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元御医案之耳聋解

合集下载

中医医案——耳聋症

中医医案——耳聋症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清肺、除痰、通窍法治愈耳聋症病案:访某,男,13岁。

初诊:1976年1月12日。

主诉及病史:病孩于一周前因发热、咳嗽、有黄痰4天而住院,入院诊断为上呼吸道炎。

入院后经用庆大霉素、中药银翘散加减等药物治疗3天后热退。

热退后自觉左耳听力逐渐下降,现完全不闻人言。

现仍少许咳,有黄痰,头痛。

二便正常。

诊查:神清,精神好。

舌苔黄、厚腻,双脉弦滑。

五官科检查:外耳道充血。

辨证:痰火闭窍。

治法:清肺、除痰、通窍。

处方:菖蒲3g 茯苓12g 竹茹9g 钩藤9g 菊花9g 瓜蒌皮9g 干莲梗9g 花粉9g 木通5g 薏苡仁9g 桑叶9g日1剂,连服3剂。

二诊:1月15日。

病孩服上方药3剂后,耳聋减轻,仍有少许咳,少许痰。

舌苔较前薄,脉弦滑减。

仍需清肺、除痰、通窍。

处方:木通6g 枇杷叶9g 莱菔子6g 花粉9g 瓜蒌仁9g 北杏仁9g 菊花9g 桑叶9g 钩藤12g 干莲梗12g 夏枯草9g 菖蒲3g1日1剂,连服4剂。

病孩服上药后,耳聋消失,听力恢复。

2个月后随访,听觉正常。

按语肾开窍于耳,心亦寄窍于耳,少阳脉络于耳,而肺之结穴又在耳。

若老弱与久病而致耳聋,多属体虚失聪,治在心肾;少年或暴病引起耳聋,多属痰火闭窍,治在肝肺。

薛一瓢曰:“金之结穴在耳中,名曰笼葱,专主乎听。

故热证耳聋皆为肺金受铄,治主清肺,不可泥于少阳一经。

”今病孩发热之后骤然耳聋,且有咳嗽、痰黄、头痛、脉弦滑,是肝肺之火上升,清肃失降,痰阻脉络,气闭不通所致。

所以宜清肝肺之火,兼与化痰、通窍为治。

若此例误诊为肝肾虚而致耳聋,投以补剂,则肺络之热壅塞难出,聋成痼疾矣。

本医案摘自《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第3集,P664,区少章医案。

区少章,男,1900年4月出生,广东省南海县九江乡人。

7岁始读私塾,17岁起随父亲在家行医。

后考取广州医药实学馆免费生读中医,1922年获最优等成绩文凭毕业。

黄元御医案讲解

黄元御医案讲解

黄元御医案讲解
黄元,是中国古代的一位著名医学家,被尊称为“元医宗师”。

黄元的医学理论在《黄元御医案》中得到了展现。

这部医学文献主要是黄元的医疗经验和治疗案例,通过对实际病例的详细讲解,弘扬了他的医学思想和临床经验。

《黄元御医案》的内容包括了黄元对多种疾病的治疗方法、药物应用、舌诊、脉象等方面的经验总结。

这些案例反映了他在临床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对后来的医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对《黄元御医案》的一些讲解:
经验传承:《黄元御医案》传递了黄元的宝贵医学经验,涵盖了多种病症的治疗方法和技巧。

这对于医学学习者和从业者来说,是一份珍贵的临床案例集。

辨证施治:该书强调辨证施治的原则,即根据病情的不同,个体的差异,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这与中医理论中的辨证论治思想相一致。

重视整体观念:《黄元御医案》中突显了中医的整体观念,强调身体各系统的相互关系,治疗时要综合考虑患者的整体状况,而非
片面对症治疗。

养生保健:除了治疗疾病,该书还包含了一些养生保健的内容,包括饮食调理、运动锻炼等,反映了中医的预防和保健理念。

舌诊、脉象:书中对舌诊、脉象的观察和分析也占有一席之地,这是中医诊断的两个重要方面,有助于读者了解中医辨证的基本手段。

总体而言,《黄元御医案》是一部有益于理解中医临床实践和学习黄元医学思想的文献。

当然,理解古籍需要有一定的中医基础和相关背景知识,因此建议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深入研读。

【新提醒】黄仕沛经方医案——耳鸣耳聋案

【新提醒】黄仕沛经方医案——耳鸣耳聋案

【新提醒】黄仕沛经方医案——耳鸣耳聋案不及辩证,徒费药饵,贻误病机已也——耳鸣耳聋案梅某,女,45岁。

两个月前因突然右耳鸣响,听力下降,伴有眩晕,遂用六味地黄丸及补肾之剂月余无效。

于2009年11月5日往某医院五官科检查示:右耳鼓膜积液。

又加西药治疗,耳鸣如鼓,徒增烦闷不寐。

经友人介绍,于12月4日前来求治。

病者右耳鸣响如蝉,入夜尤甚,失眠不安,并有眩晕,舌淡红,苔薄白。

拟柴胡加龙牡汤加味,处方:生龙牡(先煎)各30,磁石(先煎)30,柴胡24,黄芩15,法夏24,党参30,麻黄(先煎)15,桂枝15,泽泻60,大枣15。

3剂后,复诊,耳鸣已除,尚有少许眩晕,续以前方7剂。

诸症悉除。

嘱再服此方一段时间,以翼巩固疗效。

按:本方是黄师最常用之方剂。

见于《伤寒论》107条“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

264条说:“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心中满而烦,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

107条柴胡加龙牡汤证虽未指出有两耳无所闻、目赤,然引证264条,似因果相关,弦外有音也。

加入泽泻治冒眩,麻黄以温通经隧。

时医治耳鸣耳聋,囿于耳为肾窍,便谓肾虚,动辄填精补肾,实不加辩证,徒费药饵,贻误病机已也。

读后解析:《伤寒论》264条:“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心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

说明孔窍病与少阳有关,故治从少阳,用小柴胡汤。

本案耳鸣眩晕为少阳柴胡证,烦闷不寐则与“烦惊谵语”类同,少阳耳鸣耳聋兼见烦惊失眠等精神神经症状,是柴胡加龙牡汤的适应症,故用柴胡加龙牡汤。

加泽泻是为治其眩冒,加麻黄是为温通经隧,一则消除鼓膜积液,二可改善耳部循环,缓解耳鸣耳聋。

黄师辩证精细,方证与药丝丝入扣,不愧大师之称!。

黄煌治疗耳聋医案

黄煌治疗耳聋医案

黄煌治疗耳聋医案黄煌教授,作为国内知名的中医学者,对于耳聋的治疗有着独到的见解和经验。

他认为,耳聋不仅仅是一种听觉上的障碍,更是身体内部脏腑功能失调的反映。

因此,在治疗耳聋时,黄煌教授强调要从整体出发,综合考虑患者的体质、病史、症状等多方面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下面是一则黄煌教授治疗耳聋的医案:患者张某,男性,50岁,因长期在嘈杂环境下工作,导致双耳逐渐失去听力。

经多家医院诊断为“神经性耳聋”,但治疗效果不佳。

患者来到黄煌教授的诊室时,自述双耳听力严重下降,常常需要别人大声说话才能听清,同时伴有头晕、耳鸣、腰膝酸软等症状。

黄煌教授仔细询问了患者的病史和症状,并进行了详细的体格检查。

他发现患者舌质淡红,苔薄白,脉象细弱。

结合患者的症状和体征,黄煌教授认为患者属于肝肾阴虚、气血不足的证型。

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黄煌教授制定了以下治疗方案:中药调理:选用滋补肝肾、益气养血的中药方剂,如六味地黄丸、四物汤等,以改善患者的肝肾功能和气血状况。

针灸治疗:选取耳周穴位和全身相关穴位进行针灸,以促进耳部血液循环和神经功能恢复。

生活方式调整:建议患者避免长时间暴露在嘈杂环境中,保持充足的睡眠和饮食均衡,加强锻炼以提高身体素质。

经过一个月的治疗,患者的听力有了明显的改善,头晕、耳鸣、腰膝酸软等症状也得到了缓解。

后续治疗过程中,黄煌教授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不断调整治疗方案,最终使患者的听力恢复到了接近正常的水平。

这则医案展示了黄煌教授治疗耳聋的独特思路和方法。

他强调从整体出发,综合考虑患者的体质、病史、症状等多方面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同时,他还注重运用中药、针灸等多种治疗手段,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这种综合治疗的思路和方法,不仅为患者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也为中医学的发展贡献了新的力量。

清代名医黄元御传人麻瑞亭治验集(40)

清代名医黄元御传人麻瑞亭治验集(40)

清代名医黄元御传人麻瑞亭治验集(40)清代名医黄元御传人麻瑞亭治验集(40)处方:槟榔90克雷丸片9克 1剂,水煎温服。

9月25日复诊:药后腹泻两次,腹痛明显好转。

未注意大便中是否有虫。

脉细濡、关寸较大,舌苔白腻。

处方:云茯苓4克、粉甘草6克、炒杭芍9克、粉丹皮9克、上肉桂6克、大党参9克、赤石脂9克、炒干姜6克、炙米壳6克,3剂,水煎温服。

9月29日三诊:药后腹泻腹痛已愈。

查大便常规:正常,未见虫卵。

脉细濡、关寸略夫,舌苔白腻。

9月25日方再进,3剂,水煎温服。

再未来诊。

例2:张某,男,54岁,西安市人。

1984年11月1日初诊。

自诉;阑尾手术后半年余,恢复尚可,唯右少腹疼痛,大便时干时稀。

经治疗,效不显,因求治于麻瑞亭。

脉细濡、弦、关尺大,舌苔白腻。

辨证:脾虚肝郁,气血瘀阻。

诊断:阑尾手术后遗症。

治则:健脾疏肝,通利大肠,化瘀止痛。

处方:云茯苓9克粉甘草6克桂枝木6克炒杭芍9克粉丹皮9克苏泽兰30克广陈皮9克炒杏仁9克缩砂仁5克延胡索6克桉树叶3克冬瓜仁20克 3剂,水煎温服。

11月8日复诊:右少腹疼痛减轻,大便明显好转。

脉细濡、关寸略大,舌苔白薄腻。

上方去广陈皮、冬瓜仁,增延胡索为9克,加制首乌20克、炙米壳3克,3剂,水煎温服。

11月29日三诊;药后腹痛已愈,大便正常。

脉舌同前。

原方去广陈皮、桉树叶、冬瓜仁,增延胡索为9克,减苏泽兰为20克,加制首乌20克、炙米壳3克,5剂,水煎温服。

药尽痊愈。

月经病血生于脾,藏于肝,而总统于冲任二脉。

脾统血,喜燥而恶湿,肾藏精,其性闭蛰,主冲任二脉,肝主疏泄,性喜条达,生于肾水而长于脾土。

水土温暖,生发之令畅,则肝木条达,月经调畅,盈缩按时;脾湿肾寒,不能生长肝木,则肝气郁陷,疏泄不遂,冲任失调,月经病作。

疏泄太过,则月事先期而至。

甚则崩漏不止;疏泄不及,则月事后期方来,甚则闭结而断绝;肝肾阴旺,则经血凝瘀,紫黑成块,腐败不鲜,甚则绝产不生,以致亡身殒命。

治疗耳鸣耳聋一味古方用了近800多年不服不行

治疗耳鸣耳聋一味古方用了近800多年不服不行

治疗耳鸣、耳聋,一味古方用了近800多年,不服不行!2017-10-11 我有奇方馆800年中医老古方,效果立竿见影:不管你耳病多重,也不管病史多长,3副药耳鸣消失,耳聋还声,听力如常人,屡试不爽!耳鸣、耳聋,历史名方,专药专治!历代名医大家对此方有高度评价,《东垣先生试效方》 (金元·李果著)、《证治准绳》(明·王肯堂著)、《汤头歌诀》 (清·汪昂著)……多部医学典籍均明确记载了此方,清耳明目之功效卓著。

医学史料高度评价:此方一出,“举国内外无障、无耳鸣耳聋之患’百年不遇的医学奇人治病救人,如有神助距今800多年前,中国历史上的金元时期,出了一位鼎鼎大名的医学家,名叫李果,号东垣老人(1180一1251年),此人医术特别高超,一般人找他看病,三五副药就能体健病除,人称神医。

尤其是他的一手治耳绝活儿,更是了不得!李东垣师从易水学派张元素,是中医补土派创始人,脾胃学说开创者,中国医学史上著名的“金元四大家”之一,是一位百年不遇的治耳奇人。

李东垣出身于富豪之家,自幼沉稳安静,极少言笑,自幼聪慧,喜爱读书。

20多岁时,李东垣的母亲患病,请了许多医生前来,治疗无效,糊里糊涂地病死了。

从小读书的李东垣认为,不为良相,便为名医。

母亲病逝对他触动极大,从此放弃科考,立志学医。

他抛家舍业跑到易州,追随名师张元素学习医术,终成一代名医。

说起李东垣一手治耳绝活,也是一段历史传奇, 金元时期是著名乱世,战争特别多,还用上了火药。

从战争历史看,是很大的进步,但对老百姓来说,却无疑是倒了大霉,遭了大殃。

许多无辜的老百姓被炮火震坏了耳朵,耳聋耳鸣患者遍地都是,数不胜数。

行医途中,李东垣看到老百姓惨遭耳病折磨,经常一个村子竟找不到一个能正常交谈的人。

他特别痛心,遍读中医古籍,四处请教名医,听说哪里有治耳朵的方子,千方百计的赶过去抄录学习。

到他将近50岁时,才终于苦心研制出一剂特效方,专治耳聋耳鸣。

黄仕沛治疗耳聋医案

黄仕沛治疗耳聋医案

黄仕沛治疗耳聋医案(一)气血瘀滞【病例1】冯某,女,36岁。

初诊:2009年9月1日。

患者自诉右耳突聋,耳鸣如蝉,口干,纳眠一般,大便稍硬。

舌淡红苔薄白,脉细稍弦。

处方:会厌逐瘀汤加蝉衣、磁石、百合。

【按】患者青年女性,右耳突聋,耳鸣如蝉,口干,眠一般,大便稍硬。

舌淡红苔薄白,脉细稍弦。

证属气血瘀滞。

会厌逐瘀汤加减以活血化瘀,行气导滞。

其中,蝉衣以疏风散热;磁石、百合以平肝镇惊,宁心安神。

(二)痰火郁结【病例2】梁某,男,43岁。

初诊:2009年7月20日。

患者自诉耳聋1年余,加重1周。

现双侧听力下降,耳中鸣响,头昏,神疲乏力,纳眠可,二便调。

舌淡苔白厚,脉细弱。

既往有脑动脉硬化、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等病史。

多次在耳鼻喉科治疗均未能取得明显疗效。

处方:温胆汤加减。

【按】患者中年男性,双侧听力下降,耳中鸣响,头昏,神疲乏力,纳眠可,二便调。

舌淡苔白厚,脉细弱。

既往有脑动脉硬化、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等病史。

证属痰火郁结、蒙蔽清窍。

以温胆汤加减以化痰开窍、活血通络。

其中,僵蚕、全蝎以化痰通络;磁石以聪耳启闭;当归、川芎以养血活血;蔓荆子以清利头目;神曲以健脾消食。

(三)肝肾亏虚【病例3】钟某,男,68岁。

初诊:2009年1月12日。

患者自诉耳聋10余年,加重1月。

现左耳全聋,右耳仅能听到微弱声音,常头晕头痛,腰膝酸软,纳眠可,二便调。

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

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0余年,平素服降压药维持正常水平。

多次行听力检查示:左侧全聋,右侧重度聋。

处方:耳聋左慈丸加减。

【按】患者老年男性,左耳全聋,右耳仅能听到微弱声音,常头晕头痛,腰膝酸软,纳眠可,二便调。

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

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0余年。

证属肝肾亏虚、精血不足。

以耳聋左慈丸加减治疗。

其中熟地黄、枸杞子以补肾填精;山药、茯苓以健脾渗湿;柴胡、郁金以疏肝解郁;蔓荆子、菊花以清利头目;磁石以聪耳启闭。

同时加用活血通络之品如桃仁、红花等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中医治疗耳聋医案61例

中医治疗耳聋医案61例

中医治疗耳聋医案61例中医在治疗疾病方面有见效快、副作用小、经济等优势。

本文提供中医治疗耳聋医案61例,以供大家参详。

1长桥浦佩之媳,年二十余之少妇也,夏月伤暑,延二旬而邀余治。

身热汗少,凛寒未去,谷食不进,舌绛耳聋,脉浮细数。

余曰:“此因暑受寒,寒在外,暑伏内,初病本伤暑,今则谓伏暑也。

原外寒未去,伏暑内蒸,膻中清阳之气,受暑热之混蒙,故不食而耳聋也。

治宜宣泄伏邪,必有白发出。

”方用香薷饮,加牛蒡、葛根、蝉蜕,一剂而汗出见,凛寒去。

继之以葛根、石膏、连翘、丹皮、青蒿、知母、鲜斛、鲜地,白发已多,清晨热可退。

前方去葛、石、地、斛,加蒌皮、花粉、淡竹叶、地骨皮等三四剂,舌绛退,身热解,惟耳聋不食如前。

乃改用生芪、洋参、首乌、橘白、青蒿子、麦冬、谷芽、佛手等,白止,暮热停,惟仍不食,耳聋神呆,脉缓无力。

余曰:“当此宜进谷食,使之胃健。

”其姑与母云:“彼见食蹙眉摇首,不知何故,恐喉中尚有病也。

”余乃闭目凝思,鼻中忽觉铁鼠气不可耐,复睹其首面手指,乌黑如漆,其席上之垢甚厚,曰:“余知之矣。

”嘱其母曰:“汝先为我去其席上之垢。

”其母云:“身不能动奈何?”余嘱先涤外半床,净则以夏布双层复盖,移其身卧布上,再涤里半床,净则亦用夏布遮覆,然后洗其手面口鼻。

又嘱其姑煮麦粥一碗,点蓬绳数根,置床下。

又观病者,自嗅其手,似有笑容,使二妪奉与麦粥,无几,一碗粥尽矣。

又嘱从此一日三四进,能多最妙。

又使其备鲜香可口之菜,但不得尝大荤。

食进后,耳渐聪,神渐健,半月后起床停药,一月复元。

傅松元2痿证(小脑萎缩)刘×,男,57岁。

1988年4月10初诊。

主诉四肢痿软无力,行路不稳4个月。

病史患者自1987年12月无明显诱因自觉头晕目眩,语言不利,耳聋,耳鸣,逐渐行路不稳,四肢痿软无力,于1988年初在沈阳242医院做头颅CT扫描确诊为小脑萎缩,而转入我院治疗。

检查神清语蹇,舌红,苔薄白,脉沉缓,肌张力减低,步履蹒跚,需人扶持走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耳聋解 4
张氏,少因半产,下血虚损.中年腹中郁满,头目昏晕,咽喉有物如草。

后因媳女卒病,惊悸火发,自肩上项,升腾耳后,右耳遂聋,数日左耳亦病滞塞,怒则更甚。

头面麻痒,如蜂蚁纷挠,心烦生躁,则头上汗流,膈右烦热,胶痰瘀塞,食下胸闷吐酸,项脊筋疼,饥则心空气馁,酸水浸淫,心神慌乱不寐,寐必手足麻软,醒后不能转移,腿胫骨髓空虚,筋脉酸楚,膝躁浮肿,小便赤涩。

病半年矣。

此缘士湿火升,清陷浊逆。

阴阳应象论:北方生寒,在脏为肾,在窍为耳。

耳为肾官,亦为心官,金匮真言论: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

肾藏精,心藏神,神为阳,精为阴。

阳清而阴浊,清气上升,则孔窍空虚,浊气上逆,则孔窍闭塞,空虚则善听,闭塞则莫闻。

而阴根于阳,阳根于阴,阴生则浊,阳生则清,清则必升,浊则必降。

盖水为纯阴而内含阳气,此气左升,则化木火,是清阳出于浊阴之中也,火为纯阳而中抱阴精,此精右降,则化金水,是浊阴生于清阳之内也.肾水之内,一阳常升,心火之中,一阴常降,七窍空虚,但有清阳布获,而无一线浊阴,稍生闭塞,是以声入耳通,钜细必闻.非水火相济,精神互交,不能如是,故耳以一窍而并官心肾。

心为君火,相火者,君火之佐也。

胆以甲木而化相火,随君火而交癸水,君相下根,则精温而清升,神肃而浊降。

神胎于魂,魂藏于血,血统于肝,肝胆之气,表里相合。

血脱则温气亡泄,魂虚木陷,不能生火化神,则心君浮动,常有升摇之意,而温泄胆寒,甲木失其培养,君相感应,亦将飞腾。

其头目昏晕,咽喉梗碍者,皆甲木飘扬,根本不秘之象也,但未全逆耳。

偶因惊悸卒发,君相同奔,浊气上逆,孔窍冲塞,是以重听不闻。

少阳之脉,循耳后而下肩项,甲木逆冲,由经倒上,故相火升炎,自肩项而绕耳后也。

君相下行,肺金敛之也。

肺自右降,相火上逆,肺金被克,收令不行,故先聋右耳。

胆自左升,续则渐及本位,故后聋左耳。

怒则胆气更逆,是以病加。

甲木郁升,浊气纷乱,故头面麻痒,如蚁动蜂飞。

火能上泄,金不下敛,故头上汗流。

肺被火刑,故隔右烦热。

君相虚浮,故心慌胆怯,不能寐也。

究其根原,总由阳衰而湿旺。

太阴以湿土主令,而清气左升,则化阳魂,阳明从燥金化气,而浊气右降,则生阴魄。

盖肺金藏气而含魄,胃为化气之原,气清则魄凝,肝木藏血而含魂,脾为生血之本,血温则魂见。

气之清者,生水之基,故精孕于魄,血之温者,化火之根,故神胎于魂.火旺则土燥,水盛则土湿,燥济其湿,则胃降而脾升,湿夺其燥,则脾陷而胃逆。

血脱温亡,泻其化火之根,火衰水盛,精脏生寒,寒水上泛,脾土滋湿,湿夺阳明之操,牌陷胃逆,故君相拔根而肺失收藏之政也。

胃土不降,浊气右填,肺津郁遏,凝为痰涎,蒸以君相之火,则胶塞不流。

脾湿不化水谷,食下而中焦郁胀,肺胃更逆,故胸膈壅闷。

肺气不得前下,逆而上冲,后侵太阳之部,故项脊筋疼。

肾主髓,《灵枢∙决气》: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补益脑髓,是
肾为髓之下源而肺为髓之上源也。

肺郁化痰,无缘下生肾水,故骨髓空虚。

脾陷木遏,筋脉不舒,故觉酸楚。

脾主五味,入肝为酸,土燥则乙木直升,土湿则乙木曲陷,吞吐酸水者,湿土而遭曲木,温气抑郁之所化也。

谷消气馁,胃虚心空之时,乙木郁冲,故酸水泛滥。

阳气不得下达,阴凝气滞,故膝裸浮肿。

寐而中气愈郁,不能四布,故手足麻软。

水源上竭,膀脱胱空涸,而乙木遏陷,疏泄不行,是以水道淋涩也。

《灵枢∙决气》:液脱者,脑髓消而胫酸,精脱者,耳聋。

今骨髓空虚,膝胫酸楚,孔窍闭塞,音响不闻,浮据经语,参以当年失血,甚似精血脱亡,阴虚阳盛.不知亡血失精,泻其阳根,水寒土湿,胃逆火升,故令病此。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孔窍,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

而胆脉下行,正由耳旁,《灵枢∙卫气》:足少阳之标,在窗笼之前。

窗笼者,耳也,胃降则胆木下达而耳听,胃逆则胆木上盘而耳聋.以耳者宗脉之所聚,胃者十二经脉之海,宗脉浊降而清升,机在阳明。

通评虚实论: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也。

手阳明之燥衰,足阳明之湿旺,胃不化气于燥金,而化气于湿土,此头痛耳鸣,九窍不利之原也。

张氏病,为制操土降逆、清金敛火、暖水升陷、疏木达郁之方,晨起净鼻,右耳响声如雷,豁然而通.鸟语蝇声,脂耳喧心,盘水洗面,波涛渊沛。

此以久塞之窍,忽得清空,虚灵乍复,无足为怪。

《晋书》:殷仲堪父,名师。

尝病耳聪,闻床下蚁动,声若牛斗,亦由宿障新开,是以如此。

午后气平,声闻如常。

接服十余荆,加椒、附温下而康.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