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电影评论

合集下载

辛亥革命电影的观后感

辛亥革命电影的观后感

辛亥革命电影的观后感引言《辛亥革命》是由冯小刚执导,李连杰、周润发、章子怡等众多实力派演员主演的一部历史题材电影。

该片以辛亥革命为背景,讲述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故事。

在观看这部电影后,我深感震撼和思考,以下是我的观后感。

具体观感首先,影片在还原历史场景上做得非常出色。

通过精心塑造的布景、道具和服装,观众仿佛置身于辛亥革命时期的中国。

无论是宏大的战斗场面还是平凡的生活细节,都给人一种真实而压抑的感受。

尤其是电影中对于那段动荡的历史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绘,使人们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和意义。

其次,影片通过精彩的剧情和细腻的情感描写,让观众对历史人物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李连杰饰演的孙中山勇敢而坚定,他为了国家民族的解放勇往直前;周润发饰演的黄兴激情而执着,他带领革命团体奋起反抗;章子怡饰演的宋庆龄聪明而坚毅,她始终站在民族利益的一边。

这些角色的塑造使得观众能够亲近历史人物,感受他们的痛苦、追求和奋斗,进而思考个人与国家的关系。

再次,影片通过讲述历史故事,传递了深刻的思考与启示。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伟大事件,为中国的民主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电影通过展现革命的艰难和牺牲,使观众认识到自由和民主的珍贵,激励人们为之奋斗。

同时,影片也提醒观众,历史的发展是复杂而艰难的,需要每个人都能发挥自己的作用,为社会进步做出贡献。

最后,影片的视听效果堪称一流。

精良的制作团队打造出宏大的场景和壮丽的画面,激烈的战斗场面让人血脉贲张,感受到了历史的巨轮滚滚向前。

此外,电影配乐的运用也非常出色,能够有效地烘托剧情,引起观众的共鸣。

绝妙的剪辑和拍摄手法,使观众完全沉浸在故事中。

总结《辛亥革命》是一部具有震撼力和思考性的电影作品。

通过还原历史场景、塑造生动的角色、讲述精彩的故事以及精良的视听效果,它让观众深切感受到了辛亥革命所付出的努力和牺牲,启发人们对自由和民主的思考。

这部电影不仅是对历史的再现,更是对人类精神追求的反思,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电影辛亥革命的得与失

电影辛亥革命的得与失

简评电影《辛亥革命》———潘万里电影《辛亥革命》是作为辛亥革命诞辰100周年的献礼而出炉的,无疑是一部主旋律性质的作品。

影迷们很可能将之与之前的《建国大业》、《建党伟业》等而视之,也会有人就此认为此片不足观也。

但看过电影的人才知道《辛亥革命》是一部不错的,值得一看的大片。

笔者在此谈一下自己的拙见:首先,谈一下本片在叙事安排上的特色,若以图示之这大致如下:很显然影片以孙先生回国为界分为前后两部分,回国前主要是孙、黄合作领导军事斗争。

此部分为双线叙事:一线是黄兴在国内领导革命起义,一线是孙中山在国外募捐筹集军费。

双线并行不悖却又彼此牵动,有条不紊。

在叙事节奏上,由于多涉及战争场面,矛盾冲突和情节起伏上都显得紧张而又跌宕,激动人心而又扣人心弦。

而孙先生回国后则由军事斗争转化为政治斗争,仍是双线叙事:一线是孙先生在南方积极筹建共和,建立新政府;一线是袁世凯在北京与清廷斡旋,逼清帝退位。

同时双线交织,矛盾重重。

因为这场斗争的的参与者是孙、清、袁三方,他们代表着不同的利益:以孙先生为首的革命党极力要推翻腐朽的清王朝,清王朝又做着垂死的挣扎,袁世凯游刃与二者之间,企图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坐收渔翁之利,成为做后的赢家——手握权柄之人。

最后在袁世凯逼退清帝当上大总统后双线合一。

此部分由于是政治戏,所以在叙事节奏上该部分较之前半部分略显平缓,但并不意味着就平淡无奇,无甚可谈了。

张黎导演在这部分的处理还是有可圈可点之处的,比如袁世凯凭借自己油滑老辣的政治手腕逼清帝退位的那段戏还是非常精彩的。

不足之处就是对以孙先生为首的革命党的展现就过于形式化了。

另外整部影片叙事的前后衔接上还是有一些问题的。

影片主要涉及到了广州起义、保路运动、武昌起义、阳夏保卫战、筹建共和、清帝退位等几件历史大事,所说张黎导演对每部分的处理还是很到位的,该祥则祥,当略则略,重点突出。

但有些部分之间的过度不够自然,有割裂之嫌。

尤其是在阳夏保卫战和孙先生回国筹建共和之间似乎没有什么过度就直接转过来了。

[观后感]辛亥革命影评(精选10篇)

[观后感]辛亥革命影评(精选10篇)

[观后感]辛亥革命影评(精选10篇)辛亥革命影评辛亥革命影评精选(1):《辛亥革命》讲述以孙中山为首的同盟会,为拯救中国、推翻封建腐朽的清王朝,于1911年发动武装起义的前前后后,刻画了一组鲜活生动的人物群像。

《辛亥革命》汇集了成龙、李冰冰、赵文瑄、姜武、孙淳、胡歌、房祖名、余少群、陈冲、宁静、梅婷等70多位华人明星参演。

赵文煊扮演的孙中山、成龙扮演的黄兴、李冰冰扮演的徐宗汉、胡歌扮演的林觉民、宁静扮演的秋瑾等等,每一个人物都有一个相对完整的故事,形象饱满,让人印象深刻。

影片由秋瑾就义讲起,将血染黄花岗、保路运动、海外募款、武昌起义、南北和谈、建立共和等历史事件用近两小时的篇幅呈现,以海外孙中山募捐、国内黄兴领导起义为双线,一张一弛,再辅以惨烈真实的战争场面,浪漫凄美的战地恋情使得剧情极为紧凑。

武昌起义既是偶然的也是必然的。

1911年10月10日,武昌新军熊秉坤、金兆龙打响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枪,统领黎元洪在张振武等革命党人的劝说下,半推半就当上了湖北都督。

武昌起义一击成功,很大程度上因为湖北新军大部赴川镇压保路运动,而各省竞相独立,清廷土崩瓦解,又是因为四国银行拒绝向清政府贷款,遂使政府运转难以为继。

与其说铁路问题是压垮清廷的最后一根稻草,不如说是财政赤字引发了晚清以来的民族问题和政治危机,同时这也是中国两千年专制主义所带来的恶果。

《辛亥革命》影评这部电影整体的基调比较悲壮,有超多的死亡镜头,尸体遍野,让人看得十分感触,深刻意识到革命的来之不易。

影片中孙中山独身一人与四国银行奋战,在聚餐中拿出手术刀分割牛肉的情节很独特,令人回味,赞叹其胆魄及智慧。

电影较为简单搞笑的就是清王朝的那些“大爷”们,一群搞笑版的蛀虫。

很搞笑的情节,就是刺杀孙中山的刺客被抓后,在审讯时黄兴说“不用再审了,他与我们没有生活在一个世界里”。

能够两句话来概括《辛亥革命》,一是“革命加恋爱”,一是“枪战加演讲”。

影片在战争场面的分镜头上做得很好,看得很紧张,让你有一种身临其境、设身处地的感觉。

辛亥革命 影评

辛亥革命 影评

喜忧参半,任重道远—评电影对于历史题材的挖掘和运用历史是人曾经生存过的状态。

有人曾说过:人的一生就好比坐在一辆倒行的马车上行驶,只能看到过去,看不到未来。

人的记忆和世界也是由这些有关过去的知识、经验所组成的。

对于个人如此,对于民族国家也是一样。

历史作为一个国家的记忆,承载着过去,连接着未来。

战争、和平、繁荣、衰亡,历史兴衰沉沦,人类生生不息。

在历史中凝聚了多少传奇的、动人的故事?电影《辛亥革命》就选取了中华民族进步历史中的一个片段,但作为一部历史题材的电影,《辛亥革命》对历史题材的挖掘和运用真可谓:喜忧参半,任重道远。

之所以说电影“喜”是因为电影较之前几部同样是描写宏大历史题材的电影有了很大突破。

影片在运用历史题材的同时,充分尊重了历史。

中国好几代人对于中国近代史的了解大部分是由电影建构起来的。

无论走过多少年,无论我们我们的生活有了怎样的变化,我们历史的基本痕迹,或者历史的本质是不能改变的,我们的决不能忘记近代中国的屈辱历史,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

这也就对电影创造者提出了一个要求:尊重历史的真实性。

影片《辛亥革命》在这点上做的很好,其叙述的故事充分的尊重了历史事实,充分肯定了孙中山、黄兴、革命党战士等对中国革命做出的巨大贡献。

可以说,这是我们电影的一个进步,在电影的带动下,引发了整个社会对于历史的思考,对民族精神的思考。

这种影响超越了电影本身的价值。

这也是《辛亥革命》之所以取得好评的成功所在。

影片在书写历史、政治的同时,也挖掘了人性中最美好的东西。

过去,历史革命题材的电影大多是政治、历史的书写,单纯重现了领袖人物、革命先烈的的英雄事迹。

但《辛亥革命》将人物的内心世界连同历史事件本身一并进行细节创作,达到了人格化的书写,它抓住了现代人和历史相连的地方。

影片中,林觉民这一人物形象就是平凡人的代表,在他身上我们看到的革命热情绝不亚于伟大领袖孙中山、黄兴等人,在他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人性中最美好的东西,那就是对民族的热爱、对自由的渴望和对压迫的反抗。

《辛亥革命》影评

《辛亥革命》影评

《辛亥革命》影评《辛亥革命》:贵在意识形态的进步尽管官方在扶植弘扬主旋律的电影上一直不遗余力,但不可否认的是,在中国,主旋律电影经常受到来自民间的种种有意无意的抵触。

一则,我们的主旋律电影在很长时间里存在假大空的程式化模式,远离人性的刻画;二则,由于中国电影市场中存在着种种违背商业规律的官方意志,严重打击了影迷自由选择的权利,从而引起种种不满;再则,中国主旋律电影所弘扬的所有的积极精神都受到社会转型期负面现实的冲击,从而让观众认为言不由衷,无法感同身受。

是以,中国的主旋律电影从来都是官方热民间冷,剃头挑子一头热。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主旋律电影一无是处,其实如果历史地和客观地看,自文革结束后,主旋律电影中的宏观意识形态和历史观点一直呈现进步态势。

观看一部电影会有好多种方法,观看中国的主旋律电影同样也可以有好多种方法。

你可以选择观看场面,因为无论如何质疑,中国主旋律电影中的场面特效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如果你还在苛责《集结号》、《南京南京》的战争场面,那你肯定是带着偏见去的;你可以选择体验情感,中国主旋律电影中越来越多的商业包装已经在偷偷满足观众这一需求了,《建党大业》史无前例地把“伟人”的爱情也拿来当了噱头,以前敢吗?就《辛亥革命》而言,本来也是准备让成龙和李冰冰激情一把的,只因导演张黎还是一个比较“保守”(个人很欣赏他在这一点上的保守)的导演而作罢;当然以近两年中国主旋律电影的创作模式来选择,你最差的选择还可以去“数星星”。

但是,你最不应该选择的观看方法是用历史和现实比较的方法去看我们的主旋律电影,那将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

因为无论哪一场革命,当初先行者所鼓吹的理想最终都化作日后现实中的莺歌燕舞纸醉金迷,当初先行者所作的每一个承诺都将因为人性之恶和制度之殇而无法兑现。

所以,为了不自取其辱,我建议这样去看主旋律:去欣赏中国历史上每一次风云际会时代变革中的弄潮儿的理想和信念,我一直以为为了某种理想和信念不惜抛家舍业牺牲生命的行为都值得尊重,哪怕他们的理想和信念并非和你相同。

电影 辛亥革命观后感

电影 辛亥革命观后感

电影辛亥革命观后感《辛亥革命》是一部由邓超执导,刘烨、黄渤等演员主演的历史电影。

该片以辛亥革命为背景,讲述了民主革命家孙中山领导下的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的故事。

观看完《辛亥革命》后,我深受震撼和启发。

首先,在影片中,导演对历史细节的还原非常到位。

电影以1911年的中国为背景,通过丰富的历史场景和服装设计,展现了那个时期人们的生活和社会氛围。

无论是建筑、衣着、道具,还是当时的社会风貌,都让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那段岁月的苦难与坚持。

导演在还原历史的同时,也将主要角色的形象描绘得真实可信,让观众更容易产生共鸣。

其次,影片剧情紧凑而富有张力。

电影从孙中山等人策划辛亥革命的开始,到最终成功推翻清朝统治,过程严谨而扣人心弦。

片中通过一系列的外交和军事行动,展示了孙中山等革命家为了推翻封建统治不断奋斗的过程。

每一场战斗都充满了紧张刺激的气氛,让观众跟随着主人公们的脚步,感受到他们的坚持和勇气。

在观影过程中,我时而担心他们的安危,时而为他们的胜利感到振奋,整个人被电影所吸引,并且情感起伏与角色紧密相连。

再者,影片中的演员表现出色,将人物塑造得栩栩如生。

刘烨在片中饰演的孙中山深深打动了我。

他不仅形象逼真,还将孙中山的坚定和智慧表现得淋漓尽致。

他通过细腻的表演,将孙中山的人格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刘烨不仅在外貌上与孙中山相似度高,更是通过精湛的演技,将孙中山的坚定与聪明才智完美呈现出来。

黄渤饰演的黄兴也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将黄兴的顽强和坚持演绎得非常到位,展现了这位民主革命家的豪情和作为。

最后,电影传递了积极的价值观念。

《辛亥革命》以辛亥革命为背景,反映了中国人民追求自由平等的愿望和对国家前途的呼唤。

影片中的每个角色都表现出了对国家的忠诚与热爱,他们毫不退缩地与封建统治进行斗争,为国家的独立和民主事业奉献了自己的一生。

这种崇高的精神和追求成为了电影的主旋律,也激发了观众内心的共鸣。

综上所述,《辛亥革命》不仅在历史还原、剧情紧凑、演员表演和价值观念传递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辛亥革命》 影评

《辛亥革命》 影评

《辛亥革命》影评辛亥已然百年,这部影片便是在百周年之际献给革命先烈和当代民众的巨礼。

想起辛亥,不由自主会想起它的历史意义,它的价值,它对民族突破封建的推动作用,辛亥革命在历史的滔滔长河中激起了一层巨浪,值得我们每一个人记住。

不管记住辛亥革命本身,还应该记住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儿。

革命的进行不是一个人能够推动的,辛亥精神是有识之士的群像。

改良派维新变法运动的失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决心以革命推翻清政府,建立共和体制。

1910年底,孙中山再次在海外召集同盟会骨干,组织力量准备在广州发动起义黄兴与徐宗汉假扮夫妇,秘密潜入广州。

广州之战终因革命党人寡不敌众而告负,林觉民等一大批革命骨干壮烈牺牲,黄兴也身负重伤。

风雨飘渺的清廷只好请袁世凯出山,率北洋军镇压革命。

革命的危急关头,孙中山奔赴海外,力排众议,最终说服西方列国财团,不再借贷款支持清廷。

影片以时间顺序中规中矩地讲述了一桩众所周知历史事件,要拍得有新意着实不易。

但导演以人物的精神层面以及人格魅力来突出影片亮点,每一个人(或一组人)都貌似单独不成线,但他们有对理想的坚定,不移的信念和反帝反封建的愿望,最后好像百川终汇海,推动革命的进行。

影片开头是秋瑾英勇就义,画外音“我此番赴死是为革命,中国妇女还没有为革命流过血,当从我秋瑾开始,总是世人并不知革命为何物,竟狠心抛家弃子,我此番赴死,正为回答革命所为何事。

革命为天下人造一个风雨不侵的家,给孩子一个宁静温和的世界,纵使这些被奴役久了的人们早已麻木,不知宁静温和为何物……”伴着影片刚毅的主旋律,我被深深打动。

导员以一个外表柔弱女性的内心坚定刚毅来表明革命党人强大的信仰。

而后的林觉民等都凸显了舍生取义的革命精神。

林觉民英勇就义时的那一封《与妻书》既表现了人与人之间深厚的情感,有突出了革命义士不屈的精神,历史细节的还原使影片感人肺腑。

影片中还有一处被广泛关注的亮点就是黄兴和徐宗汉假扮夫妻,日久生情。

他们俩的爱情是影片中唯一的情感线。

辛亥革命影评

辛亥革命影评

辛亥革命影评电影开篇的镜头是秋瑾就义的镜头,宁静饰演的秋瑾走在街头,缓步走向断头台,伴随着画外音响起:“我此番赴死是为革命,中国妇女还没有为革命流过血,当从我秋瑾始,纵使世人并不尽知革命为何,竟让我狠心抛家弃子,我此番赴死,正为回答革命所为何事。

革命是为天下人造一个风雨不侵的家,给孩子一个宁静温和的世界,纵使这些被奴役久了的人们早已麻木,不知宁静温和为何物。

”影片中一个突出的角色是新军。

革命党人为了推翻满清,一直积极地联络各阶层以加强革命的力量。

相比于会党,军人纪律、训练、与实力远为优胜;军队中尤以新军军人的文化水平较高、对革命的认识较为正确、以及军中不乏有心救国的人,因此革命党人遂向新军招手。

但革命党在长江以南却有相当基础;也因为新军的支持,武昌起义能在成功之后引发骨牌效应,使十五省相继独立,从而使清朝灭亡。

然而,因北洋军没有受到革命党的渗入,而导致北洋军与其他新军的理念不同,成为二次革命与北洋军阀割据的原因之一。

即便如此,新军在推翻满清充当着一个重要的角色。

而电影中一直贯穿的角色是“西方列强”,从前我们提及清末民初的历史,必定强调西方列强的野蛮入侵,凡涉及到的西方使节等人物形象,必定都是野蛮的、无礼的、甚至是非人性的。

但是,现在我们从电影中越来越多的清楚是我们的历史在有意识地妖魔化西方人,就如同西方人也在有意识地妖魔化我们一样。

西方列强入侵瓜分中国,更多的是一种政治、经济利益的争夺,所有的一切罪恶都来自于利益的不同,以及文明的冲突。

虽然,影片中关于“西方列强”的场面很少,但可贵的是,并没有以个体的人物形象代替整个历史形态,而是以人物行为来以点带面地表现两种文明的不同,并且客观地表现了它们之间可以相通的地方。

因为历史不是无缘无故的爱恨情仇,总是有它自身的固有规律,那就是:利益的取舍。

《辛亥革命》在这一点上做到了。

综合这部电影来看,革命之路,异常艰辛,有杀戮,有牺牲,有战争,有炮火,是对人性的最大磨砺和考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每每想起辛亥革命总是让人不自觉就抱着一颗敬畏之心,此次我看了辛亥革命的电影版仍有震撼。

电影《辛亥革命》的评论有很多,大部分都在评论它的真实性和演员,但是我认为不管演绎着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历史人物不可磨灭,历史事件不可改变。

所以上映以来,获得了许多诚恳、客观、冷静的肯定与赞誉,或许正贴切了这部影片所追求的气质,无意渲染,不事铺张,却自有一副鲜明面目,结实筋骨。

《辛亥革命》塑造了一大批革命党人和革命先驱们救国救亡、英勇不屈的动人形象。

“就电影所涉及的时间段而言,孙中山大部分时间都在海外进行革命活动,在辛亥革命爆发之后才回到国内。

如何完整表现孙中山对于辛亥革命的作用,成为影片创作中的关键。

”任仲伦说,“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影片从一开始就采用了双线并进的结构,来体现孙中山在辛亥革命中的领导作用和重要的思想影响。


电影的时间之轴始于1907年秋瑾牺牲,终于1912年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

在浩瀚的史料面前,影片的叙事选择了篇章式史诗的手法,真实地为观众展开了从“血染黄花岗”到“武昌城首义”,再到“阳夏保卫战”,最终“建立共和制”的历史画卷。

《辛亥革命》在“描画”这段历史的过程中,还加入了一些写意化的色彩运用和工笔式的语言推敲,体现出一定的表现张力。

革命到底是什么?片中台词更有张驰力短短几句话就完美代表了革命林觉民说“王氏宗亲,贵族官吏,因循守旧,粉饰虚张,而老百姓呢?各个都是苟且偷生,愚昧无知。


“堂堂华夏,不齿于列帮,被轻于异族。


“我们一同举事,一同赴死,我不能例外。


“大清索我的命,我株大清的心。


秋瑾说;我此番赴死,是为革命,中国妇女还没有为革命流过血,当从我秋瑾始。

纵使世人并不尽知革命为何,竟让我狠心抛家弃子。

我此番赴死,正为回答革命所谓何事,革命是为给天下人造一个风雨不侵的家,给孩子一个温和宁静的世界,纵使这些被奴役久了的人们早已麻木,不知宁静温和为何物。

“这两个孩子就要失去母亲”
“我的死是为所有的孩子”
孙文说,革命就是让社会进步的理念深入人心……
有人说辛亥革命既成功,又失败了,是一个重要的政治命题。

辛亥革命到底是失败了,还是胜利了呢?同盟会的纲领不是讲吗,建立民国,民国建立就是胜利了。

“至于它建立以后怎么样,我不管,反正建立了民国,中华民国有了,这是胜利了。

”是不是真正的民国?孙中山自己回答说,民国徒有其表,我打倒了一个皇帝,转生出无数大大小小的皇帝,这个皇帝是什么,军阀、官僚、政客。

我打倒了一个专制者,出了无数的专制者。

临终前,孙中山亲口说的“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就是印证。

就是辛亥革命是胜利了,取得了重大成果,是中国近代化重要的一步,但同时它在根本意义上、终极意义上没有完成,为后继者留下了一个伟大的空间。

又过了三十多年,终究完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意味着民主革命基本完成。

作为一部历史题材的电影作品,真实再现历史是影片叙事的基础。

《电影》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赵葆华评价道:“《辛亥革命》是一部表现文艺工作者在重要节点、重要事件前态度立场的作品,表现出一定的文化立场、文化自觉和文化尊严,是一部诚意之作。


既着墨大人物,又不忽略小人物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章柏青对影片给予高度评价:“《辛亥革命》在人物塑造方面既能着墨于大人物,又没有忽略小人物,宏观和微观把握得很到位。

”电影主创人员在
人物创作过程中,将他们在大动荡、大起伏面前的真情流露落到细节上,从情感出发,从细处着手。

从情感出发,人物形象更加亲切、饱满。

在仁人志士对中华民族的大爱中,我们看到了大人物的细腻入微,“惟愿诸君将振兴中华之责任,置之于自身之肩上”的孙中山也有面对唐曼柔烈士遗书时的哽咽;也看到了小人物的豪情悲壮,战士“小湖北”拦下黄兴,义无反顾地抱着手榴弹炸毁了敌人据点,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从细处着手,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

徐宗汉在雨中悲愤地抱着黄花岗起义烈士的遗体痛哭,受伤小战士锯腿时的声响……一个个细节把人物形象活脱脱地展现出来。

影片中,胡歌扮演的林觉民令人难忘。

林觉民在《与妻书》中写道:“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

”一个重情重义、不惧牺牲的革命党人形象力透纸背。

史料记载,他在被俘之后,由两广总督张鸣岐和水师提督李准会审,不会说广东话,就用英语对答,满庭震动。

张鸣岐对他甚是爱惜,称他“面貌如玉,肝肠如铁”,但为了不给革命党留下这等英雄人物,还是下令将他处死。

在影片中,张黎特意让胡歌身穿一袭白衣去参加起义,还要求胡歌在开枪和奔跑时的动作都要有美感,目的是在有限的篇幅里让林觉民的命运展现出一种凄美感,从而造成情绪上的张力。

最后说此影片以林觉民的与妻书为结尾有很大争议,我认为这是一个完美的结尾,它不仅说的是爱情更是表达了革命的代价、牺牲,表现了革命者对革命的不屈不挠,一代青年才俊的选择与抱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