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原发性纵隔精原细胞瘤

合集下载

睾丸精原细胞瘤影像课件

睾丸精原细胞瘤影像课件
腹膜后肿瘤通常表现为腹 腔内实性肿块,与睾丸精 原细胞瘤的睾丸内肿块有 明显区别。
前列腺癌
前列腺癌通常表现为前列 腺内的实性肿块,与睾丸 精原细胞瘤的睾丸内肿块 有明显区别。
卵巢肿瘤
卵巢肿瘤通常表现为腹腔 内囊性或囊实性肿块,与 睾丸精原细胞瘤的睾丸内 肿块有明显区别。
05
睾丸精原细胞瘤的治疗和预后
CT检查
CT检查可以提供高分辨率的图像,有助于发现肿瘤及其与周 围组织的关系。
CT增强扫描可以显示肿瘤的强化程度,有助于判断肿瘤的良 恶性。
MRI检查
MRI检查可以提供多平面、多序列的图像,对于判断肿瘤的范围、侵犯程度及与 周围血管的关系具有较大价值。
MRI检查在评估肿瘤是否侵犯腹膜后淋巴结方面具有优势,有助于临床分期和治 疗方案的制定。
02
睾丸精原细胞瘤的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
01
X线检查通常用于观察骨骼结构, 对于睾丸精原细胞瘤的诊断价值 有限。
02
X线平片可以显示肿瘤对骨骼的影 响,有助于判断是否存在骨转移 。
超声检查
超声检查是一种无创、无痛、无辐射 的检查方法,常用于检查睾丸病变。
超声可以显示睾丸的形态、大小、内 部回声及血流情况,有助于发现肿瘤 并初步判断其性质。
精原细胞瘤的概述
定义
治疗
精原细胞瘤是一种起源于睾丸原始生 殖细胞的肿瘤,是男性生殖系统常见 的恶性肿瘤之一。
以手术切除为主,根据病情辅以化疗 和放疗等综合治疗手段。早期发现和 治疗有助于提高治愈率和生存率。
症状
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随着肿瘤的增 大,可能出现睾丸胀痛、沉重感等不 适,部分患者可出现转移症状,如腹 股沟淋巴结肿大等。
强化特征
在增强CT或MRI检查中,睾丸精原细胞瘤通常表现为均匀或不均匀强化。强化程度与肿瘤内部的血管分布和血供 有关。

原发性纵隔精原细胞瘤6例报告及文献分析

原发性纵隔精原细胞瘤6例报告及文献分析
2例 ; 术 完 整切 除 5例 , 手 大部 切 除 l例 ;
临床分期 :I 的 4例 ; 期 Ⅱ期 的 1例 ;
Ⅲ期 的 1例 。 文 献 资 料 分 期 不 能 确 定 。
C T部 位 左侧 的 3例 , 侧 2例 , 纵 隔 1 右 中 例 ; 后 全 部 接 受放 疗 , 中 2例 又 进 行 术 其

③胸腔镜 活检 ; ④纵 隔镜活检 。
治疗情 况 : 6例 全 部接 受 手 术 治疗 , 其 中 I 的 4例全部根治性切 除 , 期 Ⅱ期 的 1例也 基本 根治 , Ⅲ期 的 1例行大 部切 除 ( 患者术前 C T提示 肿物 与腔静脉 关 系密
切 , 能排 除 有 手 术 根 治 的 可 能 , 中探 不 术 查 发 现 肿 物 与 腔 静 脉 不 能 分 离 , 行 大 部 即 切 除 术 ) 术 后 全 部 辅 助 放 疗 。 放 疗 范 。 围 : 纵 隔 及 肿 块 , 设 前 后 两 野 平 行 对 全 多
C T表现 : 多数 前纵 隔示 境 界清 晰大 的实质性肿块 , 块内有较小的低密度 区 肿 <0 , 5 % 无钙化 , 包膜多薄 , 相邻脂 肪层消
失 , 壁 可受 累 及 , 膜 及 心 包 渗 液 为 少 胸 胸 见 征 象 。增 强 后 多 呈 不 均 匀 强 化 。 I 实 验 室 检 查 : 有 患 者 常规 查 肿 m液 所 瘤 标 志 物 A P C A、 A 2 、 A19 S C F 、 E C 15 C 9 、C
脉怒 张等 , 部分患者可 伴发热 、 体重下降。
病 理 : 般 病 理 均 可确 诊 。 个别 需 染 一 色 体 检 查 表 明 : 巴 细 胞 浸 润 是 纵 隔 淋 精 原 细 胞 瘤 最 常 见 的 组 织 学 特 征 ,C 4 o T

纵隔原发性精原细胞瘤的CT表现与病理对照

纵隔原发性精原细胞瘤的CT表现与病理对照
p a t i e n t s wi t h p r i ma r y me d i a s t i n a l s e mi n o ma p r o v e n b y h i s t o l o g i c a l e x a mi n a t i o n s we r e r e t r o s p e c t i v e 1 y a n a l y z e d . Re s u l t s
Al l 7 l e s i o ns l o c a t e d i n t he f r ont mi ddl e - up pe r me d i a s t i nu m ,w hi c h we r e r ou nd no du l e s o r i r r e gul a r s ha p e d l u mp s or p at c hy s h a dow a l way s wi t h l a r ge s i z e s . The t u ne r r s we r e s ho we d mo nuni f o r m de ns i t y i ns i d e t he t u m or s a nd we r e e nha n c e d l i ght l y or me di a l l y, w i t hi n s c a t t e r e d ne c r o s i s i n f i ve c a s e . The r o und o f t he l e s i o ns we r e c l e a r i n t wo c a s e s, s u r r ou nd i n g i nf i l t r a t e s
CT f e a t u r e s a n d p at h o l o g i c f i ndi ng s o f p r i m ar y me d i a s t i na l s e mi no ma

前纵隔精原细胞瘤

前纵隔精原细胞瘤

前纵隔精原细胞瘤
相关搜索:细胞
男性,22岁,咳嗽半月余。

结果:病理结果:(左锁骨上淋巴结)淋巴结转移性生殖细胞肿瘤,成分为精原细胞瘤。

精原细胞瘤与畸胎瘤一样,属生殖细胞类肿瘤,也是在胎儿或婴儿期形成,在年龄略大后才被发现,基本上发生于男性青年。

肿瘤细胞与睾丸的精原细胞类似,可以认为是纵隔的恶性生殖细胞瘤。

影像学表现无特征性,多位于前纵隔,呈分叶状,局限性生长或浸润性生长。

该肿瘤难与恶性畸胎瘤鉴别,但精原细胞瘤对放疗非常敏感,而且可依据其可能分泌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甲胎蛋白(AFP),以及乳酸脱氢酶(LDH)等,进行血清学检查以帮助诊断与鉴别诊断。

纵隔疾病影像学诊断课件

纵隔疾病影像学诊断课件
气管、食管可受压变形、移位 上纵隔密度增高,胸骨后方透亮度减低
13
胸内甲状腺肿
CT表现:
特定部位:上纵隔胸骨后气管周围 与颈部甲状腺的关系:冠、矢状显示与颈部甲
状腺相连 密度特征:密度较高、不均,见囊变、出血、
钙化 强化表现:明显持续强化
14
正常甲状腺
15
甲状腺肿胸内延伸
胸内甲状腺肿
霍奇金病 (HD):淋巴结侵犯为主,结外受累少 非霍奇金淋巴瘤 (NHL):跳跃式侵犯,广泛,结
外受累多
58
淋巴瘤
临床表现 临床上霍奇金病多见,以侵犯淋巴结为主,常起 自颈部,青年多见,其次为老年。而非霍奇金 淋巴瘤常呈跳跃式,就诊时病变常已广泛,结 外器官多已受累,青少年多见,其次为老年 早期常仅触及淋巴结增大,中晚期常出现发热、 疲劳、消瘦等全身症状。气管、食管或上腔静 脉受压时出现相应症状
59
淋巴瘤
影像学表现
X线:纵隔增宽,上纵隔为著,边缘分叶
CT:
纵隔间隙内淋巴结肿大,分散或融合呈块;压迫 邻近结构变形、移位
密度均匀或不均,可伴坏死,钙化少见
增强检查呈轻度强化
可侵犯胸膜、心包、肺
MRI表现:等T1WI ,中高T2WI信号
60
淋巴瘤 右纵隔明显增宽,边缘清楚呈分叶状。 侧位上气管前后密度增高,气管后带增宽
30
胸腺瘤
临床表现 纵隔肿瘤的一般表现 约30~50%胸腺瘤出现重症肌无力 重症肌无力患者中15%有胸变上窄下宽(液体重力作用)
31
胸腺瘤
CT表现:
类圆形,可有分叶,可有囊变 多位于前纵隔中部,位于中线一侧或两侧 增强检查近似均匀性强化 恶性胸腺瘤浸润性生长,边缘不规则,可
43

原发性前纵隔精原细胞瘤1例

原发性前纵隔精原细胞瘤1例
胀, 右侧颈 静脉怒 张 , 眼球结 膜水 肿 , 右 双肺 呼吸 音清 , 未闻
向于一侧 , 包绕或侵犯周 围组织 器官 。但 由于影像 学诊断 缺 乏特异性 , 故需要 注意 与好发 于前 纵 隔的其 他肿 瘤相 鉴别 , 如胸腺瘤 、 巴瘤 、 经 源性肿 瘤等 。明确诊 断需 行 病理 检 淋 神 查, 可通过初 步评 估 患者 的 临床 分期 选 取合 适 的取 材 方 法 ( 如开胸活检 、 胸腔镜 活检 或穿刺 活检 ) 明确病 理诊 断。需 , 强调 的是 , 由于其 组织类 型 与睾丸 精原 细胞 瘤 相同 , 必须 排 除原发性睾丸精原细胞瘤转移至纵 隔 的可 能 , 检或 睾丸彩 体
灶 内液化坏死 ; 该病 灶侵 犯上腔 静脉 , 右侧 头 臂干 及右侧 心
包 。( ) 2 双侧胸腔 内少量积 液。 ( ) 脏增 大。术 前诊 断为 3脾 右前纵 隔恶性 肿瘤 , 侵袭性胸腺瘤可能性大 。于 2 1 年 6月 01 2 1日行前纵 隔肿瘤切 除 +左无 名及上 腔静 脉人 工血管 置换 术 。术 中探查见肿块位 于前纵 隔心包大 血管上方 , 与周 围组 织粘连 , 明显侵 犯 心包 、 左右 无 名静 脉 、 腔静 脉 及 右侧 胸 上 膜 。术后 病理诊 断 : 前纵 隔精 原 细胞 瘤 , 检 ( 无 名静 右 送 左 脉) 纤维 血 管 组织 内 未见 癌 , 疫 组 化 : F 免 A P(一) P—C , K
存率可达 7 % 。如肿 瘤病 变广泛 , 法切 除 , 可采 用 以顺 5 无 也 铂为基础 的联合化 疗 ( 可选用 药物 V P一1 , L A M, C 6 B M, D V R
等) o e ee 等[ 报告 的 回顾 性分 析 中, 。B K m yr 5 欧美 1 1个 中心 于 17 9 5—19 96年 以顺铂为基 础的联合 化疗 治疗原 发性纵 隔

纵膈原发肿瘤及瘤样病变的影像学诊断与鉴别诊断

纵膈原发肿瘤及瘤样病变的影像学诊断与鉴别诊断

九分区法常见肿瘤的好发位置
2.形态、边缘及密度
形态与边缘
• 良性肿瘤边缘常光滑锐利清晰,与邻近 结构界限清楚,脂肪间隙存在 • 恶性肿瘤常为分叶状及边缘不规则,边 界不清,较大时与邻近结构的脂肪层常 消失,附近的骨骼呈侵蚀性破坏
密度
囊性病变(

含液性肿块)
病变呈水样密度,CT值常为0HU~20HU,见于甲状腺囊肿、胸腺囊肿、 淋巴管囊肿、支气管囊肿和心包囊肿
40-60岁
胸腺组织几乎被脂肪组织完全替代,故CT
值为脂肪密度
内可见斑点状或结节状软组织影,为残留
的胸腺组织
直径一般不超过7mm
正常胸腺CT表现
60岁以上 胸腺组织被脂肪组织完全替代,CT值 为脂肪密度 体积缩小
胸腺瘤
• 前纵隔最常见的肿瘤,起源于未退化的 胸腺组织 • 【临床与病理】
实性病变

( 软组织密度肿块)
病变呈软组织密度,CT值常为30HU~50HU或以上,见于甲状腺肿、胸 腺瘤、淋巴瘤、神经源性肿瘤
脂肪类病变

(含脂肪性肿块)
病变CT值一般为负值,其范围常为-80HU~ -50HU,常见于皮样 囊肿、畸胎瘤、脂肪瘤
3、活动性: 甲状腺的肿瘤可随吞咽动作而上下移动; 支气管囊肿则随呼吸运动而与气管活动 一致。
男 61岁 左侧肢体无力1个月
平 扫。 右 值上 约睑 下 垂
月 。
M 52Y

CT
5 38Hu
前 纵 化 隔 , 内 增 见 强 一 后 占 约 位 , 明 显 。均 匀 强 93Hu
• 纵隔病变为起源于纵隔和(或)累及纵隔内结 构的病变,可分为肿瘤性疾病和非肿瘤性疾病 , 以肿瘤多见。 • 纵隔肿瘤包括原发性肿瘤和转移瘤,转移瘤较 常见。原发肿瘤及瘤样病变通常包括纵隔内各 组织和结构所产生的肿瘤和囊肿,但不包括食 管、气管、支气管和心脏起源的良、恶性肿瘤。

纵隔生殖细胞瘤

纵隔生殖细胞瘤
包,可伴心包、胸腔积液,可有淋巴结转移等现象
前纵隔密度较均匀的软组织肿块小条索状钙化灶(黑箭), 肿块呈浸润性钻隙样生长,均匀轻度强化
前纵隔椭圆形肿块,边界较光整,内见斑片状低 密度影(黑箭头) 右肺门见肿大淋巴结
鉴别诊断
• 胸腺癌 大多为 40 岁以上的成年人,男性稍多,部分患者伴有重症肌无力。前纵隔大的肿块,通
常边界不清楚,边缘不规则或分叶状,常侵犯并推移邻近结构。常有坏死、出血和(或)囊性变, 10% ~ 40%在CT上可见灶状钙化。常侵犯心包、胸膜并出现心包和胸腔积液。胸腺瘤可伴类肿瘤 综合征表现,血浆ACT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及血、尿皮质醇常明显升高。
胸腺类癌 以中老年、男性多见,平均发病年龄为40~60岁,影像表现与常见胸腺 上皮肿瘤相仿。当前纵隔肿块伴有库欣综合征时,诊断上应首先考虑为胸腺类癌。 MRI上T2WI呈明显呈高信号,可能提示神经内分泌癌的诊断
纵隔精原细胞瘤
Hale Waihona Puke • 常见于身体的,如纵隔、松果体、鞍区及腹膜后等
• 其中纵隔与腹膜后是成人性腺外精原细胞瘤最常发生的部位
• 纵隔精原细胞瘤好发于 15~40岁男性,女性有个案报道
• 临床表现无明显特异性,主要为肿块侵犯纵隔大血管及肿块体积较大对邻近结构压 迫所产生的症状,如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及呼吸困难、咳嗽、胸痛、发热等
• 经放化疗后肿块缩小,胸腔或心包积液也基本消失,考虑积液为肿块侵犯胸膜、心 包以及淋巴回流受阻所致
• 血清 β-HCG 常增高,AFP 不升高
目前有两种理论解释纵隔生殖细胞肿瘤的形成:
(1)在胚胎发育过程中,来自性腺外或卵黄囊内胚胎细胞间出现的原始生 殖细胞,向性腺移行过程中被阻留在纵隔处;
(2)原始生殖细胞正常的活动只在胚胎时期,但一小部分细胞保持了多能 分化的属性,经基因的激活,分化成生殖细胞肿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在本例青年男性患者中,胸部CT显示左前 纵隔有一巨大占位,与毗邻结构分界不清, 这时需要考虑恶性胸腺瘤或是原发性纵隔 生殖细胞瘤(精原细胞瘤或非精原细胞瘤) 的可能。
原发性纵隔精原细胞瘤术前确诊相对困难, 应注意鉴别。
• 1、畸胎瘤:CT检查如显示厚壁囊肿伴脂肪 或钙化对于良性畸胎瘤的诊断有特异性, 若显示侵犯周围组织等恶性征象,警惕恶 性畸胎瘤。因为该类肿瘤也以发生在前纵 隔为主,且较大,密度不均,含有低密度 区,但有无钙化是二者鉴别的重要特征。
总结
• 原发性恶性生殖细胞肿瘤虽然临床少见, 但因其多见于年轻男性、有治愈可能,近 年通过综合治疗,患者预后明显好转,提 高对其诊治认识有重要临床意义。
Thank you !!!
组织发生
• 其组织发生可能源于胚胎发育时期的一些 原始生殖细胞,在移行至生殖嵴的过程中 发生迷走(中途停留或移行到别处),少 数未退化细胞保留分化潜能,在致瘤因素 作用下,就可分化成生殖细胞肿瘤。
临床表现
• 临床主要表现为肿块压迫局部的症状,如 胸闷、胸痛、咳嗽、呼吸困难等,全身症 状少见,部分严重者可伴有发热、体重下 降及上腔静脉综合征。
• 2、胸腺瘤:好发于前上纵隔,前纵隔与大 血管交界处为其好发部位,位置略高,临 床上可伴有重症肌无力,影像学特征无特 殊。
• 确诊需采用合适方式进行病理检查,如CT 定位下穿刺或胸部小切口、胸腔镜等胸部 微创手术进行活检,也可开胸手术探查并 治疗。
• 总之,青壮年男性纵隔肿瘤患者鉴别诊断 时需考虑生殖细胞肿瘤可能。部分患者因 各种原因未获得病理的话,血清肿瘤标志 物检测也可帮助诊断生殖细胞肿瘤。
• 此类肿瘤生长隐匿且缓慢,肿块发现时较 大。
• 以胸腔内(如肺内)转移常见,胸腔外转边缘不规则、 无钙化实质性肿块,肿块内有较低密度区 (50%),增强见不均匀或均匀较明显强 化,与邻近结构间脂肪层多消失。
• 另外,此类病人大部分伴有LDH升高, 10%单纯原发性纵隔精原细胞瘤患者有βHCG的轻度升高。CA125也有一定的意义。
• 患者 男 36y • 体检发现前纵隔占位
CT值为38HU
CT值为64HU
CT值为38HU
CT值为93HU
(纵隔)精原细胞瘤(大小 13×11×6cm)伴坏死,侵 及周围肺组织和神经组织。
原发性纵隔精原细胞瘤
原发性纵隔精原细胞瘤呈低度恶性,好 发于前纵隔,约占所有纵隔肿瘤1%-5%。
该病的好发人群为年轻男性 (90%以上患者为20-40岁男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