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考历史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复习教案
初中历史抗日战争复习教案

初中历史抗日战争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复习抗日战争的起因、过程和影响。
2. 能力目标:通过复习,培养学生对抗日战争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祖国历史的热爱与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抗日战争的起因和过程。
2. 抗日战争的主要事件,如淞沪会战、平型关大捷、八路军粉碎进攻等。
3. 抗日战争的胜利意义和影响。
三、教学难点:1. 学生对抗日战争的起因和过程有全面的理解。
2. 学生能够深入分析抗日战争的胜利意义和影响。
四、教学过程:1. 复习抗日战争的起因:分享PPT,讲解中日矛盾激化、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等导致抗日战争爆发的原因。
2. 复习抗日战争的过程:通过视频资料或图文资料,介绍抗日战争主要事件,如南京大屠杀、烽火台会战等。
3. 讨论抗日战争的胜利意义和影响:分组讨论,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对中国的影响,并展示讨论结果。
4. 知识点巩固与拓展:布置相关阅读材料或写作任务,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馈:1. 口头答辩:安排学生进行口头答辩,检测学生对抗日战争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 书面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如写一篇文章谈论抗日战争的胜利意义,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六、教学资源:1. PPT资料:抗日战争的起因和过程。
2. 视频资料:抗日战争的主要事件。
3. 图文资料:抗日战争的影响和胜利意义。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次复习教案,学生对抗日战争的起因、过程和影响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但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更多引导学生展开独立思考和分析,提高学生的学习深度和能力。
下节课可通过讲解详细事件案例,加深学生对抗日战争历史的印象和理解。
初中 抗日战争教案

初中抗日战争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抗日战争的基本情况,包括时间、过程和主要战役。
2. 让学生理解抗日战争对中国和世界的意义。
3.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惜和平的情感。
教学重点:抗日战争的基本情况、主要战役和中国在抗日战争中的贡献。
教学难点:抗日战争对中国和世界的意义。
教学准备:教材、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抗日战争的背景,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抗日战争会发生。
2. 学生分享自己对抗日战争的了解。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抗日战争的基本情况,包括时间、过程和主要战役。
2.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抗日战争中的重要战役,如卢沟桥事变、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等。
三、课堂讨论(10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抗日战争对中国和世界的意义。
2. 每个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总结抗日战争对中国和世界的贡献。
四、案例分析(15分钟)1. 教师展示抗日战争中的英雄人物案例,如杨靖宇、赵一曼等。
2. 学生分析英雄人物的特点,如勇敢、坚定、无私等。
3. 教师引导学生从英雄人物身上汲取正能量,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抗日战争的历史记忆,提醒学生珍惜和平。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和平的珍惜。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参观抗日战争纪念馆,加深对抗日战争的了解。
2. 开展抗日战争主题的征文活动,让学生更深入地思考抗日战争的历史意义。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介绍抗日战争的基本情况、主要战役和中国在抗日战争中的贡献,让学生了解历史的记忆,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教学效果。
同时,教师也要注重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历史,珍惜和平,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初中历史《抗日战 争》专题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抗日战争》专题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学生能够了解抗日战争的爆发背景、主要战役和重要历史事件。
(2)掌握抗日战争的发展阶段和最终胜利的原因。
(3)培养学生分析历史资料、提取有效信息和总结归纳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看历史影像、阅读文献资料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抗日战争的历史。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合作学习和交流表达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铭记历史,缅怀先烈,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2)使学生认识到和平来之不易,增强维护和平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役,如平型关大捷、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等。
(2)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2、教学难点(1)理解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社会各阶层的抗日态度和行动。
(2)分析抗日战争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抗日战争的基本史实和重要概念,为学生构建知识框架。
2、史料分析法展示历史图片、文献资料等,引导学生分析和解读,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相关问题,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和碰撞。
4、多媒体教学法运用视频、音频等多媒体资源,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关于抗日战争的纪录片片段,如《南京!南京!》中的部分场景,让学生直观感受战争的残酷,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抗日战争。
2、知识讲解(1)抗日战争的爆发背景介绍日本侵略中国的原因,包括经济危机、军国主义思想等。
同时,分析中国当时的社会状况和国内形势。
(2)抗日战争的发展阶段①局部抗战阶段:讲述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等,以及东北抗日义勇军和抗日联军的英勇斗争。
②全面抗战阶段:从七七事变开始,讲解国共合作抗日的形成,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重要战役。
(3)主要战役①平型关大捷:介绍战役的经过和意义,强调这是八路军出师以来打的第一个大胜仗。
②台儿庄战役:分析战役的背景、过程和影响,突出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的英勇表现。
中考历史第四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复习教案新人教版

中考历史第四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复习教案新人教版湖北省安陆市德安初级中学中考历史《第四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复习教案新人教版复习目标[识记]简述九一八事变的史实,知道中国开始了局部抗战,简述七七事变的史实,知道中国全民族抗战从此开始;知道中国军队血战台儿庄和百团大战等史实;日本无条件投降。
[理解]了解西安事变的概况,认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作用;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来为例,认识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
[运用]探讨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并分析抗战胜利的原因。
复习时数:一课时一、九一八事变——局部抗战的开始1、爆发:1931年9月18日,柳条湖事件。
2、结果:日军占领了东北三省,中国开始局部抗战。
二、西安事变1、背景:(1)日军进一步侵略华北,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关头。
(2)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
(3)东北军将领张学良和西北军将领杨虎城,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主张。
(4)蒋介石到西安督促张、杨进攻红军。
2、时间:1936年12月12日。
3、人物:张学良、杨虎城。
4、经过:张、杨联合行动,扣押了蒋介石,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这就是西安事变。
5、解决:中国共产党主张和平解决。
6、意义: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三、全民族的抗战1、卢沟桥事变:(1)时间:1937年7月7日。
(2)概况:日军突袭卢沟桥与宛平守军,中国军队奋起抵抗。
(3)影响:中国军队奋起反击,全民族的抗日战争开始。
2、平型关大捷:1937年9 月,八路军115师在平型关伏击入侵的日军,歼灭日军一千多人,缴获大批军用物资,史称“平型关大捷”。
这是抗战以来第一次大捷。
3、南京大屠杀:(1)1937年12月,日军攻陷南京,日本军队占领南京后六周之内,屠杀平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30多万人。
(2)南京大屠杀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暴行。
4、台儿庄战役:(1)时间:1938年春,日军进攻徐州。
(完整版)初中历史《抗日战争》教案

(完整版)初中历史《抗日战争》教案初中历史《抗日战争》教案 (完整版)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抗日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掌握相关事件和人物的基本信息。
-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批判精神。
-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激发对英雄和先烈的尊敬之情。
二、教学内容1. 抗日战争的背景和起因- 了解中国近代史的动荡局势和列强侵略。
- 掌握九一八事变、淞沪抗战等抗日战争起始事件。
2. 抗日战争的主要阶段和战场- 分析抗日战争的主要阶段,如一二九运动、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等。
- 了解中国和盟国的主要战场,如淞沪、武汉、长沙、平型关等。
3. 抗日战争的重要战役和事件- 介绍抗日战争中的一些重要战役和事件,如百团大战、台儿庄战役、黄桥战役等。
4. 抗日战争的结果和影响- 分析抗日战争后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变化。
- 了解抗日战争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以及国际影响的意义。
三、教学方法- 探究式教学:通过寻找历史资料、讨论和研究案例等方式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和研究的能力。
- 合作研究:组织小组活动,让学生进行合作研究和合作探讨,培养团队协作意识。
- 多媒体辅助:使用幻灯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讲解,使教学更加生动有趣。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抗日战争的背景和起因1. 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近代中国的动荡局势和列强侵略,引起学生思考。
2. 了解九一八事变:介绍事变的经过和影响,让学生意识到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3. 探究活动:学生小组分析抗日战争起因及国内外的反应,提出自己的观点。
4. 小结:总结抗日战争背景和起因,帮助学生形成初步的认知。
第二课时:抗日战争的主要阶段和战场1. 导入:回顾九一八事变,让学生复抗日战争的背景。
2. 探究活动:学生小组分析抗日战争的主要阶段和战场,进行讨论和展示。
3. 多媒体讲解:通过幻灯片和视频介绍一二九运动、战略防御、战略相持等阶段和淞沪、武汉、长沙等战场。
《抗日战争》复习课教案

《抗日战争》复习课教案付庭磊教学目标:知识传授目标:通过本专题的复习,使学生了解抗日战争发展史,掌握中考有关考点。
思想教育目标:通过复习抗日战争史,使学生勿忘国耻,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能力培养目标:通过归纳综合等,提高学生的能力。
重点和难点:重点是考标中涉及到的知识点。
难点是把屋好抗日战争历史的发展线索。
教法:讲练结合,精讲巧练宏观把握,了解线索纵横联系,提高能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复习内容:直接导入抗日战争史专题复习。
二、复习以下内容1、宏观上把握抗日战争史,用“一、二、三”来概括:一指一种矛盾,即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二指两条战线、两个战场,即国民党的片面抗战路线和共产党的全面抗战路线、国民党的正面战场和共产党的敌后战场。
三指三个阶段,即战略防御阶段、战略相持阶段、战略反攻阶段2、微观上把握中考知识点:战略防御阶段(1937.7.7—1938.10)⑴全国性抗日战争开始的时间和标志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时间是:标志是:⑵国民党的正面战场①“八一三”事变时间:地点:②抗战以来中国军队的第一次大捷是:③抗战以来正面战场最大胜利的战役是:指挥者:④1937年日本在南京屠杀中国军民达万人以上。
⑶共产党的敌后战场中共领导全国人民抗战的中心是:战略相持阶段(1938.10--1944)⑴在日本的诱降下,伪国民政府建立建立时间:建立者:日本“部队”在中国制造和投放细菌武器。
⑵国民党的正面战场(消极抗日,积极反共)②枣宜战役中殉国的国民党将领是:③中国派遣军人缅作战,与军配合,痛击了侵缅日军。
⑶共产党坚持敌后抗战百团大战时间:指挥者:意义: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规模最大的战役。
战略反攻阶段(1944—1945.8)⑴分析:中国共产党“七大”召开时间:地点:内容:①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②通过了新的党章,明确规定为党的指导思想;③选举产生了以为首的中央委员会。
意义:指明了抗战胜利后中国的光明前途,为抗战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复习教案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复习教案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复习教案11、九一八事变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占我国东三省。
九一八事变拉开了中国人民局部抗战的序幕。
2、西安事变(1936年12月12日)①张学良,杨虎城联合行动,扣押了蒋介石,实行“兵谏”,通电全国,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最后蒋介石接受了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②意义: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3、卢沟桥事变,又称七七事变1937年7月7日,日军突然进攻卢沟桥,炮轰宛平城,中国守军奋起抵抗,佟麟阁、赵登禹先后为国捐躯。
全国性的抗日战争从此爆发。
4、台儿庄战役1938年春,在李宗仁指挥下,中国军队在台儿庄大败日军,消灭日军一万多人,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重大胜利。
5、百团大战1940年,在彭德怀等指挥下,百团大战给敌人以沉重打击。
百团大战是抗战期间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规模的战役。
6、抗日战争的胜利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1)是中国人民近百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帝国主义斗争的完全胜利。
(2)洗刷了近代以来的民族耻辱,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3)有力的配合和援助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4)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作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
7、南京大屠杀给人类怎样的启示?当今日本右翼势力企图抹杀历史真相的目的是什么?作为中国人应如何看待日本否认历史、修改教科书这一现象?(1)启示:珍惜生命,反对战争,争取和平。
(2)目的:这种行为表明他们不但没有诚意反省战争罪恶,而且企图是日本军国主义复活。
(3)如何看待:他们这种歪曲历史,否定历史的行经,严重伤害了被侵略国人民的感情,不利于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要时刻防范日本军国主义的复活,维护世界和平。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复习教案2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中华民族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全国抗日救亡运动不断高涨。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复习教案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抗日战争的基本情况,包括战争起止时间、参战国家和地区、战争的性质和特点。
2.掌握抗日战争的重要事件,如卢沟桥事变、南京大屠杀、百团大战等。
3.理解抗日战争的历史意义,弘扬民族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抗日战争的基本情况、重要事件和历史意义。
2.难点:抗日战争的性质和特点,以及如何弘扬民族精神。
三、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抗日战争时期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回顾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讲解抗日战争的基本情况(1)时间: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至1945年9月2日日本投降。
(2)参战国家和地区:中国、苏联、美国、英国、法国等26个国家。
(3)战争性质:民族解放战争、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4)战争特点:持久战、消耗战、游击战、战略反攻。
3.讲解抗日战争的重要事件(1)卢沟桥事变:1937年7月7日,日本侵华战争全面爆发。
(2)南京大屠杀:1937年12月13日至1938年1月,日军在南京犯下大屠杀,杀害30万中国人。
(3)百团大战:1940年8月至12月,八路军对日军发起大规模攻势作战。
(4)红色娘子军:抗日战争时期,活跃在海南岛的一支主要由妇女组成的抗日武装力量。
4.讲解抗日战争的历史意义(1)洗雪了中华民族的百年国耻,振奋了民族精神。
(2)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3)推动了中国的社会进步,为新中国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5.互动环节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抗日战争时期的感人故事,弘扬民族精神。
引导学生思考抗日战争给我们的启示,如何珍惜和平、捍卫国家主权、弘扬民族精神。
四、课后作业1.列举抗日战争的重要事件,并简要描述其背景和影响。
2.结合抗日战争的历史,谈谈如何弘扬民族精神,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做贡献。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抗日战争的基本情况、重要事件和历史意义,使学生对抗日战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考察数量以及题型
该单元2009年、2012年未涉及;2008年以选择题、材料题出现,2010年以选择题形式出现。2013年、2014年都是以材料题形式出现。2015年以判断和材料题形式出现。2016年选择题、材料分析题。
2、考察分值及考点
2008年2+1分,考察百团大战、近代台湾回归。
(1)请举一例史实说明国共两党之间“分则两伤”。(2分)
(2)国共之间“合则两利”,请问第二次国共合作取得的最大成果是什么?(2分)
5、1937年12月,日本在中国战场还犯下了哪一反人类的暴行?(2分)
6.“以下犯上,促成民族团结”.这句话适合评价下列哪一事件( )
A.四•一二反革命政变B.南昌起义C.西安事变D.七七事变
根据近年长沙中考命题特点和规律预计:本单元中考出现频率相对来说适中,间歇性的出考题;特别是对“抗日战争”的名称,6年考了3年,单元复习时应注重整体性。
教学反思
4、南京大屠杀:1937年12月日军攻陷南京后,进行了长达6个星期灭绝人性的大屠杀,被屠杀的多达30多万人,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暴行。认识:反映了日本法西斯侵略者十分野蛮、灭绝人性。
5、(1)台儿庄大捷:1938年春,李宗仁指挥,中国抗战以来正面战场的重大胜利。
(2)百团大战:1940年8月,彭德怀,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
A.国共十年内战时期B.抗日战争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D.改革开放新时期
3.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以后,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开始了。(T)
4.国共关系是指中国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关系。国共双方从20世纪20年代起多次对抗与合作,深刻影响着中国政治与两岸关系,是中国近现代史的缩影。历史证明:国共之间“合则两利,分则两伤”。结合所学知识,探究下列问题:
②经过:1936年12月12日,伟大的爱国者张学良、杨虎城扣押了蒋介石,实行“兵谏”。他们通电全国,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
③结果: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④意义:标志国共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3、七七事变(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标志日军全面侵华和中国全面抗战的开始。
7、理解: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1)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9月2日正式签署投降书。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规定割台湾给日本。1945年10月25日台湾回到祖国怀抱,宣告了日本侵略者在台湾50年殖民统治的结束。
(2)意义:①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②它洗刷了民族耻辱,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③中国的抗日战争,对彻底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和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
2010年3分,考察抗日战争的名称。
2011年2+2+2分,考察九一八事件、西安事变、抗日战争的名称。
2013年2+2分,考察抗日战争的名称、日本侵华。
2014年2分, 考察台儿庄战役的意义
2015年4分,考察九一八和西安事变;南京大屠杀
2016年5分,考察西安事变、抗日战争的意义
3、2017命题趋势
6、识记:中共“七大”的主要内容
(1)时间:抗日战争胜利前夕(1945年4,延安)
(2)内容:①大会主要讨论夺取抗战胜利和胜利后中国将走什么道路的重要问题。②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3)意义:大会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
实施教学过程设计
一、考标解读
1、识记:九一八事变
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关东军炸毁南满铁路柳条湖的一段路轨,以此为借口,占领沈阳城,历史上称为九一八事变。中国开始了局部抗战。由于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日军占领沈阳城,东北三省沦陷。
2、理解:西安事变(1936年12月12日)
①背景:民族危机加深,全国抗日浪潮感召、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推动;
(3)取胜原因:①中国的抗战是正义的战争;②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实行了全民族的抗战(根本)③得到了世界反法西斯国家和海外华侨的支援等。
二、中考真题
1.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最大规模的战役是( )
A.平型关战役B.台儿庄战役C.长沙战役D.百团大战
2.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有一段誓词:“为了民族,为了国家,为了同胞,为了子孙,血战到底!”誓词反映的情境应出现在下列哪一历史时期( )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科目Leabharlann 历史年级初三班级
时间
年 月 日
课题: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教学目标
识记:1、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开始了局部抗战
2、1937年日本发动七七事变,中国开始了全民族抗战
3、中共“七大”的主要内容
教材分析
理解:1、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的意义
2、南京大屠杀
3、血战台儿庄和百团大战
运用: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