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态相变作业

合集下载

固态相变动力学原理pptx

固态相变动力学原理pptx

xx年xx月xx日
固态相变动力学原理
contents
目录
引言固态相变基础知识固态相变动力学模型固态相变的应用实验方法和数据分析结论和未来工作
01
引言
物质在一定条件下,从一种物态转变为另一种物态的过程。
相变
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固体的结构发生变化,从而导致其物理和化学性质的变化。
固态相变
相变和固态相变
针对不同固态相变类型,已经总结出相应的动力学模型和公式,为实际应用提供了指导。
研究结果对材料性能的优化和新型材料设计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固态相变动力学模型仍需进一步完善和拓展,以适应更广泛的应用场景。
在实际应用方面,需要结合具体材料和工程背景,开展针对性研究和应用探索。
固态相变动力学与其他领域的交叉研究值得进一步关注,如与能源、环境、生物医学等领域交叉融合,有望开拓新的应用前景。
1
固态相变的重要性
2
3
固态相变可以改变材料的性能,如硬度、韧性、耐腐蚀性等,从而实现对材料性能的调控。
调节材料性能
固态相变过程中通常会产生晶体结构或化学成分的变化,从而制备出具有特定性能的新型材料。
新型材料制备
在工程应用中,固态相变可以用于制造高温超导材料、新型能源材料等。
工程应用
VS
本报告将介绍固态相变动力学的基本原理、研究方法和应用领域,并列举一些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
本报告将分为以下几个部分:固态相变动力学的基本原理、研究方法、应用领域、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
报告结构概述
02
固态相变基础知识
固态相变
物质在固态条件下发生的结构变化。
分类
按相变过程中是否发生化学反应,固态相变可分为一级相变和二级相变;按相变温度,可分为高温相变和低温相变。

固态相变原理的应用实例

固态相变原理的应用实例

固态相变原理的应用实例1. 简介固态相变是指物质在固态下由于温度、压力或组分的改变而引起的晶体结构或性质的变化。

固态相变原理的应用已经广泛涉及到多个领域,例如材料科学、电子器件、能源储存等。

本文将介绍几个固态相变原理的应用实例,以展示其背后的基本原理和实际应用。

2. 智能材料2.1 形状记忆合金形状记忆合金是一种特殊的智能材料,其具有两种不同的晶体结构:一种是高温相,一种是低温相。

当形状记忆合金处于高温相时,其可以被加工成任何形状。

当温度降低到低温相的时候,形状记忆合金会发生固态相变,恢复成其记忆的形状。

应用实例: - 弹性支架:在建筑结构中使用形状记忆合金作为弹性支架,在地震等外力作用下,可以通过相变来吸收和释放能量,从而减小结构的损伤。

- 器械控制:在微型机器人和微电机等器械中使用形状记忆合金控制器件的伸缩和形状改变。

2.2 热敏电阻热敏电阻是一种基于固态相变原理的电子器件,根据材料在温度变化下电阻值的改变而工作。

热敏电阻通常使用金属氧化物材料制成,当温度升高时,材料中的电子活跃度增加,电阻值降低,从而实现电阻与温度之间的关联。

应用实例: - 温度测量:热敏电阻可用于温度传感器和温度控制器的制造。

将热敏电阻与电路连接,根据电阻值的变化来测量温度的变化。

- 温控电路:将热敏电阻与温控电路相结合,实现对温度的精确控制,例如家用电热水器中的温度控制部分。

3. 相变储能3.1 磁相变材料磁相变材料是一种通过改变温度或磁场来引发固态相变的材料。

在相变过程中,磁相变材料的磁性质会发生显著的变化,从而实现能量的储存和释放。

应用实例: - 储能磁体:磁相变材料可以制成磁体,用于储存电能。

当电能输入时,磁相变材料中的磁化程度发生变化,储存了一定量的能量。

当需要释放储存的能量时,可以通过改变温度或磁场,引发相变过程,释放储存的能量。

- 磁性制冷:磁相变材料的相变过程具有吸热和放热的特性,可以用于制冷。

将磁相变材料制成制冷器件,通过改变温度或磁场来实现制冷效果。

材料科学基础作业解答

材料科学基础作业解答

第一章1.简述一次键与二次键各包括哪些结合键这些结合键各自特点如何答:一次键——结合力较强,包括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

二次键——结合力较弱,包括范德瓦耳斯键和氢键。

①离子键:由于正、负离子间的库仑(静电)引力而形成。

特点:1)正负离子相间排列,正负电荷数相等;2)键能最高,结合力很大;②共价键:是由于相邻原子共用其外部价电子,形成稳定的电子满壳层结构而形成。

特点:结合力很大,硬度高、强度大、熔点高,延展性和导电性都很差,具有很好的绝缘性能。

③金属键:贡献出价电子的原子成为正离子,与公有化的自由电子间产生静电作用而结合的方式。

特点:它没有饱和性和方向性;具有良好的塑性;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正的电阻温度系数。

④范德瓦耳斯键:一个分子的正电荷部位和另一个分子的负电荷部位间的微弱静电吸引力将两个分子结合在一起的方式。

也称为分子键。

特点:键合较弱,易断裂,可在很大程度上改变材料的性能;低熔点、高塑性。

2.比较金属材料、陶瓷材料、高分子材料在结合键上的差别。

答:①金属材料:简单金属(指元素周期表上主族元素)的结合键完全为金属键,过渡族金属的结合键为金属键和共价键的混合,但以金属键为主。

②陶瓷材料:陶瓷材料是一种或多种金属同一种非金属(通常为氧)相结合的化合物,其主要结合方式为离子键,也有一定成分的共价键。

③高分子材料:高分子材料中,大分子内的原子之间结合方式为共价键,而大分子与大分子之间的结合方式为分子键和氢键。

④复合材料:复合材料是由二种或者二种以上的材料组合而成的物质,因而其结合键非常复杂,不能一概而论。

3. 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稳态与亚稳态结构的区别晶体与非晶体区别:答:性质上,(1)晶体有整齐规则的几何外形;(2)晶体有固定的熔点,在熔化过程中,温度始终保持不变;(3)晶体有各向异性的特点。

结构上,晶体原子排列有序,非晶体排列长程无序。

稳态与亚稳态结构的区别同种材料在不同条件下可以得到不同的结构,其中能量最低的结构称为稳态结构。

相变作业及答案

相变作业及答案

相变作业及答案第一章奥氏体的形成1.从热力学出发,合金相可能存在哪几种状态?试举例说明。

答:按照热力学第二定律,隔离体系中,过程自发的方向为自由能降低的方向。

可以判断,体系处于自由能最低的状态为稳定状态。

照此规律,合金相可以分下述三种状态:1)稳定相:在体系中处于自由能最低的相。

例如,在室温存在的铁素体,在910~1394℃存在的奥氏体等;2)亚稳相:在体系中处于自由能较低且与最低自由能位的相由能垒相分隔的相。

例如,在室温存在的渗碳体,马氏体等;3)不稳定相:在体系中处于自由能较低且与稳定相和亚稳相之间无能垒相分隔的相。

例如,过冷奥氏体等。

2.综述奥氏体的主要性能。

(200字以内)答:奥氏体是碳溶于r Fe中的间隙固溶体,碳的溶入,使点阵发生畸变,从而点阵常数增大;虽然,大多合金元素为置换型的,但由于二者的原子半径不等,从而亦引起点阵畸变,上述因素均使奥氏体得到强化。

在钢的各种组织中,A的比容最小,而线膨胀系数最大,且为顺磁性,根据这些性能不仅可以定量分析奥氏体量,测定相对开始点,而且可以用来控制热处理变形及制作功能元器件。

A的导热系数较小,仅比渗碳体大,为避免工件的变形,故不宜采用过大的加热速较低,易于塑性变形,故工件的塑性变形常常加热度。

由于奥氏体塑性好,σS到奥氏体单相区中进行。

C亚稳平衡图,说明加热时奥氏体的形成机理。

3.画出Fe-Fe3答:加热时,奥氏体的形成,是在固态下实现的相变,它属于形核长大型,是受扩散控制的。

1)奥氏体的形核(1)形核的成分、结构条件由Fe—Fe3C相图知,在A1温度C%0.0218 6.690.77结构体心立方复杂斜方面心立方可见,转变前的二相与转变产物不仅在成分上,而且在结构上都很大差异。

所以,奥氏体的形核需同时满足成分、结构及能量上的要求。

(2)形核的自由能判据珠光体转变为奥氏体时,体系总的自由能变化为其中为A与P的自由能差为晶体缺陷处形核时引起的自由能降低为弹性应变能为产生新相后引入的界面能由热力学知,在A1温度,=0,而、、均为正植,并且仅仅依靠缺陷以及能量起伏提供的能量,并不能使,所以相变必须在一定的过热度下,使得,才能得。

固态相变整理解析

固态相变整理解析

11、在1127℃某碳氢气体被通入到一低碳钢管(管长1m ,管内径8 mm ,外径12 mm )。

管外保持为纯氢气氛,有可能使管外表面的碳活度降低到最低限度。

假设在碳氢气体中的碳活度是很高的,以致于在气氛中有固体颗粒碳。

已知:在1127℃时,碳的扩散系数为D = 6×10-6 cm 2/s 。

试计算通碳氢气体100小时后,会有多少碳扩散到管的外面来 ? (2)12、有一容器,其外层是低碳钢,里层为不锈钢。

里层的厚度是外层的1/100。

现容器内充有氢气。

已知:在试验温度下,低碳钢为α相,不锈钢为γ相;在这温度下氢气在α、γ两相界面处的重量百分浓度分别为C α=0.00028%,C γ=0.00045% ;并假设在试验温度下,D α=100 D γ。

试问哪一层对阻止氢气的向外扩散起了决定性作用 ?(2)13、某低合金过共析钢(含0.9%C )被加热到800℃,形成了奥氏体组织,然后被快速冷却到A 1温度以下保温,直到完全转变成珠光体组织。

因为是过共析钢,所以在珠光体转变前有自由渗碳体析出,会沿着晶界析出一层厚的渗碳体,损害钢的性能。

已知:在550℃、650℃珠光体转变完成时间分别为10秒和10分钟。

试计算在550℃转变的危害性大,还是650℃时转变的危害性大 ?(3)14、一种没有合金化的具有粗大片状石墨的灰口铸铁,以相当缓慢的冷却速率通过A 1温度。

发现其组织特点为:金属基体相主要是珠光体,但是每一片石墨都被一层先共析铁素体包围。

假设通过试验已经知道,需要作为珠光体形核核心的渗碳体,直到710℃还不可能形成,另一方面,铁素体却很容易形核,如果冷却速率为1K / min 。

取C 的扩散系数为D α=0.02exp(–Q / RT), Q=83600 J / mol 。

计算一下会形成多厚的铁素体层。

作为近似计算,可认为是在中间温度区间的一个等温反应过程。

如果是球状石墨周围形成了所谓的牛眼状铁素体(如题14图),在放大500倍条件下,经测量铁素体平均厚度为6.5mm ,在以上条件下,试估算其冷却速率。

固态相变的定义

固态相变的定义

固态相变的定义1. 小张老师站在讲台上,拿起一块铁片说:"今天咱们来聊聊固态相变这个有趣的现象。

想象一下,明明物质还是固体,但是内部结构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就像变魔术一样!"2. "固态相变说白了,就是固体在保持固态的情况下,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过程。

就像咱们班同学换座位,人还在教室里,但是位置全变了。

"小张老师用生动的比喻解释道。

3. "来看个实际例子:大家都知道铁吧?在常温下是一种结构,加热到特定温度后,虽然看起来还是块铁,但是内部原子排列方式却完全不一样了,这就是典型的固态相变。

"4. 一个学生举手提问:"老师,那这种变化有啥用啊?"小张老师眼睛一亮:"好问题!这就像给铁做了次大改造,改变后的铁可能会变得更硬、更软,或者有了特殊的磁性,这在工业上可重要啦!"5. "固态相变主要有这么几种类型:位移型、重构型和序无序型。

听着很难懂是不是?我来打个比方:位移型就像小朋友站队,每个人就位后微微错开位置;重构型就像推倒积木重新搭;序无序型就像把整齐的书架弄乱,或者把乱的书整理整齐。

"6. "温度是固态相变最常见的触发条件。

就像冰箱里的冰淇淋,拿出来放一会儿,外表看着还是固体,但结构已经在悄悄变化了。

"7. "压力也能引起固态相变。

想象一下把橡皮泥使劲捏,虽然还是固体,但内部结构已经改变了。

当然,实际的科学现象要比捏橡皮泥复杂得多。

"8. "还有一种特别神奇的固态相变叫马氏体相变,发生得特别快,快到眨眼的功夫就完成了!就像变形金刚一样,瞬间就完成了内部结构重组。

"9. "在日常生活中,巧克力变质时的'发白'现象,其实就是固态相变的表现。

巧克力内部的晶体结构发生了改变,虽然还是固体,但是口感和外观都变了。

固态相变的原理及应用

固态相变的原理及应用

固态相变的原理及应用1. 引言固态相变是指物质在不改变其化学组成的情况下,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物理性质的显著变化,包括液固相变、固固相变等。

本文将介绍固态相变的原理及其在科学研究和工程应用中的重要性。

2. 固态相变的原理固态相变的原理主要涉及分子间相互作用、晶体结构和热力学的变化。

以下是固态相变的一些常见原理:2.1 同质固态相变同质固态相变是指在同一物质中固态结构的变化。

它可以由温度、压力、外界场等因素引起。

•温度引起的同质固态相变:温度的升降可以改变固体分子的平均振动能量,从而改变其固态结构。

例如,冰的固态结构在低温下是稳定的,但在高温下会发生相变为液态的水。

•压力引起的同质固态相变:压力的增加可以改变固态相对稳定的结构,使其发生相变。

例如,某些材料在高压下可以发生相变为更稳定的结晶形态。

•外界场引起的同质固态相变:外界场包括电场、磁场、光场等,它们可以改变固态相之间的平衡态,从而引起相变。

2.2 异质固态相变异质固态相变是指在不同组分或不同结构的物质之间发生的相变。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异质固态相变原理:•共晶相变:指两种或多种成分在一定温度下发生相变。

例如,凝固过程中的合金共晶相变。

•共熔相变:指两种或多种成分在一定温度下熔化,并形成单一相。

例如,某些合金在特定温度下可以共熔。

•嵌段共聚物相变:指由于共聚物分子中不同段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的不同,导致其发生异质结构相变的现象。

3. 固态相变的应用固态相变在科学研究和工程应用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以下是固态相变在不同领域中的一些应用:3.1 材料工程•形状记忆合金:由于固态相变的特性,一些合金材料具有形状记忆效应,可以在温度改变的条件下恢复到原来的形状。

这种特性使得形状记忆合金可以应用于医疗器械、航空航天等领域。

•热致变色材料:某些固态相变材料在温度变化时会发生颜色的变化。

这种特性使得热致变色材料可以用于温度测量和显示器件。

3.2 能源领域•储能材料:固态相变材料可以作为储能材料,通过在相变时释放储存的能量。

特种功能材料中的固态相变及应用

特种功能材料中的固态相变及应用

So i S a e Pha e Tr nso m a i ns a ld. t t s a f r to nd The r i Appl a i ns i Spe i lFun to M a e i l i to  ̄pe a un i na c 。 n c c 0 l t ras
XU i i Hu bn,GONG h n k i I S e g a ,JANG h n b o,Z C eg a HAO Xi qn n ig,L n,GUO Ho g o IYa nb
( e aoao f e s aeMa r l adP r r neo Mii r o d ct n S ho o Ma r l S i c n K yL brtr o r pc t a n ef mac f ns f u a o , col f ti s c n ead y A o e s i o t y E i ea e E gneig B ia gU i r t, e i 0 1 1 hn ) nier , ehn nv sy B in 10 9 ,C ia n ei jg
材 料 组织 结 构形 成 及其 稳 定性 的 一 门重要 学 科 。 关 于 固态 相 变 的应 用 ,始 于 结 构 材 料 的增 强 增 韧 ,
的研究 已经从 传 统 的结构 材 料 延伸 到 功能 材 料 ,并 引 发
收 稿 日期 :2 1 0 1—0 8—0 9
许 多 奇特 的物 理 效 应 。 目前 ,已经 形成 一 批 以固 态相 变
的研 究进 展 。
关 键 词 :固态相变 ;特种功能 材料 ;高温形 状记忆合 金 ;高阻尼形 状记忆合 金 ;磁致伸 缩材料 ;热 障涂层材料
中 图 分 类 号 :T 1 2 G 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推导Johnson-Meh方程。

(已布置,此题不需做)2.奥氏体形核时需要过热度△ T,那么金属熔化时(S-L ,要不要过热度,为什么?答:由热力学可知,在某种条件下,结晶能否发生,取决于固相的自由度是否低于液相的自由度,即?G =GS-GL<;0 只有当温度低于理论结晶温度Tm 时,固态金属的自由能才低于液态金属的自由能,液态金属才能自发地转变为固态金属,因此金属结晶时一定要有过冷度。

影响过冷度的因素:影响过冷度的因素:1)金属的本性,金属不同,过冷度大小不同;2)金属的纯度,金属的纯度越高,过冷度越大;3)冷却速度,冷却速度越大,过冷度越大。

固态金属熔化时会出现过热度。

原因:由热力学可知,在某种条件下,熔化能否发生,取决于液相自固态金属熔化时会出现过热度。

原因:由度是否低于固相的自由度,即?G = GL-GS<;0 只有当温度高于理论结晶温度Tm 时,液态金属的自由能才低于固态金属的自由能,固态金属才能自发转变为液态金属,因此金属熔化时一定要有过热度。

3.相变热力学条件是什么?答:金属固态相变的热力学条件:(1)相变驱动力:相变热力学指出,一切系统都有降低自由能以达到稳定状态的自发趋势。

若具备引起自由能降低的条件,系统将由高能到低能转变转变,称为自发转变。

金属固态相变就是自发转变,则新相自由能必须低于旧相自由能。

新旧两相自由能差既为相变的驱动力,也就是所谓的相变热力学条件。

(2)相变势垒:要使系统有旧相转变为新相除了驱动力外,还要克服相变势垒。

所谓相变势垒是指相变时改组晶格所必须克服的原子间引力。

金属固态相变的热力学作用:①为相变的发生提供动力;②明确相变发生所要克服的势垒,即激活能。

4.简述固态相变的主要特征。

答:⑴相界面:根据界面上新旧两相原子在晶体学上匹配程度的不同,可分为共格界面、半共格界面和非共格界面。

⑵位向关系与惯习面:在许多情况下,金属固态相变时新相与母相之间往往存在一定的位向关系,而且新相往往在母相一定的晶面上开始形成,这个晶面称为惯习面通常以母相的晶面指数来表示。

⑶弹性应变能:金属固态相变时,因新相和母相的比容不同可能发生体积变化。

但由于受到周围母相的约束,新相不能自由膨胀,因此新相与其周围母相之间必将产生弹性应变和应力,使系统额为地增加了一项弹性应变能。

⑷过渡相的形成:当稳定的新相与母相的晶体结构差异较大时,母相往往不直接转变为自由能最低的稳定新相,而是先形成晶体结构或成分与母相比较接近,自由能比母相稍低些的亚稳定的过渡相。

⑸晶体缺陷的影响:固态晶体中存在着晶界、亚晶界、空位及位错等各种晶体缺陷,在其周围点阵发生畸变,储存有畸变能。

一般地说,金属固态相变时新相晶核总是优先在晶体缺陷处形成。

⑹原子的扩散:在很多情况下,由于新相和母相的成分不同,金属固态相变必须通过某些组织的扩散才能进行,这时扩散便成为相变的控制因素。

5.固态相变的阻力是哪几项?答:新相与母相基体间形成界面所增加的界面能、新相与母相体积差所引起的弹性应变能、新相中亚结构的形成所需要的能量6.什么是共格界面,根据其共格性界面有哪几类?请比较它们的界面能和弹性应变能的大小。

答:两相界面上,原子成一一对应的完全匹配,即界面上的原子同时处于两相晶格的节点上,为相邻两晶体所共有,这种相界称为共格界面。

完全共格、半完全共格、非共格。

7.综述奥氏体的主要性能。

(200字以内)答:(1)奥氏体的硬度和屈服强度不高。

(2)塑性好,易变形、加工成形性好。

(3)具有最密排结构,致密度高,比容最小。

(4)铁原子自扩散激活能大,扩散系数小,热强性好,可用作高温钢。

(5)具有顺磁性,转变产物为铁磁性,可作为无磁性钢。

(6)线膨胀系数大,可作热膨胀灵敏仪表元件(7)导热性差,加热应采用小热速度,以免工件变形。

8.采用哪些方法可以研究奥氏体的等温转变?答:9.发生奥氏体转变的热力学条件是什么?答:10.共析钢的奥氏 a 体化过程中,为什么铁素体会先消失,而渗碳体会残留下来?答:首先,奥氏体是由铁素体转变而来的,第二,奥氏体的溶解碳能力大大高于铁素体,第三,奥氏体中的碳是由碳化物溶解而来的,第四,只有当碳化物完全溶解后共析钢奥氏体中的平均碳浓度才是共析成分,第五,碳化物溶解是一个过程,需要时间,第六,铁素体转变成奥氏体是瞬间转变的同素异构体转变。

当钢加热到奥氏体化温度后,铁素体瞬间转变成奥氏体,而渗碳体的完全溶解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共析钢奥氏体刚形成时必有部分碳化物残留。

11.亚共析钢的奥氏体化过程与共析钢的奥氏体化过程有何区别?答:1、亚共析钢完全奥氏体化过程:超过共析温度后,珠光体首先转变为奥氏体,随着温度的升高,铁素体转变为奥氏体。

2、共析钢完全奥氏体化过程:超过共析温度后,珠光体转变为奥氏体。

12.连续加热时的奥氏体转变有何特点?答:1.相变是在一个温度范围没完成的:刚在连续加热是,奥氏体在一个温度范围内完成。

加热速度愈大,各阶段转变温度范围均向高温推移、扩大。

2.奥氏体成分不均匀性随加热速度增大而增大:在快速加热情况下,碳化物来不及充分溶解,碳和合金元素的原子来不及充分扩散,因而,造成奥氏体中的碳、金属元素浓度分布很不均匀。

3.奥氏体起始晶粒随着加热速度增大而细化:快速加热时,相变过热度大,奥氏体形核率急剧增大,同时,加热时间又短,因而,奥氏体晶粒来不及长大,晶粒较细,甚至获得超细化奥氏体晶粒。

13.叙述奥氏体晶粒度测定的方法。

答:14.奥氏体晶粒长大的驱动力是什么? 答:长大方式:通过界面迁移而长大驱动力:来自 A 晶界的界面能。

A 晶粒的长大将导致界面能降低P=2 丫/RP—驱动力,R—球面晶界曲率半径,Y—界面能晶粒越小,界面能越大,长大驱动力越大。

15.说明奥氏体晶粒异常长大的原因。

答:16.根据奥氏体形成规律讨论细化奥氏体晶粒的方法。

答:1.奥氏体起始晶粒随着加热速度增大而细化:快速加热时,相变过热度大, 奥氏体形核率急剧增大,同时,加热时间又短,因而,奥氏体晶粒来不及长大, 晶粒较细,甚至获得超细化奥氏体晶粒;2. 加入第二相粒子:由于第二相粒子对奥氏体晶界的钉扎作用,阻碍奥氏体 晶粒长大,有利于奥氏体晶粒的细化。

3. 缩短保温时间:保温时间短,奥氏体晶粒来不及长大,晶粒细小。

1. 影响珠光体片层间距的因素有哪些?答:珠光体的片层间距大小主要取决于珠光体的形成温度。

随着珠光体转变温度 下降,片状珠光体的片层间距 S o 减小。

在连续冷却条件下,冷却速度愈大,珠 光体的形成温度愈低,即过冷度愈大,则片层间距就愈小。

此外,钢中碳含量及 合金元素对片层间距也有一定影响。

2. 以共析钢为例,试述片状珠光体的形成机制,并根据铁碳状态图用图解法说 明片状珠光体形成时碳的扩散行为。

答:珠光体转变是一个形核长大的过程,可分为片状珠光体和粒状珠光体。

珠光 体是由铁素体和渗碳体两相组成的, 因此有领先相的问题,一般认为,过冷度小 的时候渗碳体是领先相,过冷度大时铁素体是领先相。

片状珠光体的形成是由于均匀的奥氏体冷却到 A1点以下时,因为能量,成 分和结构起伏,首先在形核功较小的晶界上形成一小片渗碳体晶核, 长大过程中, 纵向长大是渗碳体片和铁素体片同时连续的向奥氏体中延伸, 而横向长大是渗碳 体片与铁素体片交替堆叠增多。

3. 试述粒状珠光体的形成机制。

答:粒状珠光体是通过片状珠光体中渗碳体的球化而获得的。

4. 分析影响珠光体转变动力学的因素。

答:1. P 转变的形核率与长大速度。

与温度的关系:随温度降低先增后减, C 达最大值。

位置达到饱和, 2.形核率 6为界面厚度, V 为原子振动频率 长大速度ex p( — Q / k T )k T3)形核率与长大速度与温度的关系:随温度降低先增后减,550OC 达最大值与时间的关系:I 随等温 时间增大而增大,随时间延长,晶界上形核位置达到饱和,I 急剧下降到零; V 与时间无关5. 过冷奥氏体在什么条件下形成片状珠光体?在什么条件下形成粒状珠光体? 答:1)共析碳钢加热奥氏体化后缓550O I 随等温时间增大而增大,随时间延长, 晶界上形核 V 与时间无关1 \3_i , Q + 也 G L) exp (— —■———) kT 与时间的关系: I 急剧下降到零; I = Nv( 6L 晶粒平均直径,慢冷却,在稍低于1A (727度)温度时奥氏体将分解成为铁素体与渗碳体的混合物,即珠光体,其典型形态呈片状或层状。

其片层间距主要取决于珠光体的形成温度,同时也受合金元素的影响。

2)将片状珠光体加热至略高于1A点的温度,在此温度下保温,即经过球化退火处理,使片状渗碳体球状化就得到粒状珠光体。

6.相间析出和珠光体共析转变有什么关系?7.在实际生产中,细化铁素体晶粒的方法有哪些?8.说明先共析相的析出形态对钢的力学性能的影响。

9.试分析实际生产中影响第二相粒子析出的主要因素,析出的第二相粒子对最终产品的组织性能有何影响。

10.试分析魏氏组织的形成条件及魏氏组织对钢的力学性能的影响。

答:焊接热影响区中的过热区,由于奥氏体晶粒长得非常粗大,这种粗大的奥氏体在较快的冷却速度下会形成一种特殊的过热组织,其组织特征为在一个粗大的奥氏体晶粒内会形成许多平行的铁素体(渗碳体)针片,在铁素体针片之间的剩余奥氏体最后转变为珠光体,这种过热组织称为铁素体(渗碳体)魏氏组织。

11.在化学成分相同的情况下,试比较片状珠光体与粒状珠光体在性能上的差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