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

合集下载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和范围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和范围

绪论第一节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和范围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社会心理学是对人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规律进行系统研究的科学。

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一)个体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1.研究人的社会化和自我意识。

人的社会化如何在特殊个性决定下,在环境作用下,形成个性化性格特征的。

内部借助个体生物学和心理学理论,研究基因、血型、体质对个体的影响。

外部借助社会学、文化学、历史学理论,研究具体家庭、学校、小群体、社区、民族、历史环境、时代变迁对个人性格特征形成的影响。

2.研究人的社会动机。

包括社会动机的种类和理论说明,社会动机的外在表现特征、模式等内容。

3.研究人的社会认知。

包括3个方面:一是对他人的认知,或叫人际认知。

如对他人个性特点、表情、行为的认知,对人际关系的认知等。

二是对自己的认知,也叫自我认知。

包括自我评价、情绪自我认知等等。

三是归因问题,即研究人是怎样寻找自己的或他人的行为原因的。

4.研究社会态度和态度的改变。

什么影响人的态度发生变化,变化的过程与程度如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这是一个动态研究过程。

对研究者而言,可以进行跟踪调查,对自我研究者而言,则是建立心理分析机制与习惯。

看自己心路变化历程。

(二)社会交往心理和行为这个层次的研究必须建立在第一层次研究的基础上。

知己知彼。

再从自我研究引申到个体与个体间关系的研究。

主要包括人际关系、人际沟通、社会影响三个方面。

其中,人际关系研究主要探讨人际吸引、人际关系的测量和改善。

人际沟通的主要内容包括沟通的类型、功能、程序以及如何提高沟通的效果。

社会影响的研究主要为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社会行为是如何相互发生影响作用的。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有用有效果的理论是好理论。

(三)群体心理群体是指相互有着各种关系的各种人群,大大小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错综复杂。

大到民族心理,小到家风,都属于群体心理研究范畴。

人是怎样受其所在各种群体影响,群体内部各成员之间,领导者与成员之间,都是怎样发生相互影响的。

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是对人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规律进行系统研究的科学。

这里所说的人,既包括个体,也包括群体,而所谓的社会心理和行为则是指个体或群体在特定的社会影响下做出的内隐或外显的行为。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领域:○119世纪末20世纪初:诞生○220世纪40年代:“黄金时代”○320世纪60年代:“第一次危机”表现为“信仰危机”“身份危机”○41895年,勒温格做了第一个社会心理学实验○5麦孤独《社会心理学导论》是社会心理学诞生的标志○61908年,罗斯《社会心理学》。

当代社会心理学主要关注的问题:(1) 社会生活与心理顺应,社会生活和心理同化:○1适应是一种生存智慧。

○2社会生活涉及社会因果,社会标签和社会建立。

○3心理顺应的策略包括对现实的知觉差异,抵御应激和创伤后应激的能力,心力平衡,胜任生活,人际关系和个体自助。

(2) 社会认知:○1信息的主要来源和系统判断,心理的归因,知觉者的期望和认知的曲解。

○2社会性偏见,包括传统的和现代的偏见特征,现代偏见的成因,对弱势群体的淡模,以及对暴力,抢劫,意外事故等受伤个体的无动于衷。

促使人们反思,生活的价值和做人的道理,提出和强制他行为的研究。

○3劝诫的策略和过程。

(无“根”:社会素质感,生命意识,法律意识,自我完善)○4社会的压力:包括人们对社会变化事件采取顺从和尊奉的方式所带来的压力,现代社会生活特有的人际关系和地位竞争带来的压力,社会变迁导致的文化错距,机会失衡。

(3) 就业和失业:一定职业风险,主要涉及个人空间和职业空间的定位,工作需要与休闲娱乐的失衡,工作角色和家庭角色的转换,以及性别歧视等。

(4)现代社会的婚姻取向:○1婚姻学说○2婚姻风险○3不同文化对单身同居再婚和同性恋的看法○4艾滋病毒和艾滋病(5)生命周期的社会生活和社会心态生命周期的控制:○1童年期:食物,营养和抚养条件,虐待儿童,自闭症和多动症,行为障碍,媒体的积极效应和消极效应,儿童监护等。

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

• 假设你和一位朋友约定7点会面,谈一件重要的事 情。现在是7点半,朋友还没出现,你会如何就此 事给自己一个说法呢? • A. 我敢肯定一定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绊住了他, 使他不能准时来这里。 B. 这个烂人!!他就不能上心一点吗? 2.忽视一致性信息:根据凯利的理论,个体会重视 一致性信息,但事实中一致性信息很少得到关注 。 原因:a.习惯于具体的事件 b.直接信息比间接信息更可靠 c.行为者本人更突出,而其他人是作 为 背景存在的。
态度
一、什么是态度: 态度是指个体自身对社会存在所持有的一种具有一 定结构和比较稳定的内在心理状态。 二、态度的构成要素: 1.认知成分:个体对态度对象的知觉、理解、信念 和评价 2.情感成分:个体的情绪体验 3.行为情绪成分:个体对态度对象所持有的一种内 在反应倾向,个体作出行为之前所保持的一种准 备状态。
c.韦纳的归因理论
• • • • • •
韦纳将人们对成功与失败的分析归因为以下六类 能力,根据自己评估个人对该项工作是否胜任; 努力,个人反省检讨在工作过程中曾否尽力而为 任务难度,凭个人经验判定该项任务的困难程度 运气,个人自认为此次各种成败是否与运气有关 身心状态,工作过程中个人当时身体及心情状况 是否影响工作成效; • 其他因素,个人自觉此次成败因素中,除上述五 项外,尚有何其他事关人与事的影响因素(如别人 帮助或评分不公等)。
4.知觉到的自我控制 a、自我效能:对自己能否成功做好某事的信心。 影响因素:自身的成败经验、替代经验、言语劝 说、情绪唤醒 b、控制点:是一个人感到自己的成功与失败的位 置在哪里——内部的或外部的 内控型:对某些人来说,个人生活中多数事情的结 果取决于个体在做这些事情时的努力程度,所以 这种人相信自己能够对事情的发展与结果进行控 制。 外控型:对另外一些人,个体生活中多数事情的 结果是个人不能控制的各种外部力量作用造成的, 他们相信社会的

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第一章绪论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1.奥尔波特:试图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到他人的实际的、想象的或隐含的寻在的影响。

2.T.M.安德烈耶娃:研究受所参加的社会团体之约的人们的行为活动的规律,以及这些团体本身的心理特征。

3.我国社会心理学定义:社会心理学时对人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规律进行系统研究的科学。

4.学科性质:社会心理学具有边缘性质(社会学、心理学、文化人类学)的独立学科,理论性极强的应用学科。

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1.个体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1)研究人的社会化和自我意识。

(2)研究人的社会动机,包括社会动机种类和理论说明,社会动机的外在表现特征、模式等内容。

(3)研究人的社会认知。

(4)研究社会态度改变。

2.社会交往心理和行为3.群体心理4.应用社会心理学三、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论1.社会心理学的方法论问题:①哲学方法论(1)方法论表示科学观点和方法的三种不同水平②一般方法论③具体的研究方法(2)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方法论:辩证唯物论(包括历史唯物论)2.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常用术语:变量、信度和效度四、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具体方法一般观察法观察法公开参与观察法参与观察法隐蔽参与观察法社会心理学的实验室实验法具体研究实验法自然实验法方法现场实验法访谈法调查法问卷法档案研究法五、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伦理问题1.偏向问题:(1)研究者(实验者)的偏向(2)被试者(被试)的偏向2.伦理问题:(1)实验性的欺骗(2)对被试隐私的侵犯(3)被试的痛苦3.遵循原则:(1)必须让被试者自愿地参加实验研究,被试者应当知道他们在研究中要做些什么。

(2)研究必须是“风险最小”,即在研究的设计没有必要让被试者冒险。

(3)研究者要进行“风险—获益分析”,即在研究中让被试者承担的风险要与通过研究获得的利益平衡,这里的利益可以是对被试者而言的,也可以是对社会而言。

(4)价值中立原则。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的历史与理论一、社会心理学的形成过程孕育阶段(射虎哲学阶段)→形成阶段(社会经验论阶段)→确立(社会分析论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20世界20~70年代*1908年.英.麦独孤※※1908年,英国心理学家威廉.麦独孤和美国社会学家爱德华.罗斯分别从不同的学科角度写出了第一本社会心理学的同名教科书,其象征意义在于社会心理学的诞生。

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诞生的标志:1908年美国罗斯的《社会心理学》麦独孤的《社会心理学导论》。

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情境中个体的心理现象及其行为规律的科学。

F·H·奥尔波特: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学科”社会心理学贡献重大。

实验社会心理学奠基人、之父。

G·W·奥尔波特: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他人的现实的、想象的和隐含的存在影响。

社会行为:是人对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和反应系统。

社会心理学之父:勒温:B=f(P,E) B:行为 P:个体 E:个体所处的情境 f:函数关系社会心理:社会刺激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过程,是由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行为具有引导作用的心理活动。

“要理解和描述行为,人和他所处的情境必须被看成是一个相互依赖的因素群”,这是(勒温)的观点。

《中国社会心理学简史》- 孟子性善说;荀子性恶说。

社会心理学发展的三个阶段:启蒙期——哲学思辨,形成期——经验描述,确立期——实证分析。

社会心理学研究应遵循的主要原则:价值中立原则系统性原则伦理原则社会心理学的启蒙期是(哲学思辨阶段)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方法:实验法、观察法、调查法、档案法。

调查法包括:访谈法和问卷法实验法(应用最广)观察法(自然观察、参与观察)调查法(访谈法、问卷法)档案法(搜集资料、内容分析)问卷设计的主要原则:目的性原则、全面性原则、非歧义性原则、非暗示性原则、适度规模原则。

代表人物主要观点社会学习论班杜拉学习机制:联想、强化、模仿社会交换论霍曼斯经济学:投入—产出,行为准则:趋利避害符号互动论詹姆士、米德事物的意义、符号在社会行为中的作用。

(语言、文字、记号)精神分析论荣格、霍尼、沙利文“集体无意识”“文化因素““人际社会学习论:起源:行为主义,代表:班杜拉学习机制:联想、强化、模仿。

观察学习:过程:注意→保持→动作再现→动机。

什么是社会心理学?

什么是社会心理学?

什么是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在社会环境中行为、情感、思维等方面表现的学科。

它涵盖从个体行为到团体行为的各种因素,探究人类如何通过社会交互、归属感、社会认同和社会支持等因素达成合作和互惠,并探究这些因素如何影响个体的心理和行为。

下面,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介绍社会心理学。

一、社会认同和群体行为社会认同是指个体对于自己所属群体的认同感,是群体行为中最关键的因素之一。

在群体行为中,个体通常会在一定的认同感推动下进入相应的群体行为状态,从而产生某些行为模式。

这些行为模式往往是与自我价值、群体标准以及行为目标相协调的结果。

社会心理学家研究了群体行为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不同的社会信仰、意识形态在群体行为中所起的作用。

通过研究这些问题,他们能够深入了解群体行为所产生的影响,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处理群体行为中出现的问题。

二、社会影响和如何发生社会影响是指他人、群体或社会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社会影响通常包括了群体压力、社会认同、社会支持以及社会认知等方面,它们都有助于人们更深刻地了解社会环境如何影响个体行为以及心理。

社会心理学家关注的是社会影响如何发生,以及它们如何影响个体行为、情感、思维等方面。

通过研究社会影响,人们可以了解到单个个体行为如何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如何和其他个体的行为产生关联,并添强我们对于人们行为的了解。

三、群体协作和合作群体协作和合作是人类社会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也是社会心理学中最核心的研究方向之一。

群体协作和合作通常涉及到大量的互惠、精神特征、情感等因素。

社会心理学家研究了人们如何进行群体协作、合作,以及这些行为如何影响个体的情感、心理和行为等方面。

通过研究群体协作和合作,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们在各种情况下的行为,以及这些行为如何影响人们的感受、思考和意见等方面。

四、社会心理学中的其他研究方向除了上述三个方向,社会心理学科还包括了许多其他的研究方向。

其中,最为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是对于社会环境对于个体行为的影响,这个方向主要关注人们在社会中所处的角色、身份、自我概念以及其他一些社会因素如何影响人们的行为。

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思维、情感和行为的一个分支学科。

它关注个体与群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并探索人们对社会环境的感知、态度、偏见和行为的形成过程。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包括对人类行为的个体内部心理过程和外部社会环境的影响之间的相互作用的探索。

社会心理学的历史发展社会心理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领域,自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开始独立发展。

早期的社会心理学家主要关注个体的心理过程和人际关系对个人行为的影响。

20世纪中叶,社会心理学逐渐发展为一个更加广泛的领域,开始涉及更多与社会系统和社会结构相关的议题,如社会动力学、群体心理学和社会认知。

现代社会心理学研究的议题包括群体决策、群体行为、社会认同、人际关系和社会认知等。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社会心理学运用了各种研究方法来探索人类行为和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

其中最常用的方法包括实验方法、问卷调查、观察和纵向研究。

实验方法通过在控制变量的条件下观察人们的行为来研究人类行为。

问卷调查则通过向受试者提问来收集数据。

观察方法则通过观察人们在自然环境中的行为来研究社会行为。

纵向研究则通过长期跟踪观察人们的行为来研究行为的变化和发展。

社会心理学的重要理论和概念社会心理学中涉及到许多重要的理论和概念,这些理论和概念帮助解释人们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和思维。

其中一些重要的理论包括认知失调理论、社会认知理论、自我感知理论、社会影响理论等。

•认知失调理论是指当个体持有矛盾的态度或观点时,会产生一种不适感,进而会努力寻找减轻这种不适感的方式。

•社会认知理论是指个体在理解和解释社会信息时,倾向于使用一些特定的认知策略和处理方式。

•自我感知理论是指个体通过观察自己的行为和外界反馈来认识自己的内在状态和特点。

•社会影响理论是指个体在社会环境中受到他人行为和观点的影响,并会调整自己的态度和行为。

社会心理学的应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不仅对学术研究有重要意义,也对实践和应用有着广泛的影响。

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

第一章绪论1、社会心理学的定义是什么?答:社会心理学是对人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规律进行系统研究的科学。

这里所说的人,既包括个体也包括群体,而所谓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则是指个体或群体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对于来自社会规范、群体压力、自我暗示、他人要求等社会影响所作出的内隐的和外显的反应。

2、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是什么?答:一、个体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1、研究人的社会化和自我意识。

2、研究人的社会动机。

3、研究人的社会认知。

4、研究社会态度改变。

二、社会交往心理和行为:人际关系、人际沟通、社会影响等方面。

三、群体心理:大群体与小群体、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心理与行为。

四、应用社会心理学:环境、健康、法律、宣传、教育等具体实践领域中的社会心理现象。

3、社会心理学有哪些具体研究方法?答:一、观察法:由研究者直接观察记录被试的行为,从而探究变量间关系的方法。

1、自然观察法:即一般观察法,是在自然情境下对人或动物行为进行直接观察的方法。

2、控制观察法:在预先设置的情境中对人或动物行为进行观察的方法。

3、参与观察法:观察者参与被观察者的活动,同时观察参与者行为的方法。

包括公开参与观察法和隐蔽参与观察法。

4、非参与观察法:观察者以旁观的方式观察被研究者行为的方法。

通常可借助于单向玻璃或录音、摄像等进行。

二、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通过系统地操纵某些变量以研究其他变量的方法。

1、实验室实验法:在严格控制的条件下,借助于专门的仪器设备所进行的实验。

2、自然实验法:由环境因素自然操纵自变量,而非由实验者操纵的。

形式上与观察法相同,效果上与实验法相同。

如对自发事件引起的社会行为的研究。

3、现场实验:是在实际生活情境中,由实验者创设或改变某些条件,以引起被试某些心理活动进行研究的方法。

三、调查法:又称询问法,是通过谈话、问卷等形式,根据被调查者的直接表达获得被研究者信息的方法。

1、访谈法:通过问答进行调查的方法。

包括直接访谈和间接访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提纲第一章导论1、民族是最大范畴的群体。

2、社会心理学产生于19世纪末欧洲的群体心理研究。

1908年,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W.McDougall,1871-1938)发表了以《社会心理学》命名的著作,标志着社会心理学的产生。

3、亚洲社会心理学会成立于1988年,每四年举办一次大型学术研讨会。

第一次是在韩国召开的,第二次在日本,第三次在中国台北由杨国枢主持召开。

4、社会心理表现在社会生活的不同层面,有个体心理、群体心理、大众心理和民族心理,四者之间的关联,构成了社会心理学的基本轮廓。

5、社会心理与社会文明是分不开的,文明是社会心理的内核。

6、关于文化因素和社会因素对社会心理的作用,强调了两个方面的影响作用:一是影响社会心理状态,二是影响心理沟通和心理表达的程度。

7、社会心理8、个体心理:个体心理是指处在组织管理过程中的个人的心理活动。

9、群体心理10、大众心理11、民族心理12、请通过某些社会问题,分析我国传统文化中“善”的理念对于社会心理生活的重要性。

第二章研究方法1、乔根森主张,具有下面特征者都是参与观察者:⑴开放式的;⑵研究者作为被观察团体的成员之一;⑶个案的深度访谈;⑷直接观察。

2、戈尔德(Gold)把参与的程序分为四种:⑴完全参与者;⑵作为参与者的观察者;⑶作为观察者的参与者;⑷完全的观察者。

3、期待效应4、随机抽样5、定量研究:确定事物某方面量的规定性的科学研究,就是将问题与现象用数量来表示,进而去分析、考验、解释,从而获得意义的研究方法和过程。

6、访谈的类型:⑴无结构访谈;⑵结论化访谈。

7、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有哪些特点?㈠直接观察很难发现规律;㈡无关变量不易控制;㈢期待效应;㈣测量工具的误差不易控制。

8、问卷调查中题目设计的原则是什么?⑴理解性原则;⑵准确性原则;⑶客观性原则;⑷选项排他性原则。

第三章人际关系1、冲突时一种对立的状态,表现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互关联的主体之间的紧张、不和谐、敌视甚至争斗关系。

2、美国学者潘迪(Pondy)曾经提出冲突的五阶段模式:冲突潜伏阶段、冲突知觉阶段、冲突感受阶段、冲突外显阶段和结果阶段。

3、斯滕伯格提出了爱情的三角理论,他认为爱情有三个基本的成分:亲密、激情与承诺。

4、自我表露:就是我们常说的“敞开心扉”,即把有关自我的信息、自己内心的思想和情感暴露给对方。

5、侵犯行为:是一种有意伤害他人,引起他人生理或心理上痛苦的行为。

6、利他行为:指不期待任何回报的亲社会行为。

7、旁观者效应:在有人需要紧急救助时,在场目睹此情境的人数越多,任何一个人出面相助的可能性就越小。

8、亲社会行为:指任何对他人、对社会有利的行为。

9、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主要有哪些?10、侵犯行为的原因有哪些?因为被别人侵犯而反击、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侵犯、本能的表现、由于受到挫折而侵犯、基于模仿而侵犯等。

11、人际关系的含义:狭义:指人们在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心理关系。

广义:指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包括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法律关系、角色关系、文化关系、心理关系等一切方面。

12、阿曼特对良好人际关系发展的四阶段?定向阶段、情感探索阶段、情感交流阶段、稳定交往阶段第四章社会认知1、社会认同表现为三个层面,即价值认同、工作或职业认同和角色认同。

2、首因效应:指人们比较重视最先得到的信息,据此对他人做判断。

3、自我概念形成的信息来源有哪些?⑴他人的反馈;⑵反射性的评价;⑶据自己的行为来推断;⑷社会比较4、第一印象:在陌生人交往的过程中,所得到的有关对方的最初印象。

5、近因效应:指最新得到的信息对他人印象形成起较强作用的现象。

6、晕轮效应:当我们认为某人具有某特征时,就会推断他也具有其他相似的或相互关联的特征。

7、文化认同:指个体将所属文化以及文化群体内化并产生归属感,从而获得、保持与创新自身文化的社会心理过程。

8、价值认同:指人们对社会传统观念和道德习俗等的基本原则有趋于一致的倾向。

9、角色认同:指人们在社会中必须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扮演不同的角色,各种角色都有一种约定俗成的行为标准,一个人如果能够赞同社会为某个角色设定的行为标准,并按这个行为标准行事,就是角色认同。

10、社会认同的动机:⑴提高自尊;⑵减低无常感或提高认知安全感;⑶满足归属感与个性的需要;⑷寻找存在的意义。

11、简述刻板印象的利与弊。

利:能够快速地了解一个陌生或不太熟悉的人或群体的特征。

弊:一是它夸大了群体内成员间的相似性,从而对个体的知觉产生先入为主、以偏概全的偏差;二是它夸大了群体间的差异性,容易产生偏见与歧视。

12、请论述维纳的归因理论。

第五章社会动机1、亲和动机:又称为结群动机,是指个人要与他人在一起,或者要加入某个团体的需要。

2、社会动机:个体在社会生活环境中,通过学习和经验而获得的动机。

3、权利动机:指个体要在某方面取得一定的支配地位的需求。

4、成就动机:个体为了取得较好成就、达到既定目标而积极努力地动机。

5、谈谈你对马斯诺的需求层次论的看法。

马斯洛对于人类行为动机的研究最优影响。

他认为人类的动机可以区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它们构成一个有相对优势关系的等级体系,一种需要满足之后,另一个更高的需要就立刻产生,成为引导人的行为的动力。

因此,人很难得到完全的满足,总是处在不断的追求之中。

第六章社会感情1、社会集群情绪包括集体恐惧、集体敌意和集体欢乐等情绪表现。

2、社会情绪管理,包括社会情绪的管理、网络情绪型舆论管理、组织情绪管理等。

第七章社会态度1、工作满意度2、心理契约3、组织承诺第八章群体心理1、群体心理对个体的作用体现在:群体归属感、群体认同感和群体的促进和干扰作用。

2、团体按团体的组织结构分为:正式团体:由组织结构确定的、职务分配很明确的团体。

非正式团体:既没有正式结构,也不是由组织确定的联盟,是为了满足社会交往需要自然形成的。

3、团体规范是指团体所确定的行为标准,是直接制约个人行为的某个团体所特有的共同观念。

4、团体规范的作用:维系团体的作用、认知标准化作用、行为定向作用和惰性作用。

5、凝聚力6、请结合实例谈谈几种群体现象:(定义、原因分析、表现等)社会助长社会惰化群体极化从众服从去个性化7、请谈谈你对去个性化的理解(定义、原因)原因:匿名性、丧失责任感、群体的淹没性第九章传播与社会心理1、社会心理在不同传播类型中的表现传播的基本类型主要有四种:⑴自我传播,又称内传播;⑵人际传播;⑶组织传播,又称组织沟通;⑷大众传播,是由一些机构和技术构成的。

认得自我传播是传播的基础,任何信息的传递都是在这个心理互动的基础上完成的。

2、舆论形成的最终标志是社会的公认。

3、伊丽莎白•内尔-纽曼认为,大众传媒的三个特质是积累性、普遍性、共鸣性。

4、时尚的特点表现为:⑴标新性;⑵时效性;⑶个性化;⑷消费性;⑸周期性。

5、人际传播:指信息在社会个体之间的传播行为,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保持着相互的影响与作用。

6、谣言:某些人或团体、组织、国家,根据特定的动机和愿望,散布的一种内容没有得到确认的、缺乏事实根据的、通过自然发生的、在非组织的连锁性传播通路中所流传的信息。

7、舆论(备选):就是通常人们说的“公论”、公众意见,指在大家共同关心的有争议的问题上多数人意见的总和,是社会上众人对于某些社会实践的一致反应和判断,是具有代表性的综合性的意见。

8、时尚(备选):流行是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指社会上新近出现的或某权威人物倡导的事物、观念、行为方式等被人们接受、采用,进而迅速推广以致消失的过程,又称时尚。

9、如何理解人的选择心理?⑴选择性理解:人们眼中的“外在世界”与个人理解(即心理印象)之间有相当一致的对应关系,也就是说,人们的理解受愿望、需要态度、动机及其他心理因素的影响。

⑵选择性接触:是人们在接触信息时,总是愿意接触那些与自己原有态度向一致的传播信息,进而避免基础与自己意见不相符合的传播信息,因为这样做会在受众心理上产生不和谐状态,这种不和谐状态会产生心理上的不舒服,因此,人们努力减轻这种不和谐,已达到和谐。

⑶选择性注意:人们无法事先决定信息的内容,因此,人们总是倾向于关注信息中那些与自己固有观念、态度、行为相一致的或是自己需要的、感兴趣的信息。

这既是一种认知和谐心理因素,又是一种文化期待现象。

⑷选择性记忆: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愿望、需要、态度及其他心理因素会影响人们对信息的记忆,也就是说人们很容易记住那些他们自己感兴趣的、一致的、需要的信息,进而忘却那些自己不感兴趣的、不需要的信息。

10、舆论的形成过程及形式。

(了解)两种形式:显在性舆论和潜在性舆论。

形成过程:⑴舆论客体的存在,即社会公众所关注的事件、问题等出现。

这些社会事件、问题作为舆论课题表现为一种信息、符号发出来。

⑵舆论客体给主体所造成的认知,即社会公众对客体产生认知,这种认知在各种不同的动机、情感等心理因素的作用下转化为态度,态度再转变为各种行动。

⑶舆论本身,它是将个人的意见表达出来,在人们彼此交流、传播,使众多的个人意见在表达与交流中会集,并趋于一致。

第十二章性别社会心理1、性别是人的基本属性之一,也是人的基本身份之一。

因此,将性别引入社会心理学领域是十分必要的。

2、人的性别存在至少五个维度:基因性别、生物性别、生理性别、心理性别和社会性别。

第十三章人格培育1、人格特性:独特性、稳定性、统合性、功能性。

2、气质分为哪四种类型?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和抑郁质。

3、请谈谈人格测评中常见的投射测验(了解)。

4、请结合你自身人格特征,谈谈九型人格(举一例说明)。

1、心理应激:又称心理压力、紧张状态或紧张刺激。

一般认为心理应激是有机体在某种环境刺激作用下由于客观要求和应付能力不平衡所产生的一种适应环境的紧张反应状态。

2、应激源:指机体内、外环境享有集体提出的适应或者应付的要求,并可能导致心理应激反应的紧张性刺激物。

包括生物性的刺激、心理方面和社会文化方面的刺激物。

3、社会支持:人类在某种特定的社会关系网中生存和生活。

在其社会环境中,个体都可受到来自社会关系网中各方面的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关注、支持和援助,这就是社会支持。

4、请简要谈谈常见心理异常或障碍(P376-380了解)。

(1)行为和人格偏离:行为偏离问题、人格障碍、性行为异常、不良适应性反应;(2)特殊意识状态(3)轻度心理异常:神经症、癔症、轻度心因性反应症;(4)心身疾病或称心理生理障碍(5)大脑患病及躯体却显示所表现的心理行为异常(6)严重的心理异常:精神分裂症、心境障碍等5、精神分裂症可分为多种类型:单纯型、青春型、紧张型和妄想(偏执)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