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典故:拔帜易帜

合集下载

包含-”易”-字的成语

包含-”易”-字的成语

1▲安危相易△ānwēixiāngyì△典故:易:变易,转变。

平安与危难互为因果,相互转换。

△出处:《庄子·则阳》:“安危相易,祸福相生,缓解相摩,聚散以成。

此名实之可纪,精微之可志也。

”2▲拔帜易帜△bázhìyìzhì△典故:帜:旗帜;易:换。

比喻推翻别人,自己占有。

△出处:《史记·淮阴候列传》:“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赵壁,拔赵帜,立汉赤帜。

”△例子:如今这里已~,另换新主了。

3▲变古易常△biàn gǔyìcháng △典故:改变过去的法制和习俗。

△出处:《韩非子·南面》:“不知治者,必曰:‘无变古,毋易常。

’”4▲变名易姓△biànmíngyìxìng △典故:改换了原来的姓名。

△出处:《史记·货殖列传》:“乃乘扁舟浮于江湖,变名易姓。

”5▲变色易容△biànsâyìrïng △典故:变、易:改变。

色、容:脸色、表情。

形容惊惶失措的神情。

△出处:《战国策·秦策·范睢说秦王》:“是日见范睢,见者无不变色易容。

”6▲不可移易△bùkěyíyì△典故:不能动摇、改变。

△例子:不过,他们就得准备实行这样的决议,这是~的。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的宪政》)7▲不易一字△bùyìyīzì△典故:不更动一个字。

形容文章写得又快又好。

8▲不易之典△bùyìzhīdiǎn △典故:不变的法则。

△出处:宋·颜延之《赭白马赋》:“教敬不易之典,训人必书之举。

”9▲不易之论△bùyìzhīlùn △典故:易:改变。

不可更改的言论。

形容论断或意见非常正确。

△出处:宋·惠洪《冷斋夜话》卷一○:“成周三代之际,圣人多生儒中,两汉以下圣人多生佛中,此不易之论也。

成语拔旗易帜

成语拔旗易帜

1 / 21、韩信当了刘邦的大将后,就和刘邦分兵出击。

他接连占领了魏国和代国,又在张耳(本是赵国国相,后投刘邦)的协助下,东下井陉,攻打赵国。

2、赵王和主将成安君陈馀,在井陉口聚集了二十万军队,准备抵挡汉军。

3、赵国的谋士李左车向陈馀献计,要求给他一支三万人的军队,利用井陉一带险要的地势, 出奇不意地截取汉军的粮食辎重,并断绝其后路。

但陈馀不用他的计谋。

4、韩信派人探听了这个消息,十分高兴,就带领军队一直向前,在离井陉口三十里的地方驻扎下来。

5、半夜时,韩信选轻骑兵二千人,叫他们每人拿一面红色的旗子,埋伏在赵军营垒附近的山林里,吩咐他们一看到赵军全部出动追击汉军时,就乘虚突入赵营,拔掉赵国的旗帜,换上汉军的旗帜。

6、韩信布置好以后,又故意派出一支一万人的军队,背靠水边摆开阵势。

这背水列阵本是兵法上的大忌,因为自己断了退路。

赵军见了都感到好笑。

7、天刚亮,韩信指挥军队大张旗鼓地向井陉口出发。

赵军立刻大开营门出来迎击,两军进行激烈的战斗。

8、韩信、张耳命令军士丢掉旗鼓仪仗, 向水边的阵地撤退。

赵军看到汉军败走,果然全部出营来争夺汉军丢下的旗鼓,追击汉军。

9、埋伏在赵军营垒附近的那二千名汉军,看到赵军倾巢而出,立即冲入赵营,把赵国的旗帜全部拔掉,换上了汉军的红旗。

赵军一见, 以为汉军已把赵王抓住了,十分惊慌。

10、韩信、张耳退到水边的阵地后,汉军因再也没有退路,都拼死作战。

赵军这时已无心恋战,逃的逃、死的死,全部给汉军打挎了。

韩信所用的“背水一战”和“拔帜易帜”的计谋,也就长远地为人们所称颂。

(完)。

【成语故事】成语故事:拔帜易帜_800字

【成语故事】成语故事:拔帜易帜_800字

【成语故事】成语故事:拔帜易帜_800字拔帜易帜是指把旗帜抽出来,换上新的旗帜。

它的意思是指改弦易辙,转变为革命。

这个成语源自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故事。

相传,战国时期,齐国的孟尝君金缕衣在围攻楚国郢都的时候,临时制造了一面齐国的国旗,上书“凤凰”二字,号召楚国百姓起义。

结果,楚国的国君楚庄王一时间不知所措,围城士兵们也不知道该如何施展攻击。

孟尝君趁机发动了齐军的悍勇将士,奋勇突围而出,打乱了楚国的部署,取得了全面的胜利。

从此,人们就用“拔帜易帜”来形容战争中改变旗帜的行为。

这个成语的含义很深刻,它警示我们要不断适应环境的变化,与时俱进,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除了战争,拔帜易帜这个成语在历史上还有很多典故,下面我们来看看不同的故事。

一、《拔帜易帜》故事出典《三国演义》中多次提及拔帜易帜,比如在《三国演义》第七十六回,孙权亲自率军攻打曹魏国都邺城。

吕蒙将军递上一封伪降书,趁曹魏国都邺城里慌乱之际,乔装改扮,司马懿率领部队夺取了邺城,从而曹魏国权旗帜易帜,过关斩将,成功拔帜易帜。

春秋时代,晋国和楚国交战,楚国的蒙恬率兵对抗晋国。

这一天,晋国的名将范吉出战,并请范廉和中行健为先锋。

中行健说:“楚军无人守备,我们可以乘乱进攻。

”于是晋军带着军士举起的被委任为指挥的范吉的蒙帜,冲杀进楚军。

抗战结束,范吉返回显露后被楚军围住,望着战事险象环生,立刻脱掉蒙帜,接着搔起自己的头发。

他把军师当作为警延迟的时候,立刻摇开演武阵。

范吉把自己很容易地卸去指挥官的蒙帜,替换了反复斗争后胜利的明帜,从此晋国和楚国交兵全面翻盘。

春秋时期的吴国举例,吴王阖闾白执节催他的叔叔夫差霸王锋洞男汝征边疆,可是夫差霸王锋洞古时起没有带领军队率领仇人侵蚀吴国,让霸王锋洞男汝侵州歼灭呼声,最后获得了霸王锋洞男汝这座宝剑为吴国的成果的拔帜易帜。

以上所列举是几个成语“拔帜易帜”所来的典故故事。

这些典故均是蕴含着重大的警诫含义,断言人们的命运没有绝对的不动摇复杂因素。

【成语故事】成语故事:拔帜易帜_800字

【成语故事】成语故事:拔帜易帜_800字

【成语故事】成语故事:拔帜易帜_800字
在古代战争中,为了通知士兵战斗或者撤退的指令,会在军中高举一面旗帜。

所以旗
帜在战争中非常重要,如果敌人拿到了你的旗帜,那么士气会大打折扣,而且也会带来很
大损失。

这个成语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的楚国。

楚国大将军庞涓率领大军与诸侯国相持不下,谁也占不到上风。

这时候魏国出现了一个名将叫公孙衍,他是魏文侯的亲信,曾经多次战
胜敌人,因此文侯对他非常信任。

于是,文侯派公孙衍前来协助楚国,打败诸侯国。

公孙衍带领着大军来到楚国边境,他的弟弟公孙豹担任掌旗官,把魏国的旗帜高举起来,展示出了魏国强盛的军威。

但是公孙衍深知楚国人民对他的敌意,他担心敌人用计谋
来击败他,所以他给公孙豹下达了命令:在遇到敌人的时候,如果发现对方要将楚国的旗
帜夺走,就立即切换旗帜,用更难看的魏国旗帜来混淆敌人。

不久之后,楚国大将军庞涓率军前来,公孙衍和庞涓一拍即合,开始交战。

在激烈的
战斗中,楚军亲兵发现了魏军的旗帜非常醒目,工夫不负有心人,他们想到了夺旗,于是
冲过去试图抢走旗帜。

但是公孙豹立刻切换旗帜,用难看的魏国旗帜来替代了原来的魏国
旗帜,这样几个重要的旗帜被保护了下来,楚国军队没有抢到好处。

庞涓发现对方旗帜被换掉之后,立即意识到公孙衍的谋略,于是他也加强了查探,以
免在战斗中陷入被骗的困境。

但是公孙衍采取的计策,使得楚国的士气大打折扣,加上庞
涓的固执,最终导致楚国战败,公孙衍也被捉住、处死。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战争中任何细节都不能放松,旗帜在战争中非常重要,必须加
强保护,同时也要警惕敌人可能的谋略。

拔帜易帜的成语故事典故_字词解析_造句

拔帜易帜的成语故事典故_字词解析_造句

拔帜易帜的典故:韩信被刘邦拜为大将后,率领汉军攻占了魏国和代国,接着又在张耳的协助下,带了几万兵东下井陉,攻击赵国。

赵王和主将陈馀在井陉口聚集了二十万大军阻挡。

谋士李左军建议陈馀拔给他三万军队,从小路出发,出奇不意地截取汉军的后勤装备及粮食;而它的前军抵达井陉时不与交战。

这样的话,不到十天就可以取下韩信和张耳的头颅。

陈馀是个读书人,不爱使用诈谋奇计,认为韩信的兵不过数千,经过千里行军,巳非常疲惫,可以直接予以攻击,因此没有采纳李左军的计谋。

韩信手下的人探听到这个消息后,十分高兴,放心东下井陉,进军到离井陉口三十里之处,韩信下令休息。

半夜里,他选出两千名轻骑兵,让他们每人拿着一面红色旗帜,从小道来到井陉口山后隐蔽起来,同时对他们说:“我将另派一支军队与赵军对垒,并假装败退。

这样,赵军必定倾巢而出,前来追击。

你们乘此机会快速进入赵营,拔掉赵军的旗帜,换上我们汉军红色的旗帜。

”接着,韩信又派出一支一万人的军队,叫他们背水摆开阵势。

赵军见汉军排出兵法上最讳忌的背水之阵,都哈哈大笑,以为汉军自己断了后路。

天刚亮,韩信指挥这一万人的军队向井陉口进发,赵军立即打开营门迎击。

战了一段时间后,韩信、张耳命汉兵丢掉旗鼓,向水边退去。

汉兵退到水边阵地,再也无法后退,只得拼死作战。

这时,隐蔽在山后的两千汉兵,趁赵营无人守卫,快速冲进赵营,飞快地拔掉赵军旗帜,换上汉军红色的旗帜。

而在水边作战的赵兵,因遇到背水一战的汉兵的顽强抵抗,无法取胜,想返回营地,却见那里全是汉军的红旗,以为赵王已被汉兵抓住,顿时军心大乱,各自逃命。

接着,汉军两面夹击赵军,结果主将陈馀被杀,赵王被活捉。

拔帜易帜的汉语词典解释:【释义】帜:旗帜。

易:改变,变换。

拔掉别人的旗帜,换上自己的旗帜。

多比喻取而代之。

【出处】《史记·淮阴候列传》:“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赵壁,拔赵帜,立汉赤帜。

”拔帜易帜的近义词/反义词如下:近义词:取而代之拔赵帜立汉帜拔旗易帜拔帜树帜反义词:无用拔帜易帜造句:1 如今这里已拔帜易帜,另换新主了。

【成语故事】成语故事:拔帜易帜_800字

【成语故事】成语故事:拔帜易帜_800字

【成语故事】成语故事:拔帜易帜_800字拔帜易帜这个成语源于中国古代的一个故事,讲述的是一个国家的政权发生了变化。

据说,在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国君以乌庐为车,以黑署为旗。

乌庐表示他们国家的草原原始和民族草原文化的神圣,而黑署则表示天授的神圣权限。

这个时候,有一个叫子胥的人是楚国的大臣,他是一个非常聪明而勇敢的人。

他看到国家的政权已经衰落,而周围的敌人越来越多。

于是,子胥决定出任楚国的国相,以挽救楚国的颓势。

他制定了一套新的政策和法律,以改善楚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

子胥的改革得到了国君的赞赏和支持,国家的政权有了一些好转。

这引起了许多贵族和官员的不满,他们觉得子胥太过强势,剥夺了他们的特权和权力。

于是,这些贵族和官员开始密谋推翻子胥。

他们制定了一个计划,在国君举行盛大的宴会时,要暗杀子胥。

他们把子胥招待到一个名叫白螳的房子,准备将他囚禁起来,然后派人通知国君,说子胥因病不得不暂时离开。

子胥并不是容易被困住的人。

他虽然被困在了一个地方,但是他并没有放弃,他开始操练自己的身体,锻炼自己的武艺。

他每天都在思考着如何摆脱困境,并且不断地积累着力量。

最终,子胥终于有了一个机会逃脱。

他利用一只蜻蜓,将自己的信息传递给了国君。

国君得知了子胥被困的消息后,非常震惊和愤怒。

他立即发布了一道让子胥放他自由的命令,并宣布子胥是楚国的贵族。

子胥逃脱后,他带领军队使敌国的军队受到了很大的打击。

最终,楚国取得了胜利,并把子胥封为忠臣。

拔帜易帜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指国家的政权更替。

它源于子胥的忠诚和勇敢,他不仅成功地改变了国家的命运,还挽救了楚国的荣誉和领土。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有能力和勇气的人可以改变整个国家的命运,并为国家的繁荣和安宁做出贡献。

拔帜易帜的意思

拔帜易帜的意思

拔帜易帜的意思嘿,朋友们!今天咱来唠唠“拔帜易帜”这个有意思的事儿。

你想想啊,这就好比一场激烈的比赛,两边队伍都竖着自己的大旗,那大旗就是他们的标志和骄傲呢!可突然有人冲过去,嘿,一把就把对方的旗子给拔掉了,然后插上了自己的旗。

这一下子,局面可就完全变了呀!咱生活中不也常常有这样类似的情况嘛。

就说那工作吧,你在一个岗位上干得好好的,突然来了个厉害的角色,人家用不一样的法子,把原本属于你的风光都给抢走啦,这可不就是把你的“帜”给拔掉,换上了他的嘛!但咱可不能就这么认了呀,咱得想办法再把咱的“帜”给夺回来呀!或者说在感情里,你和另一半好好的呢,突然冒出个程咬金,把你在对方心里的位置给占了,这也是一种“拔帜易帜”呀!那咱能甘心吗?当然不能呀!咱得努力表现,把属于自己的位置再抢回来。

再看看那些商场上的竞争,不也是这样嘛。

一个品牌做得好好的,突然另一个品牌崛起了,用各种新奇的招数吸引了消费者的目光,这不就相当于把原来那个品牌的“帜”给拔掉了嘛。

那原来的品牌能坐以待毙吗?肯定得奋起直追呀!其实呀,“拔帜易帜”并不可怕,关键是咱得有应对的勇气和智慧。

就像打仗一样,不能人家一拔了咱的旗,咱就傻眼了,不知道咋办了。

咱得赶紧调整战略,想办法去拔掉对方的旗呀!比如说,咱要是在工作中遇到这种情况,那就得努力提升自己呀,多学些新技能,让自己变得更厉害,更有竞争力。

这样下次再有人想来拔咱的旗,可就没那么容易咯!要是在感情里呢,咱得更关心对方,更懂对方,让对方知道咱才是最适合的那个人呀!大家想想,历史上不也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嘛。

那些能在“拔帜易帜”的争斗中胜出的人,不都是有勇有谋的嘛!咱也得向他们学习呀!不能遇到点挫折就退缩,就放弃。

咱得像个勇士一样,勇敢地去战斗,去把属于咱的“帜”给夺回来!总之呢,生活中处处都可能有“拔帜易帜”的情况发生,但咱不能怕,咱得勇敢面对,用我们的智慧和勇气去应对,让自己成为最后的赢家!难道不是吗?。

【成语故事】拔帜易帜

【成语故事】拔帜易帜

【成语故事】拔帜易帜在古代战争时期,敌军之间经常会以彼此的旗帜来分辨。

如果一军能够夺取对方旗帜,则就意味着获得了战争的胜利。

因此,军中的旗帜非常重要,不仅代表着军队的荣誉和尊严,也是鼓舞士气的重要标识。

在西汉时期,汉武帝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的征战,命令大将韩信率军北上攻占赵国,以解南方的危机。

当时赵国十分强大,不论是军力还是军事策略都远远超过汉朝。

但韩信是一个军事天才,他设计了一种名为"釜底抽薪"的计策,将赵国的四大军营一一摧毁,三路攻击,最终俘虏了赵王。

此次胜利被誉为中国历史上最出色的军事策略之一。

然而,就在韩信胜利的时刻,他的希腊朋友阿基米德却遇到了麻烦。

阿基米德是古希腊的一位著名数学家和物理学家,在军事方面也十分出色。

当时,他被派来帮助韩信设计了一件特殊的旗帜,这个旗帜可以对赵国军队造成巨大的威慑和干扰,从而让汉朝军队顺利获胜。

然而,阿基米德在制作旗帜时,不慎将汉朝军队的旗帜和赵国军队的旗帜搞混了,结果汉朝军队拿到的旗帜并不是原本的那一面。

面对这个意外,韩信和他的军队非常不安。

他们担心拿到了错误的旗帜,赵国军队可能会利用这个漏洞发起致命的攻击,进而颠覆他们取胜的局面。

韩信决定把错误的旗帜扔掉,亲自前往赵国的大本营,夺取赵国的旗帜,替换掉错误的旗帜。

在夜幕降临之前,韩信率领他的士兵们翻越城墙,进入赵国军营。

他们面对的是一支已经被打破的、已经没有士气的赵国军队。

他们顺利地夺取了赵国的旗帜,替换掉了汉朝军队用来威慑敌人的旗帜。

而此时的赵国王将要被带回汉朝,代表了汉朝的胜利。

汉朝就像是拔掉旧的旗帜,换上了新的旗帜,因此出现了‘拔帜易帜‘这个成语。

这个成语形容了变革和转变的过程,也表达了不断进取,不断变革的精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语典故:拔帜易帜
“拔帜易帜”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比喻取而代之。

这个成语来源于《史记.淮阴侯列传》,夜半传发,选轻骑二千人,人持一赤帜,从间道草山而望赵军,诫曰:“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赵壁拔
赵帜,立汉赤帜。


韩信被刘邦拜为大将后,率领汉军攻占了魏国和代国,接着又在张耳的协
助下,带了几万兵东下井陉,攻击赵国。

赵王和主将陈馀在井陉口聚集了二十
万大军阻挡。

谋士李左军建议陈馀拔给他三万军队,从小路出发,出奇不意地截取汉军
的后勤装备及粮食;而它的前军抵达井陉时不与交战。

这样的话,不到十天就
可以取下韩信和张耳的头颅。

陈馀是个读书人,不爱使用诈谋奇计,认为韩信的兵不过数千,经过千里
行军,巳非常疲惫,可以直接予以攻击,因此没有采纳李左军的计谋。

韩信手下的人探听到这个消息后,十分高兴,放心东下井陉,进军到离井
陉口三十里之处,韩信下令休息。

半夜里,他选出两千名轻骑兵,让他们每人
拿着一面红色旗帜,从小道来到井陉口山后隐蔽起来,同时对他们说:“我将
另派一支军队与赵军对垒,并假装败退。

这样,赵军必定倾巢而出,前来追击。

你们乘此机会快速进入赵营,拔掉赵军的旗帜,换上我们汉军红色的旗帜。


接着,韩信又派出一支一万人的军队,叫他们背水摆开阵势。

赵军见汉军
排出兵法上最讳忌的背水之阵,都哈哈大笑,以为汉军自己断了后路。

天刚亮,韩信指挥这一万人的军队向井陉口进发,赵军立即打开营门迎击。

战了一段时间后,韩信、张耳命汉兵丢掉旗鼓,向水边退去。

汉兵退到水边阵地,再也无法后退,只得拼死作战。

这时,隐蔽在山后的两千汉兵,趁赵营无人守卫,快速冲进赵营,飞快地
拔掉赵军旗帜,换上汉军红色的旗帜。

而在水边作战的赵兵,因遇到背水一战
的汉兵的顽强抵抗,无法取胜,想返回营地,却见那里全是汉军的红旗,以为
赵王已被汉兵抓住,顿时军心大乱,各自逃命。

接着,汉军两面夹击赵军,结
果主将陈馀被杀,赵王被活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