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少数民族服装的特点概述yangok.

合集下载

云南民族服饰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云南民族服饰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云南民族服饰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引言云南是中国的多民族聚居地之一,拥有丰富多样的民族服饰文化。

民族服饰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承和展示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本文将带您深入了解云南民族服饰文化,包括其背景、特点、历史演变和意义。

一、云南民族服饰的背景云南位于中国的西南边陲,边接缅甸、老挝和越南,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

在云南,有25个少数民族,每个民族都有独特的服饰文化。

这些民族包括彝族、白族、哈尼族、傣族等。

不同的民族根据气候、地理和历史发展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服饰文化。

二、云南民族服饰的特点1.彩色斑斓:云南民族服饰以丰富多彩的颜色为特点。

不同民族的服饰采用丰富多样的色彩,如彝族的红色、白色和黑色,哈尼族的青色和黄色等。

2.布料考究:云南民族服饰多采用天然纤维制成,如棉、麻、丝等。

制作过程严格,包括织布、染色等,体现了民族的聪明才智和智慧。

3.细腻精致:云南民族服饰在细节上注重精致和装饰性。

常见的装饰元素包括刺绣、绣花、银饰等,精细的手工艺展现了民族服饰的美感和独特性。

4.飘逸舒适:云南民族服饰注重舒适度和适应性,多以宽松、飘逸为设计方向。

这种布料和剪裁设计使得服饰在炎热的夏天也能保持凉爽,同时不妨碍人们的行动。

三、云南民族服饰的历史演变云南民族服饰的历史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

随着时间的推移,服饰在样式、材质和装饰方面发生了变化。

古代的服饰更加简约朴素,主要以功能为导向。

而在现代,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服饰变得更加精致且多样化。

然而,尽管历史和时代在改变,云南民族服饰仍然保持着其传统独特的风貌和文化内涵。

四、云南民族服饰的意义云南民族服饰不仅仅是一种装饰物,更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象征和传承载体。

它承载着民族的历史记忆、审美观念和社会地位,是民族认同的重要标志。

同时,民族服饰也是云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云南地区的文化多样性做出了重要贡献。

结论云南民族服饰文化是云南多民族的珍贵遗产,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中国的少数民族服饰云南的彝族和傣族服饰

中国的少数民族服饰云南的彝族和傣族服饰

中国的少数民族服饰云南的彝族和傣族服饰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拥有着丰富多样的少数民族文化。

其中,云南地区是一个民族众多的地方,彝族和傣族是云南的两个主要少数民族,他们的服饰文化独特而美丽。

本文将从彝族和傣族的服饰特点、历史传承以及文化内涵等方面进行论述,以展示中国少数民族服饰的魅力。

一、彝族服饰彝族是云南地区最大的少数民族之一,他们的服饰以鲜艳多彩、独具特色而著称。

彝族服饰的特点主要体现在颜色、图案、材质以及造型等方面。

首先,在颜色方面,彝族服饰常常以红色、黄色、蓝色等鲜明的颜色为主。

红色象征着热情和幸福,黄色代表着富饶和丰收,蓝色则寓意着自由和平静。

这些鲜艳的颜色使得彝族服饰在人群中格外显眼,充满了活力和朝气。

其次,在图案方面,彝族服饰常常以鸟、花、云等自然元素为主题进行装饰。

这些图案多以刺绣、缝纫等手工艺技术呈现出来,细腻而精巧。

这些图案不仅体现了彝族人对大自然的崇拜和热爱,也展示了他们对生活的美好向往和追求。

再次,在材质方面,彝族服饰常常选用天然的材料进行制作,如棉、麻、丝等。

这些材质通透舒适,适合云南地区的气候,同时也与彝族人的生活方式相契合。

最后,在造型方面,彝族服饰的造型以宽松、飘逸为主。

女性常常穿着宽袍、长裙,而男性则着装宽松的长袍。

这种宽松的造型不仅方便了彝族人的活动,也凸显了他们对自由和舒适的追求。

彝族服饰的历史传承悠久,代代相传,凝聚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彝族人将服饰视为族群身份和文化认同的象征,更是展示彝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之一。

他们通过服饰的选择和搭配,展示了自己的价值观、生活态度以及对美的追求。

二、傣族服饰傣族是云南地区另一个重要的少数民族,他们的服饰同样引人注目。

傣族服饰独特而丰富,体现了傣族人民的热情豪放和浓厚的民族特色。

傣族服饰的特点主要表现在色彩、装饰、款式以及细节方面。

首先,在色彩方面,傣族服饰通常采用鲜明的色彩,如红色、蓝色、绿色等。

红色象征着傣族人的热情和喜庆,蓝色代表着宁静和祥和,绿色则寓意着农业和自然。

云南文山苗族服饰文化特点研究

云南文山苗族服饰文化特点研究

云南文山苗族服饰文化特点研究引言: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广西等地,而文山苗族是云南省云南苗族自治州的苗族群体。

苗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其中服饰文化是苗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对云南文山苗族服饰文化的特点进行研究,旨在深入了解和传承苗族文化,促进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一、服饰的种类和特点云南文山苗族的服饰具有独特的特点,主要分为男女两种,且各自有着不同的款式和风格。

以下是对云南文山苗族服饰的分类和特点的介绍。

1. 男装(1)上衣:云南文山苗族男装上衣一般有长袍和短褂两种款式。

长袍多为黑色或深蓝色的丝绸制作,有时还会有金色或银色的花边装饰。

短褂则较为简洁,一般为单一颜色,可以根据个人喜好选择不同的颜色和花纹。

(2)下装:男装下装主要是宽松的长裤,通常为黑色、蓝色或灰色。

(3)配饰:云南文山苗族男士一般佩戴头巾,上面会有不同的图案和花纹,代表不同的身份和地位。

男士会佩戴银饰,如银耳环、银头箍等。

2. 女装(1)上衣:云南文山苗族女装上衣的特点是长袖、蓬松和宽松。

衣服一般由丝绸或棉布制成,面料多为鲜艳的红、绿、蓝等颜色,上面还会有精美的刺绣和花纹。

女装上衣还有两种款式,一种是直领,一种是圆领,分别代表着不同的民族传统。

(2)下装:女装下装主要为裙子,面料和颜色与上衣相配,也有不同的款式可供选择。

传统的苗族裙子一般为蓝色和黑色,长度一般到膝盖或脚踝,下摆处有精美的刺绣和装饰。

(3)配饰:云南文山苗族女士的配饰很丰富,如银饰、头巾、手镯、项链等。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女士的头饰,苗族女性喜欢在头上戴花环,一般有七花和十二花两种款式,代表不同的身份和婚姻状况。

二、服饰的历史和文化意义云南文山苗族服饰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是苗族长期生活和文化的产物。

这些服饰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不仅体现了苗族人民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追求,还承载着苗族人民的历史记忆和文化认同。

1. 宗教信仰:云南文山苗族人民信奉传统宗教,对服饰有着神圣的敬畏和崇拜。

云南的少数民族服饰有什么特点

云南的少数民族服饰有什么特点

云南的少数民族服饰有什么特点云南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拥有 25 个少数民族,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而绚丽多彩的服饰文化。

这些服饰不仅是民族身份的象征,更是民族文化的瑰宝,反映了各民族的历史、信仰、审美和生活方式。

彝族的服饰可谓独具特色。

他们的服装色彩鲜艳,图案精美。

彝族女子大多喜欢穿镶边或绣花的大襟上衣,搭配多褶的长裙。

衣服的领口、袖口和衣襟处常常绣有精美的花纹,色彩以红、黄、黑为主,这些颜色在彝族文化中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

彝族男子则多穿黑色窄袖且镶有花边的右开襟上衣,下着多褶宽脚长裤。

他们的服饰上常绣有虎、鹰等动物图案,彰显着勇敢和力量。

白族的服饰以白色为主色调,这与他们崇尚白色的文化传统息息相关。

白族女子通常上着白色或浅蓝色的右衽大襟衣,外套红色或黑色的坎肩,腰系绣花围裙,下着蓝色宽裤,脚穿绣花鞋。

她们的头饰十分引人注目,被称为“风花雪月”,垂下的穗子代表下关的风,艳丽的花饰象征上关的花,洁白的帽顶表示苍山的雪,弯弯的造型如同洱海的月。

白族男子多穿白色对襟上衣,外罩黑领褂,下着白色或蓝色长裤,头上缠着白色或蓝色的包头。

哈尼族的服饰则体现了他们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

哈尼族女子的服饰款式多样,最常见的是短衣和长裤,衣服上绣有各种花草和动物图案。

她们常佩戴银饰,如银链、银镯等。

哈尼族男子多穿对襟上衣和长裤,用黑布或白布包头。

傣族的服饰轻盈飘逸,充满了热带风情。

傣族女子通常穿窄袖短衣和筒裙,上衣色彩鲜艳,筒裙多为深色,上面绣有精美的花纹。

她们腰间系着银腰带,凸显出婀娜的身姿。

傣族男子一般穿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着长裤,多用白布或青布包头。

纳西族的服饰简洁大方,又不失精致。

纳西族女子穿宽腰大袖的上衣和长裤,外加坎肩,披羊皮披肩。

羊皮披肩象征着纳西族妇女的勤劳和勇敢,上面绣有七星图案,寓意着“披星戴月”。

纳西族男子的传统服装为对襟长衫,外加长褂,腰系腰带。

傈僳族的服饰色彩丰富,富有层次感。

傈僳族女子上穿短衣,下着长裙,裙子上绣满了各种花纹。

云南的彝族传统服饰与文化

云南的彝族传统服饰与文化

云南的彝族传统服饰与文化彝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云南、贵州、四川、广西等地。

作为彝族人民的一种重要文化表达形式,传统服饰在彝族人民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云南彝族传统服饰的特点以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一、彝族传统服饰的特点云南的彝族传统服饰色彩鲜艳、图案独特,独特的设计和细致的手工艺制作技巧使其独树一帜。

彝族女性的传统服饰通常由束胸、腰带、裙子和头饰等组成。

其中,束胸是非常重要的一件衣物,可以展示女性的美丽和身份地位。

束胸的图案经过精细绣制,多以花鸟、瑞兽等为主题,彩色丝线交织成各种繁复的图案,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彝族传统裙子也是彝族女性服饰的一大特点,其设计独特,制作细腻。

彝族传统裙子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紧身裙,下层为裙裾,布满绣花和图案,展现了彝族女性对美的追求和热爱。

不同地区的彝族传统裙子受到当地文化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图案和颜色各不相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样式。

此外,彝族头饰也是彝族传统服饰的一大特点。

彝族传统头饰的种类繁多,不同的头饰代表着不同的地位和身份。

其中,彝族女性常戴的头饰分为高头饰和低头饰两种。

高头饰象征着已婚妇女的身份,低头饰则代表着未婚少女。

头饰的设计和工艺同样精细,多以鲜花、羽毛、珍珠等为装饰元素,给人一种华丽和高贵的感觉。

二、彝族传统服饰背后的文化内涵彝族传统服饰不仅仅是一种表达方式,更是彝族文化的载体和象征。

首先,彝族传统服饰反映了彝族人民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崇拜。

服饰图案多以花鸟、山水等自然元素为主题,寓意着对自然界神秘力量的追求和敬畏。

同时,服饰色彩丰富多样,饱含着彝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乐观精神。

其次,彝族传统服饰也反映了彝族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和传统价值观。

彝族人民注重家庭和睦,重视家族的延续和传承。

因此,在彝族传统服饰中,家族纹样常常出现,寓意着对家族的热爱和尊重。

此外,彝族传统服饰也对女性的美丽和婚姻给予了特殊的意义,反映了彝族人民对家庭生活和婚姻的重视。

角色换装云南少数民族人生礼仪服饰的象征表达

角色换装云南少数民族人生礼仪服饰的象征表达

4、培养专业人才队伍。要加强珠宝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鼓励更多的设计 师深入了解云南少数民族文化和翡翠首饰制作工艺,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和设计 水平。同时,也要加强对云南当地传统手工艺人的保护和传承工作,确保民族文 化的传承和发展。
主体部分:
1、20世纪80年代以来汉族人生礼仪服饰的研究现状和不足自20世纪80年代 以来,汉族人生礼仪服饰研究逐渐受到学界的。然而,这一领域的研究仍存在一 些不足。首先,研究内容较为零散,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其次,研究方法主要 以传统历史学、人类学和文化学为主,缺乏多学科交叉视角的研究。
2、20世纪80年代以来汉族人生礼仪服饰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演变汉族人生礼 仪服饰的文化内涵丰富,既包括了对自然和祖先的敬畏与感恩,也体现了家庭、 社会和政治秩序的观念。这些服饰的特点和样式,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发展演 变。例如,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后,汉族婚礼服饰由传统的凤冠 霞帔逐渐转变为西式婚纱和传统中式礼服并存的局面。
3、20世纪80年代以来汉族人生礼仪服饰的创新和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 们审美观念的变化,汉族人生礼仪服饰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例如,现代汉服婚 礼、汉服成人礼等新兴文化现象的出现,正是传统与现代元素相结合的产物。此 外,汉族人生礼仪服饰在材料、工艺和设计等方面也有了很大的创新,如运用现 代科技手段对传统服饰进行改良,使其更符合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审美需求。
然而,要更好地运用这一资源,还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提升:
1、深化对云南少数民族文化和翡翠首饰设计的理解。设计师应深入了解云 南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和传统艺术,以便更准确地把握其服饰图案的内涵和特 点。同时,需要不断提高对翡翠材质的认知和运用能力,了解不同种类的翡翠及 其特性,以便更好地将其与少数民族服饰图案相结合。

普米族服饰特点简介

普米族服饰特点简介

普米族服饰特点简介
普米族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的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迪庆藏族自治州和临沧市等地。

普米族的文化传统十分丰富,其中的服饰文化则是其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笔者就来为大家简要介绍一下普米族服饰的特点。

一、色彩鲜艳
普米族服饰的色彩非常鲜艳,尤其是在女性服饰上更是如此。

通常采用的颜色有红、黄、紫等。

这些颜色在普米族文化中有着特殊的象征意义,如红色代表热情、黄色代表收获、紫色代表神秘等。

二、细致精美
普米族服饰在制作上非常讲究细节,注重细致和精美。

尤其是女性服饰,经常会用花纹、波浪线、奇妙的几何形状和细小的图案进行装饰,十分繁琐精致,也体现了普米族人们的审美情趣。

三、多样化
普米族服饰种类繁多,其中男女服装区别较大。

男性的服饰简洁、朴实,通常是黑色或棕色的长袍,还有一些用色鲜艳的短袍。

而女性的服饰则十分华美、丰富,通常由长袍、腰裙和外罩三部分组成,上身穿长袍,下身则配上长裙或腰裙,外面再套上外罩。

四、融合性强
由于普米族地理位置邻近,因此在服饰上也受到了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如藏族文化的影响以及与傣族、纳西族、白族等民族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了具有普米族独特风格的服饰文化。

总之,普米族服饰不仅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而且注重细节和精致的制作,深受人们喜爱。

现在,普米族服饰已经成为当地旅游的一部分,许多游客都喜欢品尝当地的风土人情和风味鲜明的民族服饰。

简述云南民族服饰的审美特征

简述云南民族服饰的审美特征

简述云南民族服饰的审美特征
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聚居地之一,拥有丰富多彩的民族服饰文化。

云南民族服饰的审美特征主要体现在图案、颜色、材质和工艺等方面,下面将从这几个方面进行简要描述。

首先,云南民族服饰的图案多样丰富,体现了浓厚的民族特色。

不同民族的服饰图案各具特色,有的以动植物为图案,有的以几何图案为主,还有的以传统神话故事为题材,这些图案既反映了当地的自然环境和生活习俗,又展现了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其次,云南民族服饰的颜色艳丽丰富,给人以视觉冲击力。

不同民族的服饰在颜色搭配上各具特色,有的以红色为主,有的以蓝色为主,还有的以绿色为主,这些鲜艳的颜色让人感受到了民族服饰的独特魅力和活力。

再次,云南民族服饰的材质多样精美,展现了民族手工艺的精湛技艺。

云南的少数民族以手工织布、刺绣、染色等技艺闻名,他们选用的材料也多为当地特产,如云南布依族的蚕丝绸、傣族的傣锦等,这些材质展现了民族服饰的高贵典雅和精致华丽。

最后,云南民族服饰的工艺精湛考究,体现了民族人民对美的追求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云南的少数民族在服饰制作上注重
细节和工艺,他们常常采用手工制作,通过刺绣、缝制、镶嵌等工艺手法来装饰服饰,使得服饰更加精美华丽。

总的来说,云南民族服饰以其丰富多彩的图案、艳丽丰富的颜色、多样精美的材质和精湛考究的工艺而闻名于世。

这些审美特征不仅展现了云南少数民族的独特文化魅力,也为我们提供了欣赏和学习的机会。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关注和了解云南民族服饰,让这份独特的文化遗产得到传承和发扬光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南少数民族服饰特点一、傣族服饰的特点云南傣族因分布区域不同,服饰也有区域性的不同,但男性的传统服饰保存已不多,传统服饰的特点主要还是通过妇女的穿着打扮来体现。

主要可以划分为西双版纳类型、德宏类型、元江-新平类型、元阳-红河-金平类型等四种类型。

西双版纳傣族妇女上着白色、绯色的无袖吊带对襟紧身内衣,外穿大襟或对襟圆领窄袖紧身短衣。

下身是黑色或花色裹身长统裙,用整块布幅联缀两头便成上下贯通的“桶”状,宽余部分折至腰,用银腰带系紧。

这种统裙腰臀处比较贴身,而脚摆处则宽松自如,不妨碍行走,利于通风透热和频繁的洗濯。

发式则不论老幼皆盘发成髻,饰以发梳和发簪,或是清香的花朵、鲜艳的绢花。

外出时喜挎自织的筒帕,撑传统的平骨花伞。

这种端庄而不失活泼的装饰与上短下长的紧身服饰使傣族女子显得高挑修长。

如今随着各色艳丽轻柔衣料的进入,妇女服饰更显缤纷,特别是在泼水节时,盛装的妇女犹如会场上的鲜花,一簇簇,一丛丛,让人目不暇接。

男子服饰为白色对襟圆领长袖上衣,戴淡青或白色、红色包头,并在末端饰以彩色丝线,垂于耳旁。

受邻国缅甸边民的影响,男子也有穿着上下贯通的裙裾的,但不系腰带,而是将宽余部分拉朝腹前系结,俗称“笼基”。

德宏盈江、陇川、梁河一带傣族妇女婚前上穿浅绯色大襟短衫,下着长裤,腰系绣花围腰,梳发辫盘于头顶。

婚后则收发易装,改穿对襟黑色或白色短衫和黑色统裙,束发于顶,外裹毛巾。

进入中年后则戴用黑布缠制成的高筒帽。

而瑞丽江畔的妇女服饰与西双版纳类型大同小异。

元江、新平傣族支系众多,主要有元江的傣仲、傣拉、傣掌和傣勒支系,新平的傣雅和傣洒支系。

各支系服饰各具特色,或华丽多彩,或淡雅清秀,但颜色都以黑、红为主调,喜带包头,头饰极为多彩艳丽,除傣拉支系着长及小腿的宽大裤子、长及膝盖的蓝色右衽圆领衣外,其余支系皆穿黑色短统裙,外出打绑腿,喜用五彩刺绣和花布装饰领、袖、襟摆、包头及裙、绑腿。

上衣都分内外两件,内衣圆领或竖领,斜襟,领部饰有银泡或鱼形饰物,外衣有长有短,无纽无扣窄袖,新平的傣雅支系还在衣襟、腹、背处和前额包头处缀满闪亮的小银泡和鱼形银器,手指、耳孔、手腕皆佩银饰,一旦走动,满身银饰叮当作响,平添无限生机与富贵,又以彩带束裙,故也称之为花腰傣。

傣雅妇女头戴边缘上翘的篾帽,腰系精致小巧的五彩腰箩,二者成了“花腰傣”的标志。

元阳、红河两地傣族服饰大同小异,衣饰有冬夏之分,夏季时上衣为黑色圆领右衽短袖衣(冬季是长袖),袖用花布缝制,襟边、下摆、袖口、腋下两侧皆饰宽窄不一的刺绣花边,下穿至膝的黑色统裙,绑脚刺绣有几何形、花形或文字(福、寿、喜等)。

包头为黑色,前额上端装饰有一块十寸宽的五彩刺绣,末端的三角形直竖着暴露于上方。

未婚者的包头末尾两截是五彩刺绣,披垂于脑后,已婚者的则无。

金平傣族妇女上着白色对襟长袖衣,纽扣为蝶形银扣,下穿长统裙,腰系绿色或红色的飘带。

发式或盘髻,或盘发辫。

傣族民族服饰特点概述(一)服装傣族妇女勤劳手巧,服装布料过去多为自家纺织,自家缝制。

据唐代有关文献记载:当时傣家妇女已身筒裙,男子穿通身袴与女子筒裙相似。

只是男子用青布,妇女用彩色布。

现在傣族所穿的裤子是后来从汉族地区传入的。

现在德宏州的路西和盈江等地未婚少女不穿筒裙而穿裤子。

而其他大部分地区的傣族妇女,不论婚否,一般都穿传统的筒裙。

这些筒裙,裙形修长,长及脚面,紧裹双脚,颜色各地有异,上衣也不尽相同。

德宏瑞丽和耿马勐定的妇女,上衣较短,仅齐腰部,下身着色彩艳丽的筒裙。

而新平、元江傣族妇女的裙子,都用彩色的布镶边,并用银泡缀成各式花纹,光彩夺目,尤其是腰部图案最为艳丽,所以被称为“花腰傣”。

西双版纳的妇女上身多穿浅绯色、白色紧身背心,外穿大襟无领的白色或浅绯色短衫,袖管和腰部很窄,下摆宽大,没有扣子,用布带扎结,下着花色筒裙。

(二)银饰傣家妇女的饰物也很精致玲珑,主要饰物有耳坠、项圈和手镯,多是用白银制成,也有的用翡翠、玉石或玛瑙制成。

纯银腰带是傣家妇女系于筒裙上的特殊饰物,用银丝和银片编织而成,重约一斤。

有的银腰带编织成蛇纹图案;有的结成连环扣,再一环接一环连接起来,并在带钩处镶上各种花卉图案。

据说银腰带是由母亲一代又一代传下来的,它不仅是一件精美的工艺品,也饱含了母爱的深情,所以傣家女子十分珍爱银腰带。

在一些傣族村寨,银腰带还是区别少女和少妇的标志,凡已婚的妇女便把家中的几把钥匙挂在银腰带上,而没挂钥匙的便是少女。

(三)筒帕“筒帕”是傣家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必需品,也是一件精美的装饰品。

“筒帕”就是背包,每逢节日、赶摆或串亲访友,他们总要背上它。

傣族的筒帕是用各式毛线和彩色丝线编织而成,构思新颖,色彩绚丽,有开屏的孔雀、敦厚的大象等图案。

在一些傣族村寨,筒帕还是爱情的信物,如果姑娘喜欢小伙子后,她便会把自己设计编织的筒帕,送给心爱的小伙子。

(四)发式傣族妇女们都把长发洗得干干净净,梳得整整齐齐,扭圆后盘髻于头顶呈椎髻状。

青年妇女多结发或束发垂于脑后,平常在头发上扎上各色的花手帕;也有的别一梳子,看起来干练利落。

以前也有的在头上插金花珠翠等饰物。

妇女的发式,各地也略有不同。

西双版纳妇女的发髻盘于头顶,瑞丽、勐定妇女将发髻结于脑后。

德宏州潞西、盈江的傣家妇女的发式又别有一番情趣,未出嫁的姑娘是把发辫从右至左扎一根独辫盘绕在头顶上,有时戴上小型篾帽。

等到出嫁之后,则将发盘在头顶,终年戴着用黑布缠成的高筒帽。

(五)文身文身是盛行于傣族男子中的古老习俗。

男子自十一二岁到十七八岁之间,要进行文身。

远在唐朝,就以“绣脚”或“绣面”来作为傣族先民的族称。

唐代《蛮书》载:“绣脚蛮,则于踝上腓下,周匝刻其肤为文彩。

”“绣面蛮,初生后出月,以针刺面上,以青黛傅之,如绣状。

”傣族文身,只限于胸部、腰部、背部、手臂和大腿等处,图形各异,大致有以下花纹: 动物形状:多为虎、豹、象、狮、龙、蛇及怪形兽。

图案花纹:通常为曲线组成的图案,有圆形、椭圆形、三角形、方形、云纹形。

文字:傣文、缅文、泰文的字母,或是佛经的句子。

线条:直线条、曲线条或水波纹线条。

傣族的文身,原始时可能是一种图腾崇拜、宗教崇拜和英雄崇拜。

现在大多数傣族人认为,文身不仅是英雄的象征,同时也是进入成年人的标志。

(六)染齿唐朝樊绰在他的《蛮书》中,称居住在今德宠、耿马、勐连和西双版纳的傣族为金齿、银齿、漆齿和雕题(纹身);这种风俗一直保存下来。

大部分地区的傣族,尤其青年男女都习惯把用金片、银片等做成的套子套在门牙上,并认为镶的牙套越多越美,越富裕。

到一定年龄的傣族姑娘,常用锅底灰或中草药染齿。

新平等地十三四岁的少女即开始染齿,她们用一种叫“茜咸”的黄色、带酸味的草药,拌以石榴汁煮后,在睡觉前敷于牙齿上,一年数次,使牙齿逐渐变黑,永不褪色。

她们认为,牙齿越黑越美,越讨人喜欢二、纳西族民族服饰特点概述古代的纳西族人民,一般以自织的麻布或粗棉布做衣料;男穿短衣、长裤,女着短衣、长裙。

维西一带,男子的裤子不过膝盖,女裙以盖膝为度。

无论男女,大都不穿鞋袜,束花布腰带,外披一块羊皮或毛毡,既可御寒,又便于扛重东西、背物时保护衣衫。

清代以前,民间衣服的颜色,以黑、白色为主;青壮年多着白色,老年人穿黑色,因黑色表示尊贵。

土司有朝廷赐给的华贵官服和官帽,平时很少穿戴;在见官、迎宾、拜客时才穿用,在家时多穿黑锦缎做的长袍马褂,戴瓜瓣式小帽。

土司妻女穿的裙子,长及足背,以示高贵。

丽江、维西地区,在明代以前,男子头绾二髻,旁发削剃,称做“三搭头”。

已婚妇女梳高髻,未婚女子剪发齐眉。

清代时略有变化,男子剃发戴帽或辫发不冠,用青布缠头。

妇女在发髻外面,用黑布包成菱角形的大帽。

1949年前后,丽江因受汉族的影响较深,男子服饰与汉族的基本相同,穿长袍马褂或对襟短衫,下着长裤。

妇女服装,除个别地方仍保持穿裙的习俗外,已改穿长裤,但整个服饰,仍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丽江妇女上穿宽腰大袖的大褂,前幅及膝,后幅及胫,外加坎肩,下穿长裤,系百褶围腰,穿船形绣花鞋。

衣服多为蓝、白、黑三色,在领、袖、襟等处绣有花边,朴素大方。

妇女劳动或出门时,再披上羊皮披肩。

披肩制作得比较精巧,在肩部缀有两个大圆布圈,背上并排钉着七个小圆布圈,垂穗七对,用丝线在圈上绣成各种图案,俗称“披星戴月”,象征着纳西族妇女的勤劳。

已婚妇女在头顶梳发髻,戴圆形的纱帽;未婚女子则将发辫盘在脑后,戴布头巾或黑绒小帽。

宁蒗纳西族的服饰,古代兴头戴牦牛帽,穿自织的左襟麻布衣裳,耳贯铜、银质的大环,外披羊毛毡毯。

近代以来,依性别、年龄不同,服饰略有差异。

男女儿童十三岁前均穿长衫,不着裤;十三岁行过成年礼后,换着成人的服装。

成年妇女蓄长发,用牦牛尾上的毛掺在头发内,梳成粗大的假辫盘在头顶上,再在假辫之外缠上一大圈蓝、黑色丝线,并将丝线后垂至腰部。

她们出门时,用青布包头,系勒成菱形,也有些妇女用一段头帕,从左至右将鼻子和下腭遮住,只留两只明亮的眼睛在外面顾盼。

她们喜穿红、蓝、紫色的上衣,用彩色布条镶边,钉双排纽扣,系浅蓝和白色衬里的双层百褶裙,上用五色丝线绣一圈花边,裙长及足背。

她们还喜束红、黄色腰带,穿青布绣花鞋,裙上用红丝线绣一圈花边,以穿黑布衣裙为尊贵。

而贫穷的女子只能穿粗白麻布,着黑布鞋或赤脚。

贵族女子则多穿红、黄、灰色的绸缎和毛呢之类的衣裳,并在领、襟、袖口、裙边等处镶金、银边,用金、银、玉石、玛瑙做纽扣,以显示豪华。

青年男子头梳小辫,垂于脑后或盘在头顶上,壮年则戴自制青布瓜瓣式小帽或皮帽。

他们喜欢藏族服饰,爱戴藏式的呢帽,穿藏靴,佩铜、银制作的大耳环,益显得英姿骁勇。

老年男子喜戴瓜瓣式小帽或包青布头帕,穿黑、白色右衽短衣和长裤,束素色腰带,穿草鞋或布鞋。

贫苦家庭的男子,即使穿自织的白麻布衣裤,仍喜在衣服的袖口、裤边、腰带上,绣一些花纹图案。

纳西族男女老幼都喜爱装饰品。

男女多数戴手镯和戒指,妇女还喜在发辫上缀珠玉和佩领花,并以金、银、铜、玉、骨、玻璃等做饰品。

1949年后,青壮年男子穿中山装及长裤。

老年人和儿童还是传统装束。

城镇的青壮年妇女和学生,多仿汉族装着,但农村的纳西族妇女,大多保持着本民族的传统服饰,惟衣料多为棉布和化纤纺织品。

三、傈僳族服饰特点傈僳族分布广泛,居住于不同地区的傈僳族服饰亦各有特点。

但他们大都喜欢红、黑、白、绿等几种颜色,并以此为基色来配色,缝制衣服。

妇女的服装式样,不同地区区别较大,怒江地区妇女穿右衽上衣,麻布长裙,已婚妇女耳戴大铜环,头上佩以珊瑚等饰物,年轻女子则用缀着小白贝的红线系发辫。

妇女们还喜欢在胸前佩玛瑙、海贝或银币串,傈僳族称为拉白里底。

而居住在泸水一带的妇女则不穿长裙,喜穿长裤,上衣右衽,腰系一小围裙,十分精神。

永胜、德宏的傈僳族妇女,服饰色彩极为鲜艳,衣服右衽,裙长及地,衣裙的边角饰有花边,长裙后块以各色布拼成图形,胸和腰都饰有银坠,美观大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