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椎小关节紊乱症

合集下载

胸椎小关节功能紊乱的诊治PPT课件

胸椎小关节功能紊乱的诊治PPT课件

到刺激或压迫,而形成胸椎相关疾病。 已经有实验证明:压迫胸、腰段脊神 经和压迫交感神经,所造成的后果是 相同的。因此在胸腰段只有一种类型 的脊柱相关疾病,表现出来的症状既 有神经根型,也有交感神经型特征.
14
重视的原因!
本病为临床常见病证,多见于女性或
体力工作者,好发于3—6胸椎之间。 是引起胸背痛的常见原因 (84.52%),亦或伴有不同程度的 急慢性肋间神经痛(25.81%)和胸 腹腔脏器功能紊乱(9.68%)等症 状, 易被误诊为心血管系统、呼吸系

治则:舒筋通络,理筋整复。
部位及取穴:病变部位及周围软组织。 手法:抱胸环压法,一指禅推法、滚法、 弹拨法、掌按法和推擦法等。
17



分型
根据发病情况,分单纯型和复合
型:单纯型以脊背疼痛为主证; 复合型常兼有肋间神经痛和胸腹 腔脏器的相关症状。 根据病变节段,分为上胸椎(T15)型、中胸椎(T6-9)型和下胸 椎(T10-2)型三型。 本病上段胸椎损伤主要表现为头、
胸椎小关节-被忽视的部位!
1
解释
胸椎后关节紊乱又称胸椎小关节滑膜嵌顿,中 医称胸椎小关节错缝,临床时有发生。由于椎间盘 及韧带的退行性改变,外伤,劳损等原因,导致单个或 多个胸椎及相应小关节轻度移位,如后关节脱位等, 使相应脊神和交感神经所支配的组织器官产生功能 失调,出现以疼痛为主的一系列临床表现,称作胸椎 小关节紊乱症。
胸椎关节诊断
[诊断]
1.有外伤史或长期不良姿 式病史。 2.临床症状及体征。 3.触诊:错位节段胸椎棘 突有明显压痛、叩击痛或偏歪。 棘旁软组织可有不同范围和程度 的紧张甚至痉挛,触之常可感觉有 条索样物,压之疼痛。

胸椎小关节紊乱的治疗路径

胸椎小关节紊乱的治疗路径
本病特点有二:1、急性期一般不易诊断,易被误诊;二、慢性期治疗困难。
治疗上,一:急性期首选正骨,这点年轻人没问题,但老年人则要慎重,——因为正骨手法力量小不能够复位,力量大易因骨质疏松而造成骨折(此时针刀首选)。二:慢性期(1-2周后)复位效果差,应首选针刀、特别是线针刀。因为此时,损伤所造成的关节周围软组织易因早期的炎性渗出、血肿、机化、粘连,使之在后期进一步硬化、甚至瘢痕,而阻碍错骨缝的复位,如果此时通过针刀减压、减张、调整恢复软组织的平衡,就像调整偏歪了的电线杆两侧绳子的张力一样,就能够从容的恢复关节的错骨缝,而不需要蛮力复位。
二、除比较严重的或个别部位的错骨缝能在一般X光片或特殊透照位置的X光片上显示出来外,大部分病历都不能观察的改变。
三、通过仔细触摸、比较,能够觉察出微小的骨结构的变化,在参考症状和其他体征,不难对错骨缝做出正确的诊断。
四、在手法复位过程中,术者常可听到“咯噔”的弹响声,或有骨节滑动复位的感觉。术后,患者的症状大减或立即轻松舒适,体征也随之消失。
...........损破坏了关节的稳定,使两关节面之间的解剖关系发生轻度的偏移、旋转等错动移位;或使关节内结构的位置发生微小的异常,这种关节的紊乱称为错骨缝。
错骨缝的诊断特点是:

错骨缝的诊断特点是:
一、病理改变轻微,最微者只有1~2毫米的错移,甚至更少,中医称为“错络”;严重者也比关节半脱位的错移要小的多,中医称谓“参差”。
另附:

错骨缝的定义
现代医学中没有错骨缝之说,但其关节紊乱症与错骨缝有很多类似之处,虽不是完全一致,却也可以互相借鉴。从广义上讲,甚至可以相提并论。尤其是关节紊乱症中半脱位、滑膜嵌钝、滑脱、绞索、软组织介入关节内等的病理变化,对研究错骨缝很有指导意义。

《胸椎小关节紊乱》课件

《胸椎小关节紊乱》课件
胸椎部位疼痛,活动受限 ,可能伴有胸闷、气短等 症状。
体征
胸椎棘突有压痛,胸椎活 动受限,可能伴有脊椎侧 弯。
诊断方法
X线检查
核磁共振检查
可以观察到胸椎小关节排列紊乱,关 节间隙增宽或变窄。
可以观察到胸椎周围软组织的改变, 有助于鉴别诊断。
CT检查
可以更清楚地观察到胸椎小关节的细 微结构,有助于确诊。
鉴别诊断
胸椎间盘突出
与胸椎小关节紊乱有相似的疼痛 和活动受限症状,但CT或核磁共 振检查可见明显的胸椎间盘突出

胸椎压缩性骨折
患者通常有明显的外伤史,X线检 查可见胸椎压缩性骨折。
胸椎肿瘤
疼痛较为剧烈,且呈进行性加重, 核磁共振检查可见胸椎肿瘤的占位 性病变。
胸椎小关节紊乱的
03
治疗
非手术治疗
肢等部位。
活动受限
胸椎小关节紊乱患者常感到胸 椎活动受限,难以完成扭转、
弯腰等动作。
肌肉紧张
胸椎小关节紊乱患者常出现胸 椎周围肌肉紧张、痉挛等症状

其他症状
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胸闷、气短 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呼吸困
难。
02
胸椎小关节紊乱的
诊断
诊断标准
病史
患者通常有明显的外伤或 长期不良姿势的病史。
症状
胸椎小关节紊乱的
04
预防与保健
预防措施
保持正确的姿势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应保持正确的姿势,避免长时间维持同一 姿势,如长时间低头、弯腰等。
适量运动
定期进行适量的体育锻炼,增强肌肉力量和柔韧性,有助于维持胸 椎的稳定性和灵活性。
避免外伤
避免剧烈运动或意外摔伤、撞伤等,以免造成胸椎小关节的损伤。

中西医结合治疗胸椎小关节紊乱症

中西医结合治疗胸椎小关节紊乱症
珍贵较好的疗效 。 然 而 很 多 I 床 医 师 对 该 病 认 识 不 足 , 误 诊 为 心 血 管 系 l 缶 被
患 者 上胸 , 者 略 后 仰 上 身 背 靠 术 者 右 膝 , 者 右 膝 顶 住 患 椎 患 术 棘 突 , 患 者 呼 气 末 时 , 者 双 手 用 力 往 后 下 压 , 膝 往 前 上 在 术 右
或 减 轻 对 病 变 胸 椎 附 近 的 神 经 血 管 的 刺 激 , 部 封 闭 可 改 善 局 血 液 循 环 , 炎 , 痛 。胸 背肌 功能 锻 炼 , 恢 复 肌力 平衡 , 抗 镇 可 防 止 复 发 。胸 椎 小 关 节 紊 乱 症 经 过 以 上 的 中西 医结 合 治 疗 取 得
疗 亦 可 改 善 局 部 血 液 循 环 , 进 炎 症 消 退 , 法 复 位 可 矫 正 胸 促 手 椎 椎 间 关 节 功 能 紊 乱 , 善 局 部 微 循 环 , 进 炎 症 吸 收 , 除 改 促 消
胸 椎 棘 突 两 侧 华 陀 夹 脊 穴 或 局 部 痉 挛 压 痛 处 深 达 横 突 处 注 射 , 次 / ,O次 为一 疗 程 1 d2 132 手法复位 .. 1俯卧推按法 : 者俯卧 , 前垫一 薄枕 , ) 患 胸 双 手 放 于 身 体 两 侧 , 者先 行 放 松 手 法 后 再 用 手 感 觉 患 者 偏 术 歪 的 胸 椎 棘 突 , 后 双 手 交 叉 用 一 手 的 小 鱼 际 和 另 一 手 的 大 然
性骨折 、 骨骨折 、 椎结 核, 瘤 、 椎 间盘突 出症等疾 病 。 肋 胸 肿 胸
临 床 表 现 : 胸 部 疼 痛 、 胀 、 吸 不 畅 、 痛 常 治 肋 间 向前 胸 背 闷 呼 疼 放射等 。 1 2 一般 资料 .

胸椎小关节紊乱锻炼方式有哪些

胸椎小关节紊乱锻炼方式有哪些

胸椎小关节紊乱锻炼方式有哪些很多人由于自己的工作环境等方面的条件的限制,往往会长期的过度的进行体力方面的劳动等,这样的情况往往就会引起身体的组织方面的损伤等情况,进而影响到身体方面的健康的,其中有的人就出现了胸椎小关节紊乱的情况,会影响胸部的活动,那么胸椎小关节紊乱锻炼方式有哪些呢,下面看看具体介绍。

(1)俯卧推按法:患者俯卧,自然放松,医者站立于患者患侧,右手掌根按压患椎棘突,左手置于右手背上,嘱患者深呼吸,医者双手掌根随呼气渐用力,于呼气末时,右手掌根向下方给与一小幅度的推冲动作,此时可闻及关节整复的响声。

——适用于中下段胸椎的调整。

患者俯卧,医者站立于患者患侧,右手掌按压在患椎棘突,左手张或前臂内侧托住天突穴下胸骨正中托离床面,然后瞬间发力,双手反向用力,使胸椎再后伸扩大5-10°。

——适用于下段胸椎的调整。

(2)扩胸牵引法:患者坐位,双上肢上举180°,两手掌前后相叠。

医者站立于患者侧后方,右手拇指按住患椎棘突,左手臂按抵住患者的两臂肘关节处。

然后医者双手瞬间发力,右手前推,左手后扳,使之复位。

——适用于上段胸椎的调整。

(3)端坐膝顶法:患者坐在方凳上,令患者十指相扣置于颈项部。

医者在其身后,两手抓住患者双肘,膝关节顶在患者偏歪或后凸的棘突上,两手徐徐用力向后牵引,至牵引到最大限度时,膝顶与双手的后扳瞬间发力,此时可听见咔嗒响声。

——适用于中上段胸椎。

手法调整成功后,可酌情配合用推擦法,冬青膏或红花油等外敷,透热为度。

当人们出现胸部的不适的情况的时候,尤其是在出现胸椎小关节紊乱的情况时,需要引起大家的重视的,要注意积极的配合医生进行相关的检查的,而上述的有关“胸椎小关节紊乱锻炼方式有哪些”的知识介绍,相信也能够帮助到大家的,另外需要注意的就是要多休息的。

推拿治疗胸椎小关节紊乱症28例临床观察

推拿治疗胸椎小关节紊乱症28例临床观察

查 兰 : 竺 竺兰 兰
组 别 例数 治愈 显效 有效 00 () 治疗组 2 1 (0 ) 1 ( 9 ) 8 7 6 . 13 . 7 3
兰竺
无效 总有效率 0 0 () 10 0%
8 .% 57
对照组 2 4 1 .) 7 2 .) 1 (64 (43 8 (43 (50 3 4 .)4 1.)
注: ¥与 对 照 组 比 较 ,< .1 P 00 。
重 叠按 于 患椎棘 突之 上 , 肘 微屈 嘱患 者 深 吸气 至 4 讨 论 双 胸 椎 小关 节 紊乱 症 是指 因各种 原 因导致 胸 椎小 最 大 限度 . 然后 缓 慢 呼气 时术 者双 掌 突然 向前 下 此 深按 . 多可 听到 患者 关 节发 出之 “ 哒” 如 此 再 在 关 节 的解 剖位 置 发生 轻 微改 变 .或 滑 模嵌 顿 而 导致 咔 声 患椎 之上 下 各 1 2个 脊椎 施 以 同样 的 手法 3 术 以 局 部 急性 疼 痛 和功 能 障碍 为 主要 症 状 的 常 见病 、 至 () 者双 掌分 别 置于 患椎 两侧 . 以掌根 为着 力 点 用 力 向 多发 病 。 床上 单 纯药 物 治疗 效果 并 不 令人 满 意 临 胸 相 反 方 向深按 , 可 听 到关 节 复 位 之 “ 哒 ” 多 咔 声 ( ) 椎 小 关 节是 由胸椎 后关 节 、 椎关 节 、 横 突关 节 组 4 肋 肋 成 的一 个 联 动 微 动关 节 , 当外 伤 、 凉 、 卧 姿 势 不 受 睡 施 以攘 、 、 打 等 手法 结 束 。 法 治 疗 每 日 1次 . 揉 拍 手 5
次 为 1疗 程 3 疗效 观察
当时 ,可 由于 附着 肌 肉 、韧带 的牵拉 而 发 生轻 微 改 变 , 而导 致 关 节 周 围局 部 无 菌 性 炎 性 渗 出 、 肿 . 从 水

胸椎小关节紊乱的诊断与治疗

胸椎小关节紊乱的诊断与治疗
压痛;急性者,伴有棘上韧带肿胀或剥离, 压痛明显;慢性者由于变性而成条索状纤 维索,可左右拨动,压痛较轻,应与其他 棘突对比。
11
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其不能作为胸椎小关节紊乱的诊 断依据。有时可见不同程度的脊柱侧弯或 旋椎现象,可有轻度骨质增生,但难以从 片中判断有无后突或偏歪。
可鉴别有无其他病变,排除手法的禁忌症
23
2 推拿手法纠正胸椎小关节紊乱治疗脊柱 相关疾病的可行机理探讨。采用各种手法 复位,其机理是手法拨正偏歪棘突,使其 恢复到正常解剖位置或代偿位置,使脊椎 重新调节了力学平衡,从而减轻或消除对 神经根的刺激、压迫和牵拉,有效改善血 液循环,达到通即不痛之目的。
24
3 临床治疗发现:单纯手法复位见效快, 但不巩固,尤其是慢性者,由于椎旁肌肉 慢性痉挛,肌张力较高,局部小关节及周 围韧带、筋膜等组织在短期内炎症难以消 除,遇诱因时,脊椎力学难以维持,造成 复发或不愈。
21
者深呼气,在呼气末迅速作向下冲压,可 听到“咯”声。
适用于上段胸椎小关节紊乱者。C7、T1、 T2、T3、T4的后凸改变,后并偏歪者, 相应处理。
此法操作较为困难。
22
讨论
1 关于胸椎小关节紊乱发病机理的讨论。 由于生理解剖的特点,当外力作用、背部 用力不均、姿势不正、风寒侵蚀,可引起 小关节解剖位置发生微细的偏移,棘突稍 后凸或偏歪,形成不对称性关节滑膜嵌顿、 错缝致小关节囊及周围韧带、筋膜等组织 微撕裂,造成局部缺血、缺氧、水肿无菌 性炎症渗出,压迫或刺激相应神经节段而 导致背痛或放射症状。
一概述
胸椎小关节紊乱,又称胸椎小关节滑膜嵌 顿,中医属胸椎小关节错缝.
胸椎小关节主要起稳定脊柱,协调脊柱活 动等作用.
因外力作用、姿势不良、用力不当、运动 或其他活动不协调而扭伤,使关节错动偏 移,双侧关节的解剖位置发生微细的、不 对称性的错位改变,称为胸椎小关节紊乱。

浅谈手法辩证施术胸椎小关节紊乱症

浅谈手法辩证施术胸椎小关节紊乱症

浅谈手法辩证施术胸椎小关节紊乱症胸椎小关节紊乱症,属中医“痹证”范畴,采用不同的手法对不同阶段的胸椎小关节紊乱有针对性的复位手法。

避免手法的盲目性。

标签:胸椎小关节紊乱手法治疗辫证施术胸椎小关节紊乱症,属中医“痹证”范畴,类似中医学的“背痛叉气”一般好发于胸椎中上段,主要是胸椎后关节和肋椎关节的解剖位置的变化,并刺激相应肋间神经和胸神经后支,交感神经所支配的组织器官出现功能障碍和疼痛,引起胸背颈部疼痛,咳嗽深呼吸时加重,有时向前胸上肢牵涉。

可有胸疼、憋气,或心跳加快,出现假性心绞痛。

胸椎小关节包括上胸椎的下关节突与下胸椎的上关节突,两关节可同时发病,也可单独发病。

临床表现各有特点,也有共性。

如能熟知解剖和脊柱的生物力学,正确的辨证施术手法即可收到满意的疗效。

笔者经过近十年的临床手法探索,治疗了200余名患者,总结出几种独特的治疗手法,欲抛砖引玉,以求同行斧正。

1解剖特点和临床特征1.1胸椎小关节由三个关节即胸椎关节突关节,胸肋关节,肋横突关节组成,胸椎后关节由上下两椎体后方的椎弓延伸的上下关节突构成。

胸椎上关节突的关节面朝后面偏上外,下关节突的关节面朝前面偏下内,胸神经出椎间孔后即分为前后支,后支细小在背后又分为内外侧支前支即肋间神经较大至胸壁侧部分出外侧支穿行至表面,本干行至胸骨外侧缘附近穿出至表面分为内外二支,胸神经不但支配相关的肋间肌,同时分布于胸腹壁皮肤和肋间韧带,下部的胸神经尚支配腹前壁和外侧壁的肌肉,由于椎间盘和软组织的退行性改变及遇到不协调的外力,旋转力,使椎间关节发生轻度的解剖位置变化,棘突偏离中线并偏歪,椎旁压痛,棘突后突或凹陷,上下棘间隙一宽一窄,棘上韧带剥离。

1.2胸肋关节肋骨头与椎体的肋凹及椎间盘相关节,肋骨头呈圆形,肋骨头关节面,呈现楔形,胸交感神经节的位置一般在肋骨小头,前方。

该关节紊乱是由于两骨间轻度发生解剖位置上的变化,两椎体的后关节并无改变。

检查时可触及软组织紧张,僵硬,结节条索,肋间隙压痛,咳嗽、呼吸时加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胸椎小关节紊乱症【概述】胸椎小关节紊乱症,系指胸椎小关节外力作用下发生解剖位置的改变,表现为关节囊滑膜嵌顿而形成的不全脱位,且不能自行复位而导致的疼痛和功能受限等症状的一种病症。

临床又称为胸椎错缝、胸椎小关节错缝、胸椎小关节脱位、胸椎小关节滑膜嵌顿、胸椎小关节机能紊乱等。

本病为临床常见病证,多见于女性或体力工作者,好发于3—6胸椎之间。

是引起胸背痛的常见原因(84.52%),亦或伴有不同程度的急慢性肋间神经痛(25.81%)和胸腹腔脏器功能紊乱(9.68%)等症状,易被误诊为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及消化系统的“神经官能症”等。

本病属于脊柱后关节紊乱症之一,运用推拿疗法治疗本病,有显著疗效。

【局部解剖】胸椎小关节由胸椎后关节、肋骨小头关节、肋横突关节三组关节构成,属联动、微动关节。

该关节参与胸廓的构成,具有自身特点。

(1)肋头关节由肋头关节面与胸椎椎体的肋凹及椎间盘构成。

其中第l、Il、12肋头仅与相应胸椎的1个肋凹相关节,其余各肋头均上移,与相应胸椎的上肋凹、上1位胸椎的下肋凹及两者间的椎间盘相关节。

肋头关节的前面,有肋头辐状韧带加强,韧带自肋头前面,呈扇形放散于相邻的两个胸椎体及椎间盘。

在多数肋哉关节腔内,肋头与椎间盘之间,尚有短纤维构成的肋头关节内韧带连结。

第1、11、12肋头关节囊较松弛。

(2)肋横突关节由肋结节关节面与相应胸椎的横突肋凹构成。

第11、12肋骨无肋结节,故无此关节。

关节囊薄而松弛,在关节的内侧、外侧、上方有下述韧带加强:在关节内侧,关节囊与肋横突韧带附着,此韧带张于肋颈与横突之间;在外侧,有强韧的肋横突外侧韧带,连结横突尖与胁结节;在关节上方,有肋横突上韧带,此韧带起于肋颈的前面和后面,向上止于上1位横突及其根部,此韧带最内缘与胸椎体之间围成1孔,内有肋间后动脉和胸神经的背侧支通过,分布于脊柱两侧。

肋头关节与肋横突关节为联合运动关节,形式为肋颈以贯穿肋结节和肋头中心的运动轴旋转,出现肋的升降运动(3)胸椎后关节其上关节突关节面主要向后,略向上、向外下关节突关节面主要向前,略向下,向内。

所以胸椎后关节的关节面与水平面几乎垂直,呈冠状位排列,更有强大的韧带及肋椎关节在旁,稳定性较强,不易发生脱位。

整个胸脊椎的运动前屈50度,后伸55度,侧屈l00度,旋转40度,因此胸椎后关节以侧屈为主。

胸椎小关节由关节突关节、肋椎关节和肋横突关节组成。

其中肋横突关节是肋骨结节与胸椎横突的肋凹相关节,肋椎关节的运动和肋横突关节在功能是联合的,运动轴为由肋小头中点至肋结节的联线,随着胸廓运动肋颈绕运动轴旋转;胸椎的关节突关节由相邻椎体的上下关节突构成,其关节面呈冠状侧方运动比较灵活。

关节而细小,关节薄,所以易于形成半脱位,肋横突关节从第1至第10肋由每肋结节关节而与横突肋凹构成,关节结构亦不稳定。

在外伤、劳损、胸椎椎间盘及胸椎韧带退行性变等情况下,可使胸椎小关节正常位置改变,胸椎内外平衡失调,进而导致胸椎小关节后仰或仰旋移位而紊乱。

胸椎小关节紊乱导致神经、血管等周围软组织的功能受到伤害而出现相应的症状和体征,称胸椎小关节紊乱症;胸椎小关节紊乱的常见症状是脊背疼痛。

但由于胸椎小关节错位程度和对周围神经、血管影响的不同,临床除表现为常见的脊背疼痛外,还可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急、慢性肋间神经痛和胸腹腔脏器功能紊乱等症状,而这些症状又常被误诊为心血管、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的“神经官能症”、“更年期综合征”等。

【病因病理】实际上,我们每一个人均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着脊柱发生一系列的病理变化,形成了脊柱相关疾患的解剖学、生理病理学基础。

如:椎间盘退变,体积减少、间隙逐渐变窄;脊椎周围的软组织逐渐的相对的改变为松弛和韧性下降状态;.由于脊椎周围软组织松弛,椎体与椎体之间,上、下小关节之间.发生了失稳(不稳定);当在某种体位或轻微外力,甚至发生外伤时,就发生了关节错缝、筋出槽、软骨损伤、髓核碎裂、纤维环和韧带的披伤、撕裂、小关节的损伤等等病理变化;由于椎体之间的失稳,发生了小到错缝(X线片不能显示),大到椎体移位甚至滑脱(X线片可见),可以滑移向任何一个方位,以致脊椎后关节也发生了错缝;.椎体的移位滑脱,足以损伤椎间盘的软骨板及纤维环,因而产生了软骨增生、钙化、骨赘形成;纤维环的损伤而髓核突出;脊椎小关节的错缝足以形成椎间孔的上下径和前后径的内径发生了立体的缩小,以及关节炎和韧带的损伤;椎间孔和小关节均位置改变,足以刺激自其间经过的脊神经或根,甚至刺激了神经的前支或后支,尤其是窦椎神经和交感神经的节前、节后纤维。

在X线及CT影像学中,可以认为关节间隙在正常宽度的基础上,如存在着lmm左右宽度的差异,称为错缝;存在着3mm左右宽度的差异,称为半脱位;如存在着5mm左右宽度的差异,则应称之全脱位。

所以中医称小的错缝为错,大的错位称落,这就是错、落之分。

胸椎小关节发生紊乱的常见原因,包括:1、急性外伤有明显的外伤史,多因持物扭转或撞击,使胸椎后关节发生错位,导致关节滑膜、韧带、神经、血管等受到嵌顿挤压、牵拉等刺激,发生紊乱,并反射地引起肌肉痉挛。

2、慢性劳损(1) 由于胸椎间盘退变变薄,椎间隙变窄,胸椎后关州的关节囊,韧带松弛,而使胸椎后关节发生错位。

(2) 长期在不协调姿势下工作、学习,使背膂部软组织经常处于过度收缩、牵拉、扭转,而发生慢性劳损。

由于这些软组织的紧张,痉挛等外平衡的不协调,促使内平衡不协调,而致胸椎后关节发生错位。

(3) 外伤后未经及时治疗,风寒湿邪侵入背膂都的经络、肌肉,致肌肉痉挛,气滞血瘀,日久胸脊椎的内外平衡失调,后关节发生错位。

由于局部遭受外力因素或长期伏案工作,或随年龄增长发生退行性改变,关节周围的韧带松驰,关节产生不稳定,使此类微动关节发生解剖位置改变,关节交锁在不正常或扭转的位置上而引起的一系列病变。

通常是肋骨结节后移与其相应胸椎横突的肋凹错开,肋小头亦可后移;或关节突关节的上(下)关节面侧方移动而错开,关节间隙改变,关节内压力亦相应变化,或有滑膜被嵌顿,周围结构力学平衡改变,出现相应地刺激症状、体征及功能变化。

【临床表现】在人体正常的生理呼吸运动中,胸椎小关节(后关节)活动范围很小,但挤压或用力不当的扭挫伤,甚至咳嗽、打喷嚏等也可引起关节错位。

典型患者在发病时,往往可闻及胸椎小关节在突然错位时的“咯嗤”声响,轻者发生关节劳损,表现错位节段局部明显疼痛和不适;重者可引起韧带撕裂、后关节错位,表现为“岔气”,牵掣颈肩作痛,且感季肋部疼痛不适、胸闷、胸部压迫堵塞感,入夜翻身困难,以及相应脊神经支配区域组织的感觉和运动功能障碍。

急性胸椎小关节紊乱,患者呈痛苦面容,头颈仰俯、转侧困难,常保持固定体位(多为前倾位),不能随意转动;受损胸椎节段棘突有压痛、叩击痛和椎旁压痛,深吸气疼痛更甚,棘突偏离脊柱中轴线,后凸隆起或凹陷等。

受损胸椎节段椎旁软组织可见有触痛、触及痛性结节或条索状物。

【诊断】1、有外伤史或长期不良姿势病史。

(骤然上举、转侧,长期伏案、扭身等)2、临床症状及体征:详见以上表现部分。

3、触诊:错位节段胸椎棘突有明显压痛、叩击痛或偏歪(超过1mm)。

棘突旁(约1.5cm)软组织可有不同范围和程度的紧张,甚至痉挛,触之常可感觉有条索状物,压之疼痛。

4、X线平片、CT影像:由于胸椎小关节紊乱症属于小关节解剖位置上的细微变化,其X线摄片常不易显示。

(但也有的认为,其病变棘突歪斜、小关节间隙不对称存在1mm宽度差异的阳性率为100%)。

X线平片、CT影像检查,可除外胸椎结核、肿瘤、骨折、类风湿等疾病。

5、分型根据发病情况,分单纯型和复合型:单纯型以脊背疼痛为主证;复合型常兼有肋间神经痛和胸腹腔脏器的相关症状。

根据病变节段,分为上胸椎(T1-5)型、中胸椎(T6-9)型和下胸椎(T10-12)型三型。

本病上段胸椎损伤主要表现为头、颈、胸腔脏器和上肢的感觉异常及功能紊乱,而中下段胸脊椎主要表现为腹腔实质性器官和结肠脾曲以前的消化道功能紊乱症状。

【治疗】目的:纠正胸椎小关节错位,治疗软组织病损。

治则:舒筋通络,理筋整复。

部位及取穴:病变部位及周围软组织。

手法:一指禅推法、滚法、弹拨法、掌按法和推擦法等。

体位:患者取卧位或坐位,医者取站位。

操作:1、放松手法在胸椎棘突两旁,以错位病变节段为中心,以一指禅推法、滚法、弹拨法对椎旁软组织松解10min 左右。

2、整复手法(1)俯卧推按法:患者俯卧,自然放松,医者站立于患者患侧,右手掌根按压患椎棘突,左手置于右手背上,嘱患者深呼吸,医者双手掌根随呼气渐用力,于呼气末时,右手掌根向下方给与一小幅度的推冲动作,此时可闻及关节整复的响声。

——适用于中下段胸椎的调整。

患者俯卧,医者站立于患者患侧,右手掌按压在患椎棘突,左手张或前臂内侧托住天突穴下胸骨正中托离床面,然后瞬间发力,双手反向用力,使胸椎再后伸扩大5-10°。

——适用于下段胸椎的调整。

(2)扩胸牵引法:患者坐位,双上肢上举180°,两手掌前后相叠。

医者站立于患者侧后方,右手拇指按住患椎棘突,左手臂按抵住患者的两臂肘关节处。

然后医者双手瞬间发力,右手前推,左手后扳,使之复位。

——适用于上段胸椎的调整。

(3)端坐膝顶法:患者坐在方凳上,令患者十指相扣置于颈项部。

医者在其身后,两手抓住患者双肘,膝关节顶在患者偏歪或后凸的棘突上,两手徐徐用力向后牵引,至牵引到最大限度时,膝顶与双手的后扳瞬间发力,此时可听见咔嗒响声。

——适用于中上段胸椎。

3、结束手法手法调整成功后,可酌情配合用推擦法,冬青膏或红花油等外敷,透热为度。

【预后】本病就诊多属于急性发作,一般1--3次治疗即可。

预后良好。

【附注】1、胸椎小关节紊乱症的推法复位方法临床有多种,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用,但是用力药适度,不能造成胸廓的损伤;对于老人、孕妇及体弱者要慎重应用。

2、平常注意动作协调,注意保暖,避免伏案过于劳累。

经常作扩胸锻炼,对于本病的预防有益。

3、其它对部分慢性病可用辅助疗法如理疗、超短波治疗.或以氟美松磷酸钠作小关节突间关节封闭,穿刺点在横突直下3~4厘米处。

(四)胸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是由于受凉、劳累等原因引起的胸背部对称性疼痛,一般有明显的压痛点,常受天气变化、情绪等的影响。

病因:胸部筋肌膜疼痛综合征是胸部疼痛的常见原因。

胸部肌肉的持续性或反复性牵拉、劳损,如某些特定的工作及体育运动、胸肌外伤、长期不良姿势、胸椎的退行性变均可引起肌筋膜疼痛。

病人情绪的变化可通过心理性原因导致受累肌肉紧张。

另外,精神紧张又引起交感神经兴奋,使肌肉敏感性增加,反射性肌痉挛,后者又成为新的伤害性刺激而形成恶性循环。

常见的胸背肌筋膜综合征有胸大肌综合征、胸骨肌综合征、背阔肌综合征、前锯肌综合征、菱形肌综合征、胸椎椎旁肌综合征、肋间肌筋膜综合征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