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传播学概论》有感

合集下载

2024年传播学概论读后感

2024年传播学概论读后感

2024年传播学概论读后感《2024年传播学概论》是一本开创性的传播学教材,作者对传播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进行了深入而全面的探讨。

阅读这本书后,我对传播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以下是我对这本书的读后感。

首先,这本书让我对传播学的定义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传播学是研究信息传递和交流的学科,它关注人类在社交与媒介环境中的信息交流和接收过程。

这本书详细地介绍了传播学的发展历程,从经典的传播模型到现代的媒体环境,融入了社会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成果。

通过学习这本书,我对传播学的研究领域和方法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其次,这本书强调了传播学的实践性。

传播学研究不仅仅是理论的探讨,更重要的是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中。

作者列举了多个实际案例,说明了传播学在媒体、广告、公关等领域的实际应用。

这让我意识到,学习传播学不仅仅是为了理解社会和媒体的运作规律,更是为了应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另外,这本书还对传播学的研究方法进行了介绍。

作者详细阐述了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的优缺点,并指导读者如何选择和运用适当的研究方法。

这对我来说是极其有益的,因为研究方法是传播学研究的基础和核心,只有掌握了正确的方法,才能进行有价值的研究。

除此之外,这本书还对传播学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传播学作为一个不断发展的学科,必然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作者提出了一些新的研究方向,如数字传播、社交媒体等,引发了我的思考。

我意识到,未来的传播学将更加注重互动性和参与性,传播活动将更加多样化和广泛化。

这让我对传播学的前景充满了期待。

总的来说,阅读《2024年传播学概论》给我带来了许多收获。

我对传播学的理论和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传播学的实践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传播学的发展前景有了更乐观的展望。

这本书不仅扩展了我的知识面,还给我提供了一个思考和探索的方向。

我相信在未来的研究和实践中,我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来更好地理解和应对传播问题。

传播学概论读后感范文

传播学概论读后感范文

传播学概论读后感范文《传播学概论》是一本以传播学为主题的著作。

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对传播学产生了很多新的认识和思考。

首先,通过本书,我深刻理解到传播的重要性以及影响力。

无论是个人生活中的言语交流还是大规模的传媒传播,都是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传播具有推广、传递信息和塑造观念的功能,对一个社会、一个文化、一个国家乃至整个人类社会来说,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传播学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传播的机制和规律,从而更有效地运用传播手段和资源。

其次,本书还介绍了传播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传播学的发展源远流长,经历了从记者报道到媒介研究再到广告宣传和传媒管理等不同阶段的演变。

我对传播学的多元性和广泛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传播学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和变革息息相关,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传播学也在不断地发展壮大。

此外,本书还介绍了传播学的核心理论和方法。

在传播学的研究中,有很多经典的理论被提出,如门控理论、使用与满意度理论、集体行动理论等等。

这些理论为我们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基础和参考。

同时,本书还简要介绍了一些常用的传播研究方法,如问卷调查、访谈和实验等。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进行科学的研究和分析,为传播学的发展提供支持。

最后,本书还提及了一些传播学的应用领域和发展趋势。

随着数字化和全球化的发展,信息传播的方式和形式也在不断变化和创新。

新媒体传播、社交媒体传播和网络传播已成为传播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同时,传播学在政府、企业和组织中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传播学的研究和应用将在未来继续蓬勃发展。

总的来说,通过阅读《传播学概论》,我对传播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传播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对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我相信,在信息社会的大背景下,传播学的研究和应用将会越来越受到重视和关注。

传播学引论读后感知乎

传播学引论读后感知乎

传播学引论读后感知乎
在阅读《传播学引论》的过程中,我深感传播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复杂性和丰富性。

这本书从第一版面世到增补版,已经整整十年了,而它所探讨的主题——传播学的历史与发展,仍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影响力。

首先,这本书让我对传播学的历史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传播学的发展史可以说是一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它与人类社会的演变紧密相连。

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每一个阶段都代表着人类社会的一种进步,也反映了人类对于信息传递和知识共享的不断追求。

其次,这本书强调了传播学在当今社会中的重要性。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

信息的传递和接收方式多种多样,传播学的研究范围也因此变得更加广泛。

从传统的媒体到新媒体,从大众传播到分众传播,传播学的理论和实践在不断发展和变化。

此外,这本书还让我对传播学的未来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的不断发展,传播学将会面临更多的挑战和机遇。

如何适应这些变化,如何在变革中保持学科的独立性和价值,是传播学未来需要思考的问题。

总的来说,《传播学引论》是一本深入浅出地介绍传播学的历史、现状和未来的书,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面的、深入的、具有前瞻性的视角来看待和理解传播学。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对传播学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认识,也对未来充满了期待和憧憬。

《传播学概论》读后感

《传播学概论》读后感

《传播学概论》读后感作者:施拉姆(010610110 文化产业管理赵恒)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第1版(2010年10月1日)传播学概论是新闻学各类专业的基础理论课之一,与新闻学有联系又有区别,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其中,我对传播的主要层次中的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较为感兴趣。

人际传播,是所有传播活动的基础,即最基本的参次。

虽然课本中对人际传播的介绍并不是很多,但是,人际传播的重要性依旧不容忽视。

例如,我们现在所流行的QQ,正是一种新兴的人际传播形式。

属于网络人际传播,是个体间借助计算机、互联网,运用文字和网络符号所进行的非面对面的传递信息、交流情感的传播活动。

充分符合人际传播的特点,通过传播向他人展现自我,在他人反应中认识自我,减少自我估价的的不确定性,而且还可以了解他人,在频繁的互动中进而认识社会。

人际传播具有开放性和复杂性,与人际关系有密切联系。

人际关系对人际传播内容和方向有决定性影响。

因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特定生存环境,于是也就拥有不同的思想,心理,文化水平等等,在不同人际关系中人际传播是大不相同的。

反之,对人际传播状况的研究在另一方面也是人际关系很好的反应,比如,对网络人际传播来研究都市中现代性心理,还有向课本上提到的,通过人际传播来研究离婚率上升等重要的现实问题。

大众传播则是与一般人际传播有许多区别:借助特定的传播媒介,从报纸,广播,电视等发展到今天的网络;传播信息的公开,面向社会,现代世界范围内的文化共融;大众传播基本上是单向流动的,受众是不知名的,自其的反馈也是滞后,有限的;新技术的发展使大众传播更为便捷、广泛,当同时是大众传播的内容更具有相对的易逝性:其内容多半是有组织(传播机构)和职业传播者所发布的,而不有个人发出的;还有强烈的选择性等等。

“ 大众传播研究的主要内容有:关于发信者和受信者;传播过程和传播模式;传播机能和传播效果;传播的社会责任和体制;传播媒介的发展和社会作用及其与社会诸种关系的研究。

读《传播学概论》有感

读《传播学概论》有感

读《传播学概论》有感第一篇:读《传播学概论》有感读《传播学概论》有感(文化产业管理10班 010610109 王世汉)我的专业是文化产业管理,其实我对自己的这个专业仍然有一些困惑。

每当有人问我将来我能干什么时我不知该如何去回答。

下一学期我们要学《传播学》老师让我们回去看一本与传播学有关的书并写自己的读后感。

说实话,我看得并不是很投入,因为我真的是看不懂但我仍然有信心会学好它。

初次接触它我就觉得摸不着头脑,我问自己什么是传播学呢?传播学对我们有什么作用呢?一系列的疑问出现在我的脑海里。

其实我对它的认识是从传播学总论开始的。

从中我知道了传播学起源于20世纪初期,形成于20世纪40年代,兴盛于20世纪中后期。

传播学的大本营在美国,美国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为传播学的产生提供了适宜的现实土壤。

40年代诞生的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为传播学提供了必要的概念、模式和方法论。

与此同时,政治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新闻学、符号学等诸多学科的彼此渗透,则大大丰富了传播学的研究内容。

我发现传播学虽然很广感觉有点空洞但是它还是很丰富的,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等。

我想,研究学习传播学的确可以让我们有很大的提升。

在传播学研究现状方面我了解到在对传播的重要问题进行探讨的众多学者中,政治学家拉斯韦尔、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社会心理学家霍夫兰、心理学家卢因的成就最为突出,他们被称为传播学的四大奠基人。

而施拉姆则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建构起传播学的体系与框架,使传播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虽然我对这些人很陌生,但是我对这些人很是钦佩。

正是因为他们传播学才会建立起来,才会给我们的社会带来一些变化。

在当代学说纷呈、流派林立的传播学界,有两大最有影响的学派。

一个是以美国为中心的经验学派,另外一个是以西欧为中心的批判学派。

二者在研究方法、研究取向和研究内容上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但我觉得无论是哪一个学派它们均有各自存在的意义。

只有传播学派内部的百家争鸣才能更好的促进它的进步。

传播学概论读书笔记

传播学概论读书笔记

传播学概论读书笔记【篇一:施拉姆《传播学概论》读书笔记】读书笔记第一章传播是怎样发展的作者以对一千二百前在夏威夷登岸的第一批岛民的联想开篇,进而逐渐地展开。

初次看到这样的开篇,着实令人新奇不已。

第一节从“传播”的含义讲起。

作者提出“本书主要是论述人类社交的基本过程”。

刚看到时对作者的这一说法有点疑问,随着阅读的深入也逐渐地有些明白起来。

人类传播是人做的某种事,它本身是没有含义的,除非是人使之有含义。

因此,在研究传播时,也需要研究人——研究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与他们所属的集团、组织和社会的关系。

传播不是全部(甚至大部分不是)通过言词进行的。

作者给了“传播”一词以冗长的解释,到最后也没给出明确的定义,对于刚刚接触的本人而言确实产生了一种混乱和迷茫的感觉。

第二节——传播开端,讲到传播学是从原始单细胞生物开始的,这些生物能处理某种信息,这就是传播学的实质。

第三、四、五节从语言、文字到大众传媒,沿着历史的轨迹说明传播的发展。

语言的产生是历史发展中的一大步。

具有人的属性的动物把声音同某些经验或行为相联系,在使用中渐渐地把这些联系抽象化,逐步地就产生了语言。

作者认为“势必要朝一种单一的世界语发展”。

对于这一观点本人不赞同,就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而言,多元化是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向。

文字的发明是历史上震撼地球的大事之一。

作者深信文字不是在一个地方形成的,且认为是从较老的画图经验中演变出来的,在人与人之间有了较多的来往和频繁的接触之后出现的。

另外,文字还反映了各种文化是怎样产生的。

古腾堡所做的以及自从他的时代以后大众媒介所作的,就是在传播过程中通过机器复制信息,无限制地扩大一个人分享信息的能力。

在今天,广播、电视,尤其是互联网正承担着主要的职责。

大众媒介还成了信息所走的道路上权力很大的把关人。

现代媒介和现代生活是相互影响、不可分解的。

第二章传播起什么作用这一章的导言部分,首先点出了“传播起什么作用”难以用言词说明,原因是:(1)传播渗透到我们所做的一切事情中,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必需的、无所不在的活动;(2)利用传播的各种理由往往是非常复杂而且不一定能从表面看出的;(3)传播的实际后果并不始终是有意的后果。

《传播学概论》读后感言

《传播学概论》读后感言

《传播学概论》读后感⾔传播学是⼀门新兴的学科,⽽传播现象却绵延古今,这不能不说是⼀个令⼈困扰的问题。

但在这个已经到来的信息时代中,关于传播学的研究,受到了⼴泛的⾼度的认可。

⾼等教育⾃然概莫能外,由此应运⽽⽣的传播学概论正是新闻学各专业的基础理论课之⼀,有着它独特的地位。

要做到正确分析和掌握新闻学、⼴告学、公共关系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就要对传播学进⾏充分⽽透彻的研究与学习,以起到⾼屋建瓴的作⽤。

读《传播学概论》只⼀遍,亦属草草,不求甚解,唯能⼤致记其内容,作此⽂时,不能称有感。

第⼀章开宗明义,详述了⼈类社会传播现象的产⽣及发展状况,并对传播的概念加以定义。

使我认识到在传播学与⼤众传播学,以及新闻学之间所存在的区别和联系,明确了这门学科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由此,为全书打下⼀个良好的基础,也为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找准了基调。

第⼆章介绍了传播学的起源,以及它产⽣背后的条件和原因,并初步阐释了关于传播过程的理论和主要的传播模式。

当然,在追溯源流的历程中,最引⼈注⽬的,莫过于拉斯韦尔、卢因、拉扎斯菲尔德等五位传播学奠基⼈所做出的杰出贡献。

我希望传播学诞⽣在美国,⽽辉煌在中国。

第三章明确了传播学的理论基础,第四章阐述了传播学的研究⽅法,若从吸引⼒或是可读性上讲,它们很普通,但如果从学习的⾓度出发,它们则是这门学科的重中之重。

第五章使我们了解了传播功能研究的概况,⽽这门基于结构功能主义的学科在今天不能很好的适应变化,⾛向式微也是必然。

第六章中主要的内容是“控制”⼆字,卢因、怀特、麦克内利、巴斯这四位科学家在关于传播学的控制研究上,分别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本以为传播这个领域是很开放、很⾃由的空间,不想,却有这么多种形态的控制⼒,左右着传播的进程,也许是由于传播具有的⼒量实在太⼤了。

第七章中所介绍的内容分析和“5W”模式,为我们所熟悉,⽽信息科学与传播学的交叉渗透,却令我感到⽿⽬⼀新。

这⼀章其他的内容,分别使我掌握信息的分类和新闻与信息的关系,理解控制信息流量的辩证关系,以及明确符号制作与符号交流的意义与作⽤。

传播学概论 读书笔记

传播学概论  读书笔记

威尔伯·施拉姆《传播学概论》读书笔记人们对威尔伯·施拉姆的评价是“传播学科的集大成者和创始人”。

他对传播学的巨大贡献在于他把美国的新闻学与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等其他学科综合起来进行研究,在前人传播研究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修正并使之系统化、结构化,从而创立了一门新学科——传播学。

传播学是一门以“人类传播”或“社会传播”为研究对象的学科。

同时,它也是一门新兴的多学科的边缘学科,在很多方面迥然不同与传统学科。

而作为一门多科性边缘学科,传播学又与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等行为学科以及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信息学科有着密切联系。

在喜欢拨虚伪的形成过程中,各个相关学科都从自己的立场出发,分别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借用施拉姆的妙喻,传播学领域好比一块未开垦的“绿洲”,吸引了众多学科的众多学者来此辛勤耕耘。

传播现象由来以久,传播作为一种社会性的行为,它的产生和发展的确是由来以久的。

我们的祖先早就注意到传播的存在和作用,并展开长期不懈的研究。

从古代初始的传播研究,到现代成型的传播学,期间经历了一个差不多相当于人类历史的漫长的发展过程。

直到本世纪的40年代,伴随着封建专制时代的终结,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均面目一新,并且趋“整体化”(相互关联、相互启发),人类对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了解越来越正确,各种新理论、新学说大量涌现,人们的认识能力空前提高。

工业化使整个世界连成一片,传播活动日益频繁化和复杂化。

特别是传播的相对独立化、职业化(即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的登台),给人类带来一种全新的、重大的冲击。

这种冲击,终于引起全社会对传播现象、传播活动的高度重视。

换言之,可能与需要的结合,催生了作为20 世纪众多学科之一的传播学。

而在我们的生活中,传播活动本身又是“无时不有,无处不在”。

大量实用性信息的及时传播,极大的方便了人们的生活的工作,各种娱乐性信息的提供充实了人们的余暇。

信息的传播及信息的交流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传播学概论》有感
(文化产业管理10班 010610109 王世汉)我的专业是文化产业管理,其实我对自己的这个专业仍然有一些困惑。

每当有人问我将来我能干什么时我不知该如何去回答。

下一学期我们要学《传播学》老师让我们回去看一本与传播学有关的书并写自己的读后感。

说实话,我看得并不是很投入,因为我真的是看不懂但我仍然有信心会学好它。

初次接触它我就觉得摸不着头脑,我问自己什么是传播学呢?传播学对我们有什么作用呢?一系列的疑问出现在我的脑海里。

其实我对它的认识是从传播学总论开始的。

从中我知道了传播学起源于20世纪初期,形成于20世纪40年代,兴盛于20世纪中后期。

传播学的大本营在美国,美国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为传播学的产生提供了适宜的现实土壤。

40年代诞生的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为传播学提供了必要的概念、模式和方法论。

与此同时,政治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新闻学、符号学等诸多学科的彼此渗透,则大大丰富了传播学的研究内容。

我发现传播学虽然很广感觉有点空洞但是它还是很丰富的,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等。

我想,研究学习传播学的确可以让我们有很大的提升。

在传播学研究现状方面我了解到在对传播的重要问题进行探讨的众多学者中,政治学家拉斯韦尔、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社会心理学家霍夫兰、心理学家卢因的成就最为突出,他们被称为传播学的四大奠基人。

而施拉姆则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建构起传播学的体系与框架,使传播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虽然我对这些人很陌生,但是我对这些人很是钦佩。

正是因为他们传播学才会建立起来,才会给我们的社会带来一些变化。

在当代学说纷呈、流派林立的传播学界,有两大最有影响的学派。

一个是以美国为中心的经验学派,另外一个是以西欧为中心的批判学派。

二者在研究方法、研究取向和研究内容上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但我觉得无论是哪一个学派它们均有各自存在的意义。

只有传播学派内部的百家争鸣才能更好的促进它的进步。

我在想什么时候我们中国也能出现一种甚至是多种研究传播学的学派,也让我们中国人能在传播学上有所作为。

一位专家曾说过,传播实际上是信息流通的过程,而这种过程错综复杂。

如果仅用理论阐述的话,困难很大,难以把握。

而模式则能清楚地显示传播的本质和规律,因此,模式化研究是传播学研究的一大特色,传播研究的许多重要成果最终都是以模式的形态出现。

传播是一切社会交往的
实质,它是一门社会学科。

只要在人们之间产生关系,只要传播活动中采取一定的技术形式和表现手段,只要有传播效果,只要存在决定传播价值导向的传播制度,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使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更为密切和复杂的可能性。

在整个人类历史中,人类一直在改进对于周围事物的信息的接受能力和吸收能力,同时又设法提高自身传播信息的能力、速度、清晰度和便利性,不断更新信息传播的技术和方法论的思考,使传播成为社会发展的生产性要素。

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信息传播技术是社会组织形式和文化模式的决定性因素。

也就是说,信息传播的技术网络成为一个社会发展形态的神经系统。

我知道传播这一形式远在人类没有出现的时候就已经存在了。

每次收看中央电视台的《人与自然》的节目时,不由的惊叹世上万物的灵犀种种,它们或许用生存的本能,或是用自己物种特有的语言交流着,却不断传递弱肉强食的自然规律。

人们在诞生并有了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后,传播途径就大大加宽了。

而中国人创造了造纸术、发明了印刷术,并将指南针带到世界的各个角落,在众人面前打开了一条无比灿烂和光辉的道路,让西方人知道了老子、孔子,也让我们知道了柏拉图、苏格拉底,也知道了地球并不是天圆地方,行船至天边也不会掉下去。

再后来,人们议论着:地球不是宇宙中心,月亮上没有嫦娥……因为人们知道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是有道理的,而人类登月时,发现那里不过是个荒凉的星球寸草不生;人们征服了各色疾病后,逐渐的看清人类的神秘;而神长的什么样子,活着的人没见过,去世的人也没有办法告诉我们。

都是通过不断的信息传递,才有了今天这些认识,对错与否仍然需要我们不断探索,人类才不断的进步与发展。

传播使得这个世界成为整体,不同文明相互融合……这就是传播对于我们人类的作用。

这也让我深深感受到传播学的巨大力量以及它未来的美好前程的发展!
虽然我看过传播学概论,但是由于自己的理解力有限我还是不能够清楚地了解传播学的真正含义。

对我来说传播学的内容很多很多,像什么人类信息传播概述、人类传播结构与模式、内向传播与人际传播、组织传播与大众传播……每一章节都不怎么好理解,所以我写自己的感想时也觉得自己的想法没逻辑性。

但是通过自己的阅读我还是有所收获的,毕竟传播学这个概念对我来说是不陌生了。

我希望下学期开学能够好好学习传播学使自己的兴趣得到提升。

以上就是我自己的一点想法,虽然不成熟但是我觉得这也是一点进步。

传播学是我这个专业的重要科目,我会认真对待为以后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打下坚实的基础!
2011年2月1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