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平时作业讲评

合集下载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平时作业1及答案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平时作业1及答案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平时作业(一)一、名词解释1、物质文化:是指为了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及及生产活动本身,这些产品包括饮食、服饰、建筑、交通、房屋、生产工具以及乡村、城市等。

2、制度文化:是人类为了生存发展的需要而创制出来的有组织得规范体系。

主要包括法律制度、礼仪俗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人才培养选拔制度等内容。

3、行为文化:是指人的生活方式、实际行为、态度、价值等,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行为模式,主要以礼俗、民俗、风俗等形态表现出来。

4、精神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创造出来的价值观、审美观、伦理观、思维方式等。

5、起一成文说:这个观点是宋人郑樵的主张。

他认为汉字起源于“一”。

他的这种学说是建立在“道生于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阴一阳谓之道”等古代哲学思想基础上。

二、简答题1、简述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

(P3页)答:广义的文化,主要是指社会和人在历史上一定的发展水平,表现为人们生活活动的种种类型和形式,以及人们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广义文化的涵盖面非常大,几乎包括了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

狭义的文化,主要是指人类精神创造活动及其成果,包括信仰、风俗、艺术、法律、制度等等。

泰勒的文化定义就是狭义文化的经典界说。

2、简述汉语的特点。

(P12页)答:(1)在语音方面,汉语的音节可以分为生母、韵母、声调三个部分。

(2)在汉语词汇方面,也有独特的特点:一是基本词汇有很大的稳定性;二是词汇发展过程中新词不断产生;三是词汇发展过程中有些词汇消亡;四是单音词向复音词发展。

(3)在语法方面,主要的特点是汉语缺乏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即缺乏表示语法意义的词形变化。

名词没有格的变化,也没有性和数的区别。

动词不分人称,也没有时态。

虚词是汉语表达语法意义的重要手段。

虚词的数量少,但是使用频率高,运用复杂,在汉语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3、分析汉语成语“四字格”形式的文化内涵。

(P16页)答:(1)讲究对称,这是汉民族非常重要的文化心理,而四字格最能体现“以偶为佳”的要求;(2)字数上的对偶和结构上的对称,还有音律上的音节整齐匀称,声调的平仄相间;(3)汉民族的言语习惯,四字格是汉语言语习惯之一,从原始歌谣到《诗经语言艺术》再到秦汉散文,大多都采用四字格的形式表达。

作业评讲2

作业评讲2

《古代汉语专题》平时作业讲评(2)1.最早对“六书”含义做出解释的是谁,怎么解释的?1.考核知识点:“六书”的定义,是第二章第一节的知识点,属于识记部分。

2.常见错误:容易遗漏要点,回答不准确。

3.提示答案:最早对“六书”作出解释的是许慎。

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周礼八岁入不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

一曰指事。

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可见,上下是也。

二曰象形。

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三曰形声。

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四曰会意。

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掇,武信是也。

五曰转注。

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六曰假借。

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2.班固、郑玄、徐慎所说的“六书”异同是什么,需要注意什么问题?1.考核知识点:“六书”的各家之言,是第二章第一节的知识点,属于识记部分。

2.常见错误:容易遗漏要点,回答不准确。

3.提示答案:班固、郑玄、许慎所说的“六书”,名称和排列有同有异。

班固所说为: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

郑玄所说为: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

许慎所说为: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从名称上看,象形、转注、假借,三家所说相同。

班固说的“象事”,郑玄称“处事”,许慎称“指事”;班固说的“象意”,郑玄、许慎都称“会意”;班固说的“象声”,郑玄称“谐声”,许慎称“形声”。

这里需要注意三点:第一,班固所说“象形、象事、象意、象声”中的“象”是象征的意思,许慎“象形”中的“象”是相像的意思。

名称虽然一样,但内涵不同。

第二,“象事”与“指事”,“象意”与“会意”,前者概括性强,后者具体而明确。

概括性强,包容度就大;具体而明确,包容度就小。

因此后世有研究者认为“六书”并不能概括汉字的所有类型,在对一些字的类型分析上也出现了种种分歧。

第三,在排列顺序上,班固的排列由具体到抽象,似乎更符合汉字产生的逻辑发展。

3.为什么说班固所说的“造字之本”是指造字的理据?1.考核知识点:“造字之本”的定义,是第二章第一节的知识点,属于识记部分。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平时作业参考答案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平时作业参考答案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平时作业(1)一、名词解释物质文化:指为了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及生产活动本身,这些产品包括饮食、服饰、建筑、交通、房屋、生产工具以及乡村、城市等。

制度文化:是人类为了生存发展需要创造出来的的有组织的规范体系。

行为文化:是指人的生活方式、实际行为、态度、价值等,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行为模式,主要是以礼俗、民俗、风俗等形态表现出来。

精神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创造出来的价值观、审美观、伦理观、思维方式等。

起一成文说:创造这种浅说法的人是宋代的郑樵,他认为所有的汉字都是由“一”字演变来的,他的唯一根据是许慎的《说文解字》中五百四十个部首“始一终亥”的排列顺序,即第一个部首是“一”字,第个五百四十个部首是“亥”字。

因此,郑樵在《通志—六书略》中提出“一”字可做五种变化,用以概括汉字形体的各种结构。

二、简答题1:简述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在生存、繁衍、发展和社会实践的历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合。

它是人类在生活、生产、生存的实践活动中创造的各种形态的事物所组成的有机复合体,它标志着一定社会区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水平、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特定的组织结构和生活方式。

狭义的“文化”指社会意识形态(即政治、法律、知识、信仰、艺术、道德等)及与之相适应的各种社会制度和组织结构(如政府、政党、社团、法庭和学校等)。

2:简述汉语的特点(1)形态变化不发达、不普遍,汉语中,形态变化的现象是存在的,但是很少。

有的词类虽然具有某种形态上的变化,但是这种变化不是所有的同类词都具有,也不是所有的场合都通用。

(2)汉语十分重视词序和虚词(3)繁多的量词(4)庞杂的补语(5)单双音节对组词造句也有相当的影响3:分析汉语成语“四字格”形式的文化内涵答:构成四字成语的“字”绝大多数是单音节语素。

它们集形、音、义于一体,具有独立的较完整的含义,可以自由或较自由地运用,参与构成各种词语,信息容量较大。

平时作业讲评3

平时作业讲评3

《中国文学基础》课程作业讲评(3)一、判断题(每题1分,共20分)1、元末明初,出现了《三国志通俗演义》。

()2、元、明之际,在丰富的史料和民间文学积累的基础上,施耐庵对三国故事进行了艺术再创作,创造出《三国志通俗演义》。

()3、《三国演义》以魏、蜀、齐三国矛盾关系为主线。

()4、《水浒传》故事源于宋江等二十六人起义。

()5、《水浒传》的版本相当复杂,大致可分为繁本和简本两个系统。

()6、《西游记》的故事源于唐僧玄奘只身赴天竺的史实。

()7、《西游记》被誉为明代“四大奇书”之一。

()8、《金瓶梅》是我国第一部以家庭生活为题材的长篇小说。

()9、“三言二拍”中存在一些宣扬封建伦理道德、因果报应思想和描摹色情的作品。

()10、在“三言二拍”之前,话本小说的语言充满了生活气息,是生动活泼的语言形式,但也是颇为粗糙的。

()11、徐渭(1521——1593),字文长,号天池山人,在文学思想上崇尚“自然灵气”。

()12、汤显祖(1550——1616),江西临川人,代表作《四声猿》。

()13、《牡丹亭》具有典型的现实主义风格。

()14、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号柳泉。

()15、《儒林外史》以明代为背景,揭露了在封建专制下读书人的精神坠落和与此相关的种种社会弊病。

()16、在明清小说中,最为人称道的就是《红楼梦》。

()17、宝玉和黛玉、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是全书的主线。

()18、《水浒后传》是英雄传奇类小说,这一类作品还有《说岳全传》、《说唐全传》、《隋唐演义》等。

()19、《长生殿》共一百回,是一部藉学问驰骋想象,以寄托理想、讽谕现实的小说。

()20、洪昇的戏曲著作共有九种,现在保存的只有传奇《镜花缘》和杂剧《四婵娟》。

()二、简答题1、简述《三国演义》的基本思想倾向。

《三国演义》的基本思想倾向是尊刘贬曹和拥刘反曹。

这既是作者儒家正统思想的反映,也是民间长期积淀的思想认识和感情倾向的必然结果,同时也与宋元时期这一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民族心理有关。

中国传统文化专题评析

中国传统文化专题评析

中国传统文化专题评析
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 朝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 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王国维
中国传统文化专题评析
一 古代文学 1先秦时期
◎《诗经》与《楚辞》 并称“风骚”,共同开创了我国古代诗歌 现实精神和浪漫色彩并驾齐驱、融汇发展的优 秀传统。
中国传统文化专题评析
◎ 先秦散文 ☆诸子散文:在百家争鸣的环境中产生。分三 阶段 第一阶段:春秋末——战国初
主要著作:《论语》、《老子》、《墨子》 第二阶段:战国中期
主要著作:《孟子》、《庄子》 第三阶段:战国末期
主要著作:《荀子》、《韩非子》
中国传统文化专题评析
先秦散文 ☆历史散文: 《左传》 :扛鼎之作
中国传统文化专题评析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1、以德性修养为安身立命之本 2、以中庸为基本处世之道 3、以耕读传家为根本的治家之道 4、以经学为治学的根本 5、以义利合一为基本的价值追求 6、以直观意象为基本的思维方式
中国传统文化专题评析
中国文学史 一中国文学史的划分阶段 1、古代文学 2、近代文学(1840年——“五四”运动前夕) 3、现代文学( “五四”运动——1949年) 4、当代文学(1949—— )
3、魏晋南北朝 ☆诗歌:建安风骨,指东汉末年由三曹七子所 形成的文学风格,以慷慨悲凉为特征,其诗歌 将健康现实的思想内容与刚健质朴的语言形式 相结合,标志着我国文学进入到个性化、自觉 化、抒情化的新阶段。 三曹七子 曹操、曹丕、曹植 王粲、孔融、阮瑀、徐干、陈琳、刘桢、应玚。
中国传统文化专题评析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2021年国开电大《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平时作业(三)答案

2021年国开电大《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平时作业(三)答案

2021年国开电大《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平时作业(三)答案一、填空题:1. 庠序自周王朝2.学在官府政教合一官师不分3. 孔门私学4. 稷下学宫5. 依法为教以吏为师6.清静无为与民休息7.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8. 太学《五经博士》自学 9. 国子学四门学10. 国子监实科职业 11. 庆历熙宁祟宁12. 国学地方儒学社学乡约二、选择题(单项或多项选择,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括号,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

)1. ①②④2. ①③④3. ①②③④4. ①②③5. ①②④6. ①②③④7. ①②③8. ①9. ①②③④ 10. ①②③ 11. ①②③ 12. ①②③三、简答题:1.文化交流与文化融合在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壮大中起了什么作用?答:中国文化不仅在内部各族文化的相互融会、相互渗透中得到发展,而且与外部世界的接触中,先后受容了中亚游牧文化、波斯文化、印度佛教文化、阿拉伯文化、欧洲文化。

中国文化系统或以外来文化作补充,或以外来文化作复壮剂,使整个机体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外域文化系统也在与中国文化的广泛接触中汲取营养、滋润自身的肌体。

试析“西学东渐”东学西渐”的文化功能。

2.为什么说气韵生动可以作为中国艺术精神的种概括?答:(1)气既是宇宙的根本,又是宇宙的运动。

韵是宇宙运动的节奏,是宇宙呈现分门别类而又有条不紊的整体结构,及其有次序地盛衰穷通、周流运行的整体风貌,因而韵是艺术作品与宇宙生气相一致的蕴藉风态。

(2)气是无形的,当它在作品中出现显出时,就从无到有,化实为虚。

这无、虚、气是最根本的,因此中国艺术的最大特点就是对虚无的重视。

(3)只有理解了中国文化“气”的宇宙,才能深刻的理解何以气韵生动是中国艺术的根本精神,虚实相生是中国艺术的基本准则。

3.为什么说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答:(1)源远流长的中国伦理道德思想,始终贯穿着一种可以称之为“公忠”的道德精神。

(2)在中国的传统伦理道德中,以儒家为代表的“仁爱”思想,是一种对于协调人际关系具有积极意义的重要道德精神。

平时作业评讲(3)

平时作业评讲(3)

《中國古代文化要籍導讀》平時作業評講(3)責任教師:向曙曦《中國古代文化要籍導讀》是漢語言文學專業(開放本科)的一門專業選修課。

學好這門課程可以提高學員關於中國古代文學的基本理論水準,擴大學生古代文學的知識領域和學術視野,也為有志於專攻中國古代文學的學生指出讀書、研究的必要門徑。

為幫助同學們做好平時作業,更好地掌握有關知識,現將第三次作業中的部分習題作一提示性解答,供學習時參考。

下文中,黑色字體是問題與答案,藍色是說明和解釋。

二、列舉題:1、列舉歷代注解疏通《論語》的著作。

本題所考知識點:歷代對《論語》的注解和疏通。

《論語集解》十卷、《論語義疏》十卷、《論語正義》二十卷、《論語集注》二十卷、《論語正義》二十四卷2、列舉對《孟子》的研究注疏。

本題所考知識點:關於《孟子》的研究注疏。

《孟子章句》十四卷、《孟子注疏》十四卷、《孟子集注》十卷、《孟子正義》三十卷等。

3、列舉王先謙的代表著作。

本題所考知識點:王先謙的代表著作。

《漢書補注》、《詩三家義集疏》、《荀子集解》、《莊子集解》、《水經注合箋》、《後漢書集解》、《十四朝東華錄》、《皇清經解續編》《虛受堂詩文化集》等。

4、列舉入清以後校注《漢書》的著作。

本題所考知識點:入清後《漢書》的校注。

王鳴盛的《十七史商榷》、錢大昕的《二十史考異》、王念孫《讀書雜誌》、錢大昭《漢書辯疑》、沈欽韓《漢書疏證》、陳景雲《漢書訂誤》、周壽昌《漢書注校補》三、簡答題:1、概括說明《文選》的價值。

本題所考知識點:《文選》的價值。

(1)《文選》作為一部詩文選集,其所錄的作品,上自先秦下迄齊梁,除無名氏外,共有一百二十三家,七百篇。

時間、空間的跨度都是很大的。

它大體包羅了從先秦以來的重要作品,反映了各種文體發展的輪廓。

(2)《文選》作為一定時期的詩文載體,還從兩個方面對後人有關此時期文學的研究產生影響。

由於《文選》動態地展現了文學的發展,具體表現了文學觀念的進步,這不能不影響後人對這一時期作家、作品的認識和評價。

“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教学实录及点评

“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教学实录及点评

“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教学实录及点评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是中国教育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既是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的一个途径,也是培养学生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能力的重要手段。

以下是一份关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教学实录及点评:实录:教学内容:传统节日中的文化传承与发展教学目标:1.了解传统节日与传统文化的关系;2. 理解传统节日的由来和习俗;3. 培养学生对传统节日的热爱和参与意识;4. 发展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创新和传承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老师通过展示一些传统节日的图片,引发学生对传统节日的兴趣,并与学生一起讨论传统节日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

二、展示传统节日(10分钟)通过投影仪或展示板,向学生展示几个典型的传统节日,并介绍其由来和习俗,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三、课堂讨论(15分钟)老师引导学生对传统节日进行讨论,鼓励他们分享自己对传统节日的理解和经历,并着重讨论传统节日的发展与现代社会的关系。

四、小组合作活动(20分钟)学生分为小组,根据所学的传统节日,设计一个创新的庆祝活动。

每个小组需要考虑如何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相结合,以吸引年轻一代的参与和关注。

五、展示和总结(10分钟)每个小组将他们设计的庆祝活动进行展示,并讨论如何将这些活动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以增加人们对传统节日的参与度。

评价与点评:本节课设计了一系列的教学活动,旨在通过引导学生对文化的思考,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参与意识,同时发展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创新和传承能力。

通过展示传统节日,学生可以了解传统节日的由来和习俗,从而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

课堂讨论可以帮助学生思考传统节日与现代社会的联系,并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深入研究和传承的兴趣。

小组合作活动则是一个很好的实践机会,通过设计创新的庆祝活动,学生可以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创新能力和创造力。

在活动展示和总结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互相借鉴,提出不同的看法和建议,进一步加深对传统节日和传统文化的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化概观》课程作业讲评(1)重庆电大远程教育导学中心文法导学部向曙曦一、名词解释1.物质文化:指为了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及生产活动本身,这些产品包括饮食、服饰、建筑、交通、房屋、生产工具以及乡村、城市等。

2.制度文化:是人类为了生存发展的需要而创制出来的有组织的规范体系。

主要包括法律制度、礼仪俗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人才培养选拔制度等内容。

3.行为文化:指人的生活方式、实际行为、态度、价值等,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行为模式,主要以礼俗、民俗、风俗等形态表现出来。

4.精神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创造出来的价值观、审美观、伦理观、思维方式等。

5.起一成文说:这个观点是送人郑樵的主张。

他认为汉字起源于“一”。

二、简答题1.简述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

本题所考核知识点:(1)广义的文化;(2)狭义的文化;常见错误:同学回答此题时,容易将文化的广义和狭义混淆。

文化具有复杂的含义,以致许多文化研究者们感到无从下手。

为了研究的便利,人们把文化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文化。

广义的文化,主要是指社会和人在历史上一定的发展水平,表现为人们生活活动的种种类型和形式,以及人们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广义文化的涵盖面非常大,几乎包括了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

狭义的文化,主要是指人类精神创造说动及其成果,包括信仰、风俗、艺术、法律、制度等等。

2.简述汉语的特点。

本题所考核知识点:汉语的特点。

常见错误:同学们在回答时,常常漏掉“语法方面”的分析。

(1)在语音方面,汉语的音节可以分为声母、韵母、声调三个部分。

(2)在汉语词汇方面,也有独特的特点:一是基本词汇有很大的稳定性,二是词汇发展过程中新词不断产生;三是词汇发展过程中有些词汇消亡;四是单音词向复音词发展。

(3)语法方面,主要的特点是汉语缺乏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即缺乏表示语法意义的词形变化。

3.分析汉语成语“四字格”形式的文化内涵。

本题所考核知识点:“四字格”形式的文化内涵。

常见错误:同学们作答时,常常未能结合成语举例分析。

(1)讲究对称,这是汉民族非常重要的文化心理,而四字格最能体现“以偶为佳”的要求。

(2)数字上的对偶和结构上的对称,还有音律上的音节整齐匀称,声调的平仄相间。

(3)汉民族的言语习惯,四字格是汉语言语习惯之一,从原始歌谣到《诗经》再到秦汉散文,大多都采用四字格的形式表达。

三、论述题1.请简要论述文化的特性。

本题所考核知识点:文化的特性。

常见错误:同学们对“普遍性”的认识不全面。

(1)普遍性人是以社会化形式存在的,文化是人类共同创造的社会化产物,是人类长期的社会经验和知识的积累。

(2)时代性人类的任何活动,都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进行的,因此文化具有很强的时代色彩。

(3)地域性人类的文化创造活动都是在一定的地理条件下进行的,因此文化自然就具有地域的特点。

(4)民族性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文化,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民族文化。

民族文化是民族的表现形式之一,是各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自然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

2.简要论述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本题所考核知识点: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常见错误:同学们未分析出文化对语言的作用。

(1)语言是文化的基石。

语言是人类创造出来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人类思维的工具。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对文化起着重要作用。

(2)语言记录并保存文化。

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语言同社会有密切关系。

(3)文化影响语言的发展。

语言和文化都是人类社会的产物,语言能够记录文化,促进文化的发展。

同时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文化的发展影响语言的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课程作业讲评(2)重庆电大远程教育导学中心文法导学部向曙曦二、简答题1.简述“三礼”的主要内容。

本题所考核知识点:“三礼”的主要内容常见错误:同学们对《仪礼》的内容不够熟悉。

《周礼》、《仪礼》、《礼记》被后世合称为“三礼”。

《周礼》主要内容为周王室的管制和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制度。

《仪礼》记载了春秋战国时期士大夫阶层的冠、昏、丧、燕等礼仪制度。

《礼记》是对《仪礼》进行解释说明的儒家思想资料汇编,为战国至秦汉年间的儒家学者所作,作者主要为孔子的学生,各篇形成时间不一。

三礼: 1、祭祀天、地、宗庙之礼,; 2、仪礼、周礼、礼记三礼者,《周礼》、《仪礼》、《礼记》是也。

昔人谓《周礼》、《仪礼》均系周公所作,《礼记》则系汉戴德(人称大戴)、戴圣(人称小戴)叔侄所删记也。

按汉何休疑《周礼》作于六国之时,宋儒亦多疑之。

惟刘歆、郑玄信为周公致太平之书,但亦有谓为刘歆伪造者。

清方苞《周官义》已开其端,近人康有为为《新学伪经考》,则亦言为歆伪造无疑也。

2.简述10世纪后半期,新兴的佛教具有哪些特点。

本题所考核知识点:新兴佛教的特点。

常见错误:学生回答题目时,常常混淆各个不同时期的佛教特点。

(1)它逐渐成为抗拒伊斯兰教、稳定封建统治的支柱;(2)权贵进入僧侣阶层,为后来全藏的“政教合一”体制奠定了基础。

佛教(Buddhism):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由公元前6-前5世纪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所创,他的名字是悉达多 (S.Siddhārtha, P. Siddhattha),他的姓是乔达摩(S. Gautama, P. Gotama)。

因为他属于释迦 (Sākya)族,人们又称他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

广泛流传于亚洲的许多国家。

西汉末年经丝绸之路传入我国。

3.简述全真教鼎盛期的表现。

本题所考核知识点:全真教鼎盛期的表现。

常见错误:同学们对全真教的认识不全面。

(1)道门兴旺、门徒众多,多知名道士。

如丘处机弟子尹志平、李志常等,都曾经是全真教的掌门人。

(2)修建了大批的宫观。

以燕京为中心,河北、河南、陕西、山西、山东、甘肃等地,都建有全真教的宫观。

(3)大约花费了6—8年的时间,重修金代编纂的《大金玄都宝藏》。

这是全真教以一派之力来进行的,在道教史上是第一次也是仅有的一次,显示了全真教当时的实力。

全真教是王重阳于金初在山东宁海(今山东牟平)自题所居庵为全真堂创立。

属道教,凡入道者皆称全真道士而得名。

并且对中国道教文化和中国传统武术有很大的影响。

四、分析题1.为什么宋徽宗即位后,是北宋第二个崇道的高潮。

本题所考核知识点:道教在两宋的发展。

常见错误:学生对原因分析不够深刻。

(1)托称“天神下降”而兴道。

宋徽宗以道教教主自居,道教几成国教。

(2)大兴宫观。

先后修建了长生宫、玉清、阳宫等,继唐代之后,宫观又盛极一时。

(3)为神仙人物加封赐号,仿照朝廷官吏的品秩,设立道官道职。

(4)提倡学习道经,并设立道学制度和道学博士。

(5)编修道教历史,访求道经和编修《道藏》。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课程作业讲评(3)重庆电大远程教育导学中心文法导学部向曙曦二、简答题1.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的神异灵怪与人物佚事的著作。

本题所考核知识点: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的神异灵怪与人物佚事作品。

常见错误:同学们对神异灵怪与人物佚事作品分类不清。

魏晋南北朝集中出现了一批专谈神异灵怪与人物佚事的著作,于是成为中国小说史上第一个重要的阶段。

志怪小说的兴盛,是受了民间巫风、道教及佛教的刺激。

现存志怪小说中,干宝的《搜神记》是保存最多且具有代表性的一种。

它的内容,大部分只是简略记录各种神仙、方术、灵异等事迹,在虚幻的形态中反映了人们的现实关系和思想感情。

“志人”这个名目,为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所设立,与“志怪”相对而言。

其代表是刘义庆的《世说新语》。

内容主要记述自东汉至东晋文人名士的言行。

文字简洁隽永,笔调含蓄委婉。

寥寥几笔,却能表现出相当生动的人物形象。

志怪小说是中国古典小说形式之一,以记叙神异鬼怪故事传说为主体内容,产生和流行于魏晋南北朝,与当时社会宗教迷信和玄学风气以及佛教的传播有直接的关系。

志怪,就是记录怪异,主要指魏晋时代产生的一种以记述神仙鬼怪为内容的小说,也可包括汉代的同类作品。

志怪小说是受当时盛行的神仙方术之说而形成的侈谈鬼神、称道灵异的社会风气的影响之下形成的。

三、论述题1.简要论述《桃花扇》的主要内容。

本题所考核知识点:《桃花扇》的主要内容。

常见错误:学生往往未能分析出《桃花扇》的发展线索。

《桃花扇》以复社(东林党后身)名士侯方域与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爱情故事为主线,描绘了南明弘光王朝由建立到覆灭的动荡而短暂的历史,从而也就写出了明王朝最后的崩溃。

《桃花扇》表现了危难动荡的特殊历史阶段的社会生活图景,抒发了巨大的历史变化在人们心中引起的深深的感概。

全剧弥漫着悲凉与幻灭之感。

《桃花扇》是清初作家孔尚任经十余年苦心创作,三易其稿写出的一部传奇剧本,历来受到读者的好评。

四、分析题1.请分析《春江花月夜》的艺术特色。

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本题所考核知识点:《春江花月夜》的艺术特色。

常见错误:同学们对《春江花月夜》的内容有全面的了解,但对艺术手法分析不到位。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是诗歌名篇,全诗从月生写到月落,从春潮着笔而以情溢于海作结,时空的跳跃空灵飞动,展现出一派鲜丽华美而又澄澈透明的景观,全诗洋溢着浓郁的青春气息,形成极优美动人的艺术境界。

自此以后,这些富有青春旋律的诗篇就如潮水般涌来,成为唐诗的鲜明特色之一。

《春江花月夜》是中国唐代诗人张若虚的作品。

此诗乃千古绝唱,有“以孤篇压倒全唐”之誉,闻一多称之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全诗三十六句,每四句一换韵,以富有生活气息的清丽之笔,创造性地再现了江南春夜的景色,如同月光照耀下的万里长江画卷,同时寄寓着游子思妇的离别相思之苦。

诗篇意境空明,缠绵悱恻,洗净了六朝宫体的浓脂腻粉,词清语丽,韵调优美,脍炙人口。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课程作业讲评(4)重庆电大远程教育导学中心文法导学部向曙曦二、简答题1.简述夏商西周法律思想的发展线索。

本题所考核知识点:夏商西周法律思想的发展线索。

常见错误:同学们一般只能找到一条线索。

夏商西周法律思想的发展有两条主要线索:一是神权法思想的发展,形成于夏,极盛于商,发展与西周。

二是宗法礼治思想的发展,形成于夏商,完备于西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