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第二节运动的描述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第2节《运动的描述》教案

人教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第2节《运动的描述》教案

人教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第2节《运动的描述》教案素质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机械运动的概念;(2)知道参照物的概念,知道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需要选定参照物;(3)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2、过程与方法(1)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了;(2)在观察现象、研究物体运动的相对性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重点1、机械运动的概念2、研究物体运动的相对性教学难点1、参照物的概念2、认识物体运动的相对性3、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

教学过程一、运动的世界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事例让学生体验到我们生活的宇宙每时每刻都在运动,我们就生活在运动的世界里。

对于这些现象,我们能否用一句话加以概括?结论:宇宙中一切物体都在运动。

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

二、机械运动我们已经认识到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

下面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对前面所举的例子中物体运动的共同特征进行归纳。

用科学的语言对这些运动进行描述。

问题:1、在同学们眼里,球场上哪些物体是运动的,哪些物体是静止的?1、运动的物体有什么特点?静止的物体有什么特点?在物理学里,我们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前面所举例子中物体运动的共同特征是运动时,它们的位置都发生了变化,它们进行的是机械运动。

三、参照物1、问题:小明在路边看见路上汽车飞快的从他面前驶过,车上的司机看乘客觉得他不动,看小明,却觉得小明在身后运动。

司机为什么会这样感觉呢?学生回忆类似的场景:乘坐在公共汽车上时,看路边同方向行驶的自行车,觉得它们都在向后退。

再看看同车的乘客都觉得他们没有动,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由此我们可以知道:要描述物体的运动,要确定一个标准,与这个标准比较,描述物体怎样运动。

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人们把它叫做参照物。

2、学生自己举例描述某一物体的运动情况,看看各是以什么物体作为参照物。

八年级物理上册(人教版)1.2运动的描述教学设计

八年级物理上册(人教版)1.2运动的描述教学设计
a)位移:讲解位移的定义、计算方法,以及位移与路程的区别。
b)速度:介绍速度的定义、公式,以及速度的物理意义。
c)平均速度:阐述平均速度的概念,以及如何计算平均速度。
3.教学目标:
使学生掌握位移、速度、平均速度等基本概念,并能运用这些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学活动设计: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将组织学生针对以下问题展开讨论:如何测量物体的位移和速度?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理基础,掌握了简单的力学知识,但对于运动描述这一部分的内容,他们在概念理解和实际应用上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对于位移、速度等概念容易混淆,对于如何运用这些概念分析实际问题还不够熟练。此外,学生在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方面的能力有待提高。因此,在本章节的教学中,教师应注重以下几点:
e)知识巩固:通过练习题、案例分析等形式,巩固所学知识,使学生能熟练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教学评价:
a)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提问、讨论、实验操作等,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b)终结性评价:通过期中、期末考试等方式,全面评估学生对运动描述知识的掌握程度,为教学改进提供依据。
1.填空题:设计一组填空题,涵盖本节课的核心概念,让学生通过填空的方式,回顾和巩固所学知识。
-例如:物体在运动过程中,从起点到终点的线段长度称为______,而物体在运动过程中实际走过的路径长度称为______。
2.选择题:编制一些选择题,旨在考察学生对运动描述知识点的理解和判断能力。
-例如:下列哪个选项描述的是物体的瞬时速度?(A)物体在某一时刻的速度(B)物体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第2节 运动的描述 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第2节 运动的描述 教学设计

《运动的描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机械运动的概念。

2.知道参照物的概念。

3.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过程与方法1.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在观察现象、研究物体运动的相对性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正处与身心快速发展的阶段,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都尚未完全形成,但是学习精力充沛,感性认识丰富,求知欲望强烈,记忆能力良好,因此,初中阶段正是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最佳时期。

但是对于我所带的八年级学生还存在着以下不良特征:学习自主性较差,老师说了才做,不说就不做;对于老师的依赖性较大,不讲不会,一讲就会;学习兴趣不浓厚,好像对任何问题都比较淡然;学习自信心不足,一遇到不会做的题目怀疑自己能力不行;过于懒惰,课前懒得预习,上课懒得思考,课后懒得做作业;这样长此以往,恶性循环下去,导致成绩上不去,而且两极分化的现象越来越明显。

三.重点难点重点:机械运动,物体运动或静止的判断。

难点:参照物的概念及参照物的选择。

四.教学过程问题导入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名法国飞行员在两千米高空飞行时,发现有一个小虫似的东西在身边蠕动,他伸手一抓,大吃一惊!原来抓到的竟是一颗德国制造的子弹。

为什么飞行员能抓住飞行的子弹?可能吗?让学生在惊奇中讨论事件发生的原因,激起学习的兴趣。

新课讲解:(一)、机械运动教师引导我们已经认识到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

奔驰的骏马、行驶的火车、自转中的地球、还有在空中飞行的飞机、奔腾的江水、划过夜空的流星、腾空而起的“神舟八号”飞船……这些运动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特点呢?请用科学的语言对这些运动进行描述。

交流归纳上述运动物体的位置随时间不断地发生变化。

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跟踪例题下列现象中不属于机械运动的是( )。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机械运动的概念,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其中B、C、D三个选项中的物体位置都发生了变化,而A选项不是。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第二节《运动的描述》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第二节《运动的描述》教学设计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知道参照物的概念
2、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2. 教学重点/难点
什么是机械运动以及在研究机械运动时要选择参照物。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3. 教学用具
4. 标签
教学过程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知道了1.什么是机械运动?
2.什么是参照物?为什么要选参照物?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课后习题
(1)、动手动脑学物理。

(地球同步通信卫星也叫同步轨道通信卫星,它绕地球转动一周的时间与地球自转一周所用的时间相同,且它的运动方向和地球自转的运动方向也相同,所以相对于地面上的任一点的位置都不改变,因此,地面上的人从任一观察点去看卫星都是静止不动的.
同步卫星绕地球转动一周大约需要21小时,确切地说是23小时56分.)
(2)、补充练习
1、小明同学乘火车去旅游.“火车开动”前后他一直坐在座位上“一动不动”
地看着火车外的景物,他发现路旁的“树正在飞快地后退”.这段话中加引号的三种运动情况,各以什么为参照物?
2、在现代交通中,高速列车已成为现实.为了不影响高速列车的运行,有人设想,若能使高速列车在进出站时既不停车、又能上下乘客,岂不更好.你能进行这样的设计吗?若能设计,说明理由.
3、两只轮船沿河岸顺流而下,甲船在前,乙船在后,甲船的速度大于乙船的速度,甲船上的人感到乙船在后退,甲船上的人所选择的参照物为( )
A、甲船
B、乙船
C、一定运动
D、都有可能
4、有关参照物的说法正确的( )
A、运动的物不能做参照物
B、只有固定在地面上的物体才能做参照物
C、任何物体都可以作参照物
D、研究某一物体的运动,必须选定参照物
板书。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一章 第2节 运动的描述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教案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一章 第2节 运动的描述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教案

运动的描述一、教材分析“运动的描述”这一节看似简单,但它却深深影响运动、运动和力、机械能的学习,因而理解本节的内容对后面的学习起着重要的铺垫作用。

教材先介绍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运动现象:机器的运转、车辆的行驶、奔流的河水……。

“瞬息万变的世界里,物质的运动是非常普遍的”,运动是宇宙中普遍的现象,也就是说运动是永恒的。

普遍存在的永恒的“运动”中同时存在着“静止”,这个观点是一个重要的科学观点,也是学生建立科学世界观的基础。

培养学生用科学的方法去探究自然、认识自然也是教学中应侧重的方面。

二、教学三维目标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参照物的概念、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难点:相对性四、教法与学法教法:分组实验讲授讨论学法:观察和实验讨论练习五、预习提纲1、什么是机械运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什么是参照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何选取参照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教学过程1、我们日常生活中见到的飞机、船只、太阳、房屋、树木:运动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静止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再观察教材图1.2-1,讨论它们有什么共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学生举出一些运动的例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归纳:(1)机械运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运动是宇宙中的__________现象。

4、学生实验:在课桌上放课本,在课本上放文具盒,然后在桌面上推动课本:(1)以课本为标准,文具盒是运动还是静止?(2)以课桌为标准,文具盒是运动还是静止?通过实验归纳:参照物是(3)利用教室的人或物进行举例,归纳得出:运动和静止具有5、小结:怎样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

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2节运动的描述》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2节运动的描述》教学设计
2.引导思考:组织学生回顾已学的物理知识,如速度、力等,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3.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描述物体在空间中的运动状态,引出位移、路程、速度等概念。
4.导入新课: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知
在这一环节,我将按照以下步骤向学生传授新知识:
1.概念讲解:详细讲解位移、路程、速度等基本概念,结合实例进行说明。
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某一具体问题进行讨论,如“如何描述物体在直线运动中的速度变化”。
2.交流分享: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补充和评价。
3.教师指导: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和指导,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4.解决问题:通过小组合作,共同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各小组针对实际运动场景(如篮球运动员投篮、足球运动员射门等),分析并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
5.创新思维题:
-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一个简单的物理实验,验证或探究物体运动中的某一规律。
-学生可以自由发挥,提出一个与物体运动相关的创新性问题,并尝试解答。
作业要求:
1.学生在完成作业时,要认真思考,确保解答的正确性。
-学生能通过实例理解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掌握速度的计算公式。
2.学会运用速度公式进行物体的速度计算,能分析简单运动问题。
-学生能运用速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物体在不同时间或路程的速度。
-学生能通过实例分析,理解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概念,并能够进行相应的计算。
3.掌握运用物理图形(如位移-时间图、速度-时间图)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方法,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方面:
-重点:观察、实验、合作交流等学习方法的运用;比较、分类、归纳等思维方法的掌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第2节 运动的描述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第2节 运动的描述教案

《运动的描述》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每天,学生都会见到各种各样的机械运动现象,所以学习本节内容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理论知识来逐步展开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教学理念。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强调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既要让学生明白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又要让学生明白“静止”物体的存在,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学情分析】由于学生已经学习了组成宇宙的物质处于不停的运动和发展中的知识,对于运动是绝对的这个知识点容易理解,对于运动和静止又是相对的就不容易理解了,所以在讲课过程中,要多举例,多提出一些引人深思的问题,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拓展学生的思维。

【教法设计】观察讨论法:通过对生活中实际事例的观察,分析运动物体的共同特点,掌握机械运动的概念。

实验法:帮助理解参照物。

【学法预设】在教学中,应尽量让学生主动参与实验,参与讨论,充分强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自主学习,获得知识,并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

【目标要求】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和回忆再现初步认识机械运动的现象.2、知道机械运动是指物体位置的变化。

3、知道参照物.4、会选择参照物描述机械运动,会根据对运动的描述指明参照物.5、知道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回忆再现的方法认识什么是机械运动.2、通过亲身体验的方法认识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描述运动的结果会不相同.3、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掌握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观察、想象、讨论等双边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涉及的物理学知识.2、通过对“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这一观点的认识,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方法论,养成科学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1、机械运动的概念2、研究物体运动的相对性【教学难点】1、参照物的概念2、认识物体运动的相对性3、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2节运动的描述+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2节运动的描述+优秀教学案例
2.实验和观察:设计了速度、时间和路程关系的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和观察三者之间的关系。这种实践性的教学方法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使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3.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和交流。这种合作性的学习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还促进了知识的交流和共同成长。在小组讨论中,学生能够互相启发,取长补短,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2.鼓励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发现自身的优点和不足,制定改进的计划。
3.进行课堂小结和课后作业的布置,让学生通过反思和评价,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生活实例引入运动和静止的概念,例如播放公交汽车在站牌附近行驶的视频,让学生观察车辆的运动和静止状态,引发学生对运动和静止的思考。
3.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如汽车的加速和减速过程,让学生理解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应用。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将学生分成小组,给出讨论题目,如“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是如何体现的?”、“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有什么关系?”等,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交流。
2.提供实验得出结论和理解。
3.学生能够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学会与他人共同解决问题。
4.学生能够理解学习物理的重要性,认识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通过播放公交汽车在站牌附近行驶的视频,让学生观察车辆的运动和静止状态,引导学生认识到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2.利用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亲身体验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增强对运动描述的理解。
2.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
3.学生通过直观的教具和生动的讲解,理解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动的描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知道参照物的概念;2.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过程与方法:能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运动是宇宙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树立正确的科学观。

●学习重点
1.机械运动的概念。

2.研究物体运动的相对性。

●学习难点
1.参照物的概念
2.认识物体运动的相对性。

3.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

●教学方式
讲解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
视频资料,玩具车、玩具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5 min)
〖师〗前段时间我们学习了第十章内容,认识到多彩的物质世界,知道了宇宙万物都是由物质组成的,物体都有质量,不同物质的密度不同,那么这些物质存在的状态如何呢?[讨论]
[总结1] 今天,我们研究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问题。

为什么它们会运动或静止?(板书本章课题)
[总结2] 我们首先看物体的运动该如何描述?(板书本节课题)
二、进入新课,科学探究
(一)机械运动(10min)
1.现象
[问题] 大家观察周围的物体,你认为它们哪些是运动的,哪些是静止的?
[回答](1)行驶的汽车是运动的;(2)走路的人是运动的;(3)飞出的足球是运动的;(4)地球是运动的;(5)分子是运动的;……(6)黑板是静止的;(7)教室外面的树是静止的;(8)公路是静止的;(9)大桥是静止的;……
也可能回答出一些其他的问题:(1)星星是静止的;(2)太阳是静止的;……
[分析](1)我们身边有运动的物体。

如行驶的汽车、跑步的人们、飞行的足球等。

(2)宇宙是运动的。

小学科学课上学过,地球本身在自转,还绕太阳公转,且整个太阳系都在运动。

同理,银河系也是运动的,那么宇宙同样也在运动,所以从宏观上看,宇宙上的所有物体都是运动的。

(3)微观分子是运动的。

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是分子,这些分子也是在运动的。

[总结] 世界上一切物体都是运动的。

2.概念
[问题] 物体运动的特征是什么?为什么说它们是运动的?
[观察] 大家观看[播放视频1]:运动的自然界。

[总结]
凡是运动的物体,它们的位置在发生着变化,所以我们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板书)
(二)参照物(15 min)
1.概念
[问题] 既然自然界中所有的物体都是在做机械运动,可为什么我们还常说××物体是静止的呢?如黑板是静止的,房屋、树木是静止的等等。

[讨论] 我们常说物体静止也是为了研究问题方便,如果都运动,我们也不容易为物体定位了,房屋、树木说它们静止是因为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内,它在某一位置是固定不动的,即它相对于旁边的房屋来说,它们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判断物体是否运动时,我们也常看它与其他物体间的位置是否发生了改变,所以我们平时说物体是静止还是运动,都是以一个物体做标准而言的。

[总结] 参照物:说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看是以哪个物体做标准,这个被选做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播放视频2] 观察哪辆列车在运动?它们是以什么物体做参照物来研究的?
2.特点
[问题](1)对某一运动状况的判断,所选的参照物只有一个吗?
(2)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物体运动状况一定相同吗?
[分析]当观察一小汽车在公路上驶过时,判断它是运动的,我们可以选地面为参照物,也可以选路边的房屋做参照物,还可以选树木做参照物,它们都能得出汽车是运动的结论,所以对某一运动状况的判断,所选的参照物并不只有一个。

如果我们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如选汽车司机中靠椅,则会判断小汽车是静止的,所以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物体运动情况不一定相同。

3.练习
(1)已知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

①某车站并排停放着两列待发的列车甲和乙,过了一会儿,甲列车内一个人看见窗外树木向东移动起来,然而,乙列车内的人通过窗口看甲车是静止的,如果以地面为参照物,上述表明。

②平直公路上,甲、乙、丙三人骑车匀速向东行驶。

甲感觉顺风,乙感觉无风,丙感觉逆风,则当时刮的是风。

甲、乙、丙三个骑车速度最大的是,最小的是
________ 。

(2)已知物体的运动情况判断所选的参照物。

①(2005年温州中考题)诗人曾写下这样的诗句:“人在桥上走,桥流水不流”。

其中“桥流水不流”,诗人选择的参照物是()
A.桥 B.河岸 C.水 D.岸上的树
②在一条东西取向的平直公路上,甲、乙、丙三辆汽车同时向东行驶,乙知甲车比乙车快,比丙车慢,则以为参照物时,三辆汽车均向西行驶。

(三)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10 min)
[问题] 同一情况,如果选择不同的参照物,会得出物体的运动状态是不同的。

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讨论]
[结论]说明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类比]1.说某一同学个子高,是不准确的,应该说,它与谁相比个子高,同理说某一位同学矮,也是不科学的。

2.某人问路,到某地要用多长时间,该人不答,待问路人不耐烦开始走时,该人才说1小时左右,问路人不解,该人答曰:不知你走多快,如何判断用多长时间呢?这里的参照就是走路人的快慢,可见,我们表达话语时,一定要说话严密些。

(四)思考与练习
三、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如何描述物体的运动,虽然运动是绝对的,但我们平时为了研究方便,仍然说某个物体是静止的,为什么?就是因为平时我们判断某个物体的运动与静止时选择了一个作标准的物体,这个物体我们叫做参照物。

对某一个物体的运动状况而言,参照物的选择不止一个,但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物体的运动状态却并不一定相同,所以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为了叙述严密,说某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时,一定要加以参照物。

如果没加,一般都是以地面为参照物而言的。

四、作业布置
动手动脑学物理:①、②、③、④
五、板书设计
第一节:运动的描述
一、机械运动
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自然界的物体都是运动的,即运动是绝对的。

二、参照物
1.说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看是以哪个物体做标准,这个被选做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2.对某一运动状况的判断,所选的参照物并不只有一个;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物体运动情况不一定相同。

三、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