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常用字的用法

合集下载

常用文言文字词及翻译

常用文言文字词及翻译

常用文言文字词及翻译文言文字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它在我国的历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虽然现代汉语已经成为了我们日常交流的主要方式,但了解和学习文言文字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本文中,我将介绍一些常用的文言文字词汇及其翻译,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古代文献和文化遗产。

一、日常用语1. 诸葛亮:意为聪明才智的代名词,可用于形容聪明的人。

2. 侍从:指陪伴在身旁、服侍的人。

3. 纷纷扬扬:形容事物纷繁复杂、变化多端。

4. 各抒己见:每个人都表达自己的观点。

5. 鸿篇巨制:指篇幅长、内容宏大的作品。

二、人物称谓1. 吾:我,表示说话人自己。

2. 予:我,较为儒雅的代词,多用于自我介绍和古代诗词中。

3. 丈夫:一般指成年男子,也可泛指男性。

4. 贤士:指有才德的人,常用于对有学问有道德的人的称赞。

5. 仕宦:指担任官职。

三、时间和动作1. 晨昏:指一天的早晨和傍晚。

2. 朝暮:指一天的早上和晚上,常用于古代诗词中。

3. 行舟:指乘船旅行。

4. 赴约:指按约定的时间前往约会地点。

5. 忍辱负重:忍受屈辱、扛起重担。

四、情感和品质1. 忧愁:形容内心的痛苦和忧虑。

2. 悲伤:心情沉重,表示因为失去或遭遇了不幸而感到悲痛。

3. 善良:指心地善良、善于助人。

4. 悔过:指认识到错误后的懊悔和改过自新。

5. 忠诚:指对于信仰或忠实于职责的坚定不移。

五、事件和现象1. 喜怒哀乐:指人的情绪表达,包括喜悦、愤怒、悲伤和快乐。

2. 德行:指人的品德和道德修养。

3. 焚书坑儒:指秦始皇焚烧书籍和杀害儒士的事件。

4. 三纲五常:指儒家思想中的道德准则,强调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义务和伦理规范。

5. 丰收:指农作物收成好,产量丰富。

通过学习这些常用的文言文字词汇及其翻译,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古代文献和文化遗产,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深厚底蕴。

同时,对于汉语的学习和应用也具有积极的影响,促使我们更好地掌握汉语表达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文言文学习中的常见字词用法解析

文言文学习中的常见字词用法解析

文言文学习中的常见字词用法解析文言文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学习文言文需要熟悉其中常见字词的用法,才能准确理解和运用古文。

本文将对文言文学习中的常见字词用法进行解析,帮助读者更好地掌握文言文。

一、古代词汇的用法1. 令:表示使令、使命的意思,常用于表示命令、要求等。

例如:“令孩儿当行”,即要求孩子要做到。

2. 朕:古代君王自称的第一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我”。

例如:“朕亦蒙汝等殷勤”。

3. 臣:指朝廷官员对君王自称的第一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我”。

例如:“臣弟”即指称自己是君王的弟弟。

4. 邦:指国家、国土的意思。

例如:“中原之邦”,即指中原地区的国家。

5. 国:指国家、国土的意思,与邦类似。

例如:“中央之国”即指中央地区的国家。

6. 世:指时代、年代的意思。

例如:“世人”即指当时的人们。

7. 政:指治理国家、管理政务的意思。

例如:“政教有常”。

二、古代词语的用法1. 故:表示原因、缘由的连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因为”。

例如:“故天子之所历数也”。

2. 然则: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但是”、“然而”。

例如:“然则以今之法无益于治也”。

3. 何者: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什么”、“哪个”。

例如:“何者更为奇哉”。

4. 此乃:表示强调或是因果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就是”、“正是”。

例如:“此乃道德之根本”。

5. 盖:表示推测和论证,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那么”,也可表示原因、目的。

例如:“盖闻明主之知臣也”。

6. 若:常用于条件句,表示假设或条件。

常与“则”连用,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如果”。

例如:“若主上得智者”。

三、古代文言文的标点符号用法1. 句号:“。

”常用于表示句子的结束。

2. 问号:“?”常用于表示疑问句。

3. 叹号:“!”常用于表示惊叹、赞叹等强烈的情感。

4. 逗号:“,”常用于表示句子的分隔。

5. 顿号:“、”常用于列举事物或并列词语之间的分隔。

文言文各种字的翻译

文言文各种字的翻译

1. 也:表示语气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了”、“啊”等。

例:吾亦知其然也。

(我也知道是这样的。

)2. 而:连词,表示转折、递进等关系。

例: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我整天思考,不如片刻所学。

)3. 于:介词,表示时间、地点、原因等。

例:子路于卫,闻其有孔子,欲往从之。

(子路在卫国,听说有孔子,想去跟从他。

)4. 何:疑问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什么”。

例:吾有何德,而敢受君子之教?(我有什么德行,敢接受君子的教诲?)5. 且:副词,表示递进、转折等关系。

例:吾欲观其徵,而未知其极。

(我想观察它的征兆,却不知道它的极限。

)6. 乃:连词,表示结果、原因等。

例:吾尝三思,乃决行之。

(我反复思考三次,才决定行动。

)7. 焉:疑问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哪里”、“怎么”等。

例:吾欲问之,焉可得也?(我想问他,哪里能找到呢?)8. 其:代词,表示指代。

例:吾未见其明,而不识其暗。

(我没有见过他的明,却不知道他的暗。

)9. 若:连词,表示条件、假设等。

例:若有人兮,知吾之者。

(如果有人知道我。

)10. 虽:连词,表示让步、转折等关系。

例:虽千万人,吾往矣。

(即使有千万人,我也去。

)11. 以:介词,表示原因、方式等。

例:吾以吾之不才,而得为君之臣。

(因为我能力不足,却能得到君主的信任。

)12. 于:介词,表示时间、地点、原因等。

例:吾于此时,方有所悟。

(我在这个时候,才有了一些领悟。

)以上仅为部分文言文常用字的翻译和解释,实际上,文言文中还有很多独特的字词,需要我们通过阅读、学习和实践,逐渐掌握。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文言文常用字的用法

文言文常用字的用法

文言文常用字的用法文言文是中国古代使用的一种文字,它使用的字汇丰富多样。

掌握文言文常用字的用法,对于理解和学习古代文献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字义、词组、句法等方面介绍文言文常用字的用法。

一、字义的使用文言文中的字义常常与现代汉语有所差异。

在阅读古代文献时,我们需要了解字义的不同运用。

1. 古代用词文言文中常使用一些古代用词,如“汝”、“尔”、“予”等,它们分别表示“你”、“你们”、“我”。

在句子中运用这些古代用词时,要注意上下文的语境,理解其具体指代。

例如:“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项脊轩志》)中的“尔曹”指代的是“你们”,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转的思考。

2. 字音字形文言文中的字音字形与现代汉语也有区别。

例如,“尔”在文言文中读作“ěr”,而在现代汉语中读作“ěr”或“nǐ”。

例如:“尔曹”可以理解为“你们”,读作“ěr cáo”或“nǐ cáo”,具体读音需根据上下文来确定。

3. 义项的转变文言文中的一些字词的义项也与现代汉语有所差异。

在阅读文言文时,我们要注意理解字词的特定义项。

例如,“忧心”在文言文中除了表示“担心”,还有“伤心”、“烦恼”的意思。

所以,“忧心忡忡”并不只是担心的意思,还代表了深深的忧伤和烦恼。

二、词组的运用1. 近义词的辨析文言文常常使用同义或近义词来丰富句子的表达。

理解这些近义词的细微差别对于正确理解句子的含义至关重要。

例如,“通明”和“明亮”都表示光线充足的意思,但“通明”强调全面透亮,而“明亮”则强调亮度较高。

在使用这些近义词时,需要根据文意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

2. 成语和典故的应用成语和典故在文言文中经常被使用,它们丰富了句子的内涵,增加了文章的艺术性。

在阅读文言文时,我们需要熟悉并理解这些成语和典故的含义。

例如:“庖丁解牛”源自《庖丁解牛》,用来比喻对某项技能熟练到了无需思考的地步。

在运用这个成语时,要注意它所代表的含义和上下文的适应。

文言文常用字解释

文言文常用字解释

文言文常用字解释本文为您解释文言文常用字的含义与用法,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文本。

注意:本文中不会再提及题目,下面将直接进入正文。

一、文言文常用字解释文言文常用字指的是在古代文献中经常出现的字词,这些字词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和历史价值。

了解这些常用字的含义与用法,对于读懂古代文献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常用字解释1. 曰(yuē):表示“说”,通常作为动词使用。

例如:“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2. 乃(nǎi):表示“然后,就”。

常用在句首,引出一个结果或者推断。

例如:“乃知前言不谬”。

3. 所(suǒ):表示处所,可以指人、地点等。

常用在宾语前面,表示被动的动作对象。

例如:“所闻其言”。

4. 者(zhě):表示人或物,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人”,也可以表示“物”。

例如:“学者”。

5. 仁(rén):表示道德高尚、仁爱的品质。

在儒家思想中,仁是一个核心概念。

例如:“仁者爱人”。

6. 天(tiān):表示自然界和宇宙间的神灵力量。

在古代文献中,天常常用来代指皇帝。

例如:“天命之人”。

7. 圣(shèng):表示思想、道德伟大的人或事物。

常用来形容君主或学者等具有崇高品质的人。

例如:“圣人”。

8. 古(gǔ):表示过去的时期或年代。

常用来形容古代的人、事件或文化。

例如:“古人”。

9. 心(xīn):表示思想、意识和情感的中心。

在古代哲学中,心是人类心理活动的核心。

例如:“心怀”。

10. 知(zhī):表示知道、了解的意思。

在文言文中,知往往具有智慧的含义。

例如:“知行合一”。

三、常用字用法示例1. 以一句来说明“曰”字的用法:曰:“天地之间亦有金石焉,可以欣赏。

”2. 以一句来说明“乃”字的用法:乃至大家纷纷加入,志愿服务的队伍也越来越庞大。

3. 以一句来说明“所”字的用法:所作所为都是为了人民的利益。

4. 以一句来说明“者”字的用法:此人是一位精通古代文化的学者。

文言文中常见字的用法

文言文中常见字的用法

文言文中常见字的用法一、介绍文言文作为古代汉语的书面语言,其文字表达形式独特,运用了许多在现代汉语中不再常见的字词和用法。

本文将重点介绍文言文中常见字的用法,并解释其在句子中所起到的作用。

二、句末助词“乃”1. 古代汉语中,“乃”是句末助词,表示原因或结果。

例如:“夫妇之爱乃天性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夫妻之间的爱是合乎人类天性的原因。

三、动宾关系中的“之”1. 在现代汉语中,“之”可以作为连词或代词使用,但在文言文中,“之”通常用来引导宾语,并表示被动关系。

例如:“吾父兄皆已死之。

”这句话的意思是,我的父兄都已经去世了。

四、名词修饰关系中的“之”1. 在名词修饰关系中,“之”被用来表示所有格或定语关系。

例如:“豪杰之士”即指豪杰士人。

“国家之栋梁”,则表示国家最重要支撑力量。

五、插入语中的“亦”和“乃”1. 在文言文中,“亦”和“乃”常常用于插入语,起到加强语气或补充说明的作用。

“亦”表示转折或补充:“人无完人,君临天下之帝王亦不例外。

” “乃”则表示强调或解释:“儿行千里母担忧,况游说之日乎?”六、句式结构中的“焉”1. “焉”在古代汉语中既可作疑问副词,也可作指示副词。

例如:“君何以知其然焉?”意思是,“你怎么知道它是这样的呢?”七、连词“而”的用法1. “而”是一种常见的连词,在文言文中形成复杂的句子结构。

“而”可以连接并列的动词、形容词或句子,并表示转折、递进或并列关系。

例如:“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梦为胡蝶与否。

”其中,“而”连接了两个并列的动词。

八、名词间修饰关系中的助词“之”1. 在文言文中,“之”通常出现在名词前,表示被修饰名词之间的关系。

例如:“一片冰心在玉壶,而李白之才未必有西施之姿。

”这句话意味着即使李白的才华再高,也未必有西施那样的美貌。

九、“以”的多重用法1. 在文言文中,“以”是一个非常常见且多功能性的字。

“以”可以用作介词、连词、副词等多种语法成分。

文言文常用字及翻译

文言文常用字及翻译

一、人名常用字1. 伯:兄弟中排行第一者,如伯乐。

翻译:大哥。

2. 仲:兄弟中排行第二者,如仲尼。

翻译:二哥。

3. 季:兄弟中排行第三者,如季布。

翻译:三哥。

4. 姓氏:姓氏是文言文中常用的字,如孔、孟、司马等。

翻译:姓氏。

二、时间常用字1. 昨:昨天,如昨日。

翻译:昨天。

2. 昔:从前,如昔日。

翻译:从前。

3. 顷:不久,如顷刻。

翻译:不久。

4. 顷之:过了一会儿,如顷之,余亦不觉泪下。

翻译:过了一会儿。

5. 期:期限,如期限已到。

翻译:期限。

三、空间常用字1. 南:方位词,向南,如南朝。

翻译:向南。

2. 北:方位词,向北,如北极。

翻译:向北。

3. 东:方位词,向东,如东方。

翻译:向东。

4. 西:方位词,向西,如西域。

翻译:向西。

5. 中:中心,如中原。

翻译:中心。

四、数量常用字1. 亿:一亿,如亿万人。

翻译:一亿。

2. 万:一万,如万人空巷。

翻译:一万。

3. 千:一千,如千里之行。

翻译:一千。

4. 百:一百,如百战百胜。

翻译:一百。

5. 十:十,如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翻译:十。

五、程度常用字1. 极:极其,如极好。

翻译:极其。

2. 良:良好,如良辰美景。

翻译:良好。

3. 稍:稍微,如稍逊一筹。

翻译:稍微。

4. 甚:非常,如甚是。

翻译:非常。

5. 轻重:轻、重,如轻重缓急。

翻译:轻、重。

以上仅为文言文常用字及翻译的一部分,实际使用中,还有很多其他常用字。

学习文言文,需积累这些常用字,并理解其用法,才能更好地阅读和理解古代文献。

文言文常用字

文言文常用字

之(一)作代词1、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这(件)事”等,如: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陈涉世家》)③肉食者谋之。

(《曹刿论战》)(二)作助词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时可不译。

如: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如: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②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公输》)3、音节助词。

用来调整音节,无意义,一般不翻译。

如:①公将鼓之。

(《曹刿论战》)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狼》)③怅恨久之(《陈涉世家》)4、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

如:①何陋之有?(《陋室铭》)②宋何罪之有?(《公输》)③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满井游记》)(三)作动词可译为“到”、“往”。

如: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者(一)结构助词译作“……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的原因”等,相当于名词性短语。

如: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

(《愚公移山》)②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出师表》)③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唐睢不辱使命》)(二)语气助词用在主语之后表示停顿,谓语部分一般用“也”字结尾,起判断作用。

如: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愚公移山》)②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隆中对》)而主要作连词用,可以表示以下关系:1、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也可译为“又”。

如: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十则》)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核舟记》)2、承接关系,可译作“就”、“接着”,或不译。

如:①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

(《陈涉世家》)②环而攻之而不胜。

(前一个“而”字就表示承接关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3、转折关系,译作“但是”、“可是”、“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之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①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作宾语,不作主语。

②指示代词,表近指。

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

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①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②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

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

③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④结构助词。

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

译时也可省去。

⑤音节助词。

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二、而1、用作连词。

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①表示并列,相当于“和”“与”;爱了而乐衷,皆丧心也。

②表示顺承,相当于“就”“才”;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③表示转折,相当于“却”“但是”;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④表示因果,相当于“因为...所以...”。

⑤表示修饰(方式、状态)⑥表示假设,相当于“如果”;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⑦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君子博学二而日参省乎己2、用作代词。

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3、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4、【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5、【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而况石乎!6、【既而】不久,一会儿。

三、其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①第三人称代词。

可代人、代事物,有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②第三人称代词。

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整个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修饰语)应译为“他”“它”。

③活用为第一人称。

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我的”或“我(自己)”。

④指示代词,表远指。

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2、用作副词。

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是”“可要”等,或省去。

3、用作连词。

做连词用时,通常放在句首,表假设,可译为“如果”;表选择,可译为“还是”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尔,岂他人之过哉?(《送东阳马生序》)4、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离骚》)四、以1.介词,表示工具。

译为:拿,用,凭着。

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②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璧之下。

2.介词,表示凭借。

译为:凭,靠。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

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③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3.介词,表示所处置的对象。

译为:把。

①操当以肃还付乡党。

(《赤壁之战》)4.介词,表示时间、处所。

译为:于,在,从。

①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②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

③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5.介词,表示原因。

译为:因为,由于。

①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②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

③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6.介词,表示依据。

译为:按照,依照,根据。

①今以实校之。

②余船以次俱进。

说明:“以”字的宾语有时可以前置,有时可以省略。

①以一当十②夜以继日③秋以为期7.连词。

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

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②忽魂悸以魄动。

8.承接连词。

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

可译为"而"或省去。

①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②樊哙侧其盾以撞。

③各各竦立以听。

9.目的连词,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

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

①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②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与汝子③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10.连词。

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

例如:①不赂者以赂者丧②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③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11.连词。

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

例如:①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陶渊明《归去来辞》)12.语气助词,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

例:①受命以来,夙夜忧叹。

(以:表时间)②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以:方位)③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以:表范围)13.语气助词,起调整音节作用。

例:①逆以煎我怀。

(《孔雀东南飞》)14.动词,译为:以为,认为。

①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②皆以美于徐公。

15.动词,译为:用,任用。

①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涉江》)16.名词。

译为:缘由,原因。

①古人秉烛游,良有以也(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五、于“于”是介词,总是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去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

1、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

例如: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出师表》在……中)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向)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对、对于)2、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

例如: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劝学》)有时则只是表示对象的性质和状态,可不译。

3、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

例如: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受制于人……(《赤壁之战》)4、复音虚词“于是”,用法与现代汉语的“于是”不完全相同。

①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在的承接连词或因果连词相同。

现代汉语也这样用。

②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于是”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

可根据“于”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在这”“从这”等。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在这职业上”《捕蛇者说》)六、乃(一)用作副词。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①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②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

③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鸿门宴》)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

3.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

①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

①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②赢乃夷门抱关者也。

(二)用作代词。

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

不能作宾语。

①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示儿》)2.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 。

①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3.还可作连词用,释为“若夫”“至于”“如果”等。

【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

①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②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乃尔】译为“这样”。

①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孔雀东南飞》)七、焉1.语气助词。

(一)常用在句末,一般可不译出语气助词。

作词尾,相当于“然”“......的样子”。

于是余有叹焉。

(二)有时用于反诘语气,可译为"呢"。

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三)"焉"在句中,作形容词、副词词尾,表示语气上的停顿无义。

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

《石钟山记》)2.代词。

相当于"之"。

如:使皇武子辞焉。

(《肴之战》)3.疑问代词。

译为"什么"、"哪里"等。

如:面目美好者,焉故必知者且焉置土石?4.兼词。

相当于"于是"、"于之"于此” 等。

如: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微波入焉。

八、则1.用作连词,可表示多种关系。

①表示承接关系。

一般用来连接两个分句或紧缩复句中的前后两层意思,表示两件事情在时间上、事理上的紧密联系。

可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

例如: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劝学》)②表示假设关系。

有的用在前一分句,引出假设的情况,相当于“假使”“如果”;有的用于后面的分句,表示假设或推断的结果,相当于“那么”“就”。

例如: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③表示并列关系。

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不是表示两个词之间)。

可译为“就”,或不译。

例如: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师说》)④表示转折、让步关系。

表示意思有转折时,“则”字用在后一分句,可译为“可是”“却”;表示姑且承认一件事,预备下句转入正意时,“则”字用在前一分句,可译为“虽然”“倒是”。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2、用作副词。

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

例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九、何(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②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

译时,“何”要后置。

①豫州今欲何至?②大王来何操?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①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二)用作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②徐公何能及君也?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三)作语助词,相当于“啊”。

①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

(《孔雀东南飞》)(四)何:通“呵”,喝问。

①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谁何:呵问他是谁。

意思是检查盘问。

)(《过秦论》)【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

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②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③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

①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促织》)【何乃】译为“怎能”①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十、且1.用作连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