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琴俱亡》万亚莲资料
【初中文言文阅读】阅读《人琴俱亡》参考答案

【初中文言文阅读】阅读《人琴俱亡》参考答案阅读《古筝之死》,完成问题13-15。
游太子和紫荆都病了,紫荆先死了。
子尤问:你为什么没听到这个消息?这不见了。
语言并不伤感。
然后索玉来参加葬礼,没有哭。
紫荆擅长弹钢琴,所以他去坐在精神病床上读《所有的人都死了》,完成了13~15分钟题王子友和紫荆都病得很重,紫荆先死。
子尤问:“你为什么没听到这个消息?”?这不见了。
“语言并不伤感。
然后索玉来参加葬礼,没有哭。
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恸绝良久。
月余亦卒。
十三、解释下列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
(1)王子友与紫荆菊病笃____________(二)何以都不要听到这个消息___________(3)弦既不调也不调______________________(4)哀悼绝良久_______________1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一)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
(2)然后他坐在灵柩上,带着儿子去弹钢琴。
琴弦没有调整15在文章的开头,子尤写了“没有悲伤”和“没有哭泣”,然后他写了“哀悼许久”。
这是矛盾吗?请告诉我你的意见。
(4(分钟)参考答案:十三.(1)全部(2)出人意料地总计(3(4)哭了,非常伤心14.(1)为什么总听不到(子敬的)消息?这(一定)是他已经死了。
(2)(子猷)一直走进去坐在灵床上,拿过子敬的琴来弹,几根弦的声音已经不协调了。
十五.子猷前面之所以不悲痛,是因为他自知自己也不久于人世,到那时就将和弟弟又在九泉之下相见了,此时子猷想以一种独特的悼念方式来表达痛苦与思念,等到”弦既不调”时,内心的悲痛无法排遣,所以”恸绝良久”。
王子友和紫荆都病得很重,紫荆先死。
子尤问道:① 你为什么没听到这个消息?它不见了。
“语言并不伤感。
然后索玉来参加葬礼,没有哭。
子敬素好琴,②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
”因恸绝良久。
《人琴俱亡》解读释疑

《人琴俱亡》解读释疑作者:仲金棋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上旬刊》 2017年第1期苏教版八下《人琴俱亡》一文选自南朝宋文学家刘义庆所撰的笔记小说《世说新语》,此文通过晋代王子猷以独特的方式来悼念自己弟弟王子敬的动人故事,表现两人之间深厚的手足之情。
读者对该文首段中的“都不哭”与下文中的“恸绝良久”两者是否矛盾更是费解,存在理解上的分歧,值得仔细品味。
《教参》对子猷推断弟弟子敬一定已死以及要来轿子去看望丧事时的“语时了不悲”“都不哭”分别作了提示:①弟弟死了,王子猷为什么完全不悲伤呢?给人们留下了疑团。
②一路上都没有哭,继续加深疑问,引出下文。
在分析完第二段内容之后又作了这样的“释疑”:子猷的死,是因为生病和悲痛。
到此我们也可以知道,子猷前面之所以不悲痛,是因为他自知自己也不久于人世,到那时就将和弟弟又在九泉之下相见了。
依据此解释,难免让人疑窦重生:①面对自己的亲弟弟极有可能去世,因为是推断,做哥哥的“都不哭”尚可理解,又怎能做到“了不悲”?②这种“不悲”“不哭”的原因竟然是“自知自己也不久于人世,到那时就将和弟弟又在九泉之下相见”!姑且不论再重的病情也有好转的可能性,病人存活多久也是病人难以计算,更何况是在崇尚“人命在天”的封建时代,“月余亦卒”这样的结局是子猷自已能决定的吗?③退一步说,就算当事人有这种洒脱的想法,那第二段面对弟弟已经去世这一千真万确的事实,又为什么要“恸绝良久”,又何以自圆其说?可见,这种解释于情于理都难免牵强。
那如何理解王子猷推断弟弟已死以及去看望丧事时的“语时了不悲”及“都不哭”呢?首先,可以从“知人论世”的角度来探究。
我们不妨先把目光转移到人物所处的魏晋时代。
魏晋时品评人物的风气盛行,导致这一时期文人士大夫表现出较为独特的思想和文化特征:在任由性情、不拘矩度、注重情感的个性表达的同时,还故作旷达追求的一种超脱的风度,即“魏晋风度”。
最有代表性的当属谢安了,东晋名相谢安的侄子在前线与八十万秦兵作战,这一战关乎国家存亡,大胜后派人急来报捷,谢安当时正与客人下棋,看完捷报后他若无其事的继续与客人慢慢下棋,客人问起他也只淡淡的说小儿辈破大敌了。
人琴俱亡的故事、意思及成语解释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人琴俱亡的故事、意思及成语解释
导语:【释义】比喻对知己、亲友去世的悼念之情。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伤逝》。
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有七个儿子。
他这七个儿子中
【释义】比喻对知己、亲友去世的悼念之情。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伤逝》。
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有七个儿子。
他这七个儿子中,比较有名气的有五个。
其中又有四个在《晋书》中有传,可谓名垂青史。
长子玄之早年夭折,不大为人们所知;次子凝之死于战乱之中,所以对他的事迹的记载也不多。
对于他的儿子记载较多的是徽之和献之。
特别是献之,他是继父亲王羲之之后又一位大书法家,与父亲并称“二王”。
王徽之字子猷,曾在大司马桓温帐下作过参军。
王徽之性格狂放,不拘小节。
有一次,大司马桓温问他:“现在你负责哪一项工作?”
王徽之回答说:“我好像是管马的!”
桓温又问:“你管多少马?”
王徽之回答:“我连马都不知道,怎么会知道它们的数量呢?”
后来王徽之被调到车骑将军桓冲的帐前,作骑兵参军。
一次,王徽之与桓冲出门,恰逢暴雨倾盆,王徽之立即跳下马,钻入了桓冲的车中。
进到车里,他对桓冲笑笑说:“外面下雨,你怎么好意思独自坐一辆车呢?”
王徽之曾在山阴后住,这天夜里,大雪初停,一轮明月照得四野生辉,银白世界让人生出许多遐想。
王徽之忽然想起好友戴逵家住郯溪,王徽之驾起小船,赶了一夜路,来到戴逵的家门前,可是,连招呼也没打,竟返身回去了。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人琴俱亡》课件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人琴俱亡》课件一、教学内容《第13课人琴俱亡》选自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主要讲述了晋代琴师俞伯牙与听众钟子期的深厚友谊。
详细内容包括:伯牙鼓琴,子期听之,高山流水,人琴俱亡。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生词、成语、典故。
2. 领悟伯牙与子期之间深厚的友谊,体会知音难觅的主题。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人物情感,体会知音难觅的主题。
教学重点:掌握课文内容,学习成语“高山流水”的用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课件(含课文原文、生词、图片等)2. 黑板、粉笔3. 学生用书、笔记本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现实生活中的知音故事,引发学生对知音难觅主题的兴趣。
2. 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标记生词。
3.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课文内容,解析生词、成语、典故。
4. 例题讲解:讲解典型例题,指导学生分析人物情感,理解知音难觅的主题。
5. 随堂练习:设计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检查学生掌握情况。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难点、重点,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1. 课文人琴俱亡2. 生词、成语、典故3. 课文结构:伯牙鼓琴→子期听之→高山流水→人琴俱亡4. 知音难觅主题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解释成语“高山流水”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话讲述伯牙与子期的故事。
(2)分析课文中的人物情感,谈谈你对知音难觅的理解。
答案:(1)成语“高山流水”形容乐曲高妙,也比喻知音难觅。
伯牙与子期的故事:晋代琴师伯牙鼓琴,听众钟子期领悟其意境,二人结为知音。
后子期去世,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
(2)课文中,伯牙与子期因音乐结缘,相互欣赏,成为知音。
但在现实生活中,知音难觅,人们往往难以遇到真正理解自己的人。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讨论、练习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人琴俱亡历史典故_历史典故素材

人琴俱亡历史典故人琴俱亡说的是睹物思人,无法分割的兄弟情谊。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人琴俱亡历史典故,一起来看一下吧。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伤逝》。
【释义】琴:古琴;俱:全,都;亡:死去,不存在。
人去世了,琴的音调也不再美妙了。
形容看到遗物,怀念死者的悲痛心情。
【历史典故】王徽之是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他性格豪放超脱、不受约束,为人十分洒脱。
他有个弟弟叫王献之,字子敬,不仅精通书法,而且擅长绘画,与父亲王羲之齐名,并称“二王”。
兄弟俩的感情非常好,他们常在晚上一起读书,边读边议。
有一晚,两人一起读《高士传赞》,献之忽然拍案叫起来:“好!井丹这个人的品行真高洁啊!”井丹是东汉人,精通学问,不媚权贵,所以献之赞赏他。
徽之听了就笑着说:“井丹还没有长卿那样傲世呢!”长卿就是汉代的司马相如,他曾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和跟他私奔的才女卓文君结合,这在当时社会里是很不容易的,所以徽之说他傲世。
当时有个术士说:“人的寿命快终结时,如果有活人愿意代替他死,把自己的余年给他,那么将死的人就可活下来。
”徽之听说了此事,便说:“我的才德不如弟弟,就让我把余年给他,我先死好了。
”术士摇摇头说:“代人去死,必须自己寿命较长才行。
现在你能活的时日也不多了,怎么能代替他呢?”没多久,献之便去世了。
家人怕徽悲痛,没有把这个消息告诉他。
徽之一直很惦记弟弟,但始终没有消息。
一天,他实在忍不住,便问家人:“子敬的病怎样了?为什么很久没有听到他的消息?是否出事了?”家人含含糊糊,欲言又止。
徽之便明白了,悲哀地说:“子敬已经去了!是吗?”家人见再也瞒不下去了,便说了实话。
徽之听了居然一声不哭,只是下了病榻,吩咐仆人准备车辆去奔丧。
到了献之家,他在灵床上坐了下来,命人把献之生前最喜爱的琴取来,想弹首曲子。
但调了半天弦,都没调好。
于是举起琴往地上一摔,悲痛地说:“子敬!子敬!如今人琴俱亡!”意思是说:“子敬啊子敬,你是人和琴同时死去了啊!”说罢,他便昏了过去。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人琴俱亡》课件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人琴俱亡》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人琴俱亡》。
教学内容包括教材中的第一、二、三段,详细内容为:介绍成语“人琴俱亡”的出处及含义;分析文本的文学特色,如韵律、对仗、排比等修辞手法;解析作者的感情表达及主题思想。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成语“人琴俱亡”的出处、含义及其在文中的应用。
2. 领悟文本的文学特色,如韵律、对仗、排比等修辞手法,并能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3. 体会作者的感情表达,培养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成语“人琴俱亡”的深刻含义及其在文中的应用。
重点:分析文本的文学特色,如韵律、对仗、排比等修辞手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课件(含文本、图片、例题等)2. 黑板、粉笔3. 学生用书、笔记本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实践情景,引发学生对成语“人琴俱亡”的好奇心,进而引入本课。
2. 自主学习:学生阅读文本,了解成语出处、含义,勾画出文本中的韵律、对仗、排比等修辞手法。
3. 讲解:分析文本的文学特色,解读作者的感情表达及主题思想。
4. 例题讲解:结合文本,讲解成语“人琴俱亡”在文中的应用,并进行随堂练习。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如何运用所学修辞手法,进行创作练习。
六、板书设计1. 成语“人琴俱亡”的出处、含义2. 文本文学特色:韵律、对仗、排比3. 作者感情表达及主题思想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运用本节课所学的修辞手法,以“离别”为主题,写一篇短文。
答案:例文:《月下离别》夜幕降临,月光洒满大地。
分别在即,心如刀割。
杨柳依依,诉说着无尽的哀愁;人琴俱亡,感叹着时光的无情。
在这月色如水的夜晚,我们依依不舍地告别,愿时光能将我们的友谊永存。
2. 课后阅读:推荐阅读《世说新语》中其他成语故事,了解成语背后的故事。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的掌握程度如何。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积累更多的成语,了解成语背后的故事,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人琴俱亡》课件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人琴俱亡》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人琴俱亡》的内容。
该文选自《世说新语》,主要讲述了晋代文学家稽康因拒绝为篡位的司马昭演奏而被杀害的故事。
详细内容包括:稽康与嵇喜的交往,稽康拒绝为司马昭演奏的原因,以及稽康就义前的从容表现。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课文内容,了解稽康的生平事迹和品格精神。
2. 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提高对古汉语的语法、词汇、句式的理解。
3. 通过课文学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古汉语的语法、词汇、句式理解,文章主题思想的把握。
教学重点:稽康拒绝为司马昭演奏的原因,稽康就义前的从容表现。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课件:展示课文内容、图片、例题等。
2. 古汉语词典:帮助学生理解古汉语词汇。
3. 练习题:随堂练习和课后作业。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稽康的生平事迹,引发学生对本课的兴趣。
2. 课件展示:课文内容、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3. 课文解读:详细讲解课文,分析文章结构、语法、句式等。
4. 例题讲解:针对难点和重点,进行例题讲解,帮助学生巩固所学。
5. 随堂练习:布置与课文相关的练习题,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人琴俱亡》2. 重点词汇:稽康、司马昭、演奏、就义、从容。
3. 重点句式:古汉语特殊句式,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
4. 课文结构:起因、经过、结果。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翻译课文中的重点句子。
(2)分析稽康拒绝为司马昭演奏的原因。
(3)谈谈你对稽康品格精神的理解。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找出不足之处,为下次教学改进提供依据。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阅读《世说新语》其他篇目,了解古人的品格精神,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古汉语的语法、词汇、句式理解,文章主题思想的把握。
人琴俱亡讲课课件_图文_图文

1、既然兄弟情深厚感情如此,为何子猷“了不 悲”“都不哭”?那子猷究竟以何种方式来悼念 子敬的呢?
“不悲痛”是因为他自己也不久于人世,到 那时就能和弟弟在九泉之下相见了。所以 不哭。
弹琴
2为什么子猷“月余亦卒”?
病笃、伤痛
讨论 :
假若你是当时的子猷,你认为 哪些语句最能表达你与弟弟间的深 情?
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
写作启示:从选材、刻画人物、语言角度谈 。 1.选材典型、新颖。
2.以典型的生活细节亡
王子猷、子敬俱病笃 ,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 右:“何以都不闻消息? 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 。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 。
子敬素好琴,便径入 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 弦既不调,掷地云:“子 敬子敬,人琴俱亡。”因 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王子猷,王羲之第五 子,放达不羁。尤爱竹子 。 王子敬,王羲之第七子 。工书法,尤以行草擅名。 与其父齐名,并称“二王”。
人琴俱亡
王子猷、子敬俱病笃 ,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 右:“何以都不闻消息? 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 。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 。
子敬素好琴,便径入 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 弦既不调,掷地云:“子 敬子敬,人琴俱亡。”因 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人琴俱亡讲课课件_图文_图文.ppt
刘义庆,南朝时宋 著名文学家。撰笔记小 说集《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是记 载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 笔记小说。
刘义庆:南朝宋文学家。
《轶《 隽世 事世 永说的说 传新笔新神语记语见》 小》 长是 说的 。记 ,语载 全言魏 书以晋 分精人德练物行含言、蓄谈言、 语《、世政说事新、语文》学书等中3故6个事门有类的,成记为载人 自们东常汉用末的年成至语东,晋如时望豪梅门止贵渴族、和新官亭 僚对士泣大、夫口的若言悬谈河轶、事一,往反情映深这、一盲时人 期骑的瞎社马会等面。貌和士大夫的思想品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点掌握下列实词和虚词 实词:
笃索舆 径 素 卒 调 掷 良 恸 绝 奔丧
(病)重 要 轿子 直往 向来,一向
死 协调 投掷,抛掷,扔 很
痛哭,极度悲哀 气息中止,死亡
原指从外地急忙赶回去料理长辈亲属 的丧事,这里指到子敬家去看望丧事。
虚词:
而了既俱因
认准下列字音:
(1)王子猷(yóu) (2)子敬俱病笃(dǔ)
(3)此已丧(sàng)矣(yǐ) (4)语时了(liǎo)不悲
(5)便索舆(yú)来奔(bēn) 丧(sāng)
6.子敬素好(hào)琴
7.弦(xián)既不调(tiáo) 8 掷(zhì)地云
9.因恸(tòng)绝良久 10 月余亦(yì)卒(zú)
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
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
人琴俱亡。”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译:子敬一向喜欢弹琴,(子猷) 一直走进去坐在灵床上,拿过子 敬的琴来弹,几根弦的声音已经 不协调了,(子猷)把琴扔在地 上说:“子敬啊,子敬啊,你人 和琴都死了。”于是痛哭了很久, 几乎要昏过去。过了一个月, (子猷)也死了。
课外练笔
❖将本文扩写成500字左右的文章, 对子猷悼念弟弟前后的神态、心 理、动作进行合理想象。
手足情是人世间永不凋零朵 的花
深入体会“至爱亲情”
再读课文,把握感情基调
(哀怨、凄婉、悲凉)。
表承接,不译 完全 已经
全,都 于是
讨论:
❖子猷以自己独特的不同寻常的方 式悼念了弟弟子敬,独特在哪?
❖课文中哪些语句最能表达子猷与 弟弟子敬间的深情?为什么?
交流
这一句写子猷对子敬独特的悼念方式
独特在: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
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
子敬,人琴俱亡。”(或: (子猷)
一直走进去坐在灵床上,拿过子敬
1、对照注解,自己疏通大意。
2、提出在翻译过程中碰到的疑 难字、词或句。 3、自己高声翻译全文给自己听。
4、翻译给全班同学听。
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 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 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便 索舆来奔丧,都不哭。
译:王子猷、王子敬都病得很重,
子敬先死了。王子猷问手下人: “为什么总听不到(子敬的)消息? (这)一定是他已经死了。”说话 时完全不悲伤。(他)就要轿子来 去看望丧事,一路上都没哭。
的琴来弹,几根弦的声音已经不协
调了,(子猷)把琴扔在地上说:
“子敬啊,子敬啊,你人和琴都死
了。” )
以下语句最能表达子猷与弟弟子敬间的深情:
“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 “了不悲” “都不哭” “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 “子敬子敬,人琴俱亡” “恸绝良久” “月余亦卒”源自总结全文:人琴俱亡
问左右——奔丧不哭
❖王子猷,王羲之第五子, 放达不羁。尤爱竹子。
❖王子敬,王羲之第七子。 工书法,尤以行草擅名。与 其父齐名,并称“二王”。
王子猷对弟弟非常钦佩, 王子敬对哥哥也很敬重, 两 人感情非常深厚。后来,兄 弟两人都患了重病,王子敬 先去世。家人怕王子猷悲痛, 没有 把这坏消息告诉他。王 子猷老是听不到弟弟的消息, 很是担心。
人琴俱亡
黄桥初级中学 万亚莲
学习目标
❖有感情的诵读古文,体会用独特悼 念方式表达深厚的兄弟情谊
❖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与虚词,品味 简洁传神的语言
❖重点 :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与虚词 。
❖难点:体会用独特悼念方式表达深 厚的兄弟情谊,感受凄美的爱的感情 熏陶。
王羲之,东 晋大书法家, 被后人尊为 书圣。
4、请你写出一两个反映亲情的成语故事或 一两句与亲情有关的诗句。
5、人们常用“人琴俱亡”这个成语来比喻 什么?
6、文章主要写了哪些事情?表现 了怎样的主题?
7、哪些因素可能使“取子敬琴弹, 弦既不调”?
交流
1、“了不悲” “都不哭” 和“恸绝 久”“月余亦卒”,表现了子猷的独特 形2、象伤。心。问左右——索舆奔丧;取琴 弹——不调掷地;恸绝久——月余亦卒
人(子敬)亡 —— 取琴弹——不调掷地 ——琴亡
恸绝久——月余亦卒
一句话概括: 写王子猷对弟弟子敬独特的悼念方 式,表现了他对弟弟的深厚的情谊
片段分析 一、回答下列问题
1、哪些词句能表现子猷的独特形象?
2、子敬死后,子猷是否伤心?从哪些地方 可以看出来?
3、子猷子敬兄弟情深,而文中却说“语时 了不悲”,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5、比喻对知己、亲友去世的悼念之情。
6、两件事:一是奔丧;二是恸绝(或: 一是写子猷子敬同时得病后,子敬先亡, 死后,子猷悲痛之情郁积心中,无法发 之与外。二是子猷奔丧时,睹琴思人, 哀伤过度,不久去世。表现猷子敬之间 深切的兄弟之爱。)
7、一是子敬病了很长时间,琴放置 久了。二是子猷睹琴思人,悲伤过度, 不能调琴。
练习:1、解释下列加点字或句:
1.王子猷、子敬俱病笃 (病重)
2.何以都不闻消息
(为什么)
4.子敬素好琴
(平素、向来)
3.此已丧矣 (这一定是他已经死了)
5.弦既不调 (琴弦的声音已经不协调)
6.何以都不闻消息 (总、竟)
7.语时了不悲
(完全)
8.便径入坐灵床上 (直往)
9.因恸绝良久 (于是痛哭了很久,几 乎要昏过去)
3、这是子猷悲痛到极点才作出的反应, 其实他的内心非常痛苦。
4、舐(shì舔)犊之爱、乌鸟私情等。
补充故事:
舐犊之爱 见《后汉书·杨彪传》:“愧 无日磾先见之明,犹怀老牛舐犊之爱。”
解释:老牛舔小牛。比喻父母疼爱子女。
乌鸟私情
出处:乌鸟:古时传说,小乌能反哺老 乌。比喻侍奉尊亲的孝心。
解释:晋·李密《陈情表》:“乌鸟私情, 愿乞终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