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一生的基诺族阿西氏族服饰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1c19301356.html,

伴随一生的基诺族阿西氏族服饰

作者:孙绍洁

来源:《中国市场》2011年第48期

[摘要]基诺族服饰分阿西、阿哈和乌优三种。基诺族阿西氏族服饰文化是基诺族服饰

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倾注了基诺族的审美观念,体现着他们的生活生产方式,也体现着独特气候和地理的深刻影响,是他们智慧的结晶和历史发展与进步的标志,其浓郁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服饰艺术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关键词]基诺族;阿西氏族;服饰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48-0154-01

基诺族是一个历经沧桑岁月,云南省独有的少数民族。1979 年6月经确认后,成为中国的最后一个少数民族。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基诺族有22124人。主要聚居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中部的基诺山,那里是费孝通先生所说的“走廊文化”在中国境内的末端,也是日本学者中尾助先生所说的“东亚半月弧”的中心。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基诺族的祖先在风雨中徘徊了难以计数的岁月,懂得了遮身暖体,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物质文明。几乎是从服饰产生的那天起,他们就将生活习俗、审美情趣以及种种文化心态、宗教观念积淀于服饰之中,慢慢构筑成了服饰文

化的精神内涵。

谈起美丽的基诺族,人们脑海中的印象总是女性清一色的顶帕“乌壳”、短衣和胸兜“刹白”、短筒裙和绑腿……其实,这只是现代人看到的基诺族阿西氏族的服饰。基诺族的妇女服饰分三种。古代母系社会时,有三个氏族部落阿西、阿哈和乌优。后来随着社会发展,进入了父系社会,三个氏族部落的女性服饰仍一直保持至今。那古代的基诺族是什么样的呢?见于汉的有关基诺族记载,主要是道光《云南通志》的《宁洱县采访》:三撮毛,即罗黑派,其俗与摆夷、僰人不甚相远,思茅有之。男穿麻布短衣裤,女穿麻布短衣桶裙。男以红黑藤篾缠腰及手足,发留左、中、右三撮,以武侯留,左为阿爹留,右为阿嫫留;又有谓左为爹嫫留,右为本命留者。以捕猎野物为食,男勤耕作,妇女任力。

古今对比,说明服饰是随社会变化而不断变化着的。最初基诺族祖先是从箭毒树干上剥下

一米多长的树皮,在水中浸泡一段时间后取出,用木棒捶打,洗去灰黑等杂色,即制成衣服。它质地特异,质料厚实,御寒性能强,为人们研究早期服饰史提供了有力的证据。相传,创世纪女神阿嫫腰北传给了基诺族洁白的三角帽和素白的衣裙。后来,智慧的基诺族女性从自然界中吸取灵感,用来装扮自己,使人与环境相协调、相适应。添加了一些红黑相间的条纹图案和太阳花图案,传说这些图案寄托了基诺族男女对爱情和幸福生活的向往。正如郭沫若所说:“服装是文化的表征,衣裳是思想的形象。”基诺族服饰倾注了基诺族的审美观念,体现着他们的生活生产方式,也体现着独特气候和地理的深刻影响。

伴随一生的基诺族阿西氏族服饰

伴随一生的基诺族阿西氏族服饰 [摘要]基诺族服饰分阿西、阿哈和乌优三种。基诺族阿西氏族服饰文化是基诺族服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倾注了基诺族的审美观念,体现着他们的生活生产方式,也体现着独特气候和地理的深刻影响,是他们智慧的结晶和历史发展与进步的标志,其浓郁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服饰艺术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关键词]基诺族;阿西氏族;服饰 基诺族是一个历经沧桑岁月,云南省独有的少数民族。1979 年6月经确认后,成为中国的最后一个少数民族。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基诺族有22124人。主要聚居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中部的基诺山,那里是费孝通先生所说的“走廊文化”在中国境内的末端,也是日本学者中尾助先生所说的“东亚半月弧”的中心。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基诺族的祖先在风雨中徘徊了难以计数的岁月,懂得了遮身暖体,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物质文明。几乎是从服饰产生的那天起,他们就将生活习俗、审美情趣以及种种文化心态、宗教观念积淀于服饰之中,慢慢构筑成了服饰文化的精神内涵。 谈起美丽的基诺族,人们脑海中的印象总是女性清一色的顶帕“乌壳”、短衣和胸兜“刹白”、短筒裙和绑腿……其实,这只是现代人看到的基诺族阿西氏族的服饰。基诺族的妇女服饰分三种。古代母系社会时,有三个氏族部落阿西、阿哈和乌优。后来随着社会发展,进入了父系社会,三个氏族部落的女性服饰仍一直保持至今。那古代的基诺族是什么样的呢?见于汉的有关基诺族记载,主要是道光《云南通志》的《宁洱县采访》:三撮毛,即罗黑派,其俗与摆夷、僰人不甚相远,思茅有之。男穿麻布短衣裤,女穿麻布短衣桶裙。男以红黑藤篾缠腰及手足,发留左、中、右三撮,以武侯留,左为阿爹留,右为阿嫫留;又有谓左为爹嫫留,右为本命留者。以捕猎野物为食,男勤耕作,妇女任力。 古今对比,说明服饰是随社会变化而不断变化着的。最初基诺族祖先是从箭毒树干上剥下一米多长的树皮,在水中浸泡一段时间后取出,用木棒捶打,洗去灰黑等杂色,即制成衣服。它质地特异,质料厚实,御寒性能强,为人们研究早期服饰史提供了有力的证据。相传,创世纪女神阿嫫腰北传给了基诺族洁白的三角帽和素白的衣裙。后来,智慧的基诺族女性从自然界中吸取灵感,用来装扮自己,使人与环境相协调、相适应。添加了一些红黑相间的条纹图案和太阳花图案,传说这些图案寄托了基诺族男女对爱情和幸福生活的向往。正如郭沫若所说:“服装是文化的表征,衣裳是思想的形象。”基诺族服饰倾注了基诺族的审美观念,体现着他们的生活生产方式,也体现着独特气候和地理的深刻影响。 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生产方式还很落后,以采集、狩猎和刀耕火种农业为主。所以他们的衣、裤、裙、帽大多直接取之于自然界,经过简单的加工后穿戴,显得十分古朴。基诺族的衣料是妇女们亲手织的“砍刀布”,因每穿一次梭都要打一“砍刀”而得名,以白、红、黑为主,配以黄、青、蓝等颜色的线条。色调质朴,款式简洁大方,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阿西氏族男性服饰,是三个基诺族支系中最有特色的。基诺族称这种服饰为公安制服,又叫巴切服,巴切就是法律的意思,它是基

基诺族民间舞蹈

基诺族民间舞蹈 基诺族,自称基诺,原称攸乐,有阿西、阿哈、乌攸三个支系。“基诺”的含义有多种解释,多数认为“基”即舅舅,“诺”为后代或后辈,意译当为“舅舅之后代”。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县的基诺洛克区(攸乐山)和勐旺区的补远乡,另有少部分散居于基诺洛克区附近的其它区乡。 基诺洛克区境内有杰卓、亚诺,班遥和基诺山脉。主要河流有小黑江和帕尼河。茂密的森林里栖息着多种珍禽异兽。种植茶树有悠久的历史,位乐山是久已驰名的“普洱茶”的原产地。此外,还盛产芝麻、棉花、砂仁等。 基诺族历史悠久,是西双版纳的土著民族之一。语言同彝语支较接近,无文字。基诺族在汉文史籍中有“三撮毛”之称,清道光《云南通志》的《宁海县采访记》记载:“三撮毛思茅有之。男穿麻布短衣裤,女穿麻布短衣筒裙。男以红黑藤篾缠腰及手足。发留中,左,右三撮以捕野物为食。” 基诺族留发三撮,称之为“切波”,左为父留,有为母留,前为自己留。双亲只要有一方去世,当时剃去,事后再留。一旦父母双亡,留发全剃去,从此也就不再留了。基诺族留发三撮是尊敬、怀念父母的一种标志。 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清政府命傣族兵慰使管理攸乐的事务。傣族兵慰使委任基诺族头人帕雅龙贡为“舍伞大帕雅”(打舍伞的大头人),以后又委任白腊腰为“召怀”(土官),管理攸乐山的事务。从而把他乐山各个寨子变为傣族兵慰使的养象寨,养马寨使基诺族成为傣族封建领主的负担户,并在山区推行傣族封建领主的土地公有制。 1950年解放前,基诺族还处于原始社会末期向阶级社会过渡的农村公社阶段。主要劳动方式是刀耕火种。农村公社由每个村的卓巴(村社头之一)、卓畲 (村社头之二)、巴奴(卓巴的候选人)、畲奴(卓畲的候选人)、乃奴(巴奴的候选人)、乃额(管账者,畲奴的'候选人)、可婆罗(物品保管员)统管全寨的事务。 基诺族无自己的成文历史记载,世代相传的创世传说《阿麦腰白造天地》,称现在聚居的基诺洛克――他乐山是基诺族发祥地。 基诺族居住的房屋分为干栏式的草房和平房两种,屋顶都用茅草复盖,四周支撑木柱,内有舞蹈场地和举行各种祭祀仪式的柱子,其中有四根是主要的:“捏叭腊爱克”(猎神柱)、“眉莫爱克”(爱神柱)、“阿布阿摸爱克”(父母柱)、“思巴爱克”(寨神柱)。干栏式的草房又分为两种:一种是一夫一妻小家庭居住的草房;另一种是父系家长制氏族“节佐卓么”(大房子)。“节佐卓么”可以容纳一个姓氏的数代人。这种同姓合居的长屋保留着氏族大家庭的残余,它是当今研究古代人类发展史的一个重要例证。当新房落成进行剽牛仪式时,要跳“刹锅克”并要用弩射

2021基诺族简介阿莫腰北【民族舞教程学习:基诺族民间舞蹈概况】

2021基诺族简介阿莫腰北【民族舞教程学 习:基诺族民间舞蹈概况】 少儿兴趣网权威发布民族舞教程学习:基诺族民间舞蹈概况,更多民族舞教程学习相关信息请访问少儿兴趣网。基诺族,自称基诺,原称攸乐,有阿西、阿哈、乌攸三个支系。“基诺”的含义有多种解释,多数认为“基”即舅舅,“诺”为后代或后辈,意译当为“舅舅之后代”。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县的基诺洛克区(攸乐山)和勐旺区的补远乡,另有少部分散居于基诺洛克区附近的其它区乡。 基诺洛克区境内有杰卓、亚诺,班遥和基诺山脉。主要河流有小黑江和帕尼河。茂密的森林里栖息着多种珍禽异兽。种植茶树有悠久的历史,位乐山是久已驰名的“普洱茶”的原产地。此外,还盛产芝麻、棉花、砂仁等。基诺族历史悠久,是西双版纳的土著民族之一。语言同彝语支较接近,无文字。基诺族在汉文史籍中有“三撮毛”之称,清道光《云南通志》的《宁海县采访记》记载:“三撮毛……思茅有之。男穿麻布短衣裤,女穿麻布短衣筒裙。男以红黑藤篾缠腰及手足。发留中,左,右三撮……以捕野物为食。”基诺族留发三撮,称之为“切波”,左为父留,有为母留,前为自己留。双亲只

要有一方去世,当时剃去,事后再留。一旦父母双亡,留发全剃去,从此也就不再留了。基诺族留发三撮是尊敬、怀念父母的一种标志。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清政府命傣族兵慰使管理攸乐的事务。傣族兵慰使委任基诺族头人帕雅龙贡为“舍伞大帕雅”(打舍伞的大头人),以后又委任白腊腰为“召怀”(土官),管理攸乐山的事务。从而把他乐山各个寨子变为傣族兵慰使的养象寨,养马寨……使基诺族成为傣族封建领主的负担户,并在山区推行傣族封建领主的土地公有制。 1950年解放前,基诺族还处于原始社会末期向阶级社会过渡的农村公社阶段。主要劳动方式是刀耕火种。农村公社由每个村的卓巴(村社头之一)、卓畲(村社头之二)、巴奴(卓巴的候选人)、畲奴(卓畲的候选人)、乃奴(巴奴的候选人)、乃额(管账者,畲奴的候选人)、可婆罗(物品保管员)统管全寨的事务。基诺族无自己的成文历史记载,世代相传的创世传说《阿麦腰白造天地》,称现在聚居的基诺洛克——他乐山是基诺族发祥地。基诺族居住的房屋分为干栏式的草房和平房两种,屋顶都用茅草复盖,四周支撑木柱,内有舞蹈场地和举行各种祭祀仪式的柱子,其中有四根是主要的:“捏叭腊爱克”(猎神柱)、“眉莫爱克”(爱神柱)、“阿布阿摸爱 克”(父母柱)、“思巴爱克”(寨神柱)。干栏式的草房又分为两种:一种是一夫一妻小家庭居住的草房;另一种是父系家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