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刘禹锡的诗歌成就汇编
刘禹锡最著名的十首

刘禹锡最著名的十首刘禹锡是唐代著名文学家,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十首诗歌被誉为他的代表作品,至今仍被广泛传诵。
下面将围绕“刘禹锡最著名的十首”为主题,详细探讨这些诗歌的背景、艺术风格以及影响。
第一首:《陋室铭》《陋室铭》是刘禹锡的代表性诗作之一,采用了古文简洁明快的风格,旨在探寻人生意义和价值。
这首诗在短短的十九句话中,描绘了作者的住所、职业和心态。
以“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句为亮点,告诫读者只有在日积月累的努力下,才能有所成就。
第二首:《竹枝词》《竹枝词》是刘禹锡创作的一首节令诗,描写了春天的景象,与读者分享春天的美好。
其艺术独特之处在于运用了音乐元素,将诗句与旋律紧密结合,使得整首诗句易于记忆和传唱。
该诗在唐宋时期曾广泛流传并被谱成歌曲,至今仍是文坛经典之作。
第三首:《玉台体》《玉台体》即“乐府诗集序” 是刘禹锡的一篇经典文学理论著作,该文对乐府文学创作的艺术特点、发展历程等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对于我国古代文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该文旨在建立一种官方语言,使得文学的艺术风格更加统一、大众化,其思想内涵至今仍为文学理论派的研究者广泛引用。
第四首:《竹枝词二首·其二》《竹枝词二首·其二》是刘禹锡创作的另一首节令诗,与《竹枝词》类似,也是描写春天的景象。
该诗与1号诗相似,以青年人为代表,借助春天的雨和竹子作为艺术形象,抒发了作者对生活、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该诗曾被多位古代名家所推崇,并多次被改编成为歌曲,并且至今法舞台上仍是非常流行的曲目之一。
第五首:《汉宫秋·金风送秋波》《汉宫秋·金风送秋波》是一首唯美的乐府诗歌,运用了大量的借景手法,具有深刻的含义。
诗歌从婉约的角度写出了秋天的景色,把古代的凄美情调与现代情感融为一体,在艺术上呈现出一种唯美主义的理念,给读者提供了丰富而直观的感受。
第六首:《咏怀古迹五首·昭陵碑》《咏怀古迹五首·昭陵碑》是一首史诗风格的长篇诗歌,通过对建筑文化进行探究,向读者展现了中华文化的精神。
刘禹锡的简介诗歌特色

刘禹锡的简介诗歌特色刘禹锡(772年—842年),字务观,唐代著名诗人、文学家、政治家。
刘禹锡出生于京兆(今陕西省西安市),因为才华出众,颇有名气,被唐宪宗册封为翰林学士,担任官职多达十余次,后辞官归隐,一生著述众多,作品有诗、文、赋等,其中诗歌成就较为突出,被誉为唐代诗坛的一等一高手。
刘禹锡的诗歌作品被称为“清新秀逸、朴素自然”。
他的生活阅历丰富,见闻广博,他的诗歌凝聚着对自然和人生的深邃感受和体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内涵。
刘禹锡的诗歌题材较为广泛,涵盖了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宫廷生活、感怀忆古、抒发个人情感等方面。
其中,以自然景观为主题的诗歌最为优美,他善于捕捉大自然的美丽与宁静,诗作中常以一些自然事物为载体,用简洁飘逸的语言直抒胸臆。
比如他的名篇《陋巷》中写到:“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叹。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这首诗表达了自然的宁静和幽深,以及诗人对自然的深厚感受,令人感叹;他的另一篇名作《竹枝词·咏梅》中写到:“墨梅雪里爱,青竹雨中笋。
故园东望路漫漫,半日松江一帆风。
”他使用了浓郁的岁月感,将对梅花的痴迷与对故园的怀念融为一炉,动人心弦;还有他的一篇《竹枝词·雨霖铃》中写到:“寂寞深闺,时候惆怅。
多少事,从来怨”,他以一种细腻、柔情对女子的生活和女性的内心进行深入探求,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人性感召力。
除了清新、自然的风格,刘禹锡的诗歌还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他的诗歌语言简洁明快,尽显恬静优雅之气,多运用方便、工整、利落、明丽的体制。
在构思、表达上精巧细致,表现出浓烈的写作热情和技巧表达能力,被誉为“唐诗细品中的佳品”。
从文学史角度看,刘禹锡的诗歌不仅是唐代诗歌带有新意的代表,也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里程碑。
他的现世主义诗歌思想由于突破了儒家“世事派”的传统艺术表达方式,开启了唐代诗歌艺术的新机遇。
总之,刘禹锡是唐代优秀的文学家、诗人,他的诗歌方式清新、自然,语言简洁、明快,善于运用方便、工整、利落、明丽的体制,深刻表现了自然之美和对人生的感悟,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思想内涵,被人们奉为一代大家。
试论刘禹锡的诗歌成就

毕业论文论文题目:试论刘禹锡的诗歌成就作者姓名:指导教师姓名:单位:论文完成日期:试论刘禹锡的诗歌成就[内容摘要]:刘禹锡是唐代一位有特色的诗人。
在中唐异彩纷呈的文坛上,他的诗既不像韩愈诗的奇崛,也不像白居易诗的平易,其诗不铺张放纵而比较节制约缩,因而能独树一帜,自成风格。
从他各类诗歌创作的总体上看,刘禹锡具有进步的政治主张和卓越见识,对于社会政治观察敏锐。
他写诗注重立意、选材构思,以及塑造形象,多从表达丰富深刻的思想出发,所以世人评“刘禹锡诗以意为主”[1]。
于此,笔者试从刘禹锡诗歌的取材、风格及人格魅力三方面来对其诗歌成就作以探讨,以求教于方家。
[关键词]:刘禹锡诗歌取材风格人格魅力正文: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河南省)人。
唐德宗贞元九年(793)登进士第,官监察御史。
他与柳宗元同为王叔文政治革新集团的骨干,在革新派执政期间,任屯田员外郎等职,革新失败后,贬朗州司马。
元和十年(815)召还,后又贬连州刺史。
晚年为检校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
有《刘宾客集》,又称《刘中山集》、《刘梦得文集》。
刘禹锡是我国唐代以努力学习民歌著称和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优秀诗人。
纵观其一生的创作道路,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永贞革新以前为第一时期,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谪的二十二年为第二个时期,贬谪生活结束以后的十五年为第三个时期。
清代吴乔《围炉诗话》卷三引贺黄公(裳)的话说:“梦得佳诗,多在朗、连、夔、和时,作主客以后,始自疏纵。
”这个看法,基本符合刘禹锡的实际情况。
他在朗州、连州、夔州、和州时期,能够接近人民,向民歌学习,使自己的诗歌创作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无论是诗歌的思想性还是艺术性,都获得了提高。
本文尝试就刘禹锡诗歌的成就展开论述,以期能管中窥豹。
一、选材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一)刘禹锡认真地吸取了民歌的营养,创作出一批反映下层民众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的好诗。
刘禹锡在贬谪朗州以后,开始接触民歌,认识到学习民歌的意义。
刘禹锡的简介和诗词作品

刘禹锡的简介和诗词作品刘禹锡是唐代著名的诗人、官员、学者,其诗词作品以其清丽婉约、意境深远、情感真切而著名。
刘禹锡有着丰富的人生经历和文化底蕴,下面就让我们深入了解一下刘禹锡的简介和诗词作品。
一、刘禹锡的简介1、生平刘禹锡,字之奇,唐朝末期的文学家、官员。
他出生于一个世家,祖父刘弘一是唐朝的太常卿,父亲刘师道是唐代的太子洗马。
刘禹锡年轻时就表现出了卓越的才华,曾考取进士,担任过高宗、肃宗等皇帝的宰相和教育部长,出任过很多要职。
除此之外,在文学方面,他也是一位杰出的诗人和书法家。
2、文学成就刘禹锡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他的诗歌上。
他的诗歌清丽婉约、意境深远、情感真切,构思严密、音律优美,很受当时人们的欣赏和推崇。
他在诗歌创作中注重思想和意境的表达,善于传达真善美的价值观。
他的诗词作品受到了唐代文化的熏陶,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
二、刘禹锡的诗词作品刘禹锡的诗词作品在唐代诗歌史上占据着一席之地,以深沉、优美、悲凉的风格著称。
他的作品所体现的是一位执着、不屈不挠的文化官员的风范和忧思。
下面让我们来欣赏几首著名的刘禹锡的诗歌。
1、《陋室铭》《陋室铭》是刘禹锡的代表作之一,表达了他对清贫生活的深切感悟和对自由独立的追求。
它写道:“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穷巷之窗户。
池塘小院深深,燕子飞来绕屋之。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这首诗的艺术价值在于抒发了诗人的自由心态和真挚情感,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热爱和追求美好生活的决心。
2、《竹枝词》《竹枝词》以其独特的风韵和触动人心的情感感染了很多人。
它写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弯弯的月亮挂在夜空,让人感到深深的凄凉和无奈。
诗中表达的是对久别重逢的感慨和对生命的追求,给读者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和精神享受。
3、《芦花古渡》《芦花古渡》是一首表达内心感伤的哀婉之作,反映了作者的人生遭遇和积淀的情感。
刘禹锡的简介诗歌有哪些特点

刘禹锡的简介诗歌有哪些特点刘禹锡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歌作品博大精深,风格独特,极具艺术价值。
刘禹锡的诗歌有着许多特点,本文将从文学特点、主题内涵、表达手法等方面进行分析,带领读者深入了解刘禹锡的诗歌。
一、文学特点1.字正腔圆,语言清丽。
刘禹锡的诗歌语言非常清丽动人,字正腔圆,富有音乐美感,让人不由得陶醉其中。
例如《竹里馆》中“东篱菊葩已三催,又是清秋佳节来。
”“怅望千秋万代,为余著述一篇。
”这些语言清新脱俗,堪称经典。
2.情趣丰富,描写细腻。
刘禹锡的诗歌能够细致入微的描写人与自然,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情感。
例如《游园不值》中“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刘禹锡通过描写苔藓,树木,以及江山秀丽的自然景色,将自己独特的情感溶入其中,表现出了他对人生,自然以及社会的深刻思考。
3.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刘禹锡的诗歌常常采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得诗篇更加生动形象,语言更加富有感染力。
例如《竹枝词二首·其一》中“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以及《陋室铭》中“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刘禹锡巧妙地运用修辞手法将诗句升华,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二、主题内涵1.描绘生活中的琐事。
刘禹锡的诗歌中经常描绘一些生活变幻的琐事,譬如花鸟少年、处事不羁、爱情思念,以及宦官与士人的冲突等等。
刘禹锡的诗歌充满了温情,给人以深刻共鸣。
2.抒发个人思想、情感、哲理。
刘禹锡的诗歌中透露着家国情怀、豪迈丈夫的气概,甚至包含了对人生,时光,岁月等久远主题的思考。
例如《秋夜寄邱员外》中“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白发搔更短,浑欠几多时。
”揭示了他对苦难的承受以及对社会的不满。
3.反映社会风尚,社会变革的历史背景。
刘禹锡的诗歌蕴含了丰富的历史背景与时代气息,例如《陋室铭》中,“士无长足者,静以修身;可以去言多讹,恶语\诛暴乱。
别有用心,而后成\大功于斯民矣。
”这些言辞深刻反映了唐代的士人风范以及国家状况,具有强烈的社会意义。
刘禹锡的诗歌成就

刘禹锡的诗歌成就刘禹锡(772~842)是中唐著名诗人,他的诗匠心独运,立意深远,在当时已享有盛名,白居易就曾称赞他诗风的豪迈、语言的犀利,很少有人能出其右,并与元稹开玩笑说:“由于你的缘故使我不能在吴越一枝独秀,这已经很不幸了;而我年老以后又遇到刘禹锡,是不是更不幸呢?”刘禹锡的诗歌主要可以分为三部分:一、怀古诗。
刘禹锡的《金陵五题》一向被推为怀古的名作。
其中如《乌衣巷》已成为千古诵咏的绝唱。
另一首《石头城》中写道:“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以后的诗人,虽然也写过一些金陵怀古的诗篇,但都受刘禹锡的影响,化用了他诗中的词语和意境。
二、民歌体诗。
刘禹锡因参与“永贞革新”,为人又耿直,不谄权贵,所以数次被贬到边远之地。
在这期间,他努力学习民歌,从民间汲取营养进行诗歌创作,他在文学上的革新为唐诗又增加了一种新的体裁——民歌体。
以《竹枝词》为名的一系列作品是其代表作。
《竹枝词》是巴渝民歌中的一种,刘禹锡在任夔州刺史时曾写过十余首,最有名的是《竹枝词二首》之一:“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
”及《竹枝词九道》之二:“山桃江花满山头,蜀江春水拍山流。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依愁。
”新颖独到,不落窠臼,给人一种清新之感。
三、感时诗。
这类诗篇虽然不多,但集中体现了刘禹锡倔强坚韧的性格和从不屈服的勇气。
关于玄都观的两首诗最典型地表现了他的这种性格和精神。
元和十年(815),他在遭贬斥十年后回到长安,看到政治上投机取巧、青云直上的新贵们,便作《元和十年自郎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一诗,中有“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之句,触怒了权贵,再次被贬。
十四年后,刘禹锡又回到长安,作《再游玄都观》:“种桃道士今何在,前度刘郎今又来。
”直接向权贵们挑战,表达了不屈不挠的精神和高洁的品格。
刘禹锡的诗歌技巧高超,又极富生活气息,善于将比喻与写实结合应用,且能融化无迹,流利自然,是中唐诗歌的优秀代表。
刘禹锡的十首经典佳作,每一首都是千古名作,读懂受益一生

他是唐代最乐观的诗人。
他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
他是刘禹锡。
在唐代诗人中,刘禹锡是出了名的豪放豁达。
白居易称他为“诗豪”。
自“永贞革新”之后,他被贬外放二十三年,即使如此,他却从未丧失斗志。
我们读他的诗作,豪放昂扬,给人无穷的力量。
刘禹锡最经典的十首诗词,一起在诗词中体会刘禹锡的豪放与昂扬吧!1、最哲理的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这是刘禹锡的传世之作,受到无数人的喜爱。
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罢和州刺史返回洛阳,同时白居易从苏州返洛阳,二人在扬州初逢时,白居易在宴席上作诗赠与刘禹锡,刘禹锡写此诗作答。
回顾自己的半生,刘禹锡被贬谪了二十三年,连白居易都同情惋惜不已。
可难得是的,刘禹锡苦闷,但并不绝望,他写下“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千古名句。
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
刘禹锡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豁达的襟怀。
每个人的生命里,都有最艰难的那一年,将生命变得美好而辽阔。
2、最豪迈自信的秋日诗:《秋词二首·其一》《秋词二首·其一》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从先秦到唐代,自古以来,秋天都是悲伤的,到了刘禹锡这里,秋天却有了万丈豪情。
自古以来,骚人墨客都悲叹秋天萧条、凄凉、空旷。
我却说秋天远远胜过春天。
秋日天高气爽,晴空万里。
一只仙鹤直冲云霄推开层云,也激发我的诗情飞向万里晴空。
刘禹锡用自己的豪情一扫秋日的萧瑟与凄凉,赋予了秋日新的含义。
少有人知的是,写下这首豪迈自信的《秋词》时,刘禹锡正是被贬到朗州的时候,处于人生的低谷。
白居易称他为“诗豪”,不正是因为他在任何坎坷时,都能豪迈而歌吗?人生,最温暖的是希望,最值得期待的是明天。
刘禹锡的简介与作品有哪些诗句

刘禹锡的简介与作品有哪些诗句刘禹锡(772年-842年),唐代著名诗人、文章家、书法家、政治家,被誉为“唐代文学宗师”。
刘禹锡一生官至尚书令、骠骑大将军,作品丰富多彩,被誉为唐代诗歌中的优秀代表之一,其作品历来受到文学界的高度评价。
刘禹锡的文学生涯刘禹锡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自幼聪颖,能言善辩。
少年时期即有文名,年仅十五岁时已经在当时文坛中有一定的影响力。
初任韶州知州后,刘禹锡深入了解韶州百姓的生活,几经深思熟虑后,他写下了著名的《陋室铭》,不同于当时的官场诗风,这篇辞格清新简朴、寥寥数语之间,道出了世俗之外的宁静与境界。
后来,刘禹锡被任命为河南尹,他在此期间,不仅积极参与地方治理,更在文学创作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他的《金明池》、《竹枝词》、《柳渚怀古》、《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等诗篇广为流传,成为唐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此时的刘禹锡,已经成为了一名才华横溢、傲视群雄的文学巨子。
唐朝中期,玄宗朝时期,随着安禄山之乱的爆发,国家政治动荡不安,大批文人因此逃难边地。
此时的刘禹锡虽然已经六十多岁,但他并没有停止文学创作的脚步。
他继续创作了许多优美的诗篇,如《八月十五夜赋得月下群星》、《赋得古原草送别》、《春夜喜雨》等,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感悟和对世界的独特见解。
刘禹锡的诗歌风格刘禹锡的诗歌风格以豪放奔放、宏阔气魄为特点。
他善于借助典故、历史事件等元素,以写实手法表现自己的思想、情感。
他的诗句深邃意蕴、肆意张扬,充满了生命力和激情,有一种强烈的表现欲和写作冲动。
同时,刘禹锡的诗风也有清新脱俗、简洁明快的特点。
他能够运用简短的表述方式,把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用最简单、明快的语言传达给读者最深刻的感受和启示。
刘禹锡的经典诗句刘禹锡的作品中,诸如《陋室铭》、《滕王阁序》、《八月十五夜赋得月下群星》等篇,都包含着许多动人的诗句。
以下是刘禹锡的一些经典诗句:1. 《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毕业论文论文题目:试论刘禹锡的诗歌成就作者姓名:指导教师姓名:单位:论文完成日期:试论刘禹锡的诗歌成就[内容摘要]:刘禹锡是唐代一位有特色的诗人。
在中唐异彩纷呈的文坛上,他的诗既不像韩愈诗的奇崛,也不像白居易诗的平易,其诗不铺张放纵而比较节制约缩,因而能独树一帜,自成风格。
从他各类诗歌创作的总体上看,刘禹锡具有进步的政治主张和卓越见识,对于社会政治观察敏锐。
他写诗注重立意、选材构思,以及塑造形象,多从表达丰富深刻的思想出发,所以世人评“刘禹锡诗以意为主”[1]。
于此,笔者试从刘禹锡诗歌的取材、风格及人格魅力三方面来对其诗歌成就作以探讨,以求教于方家。
[关键词]:刘禹锡诗歌取材风格人格魅力正文: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河南省)人。
唐德宗贞元九年(793)登进士第,官监察御史。
他与柳宗元同为王叔文政治革新集团的骨干,在革新派执政期间,任屯田员外郎等职,革新失败后,贬朗州司马。
元和十年(815)召还,后又贬连州刺史。
晚年为检校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
有《刘宾客集》,又称《刘中山集》、《刘梦得文集》。
刘禹锡是我国唐代以努力学习民歌著称和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优秀诗人。
纵观其一生的创作道路,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永贞革新以前为第一时期,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谪的二十二年为第二个时期,贬谪生活结束以后的十五年为第三个时期。
清代吴乔《围炉诗话》卷三引贺黄公(裳)的话说:“梦得佳诗,多在朗、连、夔、和时,作主客以后,始自疏纵。
”这个看法,基本符合刘禹锡的实际情况。
他在朗州、连州、夔州、和州时期,能够接近人民,向民歌学习,使自己的诗歌创作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无论是诗歌的思想性还是艺术性,都获得了提高。
本文尝试就刘禹锡诗歌的成就展开论述,以期能管中窥豹。
一、选材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一)刘禹锡认真地吸取了民歌的营养,创作出一批反映下层民众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的好诗。
刘禹锡在贬谪朗州以后,开始接触民歌,认识到学习民歌的意义。
在《上淮南李相公启》中说:“虽甿谣俚音,可俪风什。
”意思是说,民歌、民谣可以与文人的诗歌创作相媲美,因此应该向民歌学习。
现存刘集中《竞渡曲》、《采菱行》两诗可以确定为朗州时期所作。
这两篇作品初步显示了学习民歌的成效。
后来经过长期的探索,终于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竹枝词》、《浪淘沙词》、《淮阴行》、《堤上行》、《踏歌词》等诗,有的描写人民的劳动场面,有的表现人民的爱情生活,有的展示了江南水乡的风俗画,题材更为广阔。
试看如下一些诗篇:竹枝词(两首)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
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前一首诗写我国西南山区少数民族劳动生活的状况,寥寥数句,就勾勒出一幅生动的少数民族风俗画。
后一首诗巧妙地运用双关隐语,从而含蓄婉转而又真挚地表现了劳动人民的爱情生活。
堤上行三首一酒旗相望大堤头,堤下连樯堤上楼。
日暮行人争渡急,桨声幽轧满中流。
二江南江北望烟波,入夜行人相应歌。
《桃叶》传情《竹枝》怨,流水无限月明多。
三长堤缭绕水徘徊,酒舍旗亭次第开。
日晚出帘招估客,轲峨大艑落帆来。
诗中剪取日暮争渡、月夜对歌、酒家迎客三个镜头,描绘了江边居民的生活图画和堤旁船只来往不绝的兴旺景象。
(二)刘禹锡的诗歌反映了中唐政治生活中的大事件,而且歌颂什么,讽刺什么,倾向性鲜明。
永贞之变是中唐历史上的一件大事。
他的《聚蚊谣》、《飞鸢操》、《百舌吟》等诗,对镇压永贞革新的宦官、权臣作了深刻地揭露和批判。
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先后削平吴元济、李师道等藩镇的叛乱,这是中唐时期又一件大事。
向来关心国家统一的刘禹锡分别以《平蔡州》三首和《平齐行》二首,热烈地歌颂了平叛战役的胜利。
平蔡以后,废除苛法,“蔡人始知有生民之乐”。
刘禹锡这些诗的选材和主题思想,都“正得当时之意”[2]不愧为现实主义的杰作。
此外,如对“甘露之变”、朋党之争,刘禹锡都有诗表明自己的态度,以至对于象宦官煽动兴元兵变,杀害李绛,温造重新镇定兴元这样局部性事件,他也写诗寄贺,在这些诗中,战斗性最强的是讽刺诗,如《昏镜词》:昏镜非美金,漠然丧其晶。
陋容多自欺,谓若它镜明。
瑕疵既不见,妍态随意生。
一日四五照,自言美倾城。
饰带以纹绣,装匣以琼瑛。
秦宫岂不重,非适乃为轻。
诗中讽刺的对象虽然不能确指,但肯定是顽固派的封建官僚。
(三)刘禹锡的示志诗和怀古诗,熔咏史与示志于一炉,旨趣隽永,发人深省。
刘禹锡的仕途颇多波折,在政治上多次受挫,有些还与写诗有关。
但他总不屈服,仍然以诗歌来吟咏性情,遣愁寄慨。
《学阮公体三首》、《萋兮吟》、《咏史二首》、《答杨八敬之绝句》等诗,都直抒胸臆,表现了自己守正不阿的人格和对权贵的愤慨。
在封建社会里,具有进步思想的文人受到黑暗势力的压迫是普遍的现象,因此,刘禹锡这部分诗歌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在衰病之际,他还写出了一些自强不息的好诗。
刘禹锡咏怀古迹的诗歌如《西塞山怀古》、《金陵怀古》、《蜀先主庙》、《观八阵图》等,都是千古传颂的佳作。
不仅艺术技巧纯熟,而且思想内容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试看《西塞山怀古》: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古垒萧萧芦荻秋。
这首诗通过对发生在西塞山的历史往事的描绘,指出了人世变化巨大而山川依旧,寄托了作者无限感慨,并寓有天下一统,群雄竞逐局面已难行得通的深刻告诫。
其将讽戒之意贯穿在历史事件的描述之中,给人以回味余地,令人深思。
二、风格上有新的突破(一)意境优美,词藻瑰丽,但很少有堆砌现象。
唐代张为《主客图》把刘禹锡列为“瑰奇美丽主”的“上入室一人”,说明他在当时就以藻思瑰绮见称。
刘禹锡效法屈原,独辟蹊径,努力向民歌学习,从中吸收丰富的营养来提高创作水平。
他的民歌体乐府诗都在某种程度上吸收了当地民歌健康朴素的思想感情和丰富多彩的表现手法,并将它与文人诗的写作技巧糅合起来,达到了风景画与风俗画的融合,人情美与物体美的融合,诗意与哲理的融合,雅声与俚歌的融合。
他的《竹枝词》、《浪淘沙词》、《踏歌词》、《杨柳枝词》等民歌体诗作,都意境优美、形象生动,很有文彩,好象连珠缀玉一样,绚丽动人,读了给人以强烈的美感。
如《杨柳枝词九首》的第八首:城外春风吹酒旗,行人挥袂日西时。
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
全诗运用写意式的笔法简练地勾勒出一幅“风吹旗动”、“夕阳西下”、“折柳送别”的优美画面,围绕自古就开始表达的“惜别”主题,创造出恬静、淡远而有情深的美妙意境。
“送行之人岂无他枝可折而必于柳者,非谓津亭所便,亦以人之去乡正如木之离土,望其随处皆安,一如柳之随地可活,为之祝愿耳。
”[3]这些话更有利于对该诗巧妙之处的体会。
另外,在《百舌吟》中,刘禹锡用“红雨”喻落花:“花树满空迷处所,摇动繁英坠红雨。
”;在《竹枝词》九首之二中,用花来比男子:“花红易衰似郎意,流水无限似侬愁。
”其遣词命意造旨很高。
(二)构思新颖,精炼含蓄,但能避免晦涩之病。
刘禹锡曾说:“片言可以明百意,坐驰可以役万里,工于诗者能之。
”[4]前一句是说,诗歌要精炼含蓄,以少胜多,后一句是说,诗人要有丰富的想象力。
他的讽刺诗、怀古诗、咏物诗,都具有这个特点。
如名篇《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首诗运用极为经济的笔墨,勾勒出巷口的夕阳、桥边的野草和屋前的燕子三种景物,构成一幅耐人寻味的图画。
作者把自己的感受和诗的题旨深深地隐藏起来,却又特意点出朱雀桥、乌衣巷、王谢等历史上著名的地名和人物,引起读者丰富的联想,然后以燕子飞入普通百姓家作结,把读者的思想带回到现实。
诗的前两句中“花”与“斜”成对,“花”为使动用法,因而显得精炼而富有动态,看似平易却又颇见巧思。
后两句在人们不经意处着笔,写出今昔对比,以小见大,含意丰富,具有蕴藉之美。
元代的方回曾经指出,刘禹锡的诗歌“言言精确”[5]“且是句句分晓”,“别无暗昧关锁”。
[6]所谓“精确”和“分晓”,是说语言精练含蓄而又不晦涩,读者在掩卷一想以后,能够体味到形象本身所包含的深刻意义。
有人说他“词巧”,也有人说他“意工”,确也如此,日常生活中一角一隅的景物和细节,一着刘禹锡的“意”,便化为美妙的诗句。
他自己也说是“境生于象外”[7]。
意思都是一样,那就是含蓄得好。
(三)语言清新、自然流畅,而又不失于平浅。
刘禹锡懂得民歌曲调。
他的七言乐府小诗,有不合四声的,但音韵浏亮,节奏鲜明,轻重低昂,合于自然,这同他学习民歌曲调有很大的关系。
一般来说,文人对民间生活不熟悉,单纯模拟民歌,容易失之平浅。
刘禹锡长期遭贬,接近人民,热爱生活。
他的不少诗歌吸取了民歌的乐观主义精神和健康柔美的风格,有着民歌清新爽朗的情调和响亮和谐的节奏感,多用比兴、谐音、双关语,使人感到表达的感情真挚而又含蓄,又比一般的民歌细腻、华美,因而人们乐意传唱。
如:元结在湖南时所写的《唉乃曲》,早已是结合当地民歌的先例;相形之下,《唉欹乃曲》还是书卷气或文人学士气太浓,远不及刘禹锡的《竹枝词》、《杨柳枝词》等的真率和活泼。
如《竹枝词二首》的第一首: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这首诗由于运用双关隐语的巧妙,再加上语调的清新自然,常常被人称引。
两《唐书》本传都有关于他的诗歌适合于传唱的记载。
北宋诗人黄庭坚说:“《淮阴行》情调殊丽,语气尤稳切。
白乐天、元微之为之,皆不入此律也。
”[8]一直到晚年,他的不少诗歌还保持着这个特点,如《醉答乐天》:“洛城洛城何日归?故人故人今转稀。
莫嗟雪里暂时别,终似云间相逐飞。
”就是一例。
三、诗中表现出独特的人格魅力(一)顽强不屈,富于斗争精神。
刘禹锡因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在那里过了十年谪居生活后,被召回长安。
十年的贬谪,在他的心灵上留下了很深的创伤,但他仍然倔强地保持着对生活的信心。
初回京师,游玄都观,写了《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一诗,表现出他的顽强不屈: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诗人用桃花比喻朝中新得势力的权贵,用看花人比喻那些趋炎附势,奔走权门,之徒。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暗示这些人是由于王叔文集团败一诗,攀附了新当权者才爬上去的。
这都令他的政敌难以忍受,此诗传出,执政者当即以“语涉讥刺”[9]再贬刘禹锡等为远州刺史,实际是靠镇压永贞革新起家的宪宗不愿起用他们,因为起用他们则意味着自我否定。
作者因此诗获罪,正如他的朋友柳宗元所说的“自取之”,就是说作者明知会因此遭到迫害,但是不怕。
可见他是富于斗争精神的。
如果说,刘禹锡在被贬十年后能写下这样富有战斗性的篇章是很可贵的话那么更为可贵的是,他因写《戏赠看花诸君子》被贬十四年后,重回京城,又写了一首《再游玄都观》,锋芒不减当年: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