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国际分工

合集下载

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

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

第二次国际分工(18世纪 世纪70 2. 第二次国际分工(18世纪70 年代—19世纪60年代) 19世纪60年代 年代 19世纪60年代)
主要事件: 主要事件: 第一次科技革命 主要特点: 主要特点: 工业国使用机器生产工业品与 农业国仍用封建时代工具生产粮 食和工业原料之间的国际分工
第三次国际分工( 19世纪 世纪70 3. 第三次国际分工( 19世纪70 年代—20世纪40年代) 20世纪40年代 年代 20世纪40年代)
2. 社会经济条件
(1)科技水平 (2)生产力发展水平 (3)国内市场规模与经济结构 (4)人口数量与质量
3. 文化与宗教影响
4. 上层建筑的影响
(1)国家政府利用上层建筑的作用,通过 国家政府利用上层建筑的作用, 经济力量、暴力手段、 经济力量、暴力手段、签订不平等条约 等来形成对自己有利的国际分工格局; 等来形成对自己有利的国际分工格局; (2)国家政府采取封锁、禁运、断绝经济 国家政府采取封锁、禁运、 贸易关系等手段,人为地割断一国与其 贸易关系等手段, 他国家的经济联系, 他国家的经济联系,从而使其在国际分 工格局中处于不利地位。 工格局中处于不利地位。
主要事件: 主要事件: (1)第二次科技革命 (2)资本输出占据统治地位 (3)世界多边贸易的发展 (4)世界货币的形成 主要特点: 主要特点:宗主国与殖民地半殖民地 之间、 之间、工业发达国家与初级产品 生产国之间的分工不断加深
第四次国际分工(20世纪50年 世纪50 4. 第四次国际分工(20世纪50年 代至今) 代至今)
第一章 国际分工与 国际贸易
一、国际分工与国 际贸易的关系
1. 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开展的基础 2. 国际分工决定了一个国家的贸易形 态和方向

三章节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

三章节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
第一节 国际分工
一、国际分工的含义
国际分工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国民经济 内部分工超越国界,向国外延伸发展的结果,是 产生国际贸易和形成世界市场的基础。
国际分工是历史、 经济的范畴
二、国际分工的产生与演变
(一)国际分工的萌芽阶段(16—18世纪中叶)
1. 国际分工的过程伴随着野蛮的掠夺 2. 分工主体是宗主国和殖民地之间的特殊分工 3. 对强迫参与分工的另一方的社会经济发展不 仅没有起到促进作用,反而造成了严重的损失, 甚至是倒退或毁灭
1.分工的中心由原来英国扩大为英、法、德、
日、美等一组发达国家为工交换的商品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4.加重了殖民地国家经济发展的两种依赖性
5.形成了相互依赖的世界市场
(四)国际分工的深化阶段(二战以后)
1.发达国家之间的水平型分工占主导地位 2.国际间工业部门内部分工逐步增强 3.国际分工国家的经济基础发生了变化 4.区域性经济集团内部分工加强 5.国际服务分工逐步形成 6.跨国公司内部的网络化国际分工体系逐步形成 7.“大脑——手脚”型国际分工成为潮流
三、影响国际分工发展的因素
(一)自然条件是国际分工 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自然条件包括气候、土地、水流、自然资源、 地理位置和国土面积等等。
(二)社会生产力是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 的决定性因素
生产力的发展决定国际分工的广度、深度和形式
各国生产力水平决定其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科学技术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第二节 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
一、国际分工与国 际贸易的发展速度
1. 国际分工为国际贸易提供交换的物质基础 2. 国际分工的优越性会吸引各国主动参与国际 贸易 3. 国际分工促进了国际贸易的持续发展

课件-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

课件-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

置、排气装置油泵;荷兰生产涂料、机件;德国生产活塞、筋
轮盘、速度计、燃料箱、后轮轴;比利时生产坐垫;奥地利生
产水箱、加热器软管。
8
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
第四,从产业间分工和产业内分工进一步发展到产品内分工,这 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分工的主导形式。所谓产品内分工 ,就是指产品生产过程被拆散分布到不同国家进行,从而形 成了以生产工序、生产区段、生产环节为对象的分工体系, 这种国际分工是比较典型的价值链分工。
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
国际分工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并处于不断演化的发 展过程之中。
第一阶段——16世纪到18世纪60年代
15世纪末至16世纪上半叶的地理大发现以及随之而来的
殖民地开拓,大大扩大了销售市场,并促进了手工业生
产向工场手工业生产的过渡,使工业和产量迅速增长。
那时,西欧殖民者因暴力手段和超经济的强制手段,在
者控制,后者被控制;前者剥削,后者被剥削。这种不
国家的不平等的贸易关系。
12
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
第五,国际分工影响一国对外贸易依存度和世界贸易依存 度。对外贸易依存度也称对外贸易系数,指的是一国对外 贸易总额在该国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世界贸易依 存度又称世界贸易系数,指国际贸易值在世界总产值中所 占的比重。一国经济对于对外贸易的依赖程度、世界经济 对于国际贸易的依赖程度与国际分工有很大关系。国际分 工的发展,使各国对外贸易依存度和世界贸易依存度都有 了很大的提高。
的工业部门的生产,并把落后的农业部门的生产转移到海 外。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落后国家的农民被迫为世界市 场生产原料和粮食,并变为先进国家工业品的消费者。这 样,原来在一国范围内的城市与农村,工业部门与农业部 门之间的分工,就逐渐演变成世界城市与农村的分离与对 立,演变成以先进技术为基础的工业国与以自然条件为基 础的农业国之间的分工。这种国际分工格局可以称为垂直 一体化模式的国际分工。

国际贸易国际分工

国际贸易国际分工
国际贸易国际分工
2023-11-03
目 录
• 国际分工概述 • 国际分工的理论基础 • 国际分工的动因与影响因素 • 国际分工的效应与挑战 • 国际分工的未来趋势与展望 • 国际分工案例研究
01
国际分工概述
定义与特点
01
定义
02
特点
03
1. 多样性
04
2. 动态性
05
3. 互补性
国际分工是指不同国家之 间根据各自的生产要素禀 赋和比较优势,在国际贸 易中承担不同的生产环节 和产品角色,以实现全球 范围内资源的最优配置和 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生产专业化程度
一个国家的生产专业化程度越高,其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就 越高,就越有可能在国际分工中占据优势地位。高度的生产 专业化能够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从而 在国际市场上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
跨国公司与国际贸易
跨国公司的作用
跨国公司在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中扮演着 重要角色。它们通过建立跨国生产网络和 全球供应链,将不同国家的资源和市场整 合起来,推动全球贸易的发展。跨国公司 通常会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最佳的投资和贸 易伙伴,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并获得更 大的利润。
意义
规模经济理论解释了为什么企业在生产某种产品时会选择大规模生产 ,并通过国际化分工和贸易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同时,也为政策 制定者提供了制定产业政策和推动经济发展的思路。
03
国际分工的动因与影响因 素
经济发展水平差异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
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导致不同国家在国际分工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发达国家通常拥有先进的科技、高效的生产 效率和丰富的资本储备,主要承担研发、设计、品牌推广等高端环节,而发展中国家则主要承担生产制造、加 工组装等中低端环节。

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之间的关系

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之间的关系

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之间的关系一、引言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是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际分工指不同国家或地区依据自身的资源禀赋和优势,通过专业化生产,形成全球经济合作与竞争的关系。

国际贸易则是指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的商品和服务的交换活动。

本文将探讨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之间的关系,旨在深入剖析两者的互动关系以及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二、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的定义与特点2.1 国际分工的定义与特点国际分工是指不同国家或地区按照各自的资源禀赋和优势,通过专业化生产,形成全球经济合作与竞争的关系。

国际分工的特点包括: - 分工明确:不同国家或地区在特定领域或产业上具备明确的分工,以实现效率的提升。

- 互补性:各国的资源禀赋和经济结构存在差异,形成互补性的分工关系。

- 专业化生产:各国或地区专注于自身擅长的领域或产业,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

2.2 国际贸易的定义与特点国际贸易是指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的商品和服务的交换活动。

国际贸易的特点包括:- 互惠性:国际贸易是基于互惠原则进行的,各国通过贸易交换获得所需的商品和服务。

- 依赖性:各国在资源禀赋和产业结构上存在差异,彼此之间存在依赖关系。

- 扩大市场:国际贸易可以扩大市场规模,提高产品的销售量和利润。

三、国际分工对国际贸易的影响3.1 促进国际贸易发展国际分工为国际贸易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各国通过专业化生产,形成了互补性的分工关系,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不同国家或地区在专业领域上形成竞争优势,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效率的提升,从而促进了国际贸易的扩大和深化。

3.2 优化资源配置国际分工使各国或地区能够将资源用于最具竞争力的领域或产业,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资源禀赋不同的国家通过分工合作,能够更好地利用各自的资源优势,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从而实现经济的高效发展。

3.3 降低生产成本国际分工使得各国或地区能够通过专业化生产实现规模经济效应,从而降低生产成本。

不同国家或地区在特定领域或产业上形成竞争优势,通过大规模生产和分工合作,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

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


要素禀赋论(赫克歇尔、俄林)

主要观点:商品价格的国际绝对差异 是国际贸易产生的直接原因,主要 是因为两国的要素禀赋不一样,生 产中所使用的要素比例不一样。它 是以比较优势原则为依据,在理论 和政策上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里昂惕夫之迷”

(ti)惕



里昂惕夫利用他所创立的投入产出分析法,对美国的进出 口商品进行了验证,结论是美国出口商品的劳动密集度要 大于进口替代品的劳动密集度。而按赫克歇尔——俄林理 论,美国应该是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 品。对于这个谜西方经济学家提出了不同的解释: 里昂惕夫的解释:这种现象出现是因为美国利用对外贸易 来节约资本和安排剩余劳动力所致。 人力技能理论:认为熟练劳动禀赋相对丰富的国家,出口 以熟练劳动密集型工业品为主,进口以非熟练劳动密集型 工业品为主;熟练劳动程度相对稀缺的国家,出口以非熟 练劳动密集型工业品为主,进口以熟练劳动密集型工业品 为主。美国的对外贸易就属于前者。 人力资本理论:该理论认为熟练劳动能力也是一种资本, 称之为人力资本,它和实物资本一样可以重复取得收益。

3、产业内贸易理论:他解释了同一产业部门产品之间 相互进行贸易的原因和规模。
当代国际贸易理论的新发展

新情况:战后半数以上的国际贸易在发达国家之间进行, 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的贸易只占世界贸易的1/5。 这种情况赫——俄理论无法解释。 新理论: 1、需求相似理论:从需求方面解释了为什么战后发达 国家之间的贸易占了国际贸易的最大比重。 2、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强调技术在国际分工中的重要 作用,这一理论可用于解释工业品的国际贸易格局。
西方经济学家 的国际分工、国际贸易理论

绝对成本论(亚当· 斯密) 比较成本理论(大卫· 李嘉图) 要素禀赋论(赫克歇尔、俄林) “里昂惕夫之迷” 当代国际贸易理论的新发展 1.需求相似理论 2.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3.产业内贸易理论

第二章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理论

第二章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理论

萌芽阶段表现为:西欧殖民主义者强制性地对拉丁美 洲、亚洲、非洲等进行掠夺,从这些地方为本国输送自 己不能生产的农作物,并扩大本国工业品的生产和出口 ,出现了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最初的分工形式。
(二)国际分工的形成阶段(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
这一时期的第一次产业革命,使国际分工进入形成阶段。 随着产业革命的完成,英国等建立了大机器工业和现代化工 厂制度,确立了资本主义生产体系,促进了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 的发展,由此促成国际分工的形成。这一时期的分工形式是形成 以英国为中心的包括亚非拉在内的国际分工。
单的加工的分工 ②发达国家资本技术密集型制成品和发展中国家劳动
密集型制成品 4.区域性经济组织内部分工加强 5.从垂直分工,主
要指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制造业与农业、矿业的 分工。这种分工的特点是,发展中国家资源与发达国家 的工业品进行不等价交换。
之,则只有比较劣势。
(2)用相对成本来衡量。所谓“相对成本”,指的是一个产品
的单位要素投入与另一产品单位要素投入的比率。用公式
表示:
单位产品A的要素投入量(aLA)
产品A的相对成本 =----------------------------------
核心原则:“两优取其重,两劣取其轻”
比较优势说的理论前提
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它们只生产两种产品。此即 所谓的两个国家、两种产品模型或2×2模型;
两种产品的生产都只有一种要素投入:劳动;
两国在不同产品上的生产技术不同,存在着劳动生 产率上的相对差异;
给定生产要素的供给量,要素可以在国内不同部门 流动但不能在国家之间流动;
绝对优势的衡量有两种办法:
(1)用劳动生产率,即用单位要素投入的产
出率来衡量 : 产品j的劳动生产率可用

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

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

(二)影响国际分工的重要因素
1、生产力水平因素 它是国际分工形成与发展的决定因素。只有在机器大工业发展 起来以后 ,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提高的情况下,才会产生进行 国际分工的要求。随着科技进步和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必然 会对国际分工提出更高的要求。 2、生产关系因素 参与国际分工国家的社会生产关系决定着国际分工的性质和特 点。例如在旧殖民主义时期,国际分工明显带有宗主国掠夺、 统治殖民地、附属国的性质和特点。 3、自然条件因素 不同国家的地理 、气候、资源、国土等条件不同,为国际分工 提供了自然基础。但现实中究竟如何进行国际分工归根结底是 由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的。
四、国际分工的类型
(一)按参加国际分工经济体的生产技术水 平和工业发展情况的差异来分类,可划分为 二种不同类型的国际分工形式。 1、垂直型国际分工
是指经济发展水平相差悬殊的国家之间的 分工。这类分工主要表现为发达国家与发 展中国家之间的分工,它分为两种。
(1)一种是指发达国家主要生产具有较高技术 水平的工业制成品,而发展中国家则主要生产技 术水平较低的农矿业初级产品。垂直型国际分工 仍是当前国际分工的一种重要形式。
总结: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
(三)从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世界 市场最终确立时期。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以 后,人类进入“电气时代”。经济组织方面, 促使垄断组织出现,大企业时代来临,企业 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企业日趋国际化,出 现了跨国公司。工业部门方面,出现了一系 列新兴工业部门,如电力工业、汽车制造、 化学工业石油工业等。第二次工业革命进一 步加快了城市化进程,是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2)产业间水平分工后者则是指不同产业所生 产的制成品之间的国际分工和贸易。由于发达 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发展有先有后,侧重的工 业部门有所不同,各国技术水平和发展状况存 在差别,因此,各类工业部门生产方面的国际 分工日趋重要。各国以其重点工业部门的产品 去换取非重点工业部门的产品。工业制成生产 之间的分工不断向纵深发展,由此形成水平型 国际分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松下
主板、电容器——村 田制作所、日东电工
➢ 国际分工对国际贸易的推动作用
通过比较优势,发挥优势互补 扩大生产规模,形成规模经济 引进竞争,促进技术、管理等的改进
有效配置资源,提高生产效率
二、国际分工的产生与发展
(一)国际分工的萌芽阶段(16-18世纪中 叶)
资本主义以前 ,自然经济,只存在着不 发达的社会分工和不发达的地域分工。

强调绝对的贸易顺差, 主张多卖少买或不买并主张采取行政手段, 控制商品进口,禁止货币输出以积累货币财富
恩格斯
就像守财奴一样, 双手抱住他心爱的钱袋, 用嫉妒和猜疑的目光打量着自己的邻居
➢ 16世纪下半期到18世纪为晚期重商主义
重视的是长期的贸易顺差和总体的贸易顺差 认为在一定时期内的外贸逆差是允许的 只要最终的贸易结果能保证顺差 保证货币最终流回国内就可以
产品的平均生产成本,无经济利润 (7)无运输成本 (8)两国之间的贸易是平衡的
❖ 2.生产和贸易模式
(1)用劳动生产率,即用单位要素投
入的产出率来衡量。产品j的劳动生产
率可用
来表示,其中Qj是产量,L
是劳动投入。一国如果在某种产品上具
有比别国高的劳动生产率,该国在这一
产品上就具有绝对优势
绝对优势的 衡量方法
教学目的和要求
❖ 了解国际分工的含义及其发展 ❖ 熟悉国际分工发展的制约因素 ❖ 掌握几种主要的国际分工理论的思想、模型及其现
实经验
❖ 第一节 国际分工的产生与发展 ❖ 第二节 当代国际分工 ❖ 第三节 国际分工的发展条件 ❖ 第四节 国际分工理论
第一节 国际贸易的产生和发展
一、国际分工的含义与作用
第二节 当代国际分工
一、当代国际分工发展的背景
二、当代国际分工的特点
(一)国际分工基础在深化 世界性产业结构在扩大 经济全球化快速进行 市场经济体制普遍接受 国际分工参与度扩大
二、当代国际分工的特点
(二)国际分工形式多样化 垂直型 水平型 混合型 外包型 网状型
二、当代国际分工的特点
错误: 认为贸易 是”零和游戏“
贸易平衡论
进步性: 贸易平衡 收支平衡
➢ (三)重农学派的重商 主义政策
• 主张经济自由和重视农业的思想,从而逐渐形成了 重农学派
• 创始人是弗朗斯瓦·魁奈(François Quesnay,16941774)
• 核心思想是主张自由经济,包括自由贸易
• 评价:
✓ 对农业的过分重视使得在国际贸易理论方面没有太 多贡献
✓ 自由经济思想对后来的古典经济学家有很大的影响
➢ (一)绝对优势说(Absolute Advantage)的主 要内容
• 代表人物—亚当·斯密(Adam Smith,1723-1790)
• 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的原因和基础是各国间存 在的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别
• 一国如果在某种产品上具有比别国高的劳动生 产率,该国在这一产品上就具有绝对优势;相 反,具有绝对劣势
• 绝对优势也可间接地由生产成本来衡量:如 果一国生产某种产品所需的单位劳动比别国 生产同样产品所需的单位劳动要少,该国就 具有生产这种产品的绝对优势,反之则具有 劣势
• 各国应该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劳动生产率 和生产成本“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其不 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其结果比自己什 么都生产更有利
(2)用生产成本,即用生产一单位
产品所需的要素投入数量来衡量。
单位产品j的生产成本(劳动使用量)
可用
表示。如在某种产
品的生产中,一国单位产量所需的
要素投入低于另一国,该国在这一
产品上就具有绝对优势。
❖ 引入模型分析
1.假设有两个国家:中国和美国 2.两国都生产“大米”和“小麦”,
但生产技术不同 3.劳动是唯一的生产要素, 两国有相同的劳动力资源,都是100人
11世纪欧洲城市兴起.手工业与农业逐 步分离,商品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
15世纪末到16世纪上半期的“地理大发 现”和随后的殖民地开拓 ,出现了宗主国 和殖民地之间最初的分工形式 。
(二)发展阶段(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 60年代)
第一次工业革命 ,由英国波及到其他国 家,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建立 这一时期国际分工的特点:
(三)国际分工格局的主导与层次化 发达国家处于国际分工的主导地位 国际分工格局出现层次化
第三节 国际分工的发展的条件
❖ 一、自然条件 ❖ 二、社会生产力 ❖ 三、人口与市场 ❖ 四、交通和通讯业 ❖ 五、资本流动 ❖ 六、国际生产关系 ❖ 七、经济体制与政策
第四节 国际分工理论
一、斯密之前的贸易思想
机器大工业的建立为国际分工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英国成为国际分工的中心
世界市场上出现了大宗商品
(三)形成阶段(19世纪中叶到第二次世界 大战)
垄断代替了自由竞争,资本输出加强, 形成了国际分工体系。 这一时期国际分工的特点:
分工的中心国家扩大
发达国家间出现部门分化
亚、非、拉美国家垂直型分工加深
生产和消费变成世界性
➢ (一)早期的分工交换思想
• 古罗马古希腊时代
一个女奴隶等于四条公牛
• 柏拉图(Plato,公元前427-347年)最早提 出国际分工思想
• 早期的国际贸易思想还从宗教神学中产生; 基督教教会对其影响也较大
❖ (二)重商主义(Mercantilism)的贸易观点 ❖ 时间:15世纪末到18世纪 ❖ 15世纪到16世纪中叶为早期重商主义
➢ (二)绝对优势贸易模型 1.基本假设 (1)两个国家和两种可贸易产品 (2)两种产品的生产都只有一种要素投入:劳动 (3)两国在不同产品上的生产技术不同,存在着
劳动生产率上的绝对差异 (4)给定生产要素(劳动)供给。要素可以在国
内不同部门流动但不能在国家之间流动 (5)规模报酬不变 (6)完全竞争市场。各国生产的产品价格都等于
❖ 国际分工(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r) 是指世界各国之间的劳动 分工
❖ 它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 国民经济内部分工超越国家界限而 形成的国家之间的分工
❖ 其表现形式是各国货物、服务等商 品的交换
组装加工——台湾 富士康
屏幕——韩国LG、 日本夏普
内存、电池、——韩 国三星、日本东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