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具设计评审表-样表

合集下载

压铸模设计评审表

压铸模设计评审表
按相应吨位标准
按压铸吨位标准 按相应吨位标准
23 先复位/顶出孔位置是否会正确 24 模具安装时是否有干涉
25 模具起吊是否平稳 四,重点评审
26 类似件过往不良是否反馈 27 技术重点要求是否体现 28 主分型是否合理 29 滑块分型是否合理,是否有扣边防止拉变形 30 浇道系统是否合理 31 排溢系统:渣包和排气是否合理 32 冷却水布置(滑块、型芯、衬模),是否需要点冷 33 冷却水和顶杆、型芯等是否干涉 34 顶出系统,顶杆布置 35 顶杆与标识不允许增加在密封面、定位面等 36 铸件毛刺(按此方案,是否影响清理) 37 肉厚部位如何解决内部疏松 38 易变形部分措施 六,其他
OK
实际:不干涉
OK
自审:140mm,顶出 30mm
OK
自审:不干涉
OK
自审:不干涉
OK
自审:
OK
OK
OK

OK

OK
OK
OK
需要点冷
OK
OK

OK
OK
OK
OK
易变性部分
OK
自审:OK
相关单位,评审后将评审结果整理后再回发给相关单
评审:
自审:
OK
自审:
OK
自审:
OK
自审:计算85T
OK
评审: ∅110*10 ∅50
OK
浇口面积:140mm²
OK
实际充满度:24%
OK
评审:不需要
OKBiblioteka 自审:OK自审:
OK
自审:
OK
自审:
OK
自审:
OK
自审:
OK
自审:

模具设计评审检查表

模具设计评审检查表

**-R3.2-01产品名称: 产品图号:模具名称: 模具编号:模具设计师 评审时间模具设计评审项目及内容项目评审内容是否满足模具设计改善方案备注产 品 检 查1.毛刺要求2.是否为外观件3.产品材料明确(材质及料厚)4.各视图的角法有无看错,产品是否对称5.确定原图比例6.工序图定位是否一致7.工序冲压方向一致(工件是否需要翻转)落料及冲孔模具1.展开尺寸的确定2.工序是否漏冲孔或漏折弯3.刃口材料及硬度要求4.凸凹模材料是否公用5.凸凹模是否单向受力及解决措施6.下料模具卸料板有没有加大避空以减少压伤和对模具的损坏;7.压力中心是否考虑8.冲孔凹模的刃口厚度及漏料孔的设计9.凸模结构是否合理10.凹模外形尺寸是否适合,是否存在凹模冲裁开裂风险?或增加加固套环必要性?11.卸料板硬度要求12.卸料板是否起导向作用13.是否需要人工取废料14.卸料是否需要人工脱料15.成品的脱料力是否平均(尤其是弯曲模、多孔模)16.弹簧的脫料力及压缩量是否足夠17.成品是否要浮升梢以防粘模18.废料刀的设计及废料自动脱落19.模具的闭合高度20.模具的冲裁力及使用设备21.冲头是否需要作阶梯式22.侧冲结构的设计23.侧冲的漏料设计24.加工基准孔是否需要25.模具的避位是否充分产品名称: 产品图号:模具名称: 模具编号:模具设计师 评审时间模具设计评审项目及内容项目评审内容是否满足模具设计改善方案备注拉 深 模 具 1.凸凹模材料及硬度是否合理2.凸模的设计方式是否合理3.凹模的设计方式是否合理4.压边圈的设计方式及材料硬度、厚度要求是否合理5.顶杆排步方式是否合理6.顶针板的厚度硬度要求7.预冲孔的设计依据及漏料方式是否合理8.模具的支撑是否排步均匀9.模具是否需要拉延筋及位置10.模具的排气孔的设计有没有考虑11.模具是否选用适用的设备12.拉伸凹模是否需要跟型13.是否需要预冲工艺孔14.有没有加回弹余料15.后工序是否定位可靠16.模具是否需要限位17.预冲孔的设计依据及漏料方式是否合理?18.零件折弯是否单向受力,材料是否会发生流动,如何解决?19.模具定位结构方式是否满足零件关、重要尺寸精度及产品特性要求?20.产品的定位是否会因材料流动而变形?21.成品是否需要浮升销以防粘模?22.后工序的定位是否进行考虑?23.是否考虑模具是否适合叉车运输产品名称: 产品图号:模具名称: 模具编号:模具设计师 评审时间模具设计评审项目及内容项目评审内容是否满足模具设计改善方案备注成型、折 弯 模 具 1.定位支撑是否可靠2.折弯线是否全部是直线3.模具设计是否考虑材料反弹补偿4.凸凹模侧向受力是否有抵消5.折弯是否单向受力,材料是否会发生流动,如何解决6.产品的定位是否因材料流动而变形?7.凸凹模的材料及硬度要求8.凸凹模间隙是否准确?9.卸料力是否满足?10.卸料是否需要人工脱料11.成品是否要浮升梢以防粘模12.搬运吊环设计有无必要,强度是否满足?13.闭合高度是否符合?14.安装T型槽是否需要?15.凹模模芯及顶出孔设计是否合理?16.使用设备规格是否合理17.模具安装方式及规格是否与设备工作台相符18.模具定位结构方式是否满足零件关、重要尺寸精度及产品特性要求?19.后工序的定位是否进行考虑?20.是否考虑模具是否适合叉车运输21.其他产品名称: 产品图号:模具名称: 模具编号:模具设计师 评审时间模具设计评审项目及内容项目评审内容是否满足模具设计改善方案备注产品检查1.毛刺要求2.是否为外观件3.产品材料明确(材质及料厚)4.各视图的角法有无看错,产品是否对称5.确定原图比例全 自 动 模 具 1. 料带设计是否是最理想的?2. 定位导正孔尺寸是否适中?3.模具设计是否考虑材料反弹补偿4. 确认最小冲头尺寸,是否强度足够?5.折弯是否单向受力,材料是否会发生流动,如何解决6.产品的定位是否因材料流动而变形?7.凸凹模的材料及硬度要求8.凸凹模间隙是否准确?9.卸料力是否满足?10. 折弯R/T比值,是否过小?11.成品是否要浮升销以防粘模12产品重要尺寸是否考虑如何保证,比如放回弹,加调整,下料取经验值等13.闭合高度是否符合?14. 压力弹簧数量,强度,排配是否合理?15. 模具结构是否恰当,导向件数量,强度是否足够?16.导位针结构型式,排配,数量是否合理17. 成形工站是否需要调节装置,装置是否可靠及便于调节,是否与导柱等干涉. 18.模具定位结构方式是否满足零件关、重要尺寸精度及产品特性要求?19. 零件强度是否足够,易损件是否有足够备件20.是否考虑模具是否适合叉车运输。

模具方案评审表

模具方案评审表

模具方案评审表模具厂名称模具厂参加评审人员模具使用方名称使用方参加评审人员产品名称使用材料名称产品重量(单件) 产品投影面积使用注塑机规格成型收缩率产品颜色注塑机最大注塑量(Kg)注塑机最大锁模力(t)模具最大厚度(mm)模具最小厚度(mm)定位圈直径(mm) 喷嘴尺(Rmm) 顶出孔直径(mm)每模型腔数模具结构形式注塑机拉杆间距纵向(cm×cm) 产品是否涂装使用模具方提供物品比如(3D数模) 横向(cm×cm) 是否评审分类评审项目可能问题点改善方案评审人产品成型件1.是否研究过对成型制件外观有影响的缩痕、熔接线位置、流痕、拔模钭度、裂纹、冷料穴等影响产品表观质量的因素?2.对产品成型件的机能等无影响的前提下,是否使模具结构加工变得简便些?3.塑料材料的收缩率正确否?4.局部壁厚是否过厚或过薄?塑料成型机床1.塑料成型机床的注射量、注射压力、锁模力是否足够?2.能否把模具安装上预定的机床上,螺钉夹固状态;压板位置状态;定位圈直径;喷嘴R;顶出孔位置和模具的最大、最小厚度等是否合适。

模具质量1.是否充分研究过模架、型腔、型芯的材料,硬度是否满足要求?2.模具外形大小,型腔型芯及动模垫板,能否满足强度要求?3.模具是否满足合适的寿命要求?4.是否充分研究过模具的滑动机构和尖锐细小细长机构?基本结构分型面1.分型面适当否?2.型腔位置布局是否合理?3.分模线是否影响产品外观?4.产品是否粘定模.浇注1.选用浇口适当否?2.主浇道和浇道尺寸大小适系统当否?3.浇口位置和大小适当否?4.浇口形式能满足表观质量否.抽芯机构1.产品上的孔和其它部位的抽拔机构适当否?2.侧抽、镶拼模、凸凹型芯、齿条气缸,油缸运动可靠,是否满足强度要求?3. 接口是否统一?是否符合模具使用方的设备要求?顶出机构1.相对成型制件能否须利顶出产品,包括:顶杆、脱料板压缩空气及其它机构?2.顶杆数量、位置是否适当?3.钭顶是否可靠.温控系统1.加热装置使用方法容易否?2.温油、温水、冷却水等以什么方式循环?3.冷却水孔的大小、接头、位置、数量适当否.模具工艺性1.能否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廉价、迅速地制造.2.能否把加工极困难的零件,设计得更简单一些.3.模具吊装、翻面吊环孔大小、数量满足否,吊装平稳否.4.便于拆卸的撬杠槽,气杠、备用螺钉等是否考虑.5.模具组装时镶件、顶杆以及不互换的另件需刻上编号.6.对2D制图的画法、尺寸标注、应满足维修工人容易看懂.7.有无多余视图,必要之处是否充分表达出来.8.尺寸在现场勿须复杂计算,数字是否清晰无误地填写在适当的位置上.。

模具设计评审表-

模具设计评审表-
44)标准件型号是否在图纸中注明.
45)是否有保护脚(支撑柱).
46)是否有油缸,安装位置是否够.
47)是否有浇口放大图.
48)油(气)路是否标示
49)水路是否有进出标示.
滑块和斜顶
1)滑块进入动模型芯中,两侧穿插面是否有斜度.
2)滑块座尺寸和形状是否正确.
3)滑块镶件尺寸是否正确.
4)滑块压紧块尺寸和形状是否正确.
11)浇口尺寸和形状是否准确,是否在产品非外观侧.浇口尺寸:
12)浇口是否经过模流分析.
13)分流道前端是否有冷料穴.
14)冷却水路是否均衡.
15)顶杆排布是否平衡,合理.
16)吊装机构是否正确.
17)是否有楔紧块.
OK
18)排气槽是否足够(导套底部,流道末端,分型面).
19)扁顶针是否有在型芯底部做锥形导向.
12)排气槽是否足够和正确.
13)主分型面外围是否避空.主分型面宽度:
14)模具精定位耐磨块布置是否合理/足够.
15)模具等高块布置是否合理/足够.
16)直径小于3mm的顶针,配合长度是否为15mm,直径大于3mm的顶针和扁顶针,配合长度是否为30mm,直径小于3mm的顶针做双节顶针.
17)扁顶针是否在型芯底部做锥形导向.
4)热流道是否经模流分析,是否合适.附分析报告:
5)热流道图纸是否有检查.
6)定模是否有导柱导套(便于安装热流道) .
7)导柱有效长度是否比热流道喷嘴长.
8)用于热流道安装的导柱导套是否和动模复位杆干涉.
9)油路排布是否正确.
10)吊环是否和插座盒干涉.
三维检查清单
N.A
NG
OK
1)是否按客户提供的2D尺寸检查过3D尺寸.

模具评审表

模具评审表

斜顶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滑块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顶针 113 114 115 116 117 顶针板上的顶针避空孔单边避空0.5mm 顶针头部角度大于15度时,需做防滑网格 产品筋位较深的要做镶件 顶针板有复位弹簧的,要加工艺螺丝 双节顶针避空高度是否大于顶出距离 斜顶头与斜顶杆的连接方式是否合理 直顶、斜顶边需要做成R角 斜顶座顶面与斜顶装配的面需要避空 斜顶座T型槽高度方向避空0.02~0.03mm,左右方向避 空0.1mm 斜顶头要做碰数基准角 滑块行程是否足够,是否需要使用油缸 滑块下面尽可能避免做顶出机构 滑块位置的封胶位尽量做在滑块上 滑块的限位装置 滑块斜导柱孔单边避空0.5mm 滑块的斜度与斜导柱的斜度是否合理 天侧滑块需加外置复位机构(原则上天侧不允许有滑 块) 滑块是否需要水路,水路的大小是否合理 大滑块要做中心导滑块 滑块是否有吊模工艺孔 滑块两侧穿插面设计斜度 滑块行程距离外做直伸避空 顶针大小/排布需合理 顶出要平衡 直径小于3mm的顶针做双节顶针 扁顶针在模仁底部做锥形导向 圆顶针有斜面/曲面时做止转定位(D形定位)
模具评审表
版本:A00 客户名称 会议主持人 参加会议人 员签字 评审内容 1 2 3 4 5 基本信息 6 7 8 9 10 11 12 流道 13 14 8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流道内利角倒R角 分流道前端是否有冷料井 模拟顶出检查顶出有无干涉 模仁3D要有基准角、基准槽 非胶位面全部倒角C0.5~C1 模具所有穿插面是否有斜度,且大于2度 检查过模具薄铁,尖铁 模仁是否有精定位/虎口/吊模工艺孔 虎口位置侧边间隙。要求前模做到零位,后模单边做 小0.03mm 虎口底部位置避空 模仁、模架3D刻零件编号和模号 模仁底部倒C角,内框底部做R角避空。模仁长度200 做C5,400做C8,400以上做C10。 检查导柱的长度是否足够 模板之间要有撬模槽 熔接线风险区与客户确认 翘曲变形风险已与客户确认 分型线位置与客户确认 热流道用客户指定品牌 做模流分析,结果提交给客户 浇口尺寸和形状要合理,是否在产品非外观侧 浇口要可以满足平衡注胶 产品数据是最新版本,2D和3D要核对 产品放过收缩率,是否正确 模具可行性分析(DFM)并与客户确认 设计明确客户的要求(针对DFM及其它特殊要求) 缩印风险区与客户确认 评审结果 是否持续 改善 项目号 会议记录人 产品名称 会议时间 模具号 会议地点

模具设计评审表

模具设计评审表

NG
N/A
冲头设计非标准件,定制米思米厂家冲头,导柱、 导套等选用米思米标准件
OK NG N/A
5.导柱直径大小,长度是否适当?
OK NG N/A
6.导柱及导套固定方式是否满足要求(与压板有无干涉?)
OK NG N/A
7.导柱和导套分别放在上模还是下模,是否和约定一致?
OK NG N/A 导向块必须设计成一边可调整,一边固定方式
OK
NG
N/A
在1-2步距之间需要增加控测装置,识别是否有孔, 无孔或
OK NG N/A
OK NG N/A 模具压料板上的起吊螺丝必须设计成M16
模具设计评审表 Tooling / gage design review form
OK NG N/A
G 安全
当前状态
1.吊绳经过模具区域需要倒角R10-R20?
OK NG N/A
2.是否有设计限位装置?
OK NG N/A
H 材料表及要求
当前状态
1.材料表是否有遗漏零件件号(100%提供)?
OK NG N/A
2.材料表是否经过其他设计人员校对(100%提供)?
OK NG N/A 外导柱在下模,外导套(销子)在上模,内导套要下模
E 连续模
当前状态
建议/措施
1.引导销伸出直边长度需要1-2个板厚?
OK NG N/A 3mm
2.导向块调整性是否良好(一边可调,一边固定)符合技术要求? 3.控测装置是否齐全?误送装置是否设计安装? 4.CUT-OFF废料是否和零件分离? 5.模具压料板上起吊螺丝优先选M16?
建议/措施 建议/措施

模具厂模具设计评审表

模具厂模具设计评审表
大小和强度合理
水路与其他孔针的距离大于4mm以上
上下模不能干涉
避免不必要的清角,倒角足够大,尽量CNC能加工出来
行位
分型面选择合理
应力集中处尽量有倒角
大小和强度合理
中大型零件吊环孔
不能跟模仁、模架干涉
镶件拆装方便
运动行程足够
镶件模芯不能有太薄弱部位
多个斜顶导向块和滑座不能连在一起
产品
产品数据和收缩率
顶出行程足够,不能跟产品干涉
产品公差
有防转措施
出模皮纹角度
顶针
顶针布置合理,顶出平衡
擦穿面角度足够大
顶针大小合理
进胶
进胶方式
避空合理
流道尺寸合理
水路
运水能够构成回路
胶口尺寸合理
水路不能与螺钉、顶针、等干涉
模仁
分型面选择合理
水路接头间距要足够大,原则30以上
讨论方案:
参会人签名:
模具厂模具设计评审表
项目名称: 产品名称: 产品编码: 模具设计:
会议主持人: 记录人: 会议时间: 会议地点:
参加人员:
项目
内容
OK (√) NG(×)
备注
项目
内容
OK (√) NG(×)
备注
模架
模架大小、强度
斜顶
滑座处左右要避空(单边0.1-0.2)
即嘴孔径、球半径、定位圈跟跟公司注塑机匹配
斜顶导板要要模板配合
顶出中心、即嘴中心一致

模具设计评审表(开发前)

模具设计评审表(开发前)

4.11 TOP(天侧)位置有标识出来吗?选择合理吗? 4.12 有足够的垃圾钉吗?有足够的支撑柱吗? 4.13 针板行程是否足够? 4.14 上下底板码模厚度是否合理要求? 4.15 安全锁模板设置了吗? 4.16 底部有滑块上水管接头时,是否有支撑柱保护? 5、浇口,流道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6.1 浇口位置是否最佳,如最厚胶位处,避免变形, 应力能否充满,是否有熔接痕/困气等 流道布置是否平衡设计,以保证各腔同状态? 流道尺寸是否合适,保证充满而无浪费? 流道横断面是否最佳选择? 浇口类型合客人要求吗?是否合理? 浇口尺寸是否足够? 有浇口拉料杆、冷料井吗? 浇口是否有放大图表示出来? 浇口套是否加有防转定位? 6、顶出系统 成品肯定跟动模吗? 顶出行程足够顶出成品及浇口吗? 顶杆尺寸是否太细而导致变形? 顶杆位置排列合理吗?数量够吗?不影响外观及 装配要求? 柱位是否要用顶管? 顶管前端配合面在切除一段后够长吗? 骨位是否用方顶?是否已做镶块? 顶杆是否与其它件如支撑柱、冷却水道相接? 顶管是否与推杆孔相撞? 顶在斜面、曲面上的顶杆是否已加防转销?
模 具 设 计 评 审 表
模具编号:
序号
模具名称:
表单编号:JT/QR-073-02 日期:
序号 4.5 4.6 4.7 4.8 4.9 4.1 码模位足够吗? 偏心模码模有无问题? 吊模孔够大吗? 吊模孔是否够数,位置是否合理? 精定位4个方向设置了吗? 有撬模坑吗?
A/1


评审 再次 结果 确认
2.11 定位圈中心与K.O.孔在同一中心吗? 3、排位,镶块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3.1 一模多腔或多个成品,其排位是否合理,最为紧 凑? 排位是否使得浇道最短? 镶块镶是否合理? 镶块是最易加工? 镶块是否利于封胶而无披锋机会? 镶块是否易于装拆?大件是否有吊孔? 长镶块(特别的大模)是否应该分几段(方便加工/ 避免变形)? 镶块厚度足够吗?是否会变形? 小镶块是否合理?有利于排气,加工,打光? 任何薄片,细针在注塑时会否变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模具验收协议
项目名称:
甲方:乙方:(甲方)(乙方)签字:签字:
日期:日期:
(一)模具委托加工信息
委托加工模具清单
模具交付地:
(二)模具要求
A 产品要求
1.乙方根据甲方提供的数据为依据进行模具开发制作,同时乙方配合甲方进行
产品的装配调整,最终通过甲方认可。

2.对表面有皮纹或喷砂的产品,必须符合最终客户提供的标准要求。

3.在乙方进行模具初步审核时,分型线必须得到甲方认可,同时分型线处的模
具滑块必须配合良好,出现的分型线必须小于-——0.05mm均可。

4.乙方应参与甲方产品的设计优化,模具可行性分析并及时反馈修改意见。

5.乙方提交的设计方案(产品,模具)必须得到甲方的认可批准。

6.对于产品不许出现顶白,拉伤或由于模具冷却不好出现的缩痕,变形后收缩
或因浇口设置问题出现的冷料,熔体流动分布不均,熔接痕等问题。

B模具与设备接口要求
1.模具模板尺寸要求:见甲方提供的设备数据。

2.模具浇口定位环要求:见甲方提供的数据。

3. 模具接头要求:见甲方提供的设备数据。

(1)水管和油管接头
(2)热流道电源接头
(3)热电偶接头型号
(4)上下模滑块接头
C模具材料
制造的模具必须满足大批量生产的能力(如模具在正常维修和保养的状态下,
应不小于采购信息中模具使用寿命要求)钢材满足模具使用寿命要求。

D模具的抽芯及顶出
1.大型模具顶出系统必须采用液压油缸系统。

2.顶针(顶块)顶出复位顺畅,且有防转措施,顶出复位弹簧。

3.油缸轴和相应的连接件必须做好防转措施,以便防止在使用过程中螺纹退
出。

4.模具有机械式滑块必须有复位措施。

5.大型模具的顶出及抽芯必须采用位置控制,但不得采用油缸上的磁性信号
来控制顶出或抽芯位置,顶出控制至少需在顶出的对角位置安装信号开
关。

6.模具应保证在不使用脱模剂的情况下顺利脱模,且机械取件方便,注塑出
的产品外观不能因模具问题而产生飞边,缩痕,熔接痕,表面波纹,翘曲
变形,顶白等缺陷,产品表面无因强制脱模产生的拉白现象。

7.所有的运动部件保证位置准确,动作可靠。

E模具冷却要求
1.水道距离模具表面不小于20mm,每条水道循环长度不大于2m (包括顶块),
水道间距小于20mm,乙方保证模具冷却效果达到产品要求,特殊情况需
要得到甲方书面认可。

2.上下模表面所有水道接头必须采用快换接头。

3.模具的冷却效果满足工艺要求,其设置布局满足熔体流动及产品结构设计
特点,避免出现由于冷却不均出现的产品表面缺陷,如缩坑,变形,后收
缩等。

在第一次试模前必须完成水道制作,并在第一次试模时正常使用,
水道完成后在水道进出口做好标识,特殊情况需得到甲方认可。

4.所有滑块,顶块的外接水道必须采用快换接头。

F模具的浇注系统
1.模具浇口套不能高出模板面。

2.在设计浇口数量,放置部位时必须通过MOLDFLOW进行分析并确保熔体
的流动性,以及由此产生的产品表面质量及注塑工艺的可调性,避免出现冷料,熔体流动不均,熔接痕等问题。

多点进料要采用顺序阀浇口。

3.模具应有良好的排气性能。

4.模具的热流道系统必须采用以下两种之一:
(1)整体式
即模具的分流道与模具的喷嘴采用螺纹连接,热流道取出时需整体
取出。

(2)分体式
G 模具的吊装系统
1.模板两端面上必须有吊装孔,且位置对称,并注明Mxx。

吊环孔的大小必
须符合模具的吊装和翻转强度。

2.模具支撑脚布局合理,确保模具打开时半副模具平衡。

3.模具两侧要有锁模块,且确保强度。

H模具的外观要求
1.各种线路必须要有线槽固定,对于易损坏部位要加防护装置。

2.模具移交前必须有以下标牌固定于模具非操作侧:
(1)模具名牌
(2)模具热流道:图示及说明(必须含相应位置,编号,功率大小和规格等信息)。

(3)模具水道图
(4)模具油路图。

(5)模具操作顺序表
3.模具喷漆要求
(1)模具锁模脚和支柱需喷成红色
(2)大模具字体高50—60毫米(如空间足够),小模具字体高20---25 毫米
4.水路,油路进出采用钢印标记在模具上。

(三)设计评审
A 乙方应在模具正式加工前进行两次模具设计评审,乙方应提前三天通知
甲方相关人员及评审时间,同时将模具资料及相关数据提供给甲方。

1.模具的初步评审
(1)模具初步设计评审在甲方进行。

评审内容:模流分析,模具浇口(热流道),模具结构,模具分型面,模具尺寸。

(2)评审完成后与甲方相关人员会签初步设计评审结果清单。

(3)乙方根据初步甲方提出的评审结果意见,对模具进行相应的修改调整。

2.模具的最终设计评审
(1)模具的最终设计评审在甲方进行。

评审内容:模具的详细结构,保证模具结构合理可靠。

(2)评审完成后与甲方相关人员会签最终设计评审结果清单。

(3)乙方根据最终甲方提出的评审结果意见,对模具进行相应的修改调整后可依此进行模具加工。

B 模具制造进度
1.甲方有权利了解模具制作进度。

乙方也有义务跟踪模具制作状态。


方应每周以书面形式像甲方汇报模具开发进度及相关模具加工图片。

2.如模具在制造过程中出现问题请及时告知甲方相关人员,共同协商解
决,以保证模具正常进度。

(四)备件
乙方在模具最终设计认可后向甲方提供合理的备件详细清单,备件清
单中包括:零件号,厂商,地址,电话。

(五)技术文件
模具移交时乙方需向甲方提供2D和3D电子图纸,同时提供2D书面
图纸两份,模具图纸应包含以下内容:
(1)模具装配图
(2)模具非标零件图
(3)模具水道图
(4)模具液压图
模具热流道图
模具电气图(信号位置及连接方式等)
模具使用手册 (六)试模及验收
1. 试模
(1) 正常情况下模具在乙方或乙方指定区域进行3次试模,要 求
如下:
第一次试模(T1)—-有乙方牵头,验证模具动作,保证 模具能够顺利生产,产品结构完整,保证试模样品满足 甲
方要求,如都满足合同及技术要求并经甲方认可,可 省
去后2次试模。

第二次试模(T2)——完成首次装配尺寸修改问题
第三次试模(T3)——尺寸匹配问题,无明显外观缺陷, 皮纹(喷砂)件满足甲方要求,同时作为模具的预验收。

(2) 试模中甲乙双方相关责任及义务
a 乙方提前三天向甲方提供准确的试模时间和地点,同时
做好试模前相关准备工作,甲方应安排相关人员参加试
模,如无到场视为弃权。

b 试模地点由乙方自行安排,试模设备应尽可能满足甲方
正常生产模具的设备。

C 对试模产生的问题需甲乙双方共同汇总,并确定更改措
施和进度,乙方按此实施。

2. 评审及验收
乙方将在模具交付前进行两次验收,甲方将派相关人员参加, 并确认以下事项:
预验收阶段:在乙方进行,验收模具结构 产品尺寸 外观符合甲 方要求。

最终验收阶段:在甲方指定生产设备上进行,验证模具批量生产能 力(正常生产100模产品)和设备匹配能力。

进行模具交付。

(1) 相关服务
在评审,试模阶段,乙方应向甲方提供电话,传真等设 备
及工作午餐。

在最终验收阶段甲方向乙方提供以下支持: (5) (6) (7)
a 在调试安装现场配备辅助人员
b 确保一名主管负责同乙方联系
c 在安装现场为乙方提供工作午餐及辅助设施,如起重机等。

相关人员签字
甲方:日期:
乙方:日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