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少数民族服装的特点概述yangok.

云南少数民族服饰特点

一、傣族服饰的特点

云南傣族因分布区域不同,服饰也有区域性的不同,但男性的传统服饰保存已不多,传统服饰的特点主要还是通过妇女的穿着打扮来体现。

主要可以划分为西双版纳类型、德宏类型、元江-新平类型、元阳-红河-金平类型等四种类型。

西双版纳傣族妇女上着白色、绯色的无袖吊带对襟紧身内衣,外穿大襟或对襟圆领窄袖紧身短衣。下身是黑色或花色裹身长统裙,用整块布幅联缀两头便成上下贯通的“桶”状,宽余部分折至腰,用银腰带系紧。这种统裙腰臀处比较贴身,而脚摆处则宽松自如,不妨碍行走,利于通风透热和频繁的洗濯。发式则不论老幼皆盘发成髻,饰以发梳和发簪,或是清香的花朵、鲜艳的绢花。外出时喜挎自织的筒帕,撑传统的平骨花伞。这种端庄而不失活泼的装饰与上短下长的紧身服饰使傣族女子显得高挑修长。如今随着各色艳丽轻柔衣料的进入,妇女服饰更显缤纷,特别是在泼水节时,盛装的妇女犹如会场上的鲜花,一簇簇,一丛丛,让人目不暇接。男子服饰为白色对襟圆领长袖上衣,戴淡青或白色、红色包头,并在末端饰以彩色丝线,垂于耳旁。受邻国缅甸边民的影响,男子也有穿着上下贯通的裙裾的,但不系腰带,而是将宽余部分拉朝腹前系结,俗称“笼基”。

德宏盈江、陇川、梁河一带傣族妇女婚前上穿浅绯色大襟短衫,下着长裤,腰系绣花围腰,梳发辫盘于头顶。婚后则收发易装,改穿对襟黑色或白色短衫和黑色统裙,束发于顶,外裹毛巾。进入中年后则戴用黑布缠制成的高筒帽。而瑞丽江畔的妇女服饰与西双版纳类型大同小异。

元江、新平傣族支系众多,主要有元江的傣仲、傣拉、傣掌和傣勒支系,新平的傣雅和傣洒支系。各支系服饰各具特色,或华丽多彩,或淡雅清秀,但颜色都以黑、红为主调,喜带包头,头饰极为多彩艳丽,除傣拉支系着长及小腿的宽大裤子、长及膝盖的蓝色右衽圆领衣外,其余支系皆穿黑色短统裙,外出打绑腿,喜用五彩刺绣和花布装饰领、袖、襟摆、包头及裙、绑腿。上衣都分内外两件,内衣圆领或竖领,斜襟,领部饰有银泡或鱼形饰物,外衣有长有短,无纽无扣窄袖,新平的傣雅支系还在衣襟、腹、背处和前额包头处缀满闪亮的小银泡和鱼形

银器,手指、耳孔、手腕皆佩银饰,一旦走动,满身银饰叮当作响,平添无限生机与富贵,又以彩带束裙,故也称之为花腰傣。傣雅妇女头戴边缘上翘的篾帽,腰系精致小巧的五彩腰箩,二者成了“花腰傣”的标志。

元阳、红河两地傣族服饰大同小异,衣饰有冬夏之分,夏季时上衣为黑色圆领右衽短袖衣(冬季是长袖),袖用花布缝制,襟边、下摆、袖口、腋下两侧皆饰宽窄不一的刺绣花边,下穿至膝的黑色统裙,绑脚刺绣有几何形、花形或文字(福、寿、喜等)。包头为黑色,前额上端装饰有一块十寸宽的五彩刺绣,末端的三角形直竖着暴露于上方。未婚者的包头末尾两截是五彩刺绣,披垂于脑后,已婚者的则无。金平傣族妇女上着白色对襟长袖衣,纽扣为蝶形银扣,下穿长统裙,腰系绿色或红色的飘带。发式或盘髻,或盘发辫。

傣族民族服饰特点概述

(一)服装

傣族妇女勤劳手巧,服装布料过去多为自家纺织,自家缝制。据唐代有关文献记载:当时傣家妇女已身筒裙,男子穿通身袴与女子筒裙相似。只是男子用青布,妇女用彩色布。现在傣族所穿的裤子是后来从汉族地区传入的。现在德宏州的路西和盈江等地未婚少女不穿筒裙而穿裤子。而其他大部分地区的傣族妇女,不论婚否,一般都穿传统的筒裙。这些筒裙,裙形修长,长及脚面,紧裹双脚,颜色各地有异,上衣也不尽相同。

德宏瑞丽和耿马勐定的妇女,上衣较短,仅齐腰部,下身着色彩艳丽的筒裙。而新平、元江傣族妇女的裙子,都用彩色的布镶边,并用银泡缀成各式花纹,光彩夺目,尤其是腰部图案最为艳丽,所以被称为“花腰傣”。西双版纳的妇女上身多穿浅绯色、白色紧身背心,外穿大襟无领的白色或浅绯色短衫,袖管和腰部很窄,下摆宽大,没有扣子,用布带扎结,下着花色筒裙。

(二)银饰

傣家妇女的饰物也很精致玲珑,主要饰物有耳坠、项圈和手镯,多是用白银制成,也有的用翡翠、玉石或玛瑙制成。纯银腰带是傣家妇女系于筒裙上的特殊饰物,用银丝和银片编织而成,重约一斤。有的银腰带编织成蛇纹图案;有的结成连环扣,再一环接一环连接起来,并在带钩处镶上各种花卉图案。据说银腰带是由母亲一代又一代传下来的,它不仅是一件精美的工艺品,也饱含了母爱的深

情,所以傣家女子十分珍爱银腰带。在一些傣族村寨,银腰带还是区别少女和少妇的标志,凡已婚的妇女便把家中的几把钥匙挂在银腰带上,而没挂钥匙的便是少女。

(三)筒帕

“筒帕”是傣家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必需品,也是一件精美的装饰品。“筒帕”就是背包,每逢节日、赶摆或串亲访友,他们总要背上它。傣族的筒帕是用各式毛线和彩色丝线编织而成,构思新颖,色彩绚丽,有开屏的孔雀、敦厚的大象等图案。在一些傣族村寨,筒帕还是爱情的信物,如果姑娘喜欢小伙子后,她便会把自己设计编织的筒帕,送给心爱的小伙子。

(四)发式

傣族妇女们都把长发洗得干干净净,梳得整整齐齐,扭圆后盘髻于头顶呈椎髻状。青年妇女多结发或束发垂于脑后,平常在头发上扎上各色的花手帕;也有的别一梳子,看起来干练利落。以前也有的在头上插金花珠翠等饰物。妇女的发式,各地也略有不同。西双版纳妇女的发髻盘于头顶,瑞丽、勐定妇女将发髻结于脑后。德宏州潞西、盈江的傣家妇女的发式又别有一番情趣,未出嫁的姑娘是把发辫从右至左扎一根独辫盘绕在头顶上,有时戴上小型篾帽。等到出嫁之后,则将发盘在头顶,终年戴着用黑布缠成的高筒帽。

(五)文身

文身是盛行于傣族男子中的古老习俗。男子自十一二岁到十七八岁之间,要进行文身。 远在唐朝,就以“绣脚”或“绣面”来作为傣族先民的族称。唐代《蛮书》载:“绣脚蛮,则于踝上腓下,周匝刻其肤为文彩。”“绣面蛮,初生后出月,以针刺面上,以青黛傅之,如绣状。”

傣族文身,只限于胸部、腰部、背部、手臂和大腿等处,图形各异,大致有以下花纹: 动物形状:多为虎、豹、象、狮、龙、蛇及怪形兽。

图案花纹:通常为曲线组成的图案,有圆形、椭圆形、三角形、方形、云纹形。

文字:傣文、缅文、泰文的字母,或是佛经的句子。

线条:直线条、曲线条或水波纹线条。

傣族的文身,原始时可能是一种图腾崇拜、宗教崇拜和英雄崇拜。现在大多数傣族人认为,文身不仅是英雄的象征,同时也是进入成年人的标志。

(六)染齿

唐朝樊绰在他的《蛮书》中,称居住在今德宠、耿马、勐连和西双版纳的傣族为金齿、银齿、漆齿和雕题(纹身);这种风俗一直保存下来。大部分地区的傣族,尤其青年男女都习惯把用金片、银片等做成的套子套在门牙上,并认为镶的牙套越多越美,越富裕。到一定年龄的傣族姑娘,常用锅底灰或中草药染齿。新平等地十三四岁的少女即开始染齿,她们用一种叫“茜咸”的黄色、带酸味的草药,拌以石榴汁煮后,在睡觉前敷于牙齿上,一年数次,使牙齿逐渐变黑,永不褪色。她们认为,牙齿越黑越美,越讨人喜欢

二、纳西族民族服饰特点概述

古代的纳西族人民,一般以自织的麻布或粗棉布做衣料;男穿短衣、长裤,女着短衣、长裙。维西一带,男子的裤子不过膝盖,女裙以盖膝为度。无论男女,大都不穿鞋袜,束花布腰带,外披一块羊皮或毛毡,既可御寒,又便于扛重东西、背物时保护衣衫。清代以前,民间衣服的颜色,以黑、白色为主;青壮年多着白色,老年人穿黑色,因黑色表示尊贵。土司有朝廷赐给的华贵官服和官帽,平时很少穿戴;在见官、迎宾、拜客时才穿用,在家时多穿黑锦缎做的长袍马褂,戴瓜瓣式小帽。土司妻女穿的裙子,长及足背,以示高贵。丽江、维西地区,在明代以前,男子头绾二髻,旁发削剃,称做“三搭头”。已婚妇女梳高髻,未婚女子剪发齐眉。清代时略有变化,男子剃发戴帽或辫发不冠,用青布缠头。妇女在发髻外面,用黑布包成菱角形的大帽。1949年前后,丽江因受汉族的影响较深,男子服饰与汉族的基本相同,穿长袍马褂或对襟短衫,下着长裤。妇女服装,除个别地方仍保持穿裙的习俗外,已改穿长裤,但整个服饰,仍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丽江妇女上穿宽腰大袖的大褂,前幅及膝,后幅及胫,外加坎肩,下穿长裤,系百褶围腰,穿船形绣花鞋。衣服多为蓝、白、黑三色,在领、袖、襟等处绣有花边,朴素大方。妇女劳动或出门时,再披上羊皮披肩。披肩制作得比较精巧,在肩部缀有两个大圆布圈,背上并排钉着七个小圆布圈,垂穗七对,用丝线在圈上绣成各种图案,俗称“披星戴月”,象征着纳西族妇女的勤劳。已婚妇女在头顶梳发髻,戴圆形的纱帽;未婚女子则将发辫盘在脑后,戴布头巾或黑绒小帽。

宁蒗纳西族的服饰,古代兴头戴牦牛帽,穿自织的左襟麻布衣裳,耳贯铜、银质的大环,外披羊毛毡毯。近代以来,依性别、年龄不同,服饰略有差异。男女儿童十三岁前均穿长衫,不着裤;十三岁行过成年礼后,换着成人的服装。成年妇女蓄长发,用牦牛尾上的毛掺在头发内,梳成粗大的假辫盘在头顶上,再在假辫之外缠上一大圈蓝、黑色丝线,并将丝线后垂至腰部。她们出门时,用青布包头,系勒成菱形,也有些妇女用一段头帕,从左至右将鼻子和下腭遮住,只留两只明亮的眼睛在外面顾盼。她们喜穿红、蓝、紫色的上衣,用彩色布条镶边,钉双排纽扣,系浅蓝和白色衬里的双层百褶裙,上用五色丝线绣一圈花边,裙长及足背。她们还喜束红、黄色腰带,穿青布绣花鞋,裙上用红丝线绣一圈花边,以穿黑布衣裙为尊贵。而贫穷的女子只能穿粗白麻布,着黑布鞋或赤脚。贵族女子则多穿红、黄、灰色的绸缎和毛呢之类的衣裳,并在领、襟、袖口、裙边等处镶金、银边,用金、银、玉石、玛瑙做纽扣,以显示豪华。

青年男子头梳小辫,垂于脑后或盘在头顶上,壮年则戴自制青布瓜瓣式小帽或皮帽。他们喜欢藏族服饰,爱戴藏式的呢帽,穿藏靴,佩铜、银制作的大耳环,益显得英姿骁勇。老年男子喜戴瓜瓣式小帽或包青布头帕,穿黑、白色右衽短衣和长裤,束素色腰带,穿草鞋或布鞋。贫苦家庭的男子,即使穿自织的白麻布衣裤,仍喜在衣服的袖口、裤边、腰带上,绣一些花纹图案。

纳西族男女老幼都喜爱装饰品。男女多数戴手镯和戒指,妇女还喜在发辫上缀珠玉和佩领花,并以金、银、铜、玉、骨、玻璃等做饰品。

1949年后,青壮年男子穿中山装及长裤。老年人和儿童还是传统装束。城镇的青壮年妇女和学生,多仿汉族装着,但农村的纳西族妇女,大多保持着本民族的传统服饰,惟衣料多为棉布和化纤纺织品。

三、傈僳族服饰特点

傈僳族分布广泛,居住于不同地区的傈僳族服饰亦各有特点。但他们大都喜欢红、黑、白、绿等几种颜色,并以此为基色来配色,缝制衣服。妇女的服装式样,不同地区区别较大,怒江地区妇女穿右衽上衣,麻布长裙,已婚妇女耳戴大铜环,头上佩以珊瑚等饰物,年轻女子则用缀着小白贝的红线系发辫。妇女们还喜欢在胸前佩玛瑙、海贝或银币串,傈僳族称为拉白里底。而居住在泸水一带的妇女则不穿长裙,喜穿长裤,上衣右衽,腰系一小围裙,十分精神。永胜、德

宏的傈僳族妇女,服饰色彩极为鲜艳,衣服右衽,裙长及地,衣裙的边角饰有花边,长裙后块以各色布拼成图形,胸和腰都饰有银坠,美观大方。

四川凉山州的傈僳族妇女上着短衫,下穿百褶长裙,短衫仅长到腰际,对襟,平领。最为引人注意的就是怒江州妇女盛行的“欧勒”帽,整个帽子用海贝壳穿缀而成,非常美观,它几乎成了傈僳族妇女的象征。傈僳族男子的服装各地大致一样,都是麻布长衫或短衫,下着长裤,德宏州的傈僳族男子用青布包头,四川德昌傈僳族男子往往喜欢在头顶留发一小束。怒江地区傈僳族男子身上喜欢佩带长刀。靠近内地的傈僳族男子服饰接近汉族。(《西南少数民族风俗志》,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

傈僳族服装用料过去多是自织麻布,至今许多傈僳族妇女还会织麻布、织花边。现在缝制衣服已改用大机器生产布匹,古朴的传统服装呈现出现代异彩,土布衣物反而成了贵重无比的工艺品。

四、佤族民族服饰特点概述

佤族的服饰,由于居住地区不同,而不完全相同。一般说来,佤族传统的服饰大多是用自织的土布缝制的,崇尚黑色。但是与汉族杂居和受汉族影响较深的腾冲、镇康、永德、昌宁、景东等地的佤族服饰,已和当地汉族的服饰无异。受傣族影响较深的佤族地区,服饰则与傣族差别不大了。

简洁粗犷的佤族女子服饰

佤族妇女都从事于家庭纺织。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家庭纺织满足不了他们生活的需要。长期以来,佤族缺少衣穿是很普遍的现象,有的妇女只穿一条麻布裙,有的男子只有一块遮羞布。他们较普遍地穿上衣服是解放后的事。男女皆赤足,不穿鞋子,也不会做鞋子。

男子剪发,头缠包头。包头巾有黑色、白色和红色。男子穿短衣,裤子短而肥大,尚黑色。男青年一般领上戴有竹藤制的项圈,少数富有者戴银项圈和银手镯。有的男子还穿耳纹身。

妇女的服饰,各村寨不同。岳宋妇女上身着披户,裙子长而大。马散妇女上身穿无领短衣,裙子稍短,小腿上缚有裹脚布。芒杏、翁戛科等寨,因受拉祜族影响,上衣近似拉祜族,裙子与岳宋同。中课、永广等寨,上衣与拉祜族和汉族相似,裙子与马散同。妇女都留长发,不梳辫子,头发多披肩洒向脸颊两侧及

肩背,用发箍从前额到脑后把头发拢住,这样既可保证头发不散落在前影响视线,又显得美观大方,使用也很方便。发箍是佤族妇女最具特色的头饰,在我国各民族中只有佤族使用,是识别佤族的最简明的标志。它呈半月形,中间宽,两头窄,长约30多厘米,中部宽约10厘米,多用铝、银制成,也有竹藤制的。耳戴银环(最大的直径约六、七分),颈戴银项圈和若干串料珠(有的料珠中还加有贝壳)。腰围若干个竹圈,小腿和大腿之间戴着若干个竹圈或藤圈,大小臂间戴有银饰,手指上也有戴戒指的。这样的服饰实在负担太重,很不方便,可是佤族却以为美。

佤族的服饰可能与东南亚某些民族有历史渊源。例如,我国南北朝时期,对于东南亚的民族就有这样的一段记载:“林邑……俗居处为洞,名曰干兰。……男女皆以横幅古贝绕腰而下,谓之干漫,亦曰都漫,穿耳贯小环。……自林邑,扶南以南诸国皆然也。”扶南至唐为真腊,发展到今日即现在的柬埔寨。柬埔寨的居民主要是孟高棉族。佤语属南语系孟高棉语族。所以,佤族在服饰上与东南亚某些民族(如高棉族)的共同点,也可以说明佤族与他们在族

源上的渊源关系。佤族有自制的布单和自外民族买来的棉毯,睡时作被,早晚冷时就披在身上。佤族妇女的上衣是结构、剪裁及制作都很简单的贯头式。这种衣服是用一幅布双折,中剜一洞,左右臂附近略剜掉一些,两裉连接便成,穿时从头上套下即可。佤族妇女上衣短小,紧身,领呈“V”字形,无袖,两裉和前襟均用线缝合,再配上彩织的花纹短裙,颇具现代时装的韵味。

1.男子服饰

沧源一带的佤族男子,一般较喜欢用黑布缠头,穿无领短衫,裤子短而宽,男青年颈上一般戴银项圈。耿马一带的佤族男子,头戴便帽或毡帽,年老者则多用黑布缠头,上穿对襟布纽黄黑色短衣,下着腰围宽大的黄色长裤,穿布鞋或胶鞋。聚居四排山、贺派、耿宜的佤族男子大多戴系有大绒球的黑色套帽,年老者多用黑布缠头,上穿斜襟圆领黑色短衣,银币做纽扣,下着宽裤筒大黑裤。西盟一带的佤族男子,喜欢用青兰色布缠头,也有用红布缠头的。

2.女子服盛饰

佤族妇女的服装鲜艳、美观。上着黑色或兰色无领短衣,下穿漂亮的由红、兰等多种图案制作的筒裙(多用自织的麻布制成)。筒裙图案多样,各地不一。裙

边织有红、黄、兰等颜色的花边,裙上绣有各种颜色组成的几种图案。图案近看交叉起伏,远看似波涛滚滚,似鱼鳞龙纹。

佤族女孩子从出生起,每年都在腰间或小腿处加一藤竹烤制的竹圈。因此,从佤族妇女所戴的竹圈个数,便可判断出她的实际年龄。除此之外,佤族妇女还把戴竹圈当成是一种美的装饰。

五、布朗族服饰特点

由于布朗族分布在不同的区域,长期以来,与傣、汉、佤、彝等民族交错杂居,其风俗习惯除了仍保持本民族的特点外,或多或少地受到了这些相邻民族的影响。

布朗族男子的服饰,各地基本一致。头缠白色或黑色布帕,上着白色或黑色圆领长袖对襟或大面襟短衫,口袋内贴,下着黑色宽裆肥裤,肩挎挂包。

西双版纳布朗族妇女,已婚者头发挽髻,髻插“三尾螺”簪,系银链、银铃,别多角形银牌,头缠青布或黑布帕,布帕两端镶有彩色毛线,耳戴大银环。未婚妇女,因受傣族影响,喜用彩色大毛巾包头,在头上插各色鲜花或绢花,两臂箍小银镯,佩带各色玻璃珠。耳戴银塞,塞上缀着彩色毛线,下垂至肩。上衣左右两衽,斜襟,无领窄袖,紧腰宽摆,衣摆镶花边,短及上腹部。衣角两边各有一条飘带,用于拴线打结,可将短开衫系紧。上衣的颜色,已婚妇女喜欢穿黑色或青布短衫,年轻姑娘则偏爱白、红、绿、天蓝色,喜着有鲜艳条纹的无袖对襟紧身小褂。妇女都下着筒裙二条,内筒裙为白色或黑色,外筒裙腿部以上为红、黄、黑或其他颜色相间的横条花纹,腿部以下为黑色或绿色,有银腰带系裙。小腿缠白色护腿布,跣足。

保山地区布朗族妇女用黑布或青布包头,形状呈三角形。年轻姑娘将独辫绕在包头之外,已婚妇女发辫绕于包头之内,包头一端饰以绒球,露于左耳的包头外。上衣多是蓝布衫,高领、长袖、大面斜襟。高领上绣有精美的花纹,系一条镶嵌着十余个银泡的项带,袖沿镶彩色花布或绣花纹。上衣外套一件小对襟短衫,根据喜好,两襟各边镶钉15对至20对不等的的布纽扣或小银币银扣。下着长裤,裤脚肥大。腰系围裙,裙的下摆绣花纹或镶花边。小腿缠护腿布,跣足,少女喜戴银饰品。

近十几年来,布朗族的服饰发生了一些变化。在西双版纳,布朗族姑娘的打扮与傣族完全一致,衣裙的款式、服色都已“时代化”,青年男子着汉族服装、T恤衫。人们穿上了塑料凉鞋、皮鞋、解放鞋、拖鞋和袜子。双江的布朗族青年妇女多数已不包头巾,而更崇尚流行服装。

六、景颇族服饰特点

景颇族的景颇、载侃、喇期、菠莪等支系的男子一般着黑色对襟短衣,裤腿宽。老人留辫子缠在头顶上,裹以黑布包头,青年喜裹白色头。外出时必挂“简阳”和长刀,以示威武和尊严。妇女一般着黑色对襟或左枉短上衣,下着黑、红色织成的统裙,腿上带裹腿。上衣前后及肩上都针有很多银泡泡、银片,颈上挂六七个项圈或多串银链子和银响铃,耳朵上戴比手指长的银耳筒,手上带一对或两对粗大的荆花银手锡。许多妇女还爱好用藤茨编成藤圈。涂以红漆、黑漆,围在腰部,并认为藤圈越多越能增加美观。

景颇族妇女用毛线织成的统裙,是她们艺术才能的集中体现。统裙,大山支系叫"勒布",小山文系叫“普藏”,意思始织出的围裙,习惯上称统裙。统裙用羊毛线织成,多为黑底,少数是红底上面再用红、绿、黄、蓝、紫毛线组出精细的图案。图案有瓜果种子、草木花儿、飞禽脚印等三大类。由三块饼成的统裙,围在腰上的那面必须是黑毛线组的,不能倒过来围。由两块拼成的统裙,上下都有花纹,可以倒过来围,不讲究哪边在上。打开的统裙呈长方形,长五尺左右,宽三尺多。也可以技在身上御寒,还可以当被子盖。背娃娃时少不了用它做背兜。

七、彝族服饰特点

彝族服饰因地而异,大体上和方言的分布基本相同,不同方言区有不同特色的服饰。为此有如下六种类型:

(一)凉山型服饰主要流行于四川、云南大小凉山一带。男子头顶蓄一绺发,称为“兹尔”,汉称“天菩萨”,并以长数尺的黑色或深蓝色布帕包头,额前右方或左方裹成一细长锥形状突出帕外,称为“兹贴”,汉称“英雄结”,身穿黑色或蓝色紧身衣,大襟右衽,窄袖。袖口、襟上嵌不同颜色的布数圈,或用五色棉布细条镶嵌其间,长于腰际。裤子用海蓝色棉布缝制,裤脚以地区不同,有大有小,宽大的可达170厘米,走路时常把裤角吊在腰际。窄小的脚板伸直才能穿入。成年男子左耳戴银丝镶嵌耳环或珊瑚和琥珀大耳珠,珠下缀红丝线穗。女子

身穿镶边或绣花大襟右衽上衣,领口、袖口、襟边、下摆边缘镶有蓝、红、白待布条,或用彩色丝线织成各种图案花边。衣领中部纽扣处钉有方形银牌花,或用银质小钉镶满衣领。裙子用红、黄、蓝、白等色彩鲜艳的棉布或羊毛布缝合成三节,上节为裙腰,中节成筒状,下节成皱折,俗称“百褶裙”。未婚女子穿两节小裙,成年后举行换裙仪式,称“沙拉勒”,换成三节裙,此后就进入婚恋期。青年女子或已出嫁而未生育者用青色或黑色布折叠成瓦式头帕,压以发辫。中、老年妇女用黑色头帕裹头或戴荷叶状的盘帽。手戴银镯、银戒;耳戴莲花形、圆星形银耳环;腰佩三角荷包,下缀五色飘带;胸佩口弦、针筒、獐牙等。彝族男女一年四季都披着用羊毛绒编织成的披氅,称“擦耳瓦”,冷时可御寒,睛时可遮日,雨天作雨衣,睡觉当被盖。服装的纹饰工艺称为“做花”,大致有:挑花、贴花、穿花、锁花、盘花、滚花、补花、刺绣等。纹样有波浪纹、鸡冠纹、牛眼纹、星纹等。

(二)滇东南型服饰以撒尼、阿细彝族服饰为代表。撒尼彝族老年男子喜戴青布包头,穿宽裆裤。青年男子喜穿用麻布缝成的对襟式无袖短褂,绣上图案式花纹,用蓝色或其他色布镶边。女子喜戴花包头,老年妇女多用红黑两色,青年妇女用多种颜色。包头边沿镶嵌银制“卡士玛”,顶端的双耳部位缀一对“彩蝶”,后面吊一束串珠,下垂至前胸,光耀夺目,走动时发出清脆悦耳的响声。外衣长略过膝,多数是蓝白色,袖子、领口和边角绣有花饰,背披一块黑布衬底的雪白细羊毛皮,布带经胸前直贴衣襟,腰间系一块黑底绣着五彩图案的围腰,下穿蓝黑色长裤,脚穿绣花布鞋,肩挎花布包。阿细彝族男子服饰与撒尼彝族男子类似。女子两股发辫缠头,头戴花布扎制的“鲁都”彩色包头,“鲁都”是生长在高山岩头上的一种草。身穿蓝白色或青色布紧袖衣,袖子上半节多用青布,下半节用另色布相衬,袖边绣有花纹图案。背披五光十色布,下穿紧身裤。佩带手镯、耳环。背上自编草篼。

(三)滇南型服饰男子身着对襟短衣,有的衣襟密钉长襻或饰银币扣,在领上绣一排犬牙花纹;有的喜披一件羊皮领褂。下穿宽裆裤。女子头戴银泡镶嵌鸡冠帽,身着右衽大襟衫,有衽边摆和尾摆。衽边摆后绕打结,尾摆平时掖于腰带间,形如褡袋,能盛针线包等什物,跳舞时放下尾摆,以助舞姿。下着大管裤,

腰系丈余花围腰。脚穿翘尖绣花鞋。喜戴银耳环、银手镯,襟前、腰间、臀后挂有银铃、银泡。

(四)滇西型服饰男子身着黑色或蓝色无领对襟衣,有的外加麂皮领褂。下着宽裆裤,头缠青布帕,或戴一瓜皮小帽。女子头戴缀有小红缨,嵌有小银珠的绣花“鱼尾帽”,脑后留一小发辫。身着前短后长的圆领大襟衣,外套深色坎肩,腰系青布围腰。下着绿色或蓝色大管裤,脚穿翘首船形绣花鞋。喜戴银制大花、簪子、别针、耳环、戒指、手镯、三须等饰物。男女老少都披无扣对襟羊皮褂。

(五)滇中型服饰男子一般短衣长裤。女子身着浅色短上衣,外套黑色坎肩。下穿长裤。佩胸围腰。头缠青巾,有的地区戴绣花帽,如鹦嘴帽、蝴蝶帽、樱花帽等。

(六)黔西北型服饰中、老年男子头包青、白帕,身着长衫,系青腰带,下穿宽裤管灯笼裤,俗称“八幅裤子”。青年男子身穿对襟短衫,系大白腰带。女子头缠黑、白头帕,身着青、蓝色上衣,领口、袖口、襟边、下摆均绣花纹,下着青、蓝、乳、白色相间的三节中长裙,扎白布腰带,脚穿绣花高钉“鹞子鞋”。

八、怒族服饰特点

传统的怒族女性服饰多姿多彩,特别能体现女性身材的曲线美,大致可分为有腰饰和无腰饰两大类。

阿龙和若柔支系的女装均有腰饰。其中,若柔支系因长期和白族共处杂居,故服饰基本上和兰坪白族相同。阿龙支系则由于受藏文化影响较深,其女性服饰和藏族女装有部分相似之处。阿龙妇女一般内穿长及小腿的浅色上衣,外着长及臀部的深色领褂,腰系几乎拖地的竖条彩花围腰,而宽约3寸的腰带则为彩色横条花纹,在整个服饰浓淡深浅的色彩对比中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胸饰一般采用彩色串珠项链,头饰则为红白相间的缨穗。

怒苏和阿怒两个支系服饰相同,女装均无腰饰。她们一般上穿窄袖短衣和右衽紧身领褂,下着黑色或白底蓝纹的百褶长裙。上紧下宽,非常飘洒。头饰为彩珠、贝壳串成的齐额珠帽。胸前佩以一枚直径在5厘米左右的圆型贝壳,长短不一的彩珠数串分别正挂和斜挂在身上,显得雍容大方、光彩夺目。

男性服饰较女性服饰显得朴实,且各地怒族差别不大。怒族男子一般内穿对襟麻布衣裤,外套麻布长褂。长褂无领无扣,肩头缝合处有坎肩式活接头,接头

处有两个装物的大暗袋,一左一右。这种长褂穿在身上,走起路来下摆招风,再加上男子必备的长刀、挎包、硬弩和熊皮箭囊,显得十分英武潇洒。并且长褂白天可以挡风避雨,露宿则可垫可盖。由于受周边民族影响,北部地区的怒族男子多爱戴藏式毡帽,而南部地区男子则多以黑布裹头。

九、阿昌族服饰介绍

腊撒地区阿昌族的衣着民族特色最浓。姑娘爱穿蓝色、黑色对襟上衣和长裤,打黑色或蓝色包头,有的像高耸的塔形,高达一、二尺。有的则用二寸多宽的蓝布一圈圈地缠起来,包头后面还有流苏,长可达肩;前面用鲜花和极色绒珠、缨络点缀;有的在左鬃角戴一银首饰,像一朵盛开的菊花,上面镶玉石、玛脑、珊瑚之类;姑娘们还以银元、银链为胸饰,颈上戴银项圈数个,光彩夺目。阿昌姑娘还扎腰带,她们叫毡裙,多用自制的线和土布绣制。这与阿昌人的劳动生活有关。据说,古时有位猎人的女儿,为了跟父亲学打猎的本领,就缝了一条腰带把腰身扎紧,勤学苦练,练得一身好武艺,姑娘们羡慕她,也学她扎起腰带。扎时在身前留出一长一短两条扎头,既紧束腰肢,方便劳作,又飘如彩蝶,十分美观。已婚妇女多穿窄袖对襟黑色上衣,改着筒裙。裙与裤成了区分婚否的标志。男子则可以包头颜色来区别婚否。一般未婚者打白包头,已婚者打藏青色包头。

十、阿昌族服饰发展

近代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广泛的交往,阿昌族服饰发生了很大变化。各地男子服饰大同小异,均留短发,未婚男子包白布或黑布包头,已婚男子包藏青色布包头。穿蓝、白、黑等素色斜纹布对襟布扣袢上衣,黑色或蓝色长裤,系黑色绑腿。

未婚妇女留长发盘辫,穿白、蓝色对襟银扣上衣,黑、蓝色长裤。系绣花飘带黑布裙。已婚妇女梳发髻,包黑布包头,下着长筒裙,系黑布围裙。

阿昌族女性服饰

阿昌族已婚妇女的头饰独具一格。高包头是梁河地区已婚妇女特有的头饰。阿昌语称之为“屋摆”。这种头饰用自织自染的两头坠须的黑棉布长帕缠绕在梳好发髻的头上,造型高昂雄伟,足有半米多高,将其展开,长达5至6米。据调查,它在我国具有包(戴)头饰习俗的众多民族中,阿昌族已婚妇女头饰的高度名列首位。关于它的禁忌甚多,包戴仪式神圣庄重,第一次包戴必须在婚礼后,

由儿女双全的中年妇女在新房内帮包。平时包取,长辈晚辈互相回避,外人不可随意触及。关于这种头饰的来历,民间有两种传说:一说远古时候,没有天地,世界一片混沌,始祖遮帕麻和遮咪麻造天织地,共同创造了人类,然而恶魔腊訇造了太阳乱世,遮帕麻几经“斗法、斗梦”,终于用神弓射落了假太阳,世界又重获新生。据说,阿昌族妇女的高包头就是遮帕麻射落假太阳的神箭箭头的标志。另―种传说:在遥远的古代,阿昌族家园备受外敌侵扰。在一次血战中,男子弹尽粮绝,女人送箭受阻。一位妇女想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让前方男子都用布带包成高包头,后方妇女便向“高包头”射箭支援。这样,男人既从包头上获得了支援,又迷惑了敌方,敌方也将箭误射向高包头。高包头挽救了阿昌人的性命,保卫了阿昌族家园。为了纪念这次战斗和那位妇人的机智勇敢,阿昌族妇女从此就包起了高包头。

阿昌族妇女的衣饰古老而独特。“挂膀”和“剪花衣”是梁河阿昌族别具特色的两种衣饰。“挂膀”一种坎肩式小罩衣,多用黑绸或黑棉布做成,对襟,钉银牌扣,外挂银链、三须、灰盒、针筒、小鱼、耳勺、叉子、戳头棍等银饰物。两排对称的银泡和宽大的银饰扣相衬,银光闪亮,其布局排列近似于古代出征将士的战袍。

早期阿昌族妇女在婚礼拜堂和年老去世入棺时,有一特定风俗,都要穿一件剪花衣,前者表示夫妻白头偕老,生死不离,后者被认为到阴间可以和亲人相会。这种衣服的特点是,深色毛质地,长袖无领对襟,钉圆铜扣,前襟和衣服四周均用各种颜色的方形或三角形布片镶缝成几何形图案,中间还夹杂着刺绣花纹图案。这种衣服古朴厚实,做工繁琐,常常是几人合作完成。关于它民间有个传说:很久以前,有一户阿昌族,他们辛勤劳作,日子和美。父母养有三男三女,小妹名叫腊乖,在众兄弟姐妹中聪明出众。后来,父死母病,腊乖为安慰母亲,让母亲永远有花相伴,便费尽心思从山里寻觅红、黄、绿、白汁液的花根,舂碎,熬成水,染成彩色布片,各种颜色交相错杂拼缝成衣,酷似一只色彩斑斓的彩蝶,腊乖叫它“剪花衣”,母亲穿上它不久便含笑去世了。腊乖思母成疾,梦中走到阴间去看母亲,阴间守门的老者说,这里鬼魂千千万,但凡人俗眼看不见。腊乖很失望,突然她看到了一个穿剪花衣的新鬼魂,那便是她的母亲。腊乖病愈后,

便告诉姐妹人死后,只要穿上剪花衣,即便到了阴间也能相认。于是姐妹相争出嫁前都缝一件剪花衣,在拜堂和世后穿用。

梁河地区阿昌族新婚妇女要系条花带子,阿昌语称为“独其萨莱”,手工抠织而成,上面有狗牙、民刀、骨、瓜籽、谷穗、蚯蚓、鸡爪等多种阿昌族日常生活密切的动植物花纹案。每个图案都有一定的含义,如狗牙能消灾避邪,是狗图腾崇拜的反映,长刀象征开辟新生活,瓜籽象征子孙兴旺;谷穗表示五谷丰登。花带子做工精细,艳丽夺目,是新婚妇女必不可少的陪嫁物之一。新婚之日,它作为新娘的特殊标志系于腰间,婚礼后,便由新娘珍藏,待女主人去世后,作为“灵带”(灵魂象征物),接回娘家,祭满七日人再归还,由后代妥善保存。

另外,喜欢用花作饰是阿昌族服饰的特点之一,无论男女都喜欢在头上、胸前、腰部、小腿等处缀饰鲜花或毛绒线花,插戴的鲜花一般为红、白、黄几种,认为红花象征着欢乐,白花象征着纯洁,黄花象征着爱情。

阿昌族男性服饰

男子穿对襟上衣,下着黑裤,斜背“筒帕”,喜欢在胸前戴朵红丝线结成的菊花。未婚男子戴白包头,已婚男子戴藏青色包头,青壮年在脑后留一尺多长的包布,有随身佩带刀的习俗,其中“户撒刀”最为有名。

阿昌族服饰特点

世居云南的阿昌族古代服饰从现有文献看,多与狩猎和游牧活动及高寒山区的自然生态相适应,“衣皮服毡”,“织皮冠之”。从头上的帽子到身上的衣服,都曾用猎物的皮做材料。明代以后,阿昌族服饰有了新的特点。明景泰《云南图经志书》卷五说:云龙州“境内多峨昌蛮,即寻传蛮……散居山壑间。男子顶髻戴竹兜鍪,以毛熊皮饰之,上以猪牙鸡毛羽为顶饰。其衣无领袖,兵不离身。”这些明显带有游猎特色的服饰,构了古代阿昌族服饰的基本特征。

十一、独龙族服饰特点

独龙族一般穿黑白直条相交的麻布或棉布衣。解放前,由于生产力低下,织麻布全靠手工,一个妇女终年辛劳,所织的布不过一丈左右,一家人难得穿上衣服,因此多以树叶、兽皮遮盖下身,上身则往往赤裸。能穿上麻布者,男女都习惯于用麻布一块,由左肩腋下拉向前胸,在右户上用草绳名针拴结,坦露左肩左臂,前后布片则让其自然披落。男子喜欢下穿短裤,男女头上均不冠帽,而同样

披发,前发齐眉,后发齐肩,左右发其盖耳,男女都常用刀把过长的头发削短。女子腰间多喜系染色的细藤圈作装饰,出门腰挂小篾箩。解放后,随着各族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独龙族妇女已穿长袖衣服和象傈僳妇女一样的长裙,并在头上及胸前饰以彩色料珠串成的珠链,形成自己本民族独特的装饰。独龙族男子平时喜欢挎弩弓、箭包,腰间多配带砍刀,显得粗犷强悍。

十二、哈尼族服饰特点

哈尼族善于用兰靛染衣服,各家房前屋后种有一种植物称兰靛,取其叶放入缸内加入一泡,即成兰色,衣服穿脏后就丢在缸里泡洗,常洗常新,直至穿破进颜色不变。男子多穿对襟上衣长裤,黑布包头。妇女服饰因地而异,式样较多。红河等地区穿右襟无领上衣,下穿长裤,衣服上绣有彩色花边。西双版纳一带,穿及膝的折叠短裙。哈尼族妇女都喜欢在衣服上镶银质装饰。

哈尼族男女青年都用服饰、发式表示自己已经成年,可以开始谈恋爱。红河、墨江一带未婚女子垂发辫,已婚则盘发辫。有的少女婚前系白色或粉红围腰,婚后系兰围腰。西双版纳一带男子十五岁以前戴帽子,十五岁以后包头帕。女子十七岁以后要在头后部佩戴一件叫“欧丘丘”的装饰,表示可以求爱。十八岁开始留鬓角,表示可以出嫁。已出嫁的姑娘,要在“欧丘丘”上面包一块黑布,称“欧昌”,表示自己已属于某个男人。

哈尼族的工艺美术品也很出色。妇女能用绣、挑、扣等方法刺乡各种精图案的和花卉。有的能绣龙、凤、鸟、鱼等复杂图案,色彩鲜艳美丽。这些图案大都镶于衣服边沿和围腰、绑腿,帽子之上,使哈尼族服饰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西双版纳的哈尼族还能用彩线织出有美丽图案的花布和背包。墨江哈尼族纺织的细蔑斗笠帽,花色新颖别致,既是精美的艺术品,又是耐用的生活品,为各族人民所喜爱。

十三、阿昌族民族服饰特点概述

阿昌族服饰多样。男子穿兰、黑或白色对襟上衣,着黑色裤,斜背一个“筒帕”,喜欢在胸前戴朵红丝线结的菊花。未婚男子打白包头,已婚打藏青色包头。青壮年打包间时总要留一尺多长的头布在脑后,并且在包头上插花。已婚女子一般穿袖长而窄的对襟衣和遮住膝盖的统裙,裹绑腿,用黑或兰布包头。未婚女子

则穿裤不穿裙,将一根发辫盘于头顶,用三指宽的布围在辫子里圈,十分别致。阿昌族青年男女爱在包头上插一朵花,多见白菊花,象征正直,纯洁。

每逢年节时,妇女们还要配上银饰,青年妇女胸前并排四个银钮扣,扣上挂四根长和匠银链,腰间系的银链头上拴着小银灰盒,手腕上戴着银泡花镯,脖子上戴银项圈,耳朵上戴着银耳环……。男子出门要佩带式样美观的“阿昌刀”。

传统的阿昌族男子服饰大同小异,穿蓝、白黑等素色斜纹布对襟上衣,黑色或蓝色长裤,系黑色绑腿,未婚男子打白包头,已婚男子打藏青色包头,陇川县腊撒地区成年男子有的穿左襟上衣。

妇女服饰因地而异,以陇川腊撒型和梁河型最为代表。陇川县腊撒地区的已婚妇女穿藏青色的对襟衣服和短到膝下的筒裙,上腿裹绑腿,包戴青色包头。未婚女子的包头较窄,只有6—7厘米宽,包时,巧妙地在前额的包头上绕个圆圈收尾。已婚妇女的包间宽10—12厘米。服装上布满银道饰,前胸钉四个银扣,挂四排长8厘米左右的银链子,腰系六股链子,链子头拴着银灰盒。手腕上戴银泡花手镯或扁形银手镯。

梁河阿昌族妇女的服饰款式别致,色彩斑斓,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头饰

阿昌语称之为“屋摆”。是用自织自染的黑棉布缠绕在头上。当地人称“高包头”。这种“高包头”。这种头饰造型高昂雄伟,足有半为高将其展开,长达5—6米。据调查,它在我国具有包(戴)头饰习俗的众多少数民族中,其高度名列首位。这种头饰是阿昌族已婚女性的标志,关于它的禁忌甚多,要包头饰,必须到婚礼时才可。包戴仪式神圣庄重,平时包取,长辈晚辈互相回避,外人不可随意触及。此外,妇女们还佩戴直径为3—4厘米的大圆耳圈,包间上插戳头花棍。

筒裙

阿昌语为“姆支”。分无花纹的“素筒裙”和有花纹的“抠花筒裙”两种。其制作从纺线印染到制经纬线,再织成布,均采用阿昌族传统手工艺方法。抠花筒裙上用各色蚕丝线抠经织有“阿波花”、“细脚花”、“叉子花”、“香炉花”、“梨翁花”、“节子花”等与阿昌族日常生活关系密切的花纹图案。传说其中的节子花是当年孔明南征七擒孟获时为阿昌族妇女衣着上制定的图样,它恰似一个

手执兵戈的士卒,这是孔明特意鼓励南夷边民手执兵戈,把守边关,保卫好自己的疆土(《阿昌族简史》,云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裙脚上镶有3—5道花纹,意为水沟,代表着祖先的农耕生活。旧时未婚女子也穿筒裙,现在仅限于已婚女。这种筒裙工艺复杂,织成一条筒裙,费时费力,还需要掌握高超的纺织技艺。因此,与之相关的禁忌甚多,如年幼女子不能吃鸡爪,否则织裙时线乱;不能吃鸡翅膀,否则织裙时线束编斜,难织好花纹;男子不能跨越等等,颇具神秘色彩。

“绞脚”和“绡迈”是阿昌族的两种服饰佩件。“绞脚”为黑底。织有像筒裙一橛的花纹图案,边上钉红羊毛绒线和狗牙、贝壳类饰物。妇女们走亲访友、喜庆节日都要在小腿上系“绞脚”。“绡迈”即围巾,黑底,方形,四有绣花卉并坠有用毛线做成的“蚂蚱花”及彩珠。平时可披围,亦可以用来包裹什物。未婚姑娘多用它作为信物赠给意中小伙子。

十四、大理白族服饰

山光水色,亮丽风流萃于一身的白族服饰,以风花雪月的精心搭配,在中华民族的服饰百花园中独树一帜,并以其形色俱佳的语言,向世人诉说着白族文化的古今和未来。

白族现有130万人口,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部以洱海为中心的大理白族自治州,其余分布在贵州的毕节、安顺和湖南的桑植县。白族服饰是白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地理环境和民族之间的交往有着密切联系。

白族服饰也许与白族人民崇尚白色有关,不论男女服饰,在坝区或山区,都盛行以白色为尊贵,并且能根据不同性别、年龄、身材、相貌配以其他色彩布料加工制作出精美、鲜艳的外装。一眼望去便给人们美观大方、色彩分明、线条突出的感受,很富有地方民族特色,常给人过目不忘的印象和美感。

大理地区的白族男子多着白色对襟上衣,外穿镶花边黑领褂,下穿白色或蓝色肥宽裤子,头缠白色包头,肩挎工艺考究又实用的绣花挎包。而在山区或与其他民族居住的白族男子,在白色对襟衣外面穿一件羊皮褂或腰系蓝色土布腰带。男子服饰现多已改变成汉族服装,只有在绕三灵、火把节等民族节日才能看到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服饰。

白族妇女服饰,虽各地有所差异,但都盛行以白色为尊贵,因此白族妇女不论老少,都爱穿白衬衣,着加工制作精细、鲜美的艳红色、蓝或浅蓝色领褂,下

穿灰蓝、绿色布料加绣花边裤角的裤子,脚穿绣花鞋,腰系加工精致,上面镶边处绣有花、鸟等图案的绣花短围裙。白族妇女一身的服饰,不论老少,不仅显得十分协调,而且还给人以美观、大方的感觉。

各地白族的服饰,既有某些相同之处,也有许多自己鲜明的特色。看过电影《五朵金花》的人,都对白族的服饰有着深刻的印象。阿鹏的服饰,上身着白色对襟衣,外套坎肩,下穿白色或蓝色宽裤,头缠白包头,肩挂绣花挂包,这种装饰色调明快大方,彰显白族男性的英俊潇洒。“大红领褂白衬衫,艳蓝围腰花飘带,叫人不得不喜欢”,说的是白族金花的服饰。这一服饰的基本构件为白色右衽大襟衣,外加领褂(又称坎肩,无领)和围腰,下穿花边裤,式样多为紧身和束腰,色调上也追求明快大方,对比强烈。发式为辫子盘头顶,缠以鲜红头绳,然后用绣花或彩色头巾包裹,左侧垂下雪白的缨穗。戴银质耳坠,领褂右衽佩有银制“三须”、“五须”。手上喜戴银质、珐琅或玉石的手镯和戒指,脚穿绣花鞋。这一身打扮,结构映衬协调,色彩飘逸,对比明快,线条婀娜多姿,难怪有一位诗人曾吟诗感叹:“独辫明灭系红绦,满头云锦分外娇。流苏俏向红颜窥,鬓云暗把刘海招。紧袖白衫洱海怜,绛红领褂苍山绕。”

大理白族头饰——“风、花、雪、月”

随着时代的发展,白族服饰与时俱进,有了较大的改革、创新与发展。据史书画记载,古代的白族先民身着“绛裙襦、黑头囊、金珐苴、画皮靴、首饰抹额、冠金宝化鬓、襦上复画半臂”。“霓裳彩斗、云鬓花垂、清歌互举、玉步徐移”,现在这种装束已不存在,就是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白族服饰也与现在的白族服饰有着较大的区别。过去白族服饰崇尚简洁明快的风格,现在为适应审美的需要,不断向五彩缤纷、色调丰富的方面发展。最突出的是金花头饰的创新,这一顶漂亮的头饰囊括了大理“上关花、下关风、苍山雪、洱海月”的优美景致。那发辫下盘着的绣花头巾,犹如盛开在山顶的山茶、杜鹃,代表大理四季盛开的鲜花;头巾一侧垂下雪白的缨穗飘飘洒洒,象征着终年吹拂的下关风;而绣花头帕上精心梳理出茂密雪白的绒毛,形象地表现了苍山顶上那冰清玉洁、经夏不消的皑皑白雪;美丽的发辫似一轮弯弯的月儿挂在花海之中,象征洱海上空升起的一轮明月。从这充满浓郁文化内涵和美好寓意的头饰,我们不难看出白族人民极具智慧的审美情趣和对家乡、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

“苍山绿,洱海清,月亮白,山茶红,风摆杨柳枝,白雪映霞红”,这正是婀娜多姿、飘然若舞的铁炉白族服饰的真实写照。白族服饰最明显的特征,是色彩对比明快而映衬协调,挑绣精美,有镶边花饰,朴实大方,充分反映了白族人民在艺术上的高度才能。白族男子服饰差别较小,简洁朴实;妇女服饰悬殊较大,既鲜艳,又素雅华美,往往是上身和头饰比较花俏,而下身又较朴素;姑娘和小孩服饰比较艳丽,中老年服饰比较淡雅。

小孩服饰中的帽子,有绣花的狮子帽、虎头帽,兔子帽、老鼠帽、青蛙帽、鸡冠帽、鱼尾帽、姑娘帽等,一般都钉上银饰物。一顶帽子往往要几十个工才做成。衣裤有僧衣,绣花口水兜,绣花撑腰,绣花围腰,绣花被风,连袜裤,绣花裹背。鞋子有绣花狮子头鞋、虎头鞋、猫头鞋、兔子鞋、老鼠鞋、翅头鞋、船形鞋、蝴蝶鞋等。

白族男子过去常戴八角帽、八角巾、布里子飘带麦杆草帽以及白色包头、黑包头等。包头两边绣花,吊有玻璃圆珠缨穗。衣饰有“三滴水”、“五滴水”、对襟褂子。多件三包多钮普通衣。钮子多为银或黑领褂。还有多层多包的麂皮褂。一丈多长的白布腰带,短宽裤脚普通裤。中老年腰系的装草烟的麂、羊皮兜,很有民族特色。鞋子有“象鼻鞋”、布制凉草鞋,鞋尖鞋帮往往缀上缨花。老年人穿的有红缎万寿鞋,翅头鞋等。男子服饰,现多已改变成汉族服装,只有在绕三灵、火把节等民族节日才能看到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服饰。

妇女服饰中少女头饰极为讲究,最有民族特色,喜欢梳独辫,用一块挑花头巾,把它叠成长条形加在上面。再用红头绳绕着长长的独发辫,把辫子挽上,发辫成龙,挤在中间,上成龙马角,下成龙凤尾。头巾上的缨穗系到左耳下,风吹飘摇,银珠闪闪发光。额上缨花发垒成串,既显示了少女长发美,又突出了发辫下色彩鲜艳的头巾,非常满酒自如地渲染了白族少女发型和头饰所特有的风韵。

过去铁炉少女结婚前要戴一顶绣花的凤尾勒,前有两对细弹簧支撑的彩球,两侧为绣花的翅膀,后用银链连接,套在独辫上面,远望去似一只鲜艳夺目的金凤凰。婚后女子一般不再缠独辫裹头巾,把头发梳成三辫盘在后脑上成为挽髻,梳成皇后头,上罩黑丝网,网着一椭圆型的发套,插上管子,外套凤凰帽或绕头巾。比起姑娘来,色彩渐趋淡雅。中老年妇女为高髻,裹以蜡染,扎染黑色头巾,给人以庄重之感。妇女的衣饰也因年龄不同而略有变化,主要是在色彩的选

择和花边的运用及围腰的长短上的区别。少女穿白色、水红、粉蓝的无领大襟衣或衬衣,外罩红色、浅蓝色领褂;领褂有金绒的,灯芯绒、毛呢或化纤的。色彩因年龄而定。少女、少妇喜水红色,老年妇女喜黑、蓝色。用一条宽五寸左右,长几尺的绿色腰带,将腰部紧紧束起,再系上围腰。妇女从老到少都系四方围腰。一般少女喜短围腰,单层,白、绿色,镶花边,绣福寿花、万字花、石榴花、蝴蝶花等图案,连以绣花“鸭舌”和飘带。把围腰盖在膝盖以上,恰到好处地显示青春朝气和女性柔美的体态。中老年妇女围腰过膝,双层,色彩由暖色转向冷色,花色由繁变简。妇女围腰上还有一条绣花飘带,两端是两片双面绣花。

过去中青年妇女要穿绲边红、绿衣裤,绲衣、绲裤均为宽袖宽裤管。现裤子均改变,几乎与汉族相同。过去妇女还常穿各式绣花鞋,红缨花碎布麻草鞋,现多已废弃。下雨时老年人穿的厚板底自制雨鞋,是一种很有民族特色的雨鞋。

云南少数民族服饰 - 佤族服装 _汉程民俗

云南少数民族服饰 - 佤族服装 _汉程民俗 云南少数民族服饰 - 佤族服装 佤族服饰传承原始浸染工艺,用腰编织机编织而成。材料包括棉线、麻线和彩色羊毛。棉线由紫茎、干果、李树汁、麻皮经水煮、浸泡、水染而成,色泽均匀自然。 佤族服装色彩 佤族的服饰大多以黑色为主,这是佤族崇尚黑色、以黑为美的民族文化心理在服饰上的外在表现。佤族服饰也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在黑色基调上追求色彩和风格的多样化。佤族服饰也合理搭配精致的花纹和饰品,如头带、耳环、佛珠、项圈、手镯、腰带等。,从而达到色彩鲜艳、线条流畅、简洁大方的视觉效果。 佤族男子服饰

在共同的民族文化和民族审美心理背景下,佤族传统服饰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 传统佤族男装以黑色或淡青色为主。布纽长袖衬衫有圆领和翻领,布纽长袖衬衫有立领和翻领,还有无领夹克。黑色裤裆下的裤子,裤子又短又宽,头上围着红布或黑布。经常光着脚,身披长刀,年轻人脖子上挂着竹藤圈,有的地方腰间系着长布带。他们有一种庄严而坚决的风格,这使他们看起来很勇敢。男人和女人都喜欢穿亚麻毯子 佤族妇女服装 1、西盟县佤族 西盟县的佤族妇女穿前后开衩的开领连衣裙和短裙。裙子上装饰着以红色为主调的彩色横条。头上戴银箍、藤箍,耳朵上戴大耳环,竖长钉。戴一斤银戒指和佛珠,腰小腿几个藤圈,手腕一个银手镯。天热的时候,穿短裙、袒胸或者无袖夹克就好了。 头上穿五彩串龙服,上穿圆领斜裙的布纽长袖上衣,下穿饰有红线的长裙,颈上系银葵花,身上系手帕,是翁定远生态村妇女最喜爱的服饰。翁丁的女装风格简单朴实。 2、班洪、班老、南腊佤族 班洪、班老、南腊的佤族传统服饰与傣族服饰相似。大多数中老年妇女都裹着黑色或白色包头,穿着圆领长袖布纽和黑

云南民族服饰文化

云南民族服饰特点 云南各民族的服装服饰犹如百花齐放,千姿百态,各具风采。有的色彩稳重,朴实大方。有的挑花绣朵,色彩鲜艳。有的饰物精致,璀璨夺目。傣族妇女为适应亚热带气候,身着色彩清新明丽的紧身上衣和统裙,显得十发轻盈飘洒。白族妇女在秀丽的苍山洱海陶冶下,把苍山雪峰、洱海碧波、含苞欲放的红山茶统统"取"来,化为自己的服装,洁白的上衣红坎肩、色彩对比和谐的长裤,衬托出她们的健美、俏丽。 彝族绣花衣裳 彝族妇女,普遍喜欢穿戴宽边大袖的左衽上衣。她们在衣的袖口、胸襟、背肩,甚至整件衣裳上,用金、红、紫、绿等色丝线挑绣各种花纹图案,衣领上还镶若干银泡。穿时,将衣的一角拉到腰部用带扣紧,与镶花边的肥裤自然形成对称花纹,色彩协调,秀丽雅致。

在彝族地区,绣花衣裳不仅妇女穿,也有男子穿的。民间传说从前姑娘们常常和小伙子们在夜间聚会。姑娘们一边对歌,一边给情投意合的小伙子燃烟火,因为高兴,不小心把小伙子的衣角烙通了一个洞。聪明的姑娘立即从身上取出绣花针,在烙通的地方绣了一朵花。这朵花不仅补了洞,而且留下了难忘的深情。以后,"烙通一个洞,绣上一朵花",便成了彝族的一个典故。 彝族妇女的传统服装是独具匠心的绣花衣裳。在彝族居住的村村寨寨,妇女都穿着巧手绣出的花衣裳,光彩夺目,绚丽多姿,配上青山绿水,真是一幅优美的中国画。 在昆明街头,人们常被一群群头戴"鸡冠帽",身穿花边衣裳的少数民族姑娘所吸引。她们是撒梅人,为彝族的一支。在红河西岸,楚雄彝族自治州, "鸡冠帽"也很盛行。 撒尼人的服装服饰 撒尼人的服装服饰在彝族中是频具特色的。男子的服装中,用麻布缝成的对襟式无袖短褂,绣以图案式花纹,缀以蓝色或其他色布的衣边,穿着在身,富有民族风格和装饰美感,显得朴素、大方、精干、健美。每当传统的"火把节"来临,举行民族体育活动时,强健的小伙子们身着短褂,一个个更是威武镖悍,风采过人。 撒尼妇女勤劳智慧,有着传统的出众刺绣技艺和秀丽山水陶冶出爱美天性,她们的服装服饰以手工缝制而成,工艺精巧,色彩鲜艳、明快,不啻于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头上戴的五彩花帽,由各种彩色图案布作装饰,帽檐上下两端分别饰以银器或珠子、贝壳等装饰边框。由数串发光的小珠串系于双耳边,直垂下至胸前,光耀夺目又叮铃作响。

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服饰感受多彩的民族风情

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服饰感受多彩的民族风情云南是中国众多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之一,这里有丰富多彩的 少数民族文化。其中,少数民族传统服饰是展现民族风情的窗口 之一。在云南旅行的过程中,我有幸感受到了这些多彩的传统服 饰所带来的独特魅力。 云南少数民族众多,而每个少数民族都有独特的传统服饰。彝族、傣族、纳西族等等,每个民族的服饰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 和风格。我曾在丽江的束河古镇观赏了一场彝族传统服饰展示, 那些色彩斑斓的衣裳让我目不转睛。彝族传统服饰以红、蓝、黄 为主色调,通常以手工刺绣为装饰,细腻精致。穿上这样的服饰,仿佛能感受到彝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 除了彝族,我还了解到傣族的传统服饰也十分迷人。在西双版 纳的傣族村寨里,我看到了傣族女性身穿鲜艳的长衫和束腰裙, 整体呈现出一种优雅而华丽的感觉。傣族服饰以大胆的颜色和精 美的刺绣为特点,无论是在婚礼、节日还是日常生活中,傣族人 民都喜欢穿着色彩鲜艳的服饰,以表达他们对生活和美的热爱。 再来说说纳西族的传统服饰。纳西族是丽江地区的主要少数民 族之一,他们传承了上千年的文化遗产。纳西族传统服饰以黑色

和白色为主,以及小碎花的装饰为特点。这种简约的服饰风格给 人一种质朴和自然的感觉,与丽江的古城风貌相得益彰。在丽江 的古城里,我看到许多纳西族青年穿着传统服饰,散发着迷人的 魅力。 云南的少数民族传统服饰虽然各有特色,但它们都值得我们去 欣赏和学习。这些传统服饰不仅展示了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同 时也传承了民族历史和智慧。穿上这样的服饰,我们可以更好地 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促进不同民族间的交流和融合。 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服饰不仅在本地区有着深厚的传统和历史背景,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和文化爱好者。越来越多的人来到 云南,希望能够亲身感受这些传统服饰所散发出的魅力。因此, 云南的少数民族传统服饰也成为云南旅游业的一大亮点和吸引力。 总结起来,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服饰以其独特魅力和多样性而为 人称道。彝族、傣族、纳西族等等,每个少数民族都有着不同的 特点和风格。这些服饰不仅仅是一种装饰,更是一种对传统文化 的传承和承载。穿上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服饰的人,仿佛能够融入 其中,感受到多彩的民族风情。让我们一起走进云南,感受这些 传统服饰所带来的美妙体验吧!

云南少数民族服装的特点概述yangok.

云南少数民族服饰特点 一、傣族服饰的特点 云南傣族因分布区域不同,服饰也有区域性的不同,但男性的传统服饰保存已不多,传统服饰的特点主要还是通过妇女的穿着打扮来体现。 主要可以划分为西双版纳类型、德宏类型、元江-新平类型、元阳-红河-金平类型等四种类型。 西双版纳傣族妇女上着白色、绯色的无袖吊带对襟紧身内衣,外穿大襟或对襟圆领窄袖紧身短衣。下身是黑色或花色裹身长统裙,用整块布幅联缀两头便成上下贯通的“桶”状,宽余部分折至腰,用银腰带系紧。这种统裙腰臀处比较贴身,而脚摆处则宽松自如,不妨碍行走,利于通风透热和频繁的洗濯。发式则不论老幼皆盘发成髻,饰以发梳和发簪,或是清香的花朵、鲜艳的绢花。外出时喜挎自织的筒帕,撑传统的平骨花伞。这种端庄而不失活泼的装饰与上短下长的紧身服饰使傣族女子显得高挑修长。如今随着各色艳丽轻柔衣料的进入,妇女服饰更显缤纷,特别是在泼水节时,盛装的妇女犹如会场上的鲜花,一簇簇,一丛丛,让人目不暇接。男子服饰为白色对襟圆领长袖上衣,戴淡青或白色、红色包头,并在末端饰以彩色丝线,垂于耳旁。受邻国缅甸边民的影响,男子也有穿着上下贯通的裙裾的,但不系腰带,而是将宽余部分拉朝腹前系结,俗称“笼基”。 德宏盈江、陇川、梁河一带傣族妇女婚前上穿浅绯色大襟短衫,下着长裤,腰系绣花围腰,梳发辫盘于头顶。婚后则收发易装,改穿对襟黑色或白色短衫和黑色统裙,束发于顶,外裹毛巾。进入中年后则戴用黑布缠制成的高筒帽。而瑞丽江畔的妇女服饰与西双版纳类型大同小异。 元江、新平傣族支系众多,主要有元江的傣仲、傣拉、傣掌和傣勒支系,新平的傣雅和傣洒支系。各支系服饰各具特色,或华丽多彩,或淡雅清秀,但颜色都以黑、红为主调,喜带包头,头饰极为多彩艳丽,除傣拉支系着长及小腿的宽大裤子、长及膝盖的蓝色右衽圆领衣外,其余支系皆穿黑色短统裙,外出打绑腿,喜用五彩刺绣和花布装饰领、袖、襟摆、包头及裙、绑腿。上衣都分内外两件,内衣圆领或竖领,斜襟,领部饰有银泡或鱼形饰物,外衣有长有短,无纽无扣窄袖,新平的傣雅支系还在衣襟、腹、背处和前额包头处缀满闪亮的小银泡和鱼形

少数民族服装

少数民族服装 云南有25个少数民族。它们是阿昌族,白族,布朗族,布依族,傣族,德昂族,独龙族,哈尼族,回族,景颇族,基诺族,拉祜族,满族,苗族,蒙古族,纳西族,怒族,水族,藏族,佤族,瑶族彝族,壮族,普米族,傈僳族。 云南民族的服饰很具有观赏性,同时也会对我们日常生活的装饰、穿着起到创造性的艺术上启发。上两期介绍了16个民族的服饰文化,本期简要介绍9个民族的服饰。 云南民族服饰文化 1、怒族 怒族是中国人口较少、使用语种较多的民族之一,在云南主要分布在怒江、迪庆一带。 怒族服饰的风格古朴素雅,妇女穿右开襟上衣,长及脚踝的裙子,套黑色或红色的坎肩;年轻姑娘喜欢在裙外系有彩色花边的围腰,已婚妇女的衣裙上都绣有花边。妇女头部及胸部多用珊瑚、玛瑙、贝壳、料珠、成串的银币装饰,戴钢质大耳环垂于肩部。 男子的传统服饰为交领长衫,及膝长裤,穿时前襟上提,束腰带,扎成袋状,以便装物。蓄发,用青布或白布包头。裹麻布腿。男女都喜欢用红藤作缠头和腰箍。怒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文化艺术。 怒族 2、水族

水族主聚居在黔桂交界的龙江、都柳江上游地带,以及云南省富源县 也有水族村落分布。鱼是水族的图腾,饭稻羹鱼是水族的重要社会习俗。 水族在服饰上禁忌红色和黄色,特别禁忌大红、大黄的热调色彩,而 喜欢蓝、白、青、三种冷调色彩。他们不喜欢色彩鲜艳的服装,相反,他 们喜欢色彩浅淡素雅,认为这才是美的。这表达了水族独特的单一的服饰 审美观,那就是朴素、大方、实用。水族喜好白色、青色和蓝色,服装一 般以青色和蓝色为主色,以白色作为装饰点缀。近些年来墨绿色也成了水 族服饰的主色。 水族男子服饰变化较大,清朝强制改装前,水族男子长发绾髻,穿无 领无扣长衣,系腰带。 水族 3、藏族 藏族是主要生活在青藏高原上、使用藏语的民族,是中国及南亚最古 老的民族之一。在云南主要居住在香格里拉一带。 约略而言,由于自然条件,生产方式、历史的不同,藏族服饰异常丰 富多彩,差异颇多,不胜枚举,有些地区,县于县、乡与乡之间都有较大 区别。已发现的服饰类型已有200多种,居中国少数民族之首。 藏族的服饰还主要表现在妇女服饰在节庆、生活中的重大事件、仪礼 时的服饰变化上。节日服饰都较平时着装富丽、盛重。 在等级差异方面,贵族藏袍与民间藏袍的结构并没有根本区别。差异 主要表现在质地和花纹上。贵族服饰质地精细,花纹讲究。一般有蟒缎袍,由黄、红、蓝、绿、白、紫等色作基调,上面有"间希"纹祥(龙、水、鱼、云等纹)。平民着装一般是:头戴帽顶有红绿色绒饰的尖顶小帽,下穿黑

少数民族的服饰特点

少数民族的服饰特点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拥有56个少数民族,每个民族都有独特 的服饰特点。以下是几个少数民族的服饰特点: 1.蒙古族: 蒙古族是中国的一个主要少数民族,其服饰特点鲜明。男性传统服饰 是“德”字褂,由棉花制成,上衣呈现银白色,常常有红色和绿色的装饰 图案。蒙古族女性的传统服饰是长袖短褂,常常用红色的布料制作,有绣 花和装饰物。此外,蒙古族的服饰还特别注重头饰,男性多戴头巾或帽子,女性多戴饰有宝石的发饰。 2.藏族: 藏族的传统服饰被称为“藏袍”和“藏鞋”。男性的藏袍由手工编织 的棉纱制成,通常长袖、长腿,上衣附有各种图案和装饰。藏鞋是用羊皮 或牦牛皮制成的靴子。女性的藏袍通常是彩色的,增加了许多花纹和宝石 的装饰。另外,女性还穿戴“巴特”(ba)头饰,由金属、宝石、珍珠和其 他饰品组成,十分华丽。 3.哈尼族: 哈尼族是中国云南省的一个少数民族,其传统服饰以蓝色和黑色为主 色调。男性的传统服装包括宽松的上衣、宽松的长裤和腰带,通常以蓝色 或黑色为主。女性的传统服装是彩色的连衣裙,通常有金黄色、红色和白 色等明亮的颜色,上面还有精美的刺绣和装饰品。 4.傣族:

傣族是中国云南和西双版纳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其传统服饰以白色为主色调,代表纯洁和美。男性的传统服装是短衣和短裤,通常用带有图案的丝绸布料制成。傣族女性则穿着以白色为主的长裙,上面有大量的刺绣和装饰,还搭配着白色的头巾和各式的珠宝。 5.彝族: 彝族是中国的一个重要少数民族,其传统服装风格丰富多样。男性的传统服装包括长袖褂、短裤和长裤,通常用黑色或蓝色的面料制成。女性的传统服装是彩色的长裙,上面有华丽的刺绣和装饰品,还戴着银饰和各种头饰。 以上是几个中国少数民族的服饰特点,每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风格,服饰是他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示着少数民族的独特魅力和传统。

傣族服饰简介

傣族服饰简介 1. 引言 傣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广西、贵州等地。傣族文化源远流长,其服饰是傣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傣族服饰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美的工艺而闻名于世。本文将为您介绍傣族服饰的起源、特点以及相关传统文化。 2. 傣族服饰的起源 傣族服饰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受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的影响,傣族人民创造了适应热带雨林和季风气候的独特服装。他们采用轻便、透气、舒适的面料,并注重色彩和纹样的选择,以适应高温多湿的生活环境。 3. 傣族男子服饰 3.1 褶裙 傣族男子通常穿着一种称为“褶裙”的下装。褶裙由长条形布料制成,通过多次对折和缝合而成。褶裙有多种款式,常见的有褶裙、斗褶和摆裙。褶裙的颜色多样,常见的有红、黄、蓝等鲜艳的色彩。 3.2 上衣 傣族男子上衣通常是一件宽松舒适的短袖或长袖衬衫。衬衫的颜色和图案丰富多样,常见的有花纹、动物图案等。有些上衣还配有精美的刺绣和织带装饰。 3.3 配饰 傣族男子通常会佩戴一些配饰,如头巾、项链、手镯等。这些配饰常以银器为主要材料,制作精美,富有民族特色。 4. 傣族女子服饰 4.1 花裙 傣族女子通常穿着一种称为“花裙”的下装。花裙是由多层缠绕而成的长条形布料制成,其特点是色彩斑斓、图案繁复。花裙不仅体现了傣族女性对美的追求,也反映了她们对自然环境和生活方式的热爱。 4.2 上衣 傣族女子的上衣通常是一件宽松、领口宽大的长袖衬衫。上衣的颜色和图案多种多样,有些还配有精美的刺绣和织带装饰。

4.3 配饰 傣族女子喜欢佩戴各种配饰,如头巾、耳环、项链、手镯等。这些配饰常以银器为主要材料,制作精美,富有独特的民族风格。 5. 傣族服饰与传统文化 傣族服饰不仅是一种日常穿着,也是傣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傣族人民的生活中,服饰承载着丰富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 5.1 象征意义 傣族服饰中常见的花纹和图案往往具有象征意义。例如,红色被视为吉祥幸福之色,常用于婚礼和节日时的服装;而黑色则代表悲伤和哀悼,在葬礼等场合使用。 5.2 文化内涵 傣族服饰中的刺绣、织带等工艺技巧传承了傣族人民丰富的手工艺传统。这些工艺技巧不仅在服饰上得到了体现,还延伸到了傣族的建筑、家具等方面。 6. 结语 傣族服饰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美的工艺而闻名于世。通过对傣族服饰的介绍,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傣族文化和传统。希望这篇文章能够为读者提供有关傣族服饰的全面、详细和深入的信息。 参考资料: - [1] 云南民族事务委员会. (2018). 傣族文化. Retrieved from

中国少数民族服饰一览

中国少数民族服饰一览阿昌族聚居于云南。 阿昌族男子穿对襟上衣,黑色长裤, 未婚男子缠白色包头,已婚青壮年 男子缠藏青色包头。 妇女穿窄长袖对襟衫,下着裙。未婚 女子梳辨盘于头顶,已婚妇女束髻, 缠高耸的包头。妇女喜戴各种银饰 白族

白族主要聚居在云南大理,那里苍山洱海风景秀丽,民族文化较为发达。 白族男女均上着衣、外套领褂,下着裤。服装颜色的搭配简单鲜明,对比协调。 白族人民崇尚白色。男子的包头、女子的帽箍,男女上衣,甚至裤子都喜用白色或接近白色的浅绿、浅蓝等色。 保安族

保安族居住在甘肃省内大河家地区。 保安族男子,穿白布衫,外套青布坎肩,下穿深色长裤,头戴白或黑色圆顶帽,在节日里穿长袍。女子穿色彩艳丽的衣裤,上衣为刚过双膝的有花边的大襟袄,外套坎肩,戴头盖,也戴礼帽。 保安族的腰刀很有特色,制作精美, 是保安族人人喜爱之物。 布朗族

布朗族分布在云南西部和西南部。 布朗族男子上穿青布圆领长袖对襟或大襟 衣,下着宽脚裤。 妇女上着紧身短衫,下着筒裙,也有着长 裤的。名地妇女均喜欢戴银饰。 布依族 布依族居住在我国西南地区的盘江、红水河流域。

布依族男子常穿短衣长裤,盛装时着长衫,戴瓜皮帽。 妇女则上着短衣,下着百褶裙或长裤,戴银饰。 朝鲜族 中国的朝鲜族是明末清初从朝鲜半岛移居东北形成的。其文化与朝鲜半岛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

朝鲜族男子的上衣为斜襟、宽袖,前襟有飘带,他们还喜欢穿“背褂”(坎肩)和灯笼裤,这种裤子很肥大,便于在炕上盘腿而坐。妇女多穿短衣长裙,上衣与男子相似,只是更加短小。 除日常服装外,还有周岁礼服、 结婚礼服、丧服等各种礼服。

德昂族人的服饰特点

德昂族人的服饰特点 德昂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德昂族人民的服饰具有鲜明的特点,反映了他们的民族文化和生活方式。 德昂族人的传统服饰主要包括上衣、裙子、头饰和鞋子等几个部分。首先是上衣,德昂族男性常穿短身的对襟上衣,前襟有纽扣。而女性则穿着宽松的上衣,通常是无领或小领的款式,前襟常常装饰有精美的刺绣或织花。其次是裙子,男性一般穿着长及膝盖的长裤,而女性则穿着及脚踝的长裙或短裙。德昂族人民的裙子多为五六层,每一层都有不同的颜色和图案,非常醒目。这种多层裙子的设计使得德昂族人的服饰更加华丽而独特。 德昂族人的头饰也是他们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男性常戴黑色或深蓝色的头巾,头巾上通常还会装饰有各种图案和刺绣。女性则喜欢戴着花朵或羽毛装饰的头饰,有时还会戴上银饰品或珠子串。这些头饰不仅能增添女性的魅力,还能展现德昂族人对美的追求和独特的审美观。 除了上衣、裙子和头饰,德昂族人的鞋子也具有特色。他们常穿着由皮革制作的高筒靴,这种靴子不仅保暖,还能保护脚部不受伤害。靴子的外侧通常还装饰有精美的刺绣或织花,增添了鞋子的装饰性和美观性。

德昂族人的服饰特点可以总结为鲜艳多彩、细腻精致和独具民族特色。他们注重细节和装饰,喜欢使用丰富多样的颜色和图案,使得服饰更加醒目和华丽。德昂族人的服饰还反映了他们对自然的崇拜和对美的追求,让人们感受到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独特的审美观。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德昂族人的服饰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现代的德昂族人更多地穿着现代化的服装,但他们仍然保留着传统服饰的元素,尤其是在重要的节日和婚礼等场合。这体现了德昂族人对传统文化的珍视和对身份认同的坚持。 德昂族人的服饰特点独具一格,展现了他们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和独特的审美观。这些服饰不仅是他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更是他们身份认同和文化传承的象征。随着时间的推移,德昂族人的服饰可能会有所改变,但他们对传统服饰的热爱和珍视将永远不变。

傣族服饰

傣族服饰文化 服饰是走动的文化,是民族文化体系中最直观的文化事象,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深刻反映着不同民族、不同区域、不同文化传统的人们的历史演进、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审美情趣、生产和消费水平以及文明程度,是人类精神文化的积淀,有着异常丰富的文化内涵。以下我们简单看一下傣族的服饰文化。 傣族是云南省特有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于云南省南部和西部的河谷平坝地区。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是傣族主要的居住区。傣族生活的地方,都是热带、亚热带地区,那里气候温热,山林茂密、物产丰富。傣族服饰也就充分体现了这些地理特点,淡雅美观,既讲究实用,又有很强的装饰意味,颇能体现出热爱生活,祟尚中和之美的民族个性。傣族服饰主要可以划分为西双版纳类型、德宏类型、元江—新平类型、元江—红河—金平类型等四种类型。 傣族男子服饰: 各地傣族男子的服饰差别不大,一般都比较朴实大方,上身为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着宽腰无兜长裤净色长裤,多用白色、青色布包头,有的戴毛呢礼帽,天寒时喜披毛毯,四季常赤足。这种服装在耕作劳动时轻便舒适,在跳舞时又使穿着者显得健美潇洒。保留着古代"衣对襟"、"头缠布巾,喜挂背袋、带短刀"的特点,但衣料已很少再用自织"土布"。中山装和西装,已成傣族青壮男子的时装。近年来出现了有领对襟或大襟的小袖衫,头巾改为水红色、绿色、粉红色的绸子,裤子依旧。 傣族男子一般不戴饰物,偶尔也会发现他们的手腕上有一只闪闪发亮的银镯。镶金牙、银牙是他们的喜好。他们通常把上好的门牙拔去,换上金或银做的假牙。过去有文身习俗,在胸、背、腹、四肢等处文文字符号或狮虎、麒麟、孔雀等图案,以示勇敢或祈求吉祥

云南少数民族服饰的艺术特点

目录: ●标题 ●摘要 ●关键词 ●实习目的 ●实习时间 ●实习路线 ●正文 ●结束语 ●参考文献

云南少数民族服饰的艺术特点 ——以彝族、纳西族、傣族、白族为例摘要:通过本次野外人文实习,在宜宾兴文、昆明、大理中选择对云南的典型服装进行介绍分析。云南少数民族众多,民族服饰以其风格各异,款式多样,色彩缤纷,令人眼花缭乱,美不胜收。 关键词:少数民族服饰、彝族、纳西族、傣族、白族 实习目的:1、了解少数民族服饰的风格及内涵。 2、由服饰差异探究民族文化差异。 3、学习中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实习时间:2012年10月15日到10月26日 实习路线:内江——宜宾兴文石海——昆明——大理——内江 一、总述 华夏山河,锦绣瑰丽。我国少数民族的服饰艺术文化,历来就是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我国广阔的国土面积,承载了多个民族的历史与文化。服装文化,作为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基础文化,由于在各个地域受环境、人文、历史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逐渐地形成了我国民族文化中的特殊文化。 服饰是一个民族的重要标志,也是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在我国,根据少数民族的聚集地,主要可以视作东北、西北、华南、西南四大部分,在这四个区域之中,少数民族由于环境等因素,虽然民族不同,但是由于所受环境因素,人文因素等诸多方面的影响,我国少数民族服饰呈现出区域化的多姿多彩。二、云南少数民族服装概况: 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全国56个民族中,云南就有26个,其中有15个是云南特有的民族,如傣族,怒族,傈僳族等。 云南总人口4144万,少数民族占38.07%,彝族、白族、哈尼族、壮族、傣族、苗族、傈僳族、回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瑶族、藏族、景颇族、布朗族、普米族、怒族、阿昌族、基诺族、蒙古族、独龙族、满族、水族、布依族等20多个民族的人口都超过8000人。 云南民族服饰以其风格各异,款式多样,色彩缤纷,令人眼花缭乱,美不胜收。服饰具有实用、象征和审美的功能。服饰既展示着它所代表的民族的民族气质和时代风貌,又传递着穿着者的文化素养和精神状态。 云南民族服饰映衬出各民族同胞独特的审美观。因为,服饰是一种思想的形象,文化的载体,艺术的语言,文明的标志。 通过对云南民族服饰的综合考察,我们可以初步了解云南各民族具有审美情趣的多样性、审美价值取向的和谐性和审美需求的相对性特征,从而肯定云南民族服饰的美学价值,坚持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的弘扬离不开中国民族服饰文化,云南民族服饰是中国民族服饰百花园中艳丽的奇葩。 三、典型服装列举 1、彝族服饰 彝族人口众多,分布很广,云南省全省都有分布。由于其支系众多,支系间由于地域的差别,其服饰也千变万化,绚丽多姿,各具特色。以下所介绍的是部分云南彝族服饰。 彝族的绣花衣 云南彝族妇女大多擅长挑花刺绣,在彝族地居住地区,彝族妇女都穿着精美的花衣裳。彝族妇女的服装多为宽边大袖的左衽衣服,在衣服的胸襟、背肩、袖

白族、傣族等五个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及服饰特点

白族、傣族等五个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及服饰特点

傣族 傣族有人口162万多人,其中云南有101.4万,主要聚居在西双版纳州和德宏州。临兴的耿马、孟定,思茅的孟连,玉溪的新平等30多个县也都有分布。傣族先民为古代百越中的一支,汉代称“滇越”、“掸”。魏晋以后,有“金齿”、“白衣”、“摆夷”等多种他称,但自称是“傣”,意为酷爱自由与和平的人。傣族有水傣、旱傣和花腰傣之分。 傣族习俗 傣族在思茅全区均有分布,以景谷、孟连、澜沧、江城、普洱、墨江、思茅居多。景谷、孟连的为傣那支系,澜沧芒景、芒那的为傣绷支系,江城土卡河的为傣社毫支系。景谷傣族多住平房,土木结构,以茅草或瓦覆盖,进门为中厅,设煮饭、烹茶、取暖用的火塘,支有铁三脚架,厅中铺床,供待客用,中厅左右两厢小房为主人寝室。房屋结构有落地式和干栏式两种,干栏式的掌楼,楼上住人,楼下关牲畜,堆放柴禾和生产工具。干栏式房屋冬暖夏凉,以竹木为建筑材料,以杂木为主,多用红毛树、锥栗树、黑荆树当柱,以竹片或木片做椽.房顶盖草排或板瓦不等,房屋分上下两层,上层用木板或竹笆围墙,楼后搭有晒台,孟连、澜沧、江城整董等地傣族居住干栏式屋。江城土卡河傣社毫支系人居住落地式鸡罩笼房。 服饰持点 傣族妇女的穿着打扮,是全世界最美丽的,它就像孔雀开屏一样,五彩缤纷,美不胜收,令人叹为观止。只要了解情况的人,都觉得这话一点也不算夸张。傣族妇女一般都长得身材苗条,面目清纯娇美,看上去婷婷玉立,仪态万方,因此素有“金孔雀”的美称。他们不仅长得美,而且还善于打扮,用独具特色的服饰把自己装扮得一个个如花似玉。傣族妇女一般喜欢穿着窄袖短衣和统裙,把他们那修长苗条的身材充分展示出来。上面穿一件百色或绯色内衣,外面是紧身短上衣,圆颈窄袖,有大襟,也有对襟,有水红、淡黄、浅绿、雪白、天蓝等多种色彩。现在多是用乔其纱,丝绸、的确凉等料子缝制。窄袖短衫紧紧地套着胳膊,几科没有一点空隙。有不少人还喜欢用肉色就料缝制,若不仔细看,还看不出袖管,前后衣襟刚好齐腰,紧紧裹住身子,再用一根银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