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琴俱亡》原文和译文学习专用
人琴俱亡的文言文的翻译

昔有一人,好琴音。
琴音妙绝,常自弹之。
日久,琴音与人之心通,相得益彰。
此人乐此不疲,琴技日益精妙。
一日,此人因事远行,将琴留于家中。
行至中途,忽感心绪不宁,忆起琴音,不禁泪下。
遂折返,匆匆赶回家中,欲取琴弹之。
然家中空无一人,琴亦不知去向。
此人悲痛欲绝,痛哭流涕。
自责不已,悔不当初。
心想:“吾一生所好,不过琴音耳。
今琴音既失,吾心亦亡。
”自此,此人心灰意冷,再无生趣。
后有友人来访,见此人憔悴不堪,便问其故。
此人遂将事由告知。
友人大惊,曰:“君之琴,吾曾见之。
近日,吾见一老者,携琴而行,似是君之琴也。
”此人闻言,急欲寻访。
友人遂陪同,一同前往。
至一山洞,果见一老者,携琴而立。
此人见之,悲喜交加。
遂上前,欲取琴归。
老者却曰:“此琴已非君之琴,吾已易其音矣。
”此人闻言,心如刀割。
痛哭流涕,悔恨不已。
老者见状,叹曰:“君之琴,乃人与琴之合,非琴之本身。
君若欲得琴音,必先找回自己之心。
”此人听罢,恍然大悟。
遂谢过老者,辞别友人,返回家中。
自此,此人痛改前非,重新振作。
他开始反思自己,努力找回那颗曾因琴音而迷失的心。
日复一日,此人逐渐恢复了往日的活力。
他开始学习新事物,充实自己的生活。
在寻找琴音的过程中,他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他们一同探讨琴艺,共同进步。
终于,在某个夜晚,此人独坐于庭院,抚琴而歌。
琴音悠扬,宛如天籁。
他心中喜悦,仿佛又回到了那段美好的时光。
这时,他突然发现,那颗曾因琴音而迷失的心,早已在不知不觉中回到了他的身边。
从此,此人琴艺更加精湛,琴音更加动人。
他与琴,再次融为一体。
人琴俱亡,成为了过去。
而他,也终于找到了那颗属于自己的心。
翻译:昔日,有一个人,酷爱琴音。
琴音美妙绝伦,他常常独自弹奏。
随着时间的推移,琴音与他的心灵相通,相互衬托,相得益彰。
他对此乐此不疲,琴技也日益精进。
有一天,这个人因为事情远行,将琴留在了家中。
在旅途中,他突然感到心神不宁,想起了琴音,不禁泪流满面。
于是他折返,匆匆赶回家中,想要取琴弹奏。
人琴俱亡的原文及其翻译

人琴俱亡的原文及其翻译
人琴俱亡的原文及其翻译
【原文】:
王子猷①、子敬②俱病笃③,而子敬先亡。
子猷问左右:何以都④不闻消息?此已丧矣。
语时了⑤不悲。
便索舆⑥来奔丧,都不哭。
子敬素好琴⑦,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⑧不调⑨,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
因恸绝良久⑩,月余亦卒。
《世说新语伤逝》
【注释】:
①子猷:王徽之,字子猷,王羲之的第五个儿子。
他卓荦放诞,清高自恃,因此引来很多非议,后世更有人称他为伪名士。
②子敬:王献之,字子敬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死时四十三岁。
以行书和草书闻名后世。
舆(yú):轿子。
调:协调。
人琴俱亡,表示看到遗物、悼念死者的悲痛心情。
③笃:(病)重。
④都:总,竟。
⑤ 了(liǎo):完全。
⑥舆:(yú)轿子。
⑦琴:名词用作动词,弹琴。
⑧既:已经。
⑨调:协调。
⑩恸(tòng)绝良久:痛哭了很久,几乎昏死过去。
【翻译】:
王子猷、王子敬都病重了,子敬先去世了。
王子猷问手下的人说:为什么总听不到(子敬的)消息?这(一定)是他已经死了。
说话时脸上看不出一点悲伤的样子。
就要来轿子去奔丧,一路上都没有哭。
子敬向来喜欢弹琴,(子猷)一直走进去坐在灵床上,拿过子敬的`琴来弹,弦的声音已经不协调了,(子猷)把琴扔在地上说:子敬啊子敬,
你的人和琴都死了!于是痛哭了很久,几乎要昏死过去。
过了一个多月,(子猷)也去世了。
刘义庆《人琴俱亡》原文及译文

刘义庆《人琴俱亡》原文: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
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
”语时了不悲。
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
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
”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翻译:王子猷、王子敬都病重了,子敬先去世了。
王子猷问手下的人说:“为什么总听不到(子敬的)消息?这(一定)是他已经死了。
”说话时脸上看不出一点悲伤的样子。
就要来轿子去奔丧,一路上都没有哭。
子敬向来喜欢弹琴,(子猷)一直走进去坐在灵床上,拿过子敬的琴来弹,弦的声音已经不协调了,(子猷)把琴扔在地上说:“子敬啊子敬,你的人和琴都死了!”于是痛哭了很久,几乎要昏死过去。
过了一个多月,(子猷)也去世了。
~~~~~~~~~~~~出处《晋书·王徽之传》:“献之卒,徽之……取献之琴弹之,久而不调,叹曰:‘呜呼子敬,人琴俱亡!”释义:子猷:王徽之字子猷,王羲之的儿子子敬:王献之字子敬王羲之的儿子亡:死去,不存在。
都:总,竟。
了(liǎo):完全。
舆(yú):轿子。
调:协调。
“人琴俱亡”,表示看到遗物、悼念死者的悲痛心情。
成语故事:王徽之是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曾担任大司马桓温的参军(将军府参谋)。
他性格奔放超脱、不受约束,常蓬松着头发,衣带也不系好,就随随便便地上街寻友,出门访客。
闲散成性的王徽之对自己所担任的职务,也不常过问。
他做过车骑将军桓冲的骑兵参军,一次桓冲问他:“你在管哪方面的事啊?”他含含糊糊回道:“大概是管马吧。
”桓冲又问:“管多少马呢?”他回道:“我不懂马,是个外行,管它有多少哩!”桓冲再问:“近来,马死掉可多?”他干脆说:“活马我尚且弄不清,哪里还弄得清死马!”王徽之有个弟弟叫王献之,字子敬,也是东晋的大书法家,与父亲王羲之齐名,并称“二王”。
徽之、献之兄弟俩感情非常好,年轻时同住在一个房间里。
平时,做哥哥的很佩服自己的弟弟。
有一天,家里失火。
人琴俱亡的文言文翻译

昔者,琴师孙少游,善弹琴,琴艺超群,名噪一时。
一日,孙少游出游,路经一山,山中有古寺,寺中有一古琴,名为“幽兰”。
孙少游闻之,心生向往,遂入寺求琴。
寺中住持见孙少游气质不凡,便将“幽兰”琴赠予他。
孙少游感激不尽,遂在寺中住了下来,潜心研习琴艺。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孙少游琴艺精进,与“幽兰”琴相伴,如影随形。
一日,孙少游在寺中弹琴,琴声悠扬,如泣如诉。
住持闻声,心生怜悯,问孙少游:“为何弹得如此哀伤?”孙少游叹了口气,说道:“我心中有块重石,压得我喘不过气来。
这琴声,是我心中的哀愁。
”住持沉默片刻,说道:“琴者,心声也。
你心中有何愁,何不诉诸琴弦,让琴声为你分担?”孙少游闻言,如梦初醒,遂将心中所忧,诉诸琴弦。
从此,孙少游与“幽兰”琴,形影不离。
琴声如泣如诉,传遍寺中,感动了无数人。
然而,岁月如梭,孙少游渐渐老去,琴艺虽精,却已力不从心。
一日,孙少游在寺中弹琴,琴声愈发哀伤。
住持闻声,心生忧虑,问道:“少游,你为何如此?”孙少游泪流满面,说道:“我深知,人琴俱亡之日,不远矣。
”住持疑惑地看着他,问道:“人琴俱亡?此话怎讲?”孙少游叹了口气,说道:“我年事已高,琴艺再精,也已无法与往昔相比。
而‘幽兰’琴,亦因年久失修,音色大减。
人琴俱老,人琴俱亡,此乃天命也。
”住持闻言,泪流满面,叹道:“人琴俱亡,实乃世间一大憾事。
”不久,孙少游因病去世,享年七十五岁。
寺中众人,悲痛欲绝。
住持将孙少游葬于寺后,并将“幽兰”琴埋于其旁。
自此,寺中再无“幽兰”琴声,人琴俱亡,成为一段佳话。
岁月流转,古寺依旧,人琴俱亡的故事,却流传千古。
世人皆知,琴艺虽精,人终有老去之时。
而琴,亦如人生,有起有落,有兴有衰。
人琴俱亡,乃是一种无奈,也是一种感慨。
唯有珍惜当下,才能不负韶华,不负人生。
人琴俱亡文言文翻译

人琴俱亡文言文翻译
[原文]
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
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
”语时了不悲。
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
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
”因恸绝良久。
月余,亦卒。
[译文]
王子猷、王子敬都病得很重,而子敬先死。
王子猷问身边的人:“为什么总听不到(子敬的)消息? 由此看来(他)已经死了。
”(他)说话时(似乎)毫不悲伤。
便要来轿子去料理丧事,一路上(他)都没有哭。
子敬一向喜欢弹琴,(子猷)就径直走进去坐在灵床上,拿过子敬的琴来弹,(可是)琴弦已经调不出和声了,(子猷)把琴扔在地上说:“子敬啊子敬,你人和琴都死了。
”于是痛哭了很久,几乎要昏过去。
过了一个多月,(子猷)也离开了人世。
文言文翻译人琴俱亡

昔者,有士人一名,琴艺精湛,名扬四海。
此士人,性孤高,不问世事,唯以琴会友,以琴修身。
每至月明星稀之夜,士人便抚琴而歌,琴声悠扬,如泣如诉,令人闻之,无不为之动容。
一日,士人因事远行,将所爱之琴留于家中。
士人临行前,对其琴曰:“吾行将至远方,此琴吾之知己,吾去后,汝当自重,勿以吾之离去而自哀。
”言罢,士人泪眼朦胧,抚琴一曲,琴声悲切,似有不舍之情。
士人离去后,家中琴声日减,家人亦觉琴声愈发哀怨。
一日,家中老仆人偶至琴旁,闻琴声忽止,似有断裂之声。
老仆人惊恐,急至琴旁,只见琴弦断裂,琴身扭曲,宛如哭泣。
老仆人叹曰:“吾主之琴,何故至此?”遂将此事告知家人。
家人闻之,无不痛心疾首。
众人围坐于琴旁,回忆士人昔日抚琴之情景,泪如雨下。
家人曰:“吾主之琴,已与人俱亡,吾等亦当随主而去。
”于是,家人悲痛欲绝,纷纷离世。
岁月流转,士人之家逐渐荒废。
一日,有行人经过,闻得琴声,寻声而来,只见琴身断裂,琴弦散落一地。
行人叹息,遂将琴身带回,藏于家中。
数年后,行人因病去世,其子发现此琴,感慨万分。
子曰:“此琴曾伴吾父一生,今父已逝,琴亦人琴俱亡,吾当善待此琴,以纪念吾父。
”遂将琴放置于厅堂,每日清晨,子便抚琴一曲,以示对父之纪念。
人琴俱亡,乃人生一大哀事。
士人之琴,因其主人之离去而亡,亦因其主人之情感而哀。
此琴虽亡,但其音犹在,仿佛在诉说着士人之故事,让人感慨万千。
人生在世,犹如过客,一切皆如梦幻泡影,唯有真情真意,方能永恒。
故士人之琴,虽与人俱亡,但其精神永存。
后人闻其琴声,皆能感受到士人之孤高、悲切之情。
此琴,已成为一种象征,象征着人生之无常、世事之变迁。
愿后人能以此为鉴,珍惜眼前人,勿让人生留有遗憾。
自古琴音难留,唯有真情永恒。
人琴俱亡,哀矣哉!然此哀,亦是一种解脱,解脱于尘世之纷扰,解脱于人生之烦恼。
愿士人之琴,能穿越时空,传递出一种超脱的情怀,让世人皆能感受到那份深情厚意。
《人琴俱亡》原文和译文(翻译)

《人琴俱亡》原文和译文(翻译)《人琴俱亡》原文和译文原文: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
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
”语时了不悲。
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
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
” 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翻译:王子猷、王子敬都病重了,子敬先去世了。
王子猷问手下的人说:“为什么总听不到(子敬的)消息?这(一定)是他已经死了。
”说话时脸上看不出一点悲伤的样子。
就要来轿子去奔丧,一路上都没有哭。
子敬向来喜欢弹琴,(子猷)一直走进去坐在灵床上,拿过子敬的琴来弹,弦的声音已经不协调了,(子猷)把琴扔在地上说:“子敬啊子敬,你的人和琴都死了!”于是痛哭了很久,几乎要昏死过去。
过了一个多月,(子猷)也去世了。
出处《晋书王徽之传》:“献之卒,徽之……取献之琴弹之,久而不调,叹曰:‘呜呼子敬,人琴俱亡!”释义:子猷:王徽之字子猷,王羲之的儿子子敬:王献之字子敬王羲之的儿子亡:死去,不存在。
都:总,竟。
了(liǎo):完全。
舆(yú):轿子。
调:协调。
“人琴俱亡”,表示看到遗物、悼念死者的悲痛心情。
成语故事:王徽之是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曾担任大司马桓温的参军(将军府参谋)。
他性格奔放超脱、不受约束,常蓬松着头发,衣带也不系好,就随随便便地上街寻友,出门访客。
闲散成性的王徽之对自己所担任的职务,也不常过问。
他做过车骑将军桓冲的骑兵参军,一次桓冲问他:“你在管哪方面的事啊?”他含含糊糊回道:“大概是管马吧。
”桓冲又问:“管多少马呢?”他回道:“我不懂马,是个外行,管它有多少哩!”桓冲再问:“近来,马死掉可多?”他干脆说:“活马我尚且弄不清,哪里还弄得清死马!”王徽之有个弟弟叫王献之,字子敬,也是东晋的大书法家,与父亲王羲之齐名,并称“二王”。
徽之、献之兄弟俩感情非常好,年轻时同住在一个房间里。
平时,做哥哥的很佩服自己的弟弟。
有一天,家里失火。
人琴俱亡原文及翻译.doc

人琴俱亡原文及翻译
人琴俱亡原文注释翻译成语故事类文阅读人琴俱亡原文注释翻译成语故事类文阅读原文: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
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
语时了不悲。
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
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
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翻译:王子猷、王子敬都病重了,子敬先去世了。
王子猷问手下的人说:为什么总听不到(子敬的)消息?这(一定)是他已经死了。
说话时脸上看不出一点悲伤的样子。
就要来轿子去奔丧,一路上竟没有哭。
子敬向来喜欢弹琴,(子猷)一直走进去坐在灵床上,拿过子敬的琴来弹,弦的声音已经不协调了,(子猷)把琴扔在地上说:子敬啊子敬,你的人和琴都死了!于是痛哭了很久,几乎要昏死过去。
过了一个多月,(子猷)也去世了。
释义:人琴俱亡:形容看到遗物,怀念死者的悲伤心情。
常用来比喻对知己、亲友去世的悼念之情。
王子猷:即王徽之,字子猷,王羲之的儿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琴俱亡》原文和译文(翻译)《人琴俱亡》原文和译文
原文:
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
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
”语时了不悲。
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
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
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
” 因恸绝良久,月余亦
卒。
翻译:
王子猷、王子敬都病重了,子敬先去世了。
王子猷问手下的人说:“为什么总听不到(子敬的)消息?这(一定)是他已经死了。
”说话时脸上看不出一点悲伤的样子。
就要来轿子去奔丧,一路上都没有哭。
子敬向来喜欢弹琴,(子猷)一直走进去坐在灵床上,拿过子敬的琴来弹,弦的声音已经不协调了,(子猷)把琴扔教育资源
在地上说:“子敬啊子敬,你的人和琴都死了!”于是痛哭了很久,几乎要昏死过去。
过了一个多月,(子猷)也去世了。
出处《晋书王徽之传》:“献之卒,徽之……取献之琴弹之,久而不调,叹曰:‘呜呼子敬,人琴俱亡!”
释义:子猷:王徽之字子猷,王羲之的儿子子敬:王献之字子敬王羲之的儿子亡:死去,不存在。
都:总,竟。
了(li a o):完全。
舆(y d):轿子。
调:协调。
“人琴俱亡”,表示看到遗物、悼念死者的悲痛心情。
成语故事:
王徽之是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曾担任大司马桓温的参军(将军府参谋)。
他性格奔放超脱、不受约束,常蓬松着头发,衣带也不系好,就随随便便地上街寻友,出门访客。
闲散成性的王徽之对自己所担任的职务,也不常过问。
他做过车骑将军桓冲的骑兵参军,一次桓冲问他:“你在管哪方面的事啊?”他含含糊糊回道:“大概是管马吧。
”桓冲又问:“管多少马呢?”他回道:“我不懂马,是个外行,管它有多少哩!”桓冲再问:“近来,马死掉可多?”他干脆说:“活马我尚且弄不清,哪里还弄得清死马!”王徽之有个弟弟叫王献之,字子敬,也是东晋
的大书法家,与父亲王羲之齐名,并称“二王”。
徽之、献之兄弟俩感情非常好,年轻时同住在一个房间里。
平时,做哥哥的很佩服自己的弟弟。
有一天,家里失火。
徽之吓得连鞋也来不及穿,慌忙逃走;献之却神色不变,泰然地被仆人扶出。
一天半夜,他们家里钻进来一个小偷,打算把凡能拿走的东西都偷走。
王献之发觉后,就慢吞吞地说:“偷儿,那青毡是我家祖传旧物,就把它留下来吧。
”小偷一听,惊慌地逃跑了。
他们兄弟俩常在晚上一起读书,边读边议,兴致很高。
有一晚,两人一起读《高士传赞》,献之忽然拍案叫起来:“好!井丹这个人的品行真高洁啊!”井丹是东汉人,精通学问,不媚权贵,所以献之赞赏他。
徽之听了就笑着说:“井丹还没有长卿那样傲世呢!”长卿就是汉代的司马相如,他曾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和跟他私奔的才女卓文君结合,这在当时社会里是很不容易的,所以徽之说他傲世。
后来,王徽之任黄门侍郎
(皇帝身旁的侍从官),因不习惯宫廷那一套十分拘束的生活,就辞职回家。
说也巧,他回家没多久,居然和王献之同时生起病来,而且两人的病都不轻。
当时有个术士(看相占卜为业的人)说:“人的寿命快终结时,如果有活人愿意代替他死,把自己的余年给他,那么将死的人就可活下来。
” 徽之忙说:“我的才德不如弟弟,就让我把余年给他,我先死好了。
”术士摇摇头:“代人去死,必需自己寿命较长才行。
现在你能活的时日也不多了,怎么能代替他呢?”没多久,献之去世。
徽之在办丧事时居然一
声不哭,只是呆呆地坐着。
他把献之生前用的琴取过来,想弹个曲子。
但调了半天弦,却总是调不好。
他再也没心思调下去了,就把琴一摔,悲痛地说:“子敬,子敬,人琴俱亡。
”意思是说:“子敬啊子敬,你是人和琴同时都失去了啊!”
王徽之因极度悲伤,没多久病情转重,过了一个多月也死了。
后来,人们就用“人琴俱亡”,表示看到遗物、悼念死者的悲痛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