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诗三十首·十三原文-翻译及赏析

合集下载

论诗三十首-其一(元好问作品)原文、翻译及赏析

论诗三十首-其一(元好问作品)原文、翻译及赏析

论诗三十首·其一
金朝:元好问
汉谣魏什久纷纭,正体无人与细论。

谁是诗中疏凿手?暂教泾渭各清浑。

标签
组诗、评论
译文
注释
汉谣:指汉乐府民歌。

魏什:指建安诗歌。

什,《诗经》的雅、颂,以十篇为一卷,称为“什”,后来便以“什”指诗篇。

泾渭各清浑:泾水、渭水一清一浊,合流时清浊分明,泾渭各清浑即指泾渭分明。

赏析
这是元好问《论诗三十首》的第一首,表明了他写这组论诗诗的动机、目的和标准。

元好问以《诗经》的风雅传统为“正体”,认为汉乐府和建安文学是这一传统的继续,他针对宋金诗坛上的一些弊病和“伪体”盛行、汉魏诗歌传统的淆乱,以“诗中疏凿手”为己任,要在纵览诗歌创作的历史中正本清源,区别正伪,使之泾渭分明,从而廓清诗歌发展的正确方向。

关于作者
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系出北魏鲜卑族拓跋氏,元好问过继叔父元格;七岁能诗,十四岁从学郝天挺,六载而业成;兴定五年(1221)进士,不就选;正大元年(1224),中博学宏词科,授儒林郎,充国史院编修,历镇平、南阳、内乡县令。

八年(1231)秋,受诏入都,除尚书省掾、左司都事,转员外郎;金亡不仕,元宪宗七年卒于获鹿寓舍;工诗文,在金元之际颇负重望;诗词风格沉郁,并多伤时感事之作。

其《论诗》绝句三十首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颇有地位;作有《遗山集》又名《遗山先生文集》,编有《中州集》。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原文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原文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原文第一首汉谣魏什久纷纭,正体无人与细论。

谁是诗中疏凿手?暂教泾渭各清浑。

注释:汉谣,指汉乐府民歌。

魏什,指建安诗歌。

什,《诗经》的雅、颂,以十篇为一卷,称为“什”,后来便以“什”指诗篇。

泾渭各清浑,泾水、渭水一清一浊,合流时清浊分明,泾渭各清浑即指泾渭分明。

第二首曹刘坐啸虎生风,四海无人角两雄。

可惜并州刘越石,不教横槊建安中。

第三首邺下风流在晋多,壮怀犹见缺壶歌。

风云若恨张华少,温李新声奈若何。

注释:邺:邺城,东汉末曹操的据守之地,是建安时代实际上的政治文化中心。

以曹氏父子为中心,建安七子及其他文人环绕,形成了邺下文学集团。

是建安文学的中心。

第四首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南窗白日羲皇上,未害渊明是晋人。

第五首纵横诗笔见高情,何物能浇块垒平?老阮不狂谁会得?出门一笑大江横。

第六首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

高情千古闲居赋,争信安仁拜路尘!第七首慷慨悲歌绝不传,穹庐一曲本天然。

中洲万古英雄气,也到阴山敕勒川。

第八首沈宋横驰翰墨场,风流初不废齐梁。

论功若准平吴例,合着黄金铸子昂。

第九首斗靡夸多费览观,陆文犹恨冗于潘。

心声只要传心了,布谷澜翻可是难。

注释:费览观:费,费力。

览观,阅读难:(读第四声),祸害第十首排比铺张特一途,藩篱如此亦区区。

少陵自有连城璧,争奈微之识碔砆。

注释:特,只是。

少陵,天宝中,杜甫客居长安近十年,住杜陵(汉宣帝陵)附近的少陵,故世称杜少陵。

微之,元稹字。

第十一首眼处心声句自神,暗中摸索总非真。

画图临出秦川景,亲到长安有几人?第十二首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瑟怨年华。

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

第十三首万古文章有坦途,纵横谁似玉川卢?真书不入今人眼,儿辈从教鬼画符。

第十四首出处殊涂听所安,山林何得贱衣冠。

华歆一掷金随重,大是渠侬被眼谩。

第十五首笔底银河落九天,何曾憔悴饭山前。

世间东抹西涂手,枉着书生待鲁连。

第十六首切切秋虫万古情,灯前山鬼泪纵横。

论诗三十首体现的

论诗三十首体现的

论诗三十首体现的现代诗歌是一种充满深刻意味的文学形式,其蕴含的内容、审美以及抒发的情感吸引了人们的目光。

在众多的诗歌中,有三十首特别具有代表性的古典诗歌,其中包含了许多古代北方文化中最核心的审美观念以及对于生活、社会、道德和宗教观念的深刻反映。

本文旨在通过分析这三十首诗歌所体现出的主题,来探讨这些古典诗歌中所蕴含的审美理念以及对古代文化的深刻反映。

首先,要深入剖析这三十首特别具有代表性的古典诗歌,就必须从其所蕴含的审美理念上进行深入分析。

从文学的审美观来看,这三十首古典诗歌都是艺术家们试图表达内心无法言语的深层思考和感情的最完美艺术形式,从而使读者们能够深入理解作者的内心思想和情感。

其中最为突出的特点是诗人们利用精湛的语言功力把表达的思想、情感以及景象抒发得恰到好处,使得文章节奏鲜明、抒情有力,语言精辟。

此外,作者们也把融入诗歌中的多种文学手法,如比喻、象征、拟人等运用得恰到好处,使得诗歌的文学价值得到了完整的体现。

其次,这三十首古典诗歌也蕴含了很多深刻的文化内涵,这些文化内涵代表着作者们对于古代北方社会、生活、道德乃至宗教观念的深刻反映。

在这些诗歌中,可以看到诗人们对于当时社会态度的看法,他们把对于当时社会深刻的思考抒发于诗歌之中,比如很多古典诗人都在诗歌里反映了敬畏至上、信仰宗教、追求自由等思想。

此外,从具体的诗句来看,也可以看到作者们对于时代的思考,例如在《渔父》中,作者比喻渔夫的人生遭遇,来表达上述思想。

同样,在《饮酒》中,作者也把饮酒的行为借比喻来表达追求自由、抗争压迫的思想。

此外,有许多古典诗歌中也体现出了探讨宗教观念的主题,比如一些诗歌让人们深思宗教虔诚的内涵,例如《孙子祭文》中的“祭酒斟满,信饶天地”等表达,让读者们感受到古代人对于宗教的强烈信仰。

最后,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这三十首古典诗歌的特点是多样,其中体现出的审美理念和文化内涵都是古代北方社会蕴含的核心元素,也是一些作品无法替代的东西。

论诗三十首

论诗三十首

论诗三十首导言诗,作为一种文学形式,承载着人们的思想情感,展现着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创造力。

在中国文化传统中,诗歌一直被视为一种高雅的艺术形式,被誉为“百代之谊,千古之言”。

本文将以论述的方式,探讨诗的魅力、作用和演变。

一、诗的魅力诗的魅力在于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艺术风格。

通过韵律、节奏和修辞手法等元素的配合,诗歌可以使人产生共鸣,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

无论是抒发自己的情感,还是描绘外界的美景,诗歌都能以独特的方式触动人心。

二、诗的作用诗在人类文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诗歌可以记录历史。

历代文人通过诗歌的形式,将历史中的人物、事件和思潮传承下来,成为后人了解历史的重要参考。

其次,诗歌能够表达人们的思考和见解。

文人墨客们利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思想,发表对社会状况的批评,以及对人生和宇宙的反思。

诗歌在这一方面具有独特的表达力和感染力。

另外,诗歌也被用作一种媒介,传达着人间的情感和爱意。

爱情诗歌、友情诗歌等都能表达出人与人之间的深深情感,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三、诗的演变随着时代的变迁,诗歌的形式和风格也在不断演变。

从古代的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再到现代的自由诗,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独特的诗歌表达方式。

现代诗歌更加注重个体的表达和独创性,形式更加多样化,更加关注当代社会的问题和现实。

尽管诗歌形式的变化和发展,但诗的本质并未改变。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的诗歌,都具有表达情感和思想的功能,都能给人以启示和思考。

四、名家诗作欣赏1. 杜甫:《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2.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3. 李白:《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论诗译文——精选推荐

论诗译文——精选推荐

论诗译⽂论诗译⽂ 论诗为清代学者赵翼的组诗名,这组诗为七⾔绝句,借议论表达了对诗歌创作的⼀些观点。

是诗⼈为批驳当时社会上流⾏的“诗必称古”“厚古薄今”的观点⽽创作的。

以下的论诗译⽂是⼩编为⼤家精⼼整理的,欢迎阅读借鉴。

论诗 赵翼 (清) 李杜诗篇万⼝传,⾄今已觉不新鲜。

江⼭代有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译⽂】 李⽩和杜甫的诗篇经成千上万的⼈传颂,现在读起来感觉已经没有什么新意了 我们的⼤好河⼭每代都有才华横溢的⼈出现,他们的诗篇⽂章以及⼈⽓都会流传数百年。

【作者介绍】 赵翼(1727~1814) 清代诗⼈、史学家。

字云崧,⼀字耘崧,号瓯北,阳湖(今江苏常州)⼈。

乾隆⼆⼗六年(1761)进⼠,授翰林院编修。

曾任镇安、⼴州知府,官⾄贵西兵备道。

乾隆三⼗⼋年辞官家居,曾⼀度主讲扬州安定书院。

赵翼诗与袁枚、蒋⼠铨齐名,合称"乾隆三⼤家"。

他论诗也重"性灵",主创新,与袁枚接近。

他反对明代前、后七⼦的'复古倾向,也不满王⼠□、沈德潜的"神韵说"与"格调说"。

他说:"⼒欲争上游,性灵乃其要。

"(《闲居读书作六⾸》之五)"李杜诗篇万⼝传,⾄今已觉不新鲜。

江⼭代有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论诗》)所著《瓯北诗话》,系统地评论李⽩、杜甫、韩愈、⽩居易、苏轼、陆游、元好问、⾼启、吴伟业、查慎⾏等⼗家诗,他重视诗家的创新,⽴论⽐较全⾯、允当。

赵翼存诗4800多⾸,以五⾔古诗最有特⾊。

如《古诗⼗九⾸》、《闲居读书六⾸》、《杂题⼋⾸》、《偶得⼗⼀⾸》、《后园居诗》等,或嘲讽理学,或隐寓对社会的批评,或阐述⼀些⽣活哲理,颇有新颖思想。

七古如《将⾄朗州作》、《忧旱》、《五⼈墓》,七律如《过⽂信国祠同舫庵作》、《黄天荡怀古》、《⾚壁》等,都有特⾊,并在造句、对仗⽅⾯见出功⼒。

另外,造语浅近流畅,也是⼀⼤优点。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诗歌主张评析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诗歌主张评析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诗歌主张评析
唐先强
【期刊名称】《《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4(002)002
【总页数】3页(P174-176)
【作者】唐先强
【作者单位】杂志编辑部湖南永州 425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
【相关文献】
1.元好问《论诗三十首》的诗学视野与艺术主张 [J], 肖阳;赵韡
2.从元好问《论诗绝句三十首》等诗歌理论看论诗诗 [J], 孙芳芳
3.元好问“诚”与“雅”的论诗主张 [J], 高瑜
4.对元好问《论诗三十首》的分类和评析 [J], 左汉林
5.从《论诗三十首》看元好问的诗学主张 [J], 王欢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诗译文(共10篇)

论诗译文(共10篇)

论诗译文(共10篇)论诗译文(一): 论诗的译文是只眼须凭自主张,纷纷艺苑漫雌黄.矮人看戏何曾见,都是随人说短长.这篇的译文赵翼论诗五首其三只眼须凭自主张,纷纷艺苑漫雌黄.矮人看戏何曾见,都是随人说短长.看东西要靠自己的判断,文艺界里的评论往往都是众说纷纭、信口雌黄.就好比矮子在人堆里看戏,什么也看不见,却要人云亦云,说长道短的.这是说读诗写诗要有自己的真知灼见,不要被那些陈陈相因的俗见束缚住.论诗译文(二): 谢启昆写的论诗 :居士寻诗墨未干……一诗的解释!麻烦知道解释和寓意的朋友!居士寻诗墨未干,杏花消息雨声寒.谁言诗到苏黄尽,万里南行眼界宽.【论诗译文】这首诗是用来评价陈与义的.陈与义是北宋末、南宋初的杰出诗人,同时也工于填词.他的词别具一格,却别具风格,尤近于苏东坡,语意超绝,笔力横空,疏朗明快,自然浑成.诗本身含义如下:居士(指陈与义)写诗,墨迹还没有干,杏花已经感觉到雨的清寒(烘托陈与义躲避靖康之耻的处境苍凉).谁说诗歌到了苏轼和黄庭坚这个地方就后继无人了(指陈与义的诗词也非常好)居士向南而去,一切都会有新的发现.(虽是逃离了京都,但是此去也有新的面貌.这是一种鼓励,让陈居士本人不要沮丧,对未来要有信心).这首诗立足于国家事件,虽题目为《论诗》,其实是论事.虽然北宋灭亡了,但是南宋尚在,还可以励精图治,重头再来.显出了作者对国家局势的关心和对未来的期待之情.论诗译文(三): 英语翻译论诗绝句中解识无声弦指妙这句怎么翻译还有言有尽而意无穷怎么翻译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意思是话可以说到头;但是所表达的意思无穷无尽,从而让你得到很大的享受.解识无声弦指妙的意思是无声胜有声,弦外之音要好好的理解.论诗译文(四): 贾岛传译文急用岛,字阆仙,范阳人也.初,贾岛连败文场,囊箧空甚,遂为浮屠,名无本.来东都,旋往京,居青龙寺.元和中,岛独按格入僻,以矫浮艳.当冥搜之际,前有王公贵人皆不觉.尝叹曰:"知余素心者,惟终南紫塑、白阁诸峰隐者耳."虽行坐寝食,苦吟不辍.尝跨蹇驴张盖,横截天衢.时秋风正厉,黄叶可扫,遂吟曰:"落叶满长安."方思属联,杳不可得,忽以"秋风吹渭水"为对,喜不自胜,因唐突大京兆刘栖楚,被系一夕,旦释之.后复乘闲蹇访李凝幽居,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又欲作"僧敲",炼之未定,吟哦,引手作推敲之势,傍观皆讶.时韩退之尹京兆,车骑方出.不觉冲至第三节,左右拥至马前.岛具实对,未定"推"、"敲",神游象外,不知回避.韩驻久之,曰:"敲字佳."遂并辔归,共论诗道.结为布衣交,遂授以文法.去浮屠,举进士,自此名著.时新及第,寓居法乾无可精舍.一日,宣宗微行至寺,闻钟楼上有吟声,遂登,于岛案上取卷览之,岛不识,因作色,攘臂睨而夺之曰:"郎君鲜醴自足,何会此耶"帝下楼去.继而觉之,大恐,伏阙待罪,上讶之.他日,乃授遂州长江主簿,后稍迁普州司仓.临死之日,家无一钱,惟病驴、古琴而已.当时谁不爱其才而惜其薄命! 岛貌清意雅,谈玄抱佛,所交悉尘外之人.况味萧条,生计龃龉.自题曰:"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每至除夕,必取一岁所作置几上,焚香再拜,酹酒祝曰:"此吾终年苦心也."痛饮长谣而罢.今集十卷,并《诗格》一卷,传于世.译文:贾岛,字阆仙,范阳人.当初,贾岛科场考试屡次失利,囊空如洗 ,就出家为僧,法名唤作无本,他来到东都洛阳,不久又去京都长安,住在青龙禅寺,元和年间,贾岛独辟蹊径,诗风转入冷僻,用来矫正浮艳风气.当他沉思搜寻诗句的时候,面前站着王公贵人都视而不见.他曾感叹说:"了解我平素心愿的人,只有终南山紫阁峰、白阁峰众山峰上的隐者罢了."即使走路、坐着睡觉、吃饭,都不停地苦苦吟诵.贯岛曾经骑瘦驴打着伞,横穿大道.当时秋风正猛烈地吹着,树上掉下来的枯叶堆积可扫,于是吟道:"落叶满长安."正思索对句,茫然无所得,忽然想到用"秋风吹渭水"作对,高兴地自己不能控制,因此冒犯了京兆尹刘栖楚的车队,被关押了一夜,天亮时才获释.贾岛后来又乘空闲骑着瘦驴去李凝的隐居之处拜访,吟出诗句:"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又想把"僧推"改为"僧敲",用心琢磨这两个字还不能定夺,就有节奏地诵读着,并伸手做出推门和敲门的姿势,旁边的人看着都很惊讶.当时韩愈任京兆尹,正好带着车队出来.贾岛不知不觉撞到第三节车队中,韩愈手下的人一拥而上,把贾岛拉到韩愈马前.贾岛把具体的情况如实地告诉韩愈,说自己无法确定"推"和"敲"哪个好,心思游于物象之外,不知道回避车队了.韩愈立马良久,说:"敲字好."于是与贾岛并骑而归,共同讨论作诗之法.韩愈与贾岛结成平民之交,于是将写作诗文的方法传授给贾岛.贾岛还了俗,考中了进士,从此出了名.当时贾岛刚刚考取进士,寓居在法乾寺诗僧无可的住所,有一天,宣宗微服出行到了法乾寺,听到钟楼上有吟诗的声音,就登上楼去,在贾岛的书案上拿起诗卷看起来,贾岛不认识皇上,就变了脸色,捋起袖子,斜看着宣宗,夺过诗卷说:"先生你衣食华美也该自足了,懂诗歌干什么呢"皇上就下楼去了.不久贾岛省悟了,非常害怕,伏在皇宫阶下等待治罪,皇上感到很诧异.后来,就让贾岛做了遂州长江县的主簿,后来逐渐升为普州司仓.临死的时候,家里没有一文钱,只有病驴一头,古琴一张而已.当他的死讯传开的时候,谁不爱怜他的诗才而惋惜他命薄啊! 贾岛面貌消瘦而神情不俗,爱谈论玄理,信仰佛教,他结交的朋友都是尘世外的人.他的家境萧条,生计艰难.自己题诗说:"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每到除夕之夜,贾岛必定会把一年所作诗歌拿出来放在几案上,焚了香,拜上两次,并洒酒在地祷告说:"这是我一年来的苦心啊."然后举怀痛饮放声唱歌才罢休.现收集其作品十卷,合为《诗格》一卷,传于世.论诗译文(五): 求《沧浪诗话·诗辩》译文【论诗译文】学诗的人以识见为主:入门要正,取法要高;应以汉、魏、晋、盛唐的作品为师,不作开元、天宝以后那样的诗人.如果自己就退缩苟且,就会有下劣诗魔进入他的肺腑之间,这是因为立志不高的缘故呀.好比行路没有到达目标,可以再加努力;但如果开头起步的地方错了,越跑越远,这就是因为入门不正的缘故.所以说,学习上等的,只能达到中等;学习中等的,就沦为下等了.又说道,见识超过老师,才可以传授;见识与老师一样,就只能够得上老师才德的一半了.工夫要从最好的作品开始学起,而不可从低劣的作品往上学.首先要熟读《楚辞》,早晚讽咏来作为根本;接着读《古诗十九首》,《乐府》四篇,李陵、苏武和汉魏五言诗,都必须读熟;再埋头阅读李白、杜甫的诗,好象现在的人研究经学一样,然后广泛吸取盛唐名家,在胸中酝酿,时间长了就自然领悟了.这样学习起来,虽然未必达到最高境界,也不失为正路.这就是从头顶上做起,可以说是进到禅宗宗门的极处,可以说是寻求到根本处,可以说是豁然醒悟真谛,可以说单刀直入.诗的方法有五个方面:体制、格律、气象、兴趣、音节.诗的风格有九类:高、古、深、远、长、雄浑、飘逸、悲壮、凄婉.作诗的关键处有三个:起结、句法、字眼.诗总体的风格类型有二种:优游不迫和沉着痛快.诗歌创作的最高境界有一种:入神.作诗而能入神,这是最高、最完美了,再没有什么可要求的了!只有李白、杜甫达到了这个境界,其他人达到这个境界的大概很少.禅宗有不同的流派,有大乘和小乘,有南宗和北宗,有正道和邪道;获得佛教正法的人,才能领悟佛理的真谛.如果依据声闻、辟支二乘,都不是正法.论诗如同论禅:汉魏晋和盛唐的诗就是第一义的,大历以来的诗就已降到第二义了.晚唐的诗,就象是学声闻、辟支的结果.学汉魏晋与盛唐的诗,总要在临济宗之下.学大历以来的诗,总要在曹洞宗之下.大概是因为禅道在于妙悟,诗道也在于妙悟.孟浩然的学力与韩愈相差很远,可是他的诗偏偏超出于韩愈之上,唯一的原因就是妙悟罢了.只有“悟”,才是内行,才是本行.可是悟的程度有浅有深,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领悟,有人悟得透彻,有人悟得只是一知半解.汉魏诗人是上乘的,无须假借于“悟”,直抒胸臆就是好诗.从谢灵运到盛唐诸诗人,都悟得透彻;此外虽然也有领悟的人,都不能领会到真谛.我这样的评论不过分,议论也不错误.天下有可以废弃的人,没有可以废弃的言论.诗道也是这样.如果以为不是这样,那么就是诗歌见识得不够广泛,诗歌研究得不够深入.试拿汉魏的诗而深入钻研,再拿晋宋的诗而深入钻研,再拿南北朝的诗而深入钻研,再拿沈佺期、宋之问、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陈子昂等诗人的诗而深入钻研,再拿开元、天宝诸家的诗而深入钻研,再只拿李白、杜甫二公的诗而深入钻研,再拿所有晚唐诸家的诗而深入钻研,再拿本朝苏轼、黄庭坚以下诸家的诗而深入钻研,它们真正的是非都能清楚地显出来.倘使对于这些还没有看出来,就是被邪法外道蒙蔽他的真识,不可救药,终究不能领悟.诗要另有一种特殊的才能,这和多读书有学问没有什么关系;诗要另有一种意趣,它是抽象说理所达不到的.可是古人没有不多读书做学问,不多通晓人情物理的.所谓不运用逻辑推理,不把话说尽而有言外之意,才是上等的.诗,是吟咏内心情志的.盛唐的诗人着重在诗的意趣,有如羚羊挂角,没有踪迹可求.所以他们诗歌的高妙处透彻玲珑,难以直接把握,好象空中的音响,形貌的色采,水中的月亮,镜中的形象,言有尽而意无穷.近代诸公对这个问题作特别的理解,于是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以这样的方法来作诗,哪里是不下工夫,却终究不如古人的诗.大概在一唱三叹的婉转悠长的韵味方面,有所欠缺吧.而且他们的作品多致力于使用典实,不讲求神韵情致;用字必有来历,押韵必有出处,全篇读完,也不知主旨何在.他们的末流更严重,叫噪怒张,大大违背了忠厚的传统,几乎以谩骂攻讦为诗.诗到了这种地步,可说是一次厄运,可说是一次劫难了.那么近代的诗就没有可取的吗回答说,有可取的,我取那些合于古人的作品罢了.本朝初期的诗还在沿袭唐人:王禹偁学白居易,杨亿、刘筠学李商隐,盛度学韦应物,欧阳修学韩愈古诗,梅尧臣学唐人平淡的诗风.到了苏轼、黄庭坚,才按照自己的法式来写诗,学唐人的诗风才变了.黄庭坚在字句上更下了很深的工夫,他那套诗法后来很盛行,海内称为江西诗派.近世赵紫芝、翁灵舒等人,唯独喜欢贾岛、姚合的诗,又稍稍接近清苦的诗风.江湖派诗人大多仿效这种诗体,一时自称是唐诗的正宗,不知道他们只是进入声闻、辟支的小乘境地,哪里象盛唐诸公达到了大乘正法的境地呢!唉!正法己经很久不传了.唐诗的理论没有大力倡导,唐诗创作的真谛却是明白的.现在既然提倡江西诗派就是诗正宗,那么学诗的人就会认为唐诗不过只是这个样子,这不是诗发展的又一不幸吗!所以我不自量力,从而定下诗的宗旨,而且借禅理来作比喻,推求汉魏以来诗歌的本源,而断然地认定应当以盛唐为法.即使会得罪当世的君子,也是不退避的.论诗译文(六): 己亥杂诗 (清) 龚自珍两首诗全诗与译文《己亥杂诗》是清代诗人龚自珍(1792-1841)创作的一组诗集.己亥为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己亥年)),这一年作者48岁,因厌恶仕途,辞官离京返杭,后因迎接眷属,又往返一次.龚自珍所作诗文,提倡“更法”“改图”,批评清王朝的腐朽,洋溢着爱国热情.著名诗作《己亥杂诗》共315首.是一组自叙诗,写了平生出处、著述、交游等,题材极为广泛,其中第5首及第220首被中国中小学语文课本收录.这首是《己亥杂诗》的第五首,写诗人离京的感受.虽然载着“浩荡离愁”,却表示仍然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心力.诗的前两句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一方面,离别是忧伤的,毕竟自己寓居京城多年,故友如云,此番一别,不知何年后才能相见;另一方面,离别是轻松愉快的,毕竟自己逃出了令人桎梏的樊笼,可以回到外面的世界里另有一番作为.这样,离别的愁绪就和回归的喜悦交织在一起,既有“浩荡离愁”,又有“吟鞭东指”;既有白日西斜,又有广阔天涯.这两个画面相反相成,互为映衬,是诗人当日心境的真实写照.诗的后两句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自然而然地融入议论.“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鸦片战争爆发后,他多次给驻防上海的江西巡抚梁章钜写信,商讨国事,并希望参加他的幕府,献计献策.可惜诗人不久就死在丹阳书院(年仅50岁),无从实现他的社会理想,令人叹惋.诗的后两句:诗人用移情于物的手法,借落花翻出新意,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极为瑰丽的境界:“落红不是无情物,化做春泥更护花”.在诗人看来,落花作为个体,它的生命是终止了;但一当它化作春泥,就能保护、滋养出新的花枝,它的生命就在下一代群体身上得以延续,体现出真正的生命价值--终将孕育出一个繁花似锦、绚丽灿烂的春天.这并不是落花的葬词,而是一首新生命的歌.诗人借花落归根,化为春泥,抒发了自己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这两句诗也包含了这样的哲理:“落红”似乎成了无用之物,但从另一角度看,它能化泥护花,仍有价值和作用,它包含着世上的万事万物均具有两面性,“有用”和“无用”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关键在于观察者的视角,在于自身的价值和功用.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也隐喻了诗人虽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命运.从而形象、贴切地展示了作者为国效力的献身精神.这首小诗将政治抱负和个人志向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龚自珍论诗曾说“诗与人为一,人外无诗,诗外无人”(《书汤海秋诗集后》),他自己的创作就是最好的证明.主旨:抒发了自己辞官司离京时的复杂感情,展示了诗人不畏挫折、不甘沉沦、始终要为国家效力的坚强性格和献身精神.全诗移情于物,形象贴切,构思巧妙,寓意深刻.己亥杂诗·其二百二十这是一首出色的政治诗.全诗层次清晰,共分三个层次:第一层,写了万马齐喑,朝野噤声的死气沉沉的现实社会;第二层,作者指出了要改变这种沉闷,腐朽的观状,就必须依靠风雷激荡般的巨大力量.暗喻必须经历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才能使中国变得生机勃勃;第三层,作者认为这样的力量来源于人材,而朝庭所应该做的就是破格荐用人材,只有这样,中国才有希望.诗中选用“九州”、“风雷”、“万马”、“天公”这样的具有壮伟特征的主观意象,寓意深刻,气势磅礴.诗的前两句用了两个比喻,写出了诗人对当时中国形势的看法.“万马齐喑”比喻在腐朽、残酷的反动统治下,思想被禁锢,人才被扼杀,到处是昏沉、庸俗、愚昧,一片死寂、令人窒息的现实状况.“风雷”比喻新兴的社会力量,比喻尖锐猛烈的改革.从大处着眼、整体着眼、大气磅礴、雄浑深邃的艺术境界.诗的后两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是传诵的名句.诗人用奇特的想象表现了他热烈的希望,他期待着优秀杰出人物的涌现,期待着改革大势形成新的“风雷”、新的生机,一扫笼罩九州的沉闷和迟滞的局面,既揭露矛盾、批判现实,更憧憬未来、充满理想.它独辟奇境,别开生面,呼唤着变革,呼唤未来.论诗译文(七): 要有题目、作者、朝代,最好有翻译译文山峰上缭绕着阵阵的岚气云烟,竹林的缝隙里洒落下夕阳的余晖.鸟儿欢快地在房檐上飞来飞去,白白的云儿竟然从窗户里飘了出来译文月夜,独坐幽静的竹林子里,间或弹弹琴,间或吹吹口哨.竹林里僻静幽深,无人知晓,却有明月陪伴,殷勤来相照.译文在一个秋高气爽、月色明朗的夜里,诗人乘着小船,从清溪驿顺流而下.月影映在江水之中,像一个好朋友一样,陪伴着诗人.但在从清溪到渝洲的途中,月亮总被两岸的高山挡住,使诗人思念不已.译文阵阵悠扬的笛声,从谁家中飘出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就在今夜,听到哀伤的《折杨柳》,能不钩起思乡之情吗译文回头东望故园千里,路途遥远迷漫;满面龙钟两袖淋漓,涕泪依然不干.途中与君马上邂逅,修书却无纸笔;唯有托你捎个口信,回家报个平安.译文我非常喜爱这河边生长的野草,是那样幽静而富有生趣;河岸上茂密树林的深处,不断传来黄鹂鸟的叫声,是那样婉转动听.因傍晚下了春雨,河面像潮水一样流得更急了;在那暮色苍茫的荒野渡口,已没有人渡河,只有小船独自横漂在河边上.译文当年在岐王宅里,常常见到你的演出;在崔九堂前,也曾多次欣赏你的艺术.没有想到,在这风景一派大好的江南;正是落花时节,能巧遇你这位老相熟《送灵澈上人》译文青苍的竹林寺,近晚时传来深远的钟声.你背着的斗笠还带着夕阳,独自归向远方的青山.《约客》译文梅子黄时,家家户户都笼罩在烟雨之中;远远近近那长满青草的池塘里,传出蛙声阵阵. 已约请好的客人说来却还没有来,时间一晃就过了午夜;我手拿棋子轻轻地敲击着桌面,等着客人,只看到烛芯隔一会儿就落下一截……《论诗》译文李白和杜甫的诗篇经成千上万的人传颂,现在读起来感觉已经没有什么新意了我们的大好河山每代都有才华横溢的人出现,他们的诗篇文章以及人气都会流传数百年.论诗译文(八): 〈〈论诗〉〉李杜分别指什么李白杜甫论诗译文(九): 《论诗》中的李杜分别指()和().《论诗》中的李杜:指李白和杜甫.若是其他的问题说大小李杜是谁,那就是大李杜是指李白、杜甫,小李杜是指李商隐、杜牧论诗译文(十): 论诗十三首其四元好问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南窗白日羲皇上,未害渊明是晋人.这首诗的翻译是什么诗句语言清新自然如天成,摒弃纤丽浮华的敷饰,流露真朴淳厚的性情.虽然陶渊明自称是上古时代的人,但并未妨碍他仍然是个晋人.这是说陶渊明虽然是隐士,但并不是不食人间烟火,他仍然关心现实社会的发展.论诗原文及译文。

论诗三十首·三十原文-翻译及赏析

论诗三十首·三十原文-翻译及赏析

论诗三十首·三十原文|翻译及赏析
元好问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系出北魏鲜卑族拓跋氏,元好问过继叔父元格;七岁能,十四岁从学郝天挺,六载而业成;兴定五年(1221)进士,不就选;正大元年(1224 ),中博学宏词科,授儒林郎,充国史院编修,历镇平、南阳、内乡县令。

八年(1231)秋,受诏入都,除省掾、左司都事,转员外郎;金亡不仕,元宪宗七年卒于获鹿寓舍;工诗文,在金元之际颇负重望;诗词格沉郁,并多伤时感事之作。

其《论诗》绝句三十首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颇有地位;作有《遗山集》又名《遗山先生文集》,编有《中州集》。

...
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诗三十首·十三原文|翻译及赏析
元好问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系出北魏鲜卑族拓跋氏,元好问过继叔父元格;七岁能,十四岁从学郝天挺,六载而业成;兴定五年(1221)进士,不就选;正大元年(1224 ),中博学宏词科,授儒林郎,充国史院编修,历镇平、南阳、内乡县令。

八年(1231)秋,受诏入都,除省掾、左司都事,转员外郎;金亡不仕,元宪宗七年卒于获鹿寓舍;工诗文,在金元之际颇负重望;诗词格沉郁,并多伤时感事之作。

其《论诗》绝句三十首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颇有地位;作有《遗山集》又名《遗山先生文集》,编有《中州集》。

...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