染色过程涉及到一系列化学反应和物理吸附等作用。
以下是染色的主要原理:1.吸附(Adsorption):染料分子与物质表面通过物理吸附相互结合,形成染色复合物。
吸附的类型包括吸附在物质表面的分子层和渗透到物质内部形成分子间吸附。
吸附染料的选择通常基于物质表面的化学性质和纳米结构等因素。
2.化学反应(Chemical reaction):染料分子与物质表面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永久性的染色效果。
化学反应染料的选择主要考虑染料与物质作用产生的反应产物以及反应的速度和条件等方面。
3.离子交换(Ion exchange):染料分子中的离子与物质表面的离子进行交换,形成染色复合物。
离子交换染料的选择基于染料分子中的离子组成以及物质表面的离子环境。
4.助剂作用(Auxiliary action):染料分子与物质表面的助剂相互作用,增强染色效果。
助剂的选择取决于染料与物质的相溶性、黏附性以及其他相互作用。
二、染色的应用染色技术在许多领域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染色在不同领域的应用:1.纺织品染色:染色是纺织品加工的重要环节。
通过染色,可以赋予纺织品丰富多彩的颜色,增加其价值和市场竞争力。
染色技术在纺织品工业中已经发展了数百年,现代染料的应用使得染色过程更加高效和环保。
2.生物医学染色:在生物医学领域,染色技术被广泛用于组织切片的染色以及细胞结构的观察。
各种染色剂可以标记目标细胞或分子,通过显微镜观察和分析,从而获得有关疾病诊断和治疗的重要信息。
3.食品染色:染色技术在食品加工中有着重要的应用。
通过食品染色,可以使食品更加吸引人的视觉效果,提升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然而,食品染色也需要注意染料的安全性和合规性,以保证食品的质量和安全。
4.印刷染色:染色技术在印刷行业中被广泛应用。
通过染色,可以将颜料或油墨沉浸到纸张或其他印刷材料中,形成图案和文字。
染色原理及染色范文

染色原理及染色范文染色是一种将色素添加到物体上的过程,通常用于改变物体的颜色或使其具有特定的视觉效果。
染色原理涉及到物质的颜色和结构之间的相互关系,不同的物质通过染色原理可以选择性地吸收或反射不同的波长的光线,从而呈现出不同的颜色。
染色原理的基础是光的吸收和反射。
我们所看到的物体的颜色是由物体对光的吸收和反射的结果。
光线可以被物质吸收、透射或反射。
当光线照射到物体上时,物体会吸收掉其中的一些特定波长的光,而反射或透射掉其他波长的光。
被反射或透射的光线进入人眼,形成我们所看到的颜色。
染色的具体过程通常包括浸泡、涂抹或喷洒染料到物体表面,让染料分子与物体分子之间发生作用,从而改变物体的颜色。
染料分子通常具有一定的化学结构,可以与物体表面的分子发生相互作用。
染料分子与物体表面分子之间的作用力可以是物理吸附、电化学作用、离子交换等多种形式。
在浸泡染料的过程中,染料分子可以渗透到物体的细胞结构中,使得光线被吸收的范围扩大,从而改变物体的颜色。
不同的染料分子可以吸收不同波长的光,因此,在染料的选择上需要考虑目标颜色以及染料的光学性质。
除了浸泡外,涂抹或喷洒染料的染色过程也是常见的。
在涂抹或喷洒过程中,染料分子可以附着在物体的表面,形成一种薄膜。
这种薄膜可以与光线发生作用,使得光线的反射发生变化,从而改变物体的颜色。
染色在染料工业、纺织工业、印刷工业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染色可以为纺织品或纸张等物体赋予不同的颜色和视觉效果,满足人们对美观和个性化的需求。
染色还可以用于检测和分析材料的结构和性质,例如在生物学、化学和医学研究中,染色被广泛应用于显微镜下的组织和细胞观察。
总之,染色原理基于光的吸收和反射,通过添加染料分子改变物体的颜色。
染色过程可以通过浸泡、涂抹或喷洒等方式进行,染料分子与物体分子之间发生相互作用,从而改变物体的光学性质。
染色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是一种重要的技术手段。
染色的基本原理、方法及注意事项!

染⾊的基本原理、⽅法及注意事项!染⾊的基本原理、⽅法及注意事项!!染⾊的基本原理、⽅法及注意事项百欧博伟⽣物涂⽚及染⾊是微⽣物学的基本技术,也是观察细菌最简单且⾏之有效的⽅法。
通常情况下,由于细菌个体较⼩,较透明或半透明,如未经染⾊往往不易观察识别。
因此借助于染⾊法可使细菌着⾊,与视野背景形成鲜明对⽐,从⽽易于在显微镜下进⾏观察。
简单染⾊法即只⽤⼀种染料对涂⽚进⾏染⾊,该法简便易⾏,适⽤于菌体的⼀般形态观察。
通常情况下由于细菌菌体多带负电荷,易和带正电荷的碱性染料结合⽽被染⾊,因此常⽤碱性染料进⾏简单染⾊,如美蓝、碱性复红、结晶紫、孔雀绿、番红等。
所有的苯胺染料,均可⽤来做简单染⾊法的染⾊剂。
在进⾏染⾊之前的制⽚过程是影响染⾊结果好坏的关键性步骤。
制备细菌染⾊⽚⼀般要经过涂⽚、固定、染⾊、⽔洗、⼲燥等步骤(见下图),然后⽤显微镜,甚⾄油镜观察。
(⼀)涂⽚取⼀⼲净的载玻⽚,滴加⼀⼩滴蒸馏⽔于载玻⽚中央。
按⽆菌操作要求,接种环经灼烧灭菌,待冷却后⽤接种环从菌种试管斜⾯上(培养⽫表⾯)挑取少量培养物(不要挑破培养基),置于载玻⽚上的⽔滴中,与⽔混合并轻轻涂布成直径约1cm左右的均匀薄层。
操作完成后,接种环要再经灼烧灭菌,放归原处。
(⼆)⼲燥将涂⽚于室温中⾃然⼲燥或者置于酒精灯⽕焰⾼处,微热烘⼲。
切记不能直接在⽕焰上烘烤,以免菌体烤焦变形,影响对菌体的观察。
(三) 固定涂⽚标本⾯向上,快速通过酒精灯⽕焰外焰2次~3次,进⾏标本固定。
固定的⽬的在于杀死细菌以固定其细胞结构;保证菌体牢固地粘附在载玻⽚上,染⾊或⽔洗时不⾄于脱落;同时改变菌体对染料的通透性,有利于着⾊,增强染⾊效果。
固定时,以载玻⽚背⾯加热处触及⽪肤⽽不觉过烫为宜(⼀般不超过60 )。
(四)染⾊标本玻⽚⽔平放置,滴加1滴~2滴染⾊液,使染⾊液完全覆盖涂⽚区域,染⾊时间视不同标本和染料的性质⽽定。
(五)⽔洗染⾊到⼀定时间后,倾去染液,斜置玻⽚,⾃玻⽚上端⽤⾃来⽔冲洗⾄流下的⽔⽆⾊为⽌;或将玻⽚置于玻⽚架上,⽤洗瓶倾注⽔流进⾏⽔洗。
染色的基本原理

染色的基本原理是利用染料在组织切片上给与颜色,使其与组织或细胞内的某种成分发生作用,经过透明后通过光谱吸收和折射,使其各种微细结构能显现不同颜色,这样在显微镜下就可显示出组织细胞的各种成分。
染色剂与组织细胞相结合而使组织细胞着色的过程与物理和化学作用两者都有关系。
一、染色的物理现象1.溶解性:这种染色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脂肪染色,苏丹类染色剂为脂溶性染料,它可以被脂质溶解,使脂质着色,就是利用染色剂在脂质中的溶解度大于在酒精等溶剂中的溶解度这一特性。
因此,当苏丹类的酒精溶液与组织细胞中的脂质接触时,染色剂就从溶液中“转移”到脂质中去,而使脂质着色。
2.吸附作用:较大物体有从周围介质吸附小颗粒到自身的特性。
有些染色则是染色剂分子通过渗透和毛细管作用而被吸收或沉淀到组织,细胞的小孔中去而着色的。
例如活性炭吸附各种分子,甚至胶质和微生物等较大的颗粒一样。
二、染色的化学反应酸性染料和碱性染料的染色作用常是对立的,而不是一致的。
任何染料均可电离,离解出阳离子或阴离子。
酸性染料中的酸性部分有染色作用的是阴离子;碱性染料中的碱性部分有染色作用的是阳离子,细胞内同时含有酸性和碱性物质,酸性物质与碱性染料中的阳离子相结合,如细胞核(含有核酸)黏液和软骨基质呈酸性部分被盐基性染料苏木素所染、反之碱性物质与酸性染料的阴离子相结合,如细胞浆及其内部的某些颗粒物质被酸性染料伊红所染。
染料的颜色基不是在阳离子,就是在阴离子上,这些离子将因组织反应不同而发生化学结合,如显示含铁血黄素的普鲁士兰反应是最典型的例子。
但是,大量染色的化学反应并不像铁反应那样明确,实际情况远为复杂。
这是因为蛋白质分子是个分子量自几万至几百万的大分子,每个分子中含有很多阳离子和阴离子基因,在等电点时能形成游离的两性离子,如:P 为蛋白质,是具有两性的胶体物质。
它呈酸性或碱性与环境的PH值有关,如溶液的PH值小于该蛋白质的等电点则此溶液对该种蛋白质即为酸性,蛋白质就带正电,将被酸性染色剂所着色。
染色的基本原理

染色得基本原理就是利用染料在组织切片上给与颜色,使其与组织或细胞内得某种成分发生作用,经过透明后通过光谱吸收与折射,使其各种微细结构能显现不同颜色,这样在显微镜下就可显示出组织细胞得各种成分。
染色剂与组织细胞相结合而使组织细胞着色得过程与物理与化学作用两者都有关系。
一、染色得物理现象1、溶解性:这种染色最典型得例子就就是脂肪染色,苏丹类染色剂为脂溶性染料,它可以被脂质溶解,使脂质着色,就就是利用染色剂在脂质中得溶解度大于在酒精等溶剂中得溶解度这一特性。
因此,当苏丹类得酒精溶液与组织细胞中得脂质接触时,染色剂就从溶液中“转移”到脂质中去,而使脂质着色。
2、吸附作用:较大物体有从周围介质吸附小颗粒到自身得特性。
有些染色则就是染色剂分子通过渗透与毛细管作用而被吸收或沉淀到组织,细胞得小孔中去而着色得。
例如活性炭吸附各种分子,甚至胶质与微生物等较大得颗粒一样。
二、染色得化学反应酸性染料与碱性染料得染色作用常就是对立得,而不就是一致得。
任何染料均可电离,离解出阳离子或阴离子。
酸性染料中得酸性部分有染色作用得就是阴离子;碱性染料中得碱性部分有染色作用得就是阳离子,细胞内同时含有酸性与碱性物质,酸性物质与碱性染料中得阳离子相结合,如细胞核(含有核酸)黏液与软骨基质呈酸性部分被盐基性染料苏木素所染、反之碱性物质与酸性染料得阴离子相结合,如细胞浆及其内部得某些颗粒物质被酸性染料伊红所染。
染料得颜色基不就是在阳离子,就就是在阴离子上,这些离子将因组织反应不同而发生化学结合,如显示含铁血黄素得普鲁士兰反应就是最典型得例子。
但就是,大量染色得化学反应并不像铁反应那样明确,实际情况远为复杂。
这就是因为蛋白质分子就是个分子量自几万至几百万得大分子,每个分子中含有很多阳离子与阴离子基因,在等电点时能形成游离得两性离子,如: P为蛋白质,就是具有两性得胶体物质。
它呈酸性或碱性与环境得PH值有关,如溶液得PH值小于该蛋白质得等电点则此溶液对该种蛋白质即为酸性,蛋白质就带正电,将被酸性染色剂所着色。
革兰氏染色原理及步骤

革兰氏染色原理及步骤
革兰氏染色原理如下:
1、革兰氏染色与细菌等电点有关系:革兰氏阳性菌的等电点比革兰氏阴性菌低,因而革兰氏阳性菌带负电荷比革兰氏阴性菌多,它与草酸铵结晶紫的结合力大,用碘-碘化钾媒染后,两者等电位均降低,但革兰氏阳性菌等电位降低得多,故与草酸铵结晶紫结合得更牢固,对乙醇脱色的抵抗力强,草酸铵结晶紫、碘-碘化钾复合物不被乙醇提取,菌体呈紫色,而革兰氏阴性菌则相反,菌体呈红色。
2、革兰氏染色与细菌细胞壁有关:革兰氏阳性菌的脂质含量很低,肽聚糖含量高,革兰氏阴性菌则相反,因此用乙醇脱色时,革兰氏阴性菌的脂质被乙醇溶解,增加细菌细胞壁的孔径及其通透性,乙醇容易进入细胞内将草酸铵结晶紫、碘-碘化钾复合物提取出来,使菌体呈无色,革兰氏阳性菌由于脂质含量极低,而肽聚糖含量高,乙醇既是脱色剂又是脱水剂,使肽聚糖脱水缩小细胞壁的孔径,降低细胞壁的通透性,阻止乙醇分子进入细胞,草酸铵结晶紫、碘-碘化钾复合物被截留在细胞内而不被脱色,仍呈紫色。
革兰氏染色步骤如下:
1、涂片,固定;
2、初染:滴加草酸铵结晶紫染色1-2min,水洗;
3、媒染:滴加革兰氏碘液(碘-碘化钾溶液)染色1-2min,水洗;
4、脱色:滴加体积分数为95%的乙醇,约45s后水洗;
5、复染:滴加番红染液染色2-3min,水洗并使之干燥;
6、镜检:革兰氏阳性菌呈紫色,革兰氏阴性菌呈红色。
染色基本原理

染色基本原理
纤维织物的染色过程,基本上要经过表面吸附、内部扩散、染料固着三个阶段。
1、表面吸附
当把纤维织物浸入染液中后,染料很快被吸附到纤维外表上,这是染色过程中
的最初阶段。
如果染料的亲和力大、浓度高,再加适量的电解质,将会提高染料被纤维吸附的速度,有利于染色过程向正方向进行。
2、内部扩散
当染料被吸附在纤维表面之后,便开始向纤维内部扩散。
染料向纤维内部扩散
是整个染色过程中占用时间最长的阶段。
在染液中,纤维表面上的染料向浓度低的纤维内部扩散,使染液中的染料不断地补充到纤维外表,直到纤维上染料浓度与染液中染料浓度达到平衡为止。
当完成染料向纤维内部扩散的同时,也完成了染料在纤维表面的吸附。
因此说吸附与扩散也是不可分割的同时进行的过程。
3、染料固着
当染料经过吸附和扩散附着和渗透在纤维的表面和内部,同时各种链以键的形
式固着在纤维上。
由于染料和纤维都各不相同,它们彼此间的固着形式也有所不同。
又因固着形式的不同,而使染色的牢固也各有相同。
染色基本原理

第二章 染色基本原理第一节 概述一、何谓染色?染色是指染料舍染液而转移到纤维上,并在纤维上形成均匀、坚牢、鲜艳色泽的加工过程。
举例说明:二.衡量染色品质量的指标染料与纤维发生物理化学或化学结合用化学方法使染料在纤维上生成沉淀着色机理染料溶液第二节 染料在溶液中的存在形式一、染料的电离 阴离子染料DM D -(染料母体)+M +(伴随的阳离子) 阳离子染料DX D +(染料母体)+ X -(伴随的阴离子) 非离子染料染料在水中不电离的称为非离子染料,如分散染料。
二、染料的溶解染料的溶解性与染料的分子结构、温度、所加助剂有关。
(1)染料结构及所含水溶性基团的数目染料分子量小、结构简单、亲水性基团含量高的溶解性好。
(2)染液的温度温度高有利于染料的溶解。
(3)与染液中所加助剂有关尿素及表面活性剂 溶解度增加 中性电解质 溶解度降低用量多时,染料发生沉淀(4)与染液的pH 值有关色泽均匀性染料在纤维上均匀分布的程度色泽坚牢度染料在纤维上固着力和稳定性的大小色泽中染料光谱色含量的大小 又称匀染性即染色牢度饱和度,纯度例如:冰染料在酸性条件下易溶解,还原染料在碱性条件下易溶解等。
三、染料的聚集1.染料在溶液中的三种形态●离子型染料可以有三种不同形态的存在形式:(1)染料完全离解成正或负离子,如D+或D-;(2)染料离子聚集成离子胶束,如(nD)n-或(nD)n+;(3)染料分子聚集成胶核,然后再吸附一部分染料离子形成胶粒,在胶粒外再吸附电荷相反的离子形成胶团,如[m(DA)·nD] n-或[m(DM)·nD] n+。
以D-为例,三种形式呈下列关系。
•非离子型染料三种不同存在形式:2.影响聚集的因素:(1)染料分子结构分子结构较大,分子成线形结构的,染料在溶液中的聚集倾向较大,聚集度较高。
(2)染色温度提高染色温度,染料聚集度降低。
(3)染料的浓度一般浓度大的聚集度高。
(4)所加助剂与电解质►加入过量食盐,染料聚集度增高,甚至还会发生沉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染色设备
•
• 1—织物 2—导辊 3—溢流口 4—输布管道 • 5—循环境污染泵 6—热交换器 7—浸渍槽
染色工艺
• 工艺流程: • 坯布缝头→前处理→染色→还原清洗→热水洗→水洗→脱 • • • • • • • •
水→定形。 染色处方: 分散染料 X% 高温匀染剂 0.2~1.2g/L 醋酸(HAC) 0.3~0.6ml/L 还原清洗(中深色) 纯碱 2g/L 保险粉 1g/L 洗涤剂 0.1~0.3g/L
•
活性染料一浴法浸染
• 工艺流程:织物—染色—后处理 • 工艺配方:活性染料 x% • 元明粉 10—50g/L • 纯碱 5—25g/L • 工艺条件:T=60度, t =20-30分(上染) • t=30-40分(固色),浴比:1:20 • 浴比1 :6(气流缸)
还原染料悬浮体轧染
• • • • • • • •
• 流程:织物—染涤(130度)—染棉(60度)—
• • • • • •
后处理 配方1:分散染料 x% HAC 0.5ml/L 平平加O 0.5g/L 配方2:活性染料: x% 元明粉 : 10-50g/L 纯碱 : 5—25g/L
• • • • • • • • •
染色处方(纯腈纶织物浸染艳红色): 阳离子嫩黄7GL(500% 醋酸(98%) 2.50% 醋酸钠 1.0% 无水硫酸钠 8.0% 匀染剂TAN 0.5% 染色浴比 1:40 75℃始染,1℃/min升温至85℃,保温染色15min,然后 以1℃/2min升温至95℃,保温染色20min,再以1℃/4min 升温至100℃,沸染45~60min,最后在20~30min内缓慢 降至50℃出机。上述染色方法也称为控制升温法,是浸染 染色中最常用的染色方法,适用于绞纱染色机、溢流染色 机、平幅无张力卷染机等染色设备。
染色基本过程
•
•
染料与纤维的固着方式
• (二)染料在纤维内的固着方式 染料在纤维内固 •
•
着,可认为是染料保持在纤维上的过程。不同的 染料与不同的纤维,它们之间固着的原理也不同, 一般来说,染料被固着在纤维上存在着两种类型。 1.纯粹化学性固色 指染料与纤维发生化学反应, 而使染料固着在纤维上。(牢度强) 例如:活性染料染纤维素纤维,彼此形成共价键 结合。阳离子染料与改性涤纶形成离子键 2.物理化学性固着 由于染料与纤维之间的相互吸 引及氢键的形成,而使染料固着在纤维上。许多 染棉的染料,如直接染料、硫化染料、还原染料 等都是依赖这种引力而固着在纤维上的。
120℃)→热溶(180~210℃,2~1min)→套染棉。
• • • • •
工艺处方 分散蓝2BLN 润湿剂JFC 扩散剂 3%海藻酸钠浆
1.5g/L. lml/L 1g/L 5~1Og/L
热溶染色法注意点
• 在高温热熔染色中要注意防止染料在预烘
和焙烘中产生泳移,热熔焙烘阶段是棉上 的分散染料向涤纶转移的重要阶段,要根 据染料的耐热性能,即染料的升华牢度 (高温型),选择适当的热溶温度和时间。 在实际染色时,染料的转移不可能是完全 的,在棉上总残留有一部分染料,造成棉 的沾色,可采用还原清洗或皂洗进行染后 处理。若在热熔法染色后还要进行棉部分 的套染,则可在套染后选行后处理。 )
混纺织物染色(T/R为例)
• 染色方法:分散/直接(浸染),分散/还原
(轧染),分散/活性(浸染),分散/活性 (轧染) • 一般先染涤纶后染粘,染涤纶130度,染粘 的话,直接染料95度,活性60度 • 沾色与套色:分散染料对棉都有一定的沾 污, 涤纶染色后,对棉也染成一样的颜色
分散/活性染T/R工艺
直接染料染色 (卷染)
• 1.工艺流程 • 卷轴→卷染→水洗(固色处理)→冷水上
卷。 • 项目 浅色 中色 • 处方:染料 0.2以下 0.2-1% • 纯碱(g/L) 0-1 1-1.5 • 食盐(g/L) 0 3-7
深色 1%以上 1.5-2 7-15
条件及操作
• • • • • • •
工艺条件: 染色6-12道, 温度100度 水洗 2-4道,室温 .卷染操作注意事项 (1)染料先用热软水调匀后溶解,有些染料宜加些润湿 剂先调成浆状,然后再加热水溶解,用时将已溶解的染料 过滤加入染缸内。 (2)染前将织物在染缸上先用80℃左右的热水(不含染 料)走2道,称为保温。 (3)染色时先加入染料总用量的3/5,在规定的染色温度 下染1道后,再加入其余2/5的染料,在第3、4道末加入食 盐。食盐中应不含钙、镁盐类,以免影响色光的鲜艳度。 (4)染后水洗,水的流量要适中。染后织物要及时烘干, 烘筒的温度应采用先低后高,经固色后的织物影响较小。
活性染料二浴法轧染
• • • • • • • • •
• (1)工艺流程: • 浸轧染液→烘干→浸轧固色液→汽蒸→水洗→皂洗→水洗
→烘干 2)轧染液配方:染料 x g/L 润湿剂 1—3 g/L 5%海浆 30—40 g/L 尿素 0—100 g/L 防染盐S 0—10 g/L 固色液配方 纯碱 8—20 g/L 食盐 20—30 g/L 4)工艺条件:一浸一轧,浸轧温度:室温,轧液率: 70%—80% 汽蒸温度:100℃—103℃ 汽蒸时间:2分钟
载体染色法(T/W)浸染
• 载体染色法是在常压下加热进行。它是利用一些对染料和
纤维都有直接性的化学品,在染色时当这类化学品进入涤 纶内部时,把染料分子也同时携入,这种化学药品称为载 体 • 由于载体与涤纶之间的相互作用,使涤纶分子结构松弛, 纤维空隙增大,分子易进入纤维内部。同时由于载体本身 能与纤维及染料分子产生直接性,不但能帮助染料溶解, 把染料单分子带到纤维表面,增加染料在纤维表面的浓度, 而且能减少纤维的表面张力,使运动着的染料分子迅速进 入纤维空隙区域,提高了染料分子的扩散率,促使染料与 纤维结合,从而完成染色步骤。染色结束后,利用碱洗, 使载体完全去除。常用载体有邻苯基苯酚、联苯、水杨酸 甲酯等,由于大都具有毒性,对人体有害,目前已很少应 用
• 染色温度100度
酸性染料染锦纶
• 酸性类染料包括酸性染料、酸性媒染染料
和酸性含媒染料三种类型,能在酸性或中 性介质中直接上染丝、毛等蛋白质纤维和 锦纶。 。
• 弱酸浴染色的酸性染料 这类染料结构比较复杂,
染料分子结构中磺酸基所占比例较小,所以染料 的溶解度较低,这类染料染色时,除能和纤维发 生离子键结合外,分子间力和氢键起着重要作用。 染色时,在弱酸性染裕中就能上染,故称为弱酸 性酸性染料。
染色原理
染色的定义
• 染色是把纤维材料染上颜色的加工过程。它是借
助染料与纤维发生物理化学或化学的结合,或者 用化学方法在纤维上生成染料而使整个纺织品成 为有色物体。染色产品不但要求色泽均匀,而且 必须具有良好的染色牢度。 根据染色加工的对象不同,染色方法可分为织物 染色、纱线染色和散纤维染色等三种 方法不同分为:浸染与轧染
涤纶织物分散染料染色
分散染料
• 分散染料是一种分子结构简单,水溶性很低,
染色时以微小的颗粒均匀分布在染液中的 非离子型染料. • 染色方法分为:高温高压法(浸染),载体染色 法(浸染),热溶染色法(轧染) • 一般普通涤纶采用高温高压染色法,载体染 色法T/W,热溶染色法T/R,T/C
高温高压法染色原理
助剂的作用
• HAC的作用:调节pH 值5-6,有时候加入
NaAC来共同调节pH 值。 NaAC和HAC可以 形成缓冲溶液,即可以稳定pH 值,从而稳 定色光。 • 平平加O的作用:使染料均匀的上染到织物 上。
热溶染色法(轧染T/C)
• 工艺流程 • 浸轧染液 (二浸二轧,轧余率65%,室温)→预烘(8O~
•
•
• 1.吸附 当纤维投入染浴以后,染料先扩散到纤维
表面,然后渐渐地由溶液转移到纤维表面,这个 过程称为吸附。随着时间的推移,纤维上的染料 浓度逐渐增加,而溶液中的染料浓度却逐渐减少, 经过一段时间后,达到平衡状态。 2.扩散 吸附在纤维表面的染料向纤维内部扩散, 直到纤维各部分的染料浓度趋向一致。由于吸附 在纤维表面的染料浓度大于纤维内部的染料浓度, 促使染料由纤维表面向纤维内部扩散。 3.固着 是染料与纤维结合的过程,随染料和纤维 不同,其结合方式也各不相同。共价键,离子键
活性染料一浴法轧染
• • • • • • •
•
• 工艺流程: 浸轧染液→烘干→固色→水洗→皂
洗→水洗→烘干 工艺处方: 染料 x g/L 润湿剂 1—3 g/L 5%海浆 30—40 g/L 小苏打 5—20 g/L 尿素 0—100 g/L 防染盐S 0—10 g/L 工艺条件:一浸一轧,浸轧温度:室温,轧液 率:70%—80% 汽蒸温度:100℃—103℃ 汽蒸时 间:2分钟
工艺条件
• T=130度, t=15—45min • 浴比: 1:20 • 浴比:浸染时,织物的质量与染液体积之
比 • 例如:现织物质量为:300Kg, 则根据浴比, 染液的体积为:300*20=6000L
染小样到放大样
• 过程:拿到一块样布后,必须先染小样,把样布
• • • • • • •
的颜色给打出来,然后经适当计算,才能放大样。 来样打样工艺 工艺流程:织物—染色—后处理(染小样) 工艺配方:分散染料 X% 平平加 O 0.5g/L 醋酸(HAC) 0.5ml/L 工艺条件:织物2g, 母液浓度2g/L, 浴比:1:40, T=130度, t=30min
•
染色拼色
• • • • •
红+黄=橙, 黄+蓝=绿, 蓝+红=紫 橙+绿=黄灰, 绿+紫=蓝灰,紫+橙=红灰(p22) 单拼色颜色最鲜艳,三拼色最暗 余色原理应用:红光重,可适当加入绿色的来消除. 绿色是有黄加蓝,那就适当加一些黄,蓝的染料 红色的余色是绿色,黄色的余色是紫色,兰色的余色 是橙色, 利用余色原理可能导致色光偏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