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高考》2016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习题必修2第4单元第4讲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走向高考】2016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习题:必修2 第4单元 第3讲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

必修二第四单元第三讲一、选择题1.用杂合子种子尽快获得纯合子植株的方法是()A.种植→F2→选取不分离者→纯合子B.种植→秋水仙素处理→纯合子C.种植→花药离体培养→单倍体幼苗→秋水仙素处理→纯合子D.种植→秋水仙素处理→花药离体培养→纯合子答案 C解析利用花药离体培养获得单倍体,再经人工诱导使染色体加倍,可迅速获得纯系植株。
2.下列关于育种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基因突变普遍存在,可用于诱变育种B.诱变育种和杂交育种均可产生新的基因型C.三倍体植物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D.培养普通小麦花粉得到的个体是三倍体答案 D解析基因突变具有普遍性,诱变育种的原理是基因突变,A正确;诱导育种可通过基因突变产生新的基因进而形成新的基因型,杂交育种可通过基因重组而产生新的基因型,B正确;三倍体植物可由四倍体和二倍体的生殖细胞形成的受精卵发育而来,C正确;培养普通小麦花粉得到的个体为单倍体,D错误。
3.如图所示为利用纯合高杆(D)抗病(E)小麦和纯合矮秆(d)染病(e)小麦快速培育纯合优良小麦品种矮秆抗病小麦(ddEE)的过程,有关此图叙述不.正确的是()A.图中进行①过程的主要目的是让控制不同优良性状的基因组合到一起B.②过程中发生了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C.实施③过程依据的主要生物学原理是细胞增殖D.④过程的实施中通常用一定浓度的秋水仙素答案 C解析实施③过程依据的主要生物学原理是细胞全能性。
4.下列实例与所用的原理中,正确的是( )A .无子番茄——多倍体育种B .无子西瓜——单倍体育种C .青霉素高产菌株——基因突变D .克隆羊“多利”的培育——基因重组答案 C解析 无子番茄是人工涂抹生长素获得的;无子西瓜是多倍体育种;克隆羊运用的是细胞工程技术。
5.现有三个番茄品种,A 种的基因型为aaBBDD ,B 种的基因型为AAbbDD ,C 的基因型为AABBdd ,三种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
若通过杂交育种获得aabbdd 植株,且每年只繁殖一代,至少需要的时间为( )A .2年B .3年C .4年D .5年答案 C解析 aaBBDD ×AAbbDD →AaBbDD 一年;aBbDD ×AABBdd →AaBbDd 一年;AaBbDd ――→⊗aabbdd 一年;种植aabbdd 种子一年,得aabbdd 植株;所以需要4年的时间。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3单元 第4讲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

观点
⑥自然选择过程是一个
长期、缓慢、连续的过 程
要条件
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没有阐明遗传变异的
不同 本质以及自然选择的 点 作用机理,着重研究 生物个体进化 共同
从分子水平上阐明了自然选
择对遗传变异的作用机理, 强调群体进化,认为种群是 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点
都能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和生物的多样性、适应性
答案 D
物种形成、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
高考地位:5年11考
(2012北京卷、江苏卷、海南
卷,2011重庆卷、海南卷……)
一、物种形成
1.物种形成的三种典型模式 (1)渐变式——如加拉帕戈斯群岛上13种地雀的形成。
(2) 骤变式 —— 主要是通过异源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倍体的染色体变异的方式形 成新物种,一出现可以很快形成生殖隔离(基因频率改变)。
4.局限性
对遗传和变异的本质不能做出科学的解释
三、达尔文以后进化理论的发展 1.遗传和变异的研究已经从性状水平深入到⑨________ 基因水平 2.自然选择作用的研究已经从以个体为单位发展到以⑩ ________ 种群 为基本单位
想一想 : (1) 什么叫自然选择? (2) 生存斗争的内容包括哪
C.78%、92%
D.92%、8%
解析
假设被调查的总人数为100个,由于B和b这对等位基
因只存在于X染色体上,Y染色体上无相应的等位基因,故 基因总数为150个,而B和b基因的个数分别为42.32×2+ 7.36+46=138,7.36+0.32×2+4=12,故B的基因频率为 138 12 ×100%=92%,b的基因频率为 ×100%=8%。 150 150
【走向高考】2016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件:必修2 第4单元 第4讲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2.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连线)
必修二
第四单元
生物的变异、育种与进化
走向高考 ·高考总复习 ·人教版 ·生物
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1)基本概念: ①种群: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 ________的全部个体。 ②基因库: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 ________。 ③ 基 因 频率 : 在 一个 种 群 基因 库 中 ,某 个 基 因占 全 部 等位基因数的比率。 ________
菌突变
B.即使孕妇和新生儿未接触过抗生素,感染的细菌也有 可能是耐药菌 C.新生儿体内缺少免疫球蛋白,增加了致病菌的耐药性 D.新生儿出生时没有及时接种疫苗,导致耐药菌形成
必修二 第四单元 生物的变异、育种与进化
走向高考 ·高考总复习 ·人教版 ·生物
答案
B
解析
本题以细菌的耐药性产生考查生物进化的原理。细
必修二
第四单元
生物的变异、育种与进化
走向高考 ·高考总复习 ·人教版 ·生物
1.马和驴交配所生的骡是一个物种吗?为什么? [提示] 不是。因为骡是不育的。
2.物种之间的共同进化都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生存斗争实
现的,这句话对不对?为什么? [提示] 进化。 正确,生物进化的手段是生存斗争,其中包括生 物与环境的斗争还有生物与生物之间的斗争,斗争的双方共同
(2)生物进化的实质:种群基因频率 ________的改变。
必修二
第四单元
生物的变异、育种与进化
走向高考 ·高考总复习 ·人教版 ·生物
2.突 变 和 基 因 重 组 产 生 进 化 的 原 材 料
基因突变 突变 染色体变异 基因重组
2015高考生物一轮复习题库:必修2第4单元第4讲 生物的进化

必修二遗传与进化第四单元生物变异、进化、育种第4讲生物的进化1. 500万年以前,人类和黑猩猩还是一家,人类经过基因代谢(即获得新基因,抛弃旧基因)而与黑猩猩区分开。
关于基因代谢的说法,不符合生物进化事实的是()A.基因代谢为自然选择提供了原材料B.人类的基因代谢速率比其他哺乳类快C.500万年来黑猩猩没有发生基因代谢D.人类基因组中,脑基因组的基因代谢速率最快解析500万年来黑猩猩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变化,黑猩猩一定会发生基因代谢。
答案 C2.在安徽宣城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扬子鳄自然保护区,并于当年人工繁育出第一批幼鳄,成为人工饲养条件下繁殖成功的先例。
扬子鳄由80年代初的几百条增加到一万多条,该保护区扬子鳄数量上升一定会导致() A.种群基因库增大B.基因突变频率提高C.种群基因频率定向改变D.基因产生定向突变解析一个种群全部个体所携带的全部基因的总和就是一个基因库。
扬子鳄种群在繁殖过程中,种群内个体在增多,致使基因库增大;随机交配的种群内,如不发生进化,基因频率一般是不变的;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并且其频率不会随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化而变化。
答案 A3.下列关于基因及基因型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A.突变既可能改变基因的结构,又可能改变基因的数量或排列顺序B.自然选择通过选择不同表现型的个体,使基因频率定向改变C.S型肺炎双球菌的基因位于拟核的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D.基因型为Aa的植物自交,其雄配子比雌配子的数量多解析突变可以分为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其中基因突变可改变基因的结构,染色体变异可能改变基因的数量或排序,A正确;自然选择通过选择相应表现型的个体使基因频率定向改变,B正确;S型肺炎双球菌是细菌,无染色体,C错误;基因型为Aa的植物自交,其雄配子数远大于雌配子数,但雌雄配子种类及比例一致,D正确。
答案 C4.图中甲、乙、丙表示自然选择对种群的三种作用类型,其中最易产生新物种的是()A.甲B.乙C.丙D.甲、乙解析两种群存在明显的不同方向的变异倾向,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易产生新物种。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4.3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

考点三 种群与物种的比较
下列关于物种和种群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一个物种可以形成多个种群,一个种群中只能含有一个物种 B.若物种乙是由物种甲进化而来的,则物种乙和物种甲之间一 定发生了生殖隔离 C.突变、基因重组和自然选择均能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 D.若种群 1 与种群 2 的基因频率都发生了改变,则这两个种群 都在进化
2.基因频率 指某基因在某个种群中该等位基因中出现的比例。
某基因的数目 基因频率=控制同种性状的等位基因的总数。 基因型频率:指在一个进行有性生殖的群体中,不同基因 型所占的比例。
3.计算规律和方法
(1)通过基因型频率计算基因频率
有 N 个个体的种群,AA、Aa、aa 的个体数分别是 n1、n2、 n3,A、a 的基因频率分别用 PA、Pa 表示,AA、Aa、aa 的基因型 频率分别用 PAA、PAa、Paa 表示,则:
A.②④⑤⑥⑦ B.②③④⑥ C.①②⑤⑥ D.①②③⑤⑦
【答案】C
【解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解释了遗传和变异的本质,即 突变和重组产生了进化的原材料,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 频率的改变,强调的是以种群为进化的基本单位,而不再是个 体为进化的单位,并且解释了物种的形成,即隔离导致物种的 形成。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和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 化的方向是达尔文提出的观点。
(6)生物进化的大致过程
考点八 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1.形成过程:生物多样性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2.多样性的内容: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 样性。
考点一 对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理解
下列哪项不是达尔文的进化观点( ) A.生物产生后代的数量往往超过生活条件所能承受的数量 B.同种生物不同个体之间在许多性状上存在差异 C.不适应生存环境的生物会被淘汰 D.适应只是环境作用的结果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考点练16生物的进化(含解析)

生物的进化考试要求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2.用数学方法讨论基因频率的变化3.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题组冲关]题组一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1.(2021·1月广东学业水平合格考)下列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个体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B.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C.突变与基因重组为进化提供原材料D.生物多样性是共同进化的结果[答案] A2.(2021·6月广东学业水平合格考)下列关于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物都有过度繁殖的倾向B.生物个体间普遍存在差异C.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斗争来实现的D.自然选择学说能解释遗传和变异的本质[答案] D3.(2021·7月广东学业水平合格考)达尔文发现兰花(虫媒传粉)都具有唇瓣结构,但不同种的兰花其唇瓣形态差异极大。
如图是3种兰花的唇瓣。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唇瓣形态的差异是定向变异的结果B.唇瓣形态的演化与其它物种无关C.具有不同唇瓣的兰花可能有共同祖先D.兰花唇瓣的形态在未来不会继续变化C 变异是不定向的,A错误;生物之间存在协同进化,B错误;兰花唇瓣的形态可能会继续随环境变化而变化,D错误。
4.下列关于生物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A.化石为研究生物进化提供了直接证据B.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C.生物的多样性就是指生物的种类多种多样D.生物多样性是协同进化的结果[答案] C5.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环境改变使生物产生了定向变异B.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C.自然选择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D.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答案] A题组二种群基因频率的计算1.某昆虫种群有100个个体,其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有50只,aa的个体有40只,则该种群中A 的基因频率为( )A.40% B.45%C.50% D.55%D 由题意知,AA=50%,Aa=10%,aa=40%,因此该种群的基因频率为A=50%+1/2×10%=55%,故选D。
【走向高考】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考点探究+基础回扣+考点突破+解题技巧警示)2-4-4 现代生物

课前基础回扣
基础梳理 一、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 1.拉马克的进化学说 ________和________是生物不断进化的原因,生物是由 低等到高等逐渐进化的。 2.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连线) ①过度繁殖 ②生存斗争 ③遗传和变异 ④适者生存 a.生物进化的动力和选择手段 b.自然选择的结果 c.选择的基础 d.生物进化的内因
走向高考· 生物
人教版 ·高考一轮总复习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必修二 遗传与进化
第四单元
生物的变异、育种和进化
第四单元
第四讲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和主要内 容
考情考点探究 解题技巧警示 课前基础回扣
课后强化作业
课堂考点突破
考情考点探究
考纲考情 考纲要求 三年考情 现代生物进化理 论的主要内容Ⅱ 生物进化与生物 多样性的形成Ⅱ 2013海南、北京, 2012海南、广东 2013天津、江苏, 2012北京、江苏, 2011海南
点击真题 1.(2013· 北京,4)安第斯山区有数十种蝙蝠以花蜜为食。 其中,长舌蝠的舌长为体长的1.5倍。只有这种蝙蝠能从长筒 花狭长的花冠筒底部取食花蜜,且为该植物的唯一传粉者。 由此无法推断出( )
A.长舌有助于长舌蝠避开与其他蝙蝠的竞争 B.长筒花可以在没有长舌蝠的地方繁衍后代 C.长筒花狭长的花冠筒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长舌蝠和长筒花相互适应,共同(协同)进化
三、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1.共同进化 不同物种之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间在相互 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2.生物多样性 (1)内容:基因多样性、________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2)形成原因:生物的进化。
答案
一、1.用进废退
2-4-5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2-4-5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一、选择题1.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了生物进化的原始材料,现代生物技术也是利用这一点来改变生物遗传性状。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人工诱变因突变率的提高而实现了定向变异B.转基因技术造成的基因重组,就产生了定向变异C.体细胞杂交技术能产生染色体变异,突破了生殖隔离的限制D.现代生物技术能改变许多生物,使之更适合人的需要答案 A解析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
2.(2011·南京)在一个种群中,基因型AA、Aa、aa的个体分别占25%、50%、25%。
若基因型aa的个体失去求偶繁殖能力,则随机交配一代后,子代中基因型aa的个体所占的比例为() A.1/6 B.1/9C.1/8 D.1/3答案 B3.在某动物种群中,基因型AA占25%、Aa占50%、aa占25%。
这三种基因型的个体在某一环境中的生存能力或竞争能力为AA=Aa>aa,则在长期的选择过程中,下列较能正确表示A基因和a基因之间比例变化的图是()答案 A解析开始时基因频率为:A=25%+50%×1/2=50%,a=50%;A由于aa个体生活力弱,容易被环境淘汰,所以后代中a基因频率会越来越低,A基因频率会越来越高。
4.下列观点不符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是()A.环境变化可引起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B.马和驴可以交配并繁殖后代,因此马和驴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C.种群中的个体一代一代地死亡,可使种群基因库在代代相传的过程中发生一些变化D.野兔的保护色和鹰锐利的目光是它们共同进化的结果答案 B解析马和驴的后代骡子不可育,因此马和驴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5.对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正确解释是()①环境改变使生物产生适应性的变化②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③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④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有利变异的保存⑤突变和基因重组是不定向的⑥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⑦自然选择是通过斗争实现的⑧变异是定向的A.①②⑦⑧B.②③⑤⑥C.③⑤⑥⑦D.①④⑤⑦答案 B解析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二第四单元第四讲一、选择题1.在北极的一个山脉中,原始的狼已经形成在体格和生活习性上不同的变种,其中一种狼的体重较轻,四肢发达而灵活,以猎鹿为主;另一种狼的体重较重,足短而力强,常常攻击羊群。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狼的性状分歧是自然选择的结果B.上述现象说明自然选择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定向的C.在生存斗争中,捕食者和被捕食者之间进行着相互选择D.原始狼群由于食物来源不同,通过自然选择进化成不同的类型答案 B解析由于生活环境、食物的来源不同,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原始狼群形成了两种不同类型的狼群,而且它们一定都是朝着适应各自的环境方向发展,这正是说明了自然选择是定向的,B错。
故本题选B。
2.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有性生殖的出现,使生物进化速度明显加快B.某种群中BB、Bb和bb基因型个体分别占20%、60%、20%,该种群中B基因频率是50%C.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D.捕食者的存在对被捕食者是有害无益的答案 D3.(2015·安徽名校联考)在某动物种群中,基因型AA占25%、Aa占50%、aa占25%。
这三种基因型的个体在某一环境中的生存能力或竞争能力为AA=Aa>aa,则在长期的选择过程中,下列较能正确表示A基因和a基因之间比例变化的图是()答案 A解析开始时基因频率为:A=25%+50%×1/2=50%,a=50%;由于aa个体生活力弱,容易被环境淘汰,所以后代中a基因频率会越来越低,A基因频率会越来越高。
4.(2014·河北广平模拟)下列有关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一个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各种基因型频率的改变说明物种在不断进化B.在一个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各种基因型频率之和为1C.基因型为Aa的个体自交后代所形成的种群中,A基因的频率大于a基因的频率D.因色盲患者中男性数量多于女性,所以男性群体中色盲的基因频率大于女性群体答案 B解析基因频率的改变才能说明物种在进化;在一个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各种基因型频率之和为1;Aa自交后代,A的基因频率始终等于a的基因频率;男性色盲患者多于女性患者,原因是男性只要有色盲基因就表现患病,而女性必须同时具有两个色盲基因才表现患病,而非色盲基因频率在男女群体中不同。
5.(2015·湖南师大附中联考)某种群基因库中有一对等位基因(A和a),且A和a的基因频率都是50%,一段时间后,若a的基因频率变为95%,由此判断错误的是() A.此时该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为5%B.该种群所处环境发生了一定的变化C.a基因频率的提高说明a基因控制的性状更适应环境D.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产生了新物种答案 D解析由题意可知,a的基因频率变为95%,则A的基因频率为5%,说明种群所处环境发生了一定的变化,a基因控制的性状更适应环境,但并不能说明产生了新的物种,新物种产生的标志是生殖隔离。
6.(2014·湖南模拟)某校的一个生物兴趣小组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开展了色盲普查活动,他们先以全校的1800名学生(男女生各一半)作为首批调查对象,结果发现有女性色盲患者3人,男性色盲患者8人,女性色盲基因携带者13人。
那么,在该校全体学生中色盲基因的频率约为()A.7.5%B.10%C.15% D.1%答案 D解析由于色盲基因及其等位基因只存在于X染色体上,而Y染色体上没有,设相关基因为B(正常)、b(色盲),因此该等位基因的总数为X B+X b=900×1+900×2=2700(女性每人含两个X b基因,男性每人含一个X b基因),色盲基因的总数为X b=8×1+3×2+13×1=27(女性携带者和男性患者都有一个X b,而女性患者含两个X b),从而可推出全体学生色盲基因的频率=(27/2700)×100%=1%。
7.(2014·郑州质检)某动物的基因A和B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只有基因A或基因B的胚胎不能成活。
若AABB和aabb个体交配,F1群体中雌雄个体相互交配,F2群体中A的基因频率是()A.50% B.60%C.45% D.40%答案 B解析结合题意可知,后代A_bb或aaB_的个体胚胎致死,故后代个体不存在该种基因型。
当AABB和aabb个体交配,F1的基因型为AaBb,全部存活,当F1雌雄个体相互交配,则存活的F2个体基因型有9/10的A_B_与1/10的aabb,在9/10的A_B_中,AA个体占其中的1/3,即3/10,Aa个体占其中的2/3,即6/10,因此,F2个体中AA Aa aa=361,即AA占30%,Aa占60%,aa占10%,由此可推得F2中A的基因频率=30%(AA)+1/2×60%(Aa)=60%。
8.(2015·大连质检)如表所示是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一对等位基因的基因频率变化情况,分析这些数据不能得出的结论是()B.A基因控制的性状不利于该物种适应新环境C.1970年该种群中Aa基因型的频率为18%D.基因频率的改变是通过环境对生物个体的选择实现的答案 C解析由表可知基因频率发生了变化,说明该种群发生了进化;随时间的推移,A基因的频率越来越小,说明A基因控制的性状不利于该物种适应新环境;该种群不符合遗传平衡定律的条件,故1970年Aa基因型的频率不是18%;由表中数据分析可知,基因频率的改变是通过环境对生物个体的选择实现的。
9.(2015·安庆质检)假设在某一个群体中,AA、Aa、aa三种基因型的个体数量相等,A和a的基因频率均为50%。
当自然选择对隐性基因或显性基因不利时,对应的有利基因的基因频率就会上升,但其上升的幅度不同,如图所示。
下列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甲为自然选择对显性基因不利时的曲线B.自然选择作用于表现型而不是基因型C.该种群将因基因频率的改变而进化为新的物种D.生物体内有害的显性基因一般少于隐性基因答案 C解析当自然选择对隐性基因不利时,其仅对隐性纯合子起作用,对杂合子不起作用,但当自然选择对显性基因不利时,其对显性纯合子和杂合子均起作用,则甲、乙分别为自然选择对显性基因不利时和对隐性基因不利时的曲线;生物体内有害的显性基因一般少于隐性基因;生物对环境是否适应是一种性状表现,自然选择作用于表现型而不是基因型;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而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
10.下图表示生物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受选择的是基因型,进而导致基因频率的改变B.同一物种不同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能导致种群基因库的差别越来越大,但生物没有进化C.地理隔离能使种群基因库产生差别,必然导致生殖隔离D.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产生生殖隔离的前提条件答案 D解析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受选择的是表现型,进而导致基因频率的改变;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地理隔离能使种群的基因库产生差别,但不一定能产生生殖隔离;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产生生殖隔离的前提条件。
11.(2015·黄冈中学质检) 下列属于可遗传的变异的是()A.由于水肥充足,小麦出现穗多粒大的性状B.同卵双胞胎由于成长环境不同身高出现差异C.在棕色猕猴的自然种群中出现了白色的猕猴D.人由于晒太阳而使皮肤变黑答案 C解析A、B、D三项中的变异是环境条件引起的且遗传物质没有发生改变,而棕色猕猴的自然种群中出现了白色的猕猴是由于发生了基因突变,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是可遗传的变异。
二、非选择题12.(2015·西安质检)下列是关于某类地雀的生活与进化的问题,图中地雀A与地雀B可以交配产生可育后代,地雀C与地雀A、B之间不能互相交配。
图1、2、3是关于地雀的进化、发展过程示意图。
请据图回答:(1)上述哪些类型地雀之间的关系能体现遗传多样性?________。
图1时期的大陆中地雀B 的个体较少,而图2中地雀B在大陆几乎看不见,但小岛上却主要是地雀B,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干年后,小岛上出现地雀C的进化机制是________。
(3)从图1至图3的演变,反映了生物多样性发展的规律是________。
(4)若图2时期,小岛和大陆的两个地雀种群的相关基因型种类和个体数如下表所示。
②种群甲中A的基因频率为________。
种群甲与种群乙相比,A的基因频率更能保持稳定的是种群________。
③已知上述生物物种每个个体有2×104个基因,每个基因的突变频率都是10-5,则种群乙中出现突变的基因数是________。
答案(1)地雀A和B地雀A和地雀B的性状差异适应不同的生活环境(或小岛和大陆的生态环境分别选择了不同的性状)(2)地雀种群因基因突变形成不同的表现型;由于地理隔离将种群一分为二,阻断了基因交流;大陆与小岛不同环境的自然选择导致两个种群的基因频率不同;基因频率的变化达到一定程度时,两个种群之间产生生殖隔离,形成新物种C(3)从遗传多样性向物种多样性变化(或从遗传多样性向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发展)(4)①小②70%乙③80解析(1)地雀A和地雀B可以交配产生可育后代,说明这两种地雀仍然是同一物种,所以二者的差异可以体现遗传的多样性;图1时期的大陆中地雀B的个体较少,而图2中地雀B 在大陆上几乎看不见,但小岛上主要是地雀B。
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地雀A和地雀B 适应不同的生活环境。
(2)图1中地雀存在不同的表现型,由此可推测这是由基因突变造成的,而图2中由于海洋的阻隔造成地理隔离,将种群一分为二,阻断了基因交流,由于大陆与小岛的环境不同,自然选择的方向不同,导致两个种群的基因频率不同,基因库的差异越来越大,达到一定程度时,二者之间出现生殖隔离,小岛上的地雀形成新物种。
(3)图1中同种生物的性状有差别,说明是基因突变造成生物的遗传物质具有多样性,最后通过自然选择导致物种的多样性。
(4)①种群甲比种群乙的个体少,所以种群甲的基因库小。
②种群甲中A的基因频率为(40+22+40+12+18+8)/200=7/10=70%。
种群乙中,A的基因频率为(196×2+168)/800=7/10=70%,二者的基因频率相等,但种群乙数量大,所以种群甲与种群乙相比,A 的基因频率更能保持稳定的是种群乙。
③已知上述生物物种每个个体有2×104个基因,每个基因的突变频率都是10-5,则种群乙中出现突变的基因数是2×104×10-5×400=80。
13.(2014·海南模拟)某动物种群中AA、Aa和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3、0.4和0.3,请回答:(1)该种群中a基因的频率为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