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水脆弱性编图指南
地下水脆弱性评价方法

• 原民主德国在1980~1985 年期间编制了1∶5 万的地下水脆弱性图; • 瑞典编制了1∶215 万的地下水脆弱性图。 • 美国普遍使用了由Aller 开发研制的DRASTIC 方法评价含水层脆弱性,在
俄克拉荷马使用该方法对12 个主要含水层开展了区域尺度的含水层污 染脆弱性评价 ,在美国的得克萨斯州、怀俄明州、罗得岛、马萨诸塞州、 威斯康星州、内布拉斯加、特拉华州、南达科他州等地区也采用了类 似的方法进行了含水层脆弱性填图
• 早期的地下水脆弱性评价与编图始于20 世纪60年代中 期的欧洲,到70 年期间,德国、捷克、法国、西班牙、 前苏联、波兰和保加利亚等国家分别编制了小比例尺 地下水脆弱性图,试图从国家和区域层次上了解地下水 易于污染地区,以便制定国家或区域的地下水保护政策。
2.研究程度
• 70~80 年代,开始转向编制中比例尺地下水 脆弱性图,这是适应较小区域的地下水保护 的需要。其中,法国编制了1∶10 万、捷克 编制了1∶20 万的系列地下水脆弱性图。英 国国家河流管理局编制了一系列1∶10 万的 区域地下水固有脆弱性图。捷克编制了 1∶10 万的白垩盆地地下水脆弱性图。
指定区域土地利用规划和地下水保护规划。 分图描述关于特殊脆弱性迁移时间的地区性 地下水系统脆弱性。要求野外调查
特殊目的
பைடு நூலகம்
1: 2.5万或更大
单一目的,用于地方或城市规划和保护场地 特殊图,表示地方或场地特殊地下水防污性 能问题,需要一套代表性数据,通常需要场 地的特别调查
1.基本理念
地下水质量groundwater quality
10
20
30
40
50
60
浅层
0
FINa+ ClSO42Fe 挥发性酚类 浑浊度 溶解性总固体 总硬度 PH值 肉眼可见物 NO2As砷 Al 1,2-二氯乙烷 NH4+ Cd Mn 耗氧量 NO31,2-二氯丙烷 Cr6+
当前环境下地下水污染脆弱性评价方法

当前环境下地下水污染脆弱性评价方法摘要:地下水资源是我国近些年来国民经济发展和国民生活保证中不能缺少的宝贵资源。
它是大自然生态环境下的一种产物,同时更加是作为一种不可再生资源存在着。
这种地下水资源一旦被破坏,便会造成国家水能源的恶化,这种恶性循环的出现,导致了国家在治理地下水污染上必须花费巨大的人力和物力,而这种高花费所耗时长同时也是无法预估的。
文章基于对当前环境下,地下水脆弱性概念的阐述,继而对影响地下水脆弱性的关键作用过程进行一一的梳理,最后总结当前环境地下水污染的脆弱性评价方法。
关键词:地下水污染;脆弱性;评价方法当前环境下的地下水资源在我国各个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主导作用。
伴随着我国工业化整体进程的加快,我国地下水资源正逐渐面临着被污染的危险,地下水资源正逐渐被侵犯。
本文的目的在于,针对当前环境下地下水污染脆弱性评价方法进行一定的理论性阐述和整理,希望能够在此基础上对地下水污染脆弱性评价方法有更为全面的了解,最终达到改善我国地下水污染的目标。
1 环境地下水污染脆弱性的概念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法国的著名学者margat第一次提出水污染脆弱性的含义开始,伴随着此类问题探讨上的不断进步,地下水污染脆弱性的概念也不断的被完善。
之后美国国家理事会研究所在地下水污染脆弱性上提出的概念是:含有污染成份的物质从水层的上端在某一个固定位置上抵达进去了地下水资源里面一个特殊的地点中的走向和可变性。
除了如上这个说法外,目前国际上比较普遍的说法还是美国国际水文地理学会和环保公署对地下水污染脆弱性的含义:地下水污染脆弱性的来源归属于地下水资源对自然环境及人类生活的敏感性。
至今为止,地下水脆弱性的含义仍然在不断的扩充和改进中。
地下水污染脆弱性普遍分成固定脆弱性和特殊脆弱性,固定的脆弱性主要指的是静止不变的,为人们所无法改变的;特殊脆弱性则指的是相反流动性大,为人工可以改变的。
地下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水资源的重要部分,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同时也是影响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之一。
地下水脆弱性评价

地下水脆弱性评价方法
迭置指数法 过程模拟法
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法
迭置指数法
迭置指数法是最简单、应用最广泛的地下水脆 弱性评价方法。迭置指数法是定性、半定量的方法, 该方法首先选择对脆弱性影响最大的因素,通过将选 取的各评价指数进行叠加形成一个反映脆弱性程度 的指数,根据该指数进行脆弱性评价。这种方法更多 的依靠数据的有效性和专家的判断。一般的评价成 果为脆弱性图,通过数值或颜色显示不同的含水层脆 弱性。DRASTIC模型为迭置指数法代表的评价模型。
地下水固有脆弱性 Groundwater intrinsic vulnerability
固有脆弱性是指在天然状态下含水层对污染 所表现的内部固有的敏感属性。它与污染源或污 染物的性质和类型无关,取决于含水层所处的地 质与水文条件。是静态、不可变和人为不可控制 的。
地下水特殊脆弱性 Groundwater specific vulnerability
DRASTIC 模型
DRASTIC 系统是由美国环境保护局(USEPA) 和美国水井协会(NWWA)于 1985 年合作开发的, 其综合了40多位水文地质学专家的经验,该系统首 先被美国 40 个县采用,对具有不同水文地质条件 的地区,用于地下水污染敏感性的评价,其中包括 喀斯特地区的多含水层系统。
DRASTIC 模型
该模型选取 7 个主要要素作为评价指标, 分别是:地下水埋深(D)、含水层的净补给 (R)、含水层的岩性(A)、土壤类型(S)、 地形坡度(T)、包气带的影响(I)以及含水 层水力传导系数(C)。
DRASTIC 模型
根据每个因子的变化范围或其内在属性 建立评分体系 r,又根据评分体系中每个因 子对地下水脆弱性影响的重要程度给予固定 权值 w,各因子加权和 Vi即是 DRASTIC指数: Vi=DrDw+RrRw+ArAw+SrSw+TrTw+IrIw+CrCw
《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技术指南 环境要素 第1部分:土壤和地下水》编制说明

附件11《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技术指南土壤和地下水(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标准编制组二〇二〇年九月目录1标准的编制思路 (1)2国内外土壤与地下水生态环境损害评估技术现状及实践 (1)2.1国外土壤与地下水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技术体系 (1)2.2我国土壤与地下水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技术体系 (4)2.3土壤与地下水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现状 (5)3标准主要技术内容 (13)3.1适用范围 (13)3.2术语和定义 (14)3.3工作程序 (19)3.4鉴定评估准备 (19)3.5土壤与地下水损害调查确定 (20)3.6土壤与地下水损害因果关系分析 (20)3.7土壤与地下水损害实物量化 (21)3.8土壤与地下水损害恢复或价值量化 (21)3.9土壤与地下水恢复效果评估 (22)3.10附录 (22)4对实施本标准的建议 (22)1标准的编制思路我国土壤和地下水生态环境污染与破坏形势较为严峻,近年来涉及土壤和地下水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件急剧增多,事件类型包括突发环境事件、历史遗留工业污染、固体废弃物/废水倾倒和长期累积排放、生态破坏事件等,导致土壤和地下水生态环境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遭受损害。
由于土壤的高度异质性、地下水的流动性、土壤与地下水环境背景数据缺乏、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影响因素多,土壤与地下水生态环境事件往往面临生态环境基线确定难、因果关系判定难、恢复决策难、恢复费用估算和损害价值量化难等现实问题。
《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技术指南环境要素第1部分:土壤和地下水》(以下简称《土壤和地下水指南》)针对土壤和地下水生态环境损害的特点,遵循《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技术指南总纲和关键环节第1部分:总纲》的总体规定,详细阐述了土壤与地下水环境损害评估特征污染物识别、土壤与地下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损害实物量化指标选取、基线获取、损害现状调查的具体要求,明确了土壤与地下水生态环境损害因果关系判定的原则,给出了恢复方案制定和恢复费用估算的推荐方法,是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技术方法在土壤与地下水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领域的具体深化。
学习解读2023年地下水污染防治重点区划定技术指南(试行)(讲义)

地下水污染防治重点区划定技术指南(试行)学习解读生态环境部印发《地下水污染防治重点区划定技术指南(试行)》(讲义)近日,生态环境部、水利部、自然资源部联合印发《地下水污染防治重点区划定技术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
第一部分:《指南》的出台背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地下水管理工作。
地下水具有重要的资源属性和生态功能,在保障我国城乡生活生产供水、支持经济社会发展和维系良好生态环境中具有重要作用。
建立地下水污染防治分区体系是加强地下水污染防治、保障地下水安全的重要举措。
2019年3月,我部联合有关部门印发《地下水污染防治实施方案》,对地下水污染防治分区划分任务作出安排部署。
2019年9月,我部发布《地下水污染防治分区划分工作指南》(环办土壤函(2019)770号)(以下简称《工作指南》),支撑了地下水污染防治分区管理技术体系建立和任务落实。
“十四五”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地下水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2021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要求开展地下水污染防治重点区划定工作。
2021年12月起施行的《地下水管理条例》规定,省级人民政府生态环境主管部门会同本级人民政府水行政、自然资源等主管部门,根据本行政区域地下水污染防治需要,划定地下水污染防治重点区。
为贯彻落实法规和政策文件新要求,更好支撑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我部在全面评估分析的基础上,组织开展了对《工作指南》的修订工作。
经过深入调研、广泛征求意见、试点试用,明确了地下水污染防治重点区的内涵,优化了分区划定的技术方法和工作流程,形成了《指南》,并与水利部、自然资源部联合发布。
第二部分:《指南》的内容解读地下水污染防治重点区是为满足地下水资源保护、污染防治等管理需要,确定的应加强地下水污染防治的区域。
该区域的地下水一般具有水量大、水质好,饮用和其他开发利用价值较高的特点,应强化该区域地下水污染防治要求,保障地下水质量和可持续利用。
地下水污染防治分区划分工作指南

地下水污染防治分区划分工作指南2019年9月目次第一章总则 (1)1.1编制目的 (1)1.2适用范围 (1)1.3编制依据 (1)1.4术语与定义 (2)1.5指导原则 (2)1.6组织编制单位 (2)第二章工作内容和流程 (4)2.1工作内容 (4)2.2工作流程 (4)第三章地下水污染防治分区划分技术方法 (6)3.1地下水污染源荷载评估 (6)3.2地下水脆弱性评估 (13)3.3地下水污染现状评估 (16)3.4地下水污染防治分区划分 (18)第四章报告编制要求 (23)4.1报告文本 (23)4.2成果图 (23)4.3成果表 (25)附录A (资料性附录)岩溶区地下水脆弱性评估指标说明 (26)附录B (资料性附录)地下水污染防治分区划分报告编制大纲 (30)地下水污染防治分区划分工作指南第一章总则1.1编制目的为贯彻落实《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2011-2020年)》《地下水污染防治实施方案》(环土壤〔2019〕25号),遏制我国地下水污染加剧趋势,推进我国地下水污染监督防治,规范地下水污染防治分区划分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及相关法律、法规、标准,编制《地下水污染防治分区划分工作指南》(以下简称指南)。
1.2适用范围本指南适用于区域尺度地下水污染防治分区划分,精度一般不低于1:25万。
1.3编制依据本指南引用了下列文件或其中的条款。
凡是未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指南。
GB 5084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T 4754 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14848 地下水质量标准HJ 25.6 污染地块地下水修复和风险管控技术导则HJ 338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HJ 773 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环境保护技术要求1.4术语与定义下列术语与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地下水污染源荷载:指污染源对地下水的影响程度,取决于污染源的类型、规模、释放污染物的可能性、污染物的毒性等。
地下水污染脆弱性评价

>>English Version 栏目导航网站首页>>资料情报网>>国际交流发表日期:2005年12月29日 有3209位读者读过此文 【字体:大中小】地下水污染脆弱性评价((一)地下水污染脆弱性评价李 烨译;魏国强、冯翠娥校译(美国地质调查局组织专家编写该报告,于2002年印刷出版。
)一、概 述随着整个美国对饮用水安全和生态健康需求的不断增加,政策决策者正面临着如何评价和管理水资源的问题。
由于需要评价人为活动和天然污染源对地下水资源造成的可能污染,因此在政策制定和目标管理过程中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对地下水污染的脆弱性评价,既有费用相对较低的简单定性法,也有成本相对较高的严格定量评价法。
必须针对水资源决策者的不同需求,认真分析评价成本、防御措施的科学性和可能存在的不确定性等因素。
(一)背 景1996年的饮用水安全法修正案开创了预防饮用水污染的新纪元,其中强调了水源管理的重要性。
在美国环保署(简称USEPA)提出的水资源评价计划中,要求对水资源系统进行污染脆弱性评价(美国环保署,1997)。
保护饮用水的第一步,是要对水源进行评价,考虑到地下水资源可能会受到某些污染,因此,在开展这项工作时,通常要与现有的水资源保护规划结合起来进行。
许多联邦、州和地方的水资源管理计划中,都考虑到了地下水的脆弱性评价问题,其中包括如何确定可持续饮用水源,对地下水进行杀菌消毒,杀虫剂管理计划,废弃物地下填埋和“幽禁的动物给食运作”(简称CAFO)等。
美国国家研究院在1993年发表的一篇文章中,对政府、私人和学术机构进行地下水污染的脆弱性评价时所采用的一些方法进行了总结。
根据特定的目标和可利用的资源,评价范围包括私人水井乃至整个含水层系统,研究对象可以是针对某种污染物或某类污染物,也可以是针对所有的污染物。
(二)本报告的目标本报告对科学确定地下水污染的脆弱性的控制方法进行了概括,另外,还对这些方法在制定水资源管理决策过程的优缺点进行了讨论。
附录3 1:50000水文地质调查规范(20061123)图示图例

附录3 图示图例含水岩组及其富水性图元参数表代表性水点图元参数表典型水文地质剖面图元参数表水文地质剖面其他图元参数表(续1)典型水文地质剖面图元参数表(续2)地下水资源分区及数量变化图元参数表地下水系统划分图元参数表地下水类型划分图元参数表地下水类型划分图元参数表(续1)地下热水温度分级图元参数表地下水埋藏条件图元参数表地下水埋藏条件图元参数表(续1)地下水埋藏条件图元参数表(续2)水文地质参数分级图元参数表水文地质参数分级图元参数表(续1)地下水矿化度分布特征图元参数表咸水体分布特征图元参数表地下水水化学分区图元参数表环境地质问题图元参数表地下水同位素采集点图元参数表地下水同位素剖面图元参数表(续1)地下水同位素等值线或散点分布图元参数表地下水脆弱性要素图元参数表地下水脆弱性要素图元参数表(续1)地下水脆弱性要素图元参数表(续2)地下水原生及污染组分图元参数表野外调查图元参数表基岩构造图元参数表多年冻土分布特征及其他要素图元参数表地下水质量分级图元参数表地下水脆弱性分级图元参数表地下水潜力分级图元参数表地下水开发利用及其前景图元参数表地下水开发利用及其前景图元参数表碳酸盐岩含水岩组及富水性(碳酸盐岩占70%以上)大泉、地下河流量100—1000升/秒地下迳流模数>6升/秒·平方公里大泉、地下河流量10—100升/秒地下迳流模数3—6升/秒·平方公里泉流量1—10升/秒地下迳流模数1—3升/秒·平方公里泉流量<1升/秒地下迳流模数<1升/秒·平方公里碳酸盐岩间夹非碳酸盐岩含水岩组及富水性(碳酸盐岩占50%以上)大泉、地下河流量100—1000升/秒地下迳流模数>6升/秒·平方公里大泉、地下河流量10—100升/秒地下迳流模数3—6升/秒·平方公里泉流量1—10升/秒地下迳流模数1—3升/秒·平方公里泉流量<1升/秒地下迳流模数<1升/秒·平方公里碳酸盐岩、非碳酸盐岩互层含水岩组及富水性(碳酸盐岩占30%以上)大泉、地下河流量100—1000升/秒地下迳流模数>6升/秒·平方公里大泉,地下河流量10—100升/秒地下迳流模数3—6升/秒·平方公里泉流量1—10升/钞地下迳流模数1—3升/秒·平方公里泉流量<1升/秒地下迳流模数<1升/秒·平方公里非碳酸盐岩夹碳酸盐岩含水岩组及富水性(碳酸盐岩少于30%)大泉、地下河流量>10升/秒地下迳流模数>3升/秒·平方公里泉流量1—10升/秒地下迳流模数1—3升/秒·平方公里泉流量<1升/秒地下迳流模数<1升/秒·平方公里其他可溶岩类含水岩组及富水性泉流量>10升/秒地下迳流模数>3升和·平方公里泉流量1—10升/秒地下迳流漠数1—3升/秒·平方公里泉流量<1升/秒地下迳流模数<1升/秒·平方公里裸露型岩溶含水岩组表层岩溶带厚度(m)裸露型岩溶水埋深(米)相应的含水岩组和富水性色带迭加白色条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引言
地下水质量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而地下水的有效保护和管理的关键是水文地质信息的获取。
地下水有效保护的目标应是防止现有的和将来可能发展的地下水质量问题的发生,它需要充足的、连续的决策信息基础,地下水脆弱性图正是传达这种信息的重要途径。
但需要说明的是地下水脆弱性图并不是地下水保护的“万能药”。
它只是众多有效方法中的一种。
地下水脆弱性图属于地下水保护图范畴,而地下水保护图是专门环境保护图系中最重要的一种图件。
地下水脆弱性图是为特殊区域和某种目的将地下水系统的自然属性进行图形解释,地下水系统的基本自然属性包括土壤资源、非饱和带、含水层和地下水补给量。
地下水脆弱性图的概念是基于地下水系统基本自然属性的评价和表现,同时也决定于特殊图件编制的进程和目的。
对我们所了解的地下水脆弱性做出明确的表达和定义是非常关键的,这决定了图件的构思和设计,以及数据表现形式和编图方法的选择。
含水层脆弱性评价和大多数地下水图件编制通常认为污染源于人类活动,其实,一个地下水系统对温度和其它天然作用也具有脆弱性。
在IHP-IV项目M-1.2(a)的目标中,脆弱性的概念包括质量(污染)和数量(水枯竭)两个方面。
事实上,在评价地下水脆弱性时,将其质量和数量分开通常是件很困难的事情。
例如,过量开采含水层系统,仅从水量(水位的下降和地下水水流的变化)或地下水成分(水质方面)单方面解释是不够全面的。
因此,按照IHP/UNESCO项目目标的观点,地下水脆弱性的编图表示应包括人类活动影响、天然因素作用、水的数量和质量几方面的脆弱性。
然而,近几年来,世人明显关注的焦点集中在地下水潜在的污染方面。
因此,本文主要介绍与地下水水质有关的脆弱性问题。
地下水脆弱性图是一件很有价值的计划工具,利用它可以避免由于无计划、无控制的土地开发和对地下水质量有害活动带来的问题。
它们为计划、控制、管理和决策提供依据,是负责解决地下水管理和保护问题的专家、顾问、工程师和水文地质学家非常有用的图件。
然而,脆弱性图只能给出通用的观点,没有规划者、管理人员和地方官员所寻找解决具体问题的专门的详细的答案;对图件内容的曲解可能导致规划者和管理人员产生一种错误的安全意识。
为了将曲解和误用降低到最小程度,脆弱性图件必须附有图件限制的警示和图件使用说明。
国际水文地质工作者协会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决定,准本编写一本关于地下水脆弱性编图的指南,目的是用来帮助原始图的编者进行脆弱性图的设计和编制,同时也帮助图件的用户了解图件的内容和价值。
本书中介绍的脆弱性编图方法力图在水文地质、其它有关数据和现有数据格式的解释上提供一个全面的指导。
本指南是按非常自然的方式进行叙述的。
编写指南的最初目的是为编图人员提供建议,用图例表达水文地质信息。
因此,作者在完成模式图例的过程中,一直遵从下列原则:(a)图例必须清晰、简洁、全面:(b)用地图学类似的标识符号表达脆弱性的等级;(c)在适用的地方,图例必须从国际水文地质图(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0年)图例标准。
模式图例(附录A)是在一些国家的经验基础上编制的。
目前已经开始编制通用的编图图例。
编写指南的作者都是有着丰富的经验,长期从事水文地质和含水层保护的专家,这就是为什么说这本指南是专业人员写给专业人员的。
但毕竟是首次编写这样复杂的指南,作者将非常欢迎读者提出改进意见。
作者认为没有必要编写一本关于脆弱性编图的方法手册。
每种情况都有其特殊性,且需要不同的处理方法。
负责项目的水文地质专家必须做出决定,选择最适用项目目标图件的类型和比例尺。
此外,大家熟悉了解的编图技术本书中不再重复,但对图件格式和比例尺的标准以及脆弱性图件一致性的处理方法给予了说明。
用相同的方法编制脆弱性图将会提高相似
研究的一致性和可比性,同时也可以提高发展相似研究项目新图件的效能。
作者希望通过适当的培训和宣传,旨在本指南能使脆弱性图成为环境保护和管理领域中有效的适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