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毒的中西医诊疗规范

合集下载

糖尿病并发丹毒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糖尿病并发丹毒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糖尿病并发丹毒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摘要:糖尿病人由于内部免疫力下降,内部容易积累各种致病因素,容易产生外科疮疡疾病,丹毒就是其中之一。

本文分别分析了丹毒的发病特征和诊断要点,介绍了一般丹毒的中西医处理办法,并着重介绍了糖尿病并发丹毒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

关键词:糖尿病;丹毒;中西医;免疫【中图分类号】r437【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7-0086-011前言现代西医尚没有搞清楚糖尿病的真实病因,从临床看,免疫功能紊乱、遗传、病毒感染等都可以导致胰岛素分泌失常,从而出现体内糖、蛋白质等物质代谢紊乱,出现了糖尿病。

传统中医在自己的理论体系内对糖尿病有了比较系统的认识,是人体“真阴”不够,导致阴虚阳亢,从而导致在上伤肺而渴,在中伤脾而饿,在下伤肾而多尿。

两种共同的医学体系对症状都进行了一定的说明,两种医学体系都认识到了,糖尿病人由于免疫系统紊乱,导致病人容易遭受病毒入侵,从而导致一些外科并发症。

这些并发症如果处理不好,会影响很大。

本文讨厌糖尿病并发丹毒的中西医治疗,希望对业界有所裨益。

2糖尿病并发丹毒的症状糖尿病并发丹毒具有一般丹毒的特征:多发于下肢与面部,皮肤下出现急性鲜红皮疹,边界清晰,指压后颜色会消失。

皮肤发热,出现疹泡,向四周扩散。

病人还会伴随着恶心、发热等症状。

随着病逝发展会化脓。

同时,糖尿病并发丹毒也具有自己的特征:病势发展没有一般丹毒那么迅速,皮肤热度也没有一般丹毒高,会伴随则低热。

而且不容易痊愈,恢复期较长。

在诊断鉴别上,丹毒容易与蜂窝状组织搞混淆。

一般来说,蜂窝状组织边界不清楚,颜色更暗,压痛忠,容易导致坏死。

丹毒容易复发,蜂窝状组织不容易复发。

同时对疾病发展趋势来看,中医认为丹毒会游走不定,如果是由四肢向胸腹走,则预示后果凶险,如果是从胸腹向四肢走,则预示后果较好。

3糖尿病并发丹毒的发病机理丹毒主要是b型溶血性链球菌所致的急性皮肤感染不病,该病菌多从皮肤破损处侵入,潜伏淋巴系统。

中医辩证施治丹毒

中医辩证施治丹毒

中医辩证施治丹毒很多人对丹毒并不是很多了解,事实上,在古代,医者们就对丹毒有所认识,因此,中医疗法治疗丹毒非常有效,丹毒最好治疗方法就是中医,本文主要为大家介绍中医辩证施治丹毒,希望大家能了解丹毒的治疗。

中医辩证施治丹毒(一)临床表现丹毒是由丹毒链球菌侵犯皮肤和粘膜网状淋巴管而引起的一种有传染性的感染,好发于头面部及小腿。

中医称其为抱头火丹或大头瘟;生于小腿的叫流火;游走全身的叫赤游丹等。

表现起病急骤,先有寒战、高热、头痛等全身中毒症状:继而皮肤发,红,色泽鲜红如丹,按之褪色,压力除去后,红色立即恢复。

局部有烧的感,疼痛轻微,但在头皮盖上之丹毒,疼痛较重。

红疹向四周扩大,与正常皮肤界限明显。

有时可出现水泡,但很少化脓。

体弱幼儿脐部或外生殖器等部位所发生的丹毒,常伴有皮肤坏死。

下肢丹毒容易复发,多次发作后皮肤变厚形成象皮肿。

(二)辨证分型1.抱头火丹型发病急速,初起即见恶寒发热,头痛,口渴咽干;常由一侧鼻部开始,颜面潮红肿痛,出现小片红斑,迅速向周围蔓延。

红斑边缘清楚稍高出皮面。

大便干结,小便赤短。

舌质红,苔黄腻,脉洪数。

治宜清血热、祛风毒为主。

2.流火型(小腿丹毒)初期即恶寒发热,头痛,骨痛,小腿或足部红肿热痛,皮肤发亮。

如频繁发作,则成慢性,可发展为大腿风(即象皮肿)。

治宜清热利湿为主。

(三)食物疗法1.抱头火丹型(1)乌龙膏(经验方):陈小麦、米醋各适量。

用法:陈小麦愈久愈好,研粉。

以锅炒之成黄黑色,冷定研末,陈米醋调成糊,熬如黑漆,以瓷罐收之。

涂在丹毒部位,有较好疗效。

(2)紫麻凤凰衣(《本草纲目》):鸡卵膜衣12枚,麻黄1.5g,紫苑10g。

用法:将鸡卵膜衣焙于磨研为末。

以水煎麻黄、紫苑二味10分钟左右,去渣取汁送服卵膜衣末。

每日1剂,连服3-5日。

(3)丝瓜粥(经验方):嫩鲜丝瓜1条,白米50g,白糖适量。

用法:如常法煮米做粥,半熟时放入洗净切成粗段的鲜丝瓜,待粥熟去丝瓜,加糖,顿服。

中医外科丹毒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中医外科丹毒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丹毒丹毒是皮肤或黏膜的网状淋巴管感染。

发于颜面者称“抱头火丹”。

发于小腿者称“流火”。

红斑在腿部上下篁延游走者,称“腿游风”。

由火毒郁于皮肤而发,发于颜面者兼风,发于下肢者兼湿。

【诊断】1以小腿为多见,多有脚癣糜烂存在,头面次之,可找到皮肤黏膜破损。

2 .皮肤呈鲜红色肿胀,稍高出于周围皮肤,边界清楚,灼热疼痛。

一般不化脓。

可伴附近淋巴结肿痛。

3 .起病时突发寒战、高热、周身不适、脉数。

4 .发于小腿的丹毒,易反复发作,患肢可形成象皮肿。

5 .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数增高。

【治疗方法】一、辨证论治1 .颜面丹毒治法:散风清火解毒。

方药举例:普济消毒饮加减。

薄荷5g,牛劳子、黄苓、玄参各IOg,板蓝根、大青叶各20g,金银花、连翘各15g,黄连3g。

2.下肢丹毒治法:清热利湿解毒。

方药举例:紫花地丁30g,金银花、大青叶各20g,黄柏、车前子、赤芍、牡丹皮各IOgo 全身症状消失,局部红斑亦退,而肿胀不消的,上方减少清热解毒药,加生惹彼仁30g,草薜15g,防己、泽泻各10g,以利湿消肿。

皮肤肥厚,已成象皮肿者,参考内科丝虫病象皮肿治疗。

二、中成药银黄口服液每次服IomI,每日3次。

清解片每次服5片,每日3次。

六神丸每次服10粒,每日3次。

三妙丸每次服6g,每日3次。

三、局部处理1用金黄散或玉露膏,冷开水调成稀糊状,随十随涂,不宜包扎。

如红肿面积过大,用皮炎洗剂煎汤作冷湿敷,清洁方便,消炎退肿快。

2.下肢丹毒肿胀严重者,皮肤消毒后,用梅花针敲刺,渗出湿水,以利消肿。

有足癣者应积极治疗,可预防丹毒的复发。

四、简易方药用概说中介绍的新鲜草药,捣烂敷红肿处,随干随换。

苍术、防己、泽泻各60g,升麻30g,共研细末,水泛为丸,每服10g,每日3次。

饭前开水吞服,可常服。

鲜乌柏叶、鲜樟树叶、松针各60g,生姜30g,切碎煎汤,乘热先熏后泡,每次20〜30分钟,每日2~3次。

至腿热出汗为好。

后两方适用于象皮肿。

丹毒中医护理常规

丹毒中医护理常规

丹毒中医护理常规丹毒,是由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皮肤及皮下组织内淋巴管及其周围组织的急性炎症。

一、护理评估(1)皮损表现:皮损分布的部位、颜色、形态,有无灼热肿胀疼痛。

(2)了解患者体温、精神及饮食情况,以及生活方式Q(3)评估患者心理-社会状况,以及对疾病的认知程度。

(4)中医临床辨证:舌象、脉象及情志状态。

(5)中医证型:①风热毒蕴证。

证候:多发于头面部,恶寒发热,皮肤炊红灼热,肿胀疼痛,甚至发生水疱,眼睑肿胀难睁。

舌质淡红,苔薄黄,脉浮数。

②湿热毒蕴证。

证候:多发于下肢;除发热等症状外,局部以红赤肿胀、灼热疼痛为主,亦可发生水疱、紫斑,甚至结毒化脓或皮肤坏死;反复发作,可形成大脚风。

舌质红,苔黄腻,脉洪数。

③毒邪内攻证。

证候:红斑迅速发展蔓延,如燎原之势扩散;壮热神昏,烦躁遭语,呼吸急促,头痛剧烈,恶心呕吐,便结漫赤。

舌质红绛,苔黄,脉洪数。

二、护理要点(1)按中医皮肤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护理。

(2)保持病室安静、整洁,室内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

患者衣裤宜宽松,以免增加局部皮肤疼痛感。

(3)医护人员勤洗手,正确处理器械和敷料等,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

(4)患者应卧床休息,抬高患肢,颜面部丹毒者应取半坐卧位。

生活要有规律,注意劳逸结合。

(5)全身症状明显者,在发热期间做好口腔及皮肤护理,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6)局部皮肤灼热红肿疼痛者,遵医嘱给予庆大霉素加生理盐水冷湿敷;无破溃者,可用消炎膏(由如意金黄散加蜂蜜调配而成)外敷;溃疡者,可外敷黄连膏或抗生素软膏。

(7)观察病情,做好护理记录。

①密切观察患者皮损的颜色,红肿、疼痛的程度,有无水疱发生,做好记录,同时做好疼痛评分。

②观察患者全身不适症状,监测生命体征及神志的变化。

③如见全身壮热烦躁、神昏澹语、恶心呕吐,为毒邪内攻之险症。

应立即报告医生,积极配合抢救。

④颜面部丹毒者,注意观察眼睛及耳部、口腔的症状。

(8)积极治疗足癣及其他慢性病灶,以去除诱因。

13、丹毒(下肢丹毒)中医临床路径

13、丹毒(下肢丹毒)中医临床路径

丹毒(下肢丹毒)的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西医诊断为下肢丹毒的住院患者一、丹毒(下肢丹毒)的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丹毒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下肢丹毒(ICD-10编码:)(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制定《中医外科常见病诊疗指南(2012 )》进行诊断(1)临床表现:发病前常有畏寒、发热和全身不适的症状。

起病急骤,患处出现片状潮红、界限清楚、略高出皮肤,并迅速相四周蔓延扩张,自觉患处烧灼疼痛;按之红色消退,手起后很快恢复。

重者有水疱出现,很少化脓。

少数患者可出现皮肤片状坏死,尤以幼儿及年老体弱者易发。

(2)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升高,中性粒细胞升高。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皮肤性病学》第七版(张学军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

1.好发于足背、小腿、面部等处,多为单侧性。

起病急剧,典型皮损为水肿型红斑,界限清楚,表面紧张发亮,迅速向四周扩大。

可有不同程度全身中毒症状和附近淋巴肿大。

病情多在4-5天达高峰,消退后局部可有留有轻度色素沉着及脱屑。

2.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升高,中性粒细胞升高。

2.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时间2周以内。

(2)慢性期:发病时间大于2周。

3.症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丹毒协作组制定的“丹毒中医诊疗方案”湿热毒蕴证:发于下肢,局部赤红肿胀、灼热疼痛,或见水疱、红斑,甚至结毒化脓或皮肤坏死;或伴恶寒发热,胃纳不香。

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丹毒协作组制定的“丹毒中医诊疗方案”(四)标准住院日为W 1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丹毒急性期的患者。

2.适用于下肢丹毒急性期的患者。

3.下肢丹毒慢性期或慢性期急性发作、孕妇、有过敏史或过敏体质患者不进入本路径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既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中西医结合治疗下肢丹毒10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下肢丹毒100例

为: 局部呈片状红 斑 , 压褪色 , 指 抬手后旋 即复色 , 痛明显 , 触 皮 温升 高 , 伴体பைடு நூலகம்温显著升 高 , 病灶表 浅 , 一般 不化脓 。西医治疗 多
以抗革 兰阳性抗 生素静脉 注射 加 5% 硫酸镁外敷 为主 , 有 0 但仍
较高 的复发率 , 且长期使 用抗 生素易 导致 耐药 。近年 来随着 中
举 ,……水不胜火 , 骨枯而髓 虚 , 足不任身 , 为骨痿 。 综 上 故 发 ” 所述 , 肾精 充足则生 骨有源 , 肾精 亏虚则 骨源不 足 , 即产生骨 质 疏松 。故 患者表 现为腰 背及 四肢疼 痛 , 痛无定 处 , 屈伸不 利 , 肢
[】 4 王颖 , 艳 . 经 后性 激 素水 平 的变 化与 骨质 疏松 的关 系 【, 包 绝 J 武汉 大学 学 】
C I E III N H R A Y 中 医 舛学 7 HN M D N A DP A M C 一 药 A C = 1
2 1 9 第 1 第 1 期 01 年 月 卷 8
疏松 的重 要 药物 l 因老年 患者 活动 较少 , 5 I 。 日照 不足 , 以维 所 生素 D缺乏是我 国广大地 区普遍存在 的现象 。因此 , 若超过该 剂量 , 则可导 致 胃痛及 腹泻 。我国营养 学会推 荐的每 日钙摄人 量为 8 0mg 。而 我 国一项 调查显 示 , 0 t 一般人 群钙 摄人 为每 日
15 统 计 学 处 理 .
毒患者共 1 0例 , 中采用 中西 医结合治疗 的与单 纯西 医治 疗 0 其 组相 比, 取得 满意疗效 , 现报道 如下 。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 资料 . 收 集 2 0 年 8月 一2 0 01 0 9年 8月 北京 市 仁 和医 院及 东 方

丹毒

丹毒

丹毒科技名词定义中文名称:丹毒英文名称:erysipelas 定义:以皮肤突然发红,色如涂丹为主要表现的急性感染性疾病。

应用学科:中医药学(一级学科);外科疾病(二级学科);疮疡疾病(三级学科)本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丹毒(Erysipelas) 是皮肤及其网状淋巴管的急性炎症。

好发于下肢和面部。

其临床表现为起病急,局部出现界限清楚之片状红疹,颜色鲜红,并稍隆起,压之褪色。

皮肤表面紧张炽热,迅速向四周蔓延,有烧灼样痛。

伴高热畏寒及头痛等。

丹毒虽以“毒”命名,却并不是病毒感染引起的,而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化脓性真皮炎症。

其病原菌是A族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多由皮肤或粘膜破伤而侵入,但亦可由血行感染。

简介丹毒虽然只是皮肤病,却严重影响个人形象,给患者的工作、生活造成诸多不便。

丹毒的发生常伴随有皮肤粘膜的擦伤及其他细微不易发现的皮肤破损,如足癣、虫咬等皮肤疾病诱因,尤其不清洁的伤口更易感染,故平时应积极预防和治疗足癣,对皮肤粘膜的小伤口及时消毒处理,注意保持皮肤清洁卫生。

尤其是婴幼儿皮肤柔嫩,很容易造成损伤,故要精心照护。

糖尿病患者皮肤最易发生细菌感染,一旦出现小的感染源应积极处理,防止病灶的扩散引发丹毒。

中医古方蒲银散快速驱除丹毒感染,全面调养,保障身体健康。

针灸治疗本病的现代报道,虽在五十、六十年即有,但例数少且多为内部资料[1]。

1959年3月10日,上海“新闻日报”曾刊载耳针治疗本病的通讯。

最近十余年来,有关文献开始迅速增多。

一系列工作证实,针灸对本病是确有效果的。

有人曾对各种软组织炎症进行疗效分析,发现针灸对蜂窝织炎和丹毒收效最快[3];另有人治疗急性发作的丹毒,平均治愈天数仅为9.6天[4]。

而穴位刺激法上则以剌血法用得最为广泛。

本病可在原部位反复发作,称复发性丹毒。

患病日久,可引起慢性淋巴水肿。

发生在小腿的慢性淋巴水肿,亦称象皮腿。

丹毒的典型病理变化是真皮高度水肿,血管及淋巴管扩张,真皮中有广泛的脓性白细胞浸润,可深达皮下组织。

下肢丹毒中医临床诊疗方案

下肢丹毒中医临床诊疗方案

下肢丹毒丹毒是由于素体血分有热,外受火毒,邪侵脉络,热毒搏结,郁阻肌肤而发,发于下肢者挟有湿热,或因足癣侵,皮肤擦伤,廉疮等皮肤有损,毒邪侵入而发,易反复发作。

见皮肤突然发红,色如丹涂脂染的急性感染性疾病。

相当于西医的“急性网状淋巴管炎”。

一、诊断依据1.一般好发于小腿,多有足癣或足部外伤或廉疮。

2.足及下肢皮肤突然发红,迅速蔓延成大片鲜红,稍高于皮肤表面,边界清楚,压之色褪,放手恢复,摸之灼手,肿胀触痛明显,继之可发水泡、紫斑,甚至皮肤坏死。

多伴有发热,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腻,脉洪数。

3.易反复发作。

4.查血常规可见白细胞增高,中性粒细胞增高。

二、辩证施治1、湿热下注证:常发于下肢腿股、足背等处,红肿灼热,向上蔓延,腹股沟淋巴结肿大,行走困难。

伴见纳少,渴不欲饮,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疗当清热利湿,解毒消肿为法,二妙汤加减。

金银花10克茯苓10克牛膝10克车前草20克紫花地丁10克萆薢10克黄柏10克生地10克泽泻10克丹皮10克苡仁10克滑石包10克苍术10克上药水煎400mi,分二次服,每日一剂。

2、毒热入营证:重证者范围较大,可见神昏谵语,躁动不安,恶心呕吐等诸逆证。

治以凉血解毒,清心开窍,方用清温败毒饮加减。

水煎服,日1剂。

神昏谵语者,加用安宫牛黄丸、至宝丹、紫雪丹或牛黄清心丸,选用一种。

三、其它疗法1.外治法:初期金黄散加白醋调,微湿敷,一日二次。

2.中成药:二妙丸口服。

3.下肢复发丹毒,局部消毒后,三棱针叩刺放血泄毒。

4.脓成切开排脓。

四、疗效评价1、治愈:局部红肿热痛消失,无畏寒发热;2、好转:红肿部分消退,疼痛减轻,无畏寒发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丹毒相当于西医的急性网状淋巴管炎。

生于下肢者称流火;生于头面者,称抱头火煤油灯新生儿多生于臀部,称赤游丹。

【中医辩证分型】
多因多因血分有热,外受湿热火毒之邪,相互搏结所引起,发病与风热、湿热、火毒关系密切,而尤以火毒为先,临床以发病迅速,色如涂丹为主证,故本病属阳证。

实证、热证。

发于头面者挟有风热,辩为风热毒蕴;发于下肢者,挟有湿热,辩为湿热毒蕴;发于新生儿,则辩为蜰毒蕴热。

【西医诊断要点】
1、全身症状:起病急骤,病人常有头痛、畏寒、发热、恶心呕吐等前驱闭关。

2、局部闭关:好发于颜面及下肢,表现为水肿性红斑,颜色鲜红,中间较淡,边缘清楚,
并略隆起。

手指轻压可使红色消退,但在压力除去后,红色即很快恢复。

红肿向四周迅速蔓延,中央的红色消退,脱屑,颜色转为棕黄。

病情严重者在红斑中间出现大疱或血疱,很少化脓。

少数患者可出现皮肤片状坏死,以幼儿及年老体弱者容易发生。

局部有烧灼样痛,附近淋巴结肿大、疼痛。

3、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升高,中性白细胞增多;
(2)血沉可增快;
(3)病理切片真皮高度水肿,血管淋巴管扩张,真皮中有广泛中性多形核白细胞浸润,可深达皮下组织。

4、鉴别诊断:
(1)类丹毒:常见于手部,与职业有关;范围小,来势慢;无明显全身症状。

(2)接触性皮炎:有接触原发性刺激物致敏史;病变多局限于接触部位;皮损以肿胀,水疱,丘疹为主,自觉刺痒,无触痛;无明显全身症状。

(3)急性蜂窝织炎:皮肤紫红,肿形隆起,边缘炎症较轻,界限不清,稍发硬而坚实,按之有凹陷。

(4)药物性皮炎:发病前有服药史;变可见面部红肿,两目合缝,但边界不清;无恶寒发等全身症状。

【治疗】
(一)中医治疗
1分证论治:
(1)发于头面部,皮肤火焮红灼热,肿胀疼痛,或有水疱,眼胞肿胀难睁;兼见恶寒发热;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清热解毒,疏风消肿。

方药:普济消毒饮加减,大力子5g、马勃3g、黄芩10g、黄连10g、连翘15g、板蓝根15g、薄荷3g、僵蚕5g、桔梗6g、柴胡6g、甘草6g。

(2)湿热毒蕴证:发于下肢皮肤红赤肿胀,灼热疼痛,或有水疱、斑,甚至皮肤坏死,反复发作,可形成大脚见伴发热。

口渴少饮,,便结或便溏臭秽,小便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活血解毒。

方药:五神汤合萆薢渗湿汤加减,银花15g、萆薢12g、牛膝10g、地丁草15G、当归10g、赤芍10g、生地10g、丹皮10g、生薏仁20g、车前子15g(包煎)、黄柏10g、泽泻10g、桃仁10g。

(4)胎毒蕴热:发于新生儿,局部红肿灼热,可呈游走性,伴有壮热烦躁,舌质红,苔黄。

治法:清热凉血解毒
方药:黄连解毒汤加减,水牛角30g、生地24g、丹皮10g、赤芍10g、黄连9g、黄柏6、黄芩6g、山栀9g。

2、针灸疗法:
下肢复发性丹毒,患部消毒后,用七星针或三棱针叩刺患部皮肤,放血泄毒。

3、外治:青宝丹冷开水调成糊状后敷患部,每日三次。

皮肤坏死者,切开外伤九一丹。

(二)西医治疗
1、应用抗生素静滴。

2、局部用50%硫酸镁湿敷,每日二次。

3、积极治疗足癣,以防复发。

4、患肢抬高,促进回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