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教学实录
愿有痴心融课堂——《湖心亭看雪》片断 教学实录共3篇

愿有痴心融课堂——《湖心亭看雪》片断教学实录共3篇愿有痴心融课堂——《湖心亭看雪》片断教学实录1愿有痴心融课堂——《湖心亭看雪》片断教学实录课堂上,我始终相信一个信仰:教育是给人点亮灵魂的一盏明灯。
学生们是我们点燃和继续传递这盏明灯的人。
为了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上更好地品味文学,我选择了《红楼梦》的片段——《湖心亭看雪》来作为课堂的启蒙。
讲授此片段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学中的意蕴,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同时也是为了帮助学生感受古典文学的魅力,从而为了更好的挖掘情感内涵和审美价值,提高课堂的趣味性和实际性,让学生学习更愉悦。
首先,在上课之前,我在网络上寻找和课程相关联的多媒体资料,并且把它们整合成一个 PPT。
在 PPT 中,我使用了精美的背景音乐,语言简洁,图示明了。
通过这样的多媒体方式,我希望能够让学生对课程的大体知识点有一个更加直观的认识,同时也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吸收教学内容,从而更好地诠释文学意味。
然后,我通过自己的讲解来整合多媒体资料。
我使用了详细的案例,生动的文字和形象的语言来解释文学篇章中的细节,让学生明白那些细节是作者为了表达情感而精心编写的。
此外,我一直强调学生的阅读和思考,着重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方式和内在情感。
当学生听到我的讲解时,他们的眼睛放光,变得聚焦,因为他们对文化和艺术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想法。
在这个过程中,我也通过与学生的互动来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进行评估。
我为学生设定了一个基准点,并通过及时反馈的方式来修正学生的问题,帮助他们做到最好。
教学过程中,我也给学生布置了相关的阅读作业,并鼓励他们多读书、多思考,通过学习文学实现自我价值。
同时,我也通过大量的练习来加深学生对于文学中的情感和情感表达的理解和认识。
在全课结束之前,我邀请了两个学生上讲台和全班分享他们的学习之旅和感悟之路,让他们的心灵变得更加丰富和灿烂。
他们的分享也帮助其他学生对于课程有一个更加直观的认识和感悟,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
《湖心亭看雪》课堂教学实录及教学反思和点评五篇

湖心亭看雪《湖心亭看雪》选自《陶庵梦忆》是明朝张岱的代表作。
作者出身官僚家庭,一生未做官。
下面是精心整理的《湖心亭看雪》课堂教学实录及教学反思和点评【五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知识目标: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3、了解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4、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1、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作者的语言风格。
2、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3、赏析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情感目标:本文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但又流露出消极避世的意绪,应引导学生批判地对待,历史地分析。
教学重点:1、深入理解本文的写景特点。
2、熟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杭州西湖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被誉为“人间天堂”,自古以来就有无数文人墨客为它留下了不少传世佳作。
关于西湖的诗句,同学们能背出哪些?(一起回顾“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等等。
)这些都写出了雨中西湖的迷人,春游西湖的喜悦,六月西湖荷花的艳丽。
同学们,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诗人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柔缠绵。
可是,如果,诗人的心中只有孤寂落寞,他笔下的西湖会是什么样子呢?让我们步入张岱的世界,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多媒体显示: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蝶庵、天孙,明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明末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
明亡以后,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
《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明亡入山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
他文学创作以小品文见长。
文笔清新生动,饶有情趣,风格独特。
九年级语文上册 《湖心亭看雪》课堂实录-初中语文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课件说课稿

九年级语文上册《湖心亭看雪》课堂实录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湖心亭看雪》。
(2)理解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了解作者张岱及其作品《陶庵梦忆》的相关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学会欣赏古文,提高朗读和感悟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宁静致远、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准确地朗读和背诵《湖心亭看雪》。
(2)理解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分析课文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所涉及的古代文化常识。
(2)如何理解作者通过描绘湖心亭看雪的场景,表达自己淡泊名利、追求内心宁静的情怀。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张岱及其作品《陶庵梦忆》的相关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湖心亭看雪》,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体会古文的韵律美。
(2)学生通过工具书或小组讨论,解决生僻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课文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所涉及的古代文化常识。
(2)解析作者通过描绘湖心亭看雪的场景,表达自己淡泊名利、追求内心宁静的情怀。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谈谈自己对淡泊名利、追求内心宁静的理解。
(2)选取课文中精彩的句子进行品读和赏析。
四、课后作业:1. 准确地朗读和背诵《湖心亭看雪》。
2. 深入理解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追求内心宁静的短文。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对《湖心亭看雪》的理解和感悟能力。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兴趣,激发学生对古文的热爱,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湖心亭看雪》教学实录

《湖心亭看雪》教学实录《湖心亭看雪》教学实录《湖心亭看雪》是张岱小品的传世之作。
作者通过追忆在西湖乘舟看雪的一次经历,写出了雪后西湖之景清新雅致的特点,表现了深挚的隐逸之思,寄寓了幽深的眷恋和感伤的情怀。
《湖心亭看雪》教学实录一.导入新课:师: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杭州西湖更是以其景致优美闻名于世,白居易曾说过:“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西湖”。
可见西湖美景之诱人,如果有机会游览西湖,你会在什么季节去呢?生回答:(此处略)师:同学们的选择各不相同,却唯独没有冬天,可见大家都希望在最舒适的季节看最美的景色。
有这么一个人,他选择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寒夜独自一人去西湖赏景。
今天,我们跟张岱去《湖心亭看雪》吧,品味他笔下雪景之美,感悟雪中之情。
二.授课过程(一)检查课前预习师:我们看看大家预习的怎么样。
请一位同学介绍张岱生平,其他同学可以进行补充。
生1: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蝶庵、天孙,明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明末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
明亡后,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
《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写于他明亡入山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
文学创作以小品文见长。
文笔清新生动,饶有情趣,风格独特。
师:晓丹同学为我们提供了张岱的生平及著述,其他同学有没有补充的?生2:(补充)张岱曾有《自题小像》一文,“功名耶落空,富贵耶如梦。
忠臣耶怕痛,锄头耶怕重,著书二十年耶而仅堪覆瓮。
之人耶有用没用?”。
作者在自嘲中讽世骂时,显示自己的卓然独立。
师:很好,林祥同学的补充可助我们走进作者思想世界,其他同学有没有补充的?生:没有了。
师:那好,我的资料再加上将晓丹和林祥同学提供的,就较为全面了,请同学们认真读一遍,将黑体部分做笔记。
(出示张岱生平——幻灯片一)生做笔记(二)初读文章——做到读对师:下面请李睿同学朗读课文,要咬字清楚,断句准确。
《湖心亭看雪》教学实录

I课堂I本版主持/张志刚♦实录•学者《湖心亭看雪》教学实录◎潘庆玉(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山东济南250000)一、知人赏文,走进文本,寻文字之妙(师板书课题,激趣导入,屏显张岱简介。
生交流对张岱的认识。
师屏显并讲解“茶淫橘虐”和“书蠹诗魔”,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张岱。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作者张岱不仅是一个书虫,喜欢读诗作诗,还是一个极其热爱生活且有格调的封建文人。
他有远大的志向,前半生过得特别精致,后半生则主要是隐居起来著书立说。
我们今天学的这篇课文就选自他的《陶庵梦忆》。
《陶庵梦忆》属于什么文体?同学们有谁知道?生:回忆录。
师:很好!所谓回忆录,其实就是记录过往的事情。
那《湖心亭看雪》所叙事件发生的时间与文章的写作时间是什么关系?生:《湖心亭看雪》这篇文章写于“湖心亭看雪”这件事发生很多年之后。
师: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里都有一道属于自己的风景,让我们的灵魂栖息。
在张岱眼里,西湖就是一道最让他痴迷的风景。
课文大家都预习过了。
现在,同学们先齐读一遍课文,然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张岱痴迷的这道风景带给你的感受。
(生齐读课文后谈阅读感受。
)生:我的感受是这篇文章非常静。
师:寂静,幽静,恬静。
生:我觉得还有一种清新、淡雅、自然的美。
师:清新,淡雅,自然。
现在,我们就带着这些感受,通过诵读来游历一下作者笔下的西湖。
我读第1段,大家读第2段。
(师生配乐接读。
)师:通过读,我们已经大体上把握了课文的基本内容。
下面,我们先梳理一下课文内容,看看各段分别侧重写了什么。
(屏显。
)梳理课文结构:第1段写—景,第2段写—人。
生:第]段写雪景,第2段写痴人。
师:同学们是从哪句读出“痴人”的?生:最后一句:“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师:很好,有理有据,请坐。
课文第一部分写雪景,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美丽而幽静的画面。
第二部分写人,即遇到了金陵人。
但“痴人”的“痴”到底指什么呢?这是除了赏雪景之外,我们今天需要探究的另一个主要问题。
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湖心亭看雪》课堂实录精选

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湖心亭看雪》课堂实录精选1.课堂实录之一《湖心亭看雪》课堂教学实录师:同学们,大家都知道杭州之盛在于西子一湖,大多数人会选择什么季节出行?生:冬季。
师:大多数人!生:春季或者夏季。
师:在这样的季节可以看到“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师:对于大多数人,会选择一天中什么时间去西湖呢?生:早上。
师:我们的作者张岱在冬季去西湖。
他究竟想要借助表达些什么呢?我们读文言文,首先要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如第二自然段中有一句“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师:昨天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会读了吗?生:会。
师:把我们昨天预习的结果展示给我们的老师。
生:朗读课文。
师:同学们读得很不错啊,朗朗书声是我们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同学们会翻译了吗?“上下一白”的“白”是什么意思?生:全。
师:你怎么知道解释为“全”?生:根据全文的意思。
师:我们还可以通过怎么样的方式来了解文言词的解释呢?课下注释,根据课下注释的标注来了解个别词的解释。
今天老师教给大家一个解释的方法。
“一身是胆”的“一”是什么意思?生:全。
师:由此可以推断,“上下一白”的“一”解释为“全”,这就是推断法。
我们再来看个成语“面面俱到”,“俱”是什么意思?生:全。
师:你能精确翻译这个句子吗?“拥毳衣炉火”。
看到这个句子,你感觉到了天气怎样的状况呢?生:十分寒冷。
师:从哪个词中能恨明确地感受到“十分”呢?生:拥。
生:表达出来了,毛皮大衣本来就说明了寒冷,又说道火炉,更能体现了。
生:我觉得还没有完全体现出来。
师:请说说你的理由。
生:如果十分寒冷,那应该是紧紧裹着。
师:大家注意到了吗?刚才这位男生用了一个词语“紧紧裹”,我们再来翻译下。
我们再来看一个句子“湖上影子,”人教版教参上是这样翻译的,哪位同学来读一下。
生:读翻译。
师:两个红字“道”、“叶”,写出了景物什么特征?生:简洁。
生:孤独。
师:影子这个词语确实能够体现出“孤独”,但影子是淡淡的。
痕、点、芥、粒又写出了什么呢?师:你认为可以用什么两次来形容呢?生:条。
《湖心亭看雪》教学案例实录共3篇

《湖心亭看雪》教学案例实录共3篇《湖心亭看雪》教学案例实录1《湖心亭看雪》教学案例实录近日,笔者参加了一次以《湖心亭看雪》为主题的文学教学。
通过本次教学,不仅增强了学生的文学素养,还培养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力。
本文旨在通过记录实际的教学案例,分享一下如何有效地开展文学教学。
一、教学目标1.了解唐代诗人陆游及其代表作《湖心亭看雪》;2.了解写景抒情的基本技巧和形式;3.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美感体验能力;4.使学生感受到唐诗的文化魅力和情感渗透。
二、教学内容1.了解唐代文学背景和陆游的生平;2.朗读《湖心亭看雪》和背诵诗歌;3.分析诗歌写景和抒情的技巧;4.品味《湖心亭看雪》的情感内涵。
三、教学过程1.理解诗歌背景和作者生平教师通过ppt、图文并茂地介绍唐代文学背景,让学生了解唐诗的特点以及唐代文人的风貌。
然后通过三幅图片让学生对陆游的生平有一定的了解,为学习诗歌创造了必要的背景。
2.学习诗歌和背诵教师朗读《湖心亭看雪》,为学生呈现了一幅幅画面,然后再让学生自己阅读诗歌,并有意识地感受内容和意境。
然后让学生分组背诵,通过反复朗读不断提高学生朗诵的感染力和诗歌理解能力。
3.分析诗歌写景和抒情的技巧教师通过多种方式分析诗歌的写作技巧,如诗歌的节奏、韵律、形式结构、寓意隐喻等。
学生在讲解中自己阅读诗歌,研究如何在不同场景下进行写景抒情的运用。
4.品味《湖心亭看雪》的情感内涵教师通过题外话和课外拓展,让学生感受到《湖心亭看雪》背后的情感内涵。
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自由表达,自由思考,发表个人看法和感言。
四、教学反思本次教学通过多种手段呈现诗歌,让学生在阅读中体验了唐诗的优美和广阔。
通过讲解、讨论与练习,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增强了学生的美感体验能力及阅读技能。
不过在教学的过程中还需注意文学教学要从学生的身心特点出发,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深入理解唐诗而不是机械谙读而忽略了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情感体验。
教师在教学前需仔细检查相关的教学材料和教具,及时修改或更换过时或难以理解的文字或图片,例如在介绍唐代文学背景时,可以通过多媒体ppt,将青铜器等实物展示给学生看,呈现更加鲜活直观的文化背景。
《湖心亭看雪》课堂实录

《湖心亭看雪》课堂实录(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合同协议、演讲稿、策划方案、报告大全、条据文书、公文素材、教育资料、散文诗歌、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texts for everyone,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speech drafts, planning plans, report summaries, documentary documents, official document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prose and poetry,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湖心亭看雪》课堂实录《湖心亭看雪》课堂实录《湖心亭看雪》课堂实录1【导入】师:(吟诵柳宗元的《江雪》)如果说柳宗元“独钓寒江雪”是寄情于山水的话,那么张岱“独往湖心亭看雪”则是痴情于山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心亭看雪》教学实录【教学实录】第一部分:导入师:同学们知道,王老师的儿子叫——生:尹犀墨!(笑)师:这个名字出自一个成语——生:惜墨如金!师:对。
惜墨如金是写作的一种境界。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湖心亭看雪》就只有短短140来个字。
但是,我们却要用——请读出大屏幕上蓝色的字——生:字斟句酌咬文嚼字师:对,我们就要通过这样的精读,努力走进三百多年前的古人张岱的心灵深处。
第二部分:整体阅读把握全篇师:现在请仔细听录音朗读,粗步感知课文内容,进行字词抢答。
【投影展示】一、牢记以下词语的读音毳(cuì)衣雾凇(sōng )沆(hàng )砀(dàng )打更(gēng ) 铺毡(zhān)二、抢答:一词多义分辨第一组:一小舟上下一白第二组:是日更定是金陵人第三组:上下一白强饮三大白而别第四组:是日更定矣湖中焉得更有此人(师组织学生抢答)师:这一次我们集体朗读全文,回答两个很关键的问题。
【课件展示】大声朗读并思考:1、都说这篇短文里有一个地方前后矛盾,你能找出来吗?2、请在文中找出一个最恰当的词语来评价张岱。
(生朗读)生:文中开头说“独往湖心亭”,后文却说是“舟中人两三粒”,人数是矛盾的。
师:真好!非常敏锐!是不是张岱数学没有学好,数不清楚人数啊?(众笑)还是其中另有玄机呢!请再说说第二个问题。
生:这个字是“痴”。
师:聪明极了!作者描写舟子说这话的时候用的是“喃喃”,你感受到舟子是什么样的神态了吗?生:大惑不解。
师:好!你能读出舟子的大惑不解的神态吗?(师引导学生多次朗诵舟子之话,模仿其表情神态,读出味道)师:“痴”用通俗的话怎么讲啊?生:傻,笨,另类!生:呆。
反正就是行为举止不同常人。
生:智商比较低。
(众笑)师:对,这个张岱啊,就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呆人。
呆人必定有呆行,现在我们就来“观其痴行”。
第三部分:咬文嚼字论“痴行”【课件展示】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桡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指导生朗读这三句)师:说说看,从这三句你看出张岱有什么异常行为啊?生:他居然在大雪三日之后的晚上跑去看雪,真是太不可思议了!师:古人以三为多,大雪三日就是大雪多日,大家把这句子有感情地,稍微夸张地读一遍。
(生动情读,教师引导学生有意识地稍微夸大处理“大”、“三”字和“绝”字)师:文中说,“湖中人鸟声俱绝”,什么意思?请用一个成语来替换。
生(想了想):万籁俱寂。
师:好!“绝”的仅仅是“声音”吗?重庆不下雪,那我们想象一下,还有哪些东西也消失了?生:湖上白茫茫的一片,白得刺人的眼睛,人呵出的气,到空中马上就被凝固了,耳边是呼呼的风声,空气都是冰凉的。
师:哦,色彩也消失了,温暖也消失了。
生:人的活动也消失了。
生:所有的生机和活力也消失了。
师:说得真好!现在我来采访一下智商都不低的同学们。
(众笑)在这样天寒地冻的天气里,你会在家干什么?生:烤火。
生:缩在被窝里看书睡觉。
生:喝热茶热咖啡聊天看电视。
生:我烤着火上网玩游戏。
师:你很诚实啊!(众笑)可是,张岱,他做了什么呢?请读出来——(生读“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师:他冷吗?生:冷!师:何以见得?注意咬文嚼字。
生:拥师:何以见得?为啥不用“穿”或者“披”呢?生:“拥”说明衣服很厚,整个人都蜷缩在衣服中了。
生:“拥”还说明张岱是把炉火抱在怀中的,他冷得很。
师:看来,在“冷”的感觉上,张岱并不异于常人啊!张岱到了湖心亭之后,这天寒地冻万籁俱寂之中却出现了一点温暖和亮色,因为湖心亭上居然还有另外两个痴人!见到张岱,这两个痴人很是激动啊,来,把他们的激动朗读出来。
【课件展示】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辅导学生反复朗读“大喜曰”一句)师:我听出了欣喜和自豪啊。
来,假如你就是那两个痴人,咱们来自我表扬一下,说出“湖中焉得更有此人”的言外之意。
以这样的句式说“湖中居然有此人”?或者用现代汉语说也可以,用“我们都是人”的句式。
生:湖中居然有此雅兴之人!生:我们都是有高雅情趣的人!生:湖中居然有此豪情之人!生:湖中居然有此志同道合之人!生:湖中居然有此超凡脱俗之人!生:我等皆醉翁,之意不在酒,也不全然在乎冰天雪地间也!(全场鼓生:我们都是超人!(众笑)……师:同学们啊,张岱曾说“人无癖,不可与之交,以其无真情也;人无疵,不可与之交,以其无真气也”,这两个金陵客超凡脱俗,应该有可能和张岱成为知己。
但是,现在老师要同学们继续咬文嚼字,深入研究一下——【课件展示】张岱巧遇金陵客,他也和金陵客一样满心欢喜吗?(指导生朗读该段)生:我觉得他是满心欢喜的。
因为他强饮了“三大杯”。
三大杯啊,老师,这是货真价实的饮酒啊!喝得多说明他心情愉快。
(众笑)师:分析得好!这个“大”咀嚼得有意思!生:我认为他并不是满心欢喜的。
他是被金陵客“拉”着饮酒的!说明他并不是很情愿啊。
师:再分析一下这个“拉”字!生:从“拉”字中我看出张岱并不是非常愿意饮酒的。
否则,他就会自己主动进入酒局了。
师:品得好品得好!生:而且他是“强饮三大杯”,这个“强”字,我看出他多少有些勉强的。
师:哟,有意思,不管是“勉强”还是“努力”,这其中的滋味都值得生:我也认为他并不欣喜。
你看,他是“强饮三大白而别”,喝完就走了,如果他很高兴的话,一定不会走。
师:真聪明。
如果欣喜,按照常理,应该是酒逢知己千杯少啊,会需一饮三百杯啊。
生:我也认为张岱不会很快乐,因为他和金陵客根本就是不同性格的人。
师:慢!这个发现很珍贵。
刚才我们已经替金陵客自我表扬了,张岱和金陵客都是高雅脱俗之人。
你怎么会认为他们性格不同呢?生:他们看雪的方式不一样啊!张岱是一个人来的。
金陵客是约了朋友来的,还带了酒,烧着火,把湖心亭搞得热气腾腾的。
师:哦,你总结一下你感觉到的他们的不同的个性。
生:金陵客比较豪爽。
张岱比较忧郁。
师:好!你咬文嚼字嚼出了境界了!(众笑)生:我也认为他们之间并不和谐。
你看,分别的时候,他们的问答就根本是答非所问。
师:来,体会一下这位同学所说的答非所问。
如果这边四排的同学是张岱,这边三排的同学是金陵客,我们来分角色读一读“问其姓氏,乃金陵人”一句,注意啊,不要读错了。
(生分角色读,恍然大悟)师:我想起《还珠格格》中的一个细节,小燕子的哥哥才出现时,尔康他们问他姓名,他不答,只说——生:一箫一剑走江湖,千古情愁酒一壶……以天为盖地为庐!(鼓掌)师:这是不是很相似啊!(众笑)师:我采访一下这个同学,如果你遇到一个知己,要分别了,你们会彼此留下什么呢?生:电话、地址、QQ、电子邮箱……(众笑)师:是啊,同学们,酒逢知己千杯少啊,知己一个也难求,可是,张岱他们呢?饮酒之前不问姓氏,饮酒之后才问;问了却答非所问,即使是答非所问也不追究,而是彼此挥一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
我们旁观者清啊,干着急啊,我们希望他们是“金风雨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啊!(众笑)这段奇遇,是不是张岱处理得太草率了。
(众笑)师:难道张岱是一个孤僻的人吗?或者在他的眼中,金陵客不配成为他的知己深交?这让老师非常奇怪,产生了探询张岱心灵深处的想法的冲动。
怎么办呢?这是三百多年前的人和事了,现在咱们手上也没有啥资料,无从入手。
怎么办?(生面面相觑)师:文章的题目叫《湖心亭看雪》啊,还记得老师经常念叨的一句话——【投影展示】一切景语皆情语(生读)第四部分:咬文嚼字赏“痴景”师:比如,关于西湖的诗句很多,我们一起来回忆几句。
【课件展示图画诗句】(生动情朗读“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师:告诉老师,你从诗人笔下之景中,感受到了杨万里什么样的心情?生:他很愉快,满心喜悦。
【课件展示图画诗句】(生动情朗读“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师:请告诉老师,你从苏轼笔下之景,又感受到了苏轼什么样的心情?生:他也是幸福的,他愉快地赞美着西湖啊。
【课件展示图画诗句】(学生朗读“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师:告诉老师,你又从林升笔下之景,感受到了林升什么样的心情呢?生:痛恨统治者不争气,他在埋怨在愤怒。
师:就是这样啊,同学们,景语和情语之间息息相通,现在,就让我们去研究痴人眼中之痴景,进一步去探寻张岱的心灵世界吧。
【课件展示写景句】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师指导学生朗读)师:这样的一副雪景,你觉得有什么特别之处吗?生:我感觉第一句给人一种苍苍茫茫的感觉。
师:是吗?但老师觉得呀,这一句有问题。
你看“天与云与山与水”多拖沓啊,开头我们还说张岱作文惜墨如金呢?这里居然一连用了三个“与”,我看一个都不用也行。
生:不行,老师。
师:为什么不行?你看我读。
(师去掉四个“与”,很认真地读了)我们对比再读一读。
先去掉“与”读一遍,然后再把原文读一遍。
(生对比读了一遍)生:哦,老师,我感觉出来了,这四个“与”并不多余,它让“天、云、山、水”四个景物融和在了一起,如果去掉,好像它们之间的界限很清楚似的。
生:四个“与”字就造成了一种天地苍茫的浩大气象。
有这四个“与”,后文的“上下一白”才显得更有气势。
师:好样的,有眼光!来,咱们读出天地苍茫的景象。
(师指导学生拖长音调读,摇头晃脑,读出韵味儿)生:我觉得文中的量词用得很怪,和我们平时的不一样。
师:有同感。
我如果来写,我会这样写“惟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而已”,你认为如何呢?生:我觉得作者就是想把后面的景物写得很小很小,好和前面的“上下一白”形成鲜明对比。
师:有意思!你的这句“就是想”激发了老师的共鸣。
我也觉得这句话不仅是量词有问题,而且顺序也有问题呢,如果我来写就这样安排“湖上影子,惟舟中人两三个、余舟一艘、湖心亭一座、长堤一条”,你看,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清晰,符合人的心理要求嘛!生:不好,味道全没有了。
师:啥味道?生:好像作者要把自己融和进苍茫宇宙的那种味道。
师:“融进”这个词用得妙!是啊,老师也感觉到张岱是想和自然融合在一起的,否则你说,张岱和舟子是在船上的吧,他怎么能够说自己和舟子是“舟中人两三粒”呢?这视角根本就不对啊!师:还有,咱们读读最后一句,把那个“而已”的味道读出来。
(生反复读“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教师反复指导“而已”的读法,去掉再读)师:感觉到这“而已”的言外之意了吗?生:景啊,人啊,不过是这沧海一粟罢了,在苍茫天地中,他们都似有似无,“天人合一”了!(师生热烈鼓掌)师:哦,这同学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原来痴人眼中有痴景,是因为有个“天人合一”,融入宇宙的愿望啊!这样看来,当时张岱去湖心亭看雪,他是怎么定位自己与自然的关系和世俗社会的关系的?生:他不想见人,也不希望被人见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