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花鼓戏表演艺术的研究
湖南花鼓戏研究综述

湖南花鼓戏研究综述
湖南花鼓戏是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湖南省,被誉为中国戏曲的明珠。
在湖
南地区,花鼓戏一直是当地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深受人们的喜爱。
本文将对湖
南花鼓戏的研究情况进行综述,介绍其发展历程、演出特点以及相关研究成果。
一、发展历程
湖南花鼓戏起源于明代,源于花山鼓曲和湖南早期音乐戏剧形式。
经过多年的演变和
改进,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在清代,湖南花鼓戏开始流行于湖南各地,成为当地民众
喜爱的娱乐方式。
近年来,湖南花鼓戏在全国范围内逐渐流传开来,成为中国戏曲文化的
重要代表之一。
二、演出特点
湖南花鼓戏以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和戏曲形式而闻名。
在表演方面,湖南花鼓戏注重舞
蹈和身体动作的表达,以及嗓音的高亢和对白的生动。
在戏曲形式方面,湖南花鼓戏以戏
曲节奏明快、旋律婉转、动作夸张和喜剧化为特点。
这种形式使得湖南花鼓戏独一无二,
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三、研究成果
湖南花鼓戏的研究工作在近几年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学者们对湖南花鼓戏的历史发展
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了相关的理论。
有学者通过对湖南花鼓戏的演变过程进行考察,
认为湖南花鼓戏在民间文化传承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还有学者对湖南花鼓戏的演出形式
和表现手法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一系列观点和见解。
还有学者对湖南花鼓戏的艺术特点进行了分析和评价,指出其在戏曲表演艺术上的独
特之处,并与其他戏曲剧种进行了对比研究。
这些研究成果丰富了湖南花鼓戏的文化内涵,推动了湖南花鼓戏的研究工作的深入发展。
浅谈“湖南花鼓戏”

浅谈“湖南花鼓戏”湖南的花鼓戏起源于长沙各地的山歌民歌以及民间歌舞,在清朝的时候开始正式的被确立,尤其是角色的发展。
受湘剧艺术的影响,湖南花鼓戏的表现题材也被不断扩大,最终丰富了所有的音乐。
在清朝的时候,各地民间习俗以及文化气息,乡土人情都是不一样的,所以形成了不同的艺术流派,而花鼓戏也是扎根在民间,从而进行发展。
由于是从民间所起,所以花鼓戏的受众群体是比较多的,大部分的人都能接受,尤其是老一辈的人一听花鼓戏就来劲儿。
湖南花鼓戏可以直接追溯到清代,出现了田间休闲系民间音乐歌舞表演,这也使花鼓戏正式的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
虽然有一些地方的人对于花鼓戏可能比较陌生,但对于湖南人来说,花鼓戏就像是湖南文化的象征。
早期的花鼓戏,必须半职业性班社在农村作季节性演出,随后花鼓戏总爱遭受歧视和禁演,各地花鼓戏班都曾兼演当地流行的大戏剧目以作掩护,很多戏班称“半台班”或“半戏半调”、“阴阳班子”京剧。
建国后,各地分别成立专业剧团,进入城市剧场。
花鼓戏最早起源于湖南省常德市一带,后逐渐发展壮大,有长沙花鼓戏、岳阳花鼓戏、衡阳花鼓戏、邵阳花鼓戏、常德花鼓戏、零陵花鼓戏等六个流派之分,其都各具不同的艺术风格。
并在湖南各地得到广泛传播和演绎。
据传统说法,花鼓戏最初起源于明朝宫廷音乐“花鼓”,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戏曲形式。
花鼓戏的表演形式以唱为主,结合了武打、腔调和舞蹈等元素,展现了湖南文化的特色和风采。
据1981年统计,湖南省有花鼓戏剧团54个,并成立了湖南省花鼓戏剧院。
1957年,湖南省戏曲学校成立,设有花鼓戏专科。
二.“花鼓戏”的艺术特色南花鼓戏是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
以下是湖南花鼓戏的一些特点:1. 音乐和舞蹈:湖南花鼓戏注重音乐和舞蹈的表演。
花鼓戏的音乐以花鼓为主要伴奏乐器,配以锣、鼓、板等打击乐器和二胡等弦乐器,气势磅礴,节奏明快。
舞蹈方面,湖南花鼓戏以独特的步伐和身法表现人物情感,舞姿矫健而富有韵律感。
湖南花鼓戏调研报告总结

湖南花鼓戏调研报告总结湖南花鼓戏调研报告总结一、调研背景湖南花鼓戏是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传统意义。
为了进一步了解湖南花鼓戏的发展现状和问题,并提出相应的促进措施,我们开展了湖南花鼓戏调研工作。
二、调研目的1. 了解湖南花鼓戏的历史渊源和发展演变过程;2. 分析湖南花鼓戏的艺术特点和表演形式;3. 探讨湖南花鼓戏的传承现状和问题。
三、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了文献资料研究、实地观摩和访谈等方法。
四、调研结果1. 历史渊源与发展演变湖南花鼓戏起源于明代,经过多年的发展演变,形成了独特的地方戏剧形式。
浏阳花鼓戏、衡阳花鼓戏和长沙花鼓戏是湖南花鼓戏的主要流派。
2. 艺术特点和表演形式湖南花鼓戏具有独特的艺术特点和表演形式。
其音乐性强,演员在演唱和乐器伴奏中融入了湖南地方音乐元素;舞蹈动作矫健有力,富有节奏感;服饰华丽,以红色为主色调,配以金、白、黄等鲜艳色彩。
3. 传承现状和问题湖南花鼓戏的传承现状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由于现代生活方式的变化,年轻一代对传统戏曲的兴趣不高,导致花鼓戏表演队伍老龄化。
另一方面,现代化舞台设备的需求,对演员的技能要求提高,需要更多专业化培训。
五、调研结论1. 加强花鼓戏的宣传推广通过加大媒体宣传力度,推广湖南花鼓戏的艺术特色和历史渊源,提高公众的认知度和兴趣,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到花鼓戏的传承中。
2. 加强青年演员培养通过设立专业戏曲学院、开展培训班等途径,加强对年轻演员的技能培养和传统戏曲知识的传授,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增加对花鼓戏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3. 引入现代舞台技术在保持花鼓戏传统表演形式的基础上,引入现代舞台技术,提升舞台效果,使得花鼓戏更加吸引人眼球,适应现代社会观众的审美需求。
六、调研建议1. 政府加大对花鼓戏的支持力度,提供资金和政策支持;2. 加强与文化机构、学校等单位的合作,开展花鼓戏普及教育;3. 建立花鼓戏传承人培养机制,选拔和培养优秀的传承人;4. 借助互联网等新媒体平台,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花鼓戏宣传活动。
花鼓舞蹈艺术的特点研究

花鼓舞蹈艺术的特点研究一、湖南花鼓的历史文化和发展过程湖南花鼓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花鼓戏最早时期源出于民歌,随着进一步演化逐渐发展成为一旦一丑演唱的花鼓戏初级形式。
据考证,在1818年,正值清朝嘉庆年间,《浏阳县志》记载了关于当地元宵节耍龙灯的情况:“又以童子装丑旦剧唱,金鼓喧阗,自初旬起至是夜止。
”这说明当时已经出现了由一个旦角和一个丑角共同表演形式的花鼓戏,这种花鼓形式被我们叫做地花鼓,说明湖南花鼓的初期阶段在嘉庆年间就已经形成了。
在花鼓的早期形成阶段,它只有半职业性班社在农村作季节性演出,它作为诞生于农耕文化背景下的一种艺术形态,浓缩了广大湖南劳动人民的情感,反映了劳动者的生活、思想情趣和愿望,是湖湘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到了清朝同治元年大概在1862年,杨恩寿在《坦园日记》中有这样的记载,杨恩寿在湖南永兴观看花鼓词中,已经有了书生、书童、柳莺和柳莺婢4种角色,而且情节和表演都有所改进,变得更加富有内涵,这说明湖南花鼓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由原来的一个旦角一个丑角,发展成为旦角、丑角和生角,而且表演规模也有所扩大。
1949年后,花鼓戏艺术有了较大的发展,不但整理了如《刘海砍樵》《打鸟》等传统戏剧,而且创作了《双送粮》《姑嫂忙》《三里湾》等不少现代戏剧,并把《打铜锣》《补锅》《送货路上》《野鸭洲》摄制成影片。
2008年,湖南花鼓戏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从发展形式和规模上看,在清朝光绪以来,湖南花鼓以班社形式存在,其发展很快,仅宁乡、衡阳两县就有几十副“行箱”,艺人近200人。
训练演员采取随班跟师和收徒传艺两种方式相结合,被叫做花鼓教场,每场数十天,教三、四出戏。
过去,由于花鼓戏经常遭受歧视和禁演,各地花鼓戏班都曾兼演当地流行的大戏剧目以作掩护,当时被称作半台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湖南花鼓的演出形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地分别成立专业花鼓剧团,艺人们可以进入城市剧场进行公演。
湖南花鼓戏研究综述

湖南花鼓戏研究综述花鼓戏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中的一种地方戏剧形式,源于湘西一带,在湖南、湖北等地广泛传播并流派繁多。
其特色是以婀娜多姿的舞蹈和富有表现力的唱腔为主要表现形式,常常融入当地的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元素,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
自20世纪50年代起,湖南的花鼓戏逐渐得到了文化界的关注和学术界的研究。
此后,一系列关于花鼓戏的研究成果相继问世,对于揭示其历史、特点、演变及其地位等方面都做出了积极的探讨和阐述。
对于花鼓戏的历史起源,学界存在不少争论。
有人认为其源自唐朝的“和戏”,但更多的观点认为其起源于明朝的“花灯戏”。
花鼓戏形式多变,曲艺与戏剧融合,主要的表演内容是歌唱、舞蹈、说唱、杂技等,其中以歌唱、舞蹈表现最为突出。
花鼓戏在演出时,演员多数以鼓为主要乐器,舞台上颇有“鼓声四方,乐声雷动”的气势.花鼓戏由于流派繁多,各具特色,因此在不同的研究人员之间也存在着不一致的认识。
但对于花鼓戏与当地文化的联系,各方认识基本一致,认为花鼓戏的演唱和内容具有一定的地域特色和历史文化内涵。
例如长沙花鼓戏中,常常融入城市的历史文化元素,歌词通常以“江山代表”、“岳麓山呀,峰峦高耸鳌首五”等形式表现出长沙城市底蕴和历史文化。
而岳阳花鼓戏则以囊萤为主要题材,传递出了岳阳“囊萤照夜,一轮明月”的美丽意境。
除了地方性的文化意义,花鼓戏在现代艺术舞台上也逐渐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文化符号。
例如2010年亚运会开幕式上,花鼓戏作为湖南特色文化项目,被广泛运用并受到了全球观众的欣赏。
总之,花鼓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地方戏剧形式,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地域特色,对于推广中国文化、传承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以及国际文化交流等方面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湖南花鼓戏研究综述

湖南花鼓戏研究综述湖南花鼓戏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地方文化艺术形式,起源于湖南省,并在广大地区得到了传承和发展。
它以武术、音乐和舞蹈为主要表现形式,将湖南的历史、民俗和风土人情结合在一起,展现了湖南地方戏曲的丰富多彩。
一、湖南花鼓戏的历史渊源湖南花鼓戏起源于唐代,上个世纪50年代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在唐代初期,花鼓戏曾盛行于农村地区。
14世纪,花鼓戏在湖南地区逐渐形成并成为一种具有地域特色的表演形式。
在湖南省各地,很多乡镇和村庄都有花鼓戏的表演传统,成为了当地民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湖南花鼓戏的表演特点1. 独特的表演形式花鼓戏的表演形式主要分为花鼓打击、舞蹈和唱腔。
花鼓戏的演员们会打鼓、敲花鼓,在音乐的节奏中表演舞蹈,同时演唱湖南方言的歌曲。
这种表演形式将音乐、舞蹈和戏剧融合在一起,给人以美的享受。
2. 复杂的技艺和绝活花鼓戏的演员需要具备较高的音乐、舞蹈和表演技艺,其中的花鼓打击更需要演员具备出色的节奏感和极高的技巧。
花鼓戏还需要演员掌握丰富的表情和动作,通过眼神、手势和身体语言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和情感。
3. 多样的题材和表现形式湖南花鼓戏的题材涉及宫廷戏、历史戏、民间戏等多个方面,内容涵盖了诸多历史典故、民间传说和现实题材,表现形式多样,包括闹戏、武打、戏剧性表演等,使得花鼓戏富有生命力和表现力。
三、湖南花鼓戏的发展现状近年来,随着湖南花鼓戏在文化市场中的不断传播和推广,它的表演形式也在不断创新,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果。
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保护和传承湖南花鼓戏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比如举办表演赛事、开展研究保护工作、推动花鼓戏的国际交流等。
这些都为湖南花鼓戏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目前,关于湖南花鼓戏的研究已经逐渐展开,相关专家学者也对它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究和研究。
在研究中,他们重点关注湖南花鼓戏的历史渊源、表演形式、音乐特点、剧本创作等方面,深入挖掘花鼓戏的文化内涵和表演艺术特色。
湖南花鼓戏是湖南省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珍贵资源,它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和独特的表演形式,在当代社会中仍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意义。
浅析湖南花鼓戏音乐艺术

浅析湖南花鼓戏音乐艺术摘要:花鼓戏源出于民歌,湖南花鼓戏则是由湖南省的各地方小戏、花鼓、灯戏组成的一种统称。
本文通过研究湖南花鼓戏的历史渊源、历史流派、发展创作,让更多人感受到湖南民间音乐的魅力。
关键词:花鼓戏;音乐;湖南一.历史背景与现状湖南花鼓戏又被称为“湘剧”,已有二百多年的悠久历史,它是由流传在民间的山歌、民歌、夜歌、小调演变发展而成的地方戏曲。
早期的花鼓戏,只有半职业性班社在农村作季节性演出,由于花鼓戏经常遭受歧视和禁演,各地花鼓戏班都曾兼演当地流行的大戏剧目以作掩护,这种戏班称“半台班”或“半戏半调”、“阴阳班子”。
建国后,各地分别成立专业剧团,进入城市剧场公演。
由于花鼓戏在湖南各流行地区不同,风格上也有所差异,有长沙花鼓戏、常德花鼓戏、岳阳花鼓戏、永州花鼓戏、衡阳花鼓戏、邵阳花鼓戏等流派,而各地花鼓戏的传统剧目又约有四百多个,音乐曲调三百余支,根据它们各自的音乐风格与曲调结构以及呈现特点的差别可分为川调、打锣腔、牌子、小调四类,浓郁的地方色彩以及爽朗粗旷的唱腔风格是其重要的特色。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湖南花鼓戏正面临着严峻的形势——步入了衰退之路。
由于花鼓戏专业人才的流失与断层;戏曲内容陈旧,未能与现代社会实践赋予湖南花鼓戏新时代的内涵相结合;社会的发展,人们欣赏观念和娱乐活动的变化等因素,让湖南花鼓戏极有可能没落在历史的巨流之中。
二.主要流派(一)长沙花鼓戏长沙花鼓戏的舞台语言主要是长沙官话,萌芽期是在清代乾隆至嘉庆年间,最早是在旧长沙府所属十二州流传。
虽为长沙花鼓戏,但它在不同的地区所属的名称也会有所区别,如在长沙县就被称为“采茶戏”。
采茶戏是根据采茶灯、采茶歌逐渐演变而来,主要在湖南、湖北、广东、广西、安徽等地流行,演唱内容以采茶为主,两位旦角手提茶蓝表演上山采茶,一位丑角边舞边歌手拿小扇在其中来回穿插。
1946年采茶戏逐渐在长沙市流传开来,被称为“楚剧”,1952年正式将其定名为“长沙花鼓戏”,得到了众多业内人士的认可与观众的喜爱。
湖南花鼓戏调研报告范文

湖南花鼓戏调研报告范文湖南花鼓戏调研报告一、引言湖南花鼓戏是中国传统曲艺形式之一,被誉为“中国南方的评话曲艺”。
为了更深入了解湖南花鼓戏的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我们进行了一次调研活动。
本报告旨在总结调研结果,并提出未来发展建议。
二、调研目的1.了解湖南花鼓戏发展历史与现状;2.分析湖南花鼓戏的演出形式与特点;3.探讨湖南花鼓戏的发展面临的困境与挑战;4.提出湖南花鼓戏未来发展的建议。
三、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取了问卷调查与实地观察相结合的方式。
我们在湖南省内进行了10个抽样调查,还观看了3场花鼓戏演出。
通过问卷调查,我们收集了调研对象的基本信息,了解了公众对花鼓戏的认知程度以及其观演需求等情况。
四、调研结果与分析1.湖南花鼓戏的发展历史与现状湖南花鼓戏起源于明代,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已成为湖南省的传统曲艺形式之一。
现代湖南花鼓戏不仅坚持传统表演形式,还融入了一些现代元素,以适应现代观众的需求。
2.湖南花鼓戏的演出形式与特点湖南花鼓戏的演出通常由一个或多个人配合花鼓、锣、鼓等乐器演出,配合动作、表情、唱腔等完成剧情表达。
湖南花鼓戏注重鼓点与舞蹈的结合,以及文化内涵的展示。
3.湖南花鼓戏的发展困境与挑战(1)观众群体的减少:受到新兴文化形式的冲击,湖南花鼓戏的观众群体逐渐减少。
(2)年轻观众的缺乏:湖南花鼓戏多以老年观众为主,年轻观众的缺乏制约了花鼓戏发展的长远。
(3)传承人才的匮乏:由于对传统艺术形式的认可度降低,湖南花鼓戏传承人才的培养面临着困难。
五、未来发展建议1.加强宣传推广:通过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渠道,提高花鼓戏的知名度与影响力,吸引更多年轻观众参与。
2.创新演出形式:在保持传统特点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戏剧表演手法,创新演出形式与内容,提高观众的审美体验。
3.加强人才培养与传承:加大对花鼓戏传承人才的培养力度,建立相关教育机构与培训班,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
4.加大政府支持力度:政府可以通过扶持政策、经费支持等形式,鼓励湖南花鼓戏的发展,保护传统艺术形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南花鼓戏表演艺术的研究摘要:花鼓戏是湖南的一种最具有影响力的地方小戏,是传统民族唱法的一个小品种,它既与戏曲有着密切联系,同时也与民歌有着不可分离的关系,是我国地方戏曲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种娱乐活动的不断丰富,各种音乐形式的猛烈冲击,湖南花鼓戏的演员队伍日益缩小,观众群体日益减少。
在这种情况下,研究湖南花鼓戏的表演艺术特点,继承和发扬湖南花鼓戏是非常有必要的。
本文拟通过对湖南花鼓戏的表演艺术的分析,探索它在时代演变过程中的创新和发展,为社会文化生活的丰富以及戏曲事业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关键词:湖南花鼓戏;表演艺术;演唱特点1 湖南花鼓戏的基本概述花鼓戏是湖北、湖南、安徽,广东各地的花鼓戏、米茶戏、灯戏和杨花柳等剧种的统称。
民间小调是其曲调的主要来源。
湖南花鼓戏是我国湖南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属于花鼓戏的一个分支。
其源于民歌,最迟形成于清代嘉庆年间,至今己有200多年的历史。
湖南花鼓戏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简到繁的过程,经历了地花鼓阶段,花鼓戏的草台阶段,花鼓戏的社班阶段。
1.1湖南花鼓戏的起源与发展湖南花鼓戏是我国湖南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
其源于民歌,最迟形成于清代嘉庆年间,至今己有200多年的历史。
湖南花鼓戏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一个从简到繁的过程——从民间歌舞发展到整本大戏。
最初它的几个基本曲调是以当地的民歌、山歌、哼唱歌曲为素材,发展而成的,并应用在简单的情节戏剧当中,为“一丑一旦”的地花鼓形式。
到了清代同治元年在“一丑一旦”的基础上增加了小生,演出形式也有了一定的规模。
后来,随着“打谬腔”和“川调”的加入,湖南花鼓戏开始有了故事性很强的剧目,形成了艺术形式较为完整的地方剧种。
早期的湖南花鼓戏生存环境恶劣,受到封建迂腐势力的歧视,遭到禁演,更没有职业班社,艺人都是半农半艺,戏班都在兼演当地流行的大戏剧的掩护下演出花鼓戏,称为“半台班”、“半戏半调”或“阴阳班子”。
1.2湖南花鼓戏兴起的原因湖南花鼓戏能在十八世纪中叶兴起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清代中叶政治稳定,康熙到乾隆年间,清政府解决了一系列边疆问题和民族问题,将西藏和新疆纳入其版图,确立和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政治体制上。
加上《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等大型图书的编撰,对文学和艺术的普及、传播和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其次,经济发展,特别是农村经济的发展,加上环洞庭湖一带水上交通发达,土壤肥沃,是典型的鱼米之乡,使很多外来移民涌入,移民带来新的种植技术和手工技术的同时,也带来当地的民间歌舞和说唱艺术。
多种艺术的交融促进了湖南花鼓戏的繁荣。
再次,湖南花鼓戏的迅猛发展最大的一个因素是当时曲坛“花雅之争”中花部以压倒性优势取胜。
所谓“雅部”是指当时的大戏——昆曲和昆剧;“花部”则是指“雅部”之外的各种戏曲声腔。
由于雅部在戏曲处于霸主地位近两百年,有很多崇雅歴俗的知识分子对花部表现出极大的不屑。
虽然花部存在着一些格调低下的庸俗之作,但绝大部分的作品所表现出来的下层劳动人民的愿望和需求,使这些作品成为敢于突破封建礼教思想束缚的作品。
有的人在看花鼓戏过程中得到启示,帮助寡妇卸掉封建贞节观的思想包褓,使她能改嫁,从愚昧的思想中解放出来,大胆追求自己的美好生活,功莫大焉。
但是在卫道士眼中却属于“淫戏”范畴,欲除之而后快。
基于此,花部在乾隆、嘉庆年间曾多次遭禁演。
虽然封建统治者崇雅跃俗,但在广大劳动人民的心目中对花部的喜爱却不曾减少,所以无论卫道士们如何阻挡,也阻挡不了昆曲随着历史潮流日益衰退,而花部却日益兴起。
可见曲高和寡的雅部与花部比较而言,花部的成功主要得益于它表现的是普通劳动人民的生活,更贴近人民,所以才得到热烈的拥护。
2 湖南花鼓戏的唱腔分类湖南花鼓戏有两百多年的历史,经历了从民间歌舞到地花鼓,从草台阶段到社班阶段的历史发展阶段,湖南花鼓戏的唱腔也经历了由简到繁的发展历程。
湖南花鼓戏发展到现在,曲调约有三百多支,基本为曲牌联缀结合体,分为小调、打谬腔、洞腔(师公腔)、川调(正宫调、弦子调)四类。
其中打谬腔、洞调和川调属于正调,其结构大多比较方整,多以“起承转合”或“对仗”的形式反复运用,表现力较小调丰富。
2.1花鼓戏小调花鼓戏小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明、清时期已经地方化的丝弦小调和民歌小调。
在初期,民歌小调和丝弦小调有着一些不同的特点,是不同性质的两种音乐,其中民歌小调乡土气息更为浓烈,是花鼓戏最早的素材,它的特点质朴自然,节奏明快,乡土特色,生动活泼,伴奏多用唢呐、谬鼓。
如洗菜心、采茶调等都是典型的民歌小调;早在宋代诗人刘克庄经过湖南时赋诗曰“屈原章句无人诵,别有山歌侑桂尊。
”就是描述当地民歌哼唱之风盛行的盛况。
而丝弦小调是江浙一带引进的,因其演唱时伴奏乐器多用丝弦乐器而得名,它的特点是典雅婉曲,如泣如诉。
“我明诗让唐,词让宋,曲又让元,庶几《挂枝儿》、《罗江怨》、《打赛杆》、《银纽丝》之类,为我明一绝耳。
”乃见于明代卓河月所著《古今词统序》中,明代丝弦小调的盛行程度不言而喻。
这两种风格迥异的小调在一定阶段他们是湖南花鼓戏音乐的主流,但随着花鼓戏日益发展,小调慢慢被正调所取代,而小调则多作为插曲使用。
2.2打银腔打谬腔源于劳动号子和哼唱,伴奏比较简单,仅需谬鼓和唢呐,人声一般只是出现在尾腔,所以称之为打锡腔。
“一唱众和”是打谬腔最为显著的特点,即一个人主唱,鼓点喷呐及尾句处人声、器乐共同帮腔。
它的基本腔调有《木皮调》、《四六调》、《木马调》和《八同牌子》等,后来吸取了汉调皮黄中某些板腔,形成了一些戏曲性的板式和灵活多变的数版,从而极大的丰富了打谬腔的表现力,即能表现哀愁的心情,也能体现愉悦的精神。
2.3川调川调源于山歌、民歌。
调式可以分为宫调式和羽调式两种,又可分为正宫调、宁乡正调及神调等曲调系列,各具特色,适合表现剧中各类人物。
①川调是湖南花鼓戏最具影响力的声腔类型,各类花鼓均以川调为主要唱腔形式。
过门及唱腔乐句组成了川调,大筒作为主奏乐器,喷呐只是特色乐器。
演唱时采用一个基本结构形式,用多段词反复演唱。
上下句尾腔用假嗓高八度演唱是其最大特点,这样的处理使得中低声区的真嗓和高八度的假嗓在音色上形成极大的反差,造成音色上的突变,这种唱腔也俗称“格格腔”。
在行腔转换时,声带由松到紧,过渡需迅速,并要求有良好的气息支撑,这样才能使中低声区的声音有本色,翻上去的假嗓明亮而圆润。
2.4洞调洞调源于师道音乐,故一些老艺人也将其称作“师公调”。
它曲调优美,在发展过程中结合了湖南民歌小调的曲调,比粗r的川调多了几分秀丽,但又比压抑的打谬调多了几分明快、动听。
之后,由于洞调的调性经常发生游离,本来以C调记谱的,也可以在G调上演唱,这种形式被称为反手洞腔调。
3 湖南花鼓戏的表演艺术特点3.1演唱特点唱念做打是中国戏曲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段,其中,唱,是戏曲艺术的重要特点。
鉴于此,笔者将论文的写作重点定位于岳阳花鼓戏的唱腔研究上。
唱腔是指在中国戏曲中需要穿插曲调的演唱法的总称。
研究唱腔首先要从语音的结构和吐字、发声、呼吸等诸方而入手,傅雪漪先生所著《戏曲传统声乐艺术》的引言中提到“要探讨民族声乐特别是戏曲的唱念艺术,必须从字音、语调、感情、呼吸这几方面着手,而且要研究唱念技巧中风格韵味的形成以及唱念和表演、动作、伴奏各方面统一协调的问题?”。
因此,在本节中,笔者将以湖南花鼓戏中的岳阳花鼓戏各行当的发声方式、呼吸以及共鸣三个方面来进行对湖南花鼓戏演唱特点的研究。
3.1.1发声用嗓的运用岳阳花鼓戏因男女未分腔,因此比较讲究各行当的演唱风格。
岳阳花鼓戏的行当经各时期的丰富,发展经历了从一旦一丑的“二小戏”到一旦一丑一生的“三小戏”阶段,后来,为了生存的需要,岳阳花鼓戏的演出形式不得不依附于“大本戏”,因此发展为生、旦、净、丑诸行当。
尽管行当变得日益丰富,但小旦、小生、小丑仍然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生行是指除净、丑以外的男性角色,它和戏曲表演中女性角色的旦行(岳阳花鼓戏中主要指花旦、闺门旦、正旦)均用“阴阳嗓子”,即真假声相结合。
这里的真假声结合是指真声和假声在乐曲杂夹使用。
例如生行,花鼓戏《修书下海》中“明英有言听分明”唱段中的柳明英,即为小生。
此选段是柳明英在听完三公主不幸遭遇后,所发出的感叹。
在唱段中,生行角色的柳明英,运用了真假声杂夹使用的演唱技巧。
第一句“听罢言来,高声骂(呀)”时,由于“呀”字的音很高,是“骂”的上方七度音,演唱者运用了明显的假音来演唱,而前面的唱词主要运用的是真声,真假声的区别使用特别明显,第二句“大骂金家不是人(哪)”在“哪”字的演唱被真假声完全隔成两段。
她今本是龙宫(女)哪,落得湖坪牧羊(群),倘若龙王知道(了),叫你金家活不成(哪)。
以上这些括号内的字演唱者都将该字的音调进行了高八度演唱与其他唱词形成明显音调上的差别。
在花鼓戏旦行的角色中,笔者通过听辨(白香园)《卖妙郎》时亦能明显感觉到真假声交替进行的演唱形式,下面打括号的词即为在字尾高八度演唱的形式:“公公息怒容(儿)禀啊,天(凭)公正人凭良心啊,自啊(从)儿媳(娶)过门,(一)心哪一意啊过啊光阴啊,妙郎(儿)是我的身上肉,滴(滴)心血养成人啊,若不是为救公公(的)命,儿(媳)怎肯卖亲生啊。
可见,岳阳花鼓戏中真假声的结合使用,主要表现在单个唱词中运用高八度的假声演唱和其他唱词真声演唱的融合”。
丑行(包括丑旦)在演唱的吋候,一般只用“平音”,即本嗓。
但个别角色在特定的环境下,亦偶用假嗓以加强情趣。
在上例《合银牌》丑行角色的演唱中,旋律整体的起伏不大,最大的音程跨度不超过五度,这样的旋律特征非常适用于“本嗓”的演口昌。
在演唱时岳阳方言浓厚,和观众的亲近感强。
少数净行角色则搬用巴陵戏净行唱法,用类似破嗓子的所谓“炸音”。
3.1.2气息的运用气息也就是演唱的呼吸,它是声乐、戏曲演唱的基础。
但凡歌唱家无论古今中外皆视呼吸为演唱的第一要义。
我国传统地方戏曲、曲艺都十分讲究“丹田气”,要求“气沉丹田”。
其实,这就是所谓的“腹式呼吸法”。
这种呼吸方法强调气息的运用要深和快,在运用时须沉到下腹的“气海穴”一带。
在演唱时,依靠下降横膈膜,扩大下腹腔,使之获得头腔共鸣。
在气息的运用上,气沉丹田是基础,收气、送气、弹气、顿气、操气等运气方法的运用,则影响着各腔种的演唱特色和韵味。
例如在《修书下海》的[咬破中指修书文]唱段中,三公主经柳明英的提醒,开始修文书,打算要其转交给龙王。
此段情绪悲切,三公主在演唱时速度非常慢,且拖腔在此段中运用得较多。
揉气的方法一般运用在拖腔之处,比如在第一句“相公一言来提醒,提醒”,出现了两个拖腔即两个“醒”字处。
在演唱时声音有如和面一般,气息流动得不紧不慢,音调稳定,源源不绝,这是“揉气”的典型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