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京杭大运河(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京杭大运河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京杭大运河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京杭大运河一、教学目标1.知道京杭大运河的历史以及对中国经济、文化、交通的影响;2.能够熟读课文《京杭大运河》;3.能够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作者的感悟;4.能够运用学过的有关描述、描写、议论和夹叙夹议等的能力,描绘京杭大运河的景色,发表个人观点。

二、教学重难点•了解和理解京杭大运河的历史以及对中国经济、文化、交通的影响;•能够描绘京杭大运河的景色,运用个人观点发表议论。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1)引入话题:请学生读一首古诗,其中有一句话:“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这里首先提到的是黄河,黄河是中国的第二大河流,那么中国最大的水运工程是哪一条河呢?请思考一下。

(2)课前展示图片:请学生看看这幅图片,你知道这是哪一条河吗?(展示图片:京杭大运河的全景照)2.学习(25分钟)(1)朗读课文:老师请学生跟读课文《京杭大运河》。

(2)了解京杭大运河的历史:请教师简要介绍京杭大运河的历史。

(3)分组讨论:请学生就以下问题进行讨论:•京杭大运河的历史和地位;•京杭大运河的景色。

3.练习(20分钟)(1)请学生进行朗读和背诵课文,并回答以下问题: - 京杭大运河为什么是中国最大的水运工程? - 京杭大运河的历史和地位; - 京杭大运河的景色。

(2)请学生就以下问题进行写作练习: - 如何描绘京杭大运河的景色? - 个人对京杭大运河的看法。

4.归纳总结(10分钟)(1)请几名学生将自己的写作作品朗读出来,并就如何描绘京杭大运河的景色和个人对京杭大运河的看法进行交流。

(2)请学生对文章进行研究、总结,理清文章脉络,进一步深化对运河的认识和理解。

四、教学后记本课是以《京杭大运河》为素材的语文教学,旨在通过分析这篇文章,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和感受京杭大运河的文化魅力。

同时,这篇文章也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范例,教会学生如何用好描写这一技能,这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很有帮助。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需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讨论、写作、交流的环节中,从而达到提高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的目的。

综合实践教学设计案例大运河(3篇)

综合实践教学设计案例大运河(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大运河,又称京杭大运河,是中国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全长约1794公里,连接了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六省市,是我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杰出代表。

大运河不仅承载了我国古代经济、文化的繁荣,更是中华民族勤劳智慧的结晶。

为了让学生深入了解大运河的历史文化价值,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我们设计了以“大运河”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教学案例。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了解大运河的历史渊源、发展过程、文化内涵;(2)掌握大运河的地理分布、水利设施、航运功能;(3)了解大运河沿线的重要城市、古迹和文化遗产。

2. 能力目标:(1)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2)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精神;(3)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3. 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兴趣和热爱;(2)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3)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大运河的壮丽景色,激发学生的兴趣;(2)教师简要介绍大运河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思考大运河的价值。

2. 课堂教学(1)讲解大运河的历史渊源、发展过程、文化内涵,使学生了解大运河的悠久历史;(2)分析大运河的地理分布、水利设施、航运功能,使学生掌握大运河的实用价值;(3)介绍大运河沿线的重要城市、古迹和文化遗产,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3. 实践教学(1)分组活动:学生分组,每组选取大运河沿线的一个城市或古迹,进行实地考察;(2)任务分配:每组确定一名组长,负责组织协调;其他成员分别负责摄影、记录、访谈等任务;(3)实地考察:学生分组前往选定地点,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4)成果展示:每组回到课堂,展示考察成果,包括图片、文字、视频等形式;(5)教师点评:教师对学生的实践成果进行点评,肯定优点,指出不足。

4. 总结与反思(1)教师总结本次实践教学活动的收获,强调大运河的历史文化价值;(2)学生分享自己在实践活动中的心得体会,总结经验教训;(3)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大运河的论文。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 道德与法治 教案第8课 京杭大运河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 道德与法治 教案第8课  京杭大运河
第8课京杭大运河
主备人:上课时间总第课时
一、导入新课:
1.京杭大运河是怎样建成的?
(1)修建年代(开掘于春秋时期,完成于隋朝,繁荣于唐宋,取
直于元代,疏道于明清)
(2)历史背景(阅读33页文字资料)
起止(北起北京,南至杭州,全长1747千米)
2.京杭大运河沟通的水系以及它在交通运输方面的作用。(它沟通
水由运河输送到华北缺水地区,以缓解该地区缺水问题。)
二、世界有名的几条大运河。(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伊利运河)
可以通过学生自读、交流资料、教师讲解等形式达成目标。
三、小结:
京杭大运河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水利工程,直到现在大运河在沟通
南北交通方面仍然发挥着巨大作用。下面让我们看看京杭大运河的过去和现在。请一位同学朗读33页京杭大运河修建的过程。
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
(1)(作用:京杭运河是中国南北水运的大动脉,从春秋战国时代起,在过去不同历史阶段中,对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从19世纪起,由于南北海运的兴起,以及后来津浦铁路的通车,其作用逐渐降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随着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对运河的许多河段进行了疏浚、加深或裁弯取直,并建立了不少新式船闸,还妥善解决了水源等工程问题。改造后,北起山东境内的梁济运河,南止浙江境内的江南运河,全线约980千米均能通航,同时借用运河,发挥了灌溉、排洪、排涝、发电及旅游等多方面的效益。正在兴建中的“南水的美景。
四、作业:
1、我国隋朝时期开凿的大运河是(京杭大运河),它沟通了(海
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北起(北京)(南至(余杭)全长(1747)千米。
2苏伊士运河地处(非洲),它连接了欧洲各国与印度洋;巴拿马

京杭大运河教案

京杭大运河教案

京杭大运河教案教案标题:京杭大运河教案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通过对京杭大运河的介绍和学习,帮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水运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并培养学生的地理、历史和文化素养。

本教案适用于中学地理、历史或文化课程,适用对象为初中或高中学生。

教案目标:1. 了解京杭大运河的历史渊源、地理位置和重要性。

2. 掌握京杭大运河的主要沿线城市和景点。

3. 理解京杭大运河对中国经济和文化的影响。

4. 培养学生的地理、历史和文化素养,增强对中国传统水运文化的认识。

教案步骤:引入:1. 利用地图或图片展示京杭大运河的位置和沿线城市,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对京杭大运河有了解吗?它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有何重要地位?知识讲解:3. 介绍京杭大运河的历史渊源,如运河兴建的时期和原因。

4. 解释京杭大运河的地理位置,包括涉及的省份和沿线城市。

5. 介绍京杭大运河的主要景点和文化遗产,如扬州瘦西湖、杭州西湖等。

学习活动:6. 分组讨论:请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沿线城市或景点进行深入研究,并准备简短的报告。

7. 学生报告:每个小组轮流向全班展示他们所研究的城市或景点的特点、历史和文化价值。

8. 观看视频:选择一段有关京杭大运河的纪录片或影片,让学生通过视觉媒体进一步了解运河的魅力。

拓展活动:9. 制作展板:要求学生制作关于京杭大运河的展板,包括地理位置、历史沿革、沿线城市和景点等内容。

10. 参观实地:组织学生参观京杭大运河沿线的一个城市或景点,亲身感受运河的历史和文化氛围。

总结:1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京杭大运河对中国经济和文化的重要性。

12. 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和了解中国的水运文化,如其他运河或水道。

教案评估:1. 学生小组报告的内容和表达是否准确、清晰。

2. 学生制作的展板是否全面、有条理。

3. 学生参观实地的观察和感受是否能够准确地表达出来。

教案延伸:1. 鼓励学生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了解其他中国古代运河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京杭大运河教学案例设计

京杭大运河教学案例设计

《京杭大运河》教学案例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观察分析京杭大运河不同时期的地图,了解京杭大运河的开凿历史和概貌。

2、过程与方法:欣赏诗词,在讨论并正确评价隋朝大运河的过程中,学会全面辨证地分析历史现象。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查阅相关资料并访问有关大运河的网站的基础上,通过对当今与大运河相关的热点问题的讨论,掌握一定的收集、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并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京杭大运河的历史作用。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客观、辨证地看待历史现象。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课前即向学生打出展现京杭大运河风光的图片,并配以悠扬的音乐。

教师:有人说天上有一条“银河”,人间也有一条“银河”。

那就是蜿蜒在中国大地上的人工开凿的京杭大运河,刚刚我们欣赏的就是运河两岸的风光。

它被称为世界第一大运河。

[比沟通红海和地中海的苏伊士运河(苏伊士运河开凿于1859年,1869年通航,全长170公里)长十倍,比沟通太平洋和大西洋的巴拿马运河(巴拿马运河开凿于1881年,1920年通航,全长81.3公里)长二十多倍。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倘徉在我国古代这条重要的水路通道上,去探寻它的往昔今日。

2、讲授新课:[第一部分:运河往昔](本部分按时间顺序,从三方面讲述大运河的开凿历史,力求还原其前后经过而不局限于课文中仅仅有关隋朝大运河的相关内容,从而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大运河的开凿历史。

)三部分图片依次打出,让学生简单的概括大运河的开凿历史。

地图图片及文字说明大致如下:1、《胥溪图》、《邗沟图》。

胥溪、胥浦是大运河最早成形的一段,由春秋时期的吴国所开凿。

春秋战国时期,群雄争霸,互相攻伐,天然河道的水运已经不能满足军运需要。

楚国、吴国、齐国、秦国等诸侯国因应战争的需要,纷纷开凿运河。

吴国水军强大,更需要一个便捷畅通的水上运输网。

胥溪从宜兴开始,在芜湖入长江,使太湖水系第一次和长江联系起来。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京杭大运河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京杭大运河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京杭大运河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京杭大运河的历史背景和地理位置;
2.能够回答相关问题和进行讨论;
3.能够理解并背诵相关诗词;
4.能够从中体会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力和团结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1.京杭大运河的历史背景和地理位置的了解和掌握;
2.背诵相关诗词。

三、教学准备
1.电脑、投影仪、PPT等教学工具;
2.相关资料和图片等教学资源。

四、教学过程
4.1 导入环节
首先,教师介绍本节课的主题:京杭大运河,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运河的印象,是否了解过。

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氛围,同时可以积累学生对于运河的知识点。

4.2 知识延伸
1.探寻历史背景
教师通过PPT等工具介绍京杭大运河的历史背景,让学生了解它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探究其修建的背景,以及运河的地理位置。

2.背诵诗词
教师选取与运河相关的诗词,给学生们念一遍,让学生们跟着念,然后解释其中的意思。

接下来,让学生自己朗诵,并指导学生正确地吟诵,加深学生们的理解和感受。

4.3 拓展延伸
1.问题讨论
让学生自行组队,针对京杭大运河,自由讨论学生们所感兴趣的问题,并集中进行分组汇报,整理出问题的答案,以此来加深对运河的了解。

2.参观运河
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带领学生进行京杭大运河参观,亲自感受运河的魅力。

五、教学总结
本节课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京杭大运河的历史地位和建设背景,同时还能够背诵相关古诗词,并通过问题讨论和参观等方式,加深对于京杭大运河的理解和感受。

京杭大运河幼儿园教案

京杭大运河幼儿园教案

京杭大运河幼儿园教案1. 教案背景京杭大运河幼儿园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脉络——京杭大运河沿线。

该园以“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全面发展的幼儿”为办园宗旨。

为了更好地开展教育工作,提供高质量的教育内容,特制定本教案。

2. 目标本教案的目标是: - 培养幼儿对京杭大运河的兴趣; - 开发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动手能力; - 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 培养幼儿的爱国情怀和文化自豪感。

3. 活动安排第一阶段:认识京杭大运河•活动内容:通过展示京杭大运河相关的图片和简介文字,让幼儿对京杭大运河有初步认识。

•活动目的:激发幼儿的兴趣,引起他们对京杭大运河的好奇心。

第二阶段:模拟修建运河•活动内容:幼儿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分配建筑材料(如积木、纸张等),让他们合作修建模拟运河。

•活动目的: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第三阶段:亲身体验乘船•活动内容:组织幼儿到附近的运河码头,让他们乘坐船只亲身体验航行于京杭大运河上的感觉。

•活动目的:激发幼儿对运河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增强他们的国家认同感和文化自豪感。

第四阶段:绘画京杭大运河•活动内容:让幼儿用画笔在纸上绘画他们对京杭大运河的印象,可以依托于他们上一次的船行体验。

•活动目的:培养幼儿的绘画兴趣和创造力,通过绘画让他们对京杭大运河有更深入的了解。

4. 教育理念本教案秉承以下教育理念: - 以幼儿为中心,关注幼儿的兴趣和需求; - 综合运用多种教育方法,提供多样化的学习体验; - 培养幼儿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素养; - 鼓励幼儿通过参与体验来建构知识。

5. 教育评估本教案的评估指标包括: - 幼儿对京杭大运河的认识程度; - 幼儿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动手能力; - 幼儿的绘画兴趣和创造力的发展。

6. 结束语京杭大运河幼儿园教案以培养幼儿对京杭大运河的兴趣和文化自豪感为目标,通过丰富多样的教育活动,帮助幼儿全面发展。

通过实践和体验,幼儿将更加深入地了解京杭大运河,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大运河》的教案

《大运河》的教案

《大运河》的教案第一章:大运河的概况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大运河的基本情况,包括地理位置、历史背景和建设意义。

让学生了解大运河的流经省份和主要港口。

让学生了解大运河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贡献。

1.2 教学内容:介绍大运河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

介绍大运河的流经省份和主要港口。

介绍大运河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贡献。

1.3 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大运河的地图和图片。

通过讲解和问答的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大运河的情况。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大运河对中国的影响。

1.4 教学评估:进行课堂测验,测试学生对大运河的基本了解。

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第二章:大运河的历史发展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大运河的历史发展过程,包括建设时期和繁荣时期。

让学生了解大运河在各个时期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让学生了解大运河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

2.2 教学内容:介绍大运河的建设时期和繁荣时期。

介绍大运河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介绍大运河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

2.3 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大运河的历史图片和地图。

通过讲解和问答的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大运河的历史发展。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大运河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

2.4 教学评估:进行课堂测验,测试学生对大运河历史发展的了解。

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第三章:大运河的经济发展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大运河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贡献。

让学生了解大运河沿岸的重要城市和商业活动。

让学生了解大运河对沿岸地区的影响。

3.2 教学内容:介绍大运河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贡献。

介绍大运河沿岸的重要城市和商业活动。

介绍大运河对沿岸地区的影响。

3.3 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大运河的经济图片和地图。

通过讲解和问答的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大运河的经济发展。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大运河对沿岸地区的影响。

3.4 教学评估:进行课堂测验,测试学生对大运河经济发展的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京杭大运河(教学设计)
一、依据课标:
我国古代最重要的对内的交通线——京杭大运河,生动展现了他们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价值。

结合当今形势,大运河某些河段仍起着巨大的作用,而且大运河作为一个遗产整体需要我们尽力去保护、开发,为南水北调和申请世界遗产作好准备。

为了充分的引导学生,特将京杭大运河独立出来进行讲解。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能讲清京杭大运河的概况及作用;能用历史的辨证的眼光看待大运河的开凿,既肯定大运河在政治、经济、南北交通上的作用,还要看到大运河给人民带来的灾难。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列表比较,明确京杭大运河是世界最长、开凿最早的人工运河,激发民族自豪感。

通过角色扮演,能据图描绘出大运河纵贯的六省市、五大水系、四河段、三大城市。

通过鼓励学生关注现实,明确大运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使学生意识到既要开发也要保护古老的运河文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民族自豪感,培养小组合作精神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京杭大运河的历史作用和今天的价值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客观、辨证地看待历史现象
教学准备:《京杭大运河》示意图和视频,京杭大运河的资料和图片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复习综合探究一:保护我们身边的古老文明
四、学与教的过程
新课导入:
方案1假如你和几个要好的同学们打算到北京去观看2008年的奥运会比赛,会选择哪种交通方式?(学生回答)然后提问学生:要是在唐朝,你有哪些交通方式可选,你会如何选择?学生回答:陆路运输、水路运输。

在古代,水路运输相对于陆路运输有哪些优势呢?(运费低,运量多)走哪条水路,——京杭大运河
方案2我们的运河在世界上有何地位?
比一比出示世界运河表:国名运河名长度开凿年代埃及苏伊士运河172.5千米1859年巴拿马巴拿马运河81.3千米1881年中国京杭大运河1794千米608年你从表格中了解到什么呢?(算一算京杭大运河的长度是其他运河的几倍?)世界最长的运河,也是世界最早开凿的运河。

是苏伊士运河的10倍,巴拿马运河的
22倍。

有自豪感。

学习古代中国人民的勤劳、智慧。

京杭大运河与长城并称为中国古代人民的伟大创造,没有它就没有杭州城的繁华,全长1794千米,迄今已有2500年的历史,是世界上开凿最早、最长的运河。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探讨这条大运河。

新课教学:
1、课件播放:2004年9月山东济宁举办的京杭大运河文化艺术节上传来消息,以通州为最北端的京杭大运河沿线17座城市达成共识:联合起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以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运河文明,发展运河沿线城市特色文化。

过渡: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必须先进行考察和评估。

现在我们全班同学就组成一支考察队,好吗?(邀请一位同学担任考察队长)
让我们进入时光隧道,穿越时空,去寻觅大运河的昨天
(一)运河的昨天
1、历史剧:《开凿运河》(内容是:由六名学生扮演开凿运河的民工再现古代大运河的开凿景象,考察队员则在队长的带领下采访民工,探究大运河的历史演变)
2、思考:古代人们为什么要修建大运河呢?(从中分析古代水路运输的重要性)
3、隋朝京杭大运河的概况(五水系、四河段、三城市)。

描一描在书上第101页用蓝笔标出贯穿哪几条大河?从北往南依次分成几段?南北起讫城市和中心城市叫什么?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

依次分成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河段。

北起涿郡,南到余杭,以洛阳为中心。

4、学生角色扮演。

隋唐时要从杭州运一批瓷器到洛阳,把沿途路线、城市介绍给大家。

5、大运河的价值:
1 大运河是世界上伟大工程之一,历史悠久
2 大运河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如隋大运河不仅书写了大都的
辉煌,更托起了沿岸的点点明珠。

3 大运河留给我们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过度:运河的价值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历史上对隋炀帝建京杭大运河有着不同的看法,下面我们来看两首诗,说说这两首诗的作者的观点。

6、学生讨论:
材料一:"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

银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 (胡曾《汴水》)
材料二:"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
多。

" (皮日休《汴河怀古》)
请回答:①简要说明胡曾和皮日休对隋朝开凿大运河的看法。

②你的看法是什么?
总结:历史多把隋亡的原因归之于滥用民力,开凿运河,胡曾的《汴水》诗就是这个论点的代表。

但运河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人民自此受益,是不能一概否定的,皮日休《汴河怀古》认为隋炀帝如果不造龙舟,游览江南,竭天下的人力物力,以供其无限挥霍,那么他的功绩就可以与治水的大禹媲美。

把开凿运河提到大禹治水的高度来评价,这种一反传统的观点,是符合历史实际的。

(通过小组讨论,学生掌握知识,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分析大运河的开通的作用和价值)
(二)运河的今天
(1)现在的京杭大运河概况看现在的京杭大运河示意图(屏幕显示):看一看从北京到杭州,纵贯哪几个省市?大运河北起北京,南达杭州,流经北京、河北、天津、山东、江苏、浙江六个省市。

1、展示大运河扬州段图片,提问:你见到了什么?
展示文字资料:两则消息,提问:这两则消息共同说明了什么?
说明今天大运河的某些河段,仍起着水陆运输的重要作用。

过渡:但是,大运河它碰到了两个难题,我们来看看是否能够解决?
2、师生共同探讨:难题一:大运河正遭受着严重的污染
难题二:大运河的保护与现代文明发展的冲突(包括城市改造、南水北调工程与大运河文物保护的冲突。


3、考察结论汇报:如何传承大运河的古老文明。

最后得出:我们要将历史文明与现代文明相结合,让大运河——我们所传承的文明焕发生机。

(过程中,可以渗透保护环境、保护身边的古老文明的教育。


过渡:我们考察队寻觅了过去,走访了今天,现在让我们来想象一番到2050年时的大运河会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
(三)畅谈明天
2050年的大运河会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四)课堂延伸:
如何保护保护文化遗产、传承我们身边的文明呢?请调查我们萧山的文化遗产保护状况并提出你的建议?(可写成调查报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