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种基本颌位的解剖关系与临床意义

合集下载

简述上、下颌骨重要的解剖结构及其主要临床应用。

简述上、下颌骨重要的解剖结构及其主要临床应用。

简述上、下颌骨重要的解剖结构及其主要临床应用上颌骨和下颌骨是人体颅骨的一部分,它们在口腔和面部解剖学中具有重要的功能和临床应用。

下面是它们的主要解剖结构和临床应用的简述:1.上颌骨(Maxilla):•颧骨突起(Zygomatic process):与颧骨相接,形成颧上裂(Superior orbital fissure),通过该裂隙部分神经和动脉进入眼眶。

•上颌突(Maxillary tuberosity):与颞骨关节(Temporomandibular joint)相连,形成颞下裂(Inferiororbital fissure),通过该裂隙进入颌面区域的神经和血管。

•鼻底板(Nasal floor):构成鼻腔的一部分,与上颌突相邻,其上方为眶下突凹(Infraorbital groove),通过该凹进入上颌窦。

•上颌窦(Maxillary sinus):位于上颌骨内部,是一对空腔,与上颌齿根相邻,常被用于牙科和颌面外科的手术操作。

主要临床应用:•牙科手术:上颌骨与牙齿紧密相关,上颌骨的解剖结构和形态对牙科手术操作(如拔牙、种植牙等)具有重要影响。

•颌面外科手术:上颌骨手术广泛应用于颌骨异位、上颌窦提升等治疗。

•面部重塑手术:面部整形手术往往需要考虑上颌骨的形态和结构,以达到美容的目的。

2.下颌骨(Mandible):•下颌体(Mandibular body):构成下颌骨的主体部分,有牙齿的牙槽以及颌下裂(Mental foramen)穿过该部位。

•下颌角(Mandibular angle):下颌骨的上后部分,与颞骨关节相连接。

•下颌支(Mandibular ramus):从下颌角向上延伸,与颞骨的关节突相接。

主要临床应用:•口腔外科手术:下颌骨手术用于牙齿拔除、牙槽外科手术等。

•颌面外科手术:下颌骨手术在下颌骨异位、下颌骨矫正等方面具有重要应用。

•面部外伤:下颌骨是面部主要支撑结构之一,面部骨折时往往需要进行下颌骨的修复手术。

简述下颌基本颌位及相互关系

简述下颌基本颌位及相互关系

简述下颌基本颌位及相互关系颌位是指下颌骨在正常咬合状态下的位置和相对关系。

下颌基本颌位是指下颌骨在咬合时的最佳位置,也是下颌骨在正常咀嚼和说话过程中的基本位置。

下颌基本颌位的正确与否对于咀嚼、说话、面部外形和牙齿的健康都具有重要影响。

下颌基本颌位的形成与下颌关节的功能密切相关。

下颌关节是人体最复杂的关节之一,由下颌骨头骨突和颞骨关节窝之间的关节盘组成。

下颌关节通过肌肉、韧带和神经的协调作用,使下颌骨能够进行上下、左右和前后的运动,从而保证咀嚼和说话功能的正常进行。

在下颌基本颌位中,下颌骨头骨突与颞骨关节窝之间的关节盘位于最佳位置,下颌关节处于最稳定的状态。

此时,上下颌齿之间的咬合能够保持最佳的配合关系,牙齿的力学功能得到最佳发挥。

同时,颌骨肌肉的张力和平衡也处于最佳状态,使得咀嚼和说话过程中的肌肉协调更加协调和有效。

下颌基本颌位的正确与否对于面部外形和牙齿的健康也有重要影响。

在正确的下颌基本颌位中,面部轮廓和下颌角度呈现出美观和和谐的状态。

牙齿在咬合时能够保持稳定的位置和配合关系,避免了牙齿错颌和咬合不正的问题。

然而,由于个体差异和生理因素的影响,很多人在咬合时并不能完全达到正确的下颌基本颌位。

一些人可能存在下颌前突、下颌后缩、下颌偏位等问题。

这些问题可能会导致咀嚼和说话功能的异常,面部外形的不协调以及牙齿的不正常磨损和错颌等问题。

针对下颌基本颌位的问题,口腔正畸和口腔修复等领域的专业人士可以通过综合考虑面部形态、牙齿位置和功能等因素,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矫正器矫正、正畸手术和修复重建等。

通过调整下颌骨和牙齿的位置,使其达到最佳的基本颌位,从而改善咀嚼、说话和面部外形等方面的问题。

然而,治疗下颌基本颌位问题需要综合考虑个体的生理和功能特点,因此治疗方案需要因人而异。

专业的口腔医生会根据个体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并通过定期检查和调整来确保治疗效果的稳定和持久。

下颌基本颌位是下颌骨在正常咬合状态下的最佳位置,对于咀嚼、说话、面部外形和牙齿健康等方面都具有重要影响。

口腔解剖生理学(牙合)与颌位知识点

口腔解剖生理学(牙合)与颌位知识点

口腔解剖生理学(牙合)与颌位知识点(牙合)的生长发育建(牙合)的动力平衡及影响因素牙列正常位置和正常(牙合)关系有赖于适宜的动力平衡,即作用于牙列的向前力与向后力的平衡,向内力与向外力的平衡。

(牙合)咀嚼压力周围肌肉压力前后的动力平衡1)向前的动力:①颞肌、咬肌、翼内肌、翼外肌收缩所发出的咀嚼力。

②舌肌向前,上下颌骨发育中皆有在其后缘增生新骨的倾向。

2)向后的动力:主要来自唇颊肌,如口轮匝肌、提上唇肌、降下唇肌、提口角肌、颧肌、颊肌及颏肌等。

内外的动力平衡上、下牙列内侧有舌肌的力量,外侧有唇颊肌的力量,达到内外动力平衡。

这种平衡不仅促进上、下颌骨适当地向前发育,也可促进牙弓向侧方发育。

在内外动力平衡状态适宜时,牙列的宽度发育正常。

上下的动力平衡上、下牙列间正常的尖窝嵌合关系,制约着每一牙齿的上下方向位置关系,使之保持稳定。

如牙列发生缺损而未及时修复,则缺损部位的上下动力平衡将遭到破坏,牙齿发生移位(倾斜、伸长等),必然对(牙合)接触关系产生影响。

(牙合)的发育阶段及影响因素建(牙合)6个月乳牙(牙合)2.5岁~6岁替牙(牙合)6岁~12岁恒牙(牙合)12岁以后乳牙(牙合)特点乳牙早期乳牙晚期2.5~4岁4~6岁牙排列紧密无间隙牙排列不紧密有间隙无显著磨耗显著磨耗乳牙位置较正覆(牙合)较深覆盖较小深覆(牙合)减小上、下颌第二乳磨牙的远中面彼此相齐下颌第二乳磨牙移至上颌第二乳磨牙的稍前方(近中)混牙(牙合)(替牙(牙合))特征替牙期暂时性错(牙合)(1)上唇系带位置过低(2)中切牙间间隙(3)中切牙、侧切牙牙冠偏远中(4)暂时性前牙拥挤(5)暂时性远中(牙合)(6)暂时性深覆(牙合)早期恒牙(牙合)特征在替牙期,大多数恒牙已经建(牙合),只余第二、第三恒磨牙。

第二恒磨牙约在12~14岁萌出,其所占的位置间隙,大部分是由于面部的前2/3向前增长,小部分则由面部的后1/3向后方增长所获得。

第三恒磨牙约在17~21岁之间萌出,其萌出位置的获得与第二恒磨牙相同。

三种基本颌位概念及关系

三种基本颌位概念及关系

三种基本颌位概念及关系
三种基本颌位是指牙尖交错位、后退接触位和正中关系位,以下
是它们的概念及关系:
1. 牙尖交错位(ICP):也称正中颌位,指上下颌牙尖交错,达到最广泛、最紧密接触时的颌位。

此时上下牙列的尖窝关系完全对应,前、后牙都保持着正常的覆合覆盖关系。

2. 后退接触位(RCP):指从牙尖交错位开始,下颌向后下移动
约 1mm 左右,后牙牙尖斜面部分接触,前牙不接触时的颌位。

3. 正中关系位(CR):指下颌处于正中关系时的颌位,此时上下
颌牙列间无牙合接触,上下颌骨间的位置关系称为正中关系。

三者的关系如下:
1. 正中关系位与后退接触位:两者是同一个位置,后退接触位是
正中关系位的一种表现形式。

2. 正中关系位与牙尖交错位:两者是一对调节性关系,正中关系
位是可以重复的、稳定的,而牙尖交错位是可变的。

在正中关系位时,下颌可以做前伸、侧方运动,回到正中关系位时,下颌又回到原来的
位置。

如果正中关系位与牙尖交错位协调,则两者的位置是一致的;
如果不协调,则两者的位置不一致。

三种基本颌位在口腔功能和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了解它们的概念及关系对于口腔医学的学习和临床实践都非常重要。

口腔生理—颌位(口腔解剖生理学课件)

口腔生理—颌位(口腔解剖生理学课件)

下颌姿势位(MPP)
定义: 头直立,两眼平视前方,口腔无功能活动 下颌处于休息状态时的位置。
息止合间隙(free way space) 下颌姿势位时,上下牙无接触,上下颌牙之间 保持一个前大后小的楔形间隙。 垂直距离:鼻底到颏点之间的面下1/3高度 space)
前提:牙尖交错合存在(牙位) 正常标志: 口颌系统协调 合 肌肉 关节 正中合位(COP)
正常牙尖交错位的特点
牙尖交错合位于颌面部中央,牙列与咬 合都是很规范的,牙列中线与颌面部一 致,与唇系带一致。
两侧TMJ对称。 两侧咀嚼肌张力均等,下颌运动无偏斜。
牙尖交错位正常的标志。
正常牙尖交错位的特点
尖牙 3对¯34颊外展隙 ¯3对23舌外展隙
合关键:第一磨牙的咬合关系
牙尖交错牙合
正常标志:
1.上下牙列中线对正 2.每牙都与对颌的两牙相对应接
触(除8 ▔1) 3.尖牙关系正常 4.第一磨牙为中性关系 5.前后牙的覆合覆盖正常
牙尖交错牙合
异常情况 错合:形态学异常 安式I类错合---- 面型正常
关系正常
第一磨牙
安式II类错合
面型 下颌后缩 上下颌第一磨牙为远中合关系 II类I分类:上颌切牙唇向倾斜 II类II分类:上颌切牙舌向倾斜
安式III类错合
面型 下颌前伸 第一磨牙为近中合关系
牙尖交错合
乳牙期(2.5岁~6岁)
早期(2.5岁~4岁)特征:
1.牙齿排列紧密无间隙 2.牙冠直立,无尽远中向及颊舌向的倾斜 3.牙合曲线不明显 4.上下颌第二乳磨牙的远中面成垂直平面(平齐末端)
4+5<IV+V 5.前牙轻度拥挤:4+5<IV+V 6.暂时性深覆合:5 7 建牙合,

《口腔医学基础》颌面部解剖教学资料

《口腔医学基础》颌面部解剖教学资料

《口腔医学基础》颌面部解剖教学资料口腔医学基础-颌面部解剖教学资料1. 颌面部的概述- 颌面部是人体头部的一部分,包括颌骨、面骨、口腔、牙齿和相关的组织结构。

- 颌面部的解剖结构复杂,包括骨骼、肌肉、血管、神经、淋巴系统等。

2. 颌骨的解剖- 颌骨是颌面部的骨骼基础,分为上颌骨和下颌骨。

- 上颌骨位于上颌部,通过连结上齿槽骨形成上颌骨裂,与其他头颅骨骼相连。

- 下颌骨位于下颌部,是唯一能活动的颅骨,通过关节与颅底相连。

3. 面骨的解剖- 面骨位于颌骨下方,包括颧骨、眶骨、鼻骨等。

- 面骨的结构与颌骨紧密相连,共同构成面部的外形。

- 面骨的解剖结构决定了面部的外貌特征。

4. 口腔的解剖- 口腔是颌面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口腔腔隙、口腔黏膜、舌、牙齿等。

- 口腔黏膜覆盖口腔内部的黏膜组织,具有保护口腔组织的功能。

- 舌是口腔中的肌肉器官,参与咀嚼、吞咽和发音等功能。

5. 牙齿的解剖- 牙齿是口腔中的硬组织结构,用于咀嚼食物和发音。

- 牙齿由牙冠和牙根组成,牙冠露在口腔中,牙根嵌入牙槽骨中。

- 牙齿的种类包括前牙、犬牙、前臼齿和后臼齿等。

6. 相关组织结构- 颌面部还包括颌面肌肉、颌面血管、颌面神经和颌面淋巴系统等。

- 颌面肌肉参与咀嚼、表情和发音等活动。

- 颌面血管供应颌面部的血液,颌面神经负责传递感觉和运动信号。

- 颌面淋巴系统参与免疫反应和废物排出等功能。

以上是《口腔医学基础》颌面部解剖教学资料的简要内容介绍。

颌面部的解剖结构复杂,了解颌面部的解剖对于口腔医学的学习和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颌位及下颌三个基本颌位的概念

颌位及下颌三个基本颌位的概念

颌位及下颌三个基本颌位的概念颌位是指牙齿上下颌之间的关系。

正常情况下,牙齿的上下颌之间应该是恰当的,这就是正常颌位。

如果牙齿的上下颌关系不恰当,那么就会出现不同的颌位问题。

颌位问题包括开颌、深覆盖、前牙覆盖、中颌覆盖等。

开颌是指下颌偏后,牙齿不闭合。

深覆盖是指上下牙齿过多地重合,上颌骨高于下颌骨。

前牙覆盖是指上前牙稍微遮盖住下前牙。

中颌覆盖是指上后牙和下后牙正常牙合时,上齿稍微偏向内侧,裂隙不一致。

而下颌三个基本颌位是指正常咀嚼、说话时,下颌的三种不同的位置。

上颌骨和下颌骨在不同颌位下的相互关系也不同。

第一种基本颌位是咀嚼时的颌位,又称为闭合颌位或者牙合颌位。

这种颌位是下颌最向上或者最后的颌位。

在这个颌位下,上下牙齿尽可能接触,咀嚼时切割、磨碎食物。

第二种基本颌位是说话时的颌位。

又称为前伸颌位。

这种颌位下,上下牙齿并未完全接触,下颌向前、向下移动,双唇开合,舌根向上挤压,使得发音更加清晰。

同时这种颌位下,上齿和下齿之间对切牙色丘的位置处于最佳匹配状态,也就是说,语音发音更为准确。

第三种基本颌位是静息时的颌位。

又称为自然颌位或正常颌位。

这种颌位下,下颌稍微向下,不过上下齿骨并未接触、咀嚼或者说话,口中也没有食物等。

静息时的颌位,可以通过口颌关节关系的平衡来维持牙齿矫正的稳定性。

总体来说,正确的颌位对于人类的生活和健康都是至关重要的。

对于颌位问题,人们可以通过正颌外科、牙齿矫正等方式进行纠正,提高口腔健康和自信心。

四种基本颌位的解剖关系与临床意义

四种基本颌位的解剖关系与临床意义

曰 是容是相当丰富的 , 大体上可分为口腔医学基础 、口腔预防医学 、口腔临床医学等三大领域 。

其 中与临床诊疗密切相关的是口腔颌面外科 、 口腔正畸 、 口腔修复及口腔内科学这四大临床学科[1 ]。

口腔医学中各二级学科之间的关系是紧密而复杂的 。

但所有口腔医学的二级临床学科进行诊疗实践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却是一致的 , 即为患者恢复更好的口颌系统的生理功能,并尽 可能恢复协调美观的解剖形态结构 。

口颌系统的功能是 :咀嚼、吞咽 、言语和维持正常的颌 面形态等 。

其中最基本的 , 也是维持人类之生存首要的功能当然是咀嚼 。

而咀嚼的实现势必涉及牙合及下颌的运动 , 下颌运动时就会产生下颌骨相对于上颌骨或颅骨的位置变化, 此即颌位 的变化 。

因此研究最基本的可重复的几个颌位之间的解剖关系及其临床意义就可以将口腔医 学的各二级临床学科进行有机的串联 ,从而有利于临床实践中各学科之间的合作 , 最终使经过 治疗的口颌系统的生理功能和形态结构达到协调舒适与美观稳定的统一 。

1 ICP 、RCP 、 MCP MPP 的解剖关系下颌的位置,即颌位,从理论上讲有无数个,对其所有的位置变化进 行研究不但不可能 ,而且毫无医学意义 。

正常生理功能中的颌位值得研究的仅仅是指重复性好 的少而又少的几个,即牙尖交错位 (ICP )、后退接触位(RCP )、肌接触位(MCP 和下颌 姿势位 (MPP ), 四者之间的解剖关系甚为微妙和复杂 [2]。

ICP 是由牙尖交错牙合 (ICO )所决定的,因此又称为牙位 [3:。

RCP 由韧带的可退让性决定又称为韧带位,属于物理性定 位。

MCP 与升颌肌的收缩密切相关而又称被为肌位 (MP ) 。

MPP 是下颌及颌周诸肌无主动功 能状态下的下颌位置,因此又称为息止颌位。

正常情况下由RCP 调到ICP 时存在着自由正 中域,即由RCP 到ICP 时,后牙呈对称而均匀的接触,水平向无偏斜或偏斜不超过 0.5〜 1.0mm ,无单侧咬合性接触,二者之间是以前后向为主的位置关系约 1mm,此即所谓的’二门综合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医学学科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口腔医学(stomatology) 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医学学科。

它所包含的内容是相当丰富的,大体上可分为口腔医学基础、口腔预防医学、口腔临床医学等三大领域。

其中与临床诊疗密切相关的是口腔颌面外科、口腔正畸、口腔修复及口腔内科学这四大临床学科[1]。

口腔医学中各二级学科之间的关系是紧密而复杂的。

但所有口腔医学的二级临床学科进行诊疗实践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却是一致的,即为患者恢复更好的口颌系统的生理功能,并尽可能恢复协调美观的解剖形态结构。

口颌系统的功能是:咀嚼、吞咽、言语和维持正常的颌面形态等。

其中最基本的,也是维持人类之生存首要的功能当然是咀嚼。

而咀嚼的实现势必涉及牙合及下颌的运动,下颌运动时就会产生下颌骨相对于上颌骨或颅骨的位置变化,此即颌位的变化。

因此研究最基本的可重复的几个颌位之间的解剖关系及其临床意义就可以将口腔医学的各二级临床学科进行有机的串联,从而有利于临床实践中各学科之间的合作,最终使经过治疗的口颌系统的生理功能和形态结构达到协调舒适与美观稳定的统一。

1 ICP、RCP、MCP、MPP的解剖关系下颌的位置,即颌位,从理论上讲有无数个,对其所有的位置变化进行研究不但不可能,而且毫无医学意义。

正常生理功能中的颌位值得研究的仅仅是指重复性好的少而又少的几个,即牙尖交错位(ICP)、后退接触位(RCP)、肌接触位(MCP)和下颌姿势位(MPP),四者之间的解剖关系甚为微妙和复杂[2]。

ICP是由牙尖交错牙合(ICO)所决定的,因此又称为牙位[3]。

RCP由韧带的可退让性决定又称为韧带位,属于物理性定位。

MCP与升颌肌的收缩密切相关而又称被为肌位(MP)。

MPP是下颌及颌周诸肌无主动功能状态下的下颌位置,因此又称为息止颌位。

正常情况下由RCP调到ICP时存在着自由正中域,即由RCP到ICP时,后牙呈对称而均匀的接触,水平向无偏斜或偏斜不超过0.5~1.0mm,无单侧咬合性接触,二者之间是以前后向为主的位置关系约1mm,此即所谓的“二位”。

ICP、MCP正常情况下是一致的,意即下颌由MPP沿着肌力闭合道闭合至上下牙刚有接触时下颌的位置正好就是ICP,而并无个别牙或少数牙的接触(早接触),此即所谓:牙位肌位的协调一致。

而MPP是通过正常的肌力闭合道与ICP或MCP发生联系的[4]。

正是ICP、RCP、MCP、MPP四者之间的可重复的解剖关系才保证了咀嚼过程中成千上万次的颌位变化,在舒适行使功能的同时而又不致于导致整个口颌系统的功能或结构的紊乱[5]。

因此临床各科在治疗、修复或正畸、手术过程中维持或修正ICP、RCP、MCP、MPP之间的解剖关系是至关重要的,否则就会导致各种医源性的口颌系统的功能甚或结构上的紊乱。

2 ICP、RCP、MCP、MPP的临床意义 2.1 ICP的临床意义正常的ICP可以保证上下颌牙尖窝交错式最紧密,最广泛的牙合接触,从而增大了牙合的咀嚼面积利于提高咀嚼效率;同时也有利于牙合力的分散而避免个别牙或少数牙的牙周创伤;另外,由于ICP的存在,纵然有个别牙缺失也不至于使对颌牙完全丧失功能,还可避免邻牙和对颌牙在短时间内发生倾斜移位和牙合向伸长。

这样就为临床及时修复提供了时间上的保证。

[!--empirenews.page--] 2.2 RCP的临床意义当全口牙或多数牙缺失时,由ICO决定的ICP也将随之难以确定或消失。

而由韧带决定的RCP却不是如此,仍然可以在全口牙缺失的情况下被准确的获取,这在义齿修复中的作用和意义是不可替代和必须的。

如此才使我们为全口牙缺失的患者重建合乎功能和美观的义齿性咬合成为可能。

2.3 MCP的临床意义 MCP与ICP是否一致直接关系到口颌系统的功能是否正常。

正是因为MCP的存在我们才可以判定天然牙合或义齿重建牙合可能存在的早接触、牙合干扰等牙合紊乱,从而准确的去除之。

与此同时,我们还可以参照ICO的异常与否来推断ICP、MCP之间的不调之原因是在于牙合的紊乱,还是在于肌功能的异常。

2.4 MPP的临床意义 MPP是由下颌骨本身的重力和升颌肌的牵张反射所决定的。

正常的MPP可以使面部表情自然美观,并可使功能状态下可能造成的口颌系统内的尚无临床症状的微小创伤(如关节内)有足够的休息期进行修复,实际上人类的牙合接触在24h内也才17min左右而已。

另外,MPP还是全口义齿修复中确定垂直距离(VD)的重要参考因素。

3 小结综上所述,ICP、RCP、MCP、MPP之间的解剖关系是复杂和至关重要的。

正是它们之间协调的交替变化贯穿于下颌运动的始终,
才使口颌系统得以舒适自然行使功能的同时,而又不发生各种紊乱症状[6]。

因此口腔医学各临床专科进行治疗的目的应是恢复已遭破坏的四种颌位之间的解剖关系,临床医师认识ICP、RCP、MCP、MPP之间的解剖关系和临床意义对指导临床实践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