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课《隋的统一与大运河》教案 北师大版
中学七年级历史下册 1.1 隋的统一与大运河教案 北师大版 教案

第1课隋的统一与大运河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识目标:学生一分钟内说出隋朝大运河的要素。
能力目标:学生明白隋炀帝开通大运河的目的,通过史实理解大运河开通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①学生绘制地图,并结合课文内容,掌握运用数字浓缩法“三点,四段,五河”来了解隋朝大运河的具体情况。
②学生通过历史法庭掌握一分为二的方法分析历史问题。
学生通过探讨隋朝大运河开凿的原因,明白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是社会发展的前提保障。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隋朝大运河的要素
教学难点:认识大运河的作用和评价大运河
三、设计思路
结合“教是为了不教”课堂是要老师教学生学会学习,侧重于学生的学,以及课堂教学“轻负高质”的要求,我通过让学生扮演穿越角色“隋文帝的军师”,创设情境,贯穿整节课。
即能够活跃课堂气氛,又能充分体现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首先,全班同学(军师团)合作帮隋文帝分析全国情况(统一的背景);其次,了解开皇之治为大运河的开凿奠定了基础;再次,激发学习兴趣进一步了解大运河的开凿及其作用;最后,通过角色扮演,学会多角度评价大运河。
四、教学方法
教法:学案导学法、激趣法、问题教学法
学法:讨论探究、合作学习
五、教学过程。
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优秀教案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隋的统一与灭亡;隋朝经济的发展;大运河的开凿及其作用;评价隋朝大运河的作用,提高全面、辩证看待历史事物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运用图像及文字资料创设教学情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认识到大运河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工程,感受到人民在劳动中体现的智慧与创造力。
认同奢侈残暴、滥用民力的统治必然迅速灭亡。
【教学重点】了解隋的统一与灭亡【教学难点】辩证、全面地对大运河的开凿进行评价【教学过程】1、本学期需准备:小笔记本一个,主要是梳理笔记,定期检查。
没有其他练习册。
2、出示朝代歌,回顾朝代更替的基本知识点。
本学期我们就要学习隋唐、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明清。
先来学习第一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一、导入新课:教师引言:“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这是唐朝诗人皮日休的诗《汴河怀古》,诗中论及了哪些事情呢?(隋朝大运河和隋炀帝)。
那么,隋朝是如何统一全国的?有哪些建树?它为什么仅存在38年就灭亡了?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二、讲授新课一、隋的统一1、隋朝的建立师:请同学们在课本中找到隋建立的过程。
(可结合地图,发问这是哪个历史时期的地图?进一步引领学生回顾南北朝政权更替)生:北周末年,外戚杨坚掌握大权。
581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以长安为都城,杨坚就是隋文帝。
师强调需要整理的笔记:时间:581年;人物:杨坚;都城:长安(古今地名对照)多媒体展示隋文帝杨坚图片介绍隋文帝:隋文帝(581—604在位)周武帝时,杨坚为大将军,长女为太子妃。
后宣帝死,子静帝年幼,由杨坚辅政。
坚自为左大丞相,总揽军政大权。
为了夺取帝位,杨坚先后平定了尉迟迥(Yuchijiong)等人的反杨武装力量,又大杀周室诸王。
581年2月,杨坚代周称帝,建立隋朝,改年号为开皇,建都长安。
2、隋统一全国师:请同学们看隋与陈对峙形势图师:阅读课文说说隋朝是什么时候统一的?统一后有什么影响?学生:589年隋统一南北知识拓展:589年,隋朝大军南下,进攻南方陈国。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课 隋的统一与大运河教案 北师大版-北师大版初中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

大运河
610年全程开通
2000多千米
苏伊士运河
1869年
161千米
巴拿马运河
1920年
81.3千米
4.评价隋炀帝开凿大运河:一方面,大运河的开通,对加强我国南北方经济、文化交流和巩固国家统一都起到了巨大作用,应充分肯定;但另一方面,隋炀帝在开凿大运河的过程中,过度役使民力,给劳动人民带来了沉重的徭役负担,阶级矛盾也日趋深刻化了。
5、隋大运河全长两千多千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⑴、掌握隋大运河的一个中心,两端,四段,连接的五大水系
一个中心:某某两端:北抵涿郡,南至余杭
由北向南分为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
⑵、隋炀帝开通大运河的根本目的是:巩固隋朝在全国的统治。
第1课 隋的统一与大运河 教学案(北师大版七年级下)

第1课时隋的统一与大运河教学案主设计人:审核人一、【学习目标】二、【课堂预习】(一)基础知识梳理1、隋朝的建立与统一:隋建立的时间、首都、人物分别是?第几次统一全国?2、贯通南北的动脉:隋朝为什么开凿大运河?是谁在位时开凿的?其概况如何?大运河开凿的影响和作用如何?(二)预习检测1、581年北周外戚建立隋朝,定都_______;年,隋灭掉陈,统一南北。
2、隋朝大运河:(1)目的:加强_____________,巩固_______________。
观察教材第5页的运河图,填写下面(2)至(5)项:(2)三点:中心在,北达______,南至______。
(3)四段:大运河从北向南依次为永济渠、、邗沟、。
(4)地位:全长______多公里,是古代世界上的运河。
(5)作用:大运河的开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堂教学】(二)课堂练习1、隋朝在历史上最大的贡献是()A、重新统一南北B、设三省六部C、创立科举制D、开通大运河2、公元589年中国在长期内乱后再次归于统一,统一全国的是()A、隋文帝B、唐高祖C、秦始皇D、宋太祖3、隋朝大运河南至余杭,即今天的()A、北京B、天津C、南京D、杭州4、下列有关隋朝历史的叙述,错误的是()A、隋朝的建立者是杨坚,他是隋文帝B、隋文帝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开凿大运河C、隋文帝时,人民负担较轻,社会繁荣D、隋朝的都城在长安5、你知道今天的常州在隋朝时在哪段运河上吗?()A.永济渠B.江南河C、通济渠D、邗沟6、关于隋文帝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他是隋朝的开国皇帝B.他在位时南北重归于统一C.他在位时励精图D.他利用已有的经济实力,开通了一条贯通北的大运河7、隋朝的统治类似于下列哪一个朝代()?A. 秦朝B. 东汉C. 西晋D. 东晋8、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
银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胡曾《咏史诗·汴水》材料二:“尽道随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第1课 《隋的统一与大运河》教案01(北师大版七年级下)

第1课隋的统一与大运河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对隋文帝生平的介绍,使学生了解隋文帝其人。
通过对隋王朝建立并兴盛统一最后灭亡的讲述,使学生认识隋王朝的兴衰。
通过对隋大运河文字与图片知识的引入,让学生充分了解这条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的相关问题。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熟悉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状况。
能力目标: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索隋朝开通大运河的利弊等问题,培养学生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观察问题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大运河的开通及历史意义。
难点:隋朝统一的原因、经过;隋开凿大运河的功与过;隋的统一以及隋开通大运河的影响。
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讲述:在中国历史上,分立和统一的局面曾交替出现,其中东汉末年到隋统一前近四百年,是大一统国家形成以来时间最长的分裂时期。
那么,是谁完成了这次国家的大一统?又建立了怎样一个新的朝代呢?二、讲授新课1、隋的统一①隋的建立北魏之后分裂为东魏、西魏,后来由北周统一我国北方。
北周末年继位的周静帝只有八岁,大权落到外戚——皇帝的外祖父杨坚手里。
581年,杨坚废掉小皇帝,自己称帝,改国号为隋(解释“隋”的来历——获封随国公),定都长安,年号“开皇”,杨坚就是隋文帝。
②隋统一南北师:隋朝建立时,南方还有陈的存在,国家没有实现统一。
为什么隋能够灭掉陈实现南北方的统一呢?有哪些主客观方面的原因呢?(通过举例提示学生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分析统一的条件)生:客观条件:a长期以来,由于北方民族的大融合,南北对峙的民族矛盾逐渐消失;b江南经济发展,南北经济发展水平差距缩小,为隋朝统一全国提供了物质条件;广大人民经过长期的战乱和分裂割据,向往统一。
南朝陈政权本身的腐朽,陈后主骄奢淫逸。
主观条件:隋建立后,经济繁荣、军事强大、政治稳定、战略战术运用恰当。
师:南北朝经济的发展,迫切要求打破界限,加强经济交流,结束分裂割据局面。
而广大人民经过长期的战乱,人心向往统一,企盼有个较为安定的社会环境。
初中历史初一历史下册《隋的统一与大运河》教案、教学设计

5.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探究历史、追求真理的精神。
二、学情分析
初一年级的学生在历史学科的学习上,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他们对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等基本要素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历史事件深层次的分析与评价能力还有待提高。在本章节的学习中,学生将面临以下挑战:
(2)以小组为单位,制作关于大运河的PPT,内容包括大运河的背景、开凿过程、主要作用等,要求图文并茂,展示清晰。
3.实践活动:
(1)参观当地的历史博物馆或相关展览,了解隋朝统一与大运河的实物资料,撰写一篇观后感,不少于300字。
(2)开展“我是小小考古家”活动,通过模拟考古发掘,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注重启发式教学,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提问、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4)实施多元化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充分展示自己的观点。
4.教学评价
(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提问等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思考能力。
(2)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习题和实践作业,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评估学生的应用能力。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隋朝统一的意义、大运河的开凿及其在我国古代历史上的地位。
2.难点:分析隋朝统一与大运河建设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评价能力。
(二)教学设想
1.针对重点内容的设想
(1)通过故事导入法,讲述隋朝统一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隋朝统一的意义。
(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大运河的图片、地图和相关史料,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大运河的开凿过程及其在我国古代历史上的地位。
七年级历史下册《隋的统一与大运河》教案、教学设计

2.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生:隋朝的疆域比秦汉时期更广阔。
3.教师引导:是的,隋朝实现了中国的统一。那么,隋朝是如何实现统一的?它又有哪些重要的成就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部分内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情感方面:通过本章节的学习,激发学生对我国历史的热爱,培养其民族自豪感。
(1)感受隋朝统一带来的国家繁荣、民族融合;
(2)领略大运河作为古代伟大工程的风采,体会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力量;
(3)关注历史人物的丰功伟绩,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
2.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国家观。
2.方法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方法,使其学会用历史的眼光看待问题。
(1)比较法:通过比较隋朝与其他朝代的异同,加深学生对隋朝特点的理解;
(2)因果分析法:分析隋朝统一、大运河修建的原因及影响,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3)评价法:对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成就进行客观评价,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2.技能方面:通过课堂讲解、讨论、分析,培养学生以下能力:
(1)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隋朝统一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2)通过地图、史料等资料,培养学生解读、分析、归纳历史信息的能力;
(3)运用所学知识,对大运河的历史地位及其影响进行评价。
(二)过程与方法
1.过程方面:采用问题驱动法、史料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
3.教师强调重点内容。
师:隋朝的统一、大运河的修建以及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等方面的创新,都是我们需要深刻理解的内容。希望大家在课后继续复习,加深对这部分知识的掌握。
北师大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课隋的统一与大运河学案

1第1课 隋的统一与大运河讲学稿【学习目标】 掌握隋朝的建立及统一,大运河相关知识。
理解大运河开凿的作用;评价大运河的开凿。
【学习重点】 隋朝大运河。
【学习难点】 关于大运河的评价【知识梳理】一、隋的统一(请你认真阅读教材2-4页“隋的统一”一目的内容,完成以下问题)1、 年, 建立隋朝,年号 ,定都 。
2、 年,隋灭掉南方的 朝,结束分裂割据局面,继秦汉之后中国又一次实现了统一。
二、贯穿南北的动脉(请你认真阅读教材4--6页“贯穿南北的动脉“一目的内容,完成以下问题)1、开凿目的:2、填图:本图比较模糊,请你用彩笔在图上标出大运河的中心 ;南北端点 和 ;从北向南的四段 、 、 、 ;连接的五大水系 、 、 、 、 ;最后填上隋朝的都城 。
3、作用:大运河通航后,不仅成为 的纽带,也成为沟通 和 的枢纽。
还促进了沿岸地区 和 发展。
【合作探究】图一 见上图图二 京杭大运河【课堂自测】 1、隋朝在历史上最大的贡献是( )A.重新统一南北 B.设三省六部 C.创立科举制 D.开通大运河2、隋朝大运河的河段中,从洛阳到涿郡的一段是( )A.通济渠 B.永济渠 C.邗沟 D.江南河3、下列有关隋朝历史的叙述,错误的是( )A.隋朝的建立者是杨坚,他是隋文帝B.隋文帝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开凿大运河C.隋文帝时,人民负担较轻,社会繁荣D.隋朝的都城在长安4、隋朝得以统一全国的原因有(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①人民渴望统一 ②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③江南经济的发展 ④大运河的开凿5、阅读材料:材料一 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
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胡曾《汴河》材料二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皮日休《汴河怀古》 请回答:(1)这两首诗对于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态度是否一样?如果不一样各是什么态度?(2)你怎样评价隋炀帝修大运河这一历史事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课隋朝的统一与大运河
教案示例
本课重点:隋朝大运河;暴君隋炀帝
本课难点:科举制度的创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复习提问:
(1)北周是什么时候统一北方的?(2)(展示杨坚的图片),581年,这个人夺取了北周政权,建立了隋朝,他是谁?
二、讲授新课
1、隋朝统一南北
南北朝经济的发展,迫切要求打破界限,加强经济交流,结束分裂割据局面。
而广大人民经过长期的战乱,人心向往统一,企盼有个较为安定的社会环境。
所以隋灭陈,就结束了自东晋十六国以来270多年的分裂割据局面,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2、开皇之治与大运河的开凿
1)开皇之治
教师让学生自读教材,归纳、总结,然后提问。
最后教师总结要点:隋完成统一,社会稳定;隋文帝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科举制;隋文帝节俭,提倡减轻人民负担。
2)大运河
教师让学生阅读教材,思考:强大、富足的隋王朝使大运河能够开通,大运河好不好?
(多媒体演示:运河上的船只,运河边的粮仓,运河沿线的城市。
用事实说明大运河的作用)
(学生思考)运河给当时中国政治、经济、文化起到什么作用?
大运河的开通,改变了局部的地理环境,形成了一个南北东西全方位的大水网。
运河的通航,编织起一个前所未有的物资交流网,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和手工业突破性的发展。
两岸日渐繁荣,城镇增多,规模不断扩大。
洛阳,是运河的中心,南北均归于此,在全国的政治、经济中有重要地位;江南的扬州,城池之大,货物之多,生活之繁华,交通之发达,当时号称天下第一;中心城市苏州,处于江南运河的中心位置,航运繁忙;大运河的起运点杭州,是当时全国最富庶的郡县之一,城市的扩大与繁华,有力地促进了经济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后来靠运河生活的人超过百万。
大运河的通航,使南北交流更加便利,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
大运河的通航,大大促进了南北科学文化的交流。
大运河是一项改造祖国河山的伟大创举,它不仅是一条南北水上大动脉,而且在中国历史上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都发生过重要的影响。
古运河哺育我国古代文明,使之达到了经济空前繁荣,文化空前昌盛,交通空前发达的境界。
但后人对隋朝开通大运河却评说不一。
(引入有关评价大运河的诗。
学生朗读、教师释读)
例如: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
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胡曾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
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膏脂是此河。
——李敬之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皮日休
3、暴君隋炀帝与隋朝的灭亡
强大的隋王朝仅经过37年就灭亡了,是大运河造成的吗?为什么“尽道隋亡为此河”?
隋炀帝曾经三次巡游江都。
(多媒体显示,教师可讲述,也可以利用媒体旁白,引导启发学生思考)
1.605年8月,第一次从洛阳到江都。
随从大队嫔妃、歌舞乐队、侍从军士共近20万人。
整个船队首尾相接,前后200多里,为船队拉纤的壮了就达8万多人,运河两岸还有大队骑兵护送。
一路上鼓乐不息。
船队所过州县,强令500里内居民贡献珍品美味。
由于勒索品太多,每次起程前,要把许多食品倒入河里或埋到地里。
船队如同蝗虫一般,所到之处,地方被吃尽搜空。
2.610年3月,二次到江都。
又下令开江南河,准备东游会稽(浙江绍兴)。
611年2月从江都北上巡游涿郡,为对高丽的战争作准备。
612年—614年,隋炀帝三次进攻高丽。
为转运军需,男子征调完了,就征调妇女。
有人为躲避繁重的徭役,把自己四肢弄成残废,称作“福手福足”。
战争损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带来无休止的兵役、徭役。
3.616年秋,第三次巡游江都。
当时已经是各地人民纷纷起义,反抗隋炀帝暴政了。
隋炀帝依然奢侈腐化,横征暴敛。
当时有民谣说:“要抗兵、要抗选(选美女),家家要把铁器敛。
敛起铁来做成枪,昏君赃官杀个光。
”618年隋炀帝的侍卫部队政变,在江都用巾带缢死隋炀帝。
繁荣一时的隋朝灭亡了。
教师总结:一游江都反映出隋炀帝的奢华和腐朽,二游江都说明了隋炀帝急功近利,国家繁重的徭役、兵役,三游江都说明隋炀帝已是人心尽失,连他的部下都反对他。
(学生思考隋亡的原因,教师引导可以讨论国家的兴衰和巨大建筑工程的关系,和统治者的关系,民富和国富的关系,隋亡带给我们的启示等。
)
巨大的建筑工程的修建是对国家发展有利,还是使国家走向危机,取决于统治者对工程的使用。
开通大运河已经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本应该修养生息,减轻徭役赋税。
但是在隋炀帝的眼中大运河首先为他巡游享乐、发动对外战争、对内镇压人民反抗提供了便利。
通过巡游来显威风,巩固统治,为发动战争作准备。
变本加厉的剥削,兵役、徭役更加繁重,结果隋朝被淹没在人民的反抗中。
隋的繁盛、强大是隋文帝励精图治的结果,隋的灭亡是隋炀帝暴政的直接后果。
由此可见,封建时期,统治者个人的素质、统治才能对着国家的兴衰有重要作用。
小结:
历史有着惊人的相似,在学完隋朝之后,我们会发现历史上有一个王朝——秦朝和隋朝有着惊人的相似。
(可以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对比泰和隋之间的相同。
)
参考答案:
相同点:短命、二世而亡:秦持续17年,隋持续了37年。
都修建了巨大的工程:秦建长城,隋建运河。
建立的制度都对后世影响深远:秦首创中央集权制度被后代沿用,隋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被后代沿用。
皆因暴政而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