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概论》第3讲 教育的本质与属性

合集下载

《教育概论》第3讲 教育的本质与属性

《教育概论》第3讲 教育的本质与属性

▪ 措施: 以增加学费为解决教育投资的主要途径。 高校:扩招 中小学:建立优质学校,分等级收费。 落榜生:分数定价,按考分差距加收费用。
▪ 效果: 高校学生人数急剧增加,学历泛滥,学历贬值。 学费增加,学生和家庭负担加重。 学校只重视分数,效益,学校的创收,不顾孩子的素质及孩子的身心
(二)教育本质的研究
教育的本质归结为“育人”。 第一、体现教育的质性:引导促进人在知识、技
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发生变化、进步, 育人而非制器。
第二、教育对象是人:人具有思想和情感、具有 能动性的人,不同于物质材料。
第三、教育过程是育:教育必须采取人性化、科 学化的方法引导学生,而非机械塑造。
同时,“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活动”具有双重 性,既有正面的影响,也有负面的影响。而带有负 面效应的影响活动实际上是与教育的真正目的背道 而驰的,并不能纳入“教育”的范畴。
(2) “社会—人类”视角界定法
社会角度:
广义: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 德的活动。
狭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 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1910年,美国印地安那州葛雷市教育局局长威廉·沃特(williama wirt)提出 了“分团学校”(platoon school)这种新型办学模式,随着行为主义的产生,学 校越来越像工厂。标准化、量化、投入与产出理论纷纷进入学校教育。在这种不断把 儿童当作实验品的浪潮中,最值得记住的人首推桑代克,因为他的努力,考试和测验 取代了学习的乐趣,成为一代又一代孩子们在学校惟一的目标;它等于宣布孩子们在 童年时代一直处于未决犯的恐惧之中——每一次考试相当于一次腐败的司法审判。
(二)“教育”的概念
“教育”是什么? 古往今来,人们对于“教育”的理解千差万别。 因为对“教育”概念界定方式和界定视角的不同, 即使是在各种正式出版的百科全书、辞典和教育学 专著、教材,关于“教育”概念的分析表述,也是 各不相同。

教育概论读书笔记

教育概论读书笔记

教育概论读书笔记一、引言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人才、推动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教育概论作为教育学的一门基础课程,旨在帮助读者全面了解教育的本质、功能、历史、理论和实践等方面,为进一步深入学习教育学打下基础。

二、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活动,其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人的品德、能力、思维等方面的重要途径。

在现代社会,教育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三、教育的功能教育具有多种功能,包括传授知识、培养品德、开发智力、促进个体社会化等。

其中,传授知识是教育的基本功能,通过教育可以使人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为未来的生活和工作打下基础。

同时,教育还可以培养人的品德和价值观,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此外,教育还可以开发人的智力,提高人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

四、教育的历史发展教育的发展历史悠久,经历了多个阶段。

古代教育以家庭教育为主,注重礼仪和道德教育。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学校教育逐渐兴起,成为教育的主要形式。

现代社会中,教育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全民事业,包括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等多个层次。

同时,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教育理念的更新,现代教育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

五、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

在理论方面,教育学的研究领域广泛,包括教育学原理、课程与教学论、教育心理学等。

这些理论为教育实践提供了指导,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教育的本质和规律。

在实践方面,教育工作者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提高教育质量和效果。

同时,还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需求,注重个性化教育的发展。

六、结语通过阅读《教育概论》这本书,我深刻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及其在社会中的作用。

作为一名未来的教育工作者,我将努力学习和掌握教育学的理论知识,为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打下基础。

教育学-现代教育学原理导论 教学大纲

教育学-现代教育学原理导论 教学大纲

《现代教育学原理导论》课程大纲(Introduction to the Principles of Modern Pedagogy)一、课程目标1.引领学生深化对教育学的基本理论问题和前沿问题的学习和理解;.提升学生的理论思辨能力,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批判意识,培养学生运用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分析解决教育实际问题的能力;2.帮助学生建构科学的教育观和方法论。

二、课程内容专题1:教育学的开展历程及其研究的方法论1.思考与讨论的问题(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什么是教育现象与教育规律?(2)如何认识教育学的学科地位、学科属性与学科立场?(3)如何认识教育学的基本问题?(4)如何打破教育学的“板块论”建构教育学的科学理论体系?(5)如何认识总结中国教育学百年来所取得的成就及缺乏?(6)如何建构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教育学?2、建议阅读的基本文献瞿葆奎:《教育学文集•教育与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295-440: 579-699o 郑金洲,瞿葆奎:《中国教育学百年》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陈桂生:《中国教育学问题》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17—25;55—69:211—242;265—281 页;孙喜亭:《教育学问题研究概述》天津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1章,3章。

石佩臣:《教育学基础理论》,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1—32页。

[日]筑波大学教育学研究会,钟启泉译:《现代教育学基础》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第一1部,1章。

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6版,绪论。

侯怀银:《中国教育学开展问题研究——以20世纪上半叶为中心》山西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50—62: 101—104: 115—132:五章。

凯洛夫:《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年版,1一20页。

陈元晖:《中国教育学七十年》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1 (5).孙喜亭:《中国教育学近50年来的开展概述》教育研究,1998(9).陈先达:《历史唯物主义的史学功能——论历史事实•历史现象•历史规律》中国社会1.思考与讨论的问题(1)社会思潮与教育思潮的关系?(2)当代教育思潮的开展与演进过程?(3)当代教育思潮主要观点、代表人物?(4)终身教育思潮讨论。

教育概论知识点总结期末

教育概论知识点总结期末

教育概论知识点总结期末教育概论是教育学的一个基础性课程,旨在介绍教育学的基本概念、理论、研究方法和发展趋势。

教育概论的学习对于了解教育学的基本知识、发展趋势以及对教育实践的指导意义重大。

在教育概论的学习过程中,我们不仅要了解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还要学会批判性思维,培养对教育现象的深刻理解和分析能力。

下面将对教育概论中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教育学基本概念1. 教育的基本概念教育是一种社会活动,是一种文化传承的过程,是一种对人进行有目的引导和培养的活动。

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个体的综合发展,包括智力、道德、体育、审美等多个方面。

教育是一种专门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一种有目的的影响和引导人的过程。

2. 教育的功能教育的主要功能包括: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发展;促进社会的繁荣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3. 教育的主体教育的主体包括教育者和受教育者。

教育者主要包括教师、家长、社会机构等,而受教育者则是学生。

4. 教育的内容教育的内容包括:知识、技能、态度、价值观等方面。

教育内容的选择应该遵循科学严谨的原则,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心理特点。

5. 教育的方式和方法教育的方式和方法包括:听课、讲课、实验、讨论、研究等。

教育方法应该根据学生的需求和特点进行选择,灵活多样,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的展现。

二、教育学基本理论1. 教育学的发展历程教育学的发展历程包括:古代教育思想、近代教育思想和现代教育思想。

古代教育思想主要包括:儒家教育思想、道家教育思想、墨家教育思想等。

近代教育思想主要包括:启蒙运动、德儒教育、功利主义教育等。

现代教育思想主要包括:人本主义教育、个性教育、社会批判教育等。

2. 教育学的主要理论教育学的主要理论包括:行为主义理论、认知发展理论、社会学习理论、个性教育理论等。

行为主义理论主要强调对学习行为的塑造和强化;认知发展理论主张重视学习者的认知发展过程和认知结构的建构;社会学习理论主张学习是社会关系的产物;个性教育理论主张尊重个体的差异性,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新能力。

《教育概论》叶澜解读

《教育概论》叶澜解读

三、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一定的社会为了培养人才都需要设立专门的 教育机构——学校;
学校教育活动的组织、安排、实施都是遵循 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规律的;
学校教育活动的组织者——教师是经过专门 培训的教育工作者;
四、主观能动性是人发展的内驱力
主观能动性是人发展的内因; 它来自于不断提高的社会要求和人已有的心
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 1.它提供了人发展的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生理成熟程度制约人的
发展过程及阶段; 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
定影响; 4。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二、环境在人发展中的作用
环境概述: 个体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全部外在因
素之总和; 环境在人的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1.它把人发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性; 2.它可影响遗传素质的发展变化; 3.它可以影响遗传素质的差异性;
五、劳动技术教育
概 念 : 培 养 学 生 劳 动 的 观 点 、 形成劳动习惯,并使学生掌握 一定的劳动技术和技能的教育;
任务:
➢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习惯; ➢学习一定的基本生产技术知识和一定的职业
技术的基本知识; ➢使学生参加一定的生产劳动实践,掌握使用
基本劳动工具的技能; ➢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科学地选择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 尊重个别差异,因材施教;
三、教育要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重视早期教育; ➢重视关键期教育; ➢重视非智力因素;
第四讲 教育与社会发展
第一节 教育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
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的规 模和速度;
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结构和人 才的规模;
简、浅、宽、新 经验、思考、应用

教育学原理第3章教育的本质(课堂PPT)

教育学原理第3章教育的本质(课堂PPT)

2024/1/30
教育本质是社会性
01
教育作为社会现象,其本质是社会性,决定了教育功能必须适
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教育本质是培养人
02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教育功能
应围绕这一目标展开。
教育本质是文化传承
03
教育作为文化传承的载体,其功能应体现文化的传承、创新和
发展。
16
功能体现并反作用于教育本质
教育学原理第3章教育的本 质(课堂PPT)
2024/1/30
1
目录
2024/1/30
• 教育本质概述 • 教育本质属性分析 • 教育本质特征探讨 • 教育本质与功能关系剖析 • 当代中国教育界对教育本质认识及争议 • 总结与展望:深化理解教育本质,推动实践创新
2
01
教育本质概述
2024/1/30
律使得教育与其他社会活动相区别。
02
教育具有相对稳定性
教育在发展过程中,会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但教育自身具有一定
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不会因社会环境的瞬时变化而发生根本性改变。
2024/1/30
03
教育与社会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并不总是同步的,有时教育会落后于社会的发展,有
时又会超前于社会的发展。这种不平衡性使得教育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
18
05
当代中国教育界对教育本质认识及 争议
2024/1/30
19
代表性观点介绍
教育是上层建筑
认为教育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上 层建筑,是社会的意识形态之一
,为统治阶级服务。
教育是生产力
主张教育是生产力,具有生产性 和经济功能,能够促进社会经济

考点梳理教育的属性

考点梳理教育的属性

考点梳理教育的属性教育是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具有多重属性和功能。

本文将从知识传授、思维培养、价值观塑造、社会适应、人才培养等角度,系统梳理教育的属性,以探讨其重要性和作用。

一、知识传授教育最重要的属性之一就是知识传授。

作为一种教学机制,教育通过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将各个领域的知识传递给学生。

这不仅包括学科知识,如语言、数学、科学等,还包括文化知识、技能知识等。

知识传授是教育的基础,它为学生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帮助他们了解世界、认识自我。

二、思维培养除了知识传授,教育还承担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任务。

思维是人类最基本的认知能力之一,能够帮助学生进行观察、分析、判断、推理等思维活动。

教育通过启发学生思维,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等,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和决策能力。

思维培养是教育的核心任务之一,它培养学生的智力和终身学习能力,使他们能够在不断变化的社会中适应和发展。

三、价值观塑造教育还具有塑造学生价值观的重要作用。

价值观是个体对事物的评价和取舍标准,它影响着人们的行为与决策。

教育通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师生交流等途径,传播和弘扬社会主流价值观,培养学生正确的生活态度和道德观念。

通过培养学生的价值观,教育为社会的和谐与进步提供了人才支持。

四、社会适应教育不仅关注学生学科知识和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注重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

社会适应是指个体在社会环境中顺利生存和发展的能力。

教育通过校园生活、社会实践、人际交往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使他们懂得尊重他人、合作共赢、沟通表达等社会技能。

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成为有价值且受欢迎的成员。

五、人才培养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人才培养。

人才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资源,而教育在培养人才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育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思维和人格等综合能力,使他们成为具备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人才培养需要教育提供各种资源和机会,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需求。

(完整word版)教育的概念与属性

(完整word版)教育的概念与属性

教育的概念、属性与基本要素一、教育的概念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教育”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

育,养子使作善也。

”1、从社会角度来定义(1)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2)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3)更狭义的教育是指思想品德教育活动,与学校中常说的德育是同义词学校教育不同于广义教育的特点:①专门性②制度化2、从个体的角度来定义教育等同于个体学习与发展的过程3、兼顾社会和个体两方面给教育下定义: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二、教育的属性1、教育的本质属性(1)教育的本质属性是育人,即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的概念)(2)他要解决的特殊矛盾是受教育者个体与社会之间的矛盾。

(3)教育的具体而实在的规定性体现在:①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目的性)②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社会性)③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育人性)(4)全面认识和理解教育的本质①系统分析教育产生和发展的历史②客观看待教育与个体发展及社会发展的关系2、教育的社会属性①永恒性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②历史性古今不同③继承性古今相同④长期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⑤相对独立性“超前“滞后”有自身的规律⑥生产性特殊性物质+精神⑦民族性三、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媒介(教育影响)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1、教育者(1)有目的的影响他人生理、心理及性格发展的人,统称为教育者。

(2)现代学校教育者具有以下特征:主体性、目的性、社会性2、受教育者客体和主体的统一3、教育媒介(教育影响/措施/中介)(1)教育媒介是指建构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起桥梁和沟通作用的一切事物的总和,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和教育手段(2)教育媒介是教育活动的中介从内容上来说,是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教科书从形式上来说,是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3)教育者是主导性因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大百科全书》:凡是增进人们知识技能, 影响人们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教育是有组织和持续不 断地传授知识的工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以上对“教育”概念的操作性定义,看到了教 育是培养人的活动,也将教育界定为“影响个体身 心发展的活动”。但仍然没有认识到教育活动的基 本矛盾,即教育活动中人与社会的关系这样一个基 本问题。
第六、教育关系:教师是组织者、支配者; 学生是被领导者、受训者;存在不平等 的师生关系。
第二、 “教育”的西方理解
Educate/Education源于Educare:本意 为引导、导出;
柏拉图等古希腊哲学家认为:
首先,人的构成==灵魂+肉体;而出生时 却有“灵魂的丢失”;
其次,完人=灵魂+肉体---寻找曾经拥有、 而暂时忘却的智慧/灵魂: Educare;
最后,通过引导,导出内在的知识/智慧 ==教育(苏格拉底“产婆术”:引导学 生去发现知识)。
教育”西方理解中的意蕴
第一、教育主体:教育起引导作用的教师 与起能动作的学生构成的;
第二、教师资格:教师作为“回忆”活动 的引发者、智慧的启发者而存在(教师 是组织者、引导者);
第三、学生规定:学生是学习活动中发挥 主观能动作用而存在的主体;体现了对 教育对象的尊重;
2.“教育”概念的界定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是在一定 社会条件下促进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活动。
a. 基本矛盾 b. 教育目的 c. 教育过程 d. 教育活动 e. 教育层次
二、教育的本质
(一)教育本质的认识
单因素说:上层建筑说、生产力说、文化说 多因素说:双重属性说、多本质说 特殊范畴说:社会实践说、社会化说、生长说 矛盾说:要素分析说、演变说
第四、教学对象/内容:教与学的对象是 社会的主题价值文化,并通过传统文化 经典的教育得以实现(如中国古代对 “四书五经”的推崇);
“修道之谓教。” ——《中庸》
“以善先人者谓之教。” ——荀子
“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学记》
第五、教育过程:教学过程是一个学生主 体努力下的智慧内化过程(重视发挥主 观能动性、强调刻苦);
同时,“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活动”具有双重 性,既有正面的影响,也有负面的影响。而带有负 面效应的影响活动实际上是与教育的真正目的背道 而驰的,并不能纳入“教育”的范畴。
(2) “社会—人类”视角界定法
社会角度:
广义: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 德的活动。
狭义:专指学校教育,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 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 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二)“教育”的概念
“教育”是什么? 古往今来,人们对于“教育”的理解千差万别。 因为对“教育”概念界定方式和界定视角的不同, 即使是在各种正式出版的百科全书、辞典和教育学 专著、教材,关于“教育”概念的分析表述,也是 各不相同。
1.“教育”的界定方式
(1) “描述—操作”视角界定法
描述性定义,即描述被界定的对象或使用术语 的方法,教育的描述性定义,共同之处在于将教育 看作培养人的活动,但对于“什么样的活动才是教 育”,并未作出明确的回答。 夸美纽斯:
第四、教学对象/内容:内在已有的、有 待外发的灵魂/智慧;体现教育内容的 生成性(体现内求、关注灵魂);
第五、教育过程:教育过程是教师启发引 导下的学生内在智慧与灵魂的发现过程; 是一个平等的对话教学的过程;
第六:教育关系:体现了教师引导、学生 主体的平等的教育主体关系(民主的、 和谐的、对话的气氛)。
《教育概论》专题3:
教育的内涵
一、教育的理解与概念 二、教育的本质与属性 三、教育的功能与价值
一、教育的理解与概念
提问:
●“教育”是什么? “Educate /Education”是什么?
1、教育的理解
第一、教育的中国理解
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许慎《说文解字》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者不与存焉。父母俱 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 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 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者不与存焉。”
—— 《孟子尽心上》
“教育”东方理解的意韵:
第一、教育主体:教育主体包括教师与学 生;教育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构成的 双边活动;
第二、教师资格:教师作为教育者,其任 职的资格规定是拥有智慧(巫/师);并 居教育中心,拥有权威地位;
第三、学生规定:学生作为受教者,其规 定任务是接受教育、学习;学生存在身 心差异,并由此提出教育的差异;
第四、教育的结果是化:促进由自然人转变为社 会人。
教育不是什么?
▪ 1.教育不是教育者的主观设计,必须体现受教育 者的存在和特征。
最狭义:特指思想教育。
个体角度:
教育是成功地学习知识、技能与正确态度的过程。即所 学内容是值得学习者为之花费精力与时间,学习方式则应使 学习者能通过所学知识表现自己的个性,并将所学知识灵活 应用到实践中去。
这两种对“教育”概念的界定方法,都在一定 程度上看到了教育的基本矛盾。但在视野上又都有 一定的片面性,第一种从社会需要的角度来认识教 育,支持者主要为前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教育学 者;第二种从个人成长的角度来看待教育,支持者 主要为英美等西方国家的教育学者。实际体现出的 是不同人生观与成长观的差异。
只有受过一种合适的教育,人才能成为一个人。 卢梭:
植物的形成由于栽培,人的形成由于教育。 康德:
人只有依靠教育才能成人。
操作性定义,指根据可观察、可测量、可操作 的特征来界定概念的含义。教育的操作性定义,共 同之处在于将教育看作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活动。
《教育大辞书》:广而言之,凡是感化身心之 影响,俱得云教育,只称其结果,不计其方法。
(二)教育本质的研究
教育的本质归结为“育人”。 第一、体现教育的质性:引导促进人在知识、技
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发生变化、进步, 育人而非制器。
第二、教育对象是人:人具有思想和情感、具有 能动性的人,不同于物质材料。
第三、教育过程是育:教育必须采取人性化、科 学化的方法引导学生,而非机械塑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