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阅读附答案

合集下载

《好读书》阅读练习及答案

《好读书》阅读练习及答案

《好读书》阅读练习及答案好读书贾平凹好读书就得受穷。

心用在书上,便不投机将广东的服装贩到本市来赚个大价,也不取巧在市东买下的肉鸡针注了盐水卖到市西;车架后不会带单位几根铁条几块木板回来做做沙发,饭盒里也不捎工地上的水泥来家修个浴池。

钱就是那几张没奖金的工资,还是抠着买涨了价的新书,那就只好穿不悦人目的衣衫,吸让人发呛的劣烟、吃大路菜,骑没铃的自行车。

但小屋里有四架五架书,色彩之斑斓远胜过所有电器,读书读得了一点新知,几日不吃肉满口中仍是余香。

手上何必戴那么重的金银,金银是矿,手铐也是矿嘛!老婆脸上何必涂那么厚的脂粉,狐狸正是太爱惜它的皮毛,世间才有了打猎的职业!都说当今贼多,贼却不偷书,贼便是好贼。

他若要来,钥匙在门框上放着,要喝水喝水,要看书看书,抽屉的作家证中是夹有两张国库券。

但贼不拿,说不定能送一张字条:“你比我还穷?!”三百年后这字条还真成了高价文物。

其实,说穷也不是穷到要饭,出门还是要带十元钱的,大丈夫嘛,视钱如粪土,它就只能装在鞋壳里头。

好读书就别当官。

心谋着书,上厕所都尿不净,裤裆老是湿的,哪里还有时间串上级领导的家去联络感情,也没有钱,拿什么去走通关关卡卡?即使当官,有没有整日开会的坐功?签发的文件上,能像在新书上写读后感一样随便?或许知道在顶头上司面前要如谦谦后生。

但懒散惯了,能在拜会时屁股只搭个沙发沿儿?也懂得猪没架子都不长,却怎么戏耍成性突然就严肃了脸面?谁个要整,要防谁整,能做到喜怒不露于色?何事得方,何事得圆,能控制感情用事?读书人不反对官,但读书人当不了好官,让猫拉车,车就会拉到床下。

那么,住楼就住顶层吧,居高却能望远,看戏就坐后排吧,坐后排看不清戏却看得清看戏的人。

不要指望有人来送东西,也不烦有人寻麻烦,出门没人见面笑,也免了有朝一日墙倒众人推。

好读书必然没个好身体。

一是没钱买蜂王浆,用脑过度头发稀落,吃咸菜牙齿好肠胃虚寒;二是没权住大房间,和孩子争一张书桌,心绪浮躁易患肝炎;三是没时间,白日上班,晚上熬夜,免不了神经衰弱。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古人谈读书》拓展阅读题及答案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古人谈读书》拓展阅读题及答案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古人谈读书》拓展阅读题及答案一、阅读短文《古人谈读书(两则)》,按要求作答。

古人谈读书(两则)聪与敏①,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不学者,自败者也。

昏与庸②,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 [清] 彭端淑“破”与“有神”三字③,全是教人读书作文之法。

盖④破其卷,取其神,非囫囵用其糟粕⑤也。

蚕食桑而吐者丝,非桑也;蜂采花而所酿者蜜,非花也。

读书如吃饭,善吃者长精神,不善吃者生痰瘤⑥。

—— [清] 袁枚(选自《小学古诗文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注释]①聪与敏:聪明和敏捷。

②昏与庸:迟钝和平庸。

③“破”“有神” 出自杜甫诗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④盖:句首语气词,含有推论的意味。

⑤糟粕:酒糟、豆渣之类粗劣的东西。

这里比喻书中无用或不好的东西。

⑥痰瘤:一种疾病,多因痰瘀积聚而成。

1.根据意思写出文中的汉字或词语。

(1)依靠、凭借。

()(2)限制、阻碍。

()(3)自求上进。

()(4)形容整个儿。

这里有不仔细咀嚼、消化的意思。

()2.把下列句子改写成现代汉语。

(1)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不学者,自败者也。

(2)盖破其卷,取其神,非囫囵用其糟粕也。

3.读画线句子,这句话通过形象的比喻说明了什么?4.这两位名人的话各表达了怎样的读书观点?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吧。

彭端淑:袁枚:参考答案:1.(1)恃(2)限(3)自力(4)囫囵2.(1)聪明和敏捷,可以依靠也不可以依靠;凭借自己的聪明和敏捷而不去学习,是自己败坏自己的人。

(2)读烂了书卷,汲取其中的精华,不是整个儿吞下去,采纳它的糟粕。

3.示例:这句话说明我们在学习前人的知识时,不要死学,而要通过自己的认识和经验进行加工,进行创造和升华。

4.示例:彭端淑的观点是人的智力有高下之分,但智力不是学习好坏的关键所在,更重要的是要孜孜不倦地学习,去力求上进。

袁枚的观点是读书时应汲取精华,扬弃糟粕,这正是古人“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精髓所在。

《读书:目的和前提》同步练习(含答案)

《读书:目的和前提》同步练习(含答案)

《读书:目的和前提》同步练习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1.下面一段文字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读书,认识古今有思想的人,让我们生活在更广阔的时间和空间里,生活在更加广阔的思想世界里。

读历史,让我们突破自己狭隘的视角,站在社群、民族、国家以至文明的角度,了解文明的变迁、社会的兴衰。

宋太宗赵光义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曾召集文人学者编写了卷帙浩繁的百科全书《太平御览》。

该书编成后,尽管国事繁忙,宋太宗还是坚持每天阅览三卷。

有时因事耽误了,他还要在闲暇时再补上。

有人认为他实在太辛苦了,他说:“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

”A.yì zhì xiá juànB.yì chì xiá ju nC.ài zhì xiá juànD.ài chì xiá ju n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①佳节来临之际蓝田县各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迎接充满希望的2019年。

②小明和小强息息相通,都喜欢武术,在大学不约而同地报名参加了武学社。

③在王警官的帮助下,李叔叔改掉了一劳永逸的恶习,将小卖部的生意打理得井井有条。

④经典小说的情节没有展开前,势必有很大的篇幅交代背景,需要用耐心去拨开迷雾,才能渐入佳境,最后豁然开朗。

⑤出生于国画世家,又深入研习了西洋画,深得中西艺术精髓的他,在作品中表现出放荡不羁的画风,充分展现了他的个性。

⑥华春莹说:“任何一个有正常判断力的人都能看清此事本质。

希望加方能看清楚,做出正确的选择,不要做火中取栗的事情。

”A.①③④ B.②③⑤ C.①②⑥ D.④⑤⑥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①我们的经典诗文,浩如烟海,如夏日的繁星,闪烁着夺目的光彩;我们的传统美德,经久不衰,如春日的鲜花,散发着浓郁的芳香。

古代诗歌法式善《读书》阅读练习及答案(云南昆明2023学年高三上开学考)

古代诗歌法式善《读书》阅读练习及答案(云南昆明2023学年高三上开学考)

2.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上)开学考试语文试卷(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5.(9分)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各题。

读书其二(节选)法式善读书如树木,不可求骤长。

植诸空山中,日来而月往。

露叶既畅茂,烟条渐苍莽。

此理木不知,木乃遂其养。

我读古人书,辄作古人想。

掩卷了无得,心中时快快。

忽然古明月,照见天怀朗。

前境所造非,后境改观倘。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前八句侧重说理,后八句现身说法,由理人情,展现作者读书时的所思所感。

B.五六句描写树叶在露水的滋润下旺盛而繁茂,而青翠的枝条渐渐呈现出萧条的景象。

C.“忽然”用词精妙,凸显出诗人在读书的过程中由“快快”到开阔明朗的心境变化。

D.末尾将“前境”与“后境”对比,揭示读书或许能使人改变看法、呈现新貌的道理。

(2)诗歌前八句运用比喻托物明理,给人以读书的启示,请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6.(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十二章》中“,”两句,既强调了榜样的重要作用,又强调了自我反思的意义。

(2)贾谊《过秦论》中写秦始皇命蒙恬“,”对“胡人”起到了震慑作用。

(3)黄庭坚《登快阁》中“,”一联,借“落木”描绘了一幅辽阔的画面,与杜甫《登高》中含“落木”意象的一联有异曲同工之妙。

5.(1)B(2)①以植树设喻,植树不可求骤长,读书也不能急于求成。

②给人以读书要循序渐进、日积月累的启示。

6.(1)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2)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3)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读书》阅读练习及答案

《读书》阅读练习及答案

读书感谢我的母亲,在我四、五岁的时候,在我百无聊赖的时候,把文字这把钥匙,勉强地塞在我手里到了我七岁的时候,独游无伴的环境,迫着我带着这把钥匙,打开了书库的大门。

门内是多么使我眼花缭乱的画面呵!我一跨进这个门槛,我就出不来了!我记得我首先得到手的是《三国演义》和《聊斋志异》,这里我只谈《聊斋志异》。

《聊斋志异》真是一本好书,每一段故事,多的几千字,少的只有几百字其中的人物,是人、是鬼、是狐,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每个“人”都从字上站起来了!看得我有时欢笑,有时流泪,母亲说我看书看得疯了。

不幸的是《聊斋一部新书时,才把故事的情节拼全了。

我还看了许多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说部丛书”。

其中就有英国名作家迭更斯的《块肉余生述》,也就是《大卫·考伯菲尔》,我很喜欢这本书!译者林琴南老先生,也说他译书的时候,被原作的情文所感动而“笑啼间作”。

我记得当我反复地读这本书的时候,当可怜的大卫,从虐待他的店主出走,去投奔他的姨婆,旅途中饥寒交迫的时候,我一边流泪,一边掰我手里母亲给我当点心吃的小面包,一块一块地往嘴里塞,以证明并体会我自己是幸福的!有时被母亲看见了,就说,“你这孩子真奇怪,有书看,有东西吃,你还哭!”事情过去几十年了,这一段奇怪的心理,我从来没有对人说过!(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面的词语。

①百无聊赖:②眼花缭乱:(2)文章为了表现“我”酷爱读书写了哪几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3)文中画线的句子表现了什么?(4)文章最后一段“流泪”、“掰”和“塞”表达了我当时怎样的心理?(5)你在读书的过程中有哪些趣事?请简单写一写。

参考答案:(1)①思想情感没有依托,精神极度空虚无聊。

②眼睛看见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

比喻事物复杂,无法辨清。

(2)因痴迷于读书而出现行为举止异常的情况,导致一些书被母亲撕掉。

因沉浸在书中的情节里而边哭边吃东西,母亲认为很奇怪。

(3)表现了作者对读书的痴迷(4)完全沉浸在书中的情节里,对大卫·考伯菲尔的遭遇感到深切同情(5)示例:每天放学回家,我都要偷偷地去书店看书,一看就是两个小时,虽然我的脚已经站麻了,可是我觉得挺快乐。

《读书》阅读训练及答案

《读书》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读书
皮日休
家资是何物,积快列梁格。

高斋晓开卷,独共圣人语。

英贤虽异世,自古心相许。

案头见蠢鱼①,犹胜凡侍侣。

【注】①鱼:即蟫,又称衣鱼,蛀蚀书籍衣服;体小,有银白色细鳞,尾分二歧,形稍如鱼,故名。

文中指书籍。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人表示,家中引以为豪的资产,就是汗牛充栋的满架圣贤们的著作。

B.诗人早晨来到书房里,打开书卷,虚心向老师请教,听从老师的教诲。

C.“蠢鱼”“凡侍侣”分别指精神的归依与世俗的交往,表达了诗人非凡的志趣。

D.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圣贤们的敬仰之情,愿意向他们学习,以他们为榜样。

15.诗歌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有何作用?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6分)
【参考答案】
14.B(“圣人”不是老师,是书中的圣贤。


15.①首联运用设问,交代家中积书满架,表达自己的自豪之情以及对读书的热爱之情。

②颔联运用白描手法,写出了晨读时的场景,表现了读书时的宁静与喜悦。

③颈联直抒胸臆,表达对先贤们的崇拜与敬仰。

④尾联运用借代和对比手法,照应标题,表明诗人志趣所在。

(每点2分,答出三点满分)。

童年读书阅读练习及答案

童年读书阅读练习及答案

童年读书阅读练习及答案《童年读书》阅读材料①我童年时的确迷恋读书。

那时候既没有电影更没有电视,连收音机都没有。

只有在每年的春节前后,村子里的人演一些《血海深仇》、《三世仇》之类的忆苦戏。

在那样的文化环境下,看“闲书”便成为我的最大乐趣。

我体能不佳,胆子又小,不愿跟村里的孩子去玩上树下井的游戏,偷空就看“闲书”。

父亲反对我看“闲书”,大概是怕我中了书里的流毒,变成个坏人;更怕我因看“闲书”耽误了割草放羊;我看“闲书”就只能像地下党搞秘密活动一样。

后来,我的班主任家访时对我的父母说其实可以让我适当地看一些“闲书”,形势才略有好转。

但我看“闲书”的样子总是不如我背诵课文或是背着草筐、牵着牛羊的样子让我父母看着顺眼。

②我偷看的第一本“闲书”,是绘有许多精美插图的神魔小说《封神演义》,那是班里一个同学的传家宝,轻易不借给别人。

我为他家拉了一上午磨才换来看这本书一下午的权利,而且必须在他家磨道里看并由他监督着,仿佛我把书拿出门就会去盗版一样。

这本用汗水换来短暂阅读权的书留给我的印象十分深刻,那骑在老虎背上的申公豹、鼻孔里能射出白光的郑伦、能在地下行走的土行孙、眼里长手手里又长眼的杨任,等等等等,一辈子也忘不掉啊。

③后来又用各种方式,把周围几个村子里流传的几部经典如《三国演义》、《水浒传》、《儒林外史》之类,全弄到手。

后来又把“__”前那十几部著名小说读遍了。

记得从一个老师手里借到《青春之歌》时已是下午,明明知道如果不去割草羊就要饿肚子,但还是挡不住书的诱惑,一头钻到草垛后,一下午就把大厚本的《青春之歌》读完了。

身上被蚂蚁、蚊虫咬出了一片片的疙瘩。

从草垛后晕头涨脑地钻出来,已是红日西沉。

我听到羊在圈里狂叫,饿的。

我心里忐忑不安,等待着一顿痛骂或是痛打。

但母亲看看我那副样子,宽容地叹息一声,没骂我也没打我,只是让我赶快出去弄点草喂羊。

我飞快地蹿出家院,心情好得要命,那时我真感到了幸福。

④我的二哥也是个书迷,他比我大五岁,借书的路子比我要广得多,常能借到我借不到的书。

《读书的乐趣》阅读答案

《读书的乐趣》阅读答案

《读书的乐趣》阅读答案书籍赋予我们的规劝和慰藉,质同金玉,价值无量。

我们读书时有如同最高尚的先哲们携手共游,飞越无数迷人的仙境和神奇的国土小编在这里整理了《读书的乐趣》阅读答案,希望能帮助到您。

读书的乐趣书籍对于整个人类的关系,好比记忆对于个人的关系。

书籍记述了人类的历史,记录了所有的新发现,记载了古今历代所积累的知识和经验。

书籍给我们描绘了自然界的奇观壮景,千姿百态;书籍指引我们度过难关;书籍能安慰我们的心灵,使我们摆脱悲哀和痛苦的羁绊;书籍可以使枯燥乏味的岁月化为令人愉快的时日;书籍将各种信念注入我们的脑海,使我们充满崇高欢乐的思想,从而使我们入神忘情,灵魂升华。

……不管怎样,只要我们愿意,我们在书籍的世界里不但可以变成国王,而且可以浪迹万水千山,游遍天下的名胜之最。

这种旅游既不会使人疲倦,又无交通不便之痛苦,更无须花钱破费。

……书籍为我们建立起一座完整的光怪陆离的思想之宫。

书籍赋予我们的思想比现实生活所赋予的更生动活泼,正如倒影里面所放映出来的山石花卉,常常比真实的更迷人一样。

……书籍赋予我们的规劝和慰藉,质同金玉,价值无量。

我们读书时有如同最高尚的先哲们携手共游,飞越无数迷人的仙境和神奇的国土……《读书的乐趣》阅读题目:1.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几段文字的中心2. 根据这几段文字的介绍,结合个人的体会,说说读书有哪些乐趣。

《读书的乐趣》参考答案:1.这几段文字要说明的观点是 : 读书有无穷的乐趣 ,2.可以认识万千的世界, 提高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可以增广知识扩大视野可以获得各种各样的经验 , 使我们战胜困难 ;可以使我们获得无穷的力量 , 化险为夷, 化枯燥无味为多姿多彩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书》阅读附答案
读书
[俄]拉夫·索科洛夫斯基
梅勒洛夫被判入狱四年,惩罚措施有两种可能:去医院当护士,或者再接受一次文化教育。

梅勒洛夫可不想每天去医院给病人倒尿桶,所以就选择了后者。

梅勒洛夫的任务是要大声朗读完列夫·托尔斯泰的四卷《战争与和平》,而且还要把每天的内容向监狱官转述一遍,这大出梅勒洛夫的意料,但他已无路可退。

刚读第一页时,就有几个词把梅勒洛夫难住了,他怎么看也看不懂。

“读啊!”监狱官吩咐说,“你,不是文盲吧?”
“我中学毕业,还有毕业证书呢!”梅勒洛夫觉得受到了莫大的侮辱。

“那就大声读吧。


“可这几个词不是俄语。


“是法语。

”监狱官说,“从前俄罗斯的贵族子弟法语说得跟俄语一样好。


“可我不是贵族。


“可你的卷宗上写着你会三种语言:英语、德语和法语。


“我的学位证是从市场上买来的。


“原来如此!如果我把这事告诉监狱长,他还会再给你加两本。


“监狱官先生,求求您了,您就别再为难我了。

等我出去后,送您一辆‘奔驰’车。


“算了吧,我才不稀罕你的‘奔驰’呢。

你看见没有?这儿有一个小星号,这个地方是脚注,有这几个词的俄语译文。


梅勒洛夫很勉强地总算把第一页读下来了。

“可以问一个问题吗?”休息的时候,梅勒洛夫对监狱官说。

“可以,你说吧。


“为什么大家都叫您博士?这是您的外号还是您真的是博士?”
“我真的是博士。


“那您怎么在这儿工作?”
“我是文学博士,注定得跟书打交道。

可现在外面那些自由的人,谁还读书啊?只有监狱里还有被判读书的人。


(1)简述本文叙述人称的好处。

(2分)
答:
答案:本文采用第三人称进行叙述,不受叙述者的见闻和感觉的约束,可以深入主人公的内心;同时便于介绍事件全貌。

(2)结合小说主题和当前社会现实,谈谈你的感想。

(150字左右)(4分)
答:
答案:这篇小说讽刺了俄国人普遍不读书的令人担忧的社会现象。

自由人是不会读书的,只有监狱里还有被判读书的人。

只有在监狱里强制,人们才会读书。

读书竟然沦落为一种惩罚犯人的手段,可见人们是多么厌恶读书。

文学博士在监狱外没有用武之地,只有监狱里因为有被判读书的人,还能派上一点用场,这是多么悲哀啊!由于人们普遍不读书,所以学位造假,中学毕业竟连读一页书都勉
为其难,文学素质低下。

其实,不读书,不读经典名著只读快餐书,不深层次阅读,学术造假等现象在我国也很普遍。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这个社会问题,从自我做起,做一个爱读书、深入阅读的人。

搜集整理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