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伤寒论》脾胃学说

合集下载

浅析《伤寒论》脾胃学说

浅析《伤寒论》脾胃学说

浅析《伤寒论》脾胃学说脾胃学说奠基于《黄帝内经》、《难经》,历代皆有发展,在中医学中地位颇为重要的中医学理论体系之一。

《伤寒杂病论》在脾胃学说继承和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下文就《伤寒论》中关于脾胃学说的内容作个简要的分析。

一、重视保护脾胃胃为水谷之海、五脏六腑之源,脾胃为后天之本。

故仲景非常注意保护脾胃,以免损伤。

祛邪依据脾胃盛衰。

患者脾胃素虚,仲景或先补后攻,如“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100条),或禁汗如“病人有寒,复发汗,胃中冷,必吐蛔”(89条),或禁攻下如“阳明病,不能食,攻其热必哕。

所以然者,胃中虚冷故也;以其人本虚,攻其热必哕”(194条),或根据胃气盛衰而减少易伤胃气之药如”太阴为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

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280条)。

祛邪不忘保护脾胃。

仲景在祛邪时或在方中配伍护脾胃之药如中白虎汤,方中之粳米、甘草能使阴寒之石膏不损脾胃;竹叶石膏汤、桃花汤之用粳米,皆旨在培补脾胃元气。

或用护脾胃之药送服峻药,如十枣汤中用大枣(肥者十枚),就是为了避免峻药伤及胃中之津液。

大枣,甘温,归脾胃经,《本经》云:“安中养脾……补少气、少津液……”[1]。

其次,在《伤寒论》112方中,很大一部分都有甘草、生姜、大枣。

甘草、生姜、大枣都是补脾胃之品。

二、重视脾胃的枢纽作用脾胃居中央而运四维,心肺之降、肝肾之升,皆有赖脾胃升降斡旋之力。

若脾胃虚弱,升降失常,则气机升降失常,则病由生。

黄元御在论“厥”时说:“平人阳降而交阴,阴升而交阳,两相顺接乃不厥冷。

阳上而不下,阴下而不上,不相顺接则生逆冷,不顺而逆,故曰厥逆。

足三阳以下行为顺,足三阴以上行为顺,顺行则接,逆行则阴阳离析,两不相接。

其所以逆行而不接者,中气不运也。

”故《伤寒论》中多有从中土治疗疾病治病。

如“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309条),陈修园曰:“此一节言少阴水火之气,皆阳明之水谷以资生,而复交会于中土。

浅议古代名中医的脾胃学说

浅议古代名中医的脾胃学说

1 . 张仲景《 伤寒杂病论》 : 初创脾胃病辩证体 系 张 仲 景 的伤 寒 学说 对 于 我 国 中 医基 础理 论 的完 善有着重要的影响 。 综合《 伤寒论》 和《 金匮要略》 等张
仲景 的主 要 著作 可 以把 张 仲景关 于脾 胃的 相关 学 术

卜“ +
“ — 卜一 +
一 +
新 发疾 病 , 例如 : 氯胺 酮相关 性膀 胱炎 。 而本 文 中氯胺
化 学去 神 经 支配 效应 , 从 而导致 肌 肉迟 缓性 麻 痹 ; ( 2 ) 周 围和 中枢 的抗 伤 害感受作 用 而发挥 止 痛效果 。
2 . 2膀 胱 水扩 张术 方法 : 硬膜 外麻 醉 , 插 人 导尿
一 + 一 + 一 + ” + 一 十 一 十 一 + 十 一 十 一 + + - + 一 + “ 十 一 + 一 + + 一 十 一 十 - ・ + “ + ・ ・ + ・
等 中医理论 的不 断完 善 . 针 对脾 胃机 能 的恢 复也 产 生 很 多有 名 学 说。 比较具 有代 表性 的是 张 仲景 、 叶天 士 、 张锡纯 等名 中医的学 说 。
[ 3 ] 孙增 勤 , 胡秀 龙 , 肉毒毒 素在 疼痛 治疗 及 临床
理念 归纳 为 以下三个 方 面 。
1 . 1 《 伤寒 论》 “ 顾 胃存津 ” 思想 《 伤寒 论 》 是 一 部 阐述外 感 病 辨证 论 治 的经典 著 作, 这本 著作 的相 关理念 也 直接构 成 我 国中 医 的基 础 理论 , 张 仲景 认 为 脾 胃是 人体 的后 天 之本 , 脾 胃之 所 以会产 生 各种 问题 , 是 因为脾 胃的正 气虚 弱 , 要 恢 复 脾 胃的 正 常机 能必 须 考 虑 到 胃气 虚 损 以及 津 液受 伤 的情况 。 胃强津 伤 , 病从 热化 ; 胃气 虚 弱 , 阳气 受 伤 , 病 从 寒化 , 胃气 的强弱与 津液 的保存 都 是疾 病 发展 和治 疗 的关 键 。 因此仲 景 的“ 顾 胃存 津 ” 思想 却贯 穿 于该 书

《伤寒论》中顾护脾胃学术思想的探析

《伤寒论》中顾护脾胃学术思想的探析

《伤寒论》中顾护脾胃学术思想的探析【摘要】目的:探讨《伤寒论》中顾护脾胃的学术思想。

方法:从《伤寒论》中有关顾护脾胃的论述及方药的用法进行分析。

结果:《伤寒论》始终体现着顾护脾胃的学术思想。

结论:研究《伤寒论》中顾护脾胃的学术思想,对于指导临床实践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张仲景;顾护脾胃;探析《伤寒论》是一部研究多种外感热病的专著,张仲景在这部书中始终体现着顾护脾胃的学术思想。

《灵枢.五味》:“胃者,五藏六府之海也,水谷皆入于胃,五藏六府皆禀气于胃” [1]。

脾胃居于中焦,主受纳腐熟水谷,输布精气,运送糟粕。

水谷入胃,经脾胃将精气布散于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故脾胃为后天之本,它脏有病也往往从脾胃入手而获效。

故仲景曰:“胃和则愈”、“令胃气和则愈”。

因此研究《伤寒论》顾护脾胃的学术思想,对于指导临床实践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下面就《伤寒论》中顾护脾胃的学术思想作一探析。

1 主治脾胃之方《伤寒论》中除有治外感病之方外,还有大量的治疗脾胃病的方药。

如:养胃生津之白虎加人参汤、竹叶石膏汤;治“心下痞”之诸泻心汤,还有理中、建中之属。

白虎汤辛寒清热,方中配甘草、粳米健脾益胃,顾护胃气,防大寒之剂伤脾败胃;竹叶石膏汤用粳米顾护脾胃;白虎加人参汤为阳明病患者大汗出、津气两伤而设,人参在于益气生津,顾护脾胃;可见张仲景在热性病的治疗中护阳与养阴是并举的。

在泻心汤中张仲景寒温并用、升降兼施、苦辛同方,可见升脾降胃、辛开苦降的顾护脾胃法张仲景早已经在临床上运用。

理中丸为太阴病之主方,主治中焦虚寒之呕吐下利腹满痛,用白术培脾土之虚,人参益脾胃之气,干姜散胃中之寒,甘草平三焦之急。

干姜得白术,能除满而止吐,人参得甘草,能疗痛而止利。

理即治理,调理;中即中焦、中气。

本方温中阳,运中气,使脾阳升而利止,胃浊降而吐停,气运转而满除。

小建中汤主治中焦虚寒之腹中急痛,小建中汤着重温建中焦,故以饴糖为君;桂枝合之则辛甘养阳,温运中焦;芍药合之则酸甘化阴,缓急止痛;甘草、生姜均为养胃和中之品.故本方为温养中气的经典方剂。

《伤寒论》顾护脾胃思想之探析

《伤寒论》顾护脾胃思想之探析

《伤寒论》顾护脾胃思想之探析脾胃为后天之本,是人体气血生化之源。

《素问·五藏别论》曰:“胃者,水谷之海,六府之大源也。

”胃主受纳,脾主运化,通过脾胃的腐熟运化,水谷精微才得以滋养周身。

《素问·经脉别论》也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

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

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在《素问·六微旨大论》中也提到:“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

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

”可见脾胃的吸收、输布功能对人体的升降出入机能影响重大,甚至直接影响了疾病的预后。

张仲景继承《内经》等前人医学理论,其顾护脾胃,祛邪而不伤脾胃正气的思想贯穿于《伤寒论》始终。

笔者结合《伤寒论》相关汤证,对仲景顾护脾胃思想分述如下:1 健运脾胃,调和营卫中风表虚证虽为太阳表证,但在治疗上紧密围绕顾护脾胃以达调和营卫、疏风透表之功。

本证的病机为外感风寒导致营卫失调,使卫气浮盛于外,营阴不固而外泄造成营阴不足。

因此,本证治疗之根本在于调营卫,调和卫气使风寒之邪外透,补益营阴以救营阴不足之势。

要补营气之不足则应溯营气之源而调之。

在《素问·痹论》中提到:“荣者,水谷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

”可见脾胃为营阴生成之源。

故仲景在调和营卫时,除疏风透邪外,还注重调理中焦脾胃以补营阴。

从方药来看,桂枝汤中桂枝以辛散透表寒,芍药酸收补营阴,余下三味药生姜、甘草、大枣则通过调补脾胃以助调补营阴。

除此之外,在桂枝汤证的调护法中“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也是通过啜粥调护脾胃,以助胃气,益津液,补营阴,使汗出表和,去邪而不伤正。

由此可见,桂枝汤虽为治疗中风表虚证的代表方,但其用药和方后调护都以脾胃为中心。

所以后世医家也把桂枝汤做为调治脾胃之要方。

曹颖甫在《经方实验录》中就指出“盖桂枝一方,外证治太阳,内证治太阴”。

因此,桂枝汤治表和治里的作用机制都是从调治脾胃出发。

浅谈《伤寒论》与脾胃病的治疗

浅谈《伤寒论》与脾胃病的治疗
文 献 标 识 码 : h 文 章 编 号 : 0 4 6 5 (0 8 0- 0 0 0 1 0- 8 22 0) 9 0 1- 2
中 图 分类 号 :2 2 2 R 2 .
脾 胃 病 是 中 医 门诊 常 见 病 、 发 病 , 主 要 表 现 有 腹 多 其 痛 、 满 、 吐 、 泻 、 疸 、 欲 不 振 、 秘 等 ,伤 寒 论》 痞 呕 腹 黄 食 便 《 有 较精 辟 的论 述 , 临床 颇 有 指 导 意 义 , 就 蚤 对 现 伤寒 论》 分论 部 述做 一简 述 : 1 腹 痛
干 姜 汤 主 之 (4 1 7条 ) 而 2 9条 虽 有 阳 明 病 潮 热 , 大 便 ; 2 但
汤 (4 2 6条) 或桂枝加大黄汤 (7 2 9条)或 治疗上热下寒的黄 , 连汤 (7 条“ 寒胸 中有热 , 13 伤 胃中有邪气 , 中痛 , 呕吐 腹 欲
者 , 连 汤 主 之 ”, 阳 虚 脾 土 受 损 者 可 补 土 建 中 以治 之 , 黄 )属
用小建中汤及桂枝加芍药汤均可。
2 腹 满
溏, 小便 自可, 胸胁不去者可与小柴 胡汤 。 此类条数不多, 但
提 示 我 们 : 则补 之 , 则泻 之 是 治 疗 腹 满 的 基 本 原 则 , 虚 实 不 能一 概 从 实 证 考 虑 。
3 呕 吐
腹满是 临床常见症状。满可与痞 同时存在 ,从病名上 《 伤寒论》 提到“ 按之 自濡 , 但气痞耳 ” 即是痞满 ; 对腹满 按程 度轻者称“ 腹微满 ” 腹满而胀者称“ , 腹胀满 ”兼痛 者称“ , 腹 满痛 ” ‘ 或 腹满时痛 ”兼腹部板硬者 为“ , 腹硬满 ” 。痞满 的病 机 ,3 条“ 11 病发于 阴而反下之 , 因作痞也 ”言病者阳不盛, , 体不壮 , 内无 实邪 , 误下后, 无形之寒热之邪阻滞中焦, 气机

《伤寒论》六经辨证,有关脾胃的治法

《伤寒论》六经辨证,有关脾胃的治法

《伤寒论》六经辨证,有关脾胃的治法《伤寒论》六经辨证,有关脾胃的治法,遍及全书。

尤其是通过临床验证,更可以洞悉论中的调理脾胃大法,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本篇试以法名目,就临床运用脾胃治法,整理于后。

一、健胃和营营卫之气出中焦,之所以能熏肤充身泽毛,必赖脾胃之气以滋生,故脾胃实为营卫之根本。

论中有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下利腹胀满,身疼痛者;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

以上所述,既有下利脾胃失和的内因,又有身体疼痛不休的营卫不和之外候。

所以,用桂枝汤内以调和脾胃,振奋中焦,外以调和营卫,使身体疼痛自止。

证之临床,外有表邪不解,挟表下利(相当于胃肠型感冒,以及长夏季节的胃肠炎),用桂枝汤加味常取显效。

如病者李某,男性,32岁。

于当年盛夏,恣食,生冷,临晨顿觉腹痛形寒怕冷,继之肠鸣泄泻,大便稀溏,全身困倦疼胀,四肢清冷,肌肤凉润,脉缓而软,舌淡苔白而润。

浙江宁波一卖淫团伙覆灭:名为SPA按摩,暗藏组织卖淫活动百汇资讯桂枝汤虽为调和营卫而设,实际是健运脾胃的良方。

其中桂枝、生姜、甘草相伍,辛甘温以健胃;芍药、甘草、大枣相合,酸甘滋养以和脾。

全方刚柔相济,使之阴阳表里,并行而不悖。

应当指出,一般胃肠炎腹痛泄泻,属阴寒里湿兼表,习惯于用藿香正气散。

若与桂枝汤比,前者长于祛脾胃之湿浊,如肌肤凉润,四肢清冷微汗者,尚嫌其辛而疏散太过。

后者优于健胃和脾,是攻中有补之方,且调和营卫见长,故兼表下利的身痛肤凉,腹痛泄泻,服之均可取效。

二、建中补虚一般地说,脾胃中州之虚,容易招致肝木横克。

论中有“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的先例。

这里的“腹中急痛”是主症,为阴寒在里土虚木旺之征。

临床上腹中急痛的部位,包含了胃脘和大腹疼痛,而尤以胃脘痛为多见,临证中所见的胃和十二指肠溃疡病的疼痛,常见阵发性的刺痛,或胃脘及腹中有挛急痛感,这就是“肝木之急,脾土之虚”的病机,故用小建中汤,建中以补虚。

_伤寒论_脾胃学说探析_董冉冉

_伤寒论_脾胃学说探析_董冉冉

《伤寒论》脾胃学说探析董冉冉(福建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福建福州350108) 摘要 脾胃学说奠基于《黄帝内经》《难经》,历代医家皆有所发展。

医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为现存最早的中医临床经典著作,其临床治疗思想始终不离顾护脾胃,将脾胃学说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地结合,在脾胃学说的发展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关键词 《伤寒论》;脾胃;胃气;甘草;生姜;大枣;补中益气汤 中图分类号R2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5699(2012)03-0220-02 脾胃学说奠基于《黄帝内经》《难经》,历代皆有发展,是重要的中医学理论体系之一。

现对《伤寒论》中有关脾胃学说的内容分析如下。

1 重视保护脾胃胃为水谷之海,五脏六腑之源,脾为后天之本,故仲景非常注意保护脾胃。

1.1 祛邪依据脾胃盛衰 患者脾胃素虚,仲景或先补后攻,如“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

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100条);或禁汗如“病人有寒,复发汗,胃中冷,必吐蛔”(89条);或禁攻下如“阳明病,不能食,攻其热必哕。

所以然者,胃中虚冷故也。

以其人本虚,攻其热必哕”(194条);或根据胃气盛衰而减少易伤胃气之药如“太阴为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

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280条)。

1.2 祛邪不忘保护脾胃 仲景在祛邪时或在方中配伍护脾胃之药,如白虎汤中之粳米、甘草能使阴寒之石膏不损脾胃,竹叶石膏汤、桃花汤之用粳米,皆旨在培补脾胃元气;或用护脾胃之药送服峻药,如十枣汤中用大枣(肥者十枚),就是为了避免峻药伤及胃中之津液。

大枣,甘温,归脾胃经,《本经》云:“安中养脾,补少气、少津液……。

”[1]另外,在《伤寒论》112方中,很大一部分方中都有甘草、生姜、大枣,除了调和诸药外,甘草、生姜、大枣亦是补脾胃之品。

2 重视脾胃的枢纽作用脾胃居中央而运四维,心肺之降,肝肾之升,皆有赖脾胃升降斡旋之力。

《伤寒论》关于脾胃病的论述小结

《伤寒论》关于脾胃病的论述小结
作者简介 :第一作者 :谭欣圆(1993-),女,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6 级硕 士研究生,研究方向 :中医内科脾胃病 ;通讯作者 * :周晓虹(1971- ), 女,硕士,硕士研究生导师,江苏省中医院消化科主任中医师。研究方向 : 中医内科脾胃病。
在伤寒论论中多处提到宿食为病,256 条:“阳明少阳合病,必 下利……脉滑而数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明确指出 其下利症是因宿食所致。论中专篇论述了“差后劳复病”。“差后 劳复”,既包括病后因劳作过度 ( 劳倦 ) 而致疾病复发,又包括病后 因饮食不节而致疾病复发,枳实栀子豉汤方后明确提出:“若有宿 食者,内大黄如博棋子大五六枚,服之愈。”[9]。
228
World Latest Medicine Information (Electronic Version) 2019 Vo1.19 No.35
·中医中药·
《伤寒论》关于脾胃病的论述小结
谭欣圆 1,周晓虹 2*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 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 南京;2. 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 南京)
摘要:目的 总结归纳仲景对脾胃病发病病因、病机、立法方药的经验。方法 熟读《伤寒论》及其注解专著,用科学归纳的方法分析,并多 数据库检索《伤寒论》及脾胃病相关文章,结合多家对于仲景论治脾胃病的认识。结果 / 结论 仲景治脾以顾护脾胃为轴,虚者补之,实者泄之, 寒者热之,逆者顺之。 关键词:伤寒论;脾胃病;顾护脾胃 中图分类号:R256.3 文献标识码:A DOI: 10.19613/ki.1671-3141.2019.35.124 本文引用格式:谭欣圆 , 周晓虹 .《伤寒论》关于脾胃病的论述小结 [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19(35):228-229.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伤寒论》脾胃学说
脾胃学说奠基于《黄帝内经》、《难经》,历代皆有发展,在中医学中地位颇为重要的中医学理论体系之一。

《伤寒杂病论》在脾胃学说继承和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下文就《伤寒论》中关于脾胃学说的内容作个简要的分析。

一、重视保护脾胃
胃为水谷之海、五脏六腑之源,脾胃为后天之本。

故仲景非常注意保护脾胃,以免损伤。

祛邪依据脾胃盛衰。

患者脾胃素虚,仲景或先补后攻,如“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100条),或禁汗如“病人有寒,复发汗,胃中冷,必吐蛔”(89条),或禁攻下如“阳明病,不能食,攻其热必哕。

所以然者,胃中虚冷故也;以其人本虚,攻其热必哕”(194条),或根据胃气盛衰而减少易伤胃气之药如”太阴为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

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280条)。

祛邪不忘保护脾胃。

仲景在祛邪时或在方中配伍护脾胃之药如中白虎汤,方中之粳米、甘草能使阴寒之石膏不损脾胃;竹叶石膏汤、桃花汤之用粳米,皆旨在培补脾胃元气。

或用护脾胃之药送服峻药,如十枣汤中用大枣(肥者十枚),就是为了避免峻药伤及胃中之津液。

大枣,甘温,归脾胃经,《本经》云:“安中养脾……补少气、少津
液……”[1]。

其次,在《伤寒论》112方中,很大一部分都有甘草、生姜、大枣。

甘草、生姜、大枣都是补脾胃之品。

二、重视脾胃的枢纽作用
脾胃居中央而运四维,心肺之降、肝肾之升,皆有赖脾胃升降斡旋之力。

若脾胃虚弱,升降失常,则气机升降失常,则病由生。

黄元御在论“厥”时说:“平人阳降而交阴,阴升而交阳,两相顺接乃不厥冷。

阳上而不下,阴下而不上,不相顺接则生逆冷,不顺而逆,故曰厥逆。

足三阳以下行为顺,足三阴以上行为顺,顺行则接,逆行则阴阳离析,两不相接。

其所以逆行而不接者,中气不运也。

”故《伤寒论》中多有从中土治疗疾病治病。

如“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309条),陈修园曰:“此一节言少阴水火之气,皆阳明之水谷以资生,而复交会于中土。

若上吐下利,则中土虚矣。

中土虚则气不行于四末,故手足逆冷;中土虚不能导手少阴之气而下交则为烦,不能引足少阴之气上交而为躁,甚则烦躁欲死。

方用吴茱萸之大辛大温,以救欲绝之阳;佐人参之冲和,以安中气;姜枣和胃,以行四末。

师于不治之证,不忍坐视,专求阳明,是得绝处缝生之妙……”[2]另外仲景治疗脾胃气虚,寒热错杂于中焦之痞证用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生姜泻心汤,也是着重于调理脾胃,用黄芩、黄连清热,人参、生姜、大枣、甘草、半夏补中和胃。

我校伤寒大家俞长荣教授,就善用半夏泻心汤治疗寒热错杂之胃病,可谓深得仲景之术。

三、善于从脾胃疗疾病
脾胃居中,主土。

脾胃一虚,则百病纷起。

故在很多情况下,在整体观的指导下重视对脾胃的治疗,就显得非常有意义。

《伤寒论》在这方面做出了示范。

如“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

急下之,宜大承气汤”(252条);“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253条);“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254条)之“阳明三急下证”就是通过攻下而避免中焦热盛伤及下焦之阴;少阴三急下证也是通过攻下阳明而就真阴。

又如“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102条)。

尤在泾云:“二三日悸而烦者,正虚不足,而邪欲入内也。

是不可攻其邪,但与小建中汤温养中气,中气立则邪自解。

”[3]福建名医赵棻教授就非常重视健运脾胃,以自拟“健运麦谷芽汤”为基础治疗外感内伤众多疾病,可谓善学矣。

四、重视胃气盛衰在决预后中的作用
《内经》云: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伤寒论》中在预后中也非常注重胃气的有无。

如“少阴病,吐利、躁烦、四逆者,死(296条)”,陈修园曰:“此言少阴藉中土之气,交上下而达四旁,若胃气绝则阴阳离,故主死。

” [4]又“少阴病,下利,若利自止,恶寒而蜷卧,手足温者,可治。

”(288条)此言胃阳未绝者可治。

仲景在推测六经欲解的时间时,很注重土的因素。

如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9)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

(193)
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

(272)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自丑上。

(275)少阴病,欲解时,从子至寅上。

(291)厥阴病,欲解时,从
丑至卯上。

(328)辰、戌、丑、未在运气学说十二支配五行中,都属于土。

五、补土伏火
四逆汤是回阳救逆之方,由附子、干姜、甘草三味药组成,方简力宏。

附子、干姜都是大温大热可;甘草,一可以解附子之毒,另外一个很重要的作用是补土。

四逆汤证是阴寒内盛,肾阳不足,此时若只用附子、干姜大辛大热之品,易造成水中之火上越,而成死证。

用上甘草,补其土。

因土能藏火,可以使附子、干姜之热变成持续的温煦的作用,从而达到回阳救逆的目的。

[5]后世对补土伏火理论亦有发展,如李东垣用补中益气汤治疗发热就是一大发展。

又北京何绍奇先生说:“火有虚实,虚火又有阴虚火炎与气(阳)虚火不安位之别,气(阳)虚火不安位之火,即是阴火,也就是补土伏火之‘火’。


[6]何氏认为脾胃气虚导致的发热、口疮、胃溃疡吐血等“其治当补脾胃,俾土厚火自敛” [6]96其在书中的三个医案再一次说明补土伏火理论的可反复的得到验证。

六、小结
《内经》为脾胃学说奠定了基础,《伤寒杂病论》继承和发展了《内经》的思想,并将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在脾胃学说的发展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脾胃学说是中医理论之瑰宝,值得大家继续深入的研究与实践。

参考文献:
[1]张登本编.全注全译神农本草经[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9:57.
[2]林慧光主编.陈修园医学全书.长沙方歌括[M]北京:中国中医
药出版社,1999:519.
[3]清.尤在泾.伤寒贯珠集[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30.
[4]清.陈修园.伤寒论浅注[M]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142.
[5]刘力红.思考中医[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3版:383-386.
[6]何绍奇.读书析疑与临证得失[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年第1版,2005年第2版:95-9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