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市环境质量现状分析及污染治理措施
恩施调研报告范文

恩施调研报告范文恩施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和背景近年来,恩施州在扶贫开发和生态保护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为了进一步了解当地的发展情况和相关问题,我们进行了恩施调研,以便能够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措施。
二、调研方法我们利用问卷调查、访谈和实地考察等方法进行调研。
调查对象包括当地政府官员、企业代表、居民和扶贫机构等。
三、调研结果根据调研结果,恩施州在扶贫开发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以下是我们总结的几个主要问题:1. 就业机会不足:尽管恩施州实施了多项扶贫政策,但仍有一部分居民面临就业机会不足的问题。
特别是在农村地区,由于土地资源有限和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农村劳动力资源利用率低,导致很多人仍无法脱贫。
2. 教育资源不均衡:在一些偏远地区,尤其是山区,教育资源不足是一个严峻的问题。
学校设施落后,师资力量不足,也缺乏与外界交流的机会。
这给当地孩子教育带来了不小的困难。
3. 生态环境保护不完善:恩施州地处中国西南的生态保护区,但在实际的保护工作中存在一些问题。
一些企业在开发自然资源时,存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对于这些问题,当地政府需要加强监管和管理,确保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平衡。
四、建议与措施针对上述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建议和措施:1. 加大农村就业扶贫力度:加强职业培训,提高农民的就业技能,并鼓励发展农村产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同时,政府可以加大对农村劳动力转岗的培训和补贴力度,帮助更多人实现就业和脱贫。
2. 改善教育资源配置:加大对偏远地区的教育投入,改善学校设施和教师资源。
并鼓励学校与外界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和交流机会。
3. 加强生态环境监管:建立健全环保法规和制度,加强对企业的环保监管,防止环境破坏。
同时,鼓励企业采取节能环保措施,推动可持续发展。
四、结语通过此次调研,我们深入了解了恩施州的发展情况和存在的问题。
我们希望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能够共同努力,解决这些问题,推动恩施州的持续发展和脱贫工作。
水污染控制

清江恩施段水域水质现状及其防治摘要:在开发利用清江河水资源的时候,我们不能忘记保护我们的清江。
根据水质监测资料统计的结果表明,清江恩施市南门断面多项污染因子均超过国家水环境质量II类标准。
流经市清江水体的污染不仅影响了恩施市的市容市貌,而且还直接威胁到全市工业水和生活水质量,影响恩施市社会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恩施市的总体发展目标不相称。
本文从恩施市工业废水和生活废水三年来的排放情况和具体的指标分析了我市水污染现状,结合当前水污染治理的新思路,联系本市的实际写出作者对水污染治理的看法和思路。
关键词恩施市位于湖北省西南部,地处清江中上游,东邻建始、鹤峰,西界利川、咸丰,南连宣恩,北接重庆奉节。
恩施全城围绕清江而建,依山旁水,环境清幽,是中国最适合居住的理想城市之一。
清江是湖北省内仅次于汉江的长江一级支流,然而,近年来随着经人口的大量流动,恩施原本,随着入河污染物的不断增加,从上游到下游水质恶化趋势明显,河下游水质已处于超V类和富营养化状态.采用多点取样方法对恩施城区龙洞河水质进行监测分析,测定水中溶解氧、五日生化需氧量、总磷等11个项目,对水质进行了初步评价.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减少排污量,优化污染治理技术以及加强生态建设等综合防治建议1 恩施市环境质量现状分析1.1 恩施市水环境质量现状截止2005年底,恩施市13条主要河流除清江河部分流段以外,其余状况均良好。
其中主要河流清江发源于苗族自贵定县斗蓬山的南麓,流经我州内九个县(市);州境内河长369公里,州内流域面积14883km2,占全州总面积48.7%,年总降雨量在1200-1500mm之间,多年平均流量96.5亿立方米。
流域地处中低纬度,经齐跃山东部斜坡,冷暖气流经常相持过渡的地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其特点:气候暖和,夏无酷暑,阴雨天居多,雨量充沛,空气湿度大,冬季凌冻期短。
1.2 恩施市大气环境质量现状据2005年恩施市城区空气中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总悬浮颗粒物年均浓度综合评价显示:恩施市城区全年52个周有44个周的空气质量在二级质量级别以上,其中达到一级的有12周(2002年为4周)。
环保环境问题的整改措施

环保环境问题的整改措施环境问题是当今社会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全球生态环境的恶化已经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为了解决环境问题,许多国家和地区都采取了一系列的整改措施。
在本文中,我将详细介绍环保环境问题的整改措施,包括减少污染、保护生态系统、推广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措施,并探讨这些措施的效果和挑战。
一、减少污染减少污染是环保环境问题的首要任务。
为了减少污染,许多国家和地区采取了一些强有力的措施。
1. 控制工业污染:对于工业企业,政府应该加强监管,出台严格的环境污染排放标准,对违规企业进行处罚,并建立环境污染责任追究制度。
2. 加强大气污染治理:大气污染是当前环境问题中最突出的一个问题,许多地区都面临着雾霾天气的困扰。
为了减少大气污染,政府应该推广清洁能源,加大对高污染车辆的治理力度,并加强城市规划,减少建筑尘土污染。
3. 治理水污染:水污染对人类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政府应该加强对污水处理厂的管理,提高污水处理的效率,同时加强对农业和工业的水源保护,减少对水资源的污染。
二、保护生态系统保护生态系统是环保环境问题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为了保护生态系统,许多国家和地区采取了一些重要的措施。
1. 建立自然保护区:为了保护珍稀的动植物和生态系统,政府应该建立一些自然保护区,并加强对这些区域的管理和保护。
2. 推动森林植被恢复:森林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遏制森林砍伐和毁坏,进行森林植被恢复是保护生态系统的关键。
3. 推广生态农业:传统农业经营模式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政府应该推广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保护土壤和水资源,并加强对农业生态环境的监管。
三、推广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解决环保环境问题的长远之道。
为了推广可持续发展,许多国家和地区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
1. 发展清洁能源:清洁能源是未来能源的发展方向,政府应该加大对清洁能源的支持,推广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利用。
环保领域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环保领域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近年来,随着全球环境问题日益突显,环保工作成为了各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在环保领域中,我们不得不面对一系列问题,如污染治理、资源浪费、生态破坏等。
本文将就这些问题展开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污染治理问题1.1 大气污染大气污染是我们当前面临的最严重环境问题之一。
汽车尾气排放、工业废气排放以及燃煤等行为都加剧了空气质量恶化。
尽管各国政府制定了相应的减排目标和政策措施,但实际执行情况却不容乐观。
1.2 水体污染水体污染威胁到人们的饮水安全和生态系统健康。
工业废水排放、农药使用以及城市生活垃圾处理不当都导致水体受到严重污染。
虽然有限度地进行了治理,但仍需进一步完善监管措施与技术手段。
1.3 土壤污染土壤污染给农业生产和食品安全带来了巨大威胁。
化肥、农药以及工业废物等的过度使用和排放导致土壤环境逐渐恶化。
建立健全的土地污染防治制度,并推广可持续耕作模式,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二、资源浪费问题2.1 能源浪费在能源领域,能源科技的进步带来了高效利用能源的可能性,但依然存在诸多浪费现象。
比如,在建筑领域中常见的隔热、节能材料没有得到充分应用;很多企业还存在着无序排放、低效设备使用等问题。
2.2 水资源浪费水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资源,但仍有大量水资源被浪费。
例如,长时间洗澡、不检修漏水设施等都造成了严重水资源浪费。
2.3 原材料浪费原材料是各个产业链中必不可少的环节,然而许多行业对原材料进行过剩消耗或者无规划开采,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
如建筑行业对水泥、沙土等的大量消耗导致浪费现象明显。
三、生态破坏问题3.1 森林破坏森林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但目前仍有过度伐木和滥砍滥伐等行为存在。
这不仅破坏了自然乡愁和生态平衡,也造成了气候变化等环境问题。
3.2 生物多样性减少人类活动导致物种灭绝速度加快,造成了地球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开发过度的土地、污染以及非法捕捞等都直接威胁到许多珍稀濒危物种和生态系统的存续。
环境保护质量检查总结、质量分析及改善措施

环境保护质量检查总结、质量分析及改善措施总结本次环境保护质量检查旨在评估我公司在环境保护方面的表现,并提出改善措施。
经过全面的检查和分析,得出以下总结:1. 公司在环境保护意识方面表现出色。
员工普遍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积极采取行动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2. 环境保护管理措施得到有效实施。
公司建立了完善的环保管理体系和程序,并定期进行内部审核和评估。
3. 环境保护设施运行良好。
公司的污水处理设施和废气治理设备均处于正常运行状态,对环境的影响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
质量分析为了更好地评估公司的环境保护质量,对一些关键指标进行了分析。
以下是我们的质量分析结果:1. 污水处理质量良好。
公司的污水处理设施能够有效地去除有害物质,并使排放水质符合相关标准。
2. 废气排放符合要求。
经过监测和分析,我们发现公司的废气排放达到了相关法规要求的标准,未对周围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3. 垃圾分类处置合规。
公司员工积极参与垃圾分类工作,将有害垃圾和可回收物进行分离,做到了合规处置。
4. 环境事故处理及时。
公司设立了应急响应机制,能够及时处理突发环境事故,防止事故对环境造成进一步损害。
改善措施基于对环境保护质量的分析,我们提出以下改善措施,以进一步加强公司的环境保护工作:1. 建立定期培训机制。
加强员工的环保意识培训,提高员工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确保环境保护政策的落实。
2. 强化监督和管理。
加强对环境保护设施运行情况的监督和管理,确保设施的稳定运行和高效处理能力。
3. 完善应急预案。
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提高应对突发环境事故的能力,确保对事故的快速响应和处理。
4. 加强合规意识。
持续加强公司员工的合规意识,确保环境保护工作符合相关法规和标准。
我们将会按照以上改善措施,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工作,并定期进行检查和评估,以确保环境保护质量的持续改善。
恩施市龙洞河污染现状与防治对策

(En sh i A u tonom ou s Sta te Environm en t M on ito ring Cen ter, En sh i 445000) Abstract: B a sed on su rface w a ter qua lity da ta, th is p ap er ob jectively ana lyzed the po llu tion sta tu s of L ongdong R iver. A nd the con2 tro l m ea su res w ere p u t fo rw a rd in acco rdance w ith po llu tion cha racteristics. Key words: L ongdong R iver; po llu tion sta tu s; m ea su re
市一中、汇入清江前。
根据恩施市地表水体功能区划, 龙洞河为三类水
体, 因 此, 采 用《地 表 水 环 境 质 量 标 准》( GH ZB 1 1999) 中的 类标准, 用综合污染指数法评价龙洞河水
环境质量, 将水质划分为清洁、轻污染、中污染、重污
染、严重污染 5 个等级[1]。 评价结果见表 2、表 3。
(上接第 65 页) 度由大到小的排序为: 汇入清江前> 市一中> 制药厂 > 上游对照断面。河流从上游向下游, 污染程度逐渐加 重, 趋势十分明显。 (3) 龙洞河主要污染物为氨氮、总 磷、生化需氧量, 污染分担率分别为 39. 3%、25. 6%、 16. 7%。 三项主要污染物的污染分担率为 81. 6%。 (4) 龙洞河水体属有机污染型, 表现出典型的城市污水 污染特征, 主要是由于大量生活污水排放造成。 (5) 排 入龙洞河的生活污水、工业废水污染物, 已经超过龙洞 河水环境的自净能力, 造成龙洞河水质严重污染[2]。
恩施市环境质量现状分析及污染治理措施

现 代 商 贸 工 业 第 l 第 4期 9卷
Mo e u i e rd n u t d nB s s T a eId s y n s r 2 0 年 4月 07
恩施 市环境 质 量现状 分 析及 污染 治理 措施
岳 琳 王 瑶
经 济 社 会 可 持 续 发 展 。是 湖 北 省 唯 一 无 防 洪 设 施 的 城 市 , 洪 患 是 恩施 城 区 人 民 的 心 头 大 患 。 也 是 阻 碍 城 市 经 济 健
7 , 总 降 雨 量 在 10 — 1 0 mm 之 间 , 年 平 均 流 量 9 . 年 20 50 多 6
恩 施 市 位 于 湖 北 省 西 南 部 , 处 清 江 中 上 游 , 东 经 水 排 放 量 为 3 72 地 介 6 . 6万 吨 , 比上 年 减 少 4 (5 3 % 1 . 7万 吨 ) 生 ,
19 8 一 l9 8 4 ” 北 纬 2 5 3 一 3 3 0 。 东 邻 建 活 废 水 排 放 量 为 l l 0 44“ 0 5 2 , 9 0 3 “ 0 93 ” 2 8万 吨 , 上 年 减 少 2 5 ( 2万 吨 ) 比 .% 3 。
( 汉市矫 口区环境监测站 , 北 武汉 400) 武 湖 3 0 0
摘 要 : 对 恩 施 市 环 境 质 量 现 状 , 析 恩 施 市 目前 存 在 的 各 种 环 境 问题 , 资 源 开 发 和 环 境 污 染 治理 提 出措 施 , 恩 针 分 对 使 施 市资 源 的 开发 利 用 走 上 “ 可持 续 发 展 ” 良性 轨 道 。 的 关 键 词 : 污 染 ; 气 污 染 ; 林 资 源 ; 土 流 失 水 大 森 水
截 止 20 0 5年 底 , 施 市 l 恩 3条 主 要 河 流 除 清 江 河 部 分 流 恩 施 市 地 处 清 江 中 上 游 , 全 州 政 治 、 济 、 化 、 通 是 经 文 交 全 9 6 m。 其 段 以外 , 余 状 况 均 良 好 。 其 中 主 要 河 流 清 江 发 源 于 苗 族 中 心 , 市 国 土 总 面 积 3 7 k , 中 水 土 流 失 面 积 其 5 2 m。 占 O 严 自贵 定 县 斗 蓬 山 的南 麓 , 经 我 州 内 九 个 县 ( ) 州 境 内 河 16 k , 国 土 总 面 积 4 , 重 的 水 土 流 失 制 约 了 我 市 流 市 ; 长 3 9公 里 , 内 流 域 面 积 1 8 3 m。 占 全 州 总 面 积 4 . 6 州 48 k , 8
恩施州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全达标三年行动实施方案

恩施州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全达标三年行动实施方案(送审稿).022024040清晨的阳光透过窗帘,洒在键盘上,我的手指轻轻敲击着,思绪如泉涌。
关于恩施州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全达标三年行动实施方案,我得好好梳理一下。
一、项目背景近年来,恩施州城乡生活垃圾处理问题日益凸显,严重影响居民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
为贯彻落实国家及省关于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工作的要求,我们决定开展全达标三年行动。
二、总体目标通过三年努力,实现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全达标,提高城乡生活垃圾处理能力,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推动绿色发展。
三、具体措施1.加强城乡生活垃圾收集与运输(1)完善垃圾收集设施。
按照“分类、减量、无害化”原则,合理布局垃圾收集点,提高垃圾收集效率。
(2)优化垃圾运输方式。
采用封闭式运输,减少垃圾在运输过程中的二次污染。
2.提高城乡生活垃圾处理能力(1)建设垃圾处理设施。
加快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提高处理能力,确保城乡生活垃圾全量处理。
(2)推广垃圾分类处理。
实施垃圾分类,提高垃圾资源化利用率。
3.加强城乡生活垃圾处理监管(1)建立健全监管体系。
明确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监管职责,加强对城乡生活垃圾处理工作的监管。
(2)强化执法检查。
加大对违反城乡生活垃圾处理规定行为的查处力度。
四、实施步骤1.调查研究阶段(2022年4月-2022年6月)对恩施州城乡生活垃圾处理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存在的问题,制定实施方案。
2.实施阶段(2022年7月-2025年6月)(1)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全达标三年行动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各方力量,推动工作落实。
(2)明确责任分工。
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共同推进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工作。
(3)加大投入。
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资金支持,加大地方财政投入,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3.督导检查阶段(2025年7月-2025年9月)五、保障措施1.政策保障。
制定相关政策,明确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的标准和要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恩施市环境质量现状分析及污染治理措施---------------------------------------------------------------------------------------------------------------------- 编辑整理:/文章来源:新浪摘要:针对恩施市环境质量现状,分析恩施市目前存在的各种环境问题,对资源开发和环境污染治理提出措施,使恩施市资源的开发利用走上“可持续发展”的良性轨道。
关键词:水污染;大气污染;森林资源;水土流失恩施市位于湖北省西南部,地处清江中上游,介东经1094′48“-10958′42”,北纬2950′33“-3039′30”。
东邻建始、鹤峰,西界利川、咸丰,南连宣恩,北接重庆奉节。
东西宽86.5公里,南北长90.2公里,全市国土总面积3972平方公里,占全州总面积的16.6%。
辖10个乡、3个镇、3个街道办事处和172个行政村、34个居委会。
总人口78万,其中土家族、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占38%。
1998年被列为国家对外开放城市,是湖北省九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现为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首府所在地。
恩施市是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首府所在地,全州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
1 恩施市环境质量现状分析1.1 恩施市水环境质量现状截止2005年底,恩施市13条主要河流除清江河部分流段以外,其余状况均良好。
其中主要河流清江发源于苗族自贵定县斗蓬山的南麓,流经我州内九个县(市);州境内河长369公里,州内流域面积14883km2,占全州总面积48.7%,年总降雨量在1200-1500mm之间,多年平均流量96.5亿立方米。
流域地处中低纬度,经齐跃山东部斜坡,冷暖气流经常相持过渡的地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其特点:气候暖和,夏无酷暑,阴雨天居多,雨量充沛,空气湿度大,冬季凌冻期短。
1.2 恩施市大气环境质量现状据2005年恩施市城区空气中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总悬浮颗粒物年均浓度综合评价显示:恩施市城区全年52个周有44个周的空气质量在二级质量级别以上,其中达到一级的有12周(2002年为4周)。
达到二级标准以上的周数占全年总周数的84.61%,比上年增加2个周;有8个周在三级质量级别以下,占总周数的15.39%。
空气质量属于三级质量级别的周主要集中在1月和12月。
2005年我市全年降水中,酸雨出现频率为25.8%,全年降水年均PH值为5.68,酸雨年均PH值为4.50。
1.3 污染源分析(1)水污染源分析。
恩施市2004年废水排放总量为1738.38万吨,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为465.38万吨,生活污水排放量1273万吨,废水中化学需氧量COD排放量5190.3吨,生活污水COD的排放量占COD排放总量的64%。
2005年废水排放总量为1585.26万吨,比上年减少2.9%(47.37吨),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为367.26万吨,比上年减少4%(15.37万吨),生活废水排放量为1218万吨,比上年减少2.5%(32万吨)。
工业废水排放达标量为272.17万吨,达标率为74.11%。
(2)大气污染源分析。
2005年全市工业废气排放量为134779万标立方米,工业废气中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为:二氧化硫1436.13吨,比2002年减少14.17吨;烟尘1461.33吨,比2002年减少403.07吨;粉尘1315.86吨,比2002年增加279.8吨。
工业煤炭消费总量为16.8万吨,比2004年减少0.35万吨。
与2004年相比上升了0.037 mg/m3。
其他两种污染物二氧化氮和总悬浮颗粒物的排放指标均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
1.4 恩施市水土流失现状恩施市地处清江中上游,是全州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全市国土总面积3976km2,其中水土流失面积1562km2,占国土总面积40%,严重的水土流失制约了我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是湖北省唯一无防洪设施的城市,洪患是恩施城区人民的心头大患。
也是阻碍城市经济健康、迅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城市防洪工程竣工以前,原有的防洪能力不足抵御5年一遇的洪水,城区的洪水灾害频繁发生,从1954年至2000年,恩施城区已先后发生洪这12次,累计造成经济损失上亿元。
特别是1954年、1969年、1980年、1989年、1997年的洪水给州城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危害,给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2 恩施市环境污染治理措施2.1 水污染治理措施(1)建设污水处理工程。
恩施市城市污水处理厂是恩施州第一座城市污水处理工程。
该工程总投资1.46亿元,是国家西部开发城市基础设施投资项目之一。
该工程采用改良型氧化沟工艺,并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实行自动化控制与管理。
设计能力为日处理污水6万吨,经过处理后,清江河下游水质将得到有效改善,届时将为清江流域人民创造一个清洁适宜的生活、居住环境。
同时也将很大程度改善恩施城区形象,使得恩施市政基础设施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工程于2003年12月破土动工,现已完成基建工程的建设、污水收集管网铺设、机械设备安装,整个工程进展迅速,将于2006年11月25日投入试运行。
恩施市污水处理厂工程于2006年年底主体工程完工,全面投入运行。
今年11月完成污水处理费价格调整后投入正常运行,该工程的正常投入使用为改善市区水环境质量提供了坚强的保障。
同时,为最大限度发挥城市截污管网的效应,目前,全线156个排污口,已有137个接入了污水管网,未接部分主要是因城建需要尚不能动工的部分,污水收集率能达到81%。
2007年底,污水处理扫尾工程全部完工,自2006年11月将投入试运行,若运行正常,每年可减少向清江恩施段排放BODs(污水5日生化需氧量)3586吨,SS(悬浮物)5400吨,彻底消除清江恩施段岸边的污染带,使得清江水体能全面保持Ⅰ类地面水质要求,也能使龙洞河水体逐渐恢复功能,达到Ⅱ类水质要求,污水处理厂的出水达到GB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的一级标准。
(2)重点流域的环境综合整治,龙洞河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共清理沿岸排污口75个,对27家违法排污单位下达限期整改通知书,关闭龙洞河源头违法排污企业1家,目前沿岸80%以上的排污口已与污水处理管网对接。
通过一两年的努力,龙洞河往日“龙须沟”的面貌得到彻底的改观,水质由过去的劣Ⅴ类一跃而为Ⅲ类水质。
2.2 大气环境问题的治理措施(1)加大城区使用燃料结构调整力度。
积极配合工商部门对新开以原煤为燃料的餐饮业等加以控制,积极推广清洁能源,减少原煤使用总量。
(2)加大对燃煤锅炉的治理力度。
配合质监部门对现用的大吨位锅炉进行改造,改烧煤为烧天然气或用新技术(燃煤锅炉炉内喷射催化脱硫技术)治理降低二氧化硫;强制性淘汰一批小型锅炉,逐步淘汰蒸发量在1T/h以下的工业和民用锅炉特别是手工投煤的锅炉,县市城区敏感区域严格控制新上燃煤锅炉,鼓励安装使用燃气锅炉。
(3)加大对重点污染企业的监管力度。
继续抓好全州水泥行业环境污染治理设备正常运行的监督管理。
在县市验收的基础上对全州14家合法水泥企业的粉尘污染治理情况进行抽查验收。
加大化工企业污染治理工作力度。
督促已进行污染治理的企业提高环保设施设备的运行质量;对偷排和不开机运行的加大处罚力度,通过新闻媒体公开曝光;责令污染严重的化工企业限期治理,到期达不到排放标准的依法予以关闭。
加大对建筑工地现场管理的监管力度。
积极配合建设等部门,进一步强化建筑工地的现场文明施工管理。
州城城区推广使用商品混凝土,从根本上解决施工现场搅拌噪音及粉尘污染等问题。
(5)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力度。
按照城市总体规划划定城区烟尘控制区。
城区道路按规划分期逐步实行黑色化。
加强城市卫生保洁,主要道路坚持定时洒水保洁。
2.3 实施水土流失治理(1)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恩施市城市防洪工程包括清江干流防洪堤及龙洞河撇洪洞两大系统,同时采取河道清障清淤两大辅助措施,计划用5年时间完成城市防洪体系。
其防洪保护对象为红庙电站至南门桥全长11km沿清江两岸的河谷阶地及龙洞河两岸低地,工程表态总投资7175.61万元,保护区面积3.9km2,保护区人口5.1万人,固定资产达7亿元。
2001年12月28日,第一期防洪工程——东门桥至清江桥河段防洪堤破土动工,拉开了城市防洪工程建设的序幕。
截止2004年12月31日,建成了清江东门桥至州体育馆河段4公里长的防洪工程,完成投资3000万元。
城市防洪工程的建设,使城市防洪由过去五年一遇将逐步提高到五十年一遇的防洪能力。
(2)森林资源的防护措施。
①退耕还林工程,退耕还林工程自2001年启动实施以来,恩施市累计实施退耕还林工程22.5万亩,工程区范围为全市十六个乡(镇、办),4.35万户农户直接参加了工程建设。
2004年和2005年两年兑现补助资金3990万元用于该工程。
退耕还林使该市森林覆盖率达到62.5%,工程区的生态状况明显改善,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陆续回归出现,多年不见的猕猴在清江河岸结群出没,獐、鹿、豹、青羊继续成功繁衍,基本要消失了的鸟类成倍增长。
②改善能源节构,禁止乱砍乱伐。
开发沼气池,利用猪粪生产沼气,沼气灯、沼气炉、气饭煲、沼气淋浴器,用来照明、煮饭、烧水;沼液、沼渣作肥料的利用。
恩施州有近30万农户建起了沼气池,普及率已占适宜地区农户的38%。
20年间,恩施的森林覆盖率从32%恢复到现在的48%,昔日光秃秃的荒山如今满目葱翠,更为重要的是,恩施有115万亩森林避免作为薪炭林而遭砍伐,加上退耕还林,全州森林覆盖率从48%提高到67%,山山水水重披绿色。
3 结束语为使恩施市环境更好,实现恩施市经济可持续发展,在未来的几年里,应实施以下综合治理措施。
一是加强城镇污染防治。
到2010年,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和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率均达到50%以上。
加快城镇清洁能源项目建设,改变煤烟型空气污染状况。
加大城镇供水环境、大气环境及城镇噪声的综合治理力度。
县(市)城区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的天数超过290天(每年)。
二是加强工业污染防治。
努力控制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
继续清理整顿违法排污企业,加强对化肥、水泥等重点排污企业的监管;继续执行污染排放许可证和限期治理污染制度,淘汰污染严重的生产工艺,关闭污染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企业;严格新建项目环保审批,认真执行“三同时”制度。
“十一五”期间,确保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和工业烟尘排放达标率分别达到60%,新建项目环评执行率达到95%以上,努力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参考文献[1]李玉,王成明.中国硒都[M].北京:教育出版社,[2]林长民.恩施州水利工程建设规划[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3]玉宁生.城市生活污水治理[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4]丁松.我国环境问题现状分析[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5]钱易,唐孝炎.水体资源环境保护[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6]朱林海.恩施州生态环境保护[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