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土地改革导学案

合集下载

第3课《土地改革》导学案

第3课《土地改革》导学案

第3课《土地改革》导学案学习目标:1、知道土地改革的必要性;记住《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时间和主要内容。

2、掌握和理解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3、认识到中国农民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一直憧憬的“耕者有其田”的理想终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

学习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学习难点: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一、自主学习:(根据学案,自学课文,在课本上勾划,明确答案后立即记忆,记下发现的问题组内交流)1、找出实行土地改革的原因、起止时间、颁布的法律文件名称。

2、找出土地改革的结果。

3、找出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二、合作探究:1、看图完成探究:(1)此图反映了什么运动?(2)进行这一运动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3)农民拔除地界碑的依据是什么?(4)这一运动使生产资料所有制发生了什么变化?2、材料一:历史的事实早已告诉我们,朝鲜的存亡与中国的安危是密切关联的。

唇亡则齿寒,户破则堂危。

中国人民支援朝鲜人民的抗美战争不只是道义上的责任,而且和我国全体人民的切身利害密切地关联着,是为自卫的必要性所决定的。

材料二:在土改基本完成的那一年,全国粮食产量比1949年增长42.8%,农业的飞速发展为整个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坚实基础。

(1)材料一中“历史的事实”指的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哪一史实?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的目的是什么?(2)为什么“在土改基本完成的那一年,全国粮食产量比1949年增长42.8%”?(3)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两则材料之间的联系是什么?3、讨论西藏和平解放、抗美援朝和土地改革的共同历史作用。

三、课堂小结:知识整合(围绕学习目标,梳理知识,形成知识网络,5分钟)第3课《土地改革》检测题1.新中国成立后,农民翻了身,成为土地的主人,主要是因为()A.完成土地改革B.实现农业合作化C.掀起“大跃进”运动D.发动人民公社化运动2.我国彻底废除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剥削制度是在()A.1949年B.1952年C.1950年D.1951年3.土地改革是要改变()A.农民土地所有制B.地主土地所有制C.土地私有制D.土地国有制4.新中国成立后,土地改革运动取得的成果不包括()A.消灭了地主阶级B.巩固了人民政权C.解放了农村生产力D.废除了土地私有制5.据统计:1951年,全国粮食产量比1949年增加26.9% ;1952年,全国粮食产量比1949年增加40%。

第3课导学案

第3课导学案

第3课土地改革导学案[学习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和掌握土地改革的必要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基本完成,土地改革的意义。

【能力目标】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土地改革的作用,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土地改革的胜利,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同时,也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农民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一直憧憬的“耕者有其田”的理想终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了,以此激发学生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感情。

[学习重点]本课重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

[学习难点]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是难点。

[学法指导]1.自学课本,注意自学过中要边预习,边用红笔勾画出基础知识和重点难点。

2.自学完成后,独立完成导学案上的自学题目。

3、课堂上要凝神聚力,全身心的投入学习;积极思考,踊跃发言。

【自主学习,夯实基础】(阅读课本,完成下列问题)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1、背景(必要性):2、请你说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的时间、内容。

3、说出土地改革的起止时间?结果如何?二、土地改革的意义:4、请你分析土地改革的意义。

【合作探究,智慧碰撞】(先独立完成,后组内交流,互相补充,组内达成共识)1、想一想,土地改革,为什么把地主家的土地分给农民?2、开展社会调研,可以增强对历史的感悟。

为此,某校八年级(1)班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决定利用国庆节长假期间,走访调查“土地改革”的历史情况。

请你为他们参谋,就下列问题提出你的意见。

(14分)(1)走访的对象应该在城市还是农村?为什么?(2)采取调查形式有“人物访谈”和“问卷调查”,哪一种形式更适合访谈对象?(3)设计的调查提纲事先要交给受访问者,请你帮助提出两个问题。

注意不能脱离主题。

(4)查阅历史资料时,一定要查看哪部历史文献?(5)通过此次调查,对土地改革应该有哪些感悟?【体系构建,学有所思】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画出本节课的知识树.【当堂检测】(独立完成)选择题1.面带喜悦的农民,肩上扛着一个地界牌,上面写着“贫农王桂元分到11亩地。

第三课土地改革导学案

第三课土地改革导学案

第三课⼟地改⾰导学案第3课⼟地改⾰【学习⽬标】①了解⼟地改⾰的背景、政策、过程和结果;②理解⼟地改⾰的历史意义;③认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千年来的⼟地问题才真正得到解决。

【学习重点】《中华⼈民共和国⼟地改⾰法》的颁布【学习难点】⼟地改⾰的历史意义预习案(独⽴完成,同伴互助,在⼩组长的带领下进⾏订正答案,讨论疑难,并背诵记忆,准备教师检查,时间5分钟)(⼀)《中华⼈民共和国⼟地改⾰法》的公布1、背景:(1)解放前,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_________ _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2)新中国成⽴后,占全国三亿多⼈⼝的__________ ⼴⼤农民迫切要求进⾏⼟地改⾰。

(3)⽬的:解放农村__________,发展农业⽣产,为_________ _开辟道路。

2、起⽌时间:__________年⾄__________年底。

3、内容:__________年,中央⼈民政府颁布《中华⼈民共和国__________ 》,规定废除__________ 的⼟地所有制,实⾏__________的⼟地所有制。

4、实施:全国__________进⾏⼟地改⾰,没收__________的⼟地,分给⽆地或少地的__________耕种。

同时也分给__________应得的⼀份,让他们⾃⼰耕种,⾃⾷其⼒。

5、成果:到__________年底,除__________ 地区以外,__________ 基本完成⼟地改⾰,农民真正获得了解放。

(⼆)⼟地改⾰的意义1、政治⽅⾯:①⼟地改⾰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__________多年的__________⼟地制度,消灭了__________;②农民翻了⾝,得到了⼟地,成为⼟地的__________;③⼈民政权更加巩固。

2、经济⽅⾯:④提⾼了农民的⽣产积极性,农业⽣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解放了__________;⑤为国家的__________建设准备了条件。

部编版八年级下历史第3课土地改革导学案含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历史第3课土地改革导学案含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历史第3课土地改革导学案含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历史第3课土地改革导学案》[导学目标]1. 了解土地改革背景及其对中国农民的重要意义。

2. 理解土地改革的过程和主要措施。

3. 分析土地改革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导学内容】一、土地改革背景1950年代初,新中国成立后,实施了一系列的土地改革政策,这背后有着深远的历史背景。

而了解土地改革的背景,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土地改革的目的和意义。

二、土地改革的意义土地改革对中国农民的意义非常重大。

在这一部分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土地改革对农民地位的提升、农民收入的增加以及农民生活条件的改善等方面的影响。

三、土地改革的过程和主要措施1. 农业合作社的建立2. 土地改革的两大步骤a. 土地改革的准备阶段b. 土地改革的实施阶段3. 土地改革的主要措施a. 土地的分配b. 分配土地的原则c. 分配土地的方式四、土地改革的影响土地改革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长远而深远的。

在这一部分中,我们将分析土地改革对农村经济、农民工作积极性的影响,以及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推动作用。

【思考题】1. 你认为土地改革对中国农民的意义有哪些?2. 土地改革过程中,农业合作社的建立起到了什么作用?3. 为什么说土地改革对中国社会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参考答案】一、土地改革背景新中国成立后,土地改革成为国家的重要政策。

这是因为在解放前,农民受到封建地主的严重压迫和剥削,土地集中在少数地主手里,广大农民没有土地、没有权利,在生产上失去了积极性。

因此,通过土地改革,帮助农民实现土地所有权和地位的提升,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推动。

二、土地改革的意义土地改革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农民地位的提升:通过土地改革,农民不再受到封建地主的压迫和剥削,实现土地所有权的合法化,提高了农民在社会中的地位和权益。

2. 农民收入的增加:土地改革使农民能够享有土地经营所得,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来源,改善了他们的生活条件。

【整合】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历史第一单元第3课《土地改革》导学案

【整合】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历史第一单元第3课《土地改革》导学案

第3课《土地改革》导学案学习目标了解土地改革的必要性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

理解土地改革的意义。

培养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感情。

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

难点: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学习要求:(1)认真阅读课本,做好读书标记,掌握基本知识点。

(2)同学们之间要团结合作,认真研究讨论,探求问题,解决问题。

学习过程:(一)明确目标(二)自主学习一、原因1.根本原因:_________________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2.直接原因:新解放区农民迫切要求进行_________________,获得土地。

二、概况三、意义1.彻底摧毁了_________________制度,消灭了_________________,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

2.巩固了人民政权,解放了_________________,为国家的________________建设准备了条件。

(三)合作探究【背景篇——土地制度深恶痛绝】材料一地主:坐享其成农民:劳而无获(1)材料一与解放前的哪一经济制度有关?这一制度给新中国带来怎样的影响?为此,采取什么措施?【政策篇——有法可依目的明确】材料二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2)材料二出自哪一部法律文件?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区别土地改革的直接目的和根本目的。

【改革篇——土地易主欢欣鼓舞】材料三漫画《家乡喜讯1952》(3)上面漫画与哪一事件有关?请你结合所学知识,设想一下,“农民”回家乡后生活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意义篇——农民翻身巩固政权】(4)结合土地改革的意义分析材料二中土地改革的目的实现了吗?土地改革的完成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请再举出两项巩固新生人民民主政权的措施。

(四)知识体系(五)课堂检测一、选择题1.新中国成立前,中国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

占乡村人口不到10%的地主和富农,占有70%—80%的土地;而占乡村人口90%的贫农、雇农和中农,却只占有约20%~30%的土地,他们终年劳作,仍不得温饱。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3课 土地改革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3课 土地改革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八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土地改革【学习目标】掌握土地改革的政策和结果及新中国成立后土地改革的意义。

【学习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

【学习难点】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导课】【课堂引领】(依据以下问题仔细阅读课文,圈点勾画。

10分钟)1.新中国成立后,为什么要进行土地改革?2.土地改革的开始时间、文献、结束时间、内容和意义。

3.在土地改革中,政府对地主和富农的政策有什么不同?【质疑、解疑】(学生互动,同桌、小组内解决不懂的问题。

5分钟)【精讲点拨】(15分钟)原因:时间:年,颁布内容:废除,土地实施:全国进行土地改革,没收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也分给地改主应得的一份,让他们自己耕种,自食其力。

革结果:到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农民真正获解放了。

意义:[课堂培训](独立完成以下练习以测试掌握程度。

10分钟)1.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颁布的用来指导土地改革的法律文件是()a《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法》b《中国土地法大纲》c《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土地改革主要的打击对象是()A民族资产阶级B地主C阶级富农D私营企业主3.解放前,占有农村70%--80%土地的阶层是()A贫农和农场工人B中农C小资产阶级D地主和富农4.1950年,土地改革在全国轰轰烈烈地展开,当时尚未进行土地改革的地方是()a 浙江b江苏c江西d西藏5、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是封建制度的基础。

它在中国已经存在了2000多年。

它形成和灭绝的时间是()a春秋时期和1952年b战国时期和1950年课件实行。

战国时期和1952年战国时期和1949年6月关于土地改革的下列说法之一是不正确的:(a)没收地主和富农的土地,并将其分配给农民;(b)农民得到了真正的解放;(c)地主也可以分配他们应得的土地;(d)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的根本原因是:(1)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b)广大农民迫切需要土地c地主、富农剥削和压迫农民d结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8.新中国土地改革后,辽宁省金县三里堡的农民日夜不停地翻土翻床,把1000亩盐碱地变成了良田。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3课《土地改革》导学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3课《土地改革》导学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3课《土地改革》导学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三课《土地改革》导学案【导学目标】1.了解土地改革的背景和目的;2.掌握土地改革的基本内容和历史意义;3.了解土地改革的影响和局限性。

【导学过程】一、新课感知请同学们观看一段影片《土地改革的背景》。

(影片介绍:本段影片主要介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土地改革的背景,分析了土地改革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二、知识探究1. 农村改革的目的是什么?2. 为什么要进行土地改革?3. 什么是土地改革?三、知识拓展根据以上的学习内容,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回答以下问题:1. 什么是富农、中农和贫农?2. 从教材中了解到的信息,描绘一下农村的生产关系状况。

3. 短短十几年时间内,我国实施了如此广泛的土地改革,请你尝试解释为什么如此之快,实施得成功。

四、知识回顾请同学们回答下列问题,复习和巩固已学知识:1. 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阶段,面对的社会主要矛盾是什么?2. 为什么要进行农村改革?3. 农村改革的具体大政方针是什么?五、知识拓展请同学们在家查看相关资料,回答以下问题:1. 什么是土地革命?2. 中国农村为什么要进行土地革命?3. 土地革命的具体内容是什么?4. 土地改革对中国农村的影响是怎样的?六、引导思考请同学们通过回答下列问题,思考土地改革的方针、内容与结果之间的联系:1. 农民群众在农村改革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2. 农民群众对土地改革的态度是什么?3. 农村改革的方针、政策对乡村农民的生活和农村经济发展有什么样的影响?【导学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对土地改革的背景、目的和基本内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同时,也明白了土地改革对中国农村社会、经济的影响,以及其存在的局限性。

同学们可以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进行进一步学习和思考。

七、知识探究让我们进一步了解土地改革的基本内容和历史意义。

1. 土地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土地改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实行土地私有制:将原本由地主占有的土地分配给农民个体所有,并鼓励农民独立耕种。

(完整word版)第三课土地改革导学案

(完整word版)第三课土地改革导学案

第三课土地改革【学习目标】1、了解土地改革的必要性;2、识记《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时间和主要内容;3、能说出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学习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学习难点】国防建设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关系【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旧中国的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占全国人口—-—-——--多人口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它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衽农民的—-----——-—--——-.到—------年底,除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2、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制度,—-————---也被消灭;农民翻了身,得到了——---—-——--——-—,成为———-——--——---的主人。

这使---—-—--—---———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建设准备了条件。

二、问题研讨(1)在土地改革中,为什么给地主也分土地?为什么对地主和富农、中农区别对待?土改完成后,我国的土地制度发生了什么变化?“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其实质是什么?(2)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为什么要保存富农经济?(3)你知道现在的土地所有制和土地改革完成后的所有制有什么不同吗?(4)你知道我们现在农村施行的是什么政策吗?和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共同作用是什么?你能为党和政府为“三农"建设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吗?三、能力训练1、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土地所有制是在()A《共同纲领》B《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D《宪法》2、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土地改革是在()A1950年B1951年C1952年底D1953年3、下列选项中,属于土地改革意义的是()A废除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B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使农业生产迅速增长C建立了土地公有制D农民翻了身,成为土地的主人4、分析材料土地改革后,农工分子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课《土地改革》导学案
【学习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以下基础知识:土地改革的必要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基本完成,土地改革的意义。

2、.在教师指导下,分析土地改革的作用,从而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土地改革的胜利,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为即将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准备了条件。

同时,也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农民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一直憧憬的“耕者有其田”的理想终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了,以此激发学生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感情。

【学习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
【学习难点】: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关系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对于重要年代、事件、概念等做读书标记,思考完成下列问题.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对以上问题进行研究探讨,达成共识。

1、阅读教材第一段和第二段概括土地改革的原因、起止时间和基本内容。

思考:(1)土地改革的起止时间与抗美援朝的起止时间有什么异同?
(2)出示解放前我国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

从这份表格中我们可以得出哪样一些结论?
(3)这样的土地占有状况,会对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带来什么样的不利影响?(4)你认为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新成立的人民政府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

2、简述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二、合作探究:
小组为单位,分组讨论
1、土地改革为什么把地主家的土地分给农民?
2、为什么分给农民土地的同时,也分给地主一份?三、问题大盘点:请你归纳和回忆本节所学内容,认真想一想,你还有哪些疑难问题没有解决,说出来大家共同解决。

1、我的问题:
2、我们的问题:(交流作答,请同学们相互排忧解难)
3、老师的问题:思维比拼
(1)在土地改革中,为什么给地主也分土地?为什么对地主和富农、中农区别对待?土改完成后,我国的土地制度发生了什么变化?“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其实质是什么?
(2)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为什么要保存富农经济?
(3)你知道现在的土地所有制和土地改革完成后的所有制有什么不同吗?
四、巩固归纳:
土地高度集中土地改革历史意义
农民无地
阻碍农村经济基本内容废除、巩固、解放、准备
和社会发展
五、拓展延伸
你知道我们现在农村施行的是什么政策吗?他和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共同作用是什么?你能为党和政府为“三农”建设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吗?
六当堂反思:说出本节课的收获和不足
第3课《土地改革》达标检测
班级姓名等级
一、单项选择题
1、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土地所有制是在()
A.《共同纲领》
B.《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宪法》
2、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土地改革是在()
A.1950年
B.1951年
C.1952年底
D.1953年
3、下列选项中,属于土地改革意义的是()
①废除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②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使农业生产迅速发展
③建立了土地公有制④农民翻了身,成为土地的主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4、我国彻底废除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剥削制度是在()
A.1949年B.1952年C.1950年D.1951年
5、新中国成立后,土地改革运动取得的成果不包括()
A.消灭了地主阶级B.巩固了人民政权
C.解放了农村生产力D.废除了土地私有制
6、新中国成立后,进行土地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A.废除封建剥削制度B.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
C消灭土地私有制度D.解放农村生产力
7、下列事件发生在1950年的是()①西藏和平解放②抗美援朝战争开始③土地改革运动开始④土地改革运动胜利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二、材料分析题
阅读下列材料:土地改革后,农民分子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

他们早出晚归,积肥、修堤,添置耕牛和农具。

1950年冬,湖南省就动工建水塘九万八千多个,修堤坝二万二千多座,修沟渠四千多公里,受益田地七百五十万亩。

辽宁全县二十里堡梅家村的翻身农民,昼夜不停地拉土垫地,把一千多亩盐碱地改变为良田,种上花生和棉花。

由于翻身农民生产积极性高涨,粮食产量不断增加。

1951年,全国粮食产量达到14000万吨,比1949年增长26.9%。

(1)依据材料所述,说说土地改革的意义。

(2)解放后,土地改革以哪一年颁布的什么法为指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