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的开通微课教案

合集下载

初一历史隋朝大运河教案

初一历史隋朝大运河教案

初一历史学科教案课题:第一课隋朝大运河一、教学重点:重点: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

二、教学难点:难点:隋初经济的繁荣写得比较概括,难以使学生感受和理解;对开凿大运河的目的和作用,要引导初一的学生辩证地、全面地去分析和评价,有一定难度。

三、教学过程:【预习检查】一、南北重归统一:1、_______年,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_______,定都______。

2、______年,隋朝(灭掉南朝最后一个朝代陈)统一南北。

二、大运河的开通及作用:1、目的:为了______________,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2、开修的时间及皇帝:从____ _年起,_______征发几百万人开通。

3、运河的组成:隋朝大运河以_____ 为中心,北达______(今北京),______(今杭州),4、地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 _(全长两千多公里)5、作用:大运河的开通,大大促进了我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隋朝大运河分为四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连接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河流)(我的家乡淮安在邗沟这一段上)【目标展示】了解大运河开通的主要史实,认识其作用【新知研习】研习1:隋朝的建立者、首都和南北重归统一的标志分别是什么?老师提问,学生讨论回答建立者:581年杨坚首都:长安南北重归统一的标志:589年隋朝灭掉陈研习2:隋初经济的繁荣的表现和原因是什么?学生看书讨论回答:繁荣:唐朝建国20年时,隋朝的库藏还没有用尽。

隋朝仓库的丰足在我国历史上是少见的。

表现: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②隋文帝励精图治,发展生产。

研习3:大运河开通的作用(1)提问:“隋炀帝专为看琼花开通大运河的说法对不对?”“隋朝开通大运河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引导学生看书、议论、作答,使学生对开通大运河的主要目的有正确的理解和认识。

这也为下面讨论“开通大运河的作用”做准备。

《大运河》的教案

《大运河》的教案

《大运河》的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大运河的基本概念和历史背景。

激发学生对大运河的兴趣和好奇心。

1.2 教学内容介绍大运河的定义和地理位置。

简述大运河的历史发展脉络。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利用图片和地图展示大运河的地理位置。

1.4 教学步骤引入话题:询问学生对大运河的了解。

展示大运河的图片和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

讲解大运河的定义和历史背景。

提问学生关于大运河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第二章:大运河的起源和建设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大运河的起源和建设过程。

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2.2 教学内容介绍大运河的起源和建设背景。

讲述大运河的建设过程和重要人物。

2.3 教学方法采用故事讲述法,引导学生沉浸在历史故事中。

利用图片和示意图展示大运河的建设过程。

2.4 教学步骤讲述大运河的起源和建设背景。

展示大运河的建设过程的图片和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

讲述大运河的重要人物和贡献。

提问学生关于大运河起源和建设过程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第三章:大运河的经济和文化影响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大运河对经济发展的贡献。

让学生了解大运河对文化传承的作用。

3.2 教学内容讲述大运河对经济发展的贡献。

讲述大运河对文化传承的作用。

3.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从具体案例中理解大运河的影响。

利用图表和图片展示大运河的经济和文化影响。

3.4 教学步骤讲述大运河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如促进商品交流和贸易。

展示相关图表和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理解大运河的经济影响。

讲述大运河对文化传承的作用,如文化融合和艺术发展。

展示相关图表和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理解大运河的文化影响。

提问学生关于大运河的经济和文化影响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第四章:大运河的保护和传承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大运河的保护现状和重要性。

培养学生对文化遗产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4.2 教学内容讲述大运河的保护现状和重要性。

大运河研学课程设计

大运河研学课程设计

大运河研学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大运河的历史背景、地理走向及在我国古代的重要作用。

2. 学生能够掌握大运河对沿线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

3. 学生能够了解大运河的保护与申遗情况,认识到其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技能目标:1. 学生通过实地考察、资料搜集等途径,提高信息整理、分析、归纳的能力。

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大运河相关问题进行思考、探讨,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3.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提高沟通、协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大运河的热爱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2. 学生树立保护大运河、传承历史文化的意识。

3. 学生通过了解大运河的历史,认识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勤劳精神,培养勤劳、敬业的品质。

本课程结合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注重知识传授与实践相结合,以大运河为主题,引导学生学习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课程目标具体、可衡量,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大运河的历史文化价值,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承文明的热情。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探究能力和责任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二、教学内容1. 大运河历史背景:介绍大运河的开凿原因、历史发展过程及其在我国古代交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重要地位。

- 教材章节:中国古代史第四章“隋唐五代”第二节“大运河的开通与繁荣”2. 大运河地理走向:讲解大运河的路线、流域、水利工程等地理知识。

- 教材章节:地理必修一第五章“中国的河流”第三节“京杭大运河”3. 大运河对沿线地区的影响:分析大运河对沿线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等方面的积极影响。

- 教材章节:人文地理选修一第二章“城市与交通”第四节“运河与城市发展”4. 大运河的保护与申遗:介绍大运河的保护措施、申遗过程及其在世界文化遗产中的地位。

- 教材章节:文化遗产保护第二章“世界文化遗产”第三节“大运河的申遗与保护”5.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实地考察大运河,搜集相关资料,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最新京杭大运河教案(1)

最新京杭大运河教案(1)

最新京杭大运河教案(1)《我爱运河》主题班会教案多丽荣一、教学目标1、了解京杭大运河的开凿历史,感受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才能。

2、了解京杭大运河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以及它在世界上的巨大影响力,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3、了解京杭大运河沟通的五大水系以及它在现代交通和南水北调中的重要作用。

二、活动准备:教师课前搜集关于运河的相关资料,制作课件。

三、教学过程1、谈话导入师:同学们都看过动画片、电影、电视剧吧!生:看过。

师:下面我们来看一段纪录片。

放映视频《京杭大运河》学生观看。

(板书:我爱运河)2、初识大运河解释运河的概念,出示运河在地图上的表示方法。

放映一幅古图,找出大运河的起始点。

教师总结:京杭大运河北起北京,南至杭州,全长1747千米。

介绍大运河的开挖历史:第一阶段:春秋末期吴王夫差开凿的邗沟。

(公元前486年)第二阶段:隋朝(隋炀帝)开凿了从长安北至今天的北京,南达余杭(杭州)的大运河。

(公元605年)第三阶段:元朝定都北京后又进行了大规模的疏竣改建。

(公元1283年)3、再识大运河从古地图上介绍大运河的四个河段、沟通的五大水系(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学生板书)4、了解大运河现代作用直到现在京杭大运河在沟通南北交通方面仍然发挥着巨大作用。

规划中的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将利用运河航道,实现调水任务,古老的运河又将焕发青春。

(给学生解释南水北调东线已经通水)5、与世界知名运河作比较介绍另外两大运河----巴拿马运河、苏伊士运河,并把它们与京杭大运河作比较(从开挖年代以及运河长度进行比较)结论: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人工开凿最早、最长的运河。

师:同学们有什么想法?生:我为我们的老祖先的勤劳智慧而骄傲。

生:我为生活在有着悠久历史的祖国而骄傲和自豪。

6、盘点收获,学生回答。

四、欣赏大运河的美景播放大运河美景幻灯片。

五、谈话总结我们今天了解了京杭大运河的历史,欣赏了大运河的美景图片,你想去看看大运河吗?请你的父母带着你去看看吧!六、交流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布置课后实践活动。

京杭大运河教学案例设计

京杭大运河教学案例设计

《京杭大运河》教学案例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观察分析京杭大运河不同时期的地图,了解京杭大运河的开凿历史和概貌。

2、过程与方法:欣赏诗词,在讨论并正确评价隋朝大运河的过程中,学会全面辨证地分析历史现象。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查阅相关资料并访问有关大运河的网站的基础上,通过对当今与大运河相关的热点问题的讨论,掌握一定的收集、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并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京杭大运河的历史作用。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客观、辨证地看待历史现象。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课前即向学生打出展现京杭大运河风光的图片,并配以悠扬的音乐。

教师:有人说天上有一条“银河”,人间也有一条“银河”。

那就是蜿蜒在中国大地上的人工开凿的京杭大运河,刚刚我们欣赏的就是运河两岸的风光。

它被称为世界第一大运河。

[比沟通红海和地中海的苏伊士运河(苏伊士运河开凿于1859年,1869年通航,全长170公里)长十倍,比沟通太平洋和大西洋的巴拿马运河(巴拿马运河开凿于1881年,1920年通航,全长81.3公里)长二十多倍。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倘徉在我国古代这条重要的水路通道上,去探寻它的往昔今日。

2、讲授新课:[第一部分:运河往昔](本部分按时间顺序,从三方面讲述大运河的开凿历史,力求还原其前后经过而不局限于课文中仅仅有关隋朝大运河的相关内容,从而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大运河的开凿历史。

)三部分图片依次打出,让学生简单的概括大运河的开凿历史。

地图图片及文字说明大致如下:1、《胥溪图》、《邗沟图》。

胥溪、胥浦是大运河最早成形的一段,由春秋时期的吴国所开凿。

春秋战国时期,群雄争霸,互相攻伐,天然河道的水运已经不能满足军运需要。

楚国、吴国、齐国、秦国等诸侯国因应战争的需要,纷纷开凿运河。

吴国水军强大,更需要一个便捷畅通的水上运输网。

胥溪从宜兴开始,在芜湖入长江,使太湖水系第一次和长江联系起来。

中国历史上的大运河交通教案

中国历史上的大运河交通教案

中国历史上的大运河交通教案大运河,作为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水路之一,背负着无数人们的希望与梦想,承载着中国灿烂的文明和辉煌的历史。

本文将介绍大运河的起源、建设以及对中国交通运输的影响,为读者全面展示中国历史上这一重要的交通奇迹。

一、起源与背景大运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老而辉煌的夏商周时期。

夏商时期的中国,水利事业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而河道运输也逐渐兴盛起来。

在周朝时期,随着战争的不断发生,运输需求的增加使得运河建设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由于北方人口众多,且大运河的南北方向与黄河、长江相交叉,形成了“两桥三渡”的天然的水运交通网。

这使得大运河开通后,不仅能够顺利贯通京杭大运河的通行,还可以连接黄、长、江等重要水域,形成了一条贯穿北方的干线交通通道。

二、建设与各个时期的发展大运河的建设可以分为多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各自的特点和突出的成就。

1. 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各个国家都十分重视军事力量的发展和国家疆土的稳固。

在这个时期,大运河的建设被广泛应用于军事和经济领域,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国家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 秦汉时期秦汉时期,统一政权的建立使得大运河的建设得到了更大的推进。

并且在这个时期,大运河的水利工程也有了较大的突破,运河的流量和负载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为经济的繁荣和交通的发达创造了条件。

3. 隋唐时期隋唐时期是大运河发展的黄金时期,大运河被运用于军事、经济、政治等多个领域。

并且在这个时期,大运河的规模和规格也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扩展和升级,形成了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交通系统。

4. 宋代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大运河的地位逐渐下降。

尽管在宋代以后依然有人修复,但大运河的运输功能和战略地位逐渐被其他交通方式所取代。

三、对中国交通运输的影响大运河的建设和发展对中国交通运输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促进经济繁荣大运河的开通为中国的经济繁荣和贸易往来提供了重要的交通条件。

在历史的长河中,大运河成为了连接北方和南方、连接内陆和海洋的重要贸易纽带,促进了商业和经济的繁荣。

《大运河》的教案

《大运河》的教案

《大运河》的教案第一章:大运河的概况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大运河的基本情况,包括地理位置、历史背景和建设意义。

让学生了解大运河的流经省份和主要港口。

让学生了解大运河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贡献。

1.2 教学内容:介绍大运河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

介绍大运河的流经省份和主要港口。

介绍大运河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贡献。

1.3 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大运河的地图和图片。

通过讲解和问答的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大运河的情况。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大运河对中国的影响。

1.4 教学评估:进行课堂测验,测试学生对大运河的基本了解。

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第二章:大运河的历史发展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大运河的历史发展过程,包括建设时期和繁荣时期。

让学生了解大运河在各个时期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让学生了解大运河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

2.2 教学内容:介绍大运河的建设时期和繁荣时期。

介绍大运河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介绍大运河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

2.3 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大运河的历史图片和地图。

通过讲解和问答的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大运河的历史发展。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大运河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

2.4 教学评估:进行课堂测验,测试学生对大运河历史发展的了解。

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第三章:大运河的经济发展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大运河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贡献。

让学生了解大运河沿岸的重要城市和商业活动。

让学生了解大运河对沿岸地区的影响。

3.2 教学内容:介绍大运河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贡献。

介绍大运河沿岸的重要城市和商业活动。

介绍大运河对沿岸地区的影响。

3.3 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大运河的经济图片和地图。

通过讲解和问答的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大运河的经济发展。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大运河对沿岸地区的影响。

3.4 教学评估:进行课堂测验,测试学生对大运河经济发展的了解。

《大运河》的教案

《大运河》的教案

《大运河》的教案课程标准 3-4列举事例,说明历史上交通和通信手段的不断进步,使区域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能讲清京杭大运河的概况及其作用,知道在新的历史时期大运河仍发挥着重大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角色扮演和讨论,能辩证看待大运河开凿及历史作用,既肯定大运河在政治、经济、南北交通上大作用,还要看到大运河给人民带来的灾难。

引导学生关注现实,明确大运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依然发挥重大作用,使学生认识到既要开发也要保护古老文明。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在正确评价大运河的基础上初步学会用历史辩证、全面辩证的方法看待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学习运河历史、关注运河文化,从而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京杭大运河的历史作用和今天的价值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客观地、辩证地看待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教学方法:问题探究法、角色扮演法、讨论法等教学准备:学生阅读京杭运河相关文章教师利用相关内容制成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导入:我今天来西坞中学上课请问同学们老师是怎么来的?【学生回答】:乘车【承接】:对,乘车,汽车是当今人类社会重要的交通工具。

还有火车等陆地比较发达的交通工具。

可是在古代可没这么多的先进的交通工具呀!大家一起来看一个小故事:在我国隋朝之前曾经发生过这样的一件奇怪的事情,我国隋朝以前,南方有一商人听说北方的瓷器价格是本地的两倍,就把大量的瓷器从余杭(今杭州)运到涿郡(今北京)去卖,运到后瓷器销路很好,很快销售一空,可实际上他不但没赚反而赔了不少,你知道原因吗?学生讨论后回答:陆路交通运输的成本费用大于利润……【小结】:因为:我国古代南北交通不便,我国的主要河流的走向是自西向东,从北到南的交通很不便利。

陆路交通存在着很大的缺点:速度慢,运量少,运费高。

【转承】在古代作为一个普通的商人,面对南北交通上不方便无能为力,而作为一国之君的隋炀帝,历史上少有的骄奢淫逸、挥霍无度的皇帝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看一段小视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运河的开通》微课教案
香河县第五中学王清华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隋朝“繁盛”的历史,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等基本史实。

2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索“隋炀帝时为什么能够开通纵贯南北的大运河?”培养学生从特定的历史条件观察问题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障;大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是与长城齐名的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

教学方法
以问题和地图为中心组织教学,进行探究性学习。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重点: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及作用
难点:隋朝大运河能够开通的条件以及对大运河的评价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大运河图片,与巴拿马运河和苏伊士运河的图片进行比较,突出大运河的地位,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教学过程
1、教师使用多媒体课件讨论问题:隋炀帝专为看琼花开凿大运河的说法对不对?隋朝开凿大运河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学生回答,最后老师总结:加强南北交通,巩固对全国的统治)
2、利用多媒体演示大运河的四段,并向学生们指出记忆大运河的一个数学式:2+3+4+5=1,并说明它的含义,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以加强记忆。

3、多媒体展示大运河图和两则史料并提问:大运河的开通起到了什么积极作用?(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
4、想想看,隋炀帝时为什么能够开通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思考回答)
教师总结:
⑴隋朝前期经济繁荣,为开河提供了经济实力
⑵隋朝国家统一,使隋炀帝有征发几百万人的可能
⑶有前代开凿的几段古运河为基础
那么,大运河的开通是好事还是坏事呢?(多媒体展示两则史料,说明两位诗人对它有不同的看法)
5、讨论:怎样评价大运河呢?(学生讨论并回答)
教师总结:对大运河的评价,我们应该坚持一分为二的辩证方法,既要看到其进步性,又要看到其局限性,大运河的开通一方面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超过了当时国家和人民的承受力,激化了阶级矛盾,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后果。

另一方面,也反映了隋朝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使南北交通更加便利,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也大大促进了南北的经济文化交流。

最后,教师向学生倡导并结束本课:大运河是与长城齐名的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它是人类利用自然造福人类的杰作,是人类共同的财富,让我们今后更好的保护它,让它继续造福于人类吧!
教学反思
用动画的方式展示大运河的开凿,形象、生动,效果较好;用数字式的形式来概括大运河,便于记忆。

不足:地图、诗歌引用较多,学生分析鉴赏能力还有欠缺,应加强学科间的联系,如诗歌、材料可以借鉴语文的教学,指导学生理解。

加强对材料的分析,解析教师只做适当引导,由学生分析完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