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河南中考)阅历与读书阅读答案
关于人生三步骤阅读答案

关于人生三步骤阅读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阅历与读书赵迎辉①读书的过程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同一本书,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阅读,往往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阅历的-语文-魔方格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阅历与读书赵迎辉①读书的过程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同一本书,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阅读,往往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阅历的缘故。
有无阅历、阅历多少不仅影响着读书的倾向,某些时候甚至关系到读书的效果。
②阅历之所以会对读书产生深浅有别的影响,原因在于阅读并非是对作品的简单再现,而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再创造过程,人生的经历与生活的都会参与进来。
正如歌德所说的:“阅历丰富的人读书时,常常是一只眼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那么留心看纸的反面。
”生活阅历越丰富,越有助于人们对作品的全面理解和深刻把握。
③一般来说,一个人的生活阅历是不是丰富,往往与其年龄密切相关。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经历的人和事越来越多,获得的经历和教训也越来越多,对一些事物的看法逐渐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这时我们的阅历就会日趋丰富。
不过这并不是绝对的。
有的人年龄虽然不大,但却走过许多地方,经过诸多历练,体验过各种身份和角色,经历过复杂岗位的锻炼和艰辛生活的磨砺,这种经历同样可以让他拥有丰富的阅历。
人既然不能任意拉长生命的长度,那么要想增加自己的阅历,就要努力拓宽生命的宽度。
培根认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只有亲身体验,躬行践履,才能准确把握社会现实,不断提高理解能力,做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从而更加深入地领悟书中蕴含的寓意和韵味。
④然而阅历不等于经历。
并不是说只要经历过的,就会自然而然地成为人们的阅历。
经历只是一种经过,或走过,或听过,或看过,形成的是事物的表象,是感性的。
而阅历那么是一个人对社会、对事件的经历及理解程度,是在表象的根底上对经历进展思考、领悟、概括、提炼,是感性与理性的有机统一。
论证方法和思路

考点一: 分析论证方法及作用。
例二: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 之不足,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 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谈读书》
比喻论证。把“天生才干”比作“自然花 草”,把“读书”学习比作“修剪移接”。 生动形象地证明了“读书补天然之不足”, 读书与经验相辅相成的观点,使论证通俗易 懂。
作业:真题再现 2014《阅历与读书》
2018《重拾汉语的母语自信》
十年寒窗磨利剑, 六月沙场试锋芒!
道理论证。引用清代文学家张潮的 名言,充分有力地论证了“阅历对读书 至关重要”的观点,使论证更有权威性。
夺宝秘籍:
论证方法要找准确。 兼用多种论证方法要找全,列举 多个事例时,要考虑是否有对比论 证。
作用分析要结合语境和观点,要 使用显示议论文文体特征的词语 “论证”、“证明”。
考点二:分析论证思路 梳理文章《敬业与乐业》的内容,理清论证思路。
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然 书并不以用处告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 凭观察得之。——《谈读书》
对比论证。把“狡黠者”、“无知者”与“明智
之士”对读书的态度进行对比,从正反两个方面 突出强调了正确的读书目的是用书的观点。
点石成金 1.举例论证:列举了……(概括事例),真实具
【学习目标】
1.能结合语段准确分析论证方 法及其作用。
2.把握议论文的结构,理清论 证思路。
河南中考议论文“论证”常考题 型
一、分析句子使用的论证方法及作用。
二、分析文章(或某些段落)的论证过 程(论证思路)。
三、作者是如何证明论点的?
阅历与读书的阅读答案

阅历与读书的阅读答案阅历与读书赵迎辉①读书的过程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同一本书,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阅读,往往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阅历的缘故。
有无阅历、阅历多少不仅影响着读书的倾向,某些时候甚至关系到读书的效果。
②阅历之所以会对读书产生深浅有别的影响,原因在于阅读并非是对作品的简单再现,而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再创造过程,人生的经历与生活的经验都会参与进来。
正如歌德所说的:“阅历丰富的人读书时,常常是一只眼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则留心看纸的背面。
”生活阅历越丰富,越有助于人们对作品的全面理解和深刻把握。
③一般来说,一个人的生活阅历是不是丰富,往往与其年龄密切相关。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经历的人和事越来越多,获得的经验和教训也越来越多,对一些事物的看法逐渐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这时我们的阅历就会日趋丰富。
不过这并不是绝对的。
有的人年龄虽然不大,但却走过许多地方,经过诸多历练,体验过各种身份和角色,经历过复杂岗位的锻炼和艰苦生活的磨砺,这种经历同样可以让他拥有丰富的阅历。
人既然不能任意拉长生命的长度,那么要想增加自己的阅历,就要努力拓宽生命的宽度。
培根认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只有亲身体验,躬行践履,才能准确把握社会现实,不断提高理解能力,做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从而更加深入地领悟书中蕴含的寓意和韵味。
④然而阅历不等于经历。
并不是说只要经历过的,就会自然而然地成为人们的阅历。
经历只是一种经过,或走过,或听过,或看过,形成的是事物的表象,是感性的。
而阅历则是一个人对社会、对事件的经历及理解程度,是在表象的基础上对经历进行思考、领悟、概括、提炼,是感性与理性的有机统一。
⑤读书增长阅历,阅历助益读书,但这并不意味着读书和阅历可以互相代替。
人类发展的历史反复证明,读书和阅历都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源泉,也是提高能力的必经之路,二者不可偏废。
只有将读书和阅历紧密结合,既博览群书,又勇于实践,既潜心书本,又深入生活,并用阅读拓展阅历,以阅历深化阅读,才能做到读书和阅历相长、理论与实践结合,并在二者的相辅相成中更好地学习和工作。
2014年河南省中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2014年河南省普通高中招生考试一、积累与运用(共27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同的一项是( )(2分)A.边塞./塞.责应和./随声附和.自吹自擂./擂.鼓助威B.嫉.妒/疾.病高亢./引吭.高歌持.之以恒/恃.强凌弱C.果脯./胸脯.提.防/提.心吊胆方兴未艾./自怨自艾.D.沧.桑/悲怆.榜.样/依山傍.水贻.笑大方/心旷神怡.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2分)A.奥秘分水岭高瞻远瞩步步为赢B.颠簸逻辑学循规蹈距千钧一发C.震憾管弦乐老生常谈枕戈待旦D.裁缝四合院两全其美食不果腹3.古诗文默写。
(8分)(1) ,自将磨洗认前朝。
(杜牧《赤壁》)(2)锦帽貂裘, 。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3)郦道元《三峡》一文中,描写春冬之时江水十分清澈的句子是: , 。
(4)时间都去哪儿了?它在孔子“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叹中;它在晏殊“,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的惋惜与欣慰中;它也在王湾对“, ”(《次北固山下》)新旧交替的感悟中。
4.名著阅读。
(任选一题....作答)(4分)(1)在《水浒传》中,李逵是一个性格鲜明的人。
请结合“黑旋风斗浪里白跳”的故事,简述他的性格特征。
(2)在《西游记》中,孙悟空还有以下几个名号。
请任选两个,结合具体情节解说得名缘由。
①美猴王②弼马温③齐天大圣④孙行者⑤斗战胜佛5.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
(4分)汉字经历了古文字、今文字两大发展阶段。
这里讲的“古”“今”有特定含义,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古代的汉字就是古文字, ①。
事实上,这里的“今”是相对于汉代而言的,汉代通用的字体是隶书,多数文字学者就把②,而把晚于隶书(包括隶书)的汉字的各种形体统称为今文字。
如果细分一下,古文字包括甲骨文、金文、篆书,今文字包括隶书、楷书、行书和草书。
①②6.根据要求,回答下面问题。
(共7分)(1)给下面新闻拟写一个标题。
2014年河南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2014年河南省普通高中招生考试试卷语文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10页,四个大题,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请用蓝、黑色水笔或圆珠笔直接答在试卷上。
2.答卷前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
一、积累与运用(共27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同的一项是【】(2分)A.边塞/塞责应和/随声附和自吹自擂/擂鼓助威B.嫉妒/疾病高亢/引吭高歌持之以恒/恃强凌弱C.果脯/胸脯提防/提心吊胆方兴未艾/自怨自艾D.沧桑/悲怆榜样/依山傍水贻笑大方/心旷神怡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2分)A.奥秘分水岭高瞻远瞩步步为赢B.颠簸逻辑学循规蹈距千钧一发C.震憾管弦乐老生常谈枕戈待旦D.裁缝四合院两全其美食不果腹3.古诗文默写。
(8分)(1)_____________________,自将磨洗认前朝。
(杜牧《赤壁》)(2)锦帽貂裘,___________________。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3)郦道元《三峡》一文中,描写春冬之时江水十分清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时间都去哪儿了?它在孔子“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叹中;它在晏殊“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的惋惜与欣慰中;它也在王湾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次北固山下》)新旧交替的感悟中。
4.名著阅读。
(任选一题作答)(4分)(1)在《水浒》中,李逵是一个性格鲜明的人。
请结合“黑旋风斗浪里白条”的故事简述他的性格特征。
(2)在《西游记》中,孙悟空还有以下几个名号。
2014年河南中考语文真题卷含答案解析

2014年河南省普通高中招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全解全析)一、积累与运用(共27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同的一项是(2分)()A.边塞./塞.责应和./随声附和.自吹自擂./擂.鼓助威B.嫉.妒/疾.病高亢./引吭.高歌持.之以恒/恃.强凌弱C.果脯./胸脯.提.防/提.心吊胆方兴未艾./自怨自艾.D.沧.桑/悲怆.榜.样/依山傍.水贻.笑大方/心旷神怡.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2分)()A.奥秘分水岭高瞻远瞩步步为赢B.颠簸逻辑学循规蹈距千钧一发C.震憾管弦乐老生常谈枕戈待旦D.裁缝四合院两全其美食不果腹3.古诗文默写。
(8分)(1),自将磨洗认前朝。
(杜牧《赤壁》)(2)锦帽貂裘,。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3)郦道元《三峡》一文中,描写春冬之时江水十分清澈的句子是:“,。
”(4)时间都去哪儿了?它在孔子“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叹中;它在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的惋惜与欣慰中;它也在王湾对“,”(《次北固山下》)新旧交替的感悟中。
4.名著阅读。
(任选一题....作答)(4分)(1)在《水浒》中,李逵是一个性格鲜明的人。
请结合“黑旋风斗浪里白条”的故事,简述他的性格特征。
(2)在《西游记》中,孙悟空还有以下几个名号。
请任选两个,结合具体情节解说得名缘由。
①美猴王②弼马温③齐天大圣④孙行者⑤斗战胜佛答:5.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
(4分)汉字经历了古文字、今文字两大发展阶段。
这里讲的“古”“今”有特定含义,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古代的汉字就是古文字,①。
事实上,这里的“今”是相对于汉代而言的,汉代通用的字体是隶书,多数文字学者就把②,而把晚于隶书(包括隶书)的汉字的各种形体统称为今文字。
如果细分一下,古文字包括甲骨文、金文、篆书,今文字包括隶书、楷书、行书和草书。
①②6.根据要求,回答下面问题。
河南省中招试题议论文专项(2014—2019年)含答案

阅历与读书(2014河南·共12分)①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同一本书,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阅读,往往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
正如清代文学家张潮在《幽梦影》一书中写道:“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
皆以阅历之深浅为所得之深浅耳。
”可见阅历对读书至关重要。
②阅历之所以会对读书所得产生深浅有别的影响,原因在于阅读并非是对作品的简单再现,而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再创造过程,人生的经历与生活的经验都会参与进来。
少年时阅历不够丰富,洞察力、理解力有所欠缺,所以在读书时往往容易只看其中一点或几点,对书中蕴含的丰富意义难以全面把握。
随着年龄的增长,眼界学识、经验阅历以及分析问题、理解问题的能力都有大幅度提升,往往能够从更高的层次、更宽的视角观察问题,能够看得更加全面透彻。
著名学者林语堂在谈读书体验时说:“我此时重读的论文,比幼时所读全然不同,幼时虽觉其文章有趣,没有真正魂灵的接触,未深知其文之佳境所在。
”可见,生活阅历越丰富,越有助于人们对作品的全面理解和深刻把握。
③那么.该如何丰富阅历呢?一般来说,一个人的阅历是不是丰富,往往与其生活经历密切相关。
然而经历不等于阅历。
经历只是一种经过,形成的是对事物表象的感性的认知;而阅历则是在表象的基础上对经历进行思考、领悟、概括、提炼,是感性与理性的有机统一。
只有勤于反思,才能从经历中领悟到人生的真谛,才能让经历升华成为阅历。
但对于人生经历并不丰富的年轻人来说,要丰富自己的阅历,最有效便捷的方法是读书。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是人成长的良师益友。
读书,与智者对话,向圣人讨教,从他人的经历中取得经验教训,从前人的论述中获得启迪,赢得智慧,增长阅历。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人不能任意拉长生命的长度,但可以在不断经历与不断读书中拓宽生命的宽度。
④阅历助益读书,读书增长阅历,但这并不意味着二者可以互相代替。
不少人在年轻的时候,迫于升学就业的压力,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到中年后,自认为有几十年的阅历,早已洞察世事,不需要再到书中寻求人生真谛,阅读的动力大大减退。
2014年河南商丘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2014年河南商丘中考语文试题及解答一、积累与运用(共27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同的一项是【】(2分)A.边塞./塞.责应和./随声附和.自吹自擂./擂.鼓助威B.嫉.妒/疾.病高亢./引吭.高歌持.之以恒/恃.强凌弱C.果脯./胸脯.提.防/提.心吊胆方兴未艾./自怨自艾.D.沧.桑/悲怆.榜.样/依傍.水贻.笑大方/心旷神怡.【解答】C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2分)A.奥秘分水岭高瞻远瞩步步为赢B.颠簸逻辑学循规蹈距千钧一发C.震憾管弦乐老生常谈枕戈待旦D.裁缝四合院两全其美食不果腹【解答】D3.古诗文默写。
(8分)(1)_____________________,自将磨洗认前朝。
(杜牧《赤壁》)(2)锦帽貂裘,___________________。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3)郦道元《三峡》一文中,描写春冬之时江水十分清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时间都去哪儿了?它在孔子“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叹中;它在晏殊“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的惋惜与欣慰中;它也在王湾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次北固下》)新旧交替的感悟中。
【解答】(1)折戟沉沙铁未销(2)千骑卷平冈(3)(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4)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4.名著阅读。
(任选一题作答)(4分)(1)在《水浒》中,李逵是一个性格鲜明的人。
请结合“黑旋风斗浪里白条”的故事简述他的性格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河南中考)阅历与读书阅读答案
(2014·河南)阅历与读书阅读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II-14题。
(共12分)
阅历与读书
①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同一本书,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阅读,往往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
正如清代文学家张潮在《幽梦影》一书中写道:“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
皆以阅历之深浅为所得之深浅耳。
”可见阅历对读书至关重要。
②阅历之所以会对读书所得产生深浅有别的影响,原因在于阅读并非是对作品的简单再现,而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再创造过程,人生的经历与生活的经验都会参与进来。
少年时阅历不够丰富,洞察力、理解力有所欠缺,所以在读书时往往容易只看其中一点或几点,对书中蕴含的丰富意义难以全面把握。
随着年龄的增长,眼界学识、经验阅历以及分析问题、理解问题的能力都有大幅度提升,往往能够从更高的层次、更宽的视角观察问题,能够看得更加全面透彻。
著名学者林语堂在谈读书体验时说:“我此时重读的论文,比幼时所读全然不同,幼时虽觉其文章有趣,没有真正魂灵的接触,
未深知其文之佳境所在。
”可见,生活阅历越丰富,越有助于人们对作品的全面理解和深刻把握。
③那么.该如何丰富阅历呢?一般来说,一个人的阅历是不是丰富,往往与其生活经历密切相关。
然而经历不等于阅历。
经历只是一种经过,形成的是对事物表象的感性的认知;而阅历则是在表象的基础上对经历进行思考、领悟、概括、提炼,是感性与理性的有机统一。
只有勤于反思,才能从经历中领悟到人生的真谛,才能让经历升华成为阅历。
但对于人生经历并不丰富的年轻人来说,要丰富自己的阅历,最有效便捷的方法是读书。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是人成长的良师益友。
读书,与智者对话,向圣人讨教,从他人的经历中取得经验教训,从前人的论述中获得启迪,赢得智慧,增长阅历。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人不能任意拉长生命的长度,但可以在不断经历与不断读书中拓宽生命的宽度。
④阅历助益读书,读书增长阅历,但这并不意味着二者可以互相代替。
不少人在年轻的时候,迫于升学就业的压力,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到中年后,自认为有几十年的阅历,早已洞察世事,不需要再到书中寻求人生真谛,阅读的动力大大减退。
这都是不对的。
读书和阅历都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源泉,在“有字之书”中透彻理解书中寓意,在“无字之书”中深入领悟生活哲理,二者不可偏废。
无论为官经商,
还是读书治学,只重读书不重阅历,极易造成主观臆断,会因脱离实际而寸步难行;只重阅历不重读书,则会导致经验主义,会因缺乏理论指引而流于平庸世俗。
只有二者紧密结合,既博览群书,叉勇于实践,以读书拓展阅历,以阅历深化读书,才能做到阅历和读书相长,在二者的相辅相成中更好地学习和工作。
(作者:赵迎辉。
有删改)
11.请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3分)
12.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2分)
13.请简要分析第③段的论证思路。
(4分)
14.如果用以下材料作为本文论据,你认为放在哪一段最合适?请简述理由。
(3分)
歌德说:“阅历丰富的人读书时,常常是一只眼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则留心看纸的背面。
”
11.阅历助益读书,读书增长阅历,(阅历与读书相辅相成)(2分)二者不可偏废。
(1分)(意思对即可。
共3分)
12.①指出“阅历对读书至历”。
(1分)然后从阅历与经历的关系、阅历与读书的关系进行论证。
(2分)最后点明本段论点“经历与读书都能丰富阅历”。
(1分)(意思对即可。
共4分至关重要”,引起下文。
②从读书体验谈起,借用名言,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意思对即可。
一点1分,共2分)
13.先提出本段论题“如何丰富阅br>14.第②段。
(1分)歌德的话论证的是第②段中的“生活阅历越丰富,越有助于人们对作品的全面理解和深刻把握”。
(意思对即可。
2分)(共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