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色原理PPT

合集下载

《孚尔根核染色》课件

《孚尔根核染色》课件

染色过程
孚尔根核染色包括几个关键步骤:细 胞固定、细胞通透性处理、DNA氧化 、染色和观察。
染色过程需要在弱酸条件下进行,以 促进DNA的氧化和后续的染色反应。
在染色过程中,需要使用特定的染料 ,如Giemsa染料或巴尔巴土染料,这 些染料能够与DNA-蛋白质加合物结 合,产生明显的染色效果。
染色效果
政策支持
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 支持孚尔根核染色技术的 研发和应用,促进其发展 壮大。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该技术可用于DNA多态性分析 ,有助于研究基因变异与疾病 的关系。
技术局限性
1 样本量要求
孚尔根核染色技术需要一定量的样本才能进行检测,对 于微量样本可能存在限制。
2 交叉污染风险
孚尔根核染色技术需要一定量的样本才能进行检测,对 于微量样本可能存在限制。
3 假阳性结果
孚尔根核染色技术需要一定量的样本才能进行检测,对 于微量样本可能存在限制。
减少人工操作误差。
降低成本
通过优化试剂和设备, 降低检测成本,使更多 实验室和医疗机构能够
应用该技术。
05
孚尔根核染色技术的未来发展
技术发展趋势
自动化与智能化
随着机器人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发展,孚尔根 核染色技术将逐渐实现自动化和智能化,提 高染色效率和准确性。
环保与可持续发展
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未来的孚尔根核染色 技术将更加注重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减少对 环境的污染和资源消耗。
《孚尔根核染色》PPT课件
目录
• 引言 • 孚尔根核染色技术原理 • 孚尔根核染色技术的应用 • 孚尔根核染色技术的优缺点 • 孚尔根核染色技术的未来发展
01
引言
核染色技术简介

染发课程染膏的成份和原理内容 Microsoft PowerPoint 演示文稿ppt课件

染发课程染膏的成份和原理内容 Microsoft PowerPoint 演示文稿ppt课件
染发课程染膏的成份和 原理内容 Microsoft PowerPoint 演示文稿
染发品的分类

暂时性染发剂 只洗一次就可除去在头发上的颜色。由于这些染发剂的 颗粒较大不能通过表皮进入发干,只沉积在头发表面, 形成着色覆盖层。这样染剂与头发的相互作用不强。如 使用彩色喷发胶、彩色摩丝等


半永久性染发剂
永久性染发剂
(植物永久性
金属永久性
氧化永久性)
1 )植物永久性:利用从植物的花茎叶提取的物 质进行染色,价格贵,在国内还较少使用。 2 )金属永久性:以金属原料进行染色,其染色 主要沉积在发干的表面,色泽具有较暗淡的金属 外观,使头发变脆,烫发的效率变低。


3 )氧化永久性:市场上的主流产品,它不含有 一般所说的染料,而是含有染料中间体和偶合剂, 这些染料中间体和偶合剂渗透进入头发的皮质层 后,发生氧化反应、偶合和缩合反应形成较大的 染料分子,被封闭在头发纤维内。由于染料中间 体和偶合剂的种类不同、含量比例的差别,故产 生色调不同的反应产物,各种色调产物组合不同 的色调,使头发染上不同的顔色。由于染料大分 子是在头发纤维内通过染料中间体和偶合剂小分 子反应生成。因此,在清洗时,形成的染料大分 子是不容易通过毛发纤维的孔径被冲洗。
3.胶凝剂和增稠剂
作用为形成凝胶或形成具有一定粘度的膏
体。 4.表面活性剂 具有多种功能可作为清洁剂、发泡剂。 5调理剂 永久性染发剂的染发过程是在较强碱性和 双氧水条件下进行的,这对头发的结构有 一定的损伤,为了减少引起的损伤,通常 在染发基质中添加调理剂,如水溶性羊毛 脂、水解角蛋白等物质。

2.偶合剂
偶合剂主要是一些基团(-OH和-NH2)在间

革兰氏染色课件PPT

革兰氏染色课件PPT

复染
复染:将脱色后的涂片用复染液进行复染处理,以便更好地观察菌体或组织的形态和结构。
复染时应注意控制复染时间,避免过长或过短,以免影响染色效果。
冲洗和干燥
冲洗
将染色和脱色处理后的涂片用清 水冲洗干净,以便观察菌体或组 织的染色效果。
干燥
将冲洗干净的涂片放在干净的纸 巾上自然干燥,以便后续观察。
Part
固定时应注意控制火焰温度,避免过高或过低,以免影响 染色效果。
染色
染色:将涂片浸入革兰氏染色液中, 染色一定时间后取出晾干。
染色时应注意控制染色时间,避免过 长或过短,以免影响染色效果。
脱色
脱色:将染色后的涂片用脱色液进行脱色处理,以去除菌体或组织表面的色素。
脱色时应注意控制脱色时间,避免过长或过短,以免影响染色效果。
复染与初次染色要匹配
复染的颜色要与初次染色相匹配,以 便更好地观察染色效果。
其他注意事项
染色液要新鲜
染色液使用前要确保新鲜,过期 或变质的染色液会影响染色效果

避免交叉污染
在染色过程中要避免不同染色液之 间的交叉污染,以免影响染色结果 。
注意安全
染色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避免染色 液溅到皮肤或眼睛上,如不慎溅到 应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并及时就医 。
革兰氏染色还可以用于研究细菌的生 物学特性和分类学研究,有助于深入 了解细菌的生态学和进化关系。
Part
03
革兰氏染色的操作步骤
涂片
涂片:将待染色的菌体或组织薄而均匀地涂在洁净的玻片上,然后晾干或烘干, 以便后续染色。
涂片时应注意避免涂层过厚,以免影响染色效果。
固定
固定:将涂片在火焰上快速通过两次,使菌体或组织固定 在玻片上,以便后续染色。

实验二细菌革兰氏染色ppt课件

实验二细菌革兰氏染色ppt课件
兰氏阴性菌会误为革兰氏阳性菌。 (3)在镜检时,以分散开的菌体的革兰氏染色反应为准。 (4)设定阴性和阳性对照,确保实验的可靠性。
五、思考题
1、讲述革兰氏染色的原理并指出E.C和B.S分别属于革兰 氏阳性或阴性?
2、观察细菌为什么要染色?为什么细菌染色多采用碱性 染料?
3、做革兰氏染色涂片为什么不能过于浓厚?革兰氏染色 成败的关键一步是什么?
crystal violet stain
wash with water
Counterstain wi在涂片时不可过厚,否则在染色脱色时,都不易均匀, 固定时,不可过热,以载玻片不烫手为宜。
(2)严格掌握脱色程度,是革兰氏染色的关键步骤。如脱 色
时间太长,阳性菌会误为革兰氏阴性菌,时间不足, 革
占细胞壁干重的%
革兰氏阳性细菌
革兰氏阴性细菌
含量很高(50~90)
含量很低(~10)
含量较高(<50)

一般无(<2)
含量较高(~20)

含量较高
三、实验材料
1、菌种:大肠杆菌(E.C)、枯草杆菌(B.S) 2、染料:结晶紫、复红、碘液等 3、材料:95%酒精等
Heat fixing
Staining
实验二 细菌革兰氏染色
一、实验目的
学习微生物制片、染色的基本技术 掌握细菌革兰氏染色及无菌操作技术 进一步观察细菌的基本形态
二、实验原理
C.Gram(革兰)于1884年 发明的一种鉴别不同类型 细菌的染色方法。
革兰氏染色
1、用碱性染料结晶紫对菌液涂片进行初染
2、用碘溶液进行媒染,其作用是提高染料和细 胞间的相互作用从而使二者结合得更牢固。
4、当对未知菌进行革兰氏染色时,怎样能证明你的染色 技术和结果的正确性?

纺织品染印原理活性染料染色PPT课件

纺织品染印原理活性染料染色PPT课件
第11页/共80页
活性染料
• 结构特点 • 按染料母体分 • 偶氮结构 • 蒽醌结构 • 金属络合结构 • 其它结构
第12页/共80页
活性染料
• 结构特点 • 按染料母体分 • 偶氮结构 • 约占50%,有单、双偶氮结构。如:活性红X-3B(C.I. Re. Red 2)。
第13页/共80页
活性染料
第五章 活性染料染色
染料性能 染色原理 染色方法
第1页/共80页
活性 • 染料性能 染料染色
• 染色原理 • 染色方法
第2页/共80页
活性染料
• 概念 • 结构特点 • 染色性能 • 应用特点
第3页/共80页
活性染料(Reactive dyes)
• 概念 • 染料分子上含活性基团,能在一定条件下与纤维素纤维上的羟基、蛋白质纤维上 的氨基反应生成共价键结合上染。
第31页/共80页
染色原理
• 活性染料的固色 • 活性染料的反应性 • 亲核取代反应——染料结构与反应性 • 杂环上取代基的影响 • 杂环中引入-F、-Cl、-CN、-SO2CH3等吸电子基时,将使得杂环 中碳原子电子云密度降低,活性基的反应性增强。 • 杂环中引入-NHAr、-NH2、-OCH3等供电子基时,将使得杂环中 碳原子电子云密度增加,活性基的反应性降低。
• 活性基中的离去基的吸电子性越强,离去倾向越大,取代反应越快。
第32页/共80页
染色原理
• 活性染料的固色 • 活性染料的反应性 • 亲核取代反应——染料结构与反应性 • 连接基的影响 • 连接基-NH-,在一定的酸性条件下也可结合质子带正电荷,提高染料的反应性 • 在一定的碱性条件下,连接基-NH-则会失去质子带负电荷,使染料的反应性大为降低 (可降低几十倍之多)。

微生物革兰氏染色法和芽孢染色法ppt课件

微生物革兰氏染色法和芽孢染色法ppt课件
注:乙醇脱色是革兰氏染色操作的关键环节,脱色不 足,阴性菌被染成阳性菌;脱色过度,阳性菌被染成 阴性菌
精品
5
实验结果
阳性菌(蓝紫色) 阴性菌(红色)
精品
6
细菌芽孢染色法
实验目的
学习并掌握芽孢染色方法;初步了解芽孢杆 菌的形态特征。
实验原理
芽孢:某些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能在 菌体内部形成一个圆形或卵圆形小体,是细菌的 休眠形式。产生芽孢的都是革兰氏阳性菌。
2
革兰氏染色原理
第一步:初染:结晶紫使菌体着上蓝紫色; 第二步:媒染:碘和结晶紫形成大分子复 合物,能被细胞壁阻留在细胞内;第三 步:酒精脱色:细胞壁成分和构造不同, 出现不同的反应——G+菌:细胞不能被 酒精脱色,仍呈紫蓝色;G-菌:酒精将 细胞脱色,细胞无色;第四步:番红复染, G-菌呈红色, G+菌呈紫蓝色。
精品
9
细菌芽孢染色法
实验步骤
1)改良的Schaeffer-Fulton氏染色法 制备菌悬液 孔雀绿染液(2滴)水浴加热染色15-20 min 取1小滴,涂片,固定 水洗 番红染液复染23min,倾去染液,水洗 镜检 2)Schaeffer-Fulton氏染色法 涂片固定 孔雀绿染液在微火上加热染色5min 水洗 番红染液复染2min 水洗 镜检
实验二
革兰氏染色法和芽孢染色法
精品
1
革兰氏染色法
实验目的
学习并掌握革兰氏染色方法;了解革兰氏染 色法的原理及其在细菌分类鉴定中的重要性。
实验原理
革兰氏染色法是细菌细胞的复合染色法,由 丹麦病理学家Hans Christian Gram 于1884年 创立。该法是细菌学中最重要的鉴别染色法。
精品

细菌染色技术ppt课件

细菌染色技术ppt课件

.
19
五、临床意义
➢ 鉴别细菌:

用革兰氏染色法可将所有细菌分为阳性与阴性两类,可初步识别细菌,
以利进一步鉴定。
➢ 选择药物:

可根据革兰氏染色性的不同,供临床初步选择用药方向。
➢ 与致病性相关:

大多数革兰氏阳性菌的致病物质为外毒素,而大多数革兰氏阴性菌的致
病物质为内毒素。由此,可采取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 基本形态
球菌 杆菌 弧菌
➢ 特殊结构
芽孢:枯草杆菌、破伤风梭菌 荚膜:肺炎链球菌 鞭毛:变形杆菌
.
7
标本处理
➢痰液:用无菌棉签挑取干酪样或脓性痰部分0.05-0.1ml,
涂于载物玻片右2/3 处,均匀涂抹成卵圆形痰膜(约2cm长),
每张玻片只涂一份标本。
➢脓液: 同痰涂片法。
➢病灶组织或干酪块等:先用组织研磨器磨碎后再
行涂片。大小、厚度同痰涂片。
➢体液标本:取标本10ml,3000rpm,离心30min,取沉
渣涂片。大小、厚度同痰涂片。
➢脑脊液:将脑脊液离心或甩片集菌后涂片备用。
.
8
标本处理注意事项
➢标本应以打圈的方式反复涂抹均匀,避 免标本涂布不均影响结果判读,或使染 色不均造成阴阳不定。
➢标本涂布不能过厚,影响染色效果。
于结核病、麻风病等
• 荧光染色:敏感性强、效率高、易观察;
用于结核分枝杆菌等
• 其它:鞭毛染色鞭毛有无、位置、数量;

异染颗粒染色白喉棒状杆菌;
• 荚膜染色
.

3
常用燃料
• 碱性染料 带正电荷,易与带负电荷的被染物结合。常用的染
料有碱性复红、结晶紫、亚甲蓝等。

染整精品课件:直接染料染色

染整精品课件:直接染料染色

第一章 直接染料染色
一. 直接染料定义 分子中含有SO3Na、COONa 的水溶性阴离子染料,染色时不
需媒染剂就能直接上染纤维素纤维。 之所以称直接,是相对于媒染染料而言。
第一个合成染料由英国人W.H.Perkin于1856年发明,为苯胺紫 (碱性染料)。
第一个直接染料为刚果红,在1884年由Bottiger合成。
合成染料的华丽色彩令当时的维多利亚女王都为之青 睐,意外的成功极大地鼓舞了他的创业冲动,1857年, Perkin在哈罗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家生产苯胺紫的合成 染料工厂,并因此成为世界巨富。
现代化学分析表明,苯胺紫是一种三芳甲烷结构的碱 性染料,与蛋白质纤维的羧基阴离子可以形成盐键结 合而上染。
Perkin的发明在人类有机化学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 义,在Perkin之后,化学家们纷纷进行有意识地探索 和试验,蒽醌、偶氮、酞菁、靛族、杂环等等结构的 人工合成染料如雨后春笋般不断问世,在五彩缤纷的 现代纺织服装世界中,苯胺紫已经逐渐退出了染色行 业的历史舞台,但人们却不会因此忘记W.H.Perkin对 现代纺织印染业作出的伟大贡献。
染整工艺原理(二)
总学时数:48学时
直接染料染色
6学时
酸性染料染色
6学时
活性染料染色
9学时
分散染料染色
6学时
还原染料、
暂溶性还原染料染色 6学时
不溶性偶氮染料染色 3学时
阳离子染料染色 6学时
机动、习题课
6学时
绪论
染整加工一般工序: 练漂 → 染色 → 印花 → 整理
一.染色定义
使染料与纤维形成物理或化学结合,在织物上形成均匀的具有 一定坚牢度的色泽的加工过程。
产地 浙江 江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工艺计算
• 分散染料浸染涤纶织物配方如下:

分散红3B
0.6%

分散兰2B
0.9%

HAC
0.5ml/L 试计算配方中各组分的

平平加O 0.5g/L 实际用量(织物300Kg,

浴比1:20)
• 解:所需分散红3B的用量为:300×0.6%=1.8 Kg
• 所需分散兰2B的用量为:300×0.9%=2.7 Kg
载体染色法(T/W)浸染
• 载体染色法是在常压下加热进行。它是利用一些对染料和
纤维都有直接性的化学品,在染色时当这类化学品进入涤 纶内部时,把染料分子也同时携入,这种化学药品称为载 体
• 由于载体与涤纶之间的相互作用,使涤纶分子结构松弛,
纤维空隙增大,分子易进入纤维内部。同时由于载体本身 能与纤维及染料分子产生直接性,不但能帮助染料溶解, 把染料单分子带到纤维表面,增加染料在纤维表面的浓度, 而且能减少纤维的表面张力,使运动着的染料分子迅速进 入纤维空隙区域,提高了染料分子的扩散率,促使染料与 纤维结合,从而完成染色步骤。染色结束后,利用碱洗, 使载体完全去除。常用载体有邻苯基苯酚、联苯、水杨酸 甲酯等,由于大都具有毒性,对人体有害,目前已很少应 用
• 分散染料与涤纶之间有较强的亲和力,即上
染能力强
• 玻璃化温度为80度, 染色升温时,80度以前
可以全速升温(10度/分),80度以后,应该缓慢 升温(1-2度/分)。这是由于80度以前涤纶处 于玻璃态,80度后涤纶处于高弹态(分子 链运动加剧,分子结构变疏松,分散染料 分子容易进入)最后升到130度,保温。

汽蒸温度:100℃—103℃ 汽蒸时
间:2分钟
活性染料二浴法轧染
• (1)工艺流程:
• 浸轧染液→烘干→浸轧固色液→汽蒸→水洗→皂洗→水洗
→烘干
• 2)轧染液配方:染料 x g/L

润湿剂 1—3 g/L

5%海浆 30—40 g/L

尿素 0—100 g/L

防染盐S 0—10 g/L
• 固色液配方
• 1.纯粹化学性固色 指染料与纤维发生化学反应,
而使染料固着在纤维上。(牢度强)
• 例如:活性染料染纤维素纤维,彼此形成共价键
结合。阳离子染料与改性涤纶形成离子键
• 2.物理化学性固着 由于染料与纤维之间的相互吸
引及氢键的形成,而使染料固着在纤维上。许多 染棉的染料,如直接染料、硫化染料、还原染料 等都是依赖这种引力而固着在纤维上的。
染色原理及工艺
• 在弱酸性条件下,酸性染料与锦纶反应形成离子
键。
• 工艺流程:织物—染色—后处理
• 工艺配方:酸性染料:x%

醋酸:0.5ml/L

平平加O:0.5g/L
染色操作:染料用热水溶解备用,平平加O用60度热水 溶化, 加入平平加O溶液,醋酸,加温至40度, 运转 10分钟后,加入染料溶液, 在30—40分钟内升温至 沸,染40—60分钟,染后水洗,固色。
• 由于染色速度过快,一般要加元明粉缓染,或
加缓染剂.
• 阳离子染料与腈纶或改性涤纶固着后形成
离子键.
浸染染色工艺及操作
• 染色处方(纯腈纶织物浸染艳红色):
• 阳离子嫩黄7GL(500%)
0.12%
• 阳离子艳红5GN(250%)
2.40%
• 醋酸(98%)
2.50%
• 醋酸钠
1.0%
• 无水硫酸钠
染色原理
染色的定义
• 染色是把纤维材料染上颜色的加工过程。它是借
助染料与纤维发生物理化学或化学的结合,或者 用化学方法在纤维上生成染料而使整个纺织品成 为有色物体。染色产品不但要求色泽均匀,而且 必须具有良好的染色牢度。
• 根据染色加工的对象不同,染色方法可分为织物
染色、纱线染色和散纤维染色等三种
• 过程:拿到一块样布后,必须先染小样,把样布
的颜色给打出来,然后经适当计算,才能放大样。
• 来样打样工艺
• 工散染料
X%

平平加 O
0.5g/L

醋酸(HAC)
0.5ml/L
• 工艺条件:织物2g, 母液浓度2g/L,

浴比:1:40, T=130度, t=30min
料)走2道,称为保温。
• (3)染色时先加入染料总用量的3/5,在规定的染色温度
下染1道后,再加入其余2/5的染料,在第3、4道末加入食 盐。食盐中应不含钙、镁盐类,以免影响色光的鲜艳度。
• (4)染后水洗,水的流量要适中。染后织物要及时烘干,
烘筒的温度应采用先低后高,经固色后的织物影响较小。
混纺织物染色(T/R为例)
• 还原清洗(中深色)
• 纯碱
2g/L
• 保险粉
1g/L
• 洗涤剂
0.1~0.3g/L
工艺条件
• T=130度, t=15—45min • 浴比: 1:20 • 浴比:浸染时,织物的质量与染液体积之

• 例如:现织物质量为:300Kg, 则根据浴比,
染液的体积为:300*20=6000L
染小样到放大样
染色中最常用的染色方法,适用于绞纱染色机、溢流染色
机、平幅无张力卷染机等染色设备。
直接染料染色 (卷染)
• 1.工艺流程
• 卷轴→卷染→水洗(固色处理)→冷水上
卷。
• 项目
浅色 中色
深色
• 处方:染料 0.2以下 0.2-1% 1%以上
• 纯碱(g/L) 0-1
1-1.5 1.5-2
• 食盐(g/L) 0
3-7 7-15
条件及操作
• 工艺条件: 染色6-12道, 温度100度 • 水洗 2-4道,室温 • .卷染操作注意事项 • (1)染料先用热软水调匀后溶解,有些染料宜加些润湿
剂先调成浆状,然后再加热水溶解,用时将已溶解的染料 过滤加入染缸内。
• (2)染前将织物在染缸上先用80℃左右的热水(不含染
染色拼色
• 红+黄=橙, 黄+蓝=绿, 蓝+红=紫 • 橙+绿=黄灰, 绿+紫=蓝灰,紫+橙=红灰(p22) • 单拼色颜色最鲜艳,三拼色最暗 • 余色原理应用:红光重,可适当加入绿色的来消除.
绿色是有黄加蓝,那就适当加一些黄,蓝的染料
• 红色的余色是绿色,黄色的余色是紫色,兰色的余色
是橙色, 利用余色原理可能导致色光偏暗
• 方法不同分为:浸染与轧染
染色基本过程
• 1.吸附 当纤维投入染浴以后,染料先扩散到纤维
表面,然后渐渐地由溶液转移到纤维表面,这个 过程称为吸附。随着时间的推移,纤维上的染料 浓度逐渐增加,而溶液中的染料浓度却逐渐减少, 经过一段时间后,达到平衡状态。
• 2.扩散 吸附在纤维表面的染料向纤维内部扩散,
直到纤维各部分的染料浓度趋向一致。由于吸附 在纤维表面的染料浓度大于纤维内部的染料浓度, 促使染料由纤维表面向纤维内部扩散。
• 3.固着 是染料与纤维结合的过程,随染料和纤维
不同,其结合方式也各不相同。共价键,离子键
染料与纤维的固着方式
• (二)染料在纤维内的固着方式 染料在纤维内固
着,可认为是染料保持在纤维上的过程。不同的 染料与不同的纤维,它们之间固着的原理也不同, 一般来说,染料被固着在纤维上存在着两种类型。

烧碱 15—40 g/L
• 氧化液配方: 双氧水 0.5—1.5 g/L
• 5)工艺条件:一浸一轧 ,浸轧温度:室温,轧液率65-
75%
• 红外线与热风结合烘干
• 汽蒸温度:100℃—103℃ 汽蒸时间:2分钟
阳离子染料染腈纶和改性涤纶
• 腈纶采用阳离子染料在较高温度(100度)下
进行染色,可得深浓鲜艳的色泽,腈纶的 染色一般在弱酸性条件下进行,同时应尽 量避免过高温度染色。
• t=30-40分(固色),浴比:1:20
• 浴比1 :6(气流缸)
还原染料悬浮体轧染
• 写出还原染料悬浮体轧染工艺
• 工艺流程
• 浸轧悬体染液→烘干→浸轧还原液→汽蒸→水洗→氧化→
皂煮→水洗→烘干
• 轧染液配方: 染料 x g/L

扩散剂 0.5—1.5 g/L
• 还原液配方:保险粉 15—40 g/L
• 平平加O的作用:使染料均匀的上染到织物
上。
热溶染色法(轧染T/C)
• 工艺流程
• 浸轧染液 (二浸二轧,轧余率65%,室温)→预烘(8O~
120℃)→热溶(180~210℃,2~1min)→套染棉。
• 工艺处方
• 分散蓝2BLN
1.5g/L.
• 润湿剂JFC
lml/L
• 扩散剂
1g/L
• 3%海藻酸钠浆
5~1Og/L
热溶染色法注意点
• 在高温热熔染色中要注意防止染料在预烘
和焙烘中产生泳移,热熔焙烘阶段是棉上 的分散染料向涤纶转移的重要阶段,要根 据染料的耐热性能,即染料的升华牢度 (高温型),选择适当的热溶温度和时间。 在实际染色时,染料的转移不可能是完全 的,在棉上总残留有一部分染料,造成棉 的沾色,可采用还原清洗或皂洗进行染后 处理。若在热熔法染色后还要进行棉部分 的套染,则可在套染后选行后处理。 )
• 一般对色在标准灯箱下进行,最好在暗室
里,无其他光干扰。常用光源D65。

纯碱 8—20 g/L

食盐 20—30 g/L
• 4)工艺条件:一浸一轧,浸轧温度:室温,轧液率:
70%—80%

汽蒸温度:100℃—103℃ 汽蒸时间:2分钟
活性染料一浴法浸染
• 工艺流程:织物—染色—后处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